嫦娥即将展示中国独步天下的技术求大师证实算不算第一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44:36


嫦娥即将展示中国独步天下的技术
看6086|回75|收藏
1楼 SOROS2 发消息 只看他
2014-8-13 16:04
本帖最后由 SOROS2 于 2014-8-13 18:02 编辑

国防科技工业局10日发布消息说,执行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的飞行试验器,当日从北京运抵西昌青山机场,随后转运至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将于今年择机实施,主要验证嫦娥五号任务返回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为11.2公里/秒)再入返回相关技术。

这条消息引起了国内外网民的注意,这不是40年前美国就做过的,如果一次人类太空技术处女秀的热闹大戏都看不明白,实在可惜!

这次嫦娥所用新方式新技术,比如大气层弹跳降落,这技术独步天下,公开信息上仅在去年今年测试过两回火箭助推高超速音载具的大气层滑跃飞行,能这么快相关技术用在嫦娥上,这真令人惊奇。
以前人类都是直接烧着掉下来! 就是人造物绕飞地球在引力作用速度渐降到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之下,最后自然坠落回地球,烧成大火球,靠隔热技术挺过黑障落地。

而这次,中国嫦娥将不是“掉下来”而是“开下来”“飞下来”!公告写道“返回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为11.2公里/秒)再入返回相关技术”------第二宇宙速度也叫脱离速度,是脱离地球飞行所需的速度,嫦娥以脱离速度再入地球大气层,再弹跳出大气层进入太空、再入大气层、再弹出大气层....一跳就是上千公里,最后能以设计所需的速度精确降落地面.

关键词:大气层  跨界飞行  临近空间

我们都知道在大气层内飞行与在大气层外完全是两回事,动力气动外形飞行控制材料....全是两回事,人类很难实现跨越大气层的自主飞行。用化学能火箭助推射上轨道,再利用自然引力掉回地球,美国的航天飞机也是射上去绕飞再掉回来,并没有跨大气层飞行的手段.
现在中国的高超音速载具和嫦娥,巳经在展示在大气层边缘冲浪似的飞行,反复进出大气层可控飞行,部分实现了在地球大气层上的临近空间跨界自主飞行的神话图景,这是兔子化龙的身影

嫦娥即将展示中国独步天下的技术
看6086|回75|收藏
1楼 SOROS2 发消息 只看他
2014-8-13 16:04
本帖最后由 SOROS2 于 2014-8-13 18:02 编辑

国防科技工业局10日发布消息说,执行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的飞行试验器,当日从北京运抵西昌青山机场,随后转运至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将于今年择机实施,主要验证嫦娥五号任务返回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为11.2公里/秒)再入返回相关技术。

这条消息引起了国内外网民的注意,这不是40年前美国就做过的,如果一次人类太空技术处女秀的热闹大戏都看不明白,实在可惜!

这次嫦娥所用新方式新技术,比如大气层弹跳降落,这技术独步天下,公开信息上仅在去年今年测试过两回火箭助推高超速音载具的大气层滑跃飞行,能这么快相关技术用在嫦娥上,这真令人惊奇。
以前人类都是直接烧着掉下来! 就是人造物绕飞地球在引力作用速度渐降到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之下,最后自然坠落回地球,烧成大火球,靠隔热技术挺过黑障落地。

而这次,中国嫦娥将不是“掉下来”而是“开下来”“飞下来”!公告写道“返回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为11.2公里/秒)再入返回相关技术”------第二宇宙速度也叫脱离速度,是脱离地球飞行所需的速度,嫦娥以脱离速度再入地球大气层,再弹跳出大气层进入太空、再入大气层、再弹出大气层....一跳就是上千公里,最后能以设计所需的速度精确降落地面.

关键词:大气层  跨界飞行  临近空间

我们都知道在大气层内飞行与在大气层外完全是两回事,动力气动外形飞行控制材料....全是两回事,人类很难实现跨越大气层的自主飞行。用化学能火箭助推射上轨道,再利用自然引力掉回地球,美国的航天飞机也是射上去绕飞再掉回来,并没有跨大气层飞行的手段.
现在中国的高超音速载具和嫦娥,巳经在展示在大气层边缘冲浪似的飞行,反复进出大气层可控飞行,部分实现了在地球大气层上的临近空间跨界自主飞行的神话图景,这是兔子化龙的身影
有点自信好不?就是独门绝技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89853&mobile=1     小白不懂求解释下这个中国算不算独步天下@楠宫萧vn
有点自信好不?就是独门绝技
等大师解释下吧,对这个不懂
确定降落的时候不用降落伞了吗,可以以设计速度精确降落吗??


毛子探测器4号到8号玩烂的技术……甚至回收了两只乌龟……逼得美国直接阿波罗8号载人绕月……
而且阿波罗回收时为了避开风暴区也做过这种准桑德尔弹道机动。



毛子探测器4号到8号玩烂的技术……甚至回收了两只乌龟……逼得美国直接阿波罗8号载人绕月……
而且阿波罗回收时为了避开风暴区也做过这种准桑德尔弹道机动。

冰雨惊云 发表于 2014-8-13 19:22
确定降落的时候不用降落伞了吗,可以以设计速度精确降落吗??
当然使用降落伞,只不过两次再入。
第一将速度降到第一宇宙速度以下,第二次开伞着陆。当初毛子在印度洋第一次再入本土回收、北极再入印度洋回收……非常有趣的弹道设计,联盟飞船的防热系统仅仅增强了不到300千克就直接用于探测器4号到探测器7号……
“探测器”-3 
“探测器”-3是苏联“探测器”深空探测器系列中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器。1965年7月18日,苏联进行了“探测器”-3的发射,这次发射使西方迷惑不解,因为“探测器”-1、“探测器”-2都是执行火星探测任务,为何这次发射没有飞往火星。
  实际上,“探测器”-3执行双重任务:(1)探测月球背面并拍摄图片;(2)飞往火星。“探测器”-3不属于“探测器”-4~8系列(用于载人月球探测为目的的系列),但它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月球数据。“探测器”-3用A-2-e运载火箭发射。运载火箭首先将其送进210×164千米、倾角64.8度的停泊轨道,然后“探测器”-3再进入日新轨道,最终飞向火星。为飞出地球(逃逸速度),其初始速度高,33小时后飞临月球。有效载荷主要有:成像系统(类似1959年发射的月球-3号),相机在可见光谱范围内工作,但拍摄胶片的摄像装置有所提高,同时还可获得2500至3,500A范围月球表面光谱、1900~2,700A范围与3-4u范围的分光光度计数据。
  最初,全部图像采用快速扫描(67线/帧),并迅速传回给地球进行分析,传输一帧需135秒;此后,以正常模式进行扫描,1,100线/帧,每线860点,这样可获得高质量的图相,传回1幅图片需要34分钟,拍摄月球的距离是11,570千米。

“探测器”-4计划
1968年3月2日,苏联首次承认将进行以载人为目的的”探测器”航天器实验。这一次“探测器”-4首先被送入206×190 千米、倾角51.5度的低地球轨道,然后离开地球飞入深空。但苏联和西方都认为“探测器”-4的重要任务是试验与载人绕月飞行有关的新的系统。2本有关苏联航天计划的著作认为,“探测器”-4从地球轨道进入了日心轨道。但也有学者认为,“探测器”-4有可能是用来试验从月球重返地球大气层技术的一次飞行。从深空重返地球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因此开发新的航天系统必须进行充分的实验,如果“探测器”-4的真正目的是重返的球,显然这次任务是失败的。
    另外,有一些西方分析家认为,“探测器”-4并没又离开地球停泊轨道,并最终掉进大气层烧毁;而另外一些西方分析家则认为“探测器”-4进入了太阳轨道。西方对“探测器”-4的兴趣来自两个方面,(1)缺乏苏联信息;(2)他们认为“探测器”-4在1968年早期的失败阻滞了苏联的月球计划,甚至改变了空间竞赛的过程。根据苏联的报导,西方专家估计“探测器”-4可能是通讯或动力系统出了故障,可能苏联自己对“探测器”-4的最终的结局也一无所知。到底“探测器”-4是否为飞向月球并重返地球至今无可判断。 

“探测器”-5计划
1968年9月15日,“探测器”-5被发射到219×187 千米、倾角51.5的近地轨道,在发射后的67分钟,运载火箭最后一点火,将“探测器”-5加速到11千米/sec,然后“探测器”-5与火箭分离,脱离地球轨道,进入奔月轨道。
    “探测器”-5主要由与“联盟”飞船仪器舱形状相似模块、与“联盟”飞船返回舱形状相似的模块、以及太阳能电池板等部份组成。替代“联盟”飞船轨道舱的是对接装置,假如苏联有登月计划,这将适用于未来苏联月球登陆所需的交会对接。抛物线形天线安装在返回舱上,以便能够从月球附近向地球进行更高质量地传输。“探测器”-5重量约5,800千克(这是质子运载火箭向月球发射的最大重量)。高5.3米,直径2.3米,看来去就像缺少轨道舱的“联盟号”飞船。
    发射后的第3天(9月17日),在距离地球325,000千米时,“探测器”-5进行了首次轨道修正,这次探测进入了这样的轨道,它向月球飞近,然后绕到月球背面再飞向地球,在飞行时间大约7天后返回到地面。“探测器”-5在9月18日达到的月球,在距离月球1950千米的最近距离,然后绕过月球背面,从另一边出现并返回地球。
    在返回地球途中,距地球14.3万千米处,“探测器”-4进行了第二次轨道修正,以确保能够准确地再入大气层,并在预定的地点着陆。在进入大气层前,返回舱与仪器舱分离,并调整姿态,使防热面对准飞行方向。9月21日(第7天),“探测器”-5以5~6度的再入角度进入大气层。再入时的速度为11千米/sec,热防护层的温度达13000摄氏度,过载达到10~16g,大大超过宇航员能够承受的最大过载。再入大气层的角度要十分准确,再入角度小一度就有可能使“探测器”-5弹出大气层重新进入太空,可能会重新飞向月球。
    幸运的是“探测器”-5在预定的限度内进入了一个10~13千米宽的再入走廊,当距离地面7千米时飞行速度已经下降到200m/sec,此时打开降落伞系统。“探测器”-5最终安全地溅落在印度洋,第二天苏联舰队到达回收区,首次成功完成苏联的水面软着陆。在1968年10月4日,恰巧在人类首颗卫星发射11周年的纪念日之时,“探测器”-5被送达印度的孟买市,然后由飞机运回苏联。“探测器”-5成为世界首个绕月飞行并成功返回地球的航天器。
    “探测器”-5的成功返回,表明苏联取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苏联还在飞行中进行了多种试验,最引人注目的是当“探测器”-5绕经月球时,启动了星载磁带录音机,将宇航员录制的“魔幻”声音传回了地球。显然这是为下一步载人绕月飞行的通讯系统进行质量与可靠性试验。“探测器”-5还携带了几种植物和动物进入太空,包括小麦、松树、大麦的种子,细菌、乌龟、果蝇、蠕虫等,将这些生物送入太空的目的,是观察太阳宇宙射线对生物的长期影响。“探测器”-5还携带了几种不同的仪器,用于在飞行中进行辐射强度的测量。
    “探测器”-5还携带了成像系统,然而这一系统不需要向“探测器”-3那样进行复杂的星上处理和图像扫描,由于“探测器”-5将返回地球,不需要传真图像发送,这便可以使科研人员在地面上处理返回舱带回的图像。“探测器”-5使苏联首次从深空中得到高质量的照片(包括拍摄的高清晰度地球图片)。 

“探测器”-6计划
“探测器”-5发射两个月后,苏联准备再次进行发射。“探测器”-5完成的只是一次简单的弹道再入的飞行,而这此将执行一次飞行机动难度更大的计划。“探测器”-6的目标是在精确控制下进行两次大气层载入,从而以较低的过载(g)返回地球。从月球返回地球采用弹道再入有两个不利因素,其一,对于宇航员来说10-16g的过载是难以承受并且是致命的;其二,这种弹道式的返回方式使“探测器”无法在苏联本国领土着陆并回收。采用跳跃式返回,不仅能保证宇航员避免承受无法承受的过载,确保宇航员的生命安全,而且利用空气动力学进行控,能确保“探测器”降落在苏联本土。
    1968年11月10日,“探测器”-6首先被运载火箭送入210×185千米、倾角51.4度的低地球轨道(“探测器”-5相同),67分钟后进入奔月轨道,在发射后的第二天(11月12日),距离地球24.6万千米时进行了中段轨道修正,“探测器”-6在11月4日绕过月球,距离月球最近的距离为2,420千米,至此,“探测器”-6基本重复了“探测器”-5的飞行活动。
    准确地返回地球是“探测器”-6的重要任务,“探测器”-6根据飞行程序,在地球南半球上空45千米处首次进入大气层,进入大气层时的速度为11千米/sec,然后速度降低至7.6 千米/sec,在大气层内短暂飞行后,利用返回舱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反弹出大气层,再次进入太空。在太空中“探测器”-6又飞行了数千千米,然后再次进入大气层(最后一次),并最终在苏联本土安全着陆。“探测器”-6的返回舱没有类似机翼那样的装置。
    “探测器”-6在第一次进入大气层之前(11月17日),返回舱与仪器舱分离,返回舱第一次穿过大气层时过载只有4~7g,然后返回太空。第二次进入大气层的过程与从低地球轨道进入大气层相似,苏联通过早期的载人飞船活动已经掌握了这种条件下的返回技术。“探测器”-6返回舱在距离地面7.5千米处(速度200m/sec),打开降落伞,然后在一个苏联未公开的地点着陆。
    “探测器”-6试验了宇航员从月球完全返回苏联领土的技术。在“探测器”-6飞行期间,苏联宣布“探测器”飞行器具有载人的能力,并且是绕月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探测器”-5和“探测器”-6的两次成功,为苏联空间计划带来了信心。
    与“探测器”-5相同,“探测器”-6携带了高质量的成像系统,“探测器”-6将在绕月飞行中先后进行了两次拍摄。第一次在11月14日,“探测器”-6在距离月球11000千米处拍摄了几乎完整的、充满月光的月球图像,当“探测器”-6绕到月球背面时,在距离月球3,300千米处,进行了第2次拍摄,但这次美丽的月亮照片有半个地球作背景(图)。
    “探测器”-6的相机镜头焦距为400毫米,使用全色胶片,胶片宽19厘米、长25.8米,每格的尺寸为13×8厘米。苏联有关人士指出,“探测器”-6送回的图片至少比“探测器”-3送回的多25张,而质量大大提高。与“探测器”-5有所不同,“探测器”-6没有携带生物。但携带了更多的探测仪器。

“探测器”-7
“探测器”-5和“探测器”-6的成功后,1968年11月人们增加了对苏联“探测器”计划的关注。一些媒体认为苏联将于1969年初进行载人绕月飞行。事实上,有些报导提出苏联可能会加快步伐,赶在美国“阿波罗”-8任务之前(1969年12月)进行飞行,以打败“阿波罗”-8。但无论什么理由,显然这些事件并没有发生。1969年1月,苏联经历了一次发射失败,火箭第二级在空中爆炸,显然没有任何宇航员在这个航天器上。
    “探测器”计划直到“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后的两个星期才得到恢复,此时苏联宇航员仍在频繁地谈论苏联将在1969年底和1970年初进行载人绕月飞行,虽然这似乎已成为过分乐观的空谈。这期间,苏联除了进行返回舱的实验外,没有进行任何月球飞行的硬件实验。但苏联作仍然出继续进行“探测器”-7的飞行试验,并在1969年8月8日将“探测器”-7送入太空。
    “探测器”-7首先被送入191×181千米、倾角51.5的低地球轨道,重复了“探测器”-6的飞行过程,在距离地球70,000千米处拍摄了地球照片,除了像“探测器”-5、“探测器”-6拍摄了黑白图片外,“探测器”-7还首次携带了苏联的深空彩色相机。8月9日(升空第二天),在距离地球260,000千米处进行了轨道修正。“探测器”-7在8月11日、距离月球10,000千米处进行了第二次拍摄,并在一个小时后开始绕过月球。
     与“探测器”-6相同,“探测器”-7也拍摄了以地球为背景的月球照片,但确是彩色照片,然后“探测器”-7到达距离月球2,000千米的最近距离,接着开始返回地球家园。“探测器”-7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进行了两次轨道修正,并在8月14日在苏联境内着陆。此次飞行中,苏联首次提及使用了与“联盟号”飞船相似的制动火箭,并在距离地面1米处点火,实现了软着陆。“探测器”-7的主要设备包括:(1)使用星载计算机的飞行控制系统,用于的确保飞行全过程的最佳控制;(2)精确的星定位系统;(3)远距离无线电信息接收和发送系统,可发送探测信息、飞行记录的参数;(4)遥测系统;(5)防止受到辐射的保护装置,以及返回舱的辐射剂量控制设施。  

“探测器”-8 “探测器”系列的最后一次飞行出人意料的在“探测器”-7升空后一年之后进行,尽管“探测器”-8与“探测器”-7的返回方式不同(采用了第三种方式返回大气层),但其飞行显然是“探测器”计划的“事后思考”。可以肯定,即使苏联曾有绕月飞行计划,这时由于在研制重型运载火箭上的失败,以及美国“阿波罗”计划的成功,使苏联的载人月球业已终止。所以这次迟到飞行所用的探测器,很可能是当作出“探测器”计划终止决定时(可能是1969年后期)已经完成研制的硬件。
    “探测器”-8在1970年10月12日发射升空,运载火箭首先把它送入223×202千米、倾角51.5度的地球轨道。在尚未完成绕地一周时上面级点火,将“探测器”-8送入绕过月球的大椭圆轨道。苏联公开了“探测器”-8的任务以及返回地球的时间。12月21日,在距离地球65,000千米处,“探测器”-8拍摄了地球照片,第二天进行了轨道修正,10月24日“探测器”-8绕过月球,其距离月球最近的距离是1,100千米,然后开始返回地球的旅程。
    与“探测器”-5从南极上空经过并以弹道方式进入大气层、“探测器”-6和“探测器”-7利用空气动力学进行控制跳跃式进入大气层均不同,“探测器”-8在北极上空采用弹道方式进入大气层。这使苏联的地面人员在实际再入时可以更方便地进行控制。然而,使用这种再入方式排除了在苏联本土进行回收的可能性。“探测器”-8于莫斯科时间1970年10月27日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溅落在印度洋。尽管落入印度洋是在夜晚,但苏联很快就完成了回收任务,返回舱先运送到印度孟买,再由飞机送回苏联。
弹跳再入嘛,就是打水漂而已而已,早玩烂的东西了
毛子探测器4号到8号玩烂的技术……甚至回收了两只乌龟……逼得美国直接阿波罗8号载人绕月……
而且 ...
那看来是标题党了白高兴一场⊙﹏⊙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4-8-13 19:34
毛子探测器4号到8号玩烂的技术……甚至回收了两只乌龟……逼得美国直接阿波罗8号载人绕月……
而且 ...
这技术和HTV那种有什么区别咩求指导。
AbanDoneeR 发表于 2014-8-13 22:48
这技术和HTV那种有什么区别咩求指导。
完全不同……怎么说啊……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4-8-13 23:04
完全不同……怎么说啊……
哦哦,不太懂,HTV和美帝六七十年代做的那种机动弹头又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这个算不上独步天下,其次那人也算不上什么大师
AbanDoneeR 发表于 2014-8-13 23:06
哦哦,不太懂,HTV和美帝六七十年代做的那种机动弹头又有什么区别呢。。。
不清楚,天朝没有公布任何具体信息啊
feiguin2 发表于 2014-8-13 23:51
首先这个算不上独步天下,其次那人也算不上什么大师
他们在黑我,
搞糊涂了,到底是不是新技术。老技术玩好了能用也可以,
搞糊涂了,到底是不是新技术。老技术玩好了能用也可以,
苏联用过,美国用过类似的,就这么简单
冰雨惊云 发表于 2014-8-13 19:22
确定降落的时候不用降落伞了吗,可以以设计速度精确降落吗??
航天飞机也不用降落伞的。它是用绝热瓦硬扛。

如果中国的突破这一技术,绝热瓦的重量就可以用来装更有用的东西。
double skip
六十年代就有的老技术了,不必过分神话。
隼鸟和星尘都超过12KM/S了
原来如此大师辛苦了 独步天下当之无愧 这个天下就是中国 独一无二寸步不让   
别吹了,太空探索中国是个后来者
中国在走前人的路。航天技术有捷径走最好。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我记得有谁说过,我们的四代机还是很科幻的,到时候你们不要掉眼镜,当然也不是个汽车人。结果出了鸭翼全懂微垂。还真是老技术,但也可以说是新技术。  临近空间飞行器是下一个马上要取得突破的部分,但愿这些技术是相通。
给楼主推荐本书,《阿波罗是如何飞到月球的》。里面对于阿波罗的再入弹道有描述。
楼主能不能把标题给改了←_←
用在返回式飞船上,肯定是第一次
哈哈,即将见证又一个大神被喷走,HKC喷子蔓延到航天版了?
凤凰竹new 发表于 2014-8-15 11:47
用在返回式飞船上,肯定是第一次
阿波罗早用了。
什么叫独步天下?
  我怎么记得所有从月面返回的航天器都是两次再入的。。。。。。
F44 发表于 2014-8-17 04:08
我怎么记得所有从月面返回的航天器都是两次再入的。。。。。。

因为月球太远,回来减速燃料不够,所以都喜欢这么玩~
哈哈,即将见证又一个大神被喷走,HKC喷子蔓延到航天版了?
你这是高级黑!看见这贴有人喷了吗?
老狼正宗 发表于 2014-8-17 07:30
因为月球太远,回来减速燃料不够,所以都喜欢这么玩~
这种弹道设计是考虑的放热才搞的,和燃料没啥关系。
湾岸MIDNIGHT 发表于 2014-8-13 21:23
那看来是标题党了白高兴一场⊙﹏⊙
老张了生了儿子、老李生了儿子,老王再生儿子就不值得高兴了
非常神奇的技术!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太空探测就是高深啊

用在返回式飞船上,肯定是第一次
这么好的技术为啥毛子和美帝后面都不用了呢,毛子联盟回来还是用烧的啊,美帝航天飞机要是这样,哥伦比亚号的隔热层就不用那么厚,就不会脱下来解体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