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现在竟然还有人扯什么普通话是满人说的话的,发个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33:08




普通话,或称国语,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官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一些地域主义者把普通话称为「胡普」,暗示普通话是胡人之语,或者说是深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的语言,甚至直接高呼「普通话不是汉语」,「粤语/吴语/闽语/客家话才是真正的汉语」,其论据是经不起推敲的。
普通话究竟是不是汉语呢?这首先要看对「汉语」的定义。有人认为「汉语」即古汉语,普通话与古汉语无论从语音、语法还是词汇上,都有了显著的差别,所以普通话已经不是汉语。如果按照这种观点说来,任何方言都不是「汉语」了,试问有哪个方言和文言中记载的古汉语一样呢?看来汉语已经灭亡了。
有人认为即使没有任何方言和古汉语完全一致,总还是有差异大小的区别,南方话更「存古」。操持这种观点的人普遍觉得普通话在形成过程中,长​​期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影响,已经相当程度上「阿尔泰化」了。下面我们就对这些论据一一商榷。
1、普通话(包括大部分北方话)无古汉语中的入声,这是深受阿尔泰语言影响的结果。
官话中入声的消失,普遍的观点是从唐宋时期就开始了,至元明彻底消失,《中原音韵》记录了这一事实。这正好差不多是中国北方受到游牧民族统治的时期,是不是可以说明入声就是在这时候受到阿尔泰语的影响而消失的呢?这种观点的核心假设是「胡语比汉语音系简单,音素少,尤其是缺乏闭音节,所以胡人学不会汉语的入声,以至于汉语入声消亡」。然而事实恰恰相反,阿尔泰语系的各个语言都有塞音尾闭音节。
朝鲜语有大量的闭音节,日语有促音,都对应了汉语的大量入声借词,这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有人不认同朝鲜语、日语是典型的阿尔泰语,那蒙古语、突厥语总是了。举例说明:「博士」,蒙古语借入后,读作「baksi」,意指老师、先生。满语从蒙古语借入后仍为「baksi」,意指「学问渊博的人」。蒙古语和满语借入时,既没有丢失-k,也没有将「bak」分裂为两个音节,恰恰印证了闭音节是符合阿尔泰语的音系结构的。再如「历日」,古突厥语借作「likzir」。「甲」,古突厥语借作「qap」。「法师」,古突厥语借作「wapşı」,可以看出闭音节是保持不变的。
其实上古汉语本身就有大量阿尔泰语系的成分,很多入声字就是来自阿尔泰语的。阿尔泰语的字根很多是以gdb(ktp)结尾的,这些字就变成汉语古入声字和去声字的一部分。如「懿」和维吾尔语的「亚克西」就是同源词或上古借词。汉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其中包含了藏缅语、侗台语、阿尔泰语、南岛语的成分。入声的消亡根本原因是汉语的内部因素,而非受到某一语言影响所致。
2、普通话受胡语影响产生了卷舌音。
从音类上说,普通话中的翘舌音(卷舌音)继承了切韵音系中的知庄章三组声母,与精组(即平舌音)对立,这显然不是受到「胡语」的影响产生的分别,相反许多南方方言(如粤语)将知庄章精四组合并,这便是所谓平翘舌音不分。
从音值上说,卷舌音是普遍存在于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系诸多语言中,塞擦音和擦音都有卷舌音(tʂ)、龈腭音(tɕ)、齿龈音(ts)三组的对立,相反塞擦音在阿尔泰语系中却是相当罕见的。与其说卷舌音是受北方胡人影响产生的,倒不如说是受南方蛮越影响产生的。
此外,卷舌音和翘舌音是一个意思,即普通话中的zh, ch, sh, r。严格地说,卷舌音也有卷舌程度的差异。语音学中定义的卷舌音(retroflex)要求舌头的背面抵住上腭,梵语中的ष [ʂ]就是标准的卷舌擦音。从音系认定上来考虑,普通话的zh, ch, sh, r也是卷舌音,因为发音的时候舌头的卷曲的,与英语的sh[ʃ]不同。
3、普通话中有大量「儿化音」。
关于「儿」作为词缀的产生,和「子」一样,都是汉语内部发展的因素产生的。按照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所述,「儿」词缀的出现不晚于唐朝。例如唐诗《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里的「黄莺儿」的「儿」只是一个单纯的词缀,而且还是一个韵脚,与「啼」、「西」押韵。真正的儿化是在后世「日」母音变为卷舌音以后,产生与前一个音节合并的现象。
在我的母语晋语与官话过渡的安阳话中,日母变成了卷舌的舌边音[ɭ],故带「儿」词缀的词,变成了一种和普通话不同的儿化现象,即保持两个完整的音节。这种儿化在许多方言中都很常见,甚至南方方言中也有,跟胡人的语言扯不上半点关系。
作为一个单纯的词缀,每个方言都会有一些特点,如西南官话「子」词缀就远远多于其他方言,如「蜂子」、「耳子」、「羊子」、「烟子」。同样,「阿」作为词头则在吴语中非常普遍——普通话中,表示亲属只有「阿姨」,吴语中则「阿爷」、「阿娘」、「阿哥」、「阿姐」……无所不「阿」。「儿」词缀在汉语各个方言中都普遍存在,只是不如北京话中用得多而已。普通话和北京话比起来,儿化要少得多,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4、普通话的英文是「Mandarin」,即「满大人」,说明了普通话是满清同化的语言。


「Mandarin」是「满大人」的转写完全是以讹传讹。英文文献在1589年就有了这个词,这时大明王朝尚在,哪来「满大人」?
实际上英文「Mandarin」是从葡萄牙文「Mandarim」借来的,而葡萄牙文的「Mandarim」又是从马来文借来的,马来文又是从印地文借来的。权威的牛津字典《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指出此词源于印地语「Mantrī(मन्त्री)」,印地语是梵语演变来的。最早,梵语的这个词是顾问、会思考的人的意思。在葡萄牙文和英文里,成了中国所有入流的官员的统称。因此代表「官」的「Mandarin」这个词,在西文中又派生了「官话」的含义。
5、很多唐诗宋词用普通话读都不押韵,而用粤语、闽语等南方话读就押韵了。
这个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入声的归并所致,原因不再赘述。入声韵的诗词用普通话读起来大多扞格不通,试问用粤语读一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或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不是发现了不押韵呢?
众所周知,唐诗宋词押韵的依据是平水韵,也就是切韵音系。切韵音系的性质目前还在争论中,一派观点认为是隋唐时期读书音或共同语,另一派观点认为是一套杂糅南北方音的综合音系。无论哪种观点,都可以推导出没有任何一个方言可以完全兼容切韵音系的结论。
6、相对于北方话,南方话保留更多的古汉语成分。
所谓南方话保留更多的「古汉语成分」,本身就是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讲的,而「现代汉语」这个概念是基于北方话的,因此南方话中许多只要跟普通话不一样的地方,都可以跟古汉语攀附了,且不说其中很多是古越语成分。相较之下普通话或者现代汉语中跟古汉语相同的成分往往会被人忽视,因而造成南方话更接近古汉语的错觉。至于量化的统计各个方言到底哪个更接近古汉语,几乎是无法进行的,因为根本没有确切的古音作为标准。切韵系统在构拟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依据了现代南方方言,自然与许多南方话有相似之处了。
不可否认的是,汉语的确受到了阿尔泰遇袭语言的影响,这正是文化交流的结果,就像粤语的底层保留着大量的古越语的特征。汉语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混合了各种语素的语言,与周边各个语系的交流、相互借词从来没有中断过。普通话作为共同语推广时,已经从北京话中剔除了许多「北京土语」,其词汇和语法结构都是官话所共有的。因此普通话是真正的汉语,将普通话作为汉族的共同语也是合理的。
(2011年6月28日初撰)
(2012年4月12日修订)
(2012年4月26日修订)
参考资料

广韵查询系统
满、蒙语里的“古董”词儿(一)
《古突厥语—汉语词典》(ESGİ TÜRK DİL – ÇİNCE SÖZLÜK),作者:A.冯.加班(德国)
“亚克西”漫话
The Namuyi: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Features Libu Lakhi, Brook Hefright and Kevin Stuart Asian Folklore Studies
凉山州境内的「西番」及渊源探讨龙西江
汉藏边缘的尔苏藏族刘俊波
《汉嘉戎语词典》黄良荣、孙宏开2002.
IPA: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汉语史稿》王力
Mandarin –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源地址:http://www.byvoid.com/blog/mandarin-altaic/



普通话,或称国语,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官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一些地域主义者把普通话称为「胡普」,暗示普通话是胡人之语,或者说是深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的语言,甚至直接高呼「普通话不是汉语」,「粤语/吴语/闽语/客家话才是真正的汉语」,其论据是经不起推敲的。
普通话究竟是不是汉语呢?这首先要看对「汉语」的定义。有人认为「汉语」即古汉语,普通话与古汉语无论从语音、语法还是词汇上,都有了显著的差别,所以普通话已经不是汉语。如果按照这种观点说来,任何方言都不是「汉语」了,试问有哪个方言和文言中记载的古汉语一样呢?看来汉语已经灭亡了。
有人认为即使没有任何方言和古汉语完全一致,总还是有差异大小的区别,南方话更「存古」。操持这种观点的人普遍觉得普通话在形成过程中,长​​期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影响,已经相当程度上「阿尔泰化」了。下面我们就对这些论据一一商榷。
1、普通话(包括大部分北方话)无古汉语中的入声,这是深受阿尔泰语言影响的结果。
官话中入声的消失,普遍的观点是从唐宋时期就开始了,至元明彻底消失,《中原音韵》记录了这一事实。这正好差不多是中国北方受到游牧民族统治的时期,是不是可以说明入声就是在这时候受到阿尔泰语的影响而消失的呢?这种观点的核心假设是「胡语比汉语音系简单,音素少,尤其是缺乏闭音节,所以胡人学不会汉语的入声,以至于汉语入声消亡」。然而事实恰恰相反,阿尔泰语系的各个语言都有塞音尾闭音节。
朝鲜语有大量的闭音节,日语有促音,都对应了汉语的大量入声借词,这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有人不认同朝鲜语、日语是典型的阿尔泰语,那蒙古语、突厥语总是了。举例说明:「博士」,蒙古语借入后,读作「baksi」,意指老师、先生。满语从蒙古语借入后仍为「baksi」,意指「学问渊博的人」。蒙古语和满语借入时,既没有丢失-k,也没有将「bak」分裂为两个音节,恰恰印证了闭音节是符合阿尔泰语的音系结构的。再如「历日」,古突厥语借作「likzir」。「甲」,古突厥语借作「qap」。「法师」,古突厥语借作「wapşı」,可以看出闭音节是保持不变的。
其实上古汉语本身就有大量阿尔泰语系的成分,很多入声字就是来自阿尔泰语的。阿尔泰语的字根很多是以gdb(ktp)结尾的,这些字就变成汉语古入声字和去声字的一部分。如「懿」和维吾尔语的「亚克西」就是同源词或上古借词。汉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其中包含了藏缅语、侗台语、阿尔泰语、南岛语的成分。入声的消亡根本原因是汉语的内部因素,而非受到某一语言影响所致。
2、普通话受胡语影响产生了卷舌音。
从音类上说,普通话中的翘舌音(卷舌音)继承了切韵音系中的知庄章三组声母,与精组(即平舌音)对立,这显然不是受到「胡语」的影响产生的分别,相反许多南方方言(如粤语)将知庄章精四组合并,这便是所谓平翘舌音不分。
从音值上说,卷舌音是普遍存在于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系诸多语言中,塞擦音和擦音都有卷舌音(tʂ)、龈腭音(tɕ)、齿龈音(ts)三组的对立,相反塞擦音在阿尔泰语系中却是相当罕见的。与其说卷舌音是受北方胡人影响产生的,倒不如说是受南方蛮越影响产生的。
此外,卷舌音和翘舌音是一个意思,即普通话中的zh, ch, sh, r。严格地说,卷舌音也有卷舌程度的差异。语音学中定义的卷舌音(retroflex)要求舌头的背面抵住上腭,梵语中的ष [ʂ]就是标准的卷舌擦音。从音系认定上来考虑,普通话的zh, ch, sh, r也是卷舌音,因为发音的时候舌头的卷曲的,与英语的sh[ʃ]不同。
3、普通话中有大量「儿化音」。
关于「儿」作为词缀的产生,和「子」一样,都是汉语内部发展的因素产生的。按照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所述,「儿」词缀的出现不晚于唐朝。例如唐诗《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里的「黄莺儿」的「儿」只是一个单纯的词缀,而且还是一个韵脚,与「啼」、「西」押韵。真正的儿化是在后世「日」母音变为卷舌音以后,产生与前一个音节合并的现象。
在我的母语晋语与官话过渡的安阳话中,日母变成了卷舌的舌边音[ɭ],故带「儿」词缀的词,变成了一种和普通话不同的儿化现象,即保持两个完整的音节。这种儿化在许多方言中都很常见,甚至南方方言中也有,跟胡人的语言扯不上半点关系。
作为一个单纯的词缀,每个方言都会有一些特点,如西南官话「子」词缀就远远多于其他方言,如「蜂子」、「耳子」、「羊子」、「烟子」。同样,「阿」作为词头则在吴语中非常普遍——普通话中,表示亲属只有「阿姨」,吴语中则「阿爷」、「阿娘」、「阿哥」、「阿姐」……无所不「阿」。「儿」词缀在汉语各个方言中都普遍存在,只是不如北京话中用得多而已。普通话和北京话比起来,儿化要少得多,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4、普通话的英文是「Mandarin」,即「满大人」,说明了普通话是满清同化的语言。


「Mandarin」是「满大人」的转写完全是以讹传讹。英文文献在1589年就有了这个词,这时大明王朝尚在,哪来「满大人」?
实际上英文「Mandarin」是从葡萄牙文「Mandarim」借来的,而葡萄牙文的「Mandarim」又是从马来文借来的,马来文又是从印地文借来的。权威的牛津字典《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指出此词源于印地语「Mantrī(मन्त्री)」,印地语是梵语演变来的。最早,梵语的这个词是顾问、会思考的人的意思。在葡萄牙文和英文里,成了中国所有入流的官员的统称。因此代表「官」的「Mandarin」这个词,在西文中又派生了「官话」的含义。
5、很多唐诗宋词用普通话读都不押韵,而用粤语、闽语等南方话读就押韵了。
这个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入声的归并所致,原因不再赘述。入声韵的诗词用普通话读起来大多扞格不通,试问用粤语读一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或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不是发现了不押韵呢?
众所周知,唐诗宋词押韵的依据是平水韵,也就是切韵音系。切韵音系的性质目前还在争论中,一派观点认为是隋唐时期读书音或共同语,另一派观点认为是一套杂糅南北方音的综合音系。无论哪种观点,都可以推导出没有任何一个方言可以完全兼容切韵音系的结论。
6、相对于北方话,南方话保留更多的古汉语成分。
所谓南方话保留更多的「古汉语成分」,本身就是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讲的,而「现代汉语」这个概念是基于北方话的,因此南方话中许多只要跟普通话不一样的地方,都可以跟古汉语攀附了,且不说其中很多是古越语成分。相较之下普通话或者现代汉语中跟古汉语相同的成分往往会被人忽视,因而造成南方话更接近古汉语的错觉。至于量化的统计各个方言到底哪个更接近古汉语,几乎是无法进行的,因为根本没有确切的古音作为标准。切韵系统在构拟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依据了现代南方方言,自然与许多南方话有相似之处了。
不可否认的是,汉语的确受到了阿尔泰遇袭语言的影响,这正是文化交流的结果,就像粤语的底层保留着大量的古越语的特征。汉语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混合了各种语素的语言,与周边各个语系的交流、相互借词从来没有中断过。普通话作为共同语推广时,已经从北京话中剔除了许多「北京土语」,其词汇和语法结构都是官话所共有的。因此普通话是真正的汉语,将普通话作为汉族的共同语也是合理的。
(2011年6月28日初撰)
(2012年4月12日修订)
(2012年4月26日修订)
参考资料

广韵查询系统
满、蒙语里的“古董”词儿(一)
《古突厥语—汉语词典》(ESGİ TÜRK DİL – ÇİNCE SÖZLÜK),作者:A.冯.加班(德国)
“亚克西”漫话
The Namuyi: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Features Libu Lakhi, Brook Hefright and Kevin Stuart Asian Folklore Studies
凉山州境内的「西番」及渊源探讨龙西江
汉藏边缘的尔苏藏族刘俊波
《汉嘉戎语词典》黄良荣、孙宏开2002.
IPA: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汉语史稿》王力
Mandarin –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源地址:http://www.byvoid.com/blog/mandarin-altaic/


发重了 编辑掉

发重了 编辑掉
俺一直脚得用白话读诗经更有味道。
蝗汉视频,从来不看,拒绝纳粹思想洗脑
menggugebi 发表于 2014-8-2 15:12
蝗汉视频,从来不看,拒绝纳粹思想洗脑
敢不张嘴就来吗?
发现一个驴教徒
敢不张嘴就来吗?
你没有注意他的id么,呵呵
满遗意淫罢了!但是即便满遗再怎么意淫也改变不了满遗说汉语写汉字的事实!哈哈哈哈
蝗汉视频,从来不看,拒绝纳粹思想洗脑
异族?虚无主义者?你好,再见!
不就是那帮粤语党闹得,谁知道哪里冒出来的
让人笑掉大牙的论点
无论汉语是粤语还是闽南语还是普通话,东北话,毫无疑问都是汉语自己的演变过程,以前就说,非要论证现代汉语——普通话是胡语的只有把明代的各种音韵书全部烧了。而且讲这些话的人,毫无疑问,没有任何阅读蒙古语和满语的能力
逸仙润之尊仲尼 发表于 2014-8-2 22:30
无论汉语是粤语还是闽南语还是普通话,东北话,毫无疑问都是汉语自己的演变过程,以前就说,非要论证现代汉 ...
别有用心的异族和民族虚无主义者的妄言罢了,根本不值得当成正常人的言论。
汉族团练乡勇 发表于 2014-8-2 22:32
别有用心的异族和民族虚无主义者的妄言罢了,根本不值得当成正常人的言论。
就和那些整天发布现代汉语中大量日语的人,在帖子里面和他们一交流,没有一个懂日语的
逸仙润之尊仲尼 发表于 2014-8-2 22:38
就和那些整天发布现代汉语中大量日语的人,在帖子里面和他们一交流,没有一个懂日语的
是啊,他们都是一丘之貉罢了。都妄图虚无化汉族,弱化汉族。让人不耻的龌龊行径


清代搞“尖团合流”是对汉语最大的残害。

中古汉语分“尖”“团”音。俊和菌不同音,箭和剑不同音,九和酒也不同。

但是满人入关后,因为分不清汉语“尖团”区别。  
中古汉语中,很多本来发“z c s  ”尖音,被全部团化成j q x ,汉语两千多年的520个尖音字,36音节消失。

这导致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同音字几乎增加一倍。

但是,尖音目前在汉语各个地方的方言中仍然或多或少的存在。

这也是说为什么保护地方方言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京剧中唱词全部分尖团,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发音特点。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或者百度“尖团”。

尖团合流使得高度精密化的汉语出现模糊化,是汉语的一种退化。

清代搞“尖团合流”是对汉语最大的残害。

中古汉语分“尖”“团”音。俊和菌不同音,箭和剑不同音,九和酒也不同。

但是满人入关后,因为分不清汉语“尖团”区别。  
中古汉语中,很多本来发“z c s  ”尖音,被全部团化成j q x ,汉语两千多年的520个尖音字,36音节消失。

这导致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同音字几乎增加一倍。

但是,尖音目前在汉语各个地方的方言中仍然或多或少的存在。

这也是说为什么保护地方方言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京剧中唱词全部分尖团,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发音特点。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或者百度“尖团”。

尖团合流使得高度精密化的汉语出现模糊化,是汉语的一种退化。

阿其那、塞斯黑难道是普通话?那猪和狗又是什么话?
逸仙润之尊仲尼 发表于 2014-8-2 22:30
无论汉语是粤语还是闽南语还是普通话,东北话,毫无疑问都是汉语自己的演变过程,以前就说,非要论证现代汉 ...
俺觉得优酷里那些所谓的上古汉语好恐怖,读音莫名其妙,有根据吗?
翡翠哥哥 发表于 2014-8-2 23:31
俺觉得优酷里那些所谓的上古汉语好恐怖,读音莫名其妙,有根据吗?
没啥确实根据,也可能是一杆子桶得太久远的原因。

不过,我觉得最美的汉语,是尖团区分的京剧道白,至少是明代中古汉语特色。
现在的中国逆向民族主义的跳梁小丑波涛汹涌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方言相对发展的慢一些,保留古音仅有考古意义,千万别把落后当先进。
清代搞“尖团合流”是对汉语最大的残害。

中古汉语分“尖”“团”音。俊和菌不同音,箭和剑不同音,九和 ...
确实是一种退化!
我们这的方言“俊”跟“菌”发音不同,“九”“酒”发音不同,“斜”跟“邪”发音不同。
现在普通话还是太繁琐复杂!该学四川话!s /sh,l/n这些都不用分,多简单啊!为啥叫汉语?汉高祖起兵汉中,汉中平原的人说的话就是四川话!其他地方那有资格说是正统汉语!
不知道在清代南方的私塾先生教学生读书时用的是普通话还是当地方言?
menggugebi 发表于 2014-8-2 15:12
蝗汉视频,从来不看,拒绝纳粹思想洗脑
你为什么用简体字
林中立 发表于 2014-8-3 09:03
现在普通话还是太繁琐复杂!该学四川话!s /sh,l/n这些都不用分,多简单啊!为啥叫汉语?汉高祖起兵汉中, ...

不光四川,南方普遍不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不知道在清代南方的私塾先生教学生读书时用的是普通话还是当地方言?
当地方言,直到九十年代,老家的中学以下课堂,除了国文课外,都用方言教授~官话在民国以前只有当官和经商的会有所涉猎,其他一概以文言白读教化乡民。


据说其理论最早来自姜戎的《狼图腾》中的文明输血论。
某族青年历史发明家如获至宝,据理论所创造出来。
后被南方方言保护主义者们喜闻乐见,大量转载传播,此后“普通话是胡语”这个谣言愈演愈烈

当然,语言学研究者们一直是反对的,驳斥了这种谣言无数回。
一顶蝗汉的帽子扣你完事,有谁看那写的长篇论证啊

据说其理论最早来自姜戎的《狼图腾》中的文明输血论。
某族青年历史发明家如获至宝,据理论所创造出来。
后被南方方言保护主义者们喜闻乐见,大量转载传播,此后“普通话是胡语”这个谣言愈演愈烈

当然,语言学研究者们一直是反对的,驳斥了这种谣言无数回。
一顶蝗汉的帽子扣你完事,有谁看那写的长篇论证啊
清代搞“尖团合流”是对汉语最大的残害。

中古汉语分“尖”“团”音。俊和菌不同音,箭和剑不同音,九和 ...
我觉得应该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满清入关时北方方言有没有尖团音,如果当时北方方言已经不分尖团音,那满清搞的尖团合流就是因势利导的很正常行为
尖团合流是民国搞的,又不是满清搞的,没有证据表明尖团不分和满人有关系,虽然很多汉语方言是分尖团,但是也有不分的啊,这应该是汉语自身演化形成的。
现在意义上的普通话来源于明末辽东汉人说的方言,确实融合了一些满语元素。但是不能说是满族人为基础的语言。只能算一小部分融合。
据说粤语当年只是一票之差?
非常有意义的视频。

不管怎么样,支持LZ的视频,和研究方法
menggugebi 发表于 2014-8-2 15:12
蝗汉视频,从来不看,拒绝纳粹思想洗脑
不容易。一直在此混,从来没被抓。
大明迁都北京后,北方普通话的圈子就开始逐渐形成了,只不过满清第一个把它规定为官话而已。

楼上有人说这是皇汉,我到认为,把明显的汉语普通话视作满人语,根本就是逆向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廪君蛮 发表于 2014-8-2 23:43
没啥确实根据,也可能是一杆子桶得太久远的原因。

不过,我觉得最美的汉语,是尖团区分的京剧道白,至 ...
赞同,明代迁都后形成的汉语应该是比较纯正的北方汉语。
穿风76 发表于 2014-8-3 08:08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方言相对发展的慢一些,保留古音仅有考古意义,千万别把落后当先进。
能够跟通用语交流的方言,和无法跟通用语交流的方言,的确应该区别对待。

据说粤语当年只是一票之差?
我怎么记得是湖北话?
这个文怀沙老师有发言权
没必要贴上论文。
只要表明观点,几个论据就好。文章我看不进去,看不完。
普通话就是汉族语言,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