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调查报道—中国独立调查记者与新闻调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0:13:37
贴一个最近俺写的原创,内容与军事历史无关,与新闻报道和诸位生活有关的。



引子

因为工作上的原因,我经常要和媒体的朋友打交道,具体来说他们主要属于娱乐媒体,即我们嘴边经常称之为“娱记”的这个群体。不过,出于本人无可救药的好奇心和带有几分神经质的社会观察视角,我还接触过新闻媒体从业者当中的另外一个群体——独立调查记者,和其中几位有长期的私交。这是一个非常低调、同时又带有几分惊心动魄经历的职业,鉴于职业习惯的原因,他们往往不会被行业之外的人所了解和关注,但是经过由他们调查采访而披露出来的事件,则全都是如雷灌耳,在不同时期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社会热点——

……

2007年,山西奴工事件

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

2009年,邓玉娇事件

2010年,富士康员工连续跳楼自杀事件

2011年,达芬奇家具造价事件

2012年,“表哥”杨达才事件

2013年,“大师”王林事件与富平婴儿拐卖事件

2014年,上海福喜食品公司过期原料事件

……

我认识的几位独立记者,就参与报道上述列举事件中的一部分;同时,一些他们没有参与报道采访过的事件,也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职业圈子获知详情。以前我们在一起吃饭应酬,听他们聊起自己的职业经历,尽管这些人平时通常是不显山不露水的,但是在他们讲述的过程中,还是能体会到其语气言行中带有的自负与成就感。

我过去是作为一个兴趣盎然的热心听众,听他们讲述,并没有产生过写一篇文字的想法。就在数日前,我们在一次聚会上,恰好谈到了这次东方卫视披露上海福喜过期食品原料事件。

有人心看过相关视频后就会得知,这是由该台《1/7》新闻栏目的记者经过两个多月的深度调查,采用充当卧底、暗拍和跟踪报道等等方式挖掘出来的热点社会新闻。我的这位朋友,就在这次聚会上讲述了相关媒体记者进行这么一次组织严密,周期冗长、且始终能确保全部程序环节的保密性,最终实现“一朝闻而天下惊”的新闻热点效应的过程。

在哪天聚会当中,他的讲述自然包括俺在内所有听众的积极反应。俺也立刻萌生了要把他的话落实成白纸黑字的冲动。经过我俩之间的沟通交涉,达成了妥协——我可以写,但是内容要掌握火候——妥协的结果可以用成语“约法三章”来总结:

1、本文主要讲述“独立调查记者”这个职业群体和调查的方式,而不专门针对数日前刚刚发生的上海福喜食品公司过期原料事件,本文会引用这个事件里的一些特征,来为独立记者和新闻调查活动做举例说明;

2、我国目前的独立调查记者和他们的活动方式,也是有区别的,而我又不是这个行业的人,本文所述内容,都是听我这位朋友的讲述和他所提供的大量素材。他和他的经历,已经可以代表“独立调查记者”群体中比较广泛的从业人员,但依然不是全部。因此,本文中有些内容、特别是修辞中使用的该行业的“黑话”,并没有攘阔独立调查记者行业的所有流派;

3、本文内容的分寸问题。如果把俺所知的内容都讲出来,那就该呛了人家的行事,让人家以后不好吃这碗饭了。因此本文写作的原则是点到为止,举几个例子说几个事,让外人知道个一二皮毛即可。不会办砸别人饭碗的事,请列位独立记者和媒体的朋友们放心。

言归正传,正文开始了。



一、

首先,还是有一些关于目前新闻行业现状的情况,有必要在正文一开头就提前说明的。

若是严格按照我国在新闻报道和对媒体从业人员的相关管理规定的话,新闻记者这个行业应该是有职称、有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可以归于相关体制管辖之内的一个职业。体现这种身份和体制的东西,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核发的、叫“新闻记者证”的证件。这点就和我们影视行的导演一样,也是有“导演证”的,而且还分级别,能具体到是“国家*级导演”的资质上。不过,就象“导演证”现在已经基本没用、无证导演大行其道的现实一样;没有“记者证”的记者,也成为如今新闻媒体行业当中的主力军,在诸如娱乐新闻报道方面,还呈现一边倒的现象。

其次,在一家媒体(无论电媒、平媒还是网媒),编辑人员按照职称等级,也分主编、分版责编和采编,当然有些媒体的责编和采编的分工并不细。就目前的情况下,通常做采编的,都是一家媒体内底层的甚至是编外的记者。我国对新闻采编人员,也是有资质认证的,即广电局核发的《新闻采编从业资格证》,实际情况就和记者证、导演证一样——有这个证件的采编记者,仅仅占全部从业者的六分之一。

俺拿俺们娱乐圈和其他一些行业来举例子。

一部新电影的首映仪式、一家经纪公司与当红艺人的签约仪式、歌星的新闻发布会、一家汽车厂商某款新车的下线仪式,一家IT企业的新款智能手机发布会……都要办的大张旗鼓,要闹出动静声势来,必定要请相关的媒体记者。发布会现场有专门的记者区、采访区和媒体签到接待台。媒体的记者来了,先是看脸(资深的媒体记者与主办方都已经相识多年的熟人);如果是脸生的,要递名片,平面上除了尊号大名,还说说明是哪家媒体、哪个新闻板块的记者,以便主办方事后核对。

记者来了,递了名片,也签到了。那么接下来,主办方是一定要发红包的。有人会说,这不是和“严禁有偿新闻”的说法抵触了吗?对此俺只能说五个字——“我也没办法”,打我进入这个行当以来,大家就都这么办,已经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了。一些媒体的采编,在该媒体没有固定工资,纯粹就靠拿红包吃外快作为主要经济来源,行话说叫“跑场子”、“溜场子”。俺经常就在发布会遇到这种事——发布会因各种原因没准时开始,或者某个大名星故意耍大牌压场子,时间一久,一些不耐烦的娱记采编就找到主办方:“你们这的角儿来齐了没有?什么时候开始啊?我后面还有一个场子没跑呢!”

发布会上,一般都会有统一印制的宣传品,由到场记者自主领取,也会按安排专门的采访时段和采访区。但是对于媒体来说,这种得到的新闻素材价值不高,各家都没有什么区别。有些记者就希望搞到独家新闻,为此就要各显神通了。比如我知道一家老牌网媒娱乐板块的采编,是个江西籍的小姑娘,她一般是不会追着明星、导演问这问那的,因为这种目标太大了,大家都抢着上去采访问问题,她占不到优势;但是此女颇有些心计,应该是懂得剧组里人事关系的,转而去央求制片主任,她知道制片主任就是剧组的大管家大监工,手头一定有料,于是装出很嗲的口气去纠缠制片主任:“哥,这次你又没照顾我,都没给我留点独家的呀,回去我们老板又该骂我了。透露点独家的吧,我要……”软磨硬泡一番,制片主任扛不过,只好拿出手机,翻出拍戏时几个大角的若干上装照片和生活照,用蓝牙传给她;或者干脆带着她到后面演员休息区,让她多拍些照片或者单独提问去了。

这个例子至少说明以下的两种趋势:

1、新闻这东西,不光讲究一个“快”,而且还讲究“独家”。在新闻采访和报道流程的很多情况下,新闻的“独家”比“快”更有价值,更能吸引眼球。

2、在某些新闻报道领域,记者证、采编证基本没有效力,谁都不当回事,大家只看面子和名片。

这两点又能引申出一些具体的话题:

1、新闻的“独家性”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对“独家”俩字最直白粗俗的理解,即就我有,别人都没有。独家的东西可以是新闻内容方面的(对一个热点新闻事件,别家只披露两成,你能披露出七成来,你比别人披露的更多更深的就是独家新闻);也可以是时效上的(媒体之间有新闻资源共享、交换的协议和转让体系,由你首先报道出来的重大新闻,具有发布时间抢先的独家性),还可以是报道深度和延伸程度方面(对一个热点新闻事件,你能发表更加深刻的评论、见解,或能由一点而全面,引申出更多更广泛的新闻内容)。

2、既然职称资质证件在很多场合下没人在乎,那么从事新闻报道行业的门槛就没那么高,只要有机会,任何人都可以充当自由记者。例如一些针对IT、电子娱乐、军事、汽车等等行业的专业性突出的媒体,对本行业在海外举行的一些大型活动,如美国加州的E3电子娱乐展会、台北COMPUTEX展会等等,这些媒体通常在当地没有自己的分支机构或记者站,也不准备派自己的采编记者去采访报道。但是我们看到他们的报道时,经常能看到这么一句——“本报前方特约记者”。这是这些专业性媒体在报道本行业海外大型活动时经常采取的一种普遍方式:通过一些人际关系,委托在当地的留学生、商务人员、游客甚至是外交人员等等前去展会参观游玩,拍摄大量照片提供给这家媒体的形势,如果受委托对象的文笔说的过去,还可以再写一篇相关游记报道。

这种根本不是职业记者,也不从事新闻行业,仅仅是经过有关媒体机构的委托,主要出于个人兴趣和一定功利性质(委托的媒体通常会给予一些物质酬劳),客串了采编的“特约记者”,就是一种临时性的自由记者(成为特约记者来源范畴很广,本文所述这种受委托的非专业新闻人员,只是其一,其他范畴会在后文有所介绍)。

有些临时客串的特约记者,利用自己的便利条件,尝个新鲜,得到一时的满足后就收手不干了。但是也有一些人,不仅从里面尝到了甜头,得到利益,在自己的兴趣和其他因素的驱使下,认为自己在这个行业、通过这个方式,是可以大有所为的。一旦他们以体制外的身份,把新闻采编、新闻素材交易视为自己人生的主要职业工作和经济利益来源。这些人就成为职业化的自由记者了。

自由记者这个工作,其实对普通人来说也并不算陌生,无论真人还是艺术作品,都能找出一些人物例子。比如著名的战地新闻摄影师卡帕、大卫西蒙等等就是自由记者;过去几年时常给政府和体制找一些麻烦的我国前卫艺术家艾未未,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纽约留学时,出于生计原因也靠从事自由记者为生;在美国经典漫画电影《蜘蛛侠》里,男主角帕克平时也是靠当自由记者,把照片卖给号角日报老板詹姆森获得收入;在邓友梅先生的小说《那五》里,破落旗人子弟那五也给《紫罗兰画报》当过小报记者,报社不给他开工资,他就弄出点“牛角坑胡同空房闹鬼,丰泽园饭庄菜里有蛆”的负面新闻去讹诈人家,如果不想登报,房主和饭庄经理就只好掏钱把稿子买下来……

可见,从事这种打零活形式的自由记者行业,入门的门槛不仅低,里面的人员也是参差不齐,有真能干出一番事业、修炼成一世大家的;也有混吃混喝、蒙事讹钱的。尤其是新闻讹诈和新闻素材买卖,里面有不少拿不到桌面上曝光的内容。而在我国当下这个阶段,自由记者的团队势力已经发展的非常强大,且在许多重大社会热点事件上积极参与过。但是这里面就有一个现象——这些自由记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更加强调自己是“独立调查记者”,刻意把自己和体制编制内的媒体记者区别开。

从第二章开始,本文将详细讲述为什么中国自由记者强调自己是“独立调查记者”;他们进行深度调查报道又有那些规矩、“门道”;类似“上海福喜食品公司过期原料事件”这么一件轰动全国的食品安全新闻,记者对这家公司进行卧底跟踪报道全过程当中的具体分工……贴一个最近俺写的原创,内容与军事历史无关,与新闻报道和诸位生活有关的。



引子

因为工作上的原因,我经常要和媒体的朋友打交道,具体来说他们主要属于娱乐媒体,即我们嘴边经常称之为“娱记”的这个群体。不过,出于本人无可救药的好奇心和带有几分神经质的社会观察视角,我还接触过新闻媒体从业者当中的另外一个群体——独立调查记者,和其中几位有长期的私交。这是一个非常低调、同时又带有几分惊心动魄经历的职业,鉴于职业习惯的原因,他们往往不会被行业之外的人所了解和关注,但是经过由他们调查采访而披露出来的事件,则全都是如雷灌耳,在不同时期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社会热点——

……

2007年,山西奴工事件

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

2009年,邓玉娇事件

2010年,富士康员工连续跳楼自杀事件

2011年,达芬奇家具造价事件

2012年,“表哥”杨达才事件

2013年,“大师”王林事件与富平婴儿拐卖事件

2014年,上海福喜食品公司过期原料事件

……

我认识的几位独立记者,就参与报道上述列举事件中的一部分;同时,一些他们没有参与报道采访过的事件,也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职业圈子获知详情。以前我们在一起吃饭应酬,听他们聊起自己的职业经历,尽管这些人平时通常是不显山不露水的,但是在他们讲述的过程中,还是能体会到其语气言行中带有的自负与成就感。

我过去是作为一个兴趣盎然的热心听众,听他们讲述,并没有产生过写一篇文字的想法。就在数日前,我们在一次聚会上,恰好谈到了这次东方卫视披露上海福喜过期食品原料事件。

有人心看过相关视频后就会得知,这是由该台《1/7》新闻栏目的记者经过两个多月的深度调查,采用充当卧底、暗拍和跟踪报道等等方式挖掘出来的热点社会新闻。我的这位朋友,就在这次聚会上讲述了相关媒体记者进行这么一次组织严密,周期冗长、且始终能确保全部程序环节的保密性,最终实现“一朝闻而天下惊”的新闻热点效应的过程。

在哪天聚会当中,他的讲述自然包括俺在内所有听众的积极反应。俺也立刻萌生了要把他的话落实成白纸黑字的冲动。经过我俩之间的沟通交涉,达成了妥协——我可以写,但是内容要掌握火候——妥协的结果可以用成语“约法三章”来总结:

1、本文主要讲述“独立调查记者”这个职业群体和调查的方式,而不专门针对数日前刚刚发生的上海福喜食品公司过期原料事件,本文会引用这个事件里的一些特征,来为独立记者和新闻调查活动做举例说明;

2、我国目前的独立调查记者和他们的活动方式,也是有区别的,而我又不是这个行业的人,本文所述内容,都是听我这位朋友的讲述和他所提供的大量素材。他和他的经历,已经可以代表“独立调查记者”群体中比较广泛的从业人员,但依然不是全部。因此,本文中有些内容、特别是修辞中使用的该行业的“黑话”,并没有攘阔独立调查记者行业的所有流派;

3、本文内容的分寸问题。如果把俺所知的内容都讲出来,那就该呛了人家的行事,让人家以后不好吃这碗饭了。因此本文写作的原则是点到为止,举几个例子说几个事,让外人知道个一二皮毛即可。不会办砸别人饭碗的事,请列位独立记者和媒体的朋友们放心。

言归正传,正文开始了。



一、

首先,还是有一些关于目前新闻行业现状的情况,有必要在正文一开头就提前说明的。

若是严格按照我国在新闻报道和对媒体从业人员的相关管理规定的话,新闻记者这个行业应该是有职称、有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可以归于相关体制管辖之内的一个职业。体现这种身份和体制的东西,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核发的、叫“新闻记者证”的证件。这点就和我们影视行的导演一样,也是有“导演证”的,而且还分级别,能具体到是“国家*级导演”的资质上。不过,就象“导演证”现在已经基本没用、无证导演大行其道的现实一样;没有“记者证”的记者,也成为如今新闻媒体行业当中的主力军,在诸如娱乐新闻报道方面,还呈现一边倒的现象。

其次,在一家媒体(无论电媒、平媒还是网媒),编辑人员按照职称等级,也分主编、分版责编和采编,当然有些媒体的责编和采编的分工并不细。就目前的情况下,通常做采编的,都是一家媒体内底层的甚至是编外的记者。我国对新闻采编人员,也是有资质认证的,即广电局核发的《新闻采编从业资格证》,实际情况就和记者证、导演证一样——有这个证件的采编记者,仅仅占全部从业者的六分之一。

俺拿俺们娱乐圈和其他一些行业来举例子。

一部新电影的首映仪式、一家经纪公司与当红艺人的签约仪式、歌星的新闻发布会、一家汽车厂商某款新车的下线仪式,一家IT企业的新款智能手机发布会……都要办的大张旗鼓,要闹出动静声势来,必定要请相关的媒体记者。发布会现场有专门的记者区、采访区和媒体签到接待台。媒体的记者来了,先是看脸(资深的媒体记者与主办方都已经相识多年的熟人);如果是脸生的,要递名片,平面上除了尊号大名,还说说明是哪家媒体、哪个新闻板块的记者,以便主办方事后核对。

记者来了,递了名片,也签到了。那么接下来,主办方是一定要发红包的。有人会说,这不是和“严禁有偿新闻”的说法抵触了吗?对此俺只能说五个字——“我也没办法”,打我进入这个行当以来,大家就都这么办,已经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了。一些媒体的采编,在该媒体没有固定工资,纯粹就靠拿红包吃外快作为主要经济来源,行话说叫“跑场子”、“溜场子”。俺经常就在发布会遇到这种事——发布会因各种原因没准时开始,或者某个大名星故意耍大牌压场子,时间一久,一些不耐烦的娱记采编就找到主办方:“你们这的角儿来齐了没有?什么时候开始啊?我后面还有一个场子没跑呢!”

发布会上,一般都会有统一印制的宣传品,由到场记者自主领取,也会按安排专门的采访时段和采访区。但是对于媒体来说,这种得到的新闻素材价值不高,各家都没有什么区别。有些记者就希望搞到独家新闻,为此就要各显神通了。比如我知道一家老牌网媒娱乐板块的采编,是个江西籍的小姑娘,她一般是不会追着明星、导演问这问那的,因为这种目标太大了,大家都抢着上去采访问问题,她占不到优势;但是此女颇有些心计,应该是懂得剧组里人事关系的,转而去央求制片主任,她知道制片主任就是剧组的大管家大监工,手头一定有料,于是装出很嗲的口气去纠缠制片主任:“哥,这次你又没照顾我,都没给我留点独家的呀,回去我们老板又该骂我了。透露点独家的吧,我要……”软磨硬泡一番,制片主任扛不过,只好拿出手机,翻出拍戏时几个大角的若干上装照片和生活照,用蓝牙传给她;或者干脆带着她到后面演员休息区,让她多拍些照片或者单独提问去了。

这个例子至少说明以下的两种趋势:

1、新闻这东西,不光讲究一个“快”,而且还讲究“独家”。在新闻采访和报道流程的很多情况下,新闻的“独家”比“快”更有价值,更能吸引眼球。

2、在某些新闻报道领域,记者证、采编证基本没有效力,谁都不当回事,大家只看面子和名片。

这两点又能引申出一些具体的话题:

1、新闻的“独家性”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对“独家”俩字最直白粗俗的理解,即就我有,别人都没有。独家的东西可以是新闻内容方面的(对一个热点新闻事件,别家只披露两成,你能披露出七成来,你比别人披露的更多更深的就是独家新闻);也可以是时效上的(媒体之间有新闻资源共享、交换的协议和转让体系,由你首先报道出来的重大新闻,具有发布时间抢先的独家性),还可以是报道深度和延伸程度方面(对一个热点新闻事件,你能发表更加深刻的评论、见解,或能由一点而全面,引申出更多更广泛的新闻内容)。

2、既然职称资质证件在很多场合下没人在乎,那么从事新闻报道行业的门槛就没那么高,只要有机会,任何人都可以充当自由记者。例如一些针对IT、电子娱乐、军事、汽车等等行业的专业性突出的媒体,对本行业在海外举行的一些大型活动,如美国加州的E3电子娱乐展会、台北COMPUTEX展会等等,这些媒体通常在当地没有自己的分支机构或记者站,也不准备派自己的采编记者去采访报道。但是我们看到他们的报道时,经常能看到这么一句——“本报前方特约记者”。这是这些专业性媒体在报道本行业海外大型活动时经常采取的一种普遍方式:通过一些人际关系,委托在当地的留学生、商务人员、游客甚至是外交人员等等前去展会参观游玩,拍摄大量照片提供给这家媒体的形势,如果受委托对象的文笔说的过去,还可以再写一篇相关游记报道。

这种根本不是职业记者,也不从事新闻行业,仅仅是经过有关媒体机构的委托,主要出于个人兴趣和一定功利性质(委托的媒体通常会给予一些物质酬劳),客串了采编的“特约记者”,就是一种临时性的自由记者(成为特约记者来源范畴很广,本文所述这种受委托的非专业新闻人员,只是其一,其他范畴会在后文有所介绍)。

有些临时客串的特约记者,利用自己的便利条件,尝个新鲜,得到一时的满足后就收手不干了。但是也有一些人,不仅从里面尝到了甜头,得到利益,在自己的兴趣和其他因素的驱使下,认为自己在这个行业、通过这个方式,是可以大有所为的。一旦他们以体制外的身份,把新闻采编、新闻素材交易视为自己人生的主要职业工作和经济利益来源。这些人就成为职业化的自由记者了。

自由记者这个工作,其实对普通人来说也并不算陌生,无论真人还是艺术作品,都能找出一些人物例子。比如著名的战地新闻摄影师卡帕、大卫西蒙等等就是自由记者;过去几年时常给政府和体制找一些麻烦的我国前卫艺术家艾未未,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纽约留学时,出于生计原因也靠从事自由记者为生;在美国经典漫画电影《蜘蛛侠》里,男主角帕克平时也是靠当自由记者,把照片卖给号角日报老板詹姆森获得收入;在邓友梅先生的小说《那五》里,破落旗人子弟那五也给《紫罗兰画报》当过小报记者,报社不给他开工资,他就弄出点“牛角坑胡同空房闹鬼,丰泽园饭庄菜里有蛆”的负面新闻去讹诈人家,如果不想登报,房主和饭庄经理就只好掏钱把稿子买下来……

可见,从事这种打零活形式的自由记者行业,入门的门槛不仅低,里面的人员也是参差不齐,有真能干出一番事业、修炼成一世大家的;也有混吃混喝、蒙事讹钱的。尤其是新闻讹诈和新闻素材买卖,里面有不少拿不到桌面上曝光的内容。而在我国当下这个阶段,自由记者的团队势力已经发展的非常强大,且在许多重大社会热点事件上积极参与过。但是这里面就有一个现象——这些自由记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更加强调自己是“独立调查记者”,刻意把自己和体制编制内的媒体记者区别开。

从第二章开始,本文将详细讲述为什么中国自由记者强调自己是“独立调查记者”;他们进行深度调查报道又有那些规矩、“门道”;类似“上海福喜食品公司过期原料事件”这么一件轰动全国的食品安全新闻,记者对这家公司进行卧底跟踪报道全过程当中的具体分工……
二、
把谈话范畴限定在我国的新闻媒体行业之内,“独家新闻”的存在和价值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我国电视传媒平台发展趋势影响的。
在最近的二十多年里,中国的电视传媒行业,至少经历经过三次有代表性的全行业改革。

第一次,是90年代开始的“上星”和组建地方广电传媒集团。
“上星”就是电视信号上卫星的简称,设立卫星电视频道,这是当时电视传媒领域的一次技术升级和产业化潮流。“上星”从央视频道开始,逐渐普及到各省地方台。其中1997、98两年形成井喷趋势,有20个地方省份和1个央视频道集中在这两年组建卫视频道。到2000年,以海南省的卫视频道“旅游卫视”开通为标志,中国各省电视台卫视已经全部开通。
随着卫视频道的开通,各省又开始组建自己的广电综合传媒集团。此前我国学习苏联老大哥的中央台—地方台的二级电视传媒系统就此瓦解,全面专项市场化运行,原先省级地方电视台变成了面对全国的电视媒体,从片子的交易、电视广告经营等等个方面的运作就和以前不一样,因为卫视频道已经可以有底气说他们统计收视率数字时,是以全国13亿人口当成分母的。
这次“上星”运动随后产生的影响,以湖南卫视最具有代表性——“芒果台”于1997年初开通,诸如《快乐大本营》这种综艺娱乐节目,在当年就成为收视热门节目,全国热播;何炅、李湘也成为全国知名主持人;至于该台数年后又策划的“快乐女生”和“爸爸去哪儿”,延续着同样的收视神话。
如果这档节目不是通过卫视频道、而只是一家地方有线电视频道,绝对不会有这种影响力的。而这次报道上海福喜食品公司过期原料事件的上海东方卫视,也是卫视频道。“上星”的卫视,能把影响力扩散到全国,这是首要条件。

第二次,是2000年网络热兴起后,网媒对电媒产生的冲击。
即便是最普遍的门户网站的主页,在新闻报道、尤其是热点新闻和突发事件的报道上,也拥有电视无法对抗的即时性优势,也就是俗称“刷墙”的页面内容更新。只要网站有相关内容责任编辑在岗,刷墙就可随时进行。
网站通常还对重大新闻事件采取设置专题新闻网页的形势重点报道。比如说我现在在微博上发留言灌水,有什么重大新闻,马上就会在网页右下角弹出一条快讯信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这些年智能手机无线终端也越发普及,微信、微博在新闻即时报道方面快捷、即时的优势就更明显了。
相比网媒这种即时性突出的特征,电视台即便采取插播、滚动播出等等方式,最多也仅是有限的弥补,根本上是无法对抗的。电媒如此,如果是报刊平媒,则差距更加悬殊。
网媒还有的一个优势就是对受众对象之间的可以实现双向交互。在网站和手机上看新闻的用户,通常也会在社交媒体和聊天软件上对刚刚得知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讨论。而传统的看电视是单向,观众只是单向收看节目。
既然在即时性上完全不能比拟,比“快”已经比不过了,就迫使电视台在新闻报道上必须选择其他出路,即突出新闻的独家性——追求新闻报道的全面、深度,进行精细化制作。
在这点上,有一句行话,叫“新闻制造”,是传统的电视媒体面对网媒冲击时,以口号形势总结出来的一条对策,其关键内涵如下——
网媒在新闻报道方面虽然具有即时性优势,但过分追求“快”,往往意味着事态还不明朗、新闻内容信息量少、准确性低(即报道失实的可能性高,产生误导),同时内容和深度也不全面。这种网媒被称为“鹦鹉媒体”,只会象鹦鹉学舌一样的进行转载报道,对内容准确性核实不足,本身也不会进行对新闻的拓展发掘。
传统的电视媒体,则干脆深入到社会中,挖掘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整理加工后进行深入报道。网媒不过是新闻的转述者,电媒是新闻的制造者——后者用高质量的精细制作,来抵消前者的即时优势。
“独家新闻”,就是电视媒体制造出来的重点新闻产品。

第三次,就是大致从2005年开始的“上网”——其中的重头戏,是电视媒体取得广电局合核发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建立自己的在线视频网站。
其他形式,还有电视台设立自己的主题网站、报刊平媒设立自己的“电子版”等等。
这里面最典型的例子,是我们特别熟悉的凤凰卫视。凤凰卫视是在香港成立的,总部至今依然在香港。就和我国所有制形式的区别特征类似,别看香港在主权、行政意义上早就回归了,但是港资依然算做外资,凤凰卫视也被视为境外媒体。而我国广电系统主管部门对境外媒体的管制又非常苛刻,尽管凤凰卫视在节目制作内容等等方面积极取悦北京官方和大陆观众群,但直到今天,他依然没有获得在中国大陆的普遍落地权(1997~98年,传媒大亨默多克曾入股凤凰卫视,促使他做这个投资的原因就是当时传闻,北京官方很有希望批准凤凰卫视获得大陆普遍落地权,使凤凰为第一家进入内地卫星电视市场的外媒,但这个消息仅仅热闹一时,最终无果)。
没有普遍落地权的凤凰卫视,旗下的凤凰网取得在大陆在线视频网站的许可证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凤凰网使凤凰卫视的电视内容获得网络传播渠道,他的收视率受到限制,却能通过点击率得以曲线救国,甚至获得比电视传媒更有份量的影响力。

在此之外的,其实还有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广电局“限娱令”等等对卫视的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等造成的影响。这些因素合起来,是对社会新闻深入调查发展趋势的综合影响。



就以沸沸扬扬的“上海福喜食品公司过期原料事件”为对象,讲叙类似这种经过深度调查采访获得的社会新闻是如何“制造”出来。

A、首先,社会新闻在不同时期是有流行话题特点的。
做社会新闻的调查报告,就要对当下社会舆论关注的流行趋势有准确的定位判断。就拿现在来说,当前哪些社会新闻是最流行的呢,简略来说是这三种——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反腐倡廉;比这三种的流行趋势稍次一点,是儿童拐卖、抑制房价,物价通涨等等。当然,就如同“江湖上每天都有故事,指不定哪天就掀起一场风波”这句话所述,有些时候会发生一些行家都没有料到的突发事件,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比如说今年5月末在山东招远麦当劳餐厅发生的528命案,就使“邪教蔓延”成为热门的新闻话题,如果哪位记者能提前预知,搜集到相关素材整理成一期主题新闻调查节目,对邪教问题加以披露,这期节目的反响一定不俗。

B、对社会新闻题材的选择和跟踪调查程度。
判定标准,基本就这么两条——
极端的而不是典型的:社会新闻这东西要靠话题和内容抓眼球,各家媒体竞争又这么激烈,导致新闻事件和新闻素材仅仅是够典型已经不足了,必须要极端;或者说,是把多种典型集中在一起的极端典型。比如说福喜食品和三鹿奶粉这两个事件,是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现在的人活的都在意,生活标准早就从“能吃饱”提升到“能吃好”了,对吃到自己肚子里的东西都是特别在乎的。这两个事件又有牵扯面广,涉及上下产量链广泛的特征,几乎所有在大陆的的洋快餐都包含在内,整个中国的奶粉行业全都收到冲击,至今依然不能恢复元气,这就够极端了。
再如07年5~6月间被报道的山西砖窑奴工事件,当时是距离北京奥运会仅剩下一年,中国政府正尽力营造一种开明的、现代的、和谐氛围的社会风气与国际形象的时候,居然发生这么一件事,而且还被多家境外媒体报道,这就让很多人脸上挂不住。而在其中,又能具体拣出儿童拐卖、非法扣押、未成年人保护、地方黑恶势力、劳动待遇等等典型负面话题,能把这么多负面典型都集中在一件事当中,这就够极端了,报道披露出去,一定会引起全社会的轰动。
普遍的而不是(地域/失效)局限的:如果你打算让你报道的这个事达到“全国皆知”,那么这个事一定要让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人都能感同身受,或者都能意识到这事和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才可以。东方卫视尽管这次披露的是上海福喜的问题,但是很快就能调查出福喜是包括麦、肯两家在内洋快餐的全国性普遍供应商,这个目的就达到。
再拿属于环保问题的投资营建PX化工项目来说,近年中国各地发生了多起当地民众高调反对兴建PX工厂的事件,尽管老百姓对什么是PX、以及PX项目对环境和人身健康到底有多大危害并不是特清楚,但已经形成把PX视若洪水猛兽的社会风气。一个地方发生了当地民众反对上马PX项目的事件,新闻媒体进行详细的深入调查报道后,会让其他地区的民众产生明显的舆论导向影响。这就是广泛性的体现。
但是换成一些其他的环保问题,则不会有这种效应。比如说去年和前年,央视和其他相关媒体都报道过河北某县从事皮衣加工产业,将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水渗入地下,污染了地下水的事件。有记者对此事进行详细的深入跟踪调查后,将他掌握的素材提供给南方的几家媒体。后者就不太热衷了,按照对方原话的意思:“那地方在黄河北边,我们都在长江南边了,他那地方地下水污染再严重,也渗不到我们这来;如果对这个事是首播找到我们,我们还可以考虑是否上一期栏目,但央视已经报道过,你再怎么做跟踪报道,我们也没兴趣了……”

C、对调查线索的跟踪和取舍
从C开始,就是非常关键的、就象谍战戏一样经历了。
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有点象探党;或者说就跟公安局重案组的刑警类似,人际关系四通八达,平时在社会上都有一些人作为他们的眼线,给他们提供线索。区别是刑警靠眼线找线索是为了破案,他们是为了挖掘新闻素材和热门话题。
类似上海福喜、山西奴工、达芬奇家具这些新闻报道,都是由眼线提供最初的线索,作为眼线的人,行话叫“捅子”,即“捅出内情”之意。捅子提供一些可疑性大、但没有收集到足够证据的新闻线索,供这些记者挑选。
非常有意思的是,由捅子提供的线索,到最后经常出现种花得豆、搂草打兔子的情况。在一开始,捅子并没有把上海福喜作为目标,而可是直接针对麦当劳、肯德基等等连锁快餐店,认为暑期的消费旺季马上到了,需要准备大量食材原料的这些快餐店很可能出现出现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得到线索的记者最初也是这么考虑的。但是双方进行初步的深入调查后,才发现作为上游供应商的福喜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更大,进而又发现福喜是多家洋快餐的上游供应商。
这时候,无论是调查记者还是捅子,都意识到一个问题:本来只想钓只小虾米,结果发现还有条更大的鱼。于是果断做出取舍,不再纠缠快餐店,把目的重新定位为上游食材供应商上海福喜了。
我在我这位调查记者朋友的手机里看到这么一条短信,是他组织一次暗访调查中,给本团队成员发号的一条指令:“瞄一打二抄三……一二漂了,三直杀!”显然,这又是黑话,不解释根本听不懂:捅子提供的新闻线索是一,随着调查的深入,发现了藏在一后面更有新闻价值的二和三;现在一、二先不管了,死盯住三,挖出大活来。
类似这种搂草打兔子的事,在新闻跟踪调查中,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经常出现原先准备进行深入调查的对象仅仅是一个人或一件简单的事,随着调查深入,牵扯出更多、更关键的人和更触目惊心的事。甚至有时候,所牵扯出人物的敏感身份和披露出事件的严重性,都让进行调查的人员感到棘手,不敢继续调查下去了。

D、潜伏
想进行深入调查报道,如何伪装和渗透进去,是一门很有讲究的精细活。对这些伪装成应聘上岗工人,深入调查对象内部的记者,行话叫“漏子”,大致就是“找个漏洞钻进去”的意思。
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建议读者到视频网上,再把东方卫视报道上海福喜的这期节目重新回顾一下,重点看里面的三个环节——那些暗拍的镜头调度、漏子通过对话从普通生产线工人嘴里套出来的线索/证据,以及主持人的旁边解说。这些镜头画面和里面的对话可以证明:
1、打入上海福喜的漏子至少有三个人,而且分布在不同的生产线上;
2、这些漏子是在不同时段内进入成为上岗工人,进入上海福喜加工车间的;
3、他们不仅自己成功的潜伏进去了,而且还对福喜的普通员工进行了“策反”,把对方发展成自己的“内线”。
对这三条,还可以进行具体解释:
1、这种“化妆潜伏+暗拍”性质的深入调查,已经越来越不可能由个人单打独斗完成了,从一开始就一个有详细分工、专人把控统筹的团队。至于原因则很多——被调查对象的防范意识比较强;现代工厂的流水线都不允许串岗,一个漏子成功潜伏进去后,只会被安排一个工序岗位上,不属于其工作范围的区域,厂方不允许他随便串岗,这个漏子也就无法收集到完整的证据;调查的时间在2~4个月为主,听起来不算短了,但是对于一个普通的新上岗工人来说,只不过是刚刚渡过试用期而已,如果一个新工人经常问这问那,话多嘴贫,他这种不同寻常的“好奇心”就会引起厂方的戒备,这个漏子恐怕就呆不长了。
2、漏子A被厂方安排在一条生产线的上游,只负责外来食材的搬运拆包工作,但是他通过观察后,发现在这条生产线下游存在极大的可能性,然后他把这些信息报告给整个调查团队的负责人,责任人综合了漏子A、漏子B等已潜伏人员反馈的信息后,具体判断工厂哪些车间和流水线环节存在更有价值的证据后,再派出漏子C。
派出多个漏子,选择同时或不同时间内潜伏到不同环节,不仅成功可能性大,收集线索效率高,而且还可以互通信息,有的放矢。这是团队协作的优势。
3、长期从事深入调查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发展1个内线,顶100个漏子”。漏子潜伏进去了,有些就是沉默寡言,不显山露水的“干活肉机器”;但有的是擅长察言观色,特别能工友和上级小头目打成一片,用一段时间,就混成无话不说的熟人了。
机器是死的,没感情的,可人是活的,人的因素还是最不确定的。一个企业内部,尤其是人多的企业,各种人士纠纷和人际关系紧张都是难免的,劳资、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强度、上下级关系,不同部门配合…各个方面都能产生矛盾,有矛盾就可以滋长出不满情绪的。漏子就利用企业内部人员的不满,进行试探、挖掘,晓之以理再加上物质利益上的承诺与个人隐私方面的保证,就把一个怀有不满情绪的员工发展成“内线”了。而内线提供的东西,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上称。
这次上海福喜的报道里,有一位是福喜质检部门的负责人,在镜头前,他捂得严严实实的,说话声音也经过了处理,这就是一位被发展过来的内线。他提供了福喜内部做假、改动食品保质期标签的两套账本——这种高价值的新闻素材(或者说证据),光凭漏子根本弄不来。

E、时间啊时间
漏子什么时候派进去,深入调查打算持续多久,最终做好的新闻节目安排呢在什么时候播出,这个也是很有讲究的哩。
时机没掌握好,正赶上一堆抢眼球的大事发生的时候,你也播出了,虽然也能造成反响,但效果就没那么强烈了。比如说老抢不到头条的汪峰老师就是如此命苦了。
除了追求新闻效应外,还有别的因素,同样影响到时间的选择。继续以福喜事件为例。
东方卫视播出这期栏目,是在7月20日,随后就在社会上造成轰动性的影响。我的朋友说,这个时间选择的“太狠了”,因为上海福喜是包括麦当劳、肯德基在内多家快餐的在华上游食材供应商,而麦、肯这些洋快餐针对的消费主力是低龄人群,尤其是大、中、小学生。每年一到暑期,就是这些低龄人群充分释放消费能力的时候。而麦、肯也会专门针对这个消费群体的计划,比如麦当劳每年都有“暑期巨献”的主题活动,肯德基也有类似的“暑期半价”等等活动。
2014年的全国中小学生暑假是7月12~8月底。7月20日,只是暑假刚刚开始一周而已,后面的日子还长着呢。当天东方卫视的节目一播出,随后上海福喜被相关部门调查罪责,麦当劳、肯德基宣布放弃福喜供货,相关快餐食品下架,后续影响会持续很久。有些地区的麦当劳肯德基快餐店,涉及鸡、猪、牛肉的快餐食品已经全部下架,能吃的东西只有薯条和可乐还可以卖,快餐店已经变成冷饮店了。
在2014年这个原本是消费旺季的暑期,麦当劳、肯德基就不用妄想“消费”俩字了。很可能在整个2014年,这两家的营业情况都会非常惨淡……
俺的微博:秋原nukin
先回帖,慢慢看


没仔细看,估计网特误导贴,目的在于向公众头脑中植入这样的概念,“凡是看上去有良心的揭穿者背后都有个动机(灰色动机)”。

方肘子和他背后的网特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打击像崔永元这样的揭穿者,而恰恰歌幽这样的70后自以为高智商,自以为有良心的人,往往容易被这些网特设下的逻辑陷井给误导了。

随意提醒下,其实网特和背后后邪恶势力知道控制了大多数就控制了大局,而像歌幽这样的少数有些智商的人往往又比较傲,但这些人往往才是他们的重点目标,网特几招:分众转播、混淆视听、颠倒黑白。最有效一招,比如:挂上本拉登头像发阴谋论的文章,像歌幽这样高智商但情商有待提高者,往往因此讨厌阴谋论,最终发展到把揭穿真相的人也当成阴谋论者。


某些人动机十分明显,可以判定发一些逻辑陷井贴子的很可能是美国谍工,就像薄逆、永康、肘子、司马南、中科院的钱学森、欧阳自远一样……


没仔细看,估计网特误导贴,目的在于向公众头脑中植入这样的概念,“凡是看上去有良心的揭穿者背后都有个动机(灰色动机)”。

方肘子和他背后的网特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打击像崔永元这样的揭穿者,而恰恰歌幽这样的70后自以为高智商,自以为有良心的人,往往容易被这些网特设下的逻辑陷井给误导了。

随意提醒下,其实网特和背后后邪恶势力知道控制了大多数就控制了大局,而像歌幽这样的少数有些智商的人往往又比较傲,但这些人往往才是他们的重点目标,网特几招:分众转播、混淆视听、颠倒黑白。最有效一招,比如:挂上本拉登头像发阴谋论的文章,像歌幽这样高智商但情商有待提高者,往往因此讨厌阴谋论,最终发展到把揭穿真相的人也当成阴谋论者。


某些人动机十分明显,可以判定发一些逻辑陷井贴子的很可能是美国谍工,就像薄逆、永康、肘子、司马南、中科院的钱学森、欧阳自远一样……
正功成01 发表于 2014-8-8 09:57
没仔细看,估计网特误导贴,目的在于向公众头脑中植入这样的概念,“凡是看上去有良心的揭穿者背后都有个动 ...
呵呵,和五毛相比,美分更加容易拿,不过现在有个业余五毛群体的兴起,美分不好赚喽,对于一些人来说要拿美分,以后要提高技术含量。恩,微博也要配合好舆论导向,比如不同意见的号一律封杀,这样子才能彻底消灭业余五毛的影响说实话,我感觉自媒体很难对付职业网络媒体,毕竟人家掌控的资源相当庞大
五楼这样来歪贴的神经病,建议封了
写得挺不错的,请继续啊
确实不错。
邱老师辛苦了,长见识。啥时候能写一点一点您和小明星的八卦事件那就更精彩了{:soso_e113:}
烟波钓叟1993 发表于 2014-8-8 10:44
呵呵,和五毛相比,美分更加容易拿,不过现在有个业余五毛群体的兴起,美分不好赚喽,对于一些人来说要拿 ...
可以判断,这篇文章的出笼目的在于打击那些揭穿真相的群体。

烟波钓叟1993 发表于 2014-8-8 10:44
呵呵,和五毛相比,美分更加容易拿,不过现在有个业余五毛群体的兴起,美分不好赚喽,对于一些人来说要拿 ...
提醒下,自甘五实际在2009年后就人数大量下降,许多人“觉悟”后不少又像当年极端膜拜左左一样去膜拜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