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均下降 大学生全面缺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46:32
http://m.baidu.com/from=844b/bd_ ... r_lksGkb9zr8tqSwrcm

新浪体育

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均下降 大学生全面缺练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9月06日09:34    中国体育报

众人瞩目的《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9月2日正式发布。可喜的是,公报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的监测中,我国国民体质状况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国民体质达标率持续增加,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也呈增加趋势。尤其是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不过,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再一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大学生变得弱不禁风

调研结果 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弱不禁风了。调研结果显示,19-22岁年龄组除坐位体前屈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但与前一个五年相比(2000年-2005年),下降幅度明显减小。与2005年相比,19-22岁城市男生、乡村男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29、0.23厘米,引体向上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44、1.45次, 10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37、3.09 秒; 城市女生、乡村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2.72、0.92厘米,仰卧起坐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02、2.48次/分,8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17、1.87秒。另外,城市男生、城市女生握力分别平均下降0.18、0.35千克;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女生5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0.06、0.10、0.05秒。

官员声音 对此,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分析说:“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呈现急剧扩大的趋势,很多高校动辄4万-5万在校学生。这不像一个中小学1000多人可以到操场上锻炼,几万人如何集体锻炼,如何安排体育活动,这都是我们未来需要讨论研究的课题。”

记者点评 的确,一所大学有几万名学生,而每所大学所能运动的场地又少得可怜。没有了学业压力,大学生反而不愿在校园中进行体育锻炼。人多地少,高密度的大学校园让大学体育锻炼捉襟见肘。同时,中国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普遍低于中小学生,大学生过多的将时间用于上网、看电视、玩游戏机。教育部在切实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中,一直比较重视对中小学的考核,对高校的要求还不到位。高校体育工作的问题也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改善对策。目前在各中小学业绩考评和评先评优活动中,没有认真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学校都是“一票否决”,而高校则还没有类似的评价机制。

中小学生体质止跌回稳

调研结果 2010年我国中小学生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在下滑了20年之后终于开始刹车。与2005年相比,中小学生在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成绩,考验柔韧素质的坐位体前屈成绩,检测耐力素质的跑步测试中成绩都有所提高,止住了连续下滑的脚步。力量素质方面我国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的握力分别平均提高0.43、0.42、0.36、0.16千克,继续稳步上升。同时,反映人体生理机能水平的重要指标肺活量,在连续20年下降的情况下,出现上升拐点。

官员声音 杨贵仁分析说,这得益于“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锻炼”、“阳光体育”等工作的有效落实。教育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政策措施,先后颁布或下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等;加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了加强青少年体育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学校体育卫生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大课间体育锻炼制度等;连续3年召开全国性学校体育卫生经验交流会议,并通过举办大型宣传活动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将学校体育卫生条件改善(包括师资、场地器材等)纳入相关教育工程和国培计划成本。
记者点评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持续20年的中小学生体质下降趋势终于得到初步遏制,这是一个大好消息。说明有关各方的努力初见成效。但我国青少年体质发展之路仍旧任重道远。正如杨贵仁所说,想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既有学校的因素,也有家长和社会的因素。部分家长望子成龙,视读书、应试、升学为唯一出路的观念仍旧根深蒂固。不过,孩子今天缺少的运动日后是补不回来的。就人的体质发展规律而言,有一个“时间差”,在人最需要体育锻炼的青少年时代,往往无病无灾,身体看起来很好。而等到人上了年纪,希望通过加强锻炼提高体质的时候,才发现很多疾病已袭上身来,这都是因为年轻时没有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因此,引导全社会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良好局面,是提高青少年体质状况的有效途径。

本报记者 张旭光

电脑版回顶部
转码声明用户反馈站长认领http://m.baidu.com/from=844b/bd_ ... r_lksGkb9zr8tqSwrcm

新浪体育

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均下降 大学生全面缺练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9月06日09:34    中国体育报

众人瞩目的《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9月2日正式发布。可喜的是,公报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的监测中,我国国民体质状况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国民体质达标率持续增加,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也呈增加趋势。尤其是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不过,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再一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大学生变得弱不禁风

调研结果 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弱不禁风了。调研结果显示,19-22岁年龄组除坐位体前屈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但与前一个五年相比(2000年-2005年),下降幅度明显减小。与2005年相比,19-22岁城市男生、乡村男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29、0.23厘米,引体向上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44、1.45次, 10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37、3.09 秒; 城市女生、乡村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2.72、0.92厘米,仰卧起坐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02、2.48次/分,8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17、1.87秒。另外,城市男生、城市女生握力分别平均下降0.18、0.35千克;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女生5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0.06、0.10、0.05秒。

官员声音 对此,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分析说:“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呈现急剧扩大的趋势,很多高校动辄4万-5万在校学生。这不像一个中小学1000多人可以到操场上锻炼,几万人如何集体锻炼,如何安排体育活动,这都是我们未来需要讨论研究的课题。”

记者点评 的确,一所大学有几万名学生,而每所大学所能运动的场地又少得可怜。没有了学业压力,大学生反而不愿在校园中进行体育锻炼。人多地少,高密度的大学校园让大学体育锻炼捉襟见肘。同时,中国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普遍低于中小学生,大学生过多的将时间用于上网、看电视、玩游戏机。教育部在切实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中,一直比较重视对中小学的考核,对高校的要求还不到位。高校体育工作的问题也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改善对策。目前在各中小学业绩考评和评先评优活动中,没有认真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学校都是“一票否决”,而高校则还没有类似的评价机制。

中小学生体质止跌回稳

调研结果 2010年我国中小学生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在下滑了20年之后终于开始刹车。与2005年相比,中小学生在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成绩,考验柔韧素质的坐位体前屈成绩,检测耐力素质的跑步测试中成绩都有所提高,止住了连续下滑的脚步。力量素质方面我国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的握力分别平均提高0.43、0.42、0.36、0.16千克,继续稳步上升。同时,反映人体生理机能水平的重要指标肺活量,在连续20年下降的情况下,出现上升拐点。

官员声音 杨贵仁分析说,这得益于“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锻炼”、“阳光体育”等工作的有效落实。教育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政策措施,先后颁布或下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等;加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了加强青少年体育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学校体育卫生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大课间体育锻炼制度等;连续3年召开全国性学校体育卫生经验交流会议,并通过举办大型宣传活动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将学校体育卫生条件改善(包括师资、场地器材等)纳入相关教育工程和国培计划成本。
记者点评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持续20年的中小学生体质下降趋势终于得到初步遏制,这是一个大好消息。说明有关各方的努力初见成效。但我国青少年体质发展之路仍旧任重道远。正如杨贵仁所说,想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既有学校的因素,也有家长和社会的因素。部分家长望子成龙,视读书、应试、升学为唯一出路的观念仍旧根深蒂固。不过,孩子今天缺少的运动日后是补不回来的。就人的体质发展规律而言,有一个“时间差”,在人最需要体育锻炼的青少年时代,往往无病无灾,身体看起来很好。而等到人上了年纪,希望通过加强锻炼提高体质的时候,才发现很多疾病已袭上身来,这都是因为年轻时没有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因此,引导全社会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良好局面,是提高青少年体质状况的有效途径。

本报记者 张旭光

电脑版回顶部
转码声明用户反馈站长认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