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7 04:57:57
历史与真相
2005年6月09 周四 http://www.qiji.cn/baike/contents/121.html

--------------------------------------------------------------------------------

【提交:ianwest】历史学的使命是追求真相吗?多少年来,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齐国史官仗笔直书当权者“崔杼弑其君”,惹来杀身之祸,继任的是死者弟弟,他再书:“崔杼弑其君!”崔杼便再杀。史官的次弟继续以实记录,史官兄弟遇难之事传遍齐国,各地的史官陆续齐集齐都,说:“史官兄弟全部被杀之后,我们就将这真实的历史继续记录留存下来。”至此,嚣张的崔杼也就束手无策,这件史实就这样被记录下来……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1)会写字记录的人很少,史官基本是家传的“绝技”,当权者不敢杀尽,否则将无人记录参与管理祭祀等活动;(2)史官有独立的价值观和人格,敢于对抗当权者,而不是与之同流。古代“巫、史”同源,最早的史官大概还真的有实力和胆气和当权者拧着来。

不管怎样,“记录真相”就成了后来为史者的信条和追求,司马迁的故事把这个信条进一步神圣化,但自此以后,史官也就逐渐失去了独立的地位,更多的演变为替皇帝服务乃至歌功诵德的辅助人员,司马光的工作基本上就是这个意义上的,替皇帝总结历代成败得失,阐述历史事件中的伦理和正统。

所以司马光一开篇就说:“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但追求真相仍然是有“良心”史官的准则,而真相因其可能被人有目的地修改而显得更加珍贵,而更加值得为其“牺牲”。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近代以来的历史学家,特别是西方历史学家却在其研究实践中发现“真相”是不可能达到的,这就打破了“历史真相”的“客观性”。那么失去真相的历史学还有价值吗?她的价值又在哪里就成了有意思的话题。这有一点象100年前,物理学家建立了基于“几率”的量子力学后的尴尬——“上帝竟然是掷色子的!”

失去了“真相”的历史学和失去了“决定论”的物理学一样,显得非常难以让人接受。

有一则关于历史学家沃特·罗利爵士的传闻可以说明“真相的不存在”。


罗利在1603年被以判国罪囚于伦敦塔中等候处决。期间,他抓紧写作,要完成他的世界史。一天塔下的两个卫兵发生了争执,罗利从头到尾目睹了这场争吵。不久,他的一个朋友来探监,恰好他也在现场目击了此事,于是向他提起了此事。但罗利发现,他们两个人的观察,特别是对观察到事物的描述大相径庭。罗利望着他那堆历史手稿垂头丧气,说道,要是他真想为真理效劳,应该把手稿付之一炬才是。因为,如果他连一桩耳闻目睹的事件都不能客观、准确地进行描述,要想如实地写一部世界史,岂非更加力不从心。
这种无奈和惊奇,在日本影片《罗生门》(Link)中也有体现。个人的立场和社会角色会影响他对事件的叙述甚至是认识,每个认识过程都是由个人本质性地参与下完成的,这种主观性本质地体现在个人的陈述中,并可能导致不可避免的矛盾。最近中、日、韩的历史教科书事件是不是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呢?这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如果你感兴趣去看一看“中、日、韩、俄”四国关于过去100多年东亚历史的叙述,你会悲哀地发现“真相”真是不可能知道的。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人们关于任何事件的叙述都是依赖于他头脑中“预设”的观念的,在物理学中,有一种说法:“实际上是观察者决定实验能观察到什么物理量”,或者说“实际上是理论决定了我们能观察到什么”。今天的物理学家是不会去观察“以太”的,但100多年前他们真的去测量“以太”的各种属性,并且发表了很多实验结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现在的物理学和100多年前的物理学在理论体系上已经有很大不同,物理学家叙述物理现象的语言和词汇已经本质地改变了。

不同民族、阶层乃至个人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使命显然是不同的,他们脑子里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价值观是不同的,这些都有可能影响他们对事物的叙述,甚至不同的纯生理特征也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叙述。凡此种种都在提示我们“真相”的不可能,我们也不可能因时代的进步,而去逼近“真相”。

失去真相的历史学的出路在哪里呢?“历史不是过去的一部分,而是现在的一部分。”这句格言应当是有启发意义的。

我们研究历史,叙述历史的意义并不是发现还原所谓“真相”,“历史”是我们现在生活的基础,他可提供给我们进行娱乐的素材,提供思考社会问题的案例,提供处理政治问题的参考,并引导我们进入更美好的未来。历史与真相
2005年6月09 周四 http://www.qiji.cn/baike/contents/121.html

--------------------------------------------------------------------------------

【提交:ianwest】历史学的使命是追求真相吗?多少年来,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齐国史官仗笔直书当权者“崔杼弑其君”,惹来杀身之祸,继任的是死者弟弟,他再书:“崔杼弑其君!”崔杼便再杀。史官的次弟继续以实记录,史官兄弟遇难之事传遍齐国,各地的史官陆续齐集齐都,说:“史官兄弟全部被杀之后,我们就将这真实的历史继续记录留存下来。”至此,嚣张的崔杼也就束手无策,这件史实就这样被记录下来……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1)会写字记录的人很少,史官基本是家传的“绝技”,当权者不敢杀尽,否则将无人记录参与管理祭祀等活动;(2)史官有独立的价值观和人格,敢于对抗当权者,而不是与之同流。古代“巫、史”同源,最早的史官大概还真的有实力和胆气和当权者拧着来。

不管怎样,“记录真相”就成了后来为史者的信条和追求,司马迁的故事把这个信条进一步神圣化,但自此以后,史官也就逐渐失去了独立的地位,更多的演变为替皇帝服务乃至歌功诵德的辅助人员,司马光的工作基本上就是这个意义上的,替皇帝总结历代成败得失,阐述历史事件中的伦理和正统。

所以司马光一开篇就说:“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但追求真相仍然是有“良心”史官的准则,而真相因其可能被人有目的地修改而显得更加珍贵,而更加值得为其“牺牲”。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近代以来的历史学家,特别是西方历史学家却在其研究实践中发现“真相”是不可能达到的,这就打破了“历史真相”的“客观性”。那么失去真相的历史学还有价值吗?她的价值又在哪里就成了有意思的话题。这有一点象100年前,物理学家建立了基于“几率”的量子力学后的尴尬——“上帝竟然是掷色子的!”

失去了“真相”的历史学和失去了“决定论”的物理学一样,显得非常难以让人接受。

有一则关于历史学家沃特·罗利爵士的传闻可以说明“真相的不存在”。


罗利在1603年被以判国罪囚于伦敦塔中等候处决。期间,他抓紧写作,要完成他的世界史。一天塔下的两个卫兵发生了争执,罗利从头到尾目睹了这场争吵。不久,他的一个朋友来探监,恰好他也在现场目击了此事,于是向他提起了此事。但罗利发现,他们两个人的观察,特别是对观察到事物的描述大相径庭。罗利望着他那堆历史手稿垂头丧气,说道,要是他真想为真理效劳,应该把手稿付之一炬才是。因为,如果他连一桩耳闻目睹的事件都不能客观、准确地进行描述,要想如实地写一部世界史,岂非更加力不从心。
这种无奈和惊奇,在日本影片《罗生门》(Link)中也有体现。个人的立场和社会角色会影响他对事件的叙述甚至是认识,每个认识过程都是由个人本质性地参与下完成的,这种主观性本质地体现在个人的陈述中,并可能导致不可避免的矛盾。最近中、日、韩的历史教科书事件是不是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呢?这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如果你感兴趣去看一看“中、日、韩、俄”四国关于过去100多年东亚历史的叙述,你会悲哀地发现“真相”真是不可能知道的。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人们关于任何事件的叙述都是依赖于他头脑中“预设”的观念的,在物理学中,有一种说法:“实际上是观察者决定实验能观察到什么物理量”,或者说“实际上是理论决定了我们能观察到什么”。今天的物理学家是不会去观察“以太”的,但100多年前他们真的去测量“以太”的各种属性,并且发表了很多实验结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现在的物理学和100多年前的物理学在理论体系上已经有很大不同,物理学家叙述物理现象的语言和词汇已经本质地改变了。

不同民族、阶层乃至个人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使命显然是不同的,他们脑子里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价值观是不同的,这些都有可能影响他们对事物的叙述,甚至不同的纯生理特征也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叙述。凡此种种都在提示我们“真相”的不可能,我们也不可能因时代的进步,而去逼近“真相”。

失去真相的历史学的出路在哪里呢?“历史不是过去的一部分,而是现在的一部分。”这句格言应当是有启发意义的。

我们研究历史,叙述历史的意义并不是发现还原所谓“真相”,“历史”是我们现在生活的基础,他可提供给我们进行娱乐的素材,提供思考社会问题的案例,提供处理政治问题的参考,并引导我们进入更美好的未来。
我认为历史学只能给出相对的真相而绝对的真相早就在历史长河中消磨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