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对外战争功过评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58:58
  
  汉武帝刘彻是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的功过自古以来就是有争论的。
  认为他是伟大帝王的多是从他的开拓疆域的功绩出发,当然也有以为他废黜百家独尊儒家是伟大的举措,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极恶的。他好大喜功过度使用武力而耗费人力物力造成民生凋零也是他招致负面评价的主要方面。
  汉武开拓疆域可以说是四面八方皆不放空。
                                         
  在东北方面,汉武收复了秦时的辽东故地,在征服卫满朝鲜后,以其地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称汉四郡。其领地达今朝鲜南部北纬36度线一带。不过,真番、临屯两郡后并入乐浪、玄菟,其实际控制区大体在38线略北一些。
  在东南面,击东越王,以为交通不便,不易治理,徙其民于江淮地。
  在南方,秦始皇曾派兵占了现广东广西一带,建南海郡、桂林郡及象郡三郡。秦灭后,这些人的头目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南越曾相当强大。虽在汉文帝时奉汉朝为宗主国,但并非汉之直接领土。在其内部叛乱时,汉武出兵10万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灭南越国。原秦所设三郡改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在现越南中北部建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海南岛设儋耳郡和珠崖郡。计九郡。
  在西南面,以武力及派使者劝说,设置多个郡县。在贵州设牂柯郡,在四川西部南部设越巂、沈黎、汶山、武都等郡。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云南地为益州。

  汉武开边最主要的还是西北方。派卫青、霍去病击匈奴,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收复了黄河以南的故地,在黄河以北建五原城及受降城,在河套地区设朔方郡。有力的增强边境安全。
  击匈奴开拓疆土方面最重要的成果是霍去病大胜匈奴,浑邪王降,在现甘肃走廊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此后,除宋朝时被西夏所据外,这些地区各朝代都是中国不可分割领土。
  在此基础上,派兵出西域击大宛。自敦煌以西到罗布泊(盐泽)建边塞堡垒(亭障),派校尉率兵在轮台渠黎(现新疆库尔勒、轮台一带)屯田。和匈奴相比,汉军势力逐渐增大,在汉宣帝时建立西域都护府按理整个西域,监护各属国。

  附图含西汉的地图,(对不起,不知如何能将附图应嵌在这里,只好把它放在最后。)它红线以内大体上是汉武之前汉的控制区。其中北方和匈奴的交界很难画,虽然许多地方都是汉朝名义上控制区,但匈奴却可以派骑兵入界抢掠。
  同时附秦朝的地图,作一对比,可见汉武对于形成后日中国疆域之功甚伟。

  但是,对于汉武帝的功过,自古以来就是有争论的。
  《史记·武帝记》的赞中评论十分负面“疲秏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荀悦(荀彧的堂兄)的《汉纪·武帝纪》中说他“奢侈无限,穷兵极武,百姓空竭,万民疲弊。”这大约是那个时代大多数儒生学者的看法吧。
                             
  从中华民族的发展来说,能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保护中原的安全实是极大的事情。像宋朝那样,没有强大的防御能力,即使经济有再大的发展,灾祸迟早是会降落在头上的。没有燕山至河套一带的防御的地利,不据有河西走廊,把一马平川的中原暴露在外族的铁蹄之前,是绝对不行的。从这个角度讲,汉武帝的功劳是利于千秋万代的。
  但是,汉武是否有过分之处?也就是说有没有‘穷兵黩武’的成分?从汉武对外征战来看,也许攻击漠北,封狼居胥(外蒙乌巴托附近之山),就有些过了。把漠南匈奴打烂,尽量占领一些战略要地,以保护边境。这都是应该的,但漠北,即外蒙,实际上,中国古代皇朝从来没有实际控制过那地方,当时也不可能占领。封狼居胥只能是一种面子功夫,不会有实效的。
  如果这样没有功效的远征,没有耗费过大力气,也就罢了,但实际上很可能是灭敌一千,自损一千(甚至更多)的赔本事。据《史记》,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各率大军出塞,攻至漠北,霍去病封狼居胥,是为大胜,但“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
  在古代,250mm降水线以北是很难长期占住的,北方游牧民族也就消灭不了,即使撵跑了,又会有新的出现,还会受其祸害。留下些不同的民族让他们内斗也许更符合中原人利益。
  看来,不惜成本的要将匈奴灭掉,并非明智之举。受到批评也不算冤。但由此否定汉武打败匈奴的功绩则是非不分了。
                                      
  说汉武时“户口减半”恐是文人夸张之语。在内地没有长期残酷战争,没有大瘟疫,何由减半?若真减半,没有饥民大规模起事造反,岂非怪事。
  但“百姓空竭,万民疲弊。”是不是可能,应具体分析。
  汉时一般百姓的负担大体可分为田税、赋、徭役。
  汉朝的法定田税是比较低的,三十税一,汉武时未见有增加田税之记载。
  汉朝的赋,即人头税。成年人(15~56岁)的人头税称‘算赋’,每人每年120钱。未成年人七岁以上每年交20钱,称口钱。汉武把年龄提前到三岁,每年交23钱。这当然不是好事,但增加的程度实在有限。
  至于徭役,汉代有正卒、戍边和更卒三种名目。正卒为二年,一年在本县接受军事训练并负责地方治安;一年赴京为卫士。戍边亦称徭戍或屯戍,即到边疆服役,每人一生必须戍边一年。更卒,是每人每年还须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
  戍边恐怕是武帝时一般老百姓负担加重的主要部分。随着对外征伐,到遥远的边疆服役的机会大增加,很容易成为‘渝期之役’;在激烈战争进行中,虽非战斗人员,也很容易伤亡;此外,为了战争,大量抽发戍卒很容易造成对农业的破坏。因此而造成‘百姓空竭、万民疲弊’是可能的,但就此是不可能造成‘人口减半’或‘户口减半’的。
  因过分的徭役而造成百姓痛若,历代都有,特别是在不得不打的战争中连连打败仗,更是老百姓的灾难。汉武时好歹战争多是胜仗,且不是在中原腹地进行的。把汉武特别提出来大批特批,合理吗?
                                            
  汉武为了弥补对外战争引发的财政危机,榨取钱财的对象主要为有钱人。
  此前,汉朝政府允许私人铸钱。汉文帝把铜矿赏给自己的男宠邓通,邓通铸钱大富,成为后世超大富豪的代称。汉武把铸币权收归政府,这当然是合理的,也打击了些超级富豪吧。
  汉武实行‘盐铁官营’。盐、铁在当时是非常赚钱的行业。《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多个大富豪都是靠冶铁煮盐致富的,司马相如骗来的那个卓文君的家族就是靠冶铁致富的。汉武推行盐铁官营,当然断了这些人谋取暴利之道。还有汉武实行酒类专卖也类似。
  汉武为了从商人那里搜刮钱财,推行‘算缗’,即按商人的财产的一定比例收钱。商人当然会隐匿财产,于是汉武又推行‘告缗’,凡举告商人隐匿财产者,可得其财产的一半。这在当时没有国家法定的普遍商税的情况下,也勉强算有点理由吧。但造成大量工商户破产,这样对工商业的打击,从全局来讲是不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的。这样的政策是很难长期执行的,汉武时大约执行了十年左右。
  以上三项大约会使大量有钱人‘空竭’吧。
                                                 
  看来,汉武时小民会因徭役而受苦,但和其它时期相比,受打击最狠的还是那些有钱人。这里有钱人也不单指商人。诸侯贵族有特权,他们很容易垄断自然资源,在盐铁等行业谋暴利。不应有仇富心理,用告缗这种方式剥夺工商业者也不是好事。但因为这些人破产,就夸张成全民‘疲弊’,是不是属于同病相怜?
  至于户口减半之说,有可能‘一犬吠形,百犬吠声’。有人这么说了,其它人因正好符合自己的观点,于是就都跟着说起来。一个官方指定的历史学家,应是能看到内部档案的,如果把汉武时的收征赋税的户籍数量公布,那么是否减半,也就没有任何疑义了。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对汉武的评价,功是功,过是过,最好分清。
  汉武帝刘彻是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的功过自古以来就是有争论的。
  认为他是伟大帝王的多是从他的开拓疆域的功绩出发,当然也有以为他废黜百家独尊儒家是伟大的举措,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极恶的。他好大喜功过度使用武力而耗费人力物力造成民生凋零也是他招致负面评价的主要方面。
  汉武开拓疆域可以说是四面八方皆不放空。
                                         
  在东北方面,汉武收复了秦时的辽东故地,在征服卫满朝鲜后,以其地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称汉四郡。其领地达今朝鲜南部北纬36度线一带。不过,真番、临屯两郡后并入乐浪、玄菟,其实际控制区大体在38线略北一些。
  在东南面,击东越王,以为交通不便,不易治理,徙其民于江淮地。
  在南方,秦始皇曾派兵占了现广东广西一带,建南海郡、桂林郡及象郡三郡。秦灭后,这些人的头目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南越曾相当强大。虽在汉文帝时奉汉朝为宗主国,但并非汉之直接领土。在其内部叛乱时,汉武出兵10万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灭南越国。原秦所设三郡改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在现越南中北部建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海南岛设儋耳郡和珠崖郡。计九郡。
  在西南面,以武力及派使者劝说,设置多个郡县。在贵州设牂柯郡,在四川西部南部设越巂、沈黎、汶山、武都等郡。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云南地为益州。

  汉武开边最主要的还是西北方。派卫青、霍去病击匈奴,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收复了黄河以南的故地,在黄河以北建五原城及受降城,在河套地区设朔方郡。有力的增强边境安全。
  击匈奴开拓疆土方面最重要的成果是霍去病大胜匈奴,浑邪王降,在现甘肃走廊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此后,除宋朝时被西夏所据外,这些地区各朝代都是中国不可分割领土。
  在此基础上,派兵出西域击大宛。自敦煌以西到罗布泊(盐泽)建边塞堡垒(亭障),派校尉率兵在轮台渠黎(现新疆库尔勒、轮台一带)屯田。和匈奴相比,汉军势力逐渐增大,在汉宣帝时建立西域都护府按理整个西域,监护各属国。

  附图含西汉的地图,(对不起,不知如何能将附图应嵌在这里,只好把它放在最后。)它红线以内大体上是汉武之前汉的控制区。其中北方和匈奴的交界很难画,虽然许多地方都是汉朝名义上控制区,但匈奴却可以派骑兵入界抢掠。
  同时附秦朝的地图,作一对比,可见汉武对于形成后日中国疆域之功甚伟。

  但是,对于汉武帝的功过,自古以来就是有争论的。
  《史记·武帝记》的赞中评论十分负面“疲秏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荀悦(荀彧的堂兄)的《汉纪·武帝纪》中说他“奢侈无限,穷兵极武,百姓空竭,万民疲弊。”这大约是那个时代大多数儒生学者的看法吧。
                             
  从中华民族的发展来说,能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保护中原的安全实是极大的事情。像宋朝那样,没有强大的防御能力,即使经济有再大的发展,灾祸迟早是会降落在头上的。没有燕山至河套一带的防御的地利,不据有河西走廊,把一马平川的中原暴露在外族的铁蹄之前,是绝对不行的。从这个角度讲,汉武帝的功劳是利于千秋万代的。
  但是,汉武是否有过分之处?也就是说有没有‘穷兵黩武’的成分?从汉武对外征战来看,也许攻击漠北,封狼居胥(外蒙乌巴托附近之山),就有些过了。把漠南匈奴打烂,尽量占领一些战略要地,以保护边境。这都是应该的,但漠北,即外蒙,实际上,中国古代皇朝从来没有实际控制过那地方,当时也不可能占领。封狼居胥只能是一种面子功夫,不会有实效的。
  如果这样没有功效的远征,没有耗费过大力气,也就罢了,但实际上很可能是灭敌一千,自损一千(甚至更多)的赔本事。据《史记》,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各率大军出塞,攻至漠北,霍去病封狼居胥,是为大胜,但“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
  在古代,250mm降水线以北是很难长期占住的,北方游牧民族也就消灭不了,即使撵跑了,又会有新的出现,还会受其祸害。留下些不同的民族让他们内斗也许更符合中原人利益。
  看来,不惜成本的要将匈奴灭掉,并非明智之举。受到批评也不算冤。但由此否定汉武打败匈奴的功绩则是非不分了。
                                      
  说汉武时“户口减半”恐是文人夸张之语。在内地没有长期残酷战争,没有大瘟疫,何由减半?若真减半,没有饥民大规模起事造反,岂非怪事。
  但“百姓空竭,万民疲弊。”是不是可能,应具体分析。
  汉时一般百姓的负担大体可分为田税、赋、徭役。
  汉朝的法定田税是比较低的,三十税一,汉武时未见有增加田税之记载。
  汉朝的赋,即人头税。成年人(15~56岁)的人头税称‘算赋’,每人每年120钱。未成年人七岁以上每年交20钱,称口钱。汉武把年龄提前到三岁,每年交23钱。这当然不是好事,但增加的程度实在有限。
  至于徭役,汉代有正卒、戍边和更卒三种名目。正卒为二年,一年在本县接受军事训练并负责地方治安;一年赴京为卫士。戍边亦称徭戍或屯戍,即到边疆服役,每人一生必须戍边一年。更卒,是每人每年还须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
  戍边恐怕是武帝时一般老百姓负担加重的主要部分。随着对外征伐,到遥远的边疆服役的机会大增加,很容易成为‘渝期之役’;在激烈战争进行中,虽非战斗人员,也很容易伤亡;此外,为了战争,大量抽发戍卒很容易造成对农业的破坏。因此而造成‘百姓空竭、万民疲弊’是可能的,但就此是不可能造成‘人口减半’或‘户口减半’的。
  因过分的徭役而造成百姓痛若,历代都有,特别是在不得不打的战争中连连打败仗,更是老百姓的灾难。汉武时好歹战争多是胜仗,且不是在中原腹地进行的。把汉武特别提出来大批特批,合理吗?
                                            
  汉武为了弥补对外战争引发的财政危机,榨取钱财的对象主要为有钱人。
  此前,汉朝政府允许私人铸钱。汉文帝把铜矿赏给自己的男宠邓通,邓通铸钱大富,成为后世超大富豪的代称。汉武把铸币权收归政府,这当然是合理的,也打击了些超级富豪吧。
  汉武实行‘盐铁官营’。盐、铁在当时是非常赚钱的行业。《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多个大富豪都是靠冶铁煮盐致富的,司马相如骗来的那个卓文君的家族就是靠冶铁致富的。汉武推行盐铁官营,当然断了这些人谋取暴利之道。还有汉武实行酒类专卖也类似。
  汉武为了从商人那里搜刮钱财,推行‘算缗’,即按商人的财产的一定比例收钱。商人当然会隐匿财产,于是汉武又推行‘告缗’,凡举告商人隐匿财产者,可得其财产的一半。这在当时没有国家法定的普遍商税的情况下,也勉强算有点理由吧。但造成大量工商户破产,这样对工商业的打击,从全局来讲是不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的。这样的政策是很难长期执行的,汉武时大约执行了十年左右。
  以上三项大约会使大量有钱人‘空竭’吧。
                                                 
  看来,汉武时小民会因徭役而受苦,但和其它时期相比,受打击最狠的还是那些有钱人。这里有钱人也不单指商人。诸侯贵族有特权,他们很容易垄断自然资源,在盐铁等行业谋暴利。不应有仇富心理,用告缗这种方式剥夺工商业者也不是好事。但因为这些人破产,就夸张成全民‘疲弊’,是不是属于同病相怜?
  至于户口减半之说,有可能‘一犬吠形,百犬吠声’。有人这么说了,其它人因正好符合自己的观点,于是就都跟着说起来。一个官方指定的历史学家,应是能看到内部档案的,如果把汉武时的收征赋税的户籍数量公布,那么是否减半,也就没有任何疑义了。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对汉武的评价,功是功,过是过,最好分清。
“户口减半”是指自由民依附于贵族庄园主,变为佃农或农奴吧?
你们都搞错了。所谓户口减半实际上是指国家在册的编户数目减半。编户由于负担兵役、徭役、租赋而造成死亡、逋逃。其中服役途中造成的死亡与逃跑以及因避役以及逃税而抛弃田园的占主要成分。且天灾在史书上无时不有,只是老天仁慈,未集中于一时大面积暴发而已。
汉代土地兼并很严重,产生一批地方豪强,其实是先秦分封制留下的惯性,汉代豪强势力其实也算是后来五胡乱华的远因
汉武帝的旷世功业,有相当一部分要算在前两任喜欢攒钱的皇帝账上
汉武刚即位就有大把大把的钱粮,牲畜可用。人力资源也很充裕
想默默无闻都难(还有一个反面教材是隋炀帝)
没名没姓没头脑 发表于 2014-7-16 09:05
“户口减半”是指自由民依附于贵族庄园主,变为佃农或农奴吧?
这是可能的。
但汉武时应该没有减半这样严重,由于税赋征收,政府总得统计数据。如果真是全国性减半,班家的历史家们应该知道,而且应该记载下来。
可笑所以哈哈 发表于 2014-7-16 09:48
你们都搞错了。所谓户口减半实际上是指国家在册的编户数目减半。编户由于负担兵役、徭役、租赋而造成死亡、 ...
很多学者都认为是这样,但即使如此看,也应该是汉时儒生学者夸张之说。
汉武时应该没有户籍减半这样严重,由于税赋征收,政府总得统计数据。如果真是全国性减半,班家的历史家们应该知道,而且应该记载下来。
巴勒孟干 发表于 2014-7-16 09:55
汉代土地兼并很严重,产生一批地方豪强,其实是先秦分封制留下的惯性,汉代豪强势力其实也算是后来五胡乱华 ...
据历史记载,汉代后期兼并确很严重,汉武时并不够 明显。
汉代的豪强势力经东汉末年及三国大乱,大部已经衰亡。算五胡乱华的远因,有点勉强吧。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4-7-16 11:15
汉武帝的旷世功业,有相当一部分要算在前两任喜欢攒钱的皇帝账上
汉武刚即位就有大把大把的钱粮,牲畜可用 ...
敢花钱的皇帝,不等于会花钱的。汉武总体来说还是会花钱的,打水漂的比例不大。
除了杨广,李隆基、乾隆也都是很敢花钱的。
很多学者都认为是这样,但即使如此看,也应该是汉时儒生学者夸张之说。
汉武时应该没有户籍减半这样严重 ...
户口减半本来就是班固说的呀。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正润之这类有大作为、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是很难作出准确的功过评价的。就事论事,功过分开来说吧。
可笑所以哈哈 发表于 2014-7-16 11:46
户口减半本来就是班固说的呀。
查汉书,他在昭帝纪中这样说,武帝纪没说,食货志中也没讲武帝时户口如何。甚怪。
在食货志中,他谈到户口问题,一是说西汉末户口最盛,再说王莽时户口减半。对武帝时户口一句未提。
关于‘减半’问题,甚是可疑。班固的语也难全信。
这人的性格很极端,好大喜功这个评价也挺正确。
户口减半不等于人口死亡一半。除了编户在徭役与战争中死亡外,各郡县存在着编户逃亡的是普遍现象。逃户背井离乡,或死于道路,或隐姓埋名依附于豪族成为佃农,或聚啸山林成为强盗,这是古代很正常的现象。汉书中就有大量关于郡县长吏捕盗与召集流民务农的记载这也是历代地方官吏重要的考绩内容,其中武帝一朝也不少见有关记载。须知,如果出现编户逃亡,那必会造成更大规模的连锁逃亡,不逃见在户就要负担起逃户所有的徭役和赋税。因此,武帝用兵30余年时间里造成全国户口减半,我并不觉得有多么夸大,幸亏昭帝时休养生息政策,否则汉末的天下大乱将提前百年暴发吧?我认为这也是班固对此提及一笔的用意。
汉武帝如何穷兵黩武暂且放一边,来对比一下汉初汉末。

《汉书·食货志》:汉兴……凡米石五千……末年……雒阳以东米石二千。

武帝之时没有明确指数,但是应该不会比汉末还惨,高祖建国时期石米5000的记录恐怕就更难打破了吧。

他那个四面征伐对于国家经济的破坏力恐怕没有多强,但是给后面无数朝代带来的巨大战略缓冲空间产生的经济效益可是在不断累积的。可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典范。
可笑所以哈哈 发表于 2014-7-16 17:37
户口减半不等于人口死亡一半。除了编户在徭役与战争中死亡外,各郡县存在着编户逃亡的是普遍现象。逃户背井 ...
户籍减半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户籍的一半当含千万余人,若其中一半成为不事生产的游民,何人可养活他们?大规模的聚啸山林造反则是正常的。
汉武时户籍减少是必然的,但减半则似不会。如那样,社会会崩溃。
减半应该是一个夸大性质的说法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4-7-16 11:15
汉武帝的旷世功业,有相当一部分要算在前两任喜欢攒钱的皇帝账上
汉武刚即位就有大把大把的钱粮,牲畜可用 ...
隋炀帝

他的历史地位被贬低了,打高句丽非常必要,否则今天东北的版图可能要变,唐朝建立后一刻也没闲着,接着打。
因为北方战争运粮所以开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