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资料』古代浮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4:20:43
浮桥古时称为舟桥,它用船舟代替桥墩,属于临时性桥梁,由于架设简便,成桥迅速,在军事上常被应用,因此又称“战桥”。

我国建造浮桥的历史十分悠久,《诗经》中记叙了周文王为娶妻而在渭水上架起一座浮桥,离今天有3000来年,比古希腊历史学家所记录的波斯王大流士侵入希腊时,在博斯波鲁斯海峡所建造的浮桥还早500年。据后人考证,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用毕就要立即撤除,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这种规矩也就废除了。

到汉唐时期,我国浮桥的应用日益普遍,千百年中,建造的浮桥难以统计。许多地区在建造永久性的桥梁以前,总要先早浮桥,以便摸索并了借水情,然后再寻求合适的永久性桥型。据粗略统计,仅在长江和黄河上就曾架设过近20座大型浮桥,其中大部分属军用。前541年,秦景公的母弟因自己所储存的财物过多,恐怕被景公杀害,在今山西临晋附近的黄河上架起浮桥,带了“车重千乘”的财富逃往晋国,这可算是第一座黄河大桥。第一座长江大桥,是公元35年光武帝在与四川割据势力公孙述作战中,公孙述在今湖北宜都荆门和宜昌虎牙之间,利用险要的地势,架起一座浮桥,取名江官浮桥,以断绝刘秀的水路交通,后被东汉水师利用风势烧毁。隋大业元年在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桥,是第一次用铁链连接船只架成的浮桥。

晋武帝泰始10年,杜预率军南征,在河南孟津附近架设河阳浮桥。架桥前,一些官吏认为,过去的“圣贤”都没有作到过,是不会成功的,杜预用文王在渭水架浮桥为例,据理力争,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终于架成浮桥。北宋初年,太祖在统一南唐的战争中,宋军先在石牌口镇用大船载搭巨竹试架浮桥成功,攻克安徽当涂以后,太祖即命令将浮桥移架到采石叽,宋军仅用三天时间,就在采石叽架好浮桥,长短不差尺寸,数以万计的军队就如在平地上行军一样,大军度过长江,一举拿下南京。元朝时,为征服西南,元军在四川的白马河,合江,培江,清江等激流上,架设过20余座浮桥,立下了汗马功劳。太平天国的水陆三军沿长江行军宿营时,也曾建造浮桥居中连接两岸,形成夹江为营的阵势,这样既可以切断清军上下游联系,又可以把江河两岸的太平军连成一气,水陆互相支援,声势浩大,纵横自若。清军望而生畏,咸丰惊呼:”攻陷汉阳,占据江面,搭造浮桥,围扑省城,势甚猖獗。“当时以唐正才为首的太平军水营在10多年中架设过许多军用浮桥。据记载,在长江上他们就架设过六座以上的浮桥,有进攻或防御的,还有为城乡贸易用的,为太平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浮桥的构造和架设,一般是用几十或几百只船舰〔或木筏,竹筏,皮筏〕,代替桥墩,横排于河中,以船身做桥墩,上铺梁板做桥面。桥与河岸之间用跳板,栈桥等连接,一适应河水的涨落。舟船或者系固于由棕,麻,竹,铁制成的缆索上,或者铁锚,铜锚,石锚固定于江底以及两岸,或者索锚兼用。浮桥要适应江河水位起落,随时可以调节,调节的方法,中小河流一般用跳板,大河用栈桥;对年水位落差大的季节性河流,采用拆卸或增装船节。宋朝唐仲友在浙江临海修建浮桥时,临海距离东海很近,潮汐使水面一日涨落常常相差数米。他在建桥前,先制成1:100的模型在水池中试验,然后再开始建造。修建中采用一端固定于河岸,另一端用可随水位上下而升降桥面的多孔栈桥来衔接浮桥与河岸。其原理形式已于现代浮桥大同小异了。

架设军用浮桥,速度第一,这就需要周密的筹划和相应的施工方法。北宋在采石叽架设长江浮桥以前,先由一个能人用小船带着丝绳在采石叽江面上往返丈量几十次,准确的测出江面宽度;太祖又命令预先造好黄黑龙船千艘,又以大舰载巨竹亘运至石牌口试架浮桥。正由于筹划周密,所以才能在三日内“不差尺寸”的架好一千多米长的平坦大桥。太平天国在1852年攻克汉阳后,为攻取武昌,当天晚上就在鹦鹉洲到白沙洲,南岸嘴到大堤口之间架起两座总长近3000米的浮桥,速度空前。方法是:先在汉阳江岸把两艘,三艘,或四艘船联成一段一段的浮桥单元,然后衔尾徐行江中,组拼成桥。这样能使纵多的人员同时操作,大量作业在江岸进行。材料是鹦鹉洲的木条,汉阳城的板障,就地取材。浮桥固定的办法,开始仅采取在两岸固定,后来因风大,加用重三,四十斤的铁锚固定在江中,而不用难以取得的巨型缆索,以加快速度。他们还在江中急流的地方用筏代替舟,以减少迎水面,降低桥身水压。筏用大木排数层纵横交叉组成,四面用牛皮,木版构成围墙。墙上可以开设炮眼枪洞,以供对外射击。筏上有“撩楼”,以便观察敌情,建有简易房屋,供兵员住宿和储存粮草,武器,备有大浆数十把,以便在江中游动。这种筏被太平军称为“龟船”,用他来组成浮桥,是一种创举。1854年11月在广济田家镇的江面上,太平军利用南岸突出江中的半壁山驻扎营垒,同时横江架设浮桥一座。浮桥的江中部分也用了三个大木筏,桥两边用木版民船做桥脚,筏和船与横江四道铁链,七道蔑缆相连。筏和桥面上安炮,船上置枪,以阻截自武汉顺江东下的湘军船队。为了防止炮弹引火烧桥,桥面上铺了沙,船中储了水。这样山上,桥上互相掩护,使清军数日不能攻克。

古代浮桥多用木船组成,因此毁桥的一方常用火攻,抵御火攻的方法很多,如在桥面铺沙,舟中蓄水,有在浮桥上游或上风设置铁索等障碍物的,也有用战穿阻截敌方火攻船只的。南北朝时,西魏与东魏交战,西魏的纵火船从上游顺流而下来烧东魏的浮桥。东魏用装有长锁链和钩钉的小船百艘阻截,将纵火船钉牢琐住拖向岸边,使浮桥安然无恙。唐朝史思明叛乱,李光弼与他战于河阳。史思明采用火攻来焚毁唐军战区中的浮桥,唐军事先用大木,长竿,铁叉等组成拦截工事,待史思明纵火船靠近浮桥时,将纵火船统统叉住,使之不能前进,很快自焚,保卫了浮桥。破坏浮桥也有用潜水翟船的,如南宋初年,金兵南犯,筑浮桥于淮河上,运兵渡河;宋兵挑选了一批善于潜水的战士,潜游到浮桥船底,将船翟沉,破坏了金兵的浮桥和原定的作战计划。此外用陆军强攻破坏地方浮桥的战例,也比较常见。

在地处交通要冲的浮桥也多具军事作用。如明洪武初年在今兰州皋兰县西北建成的镇远黄河浮桥,一直是西北的要冲。明马文升曾上言道:“陕西之路可通西凉者,惟兰州浮桥一座,敌若据此桥,则河西隔绝,饷援难矣。”即镇远浮桥一旦失守,甘肃河西走廊等大片领土就会丧失。因此,历代王朝对重要的浮桥,除雇工维修管理外,还派兵守护。如清朝对东北的辽河,浑河,太子河,大小凌河等河流上的浮桥,都派了几十名水手守护,属水师管辖。对黄河,长江上的浮桥,洲府官员还要经常向朝廷及时呈报情况。宋朝皇帝还主张奖励维护浮桥有功者,惩罚防护不力而被水冲毁者。宋大观三年徽宗曾下昭规定,使桥毁坏的将官要判刑2年,发配一千里,对浮桥不修理者要打一百扳子;他还在宣和三年对黄河上的天成,圣功两座浮桥卫护失职的官员做降职处分,并对失职的人员各打100大板。浮桥古时称为舟桥,它用船舟代替桥墩,属于临时性桥梁,由于架设简便,成桥迅速,在军事上常被应用,因此又称“战桥”。

我国建造浮桥的历史十分悠久,《诗经》中记叙了周文王为娶妻而在渭水上架起一座浮桥,离今天有3000来年,比古希腊历史学家所记录的波斯王大流士侵入希腊时,在博斯波鲁斯海峡所建造的浮桥还早500年。据后人考证,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用毕就要立即撤除,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这种规矩也就废除了。

到汉唐时期,我国浮桥的应用日益普遍,千百年中,建造的浮桥难以统计。许多地区在建造永久性的桥梁以前,总要先早浮桥,以便摸索并了借水情,然后再寻求合适的永久性桥型。据粗略统计,仅在长江和黄河上就曾架设过近20座大型浮桥,其中大部分属军用。前541年,秦景公的母弟因自己所储存的财物过多,恐怕被景公杀害,在今山西临晋附近的黄河上架起浮桥,带了“车重千乘”的财富逃往晋国,这可算是第一座黄河大桥。第一座长江大桥,是公元35年光武帝在与四川割据势力公孙述作战中,公孙述在今湖北宜都荆门和宜昌虎牙之间,利用险要的地势,架起一座浮桥,取名江官浮桥,以断绝刘秀的水路交通,后被东汉水师利用风势烧毁。隋大业元年在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桥,是第一次用铁链连接船只架成的浮桥。

晋武帝泰始10年,杜预率军南征,在河南孟津附近架设河阳浮桥。架桥前,一些官吏认为,过去的“圣贤”都没有作到过,是不会成功的,杜预用文王在渭水架浮桥为例,据理力争,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终于架成浮桥。北宋初年,太祖在统一南唐的战争中,宋军先在石牌口镇用大船载搭巨竹试架浮桥成功,攻克安徽当涂以后,太祖即命令将浮桥移架到采石叽,宋军仅用三天时间,就在采石叽架好浮桥,长短不差尺寸,数以万计的军队就如在平地上行军一样,大军度过长江,一举拿下南京。元朝时,为征服西南,元军在四川的白马河,合江,培江,清江等激流上,架设过20余座浮桥,立下了汗马功劳。太平天国的水陆三军沿长江行军宿营时,也曾建造浮桥居中连接两岸,形成夹江为营的阵势,这样既可以切断清军上下游联系,又可以把江河两岸的太平军连成一气,水陆互相支援,声势浩大,纵横自若。清军望而生畏,咸丰惊呼:”攻陷汉阳,占据江面,搭造浮桥,围扑省城,势甚猖獗。“当时以唐正才为首的太平军水营在10多年中架设过许多军用浮桥。据记载,在长江上他们就架设过六座以上的浮桥,有进攻或防御的,还有为城乡贸易用的,为太平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浮桥的构造和架设,一般是用几十或几百只船舰〔或木筏,竹筏,皮筏〕,代替桥墩,横排于河中,以船身做桥墩,上铺梁板做桥面。桥与河岸之间用跳板,栈桥等连接,一适应河水的涨落。舟船或者系固于由棕,麻,竹,铁制成的缆索上,或者铁锚,铜锚,石锚固定于江底以及两岸,或者索锚兼用。浮桥要适应江河水位起落,随时可以调节,调节的方法,中小河流一般用跳板,大河用栈桥;对年水位落差大的季节性河流,采用拆卸或增装船节。宋朝唐仲友在浙江临海修建浮桥时,临海距离东海很近,潮汐使水面一日涨落常常相差数米。他在建桥前,先制成1:100的模型在水池中试验,然后再开始建造。修建中采用一端固定于河岸,另一端用可随水位上下而升降桥面的多孔栈桥来衔接浮桥与河岸。其原理形式已于现代浮桥大同小异了。

架设军用浮桥,速度第一,这就需要周密的筹划和相应的施工方法。北宋在采石叽架设长江浮桥以前,先由一个能人用小船带着丝绳在采石叽江面上往返丈量几十次,准确的测出江面宽度;太祖又命令预先造好黄黑龙船千艘,又以大舰载巨竹亘运至石牌口试架浮桥。正由于筹划周密,所以才能在三日内“不差尺寸”的架好一千多米长的平坦大桥。太平天国在1852年攻克汉阳后,为攻取武昌,当天晚上就在鹦鹉洲到白沙洲,南岸嘴到大堤口之间架起两座总长近3000米的浮桥,速度空前。方法是:先在汉阳江岸把两艘,三艘,或四艘船联成一段一段的浮桥单元,然后衔尾徐行江中,组拼成桥。这样能使纵多的人员同时操作,大量作业在江岸进行。材料是鹦鹉洲的木条,汉阳城的板障,就地取材。浮桥固定的办法,开始仅采取在两岸固定,后来因风大,加用重三,四十斤的铁锚固定在江中,而不用难以取得的巨型缆索,以加快速度。他们还在江中急流的地方用筏代替舟,以减少迎水面,降低桥身水压。筏用大木排数层纵横交叉组成,四面用牛皮,木版构成围墙。墙上可以开设炮眼枪洞,以供对外射击。筏上有“撩楼”,以便观察敌情,建有简易房屋,供兵员住宿和储存粮草,武器,备有大浆数十把,以便在江中游动。这种筏被太平军称为“龟船”,用他来组成浮桥,是一种创举。1854年11月在广济田家镇的江面上,太平军利用南岸突出江中的半壁山驻扎营垒,同时横江架设浮桥一座。浮桥的江中部分也用了三个大木筏,桥两边用木版民船做桥脚,筏和船与横江四道铁链,七道蔑缆相连。筏和桥面上安炮,船上置枪,以阻截自武汉顺江东下的湘军船队。为了防止炮弹引火烧桥,桥面上铺了沙,船中储了水。这样山上,桥上互相掩护,使清军数日不能攻克。

古代浮桥多用木船组成,因此毁桥的一方常用火攻,抵御火攻的方法很多,如在桥面铺沙,舟中蓄水,有在浮桥上游或上风设置铁索等障碍物的,也有用战穿阻截敌方火攻船只的。南北朝时,西魏与东魏交战,西魏的纵火船从上游顺流而下来烧东魏的浮桥。东魏用装有长锁链和钩钉的小船百艘阻截,将纵火船钉牢琐住拖向岸边,使浮桥安然无恙。唐朝史思明叛乱,李光弼与他战于河阳。史思明采用火攻来焚毁唐军战区中的浮桥,唐军事先用大木,长竿,铁叉等组成拦截工事,待史思明纵火船靠近浮桥时,将纵火船统统叉住,使之不能前进,很快自焚,保卫了浮桥。破坏浮桥也有用潜水翟船的,如南宋初年,金兵南犯,筑浮桥于淮河上,运兵渡河;宋兵挑选了一批善于潜水的战士,潜游到浮桥船底,将船翟沉,破坏了金兵的浮桥和原定的作战计划。此外用陆军强攻破坏地方浮桥的战例,也比较常见。

在地处交通要冲的浮桥也多具军事作用。如明洪武初年在今兰州皋兰县西北建成的镇远黄河浮桥,一直是西北的要冲。明马文升曾上言道:“陕西之路可通西凉者,惟兰州浮桥一座,敌若据此桥,则河西隔绝,饷援难矣。”即镇远浮桥一旦失守,甘肃河西走廊等大片领土就会丧失。因此,历代王朝对重要的浮桥,除雇工维修管理外,还派兵守护。如清朝对东北的辽河,浑河,太子河,大小凌河等河流上的浮桥,都派了几十名水手守护,属水师管辖。对黄河,长江上的浮桥,洲府官员还要经常向朝廷及时呈报情况。宋朝皇帝还主张奖励维护浮桥有功者,惩罚防护不力而被水冲毁者。宋大观三年徽宗曾下昭规定,使桥毁坏的将官要判刑2年,发配一千里,对浮桥不修理者要打一百扳子;他还在宣和三年对黄河上的天成,圣功两座浮桥卫护失职的官员做降职处分,并对失职的人员各打100大板。
我来学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