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高智慧的人群密集出现的原因分析——与造纸术发明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7:31:25
三国时高智慧的人群密集出现的原因分析——与造纸术发明相关

  几百年来,《三国演义》受到人们喜爱,原因有多个,其中之一是在这部小说中表现了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机智和谋略,有很强吸引力。即使把小说中虚构或过度夸张的内容除外,从历史角度看,和其它历史时期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
  几个主公级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司马懿等都具有高度的智慧。更突出的有一批极为出众的谋士,如荀彧、程攸、贾诩、郭嘉、诸葛亮、庞统、鲁肃等。还有周瑜、陆逊等统帅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表现出了相当高明的智慧。
  在很多情况下,相争的双方在智谋上是势均力敌的,这也是其它时代所少有的。楚汉相争斗智斗勇也很激烈,虽然悍勇善战项羽超群出众,作为主帅韩信却是一支独秀,而谋士张良、陈平比他们的对手高明很多,缺乏势均力敌的斗智。
  三国的另一个特殊之处在于一大批战将表现出“智”,黄盖献火攻计,关羽水淹七军,张辽大战消遥津,吕蒙夺荆州等。战将有高度智谋,并不奇怪,但像这样密集出现,却是前代所罕见的。武将读书,如关羽、吕蒙等,这是史有明载的。这种现象在以前的历史记载中很难找到的,很难想象战将出征带上几车竹简。
  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相当独特,不应该简单的归之于偶然,而应有某种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国时期,不止是政治军事智谋外,文化其它方面也有着蓬勃发展,这在《三国演义》中基本上未涉及写。例如:
  在哲学方面,突破了儒学的一统天下,有一种新的百家争鸣的形势。嵇康明确提出“越名教而自然”,也就是要求精神上的自由。在这个时期以玄学最盛,以王弼、何晏等为代表,以很强的理论及思辩特色讨论哲学本体论问题,具有高度抽象思维的特征,突破了儒家思想的框子。
  政论方面则有仲长统,他提出皇帝在掌权后,自以为不会灭亡,就“熬天下之脂膏,斲生人之骨髓”,过分压榨,必将走向乱世。指出由治至乱的原因。
  文学艺术相当繁荣,有成就的文人大批出现,如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
  历史著作也空前繁荣,除陈寿《三国志》外,还有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司马彪的《续汉书》等。
  被誉为楷书之祖的钟繇是三国时魏人。
  中国第一个画佛像的画家曹不兴则是三国时吴人,他的学生卫协被誉作画圣,是第一个以文学作品为题材作画的画家。
  嵇康则在《声无哀乐论》中对于音乐美学提出很多创见。
  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刘徽(数学)、斐秀(地图绘制原理)、马钧(机械)都是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他们都出现在这几十年中,密度极高。
  所有这一切,合在一起,都只认为只是历史的巧合,那也太……。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而文字记录和传播载体则是文字能产生作用的必要条件。三国时期恰在纸这种轻便、价廉、原材料取之不绝的文字载体发明后不久。这是值得认真考虑的。
  最早的纸是在西汉出现的,1933年在罗布泊发现西汉宣帝时的麻纸。不过这种纸质量不高,很可能不宜于书写。蔡伦对造纸技术作了重大改进,使之适宜于用作文字载体。《后汉书·蔡伦传》中说的很清楚:“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函于人。(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年)上奏,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这里至少说明两点:其一是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为书写;其二是普及的相当快,“自是莫不从用焉”。据唐朝的《北堂书钞·卷103·46》中记载,汉安帝(107-122年)时,学者崔瑗给朋友的信中说要送朋友一本书,因为贫穷,不能用帛,只能用纸抄写了。这是在纸上抄书的例证,距蔡伦改进造纸术最多不过十七年。可见,纸在发明后确是很快就受到读书人的青睐,并用来抄书。
  从105年至建安时期(196-219年)约一百年左右。这一百年正好作为普及时间,纸的出现使抄书的成本大降低,读书的人也可随之大量增加。阅读使人们的见识增加,变得较有智慧。三国期间正是纸作为文字载体初露峰芒、发挥其巨大作用的时间。这应该是三国期间智谋高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字载体对文化发展及延续是极重要的,春秋战国时文明的发展,很可能可归因于竹简的应用。
  在古代环地中海地区,纸草是主要的文字载体,它为埃及、希腊、罗马创造灿烂的文明立下大功,但纸草的原料资源是有限的。古美苏尔、迈希尼文字是刻划在泥版上的,这和中国古代的竹简一样不方便。古印度以树叶或树皮为文字载体,印度佛经可称贝叶书,因是写在一种棕榈树(称贝叶棕)的树叶上。这些载体虽对文化的发展和延续都曾有贡献,但对文化进一步的发展则可能有负面影响。
  纸草在公元初用尽,最晚的纸草文献截止于四至六世纪。就在纸草这种资源耗尽后不久,欧洲就进入了所谓的黑暗时期,其文化的发展几乎停滞。这时的文字载体主要是羊皮纸,成本极高(抄一本《圣经》约需二百只羊),极难普及。恰在造纸术传入欧洲后(1150年传至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1276年至意大利,1350年至法国,1494至英国等),文艺复兴开始,第一位代表人物但丁的代表作《神曲》写于1307-1321年,正好在造纸术传入意大利数十年后(纸张本身的输入可能要早很多)。文艺复兴的原因很多,但是,和纸的传入时间是如此相关,不能看作完全是偶合。对纸这种文化传播媒介的重要性不能低估。
  现代计算机的普及对于科学技术文化等的进展的促进是有目共睹的,不再赘述。
                                         
  有人可能会提出反诘,说纸发明后存在近两千年,既然纸有这样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后世不总表现出三国时的文化繁荣、智谋人士如潮的现象呢?
  造纸术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用多说的。但是,要能出现三国时这种特殊的景象,还有其它因素,并非一个文字载体的发明可以解释一切的。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思想樊笼被打破。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之后,儒家思想在学术界占据了统治地位,但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却似打破了这个一统。前面提到当时最流行的玄学,还有那仲长统的政论,已经脱离了正统的儒家思想。这应该是一种思想樊笼被打破的现象。老夫孤陋寡闻,还没有看到对出现这种情况的全面分析,看来应该和东汉末年惨烈的党锢之祸有关。不管原因是什么,三国时思想之活跃是客观存在。
  其次,为了有这样辉煌的文化成就,长时间的文化教育淀积是必须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几代人不断的重视教育,才可能出现书香门第。东汉对于教育是很注意的,太学是非常有名的,不但以学生数量多至两万多而著名,且为了信念敢于和宦官抗争,也前所未有的。在东汉私人讲学也是非常活跃的。
  虽然从黄巾起事始和以后董卓之乱有了内乱,但已经有的教育基础仍造就了一代人。事实上,黄巾之乱是汉灵帝光和四年开始的,这时曹操、刘备、荀彧等皆已成年,郭嘉、周瑜、诸葛亮等虽然年轻些,但他们也已经十岁或更大些。也有些生活在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总之,可以说,战乱对当已经成年受完教育的人的智商的发挥应该影响较小。
  三国时战乱使“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口减少对社会影响是极大的,但是应该有个滞后,也就是说真正影响最大的应是在董卓之乱,也就是董卓废杀少帝,袁绍等起兵讨伐,即190年后出生的那些人。当诸葛亮、陆逊、司马懿这一代人逝去,三国的故事也就没有很大的看头了,人才突然凋零的惨不忍睹,这才是三国战乱影响的结果。
  人们爱说“乱世出英雄”,但这是有条件的。一般说来,只有较长时间的承平,突然来了乱世,才有可能;而且人们的思想不能被禁锢的太严重。像东汉末三国已经乱了一大阵子了,西晋太短,当五胡乱华出现,却少有英雄;晚唐已经乱了相当长时间,五代也就少有英雄了;明末虽然有内乱及外患造成的乱局,但其思想禁锢之严足以抑制英雄的出现。
  
                                   
  三国时智谋之士倍出,文化、艺术、科技都有长足的发展,确是多种条件综合在一起作用的结果。大体可归之于:
  新的高效的文字载体(或其它足刺激文化发展的新事物)的普及;
  长时间稳定的、对教育重视的社会;
  对人们思想禁锢突然松弛;
  政治军事高智商人才倍出,则还需要有突起的动乱的条件。
  
  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时代,除三国外,还可能有春秋战国。三国时高智慧的人群密集出现的原因分析——与造纸术发明相关

  几百年来,《三国演义》受到人们喜爱,原因有多个,其中之一是在这部小说中表现了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机智和谋略,有很强吸引力。即使把小说中虚构或过度夸张的内容除外,从历史角度看,和其它历史时期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
  几个主公级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司马懿等都具有高度的智慧。更突出的有一批极为出众的谋士,如荀彧、程攸、贾诩、郭嘉、诸葛亮、庞统、鲁肃等。还有周瑜、陆逊等统帅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表现出了相当高明的智慧。
  在很多情况下,相争的双方在智谋上是势均力敌的,这也是其它时代所少有的。楚汉相争斗智斗勇也很激烈,虽然悍勇善战项羽超群出众,作为主帅韩信却是一支独秀,而谋士张良、陈平比他们的对手高明很多,缺乏势均力敌的斗智。
  三国的另一个特殊之处在于一大批战将表现出“智”,黄盖献火攻计,关羽水淹七军,张辽大战消遥津,吕蒙夺荆州等。战将有高度智谋,并不奇怪,但像这样密集出现,却是前代所罕见的。武将读书,如关羽、吕蒙等,这是史有明载的。这种现象在以前的历史记载中很难找到的,很难想象战将出征带上几车竹简。
  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相当独特,不应该简单的归之于偶然,而应有某种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国时期,不止是政治军事智谋外,文化其它方面也有着蓬勃发展,这在《三国演义》中基本上未涉及写。例如:
  在哲学方面,突破了儒学的一统天下,有一种新的百家争鸣的形势。嵇康明确提出“越名教而自然”,也就是要求精神上的自由。在这个时期以玄学最盛,以王弼、何晏等为代表,以很强的理论及思辩特色讨论哲学本体论问题,具有高度抽象思维的特征,突破了儒家思想的框子。
  政论方面则有仲长统,他提出皇帝在掌权后,自以为不会灭亡,就“熬天下之脂膏,斲生人之骨髓”,过分压榨,必将走向乱世。指出由治至乱的原因。
  文学艺术相当繁荣,有成就的文人大批出现,如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
  历史著作也空前繁荣,除陈寿《三国志》外,还有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司马彪的《续汉书》等。
  被誉为楷书之祖的钟繇是三国时魏人。
  中国第一个画佛像的画家曹不兴则是三国时吴人,他的学生卫协被誉作画圣,是第一个以文学作品为题材作画的画家。
  嵇康则在《声无哀乐论》中对于音乐美学提出很多创见。
  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刘徽(数学)、斐秀(地图绘制原理)、马钧(机械)都是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他们都出现在这几十年中,密度极高。
  所有这一切,合在一起,都只认为只是历史的巧合,那也太……。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而文字记录和传播载体则是文字能产生作用的必要条件。三国时期恰在纸这种轻便、价廉、原材料取之不绝的文字载体发明后不久。这是值得认真考虑的。
  最早的纸是在西汉出现的,1933年在罗布泊发现西汉宣帝时的麻纸。不过这种纸质量不高,很可能不宜于书写。蔡伦对造纸技术作了重大改进,使之适宜于用作文字载体。《后汉书·蔡伦传》中说的很清楚:“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函于人。(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年)上奏,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这里至少说明两点:其一是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为书写;其二是普及的相当快,“自是莫不从用焉”。据唐朝的《北堂书钞·卷103·46》中记载,汉安帝(107-122年)时,学者崔瑗给朋友的信中说要送朋友一本书,因为贫穷,不能用帛,只能用纸抄写了。这是在纸上抄书的例证,距蔡伦改进造纸术最多不过十七年。可见,纸在发明后确是很快就受到读书人的青睐,并用来抄书。
  从105年至建安时期(196-219年)约一百年左右。这一百年正好作为普及时间,纸的出现使抄书的成本大降低,读书的人也可随之大量增加。阅读使人们的见识增加,变得较有智慧。三国期间正是纸作为文字载体初露峰芒、发挥其巨大作用的时间。这应该是三国期间智谋高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字载体对文化发展及延续是极重要的,春秋战国时文明的发展,很可能可归因于竹简的应用。
  在古代环地中海地区,纸草是主要的文字载体,它为埃及、希腊、罗马创造灿烂的文明立下大功,但纸草的原料资源是有限的。古美苏尔、迈希尼文字是刻划在泥版上的,这和中国古代的竹简一样不方便。古印度以树叶或树皮为文字载体,印度佛经可称贝叶书,因是写在一种棕榈树(称贝叶棕)的树叶上。这些载体虽对文化的发展和延续都曾有贡献,但对文化进一步的发展则可能有负面影响。
  纸草在公元初用尽,最晚的纸草文献截止于四至六世纪。就在纸草这种资源耗尽后不久,欧洲就进入了所谓的黑暗时期,其文化的发展几乎停滞。这时的文字载体主要是羊皮纸,成本极高(抄一本《圣经》约需二百只羊),极难普及。恰在造纸术传入欧洲后(1150年传至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1276年至意大利,1350年至法国,1494至英国等),文艺复兴开始,第一位代表人物但丁的代表作《神曲》写于1307-1321年,正好在造纸术传入意大利数十年后(纸张本身的输入可能要早很多)。文艺复兴的原因很多,但是,和纸的传入时间是如此相关,不能看作完全是偶合。对纸这种文化传播媒介的重要性不能低估。
  现代计算机的普及对于科学技术文化等的进展的促进是有目共睹的,不再赘述。
                                         
  有人可能会提出反诘,说纸发明后存在近两千年,既然纸有这样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后世不总表现出三国时的文化繁荣、智谋人士如潮的现象呢?
  造纸术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用多说的。但是,要能出现三国时这种特殊的景象,还有其它因素,并非一个文字载体的发明可以解释一切的。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思想樊笼被打破。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之后,儒家思想在学术界占据了统治地位,但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却似打破了这个一统。前面提到当时最流行的玄学,还有那仲长统的政论,已经脱离了正统的儒家思想。这应该是一种思想樊笼被打破的现象。老夫孤陋寡闻,还没有看到对出现这种情况的全面分析,看来应该和东汉末年惨烈的党锢之祸有关。不管原因是什么,三国时思想之活跃是客观存在。
  其次,为了有这样辉煌的文化成就,长时间的文化教育淀积是必须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几代人不断的重视教育,才可能出现书香门第。东汉对于教育是很注意的,太学是非常有名的,不但以学生数量多至两万多而著名,且为了信念敢于和宦官抗争,也前所未有的。在东汉私人讲学也是非常活跃的。
  虽然从黄巾起事始和以后董卓之乱有了内乱,但已经有的教育基础仍造就了一代人。事实上,黄巾之乱是汉灵帝光和四年开始的,这时曹操、刘备、荀彧等皆已成年,郭嘉、周瑜、诸葛亮等虽然年轻些,但他们也已经十岁或更大些。也有些生活在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总之,可以说,战乱对当已经成年受完教育的人的智商的发挥应该影响较小。
  三国时战乱使“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口减少对社会影响是极大的,但是应该有个滞后,也就是说真正影响最大的应是在董卓之乱,也就是董卓废杀少帝,袁绍等起兵讨伐,即190年后出生的那些人。当诸葛亮、陆逊、司马懿这一代人逝去,三国的故事也就没有很大的看头了,人才突然凋零的惨不忍睹,这才是三国战乱影响的结果。
  人们爱说“乱世出英雄”,但这是有条件的。一般说来,只有较长时间的承平,突然来了乱世,才有可能;而且人们的思想不能被禁锢的太严重。像东汉末三国已经乱了一大阵子了,西晋太短,当五胡乱华出现,却少有英雄;晚唐已经乱了相当长时间,五代也就少有英雄了;明末虽然有内乱及外患造成的乱局,但其思想禁锢之严足以抑制英雄的出现。
  
                                   
  三国时智谋之士倍出,文化、艺术、科技都有长足的发展,确是多种条件综合在一起作用的结果。大体可归之于:
  新的高效的文字载体(或其它足刺激文化发展的新事物)的普及;
  长时间稳定的、对教育重视的社会;
  对人们思想禁锢突然松弛;
  政治军事高智商人才倍出,则还需要有突起的动乱的条件。
  
  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时代,除三国外,还可能有春秋战国。
既如此,为何自汉末迄隋唐,历代所收录的无重复书籍的卷数未出现爆炸式增长?甚至随战乱若干朝代甚至出现征集到的无重复书籍卷数反而大幅减少,许多书籍散佚流失极为严重?按理说抄写方便了,更利于书籍传播,亡佚的可能将大幅降低才是。诸朝史基本皆有“艺文志”一篇,其官方藏书卷数可为参考。我看仅仅有纸质媒介出现还远远不够,只有当印刷术大行其道之时,书籍传播种类与传播速度才可真的大异于昔。
可笑所以哈哈 发表于 2014-7-7 12:18
既如此,为何自汉末迄隋唐,历代所收录的无重复书籍的卷数未出现爆炸式增长?甚至随战乱若干朝代甚至出现征 ...
恐怕不大可能历代亡佚书籍与总书籍数量比。很难肯定那个时代这个比例更高些。
纸的出现,和印刷术的出现,是否引发了书籍的大爆炸,没有数据可以确认。
从常理上看,纸的出现对于人们创作并写下来的欲望可大增加,实现变得容易了。
印刷术的出现,甚至普及,一般人想出书也是相当困难的。
宋以来,亡佚的书籍也相当多。
当然只有纸质媒介是不够的,有印刷术更好些,但也不够 ,有计算机存储介质更好些,将来还会有更好的。
纸的出现对文化的传播确实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和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的关系应该没那么紧密。
正如楼主所引用过的那句名言:乱世出英雄。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济济,而造纸术当时还没有发明。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均是群雄蜂起的时代,其纷繁复杂、跌宕起伏比起三国时期犹有过之。三国时期之所以给后人“英雄时代”的感觉,《三国演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很明显是罗贯中自己军政能力强,三国演义塑造得好的原因,而不是三国时期什么高智慧的人群密集出现的原因,罗贯中本人两度出山辅助张士诚,连最早广积粮,缓成王也是他对张士诚提出的,可惜张士诚不听从,而同时期的人也说罗在下野期间交结各方势力,其志图王。

他很明显把自己的全部感情都倾入了诸葛亮这个人物的塑造上, 给人一种智多而近妖的感觉,而他长期辅佐的张士诚更是有一种蜀汉式的悲壮,在红巾军正面战场被元军分割包围之后,长江南北被分割的元军重新连为一片,并且纠集起从西域到高丽数十万仆从大军,号称百万,妄图彻底消灭江淮一带的义军,打通大陆交通线,在这最危急存亡的关头是张士诚的高邮之战打败了脱脱数十万大军,使到全国抗元运动从低谷走向复苏,以绝对劣势兵力打赢江北之强敌,这点和赤壁大战很像,所以三国演义里面着重描写了赤壁大战,而张士诚和陈友谅之间的不配合,也像极吴蜀之争。

在元末后期的争霸脱颖而出的朱元璋毫无疑问是曹操一样的乱世枭雄,而其长期控制小明王以号令天下义军像极曹操利用汉献帝,而罗贯中坚持不仕明,也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态度,当然当时也有一个和张鲁一样的滑稽政教合一角色,明国珍
乱世有施展的舞台嘛
逸仙润之尊仲尼 发表于 2014-7-7 21:33
这很明显是罗贯中自己军政能力强,三国演义塑造得好的原因,而不是三国时期什么高智慧的人群密集出现的原因 ...
如果三国时只有诸葛亮一人出色,演义还有什么可看的。
如想否认三国是个人才倍出的时代,是不容易的。
枯骨 发表于 2014-7-7 20:31
纸的出现对文化的传播确实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和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的关系应该没那么紧密。
正如楼主所引用 ...
五代十国的高智慧人才一只手就可以数过来,根本没法和三国比。
三国演义中没有提到哲学、科技、书法、绘画,这些也都是在三国时有个井喷式的发展。想都归之于一本小说,就和说笑话一样。
枯骨 发表于 2014-7-7 20:31
纸的出现对文化的传播确实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和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的关系应该没那么紧密。
正如楼主所引用 ...
战国时的繁荣和竹简木椟的普及有很大关系。
这证明了三国演义这本书真的是有多么伟大
三国时高智慧的人群密集出现的原因————明明是因为元末明初出版印刷业的发达。

纸张在三国时用量极少吧。主要还是竹简和帛
三国时期是中华民族最接近整体灭亡的时期。楼主竟然能从三国演义里看出历史上三国人才辈出。
xyj1992 发表于 2014-7-8 11:31
这证明了三国演义这本书真的是有多么伟大
不看拙文就批判,没什么瘟思。难道下面这些都是从演义中看来的?!
“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国时期,不止是政治军事智谋外,文化其它方面也有着蓬勃发展,这在《三国演义》中基本上未涉及写。例如:
  在哲学方面,突破了儒学的一统天下,有一种新的百家争鸣的形势。嵇康明确提出“越名教而自然”,也就是要求精神上的自由。在这个时期以玄学最盛,以王弼、何晏等为代表,以很强的理论及思辩特色讨论哲学本体论问题,具有高度抽象思维的特征,突破了儒家思想的框子。
  政论方面则有仲长统,他提出皇帝在掌权后,自以为不会灭亡,就“熬天下之脂膏,斲生人之骨髓”,过分压榨,必将走向乱世。指出由治至乱的原因。
  文学艺术相当繁荣,有成就的文人大批出现,如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
  历史著作也空前繁荣,除陈寿《三国志》外,还有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司马彪的《续汉书》等。
  被誉为楷书之祖的钟繇是三国时魏人。
  中国第一个画佛像的画家曹不兴则是三国时吴人,他的学生卫协被誉作画圣,是第一个以文学作品为题材作画的画家。
  嵇康则在《声无哀乐论》中对于音乐美学提出很多创见。
  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刘徽(数学)、斐秀(地图绘制原理)、马钧(机械)都是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他们都出现在这几十年中,密度极高。
  所有这一切,合在一起,都只认为只是历史的巧合,那也太……。”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4-7-8 23:31
三国时期是中华民族最接近整体灭亡的时期。楼主竟然能从三国演义里看出历史上三国人才辈出。
不看拙文就批判,没什么瘟思。难道下面这些都是从演义中看来的?!
“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国时期,不止是政治军事智谋外,文化其它方面也有着蓬勃发展,这在《三国演义》中基本上未涉及写。例如:
  在哲学方面,突破了儒学的一统天下,有一种新的百家争鸣的形势。嵇康明确提出“越名教而自然”,也就是要求精神上的自由。在这个时期以玄学最盛,以王弼、何晏等为代表,以很强的理论及思辩特色讨论哲学本体论问题,具有高度抽象思维的特征,突破了儒家思想的框子。
  政论方面则有仲长统,他提出皇帝在掌权后,自以为不会灭亡,就“熬天下之脂膏,斲生人之骨髓”,过分压榨,必将走向乱世。指出由治至乱的原因。
  文学艺术相当繁荣,有成就的文人大批出现,如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
  历史著作也空前繁荣,除陈寿《三国志》外,还有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司马彪的《续汉书》等。
  被誉为楷书之祖的钟繇是三国时魏人。
  中国第一个画佛像的画家曹不兴则是三国时吴人,他的学生卫协被誉作画圣,是第一个以文学作品为题材作画的画家。
  嵇康则在《声无哀乐论》中对于音乐美学提出很多创见。
  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刘徽(数学)、斐秀(地图绘制原理)、马钧(机械)都是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他们都出现在这几十年中,密度极高。
  所有这一切,合在一起,都只认为只是历史的巧合,那也太……。”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4-7-8 23:31
三国时期是中华民族最接近整体灭亡的时期。楼主竟然能从三国演义里看出历史上三国人才辈出。


拙文中说了,三国的战乱、瘟疫等使 三国后期人才凋零,接着出现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中一个英雄都看不到。
说三国曾使 汉民族接近死亡,也是有道理的,但三国人才倍出也是历史实在。体现了历史的复杂性。
看来认真的思辩、理性的分析在这个栏目中是少有人有兴趣的。
注册到本栏中,关于三国人才倍出的文章是老夫最认真思考 的。至于说本文是由演义中看出来的,只能无语。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4-7-8 23:31
三国时期是中华民族最接近整体灭亡的时期。楼主竟然能从三国演义里看出历史上三国人才辈出。


拙文中说了,三国的战乱、瘟疫等使 三国后期人才凋零,接着出现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中一个英雄都看不到。
说三国曾使 汉民族接近死亡,也是有道理的,但三国人才倍出也是历史实在。体现了历史的复杂性。
看来认真的思辩、理性的分析在这个栏目中是少有人有兴趣的。
注册到本栏中,关于三国人才倍出的文章是老夫最认真思考 的。至于说本文是由演义中看出来的,只能无语。
xyj1992 发表于 2014-7-8 11:31
这证明了三国演义这本书真的是有多么伟大
你没看本文中下面这些内容?是从演义中看出来 的吗?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国时期,不止是政治军事智谋外,文化其它方面也有着蓬勃发展,这在《三国演义》中基本上未涉及写。例如:
  在哲学方面,突破了儒学的一统天下,有一种新的百家争鸣的形势。嵇康明确提出“越名教而自然”,也就是要求精神上的自由。在这个时期以玄学最盛,以王弼、何晏等为代表,以很强的理论及思辩特色讨论哲学本体论问题,具有高度抽象思维的特征,突破了儒家思想的框子。
  政论方面则有仲长统,他提出皇帝在掌权后,自以为不会灭亡,就“熬天下之脂膏,斲生人之骨髓”,过分压榨,必将走向乱世。指出由治至乱的原因。
  文学艺术相当繁荣,有成就的文人大批出现,如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
  历史著作也空前繁荣,除陈寿《三国志》外,还有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司马彪的《续汉书》等。
  被誉为楷书之祖的钟繇是三国时魏人。
  中国第一个画佛像的画家曹不兴则是三国时吴人,他的学生卫协被誉作画圣,是第一个以文学作品为题材作画的画家。
  嵇康则在《声无哀乐论》中对于音乐美学提出很多创见。
  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刘徽(数学)、斐秀(地图绘制原理)、马钧(机械)都是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他们都出现在这几十年中,密度极高。
  所有这一切,合在一起,都只认为只是历史的巧合,那也太……。”
逸仙润之尊仲尼 发表于 2014-7-7 21:33
这很明显是罗贯中自己军政能力强,三国演义塑造得好的原因,而不是三国时期什么高智慧的人群密集出现的原因 ...
只从演义上能看出下面这些内容吗?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国时期,不止是政治军事智谋外,文化其它方面也有着蓬勃发展,这在《三国演义》中基本上未涉及写。例如:
  在哲学方面,突破了儒学的一统天下,有一种新的百家争鸣的形势。嵇康明确提出“越名教而自然”,也就是要求精神上的自由。在这个时期以玄学最盛,以王弼、何晏等为代表,以很强的理论及思辩特色讨论哲学本体论问题,具有高度抽象思维的特征,突破了儒家思想的框子。
  政论方面则有仲长统,他提出皇帝在掌权后,自以为不会灭亡,就“熬天下之脂膏,斲生人之骨髓”,过分压榨,必将走向乱世。指出由治至乱的原因。
  文学艺术相当繁荣,有成就的文人大批出现,如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
  历史著作也空前繁荣,除陈寿《三国志》外,还有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司马彪的《续汉书》等。
  被誉为楷书之祖的钟繇是三国时魏人。
  中国第一个画佛像的画家曹不兴则是三国时吴人,他的学生卫协被誉作画圣,是第一个以文学作品为题材作画的画家。
  嵇康则在《声无哀乐论》中对于音乐美学提出很多创见。
  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刘徽(数学)、斐秀(地图绘制原理)、马钧(机械)都是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他们都出现在这几十年中,密度极高。
  所有这一切,合在一起,都只认为只是历史的巧合,那也太……。””

看来这样认真的、思辨的、分析历史事实的文字,在这个栏目中感兴趣的人太少。
枯骨 发表于 2014-7-7 20:31
纸的出现对文化的传播确实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和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的关系应该没那么紧密。
正如楼主所引用 ...
看一看《三国志》和新旧《五代史》就知道这现两个时期的差别有多大。
三国时英雄倍出、五代时英雄稀有,这是历史事实。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7-9 06:53
看一看《三国志》和新旧《五代史》就知道这现两个时期的差别有多大。
三国时英雄倍出、五代时英雄稀有, ...
三国时英雄倍出、五代时英雄稀有,这是历史事实。

这真不是史实。
南北朝以及五代时期的重要人物,其事迹的规模以及精彩程度超过三国,英雄人群数量也超过三国。

三国之所以在现代人心目中英雄辈出事迹精彩纷呈,主要归功于罗贯中。举个例子,张飞为三国重要英雄了,看看张飞传再比较一下南北朝以及五代英雄,可以看出张飞很一般很一般。三国其他人大致如此。三国真正的可以与史上其他时期英雄类比的重量级英雄,寥寥可数。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7-8 10:32
五代十国的高智慧人才一只手就可以数过来,根本没法和三国比。
三国演义中没有提到哲学、科技、书法、绘 ...
五代十国时期各路豪杰在政治、军事上的较量远比三国时期精彩。
至于哲学、科技、文艺这些方面,三国时期也只是正常的发展,对比其他时期,没发现井喷式的进步。
一本《三国演义》,让一段历史深入人心。现在几乎每个人都能讲出几段三国典故,而五代十国的历史乃至故事又有几个人耳熟能详呢?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7-8 10:33
战国时的繁荣和竹简木椟的普及有很大关系。
不能把知识的载体和知识的发展硬性连接在一起,前者有助于知识的传播,但不会产生知识本身。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7-9 06:53
看一看《三国志》和新旧《五代史》就知道这现两个时期的差别有多大。
三国时英雄倍出、五代时英雄稀有, ...
五代十国时期前前后后仅政权叫得上字号的政权就有十多个,杰出人物层出不穷,居士“英雄稀有”的结论不知如何得来。
枯骨 发表于 2014-7-9 13:06
五代十国时期前前后后仅政权叫得上字号的政权就有十多个,杰出人物层出不穷,居士“英雄稀有”的结论不知 ...
是啊,有个大政治家不倒翁冯道,一心只奉中央政权的钱婆留。还专用阉人为官的南汉皇帝,出卖燕云十六州的……。突出的人物有,高智慧的人群在哪里?
枯骨 发表于 2014-7-9 13:01
不能把知识的载体和知识的发展硬性连接在一起,前者有助于知识的传播,但不会产生知识本身。
那是自然,所以还需其它条件。
有了载体不一定有知识,但也可能有;但没有载体,知识只能存在于极少数人中,不能传播,没有大用的。
枯骨 发表于 2014-7-9 12:58
五代十国时期各路豪杰在政治、军事上的较量远比三国时期精彩。
至于哲学、科技、文艺这些方面,三国时期 ...
朱温想篡位,他的大臣者给他出了按排了程序:封王赐九锡禅位推让……,朱温嫌太啰嗦,把几个人都杀了。
这样的智商竟能当皇帝,真是黑暗时代。
五代的精彩故事不少,多是可以使发一笑的。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4-7-9 11:55
三国时英雄倍出、五代时英雄稀有,这是历史事实。

这真不是史实。
张飞是个书法家,据说还是画家。
本文中我说的是三国智谋人物倍出,不要命的英雄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4-7-9 11:55
三国时英雄倍出、五代时英雄稀有,这是历史事实。

这真不是史实。
张飞是个书法家,据说还是画家。
本文中我说的是三国智谋人物倍出,不要命的英雄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7-9 14:56
是啊,有个大政治家不倒翁冯道,一心只奉中央政权的钱婆留。还专用阉人为官的南汉皇帝,出卖燕云十六州的 ...
武的比如朱温、李克用父子、王彦章、刘知远、郭威、柴荣、赵匡胤及他手下那一票等等。
文的比如南唐三主、冯延巳、韦庄、荆浩、关仝等等。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7-9 14:56
是啊,有个大政治家不倒翁冯道,一心只奉中央政权的钱婆留。还专用阉人为官的南汉皇帝,出卖燕云十六州的 ...
给个链接,居士兄慢慢查吧。
http://tieba.baidu.com/p/348825617
枯骨 发表于 2014-7-9 15:18
武的比如朱温、李克用父子、王彦章、刘知远、郭威、柴荣、赵匡胤及他手下那一票等等。
文的比如南唐三主 ...
请问五代以及更早一点的晚唐,谁可以算是高智慧的军事或政治智谋之士?更不要说有一大群了。
三国确实有一大群。
狐狸大仙 发表于 2014-7-8 18:04
三国时高智慧的人群密集出现的原因————明明是因为元末明初出版印刷业的发达。
附议

楼主忽视了一条重要史实,三国时代纸的质量产量依然不高,看看之前不久的两京赋(还是两都赋的,忘记了,张衡写的)导致的洛阳纸贵事件就明白了。

而且纸只能促进文化流通,保存文化火种,指望多造纸来量产谋士这个不现实……元末明初别说造纸术了,印刷术都走上历史舞台了,被人记住的不也只有一个妖魔化的刘伯温吗?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7-9 06:53
看一看《三国志》和新旧《五代史》就知道这现两个时期的差别有多大。
三国时英雄倍出、五代时英雄稀有, ...
个人觉得,只是被传颂的多了,所以大家耳熟能详而已。
翻翻西方历史,给人的感觉古希腊古罗马也是人才辈出啊辈出,实际上呢。。。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7-9 15:05
朱温想篡位,他的大臣者给他出了按排了程序:封王赐九锡禅位推让……,朱温嫌太啰嗦,把几个人都杀了。
...
有人在许都放火起事要杀曹操,曹操平定动乱后召集大臣下令:“在家没救火的站一边,出来救火的站另一边。”大臣们都以为救火有功,大多数站到了救火一边,曹操却下令把救火的全杀了,理由是:“你们救火是假,想造反是真。”这个故事如何?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7-9 16:37
请问五代以及更早一点的晚唐,谁可以算是高智慧的军事或政治智谋之士?更不要说有一大群了。
三国确实有 ...
列出的晚唐五代那些皇帝和优秀将领,哪一个不是一代枭雄、智勇兼备之辈?否则怎么能够成就那些惊天动地的事业?反倒是三国时期那一大批谋士们,夸夸其谈者多,经世致用者少。
微笑Su-27 发表于 2014-7-9 17:57
个人觉得,只是被传颂的多了,所以大家耳熟能详而已。
翻翻西方历史,给人的感觉古希腊古罗马也是人才辈 ...
古希腊可能被夸大了一些,但其人才倍出并不是吹出来的。
就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人才倍出类似,不是吹出来的。

枯骨 发表于 2014-7-9 18:05
有人在许都放火起事要杀曹操,曹操平定动乱后召集大臣下令:“在家没救火的站一边,出来救火的站另一边。 ...


这故事是挺有趣,只是有趣而已,不过不是三国志所记。
出之山阳公载记。山阳公载记也有不可靠的说法,如关张欲杀马超,斐松之就曾批其不实。
枯骨 发表于 2014-7-9 18:05
有人在许都放火起事要杀曹操,曹操平定动乱后召集大臣下令:“在家没救火的站一边,出来救火的站另一边。 ...


这故事是挺有趣,只是有趣而已,不过不是三国志所记。
出之山阳公载记。山阳公载记也有不可靠的说法,如关张欲杀马超,斐松之就曾批其不实。
枯骨 发表于 2014-7-9 18:14
列出的晚唐五代那些皇帝和优秀将领,哪一个不是一代枭雄、智勇兼备之辈?否则怎么能够成就那些惊天动地的 ...
是啊。朱温篡唐立国后的疆域和唐皇帝封分为王时的地方没啥增加,爬灰也就算是枭雄吧。后唐李存勖杀郭崇韬,逼反了李嗣源,死于自己所最喜的伶人之下,可算是智勇兼备?石敬塘甘当儿皇帝也算是伟大皇帝?……
怎么说也不像“哪一个不是一代枭雄”。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7-9 21:12
这故事是挺有趣,只是有趣而已,不过不是三国志所记。
出之同阳公载记。山阳公载记也有不可靠的说法,如 ...
这些生于乱世、厮杀于尸山血海之中的人物,行事往往不按常理,也就有了许多不同寻常的记载。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7-9 21:22
是啊。朱温篡唐立国后的疆域和唐皇帝封分为王时的地方没啥增加,爬灰也就算是枭雄吧。后唐李存勖杀郭崇韬 ...


朱温初投黄巢,有战功,后又降唐,逐步巩固势力、排除异己,最终倾覆了大唐江山。其人反复无常,阴险狡诈,是个能成大事之人。
李存勖政治上有短处,但其人骁勇善战,北抗契丹,南灭朱梁,击灭刘仁恭父子,终成一代帝业。更兼稍习春秋,通音律,能度曲,甚至有词传世,绝不仅仅是一勇之夫。
“儿皇帝”石敬瑭固然无耻至极,却是武将出身,在对后梁的战争中屡建战功。后梁贞明元年,李存勖被梁将刘寻所围,石敬瑭引十余骑杀入重围救其脱险。杨柳镇一役,李嗣源中伏,被石敬瑭所救。胡柳陂大战,由于李嗣源的失误,大将周德威战死,形势危急之时,又是石敬瑭与李嗣源联手挽救了危局。在扶助李嗣源夺取帝位的过程中,石敬瑭出谋划策,居功至伟。而其治理地方时,为政清廉,才能出众,取得了不错的政绩。若不是李从珂对其存有疑心,极力除之而后快,石敬瑭很可能终生是后唐的肱股之臣。
这些人哪一个不配称为一代枭雄呢?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7-9 21:22
是啊。朱温篡唐立国后的疆域和唐皇帝封分为王时的地方没啥增加,爬灰也就算是枭雄吧。后唐李存勖杀郭崇韬 ...


朱温初投黄巢,有战功,后又降唐,逐步巩固势力、排除异己,最终倾覆了大唐江山。其人反复无常,阴险狡诈,是个能成大事之人。
李存勖政治上有短处,但其人骁勇善战,北抗契丹,南灭朱梁,击灭刘仁恭父子,终成一代帝业。更兼稍习春秋,通音律,能度曲,甚至有词传世,绝不仅仅是一勇之夫。
“儿皇帝”石敬瑭固然无耻至极,却是武将出身,在对后梁的战争中屡建战功。后梁贞明元年,李存勖被梁将刘寻所围,石敬瑭引十余骑杀入重围救其脱险。杨柳镇一役,李嗣源中伏,被石敬瑭所救。胡柳陂大战,由于李嗣源的失误,大将周德威战死,形势危急之时,又是石敬瑭与李嗣源联手挽救了危局。在扶助李嗣源夺取帝位的过程中,石敬瑭出谋划策,居功至伟。而其治理地方时,为政清廉,才能出众,取得了不错的政绩。若不是李从珂对其存有疑心,极力除之而后快,石敬瑭很可能终生是后唐的肱股之臣。
这些人哪一个不配称为一代枭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