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面临重大战略转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21:33
——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张建启将军访谈

      

张建启,多年从事航天事业,获授中将军衔,曾任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为中国航天的飞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已经退休的张将军并没有赋闲在家,仍然担任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对将军进行了专访。张将军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给我们讲述了中国航天取得的巨大成就,存在的现实问题和面临的重大战略转型……


中国航天六十年成就巨大


说起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张将军的话里充满了自豪。经过近6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航天走到今天十分不易。他说,中国航天从自力更生起步,经历了摸索、探索的初步发展阶段,发展到了送人上天、深空探测、走向世界……可以说,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是十分巨大的。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中国的航天活动是在党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开展的;归功于全国人民的支持,没有全国人民的支持,光靠航天人自己也走不到今天;归功于全体航天人的共同奋勇拼搏。国家对航天事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肯定,航天引领了国家创新,推动了经济发展,改善了民生,带动了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了民族凝聚力,对国家安全起到了保障作用,是国家安全的制高点。此外,中国航天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航天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航天人的平均年龄低,且越来越年轻。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航天人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而俄罗斯航天人的平均年龄为60岁。中国航天在人才培养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部门利益将阻碍中国航天的发展


目前国家正在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中国航天曾拥有辉煌的历史,但未来应该怎么走?这是航天人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张将军说,航天也进入了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我们还一味地沉浸在原来的成绩中,今后可能要出大问题。目前,有些苗头已经越来越明显了:第一,部门利益的倾向问题有所抬头。搞航天要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假如要是把部门利益放在首位,是要出大问题的。改革最大的障碍就是利益问题,包括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等。第二,人心浮躁,不能静下心来搞科研,很多年轻人刚工作两年就惦记是否能当个处长或副处长,甚至还有人跑官要官。第三,我们的创新能力落后、基础薄弱,必须要始终坚持航天精神,即坚持自力更生,勇于探索与攀登。例如,现在我们在元器件设计方面实力还不强,但是有的单位却寄希望于高价采购。航天的未来永远是买不来的!如果不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一旦国外制裁我们,中国将没有自己的航天!第四,我们还面临着体制机制的危机。美国的“龙”飞船上天了,它的制造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是一家3000多人的民企,获得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6亿美元的订单。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为什么能够成功,这与美国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无关系。张将军说,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成功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关注。中国航天是否让民营企业进入?这是我们在当前改革大背景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张将军认为,航天是国家的战略制高点,也是国家的战略利益。航天人,特别是高层领导,如果没有国家意识,中国航天就有被毁掉的危险。航天高层领导一定要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思考中国航天之路应该如何走,强调部门利益将阻碍国家的大发展。目前,中国还有两亿多贫困人口,如果我们的航天规划合理了,节省的不止是十亿、二十亿元的经费,这将能解决许多人的吃饭、受教育问题。


中国航天面临三个重大战略转型


张将军认为,目前各行各业都在改革,同样处于变革中的中国航天面临着三个重大战略转型:第一个是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转型。

中国是航天大国,但还不是航天强国。首先,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必须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例如,有的航天任务只是简单的重复,并没有多少创新,不要搞轰动效应,忽视了任务的创新;还有的任务因为担心失败,没有对技术和产品进行充分的考核。这是我们在观念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转变观念,才能进行真正的创新。事实上,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总结分析之前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和进步。其次,中国航天的基础还很薄弱,一些核心元器件、关键原材料和动力问题还有待解决。张将军2006年通过调研得出了两个85%的数据:当时,在中国航天使用的元器件数量方面,国产元器件占总量的85%,进口元器件占15%;但是在花费的经费方面,进口元器件却占85%,而国产元器件只占15%。两者正好相反。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有的确实是因为我们落后,但更多的是由于我们没有大胆地进行创新和设计。在管理体制上,国产元器件出了问题,归零标准很严格,而进口元器件出了问题,则只需说明这是进口的就不用归零了。这里还涉及一些部门的利益问题,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链,这条链上的各相关方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去使用国产元器件。必须要斩断利益链,国产元器件才能得到发展。我们要立足使用国产已有元器件,提高设计水平和能力,从综合集成方面提高水平。我们必须不断地从观念、技术、利益等方面进行创新,破除阻碍我们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转型的障碍。

第二个是从数量规模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现在我国在天上已经有上百颗卫星,但是使用情况却不尽人意,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包括缺乏统筹安排。中央强调军民融合,但是某种程度上来说,目前我们实行的是军民分离。实际上在航天应用领域,军民是分不开的。例如,同样是对地观测和气象卫星数据,民用部门使用就是民用,军事部门使用就是军用。而我们有不少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都争着立项,这对国家和公众来说是不公平的。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不仅会浪费很多资源,而且还将阻碍航天技术的进步,从长远来说,大家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害。国外同行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如巴西对资源卫星的使用很广泛,包括渔民出海都在使用,而我们国家的使用率却不高。这里面有利益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进行改革。在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推广应用方面,也要从国家的利益出发理顺体制机制问题。第一,军方应只负责北斗卫星的管控,包括组网和管理,美国的GPS系统就是这样;第二,应实行政府主导,因为要牵扯到很多行业政策如财税政策等,只有交给政府才能大力推广;第三,应放开市场运作。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摒弃部门利益,统筹合理安排,实现从数量规模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第三个是从封闭的垄断型向开放的市场型转变。中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军工企业是不可能搞私有化的,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但是,军工企业、国有企业的性质并不影响现代企业制度的执行,需要解决的是监管和控股问题,航天必须要让民营企业进来。航天和军工企业要把前后两端管控好,即前端的总体和设计,后端的总装、测试、试验的质量保障和交货。中间过程的元器件和部件要放开,要引入竞争机制。竞争是要跟国外竞争,而不是跟国内竞争。目前,航天内部存在重复投资、内部竞争等问题,浪费了很多资源。只要把两端控制好了,就能牢牢掌控中国航天。把中间放活了,谁的产品好就用谁的,这样我们的效益也就提高了,这跟第二个转型——提高效率和效益是相互联系的。我们现在是都在追求小而全、大而全,这样是永远搞不好的。

这三个转型如果搞不好,必将制约中国航天的发展,也将制约军工行业的发展。国家对航天很重视,让我们成为国家创新的火车头,希望航天在国家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也能走在前列。


中国航天需要开展国际合作


张将军还谈到了国际合作问题。他说,我们国家搞航天有一个大的战略,那就是以卫星应用和应用卫星为主,适度发展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我们不跟任何人搞太空竞赛,和平利用空间是我们的战略原则。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进行国际合作。只有走国际合作的道路,大家才认为你是透明、开放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但是有一条必须要记住,那就是你没有好东西别人是不会跟你合作的。将来我们的空间站建成以后肯定要开展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包括深空探测、载人登月也可能走国际合作的道路。

但是,开展国际合作还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能过分依赖国外的技术和产品。美国进行出口管制改革,放松了对盟国的管制,对中国航天不仅没有放松,反而加严了。这样一来,把我们引进国外特别是美国航天元器件的路子彻底卡死了,但同时也迫使我们加强自主创新,放弃依赖进口的幻想。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不是我们的能力不行,而是观念的问题。一方面,一些单位对国产元器件信心不足,对于国产项目的进度、技术指标等方面存有疑虑,而盲目相信国外产品;另一方面,国产产品出了问题需要归零追责,而国外产品即便出问题也不会有任何责任。航天是国家安全的制高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力更生这几个字。


中国航天基金会是军民融合的平台


作为中国航天基金会的理事长,张将军还介绍了基金会的工作思路和设想。他说,中国航天基金会的宗旨是服务航天、造福人民。首先,基金会的一项工作重点是鼓励青少年探索与创新,包括设立面向年轻人的航天基金奖项,加大对青少年的培训力度,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夏令营,在大学里设立奖学金等,因为民族的未来必须要进行创新。其次,我们希望把中国航天基金会作为一个平台,搞好军民融合。航天有很多新技术、新产品,而地方上也有很多新东西,我们一直在努力为这种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并且这两年的实践证明效果还不错。我们跟大连和天津市政府以及东盟论坛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此外,我们还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在去年的国际宇航大会上,我们跟美国航天基金会取得了联系,今年将开展一些交流活动。我们也在加强文化方面的建设。文化是一个单位做强的根基,我们要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航天文化及一些企业的优秀文化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目前基金会参与的两刊一报,其中包括《中国航天》杂志,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从文化上进行军民融合。下一步我们考虑基金会也应该有大航天的概念,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把大家都吸纳进来,使大家都支持航天。总的来说,基金会在大家的支持下目前运行得不错。

张建启,中将,出生于1946年3月25日,山东省菏泽曹县人。先后参与组织指挥了“亚洲一号”、“风云一号”、“澳星”、“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以及罗布泊核试验、战略武器试验、常规兵器试验、风洞改造等上百次任务。他曾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总装备部副部长等职务,现任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长期以来,他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航天》2014年第5期

http://liuqiankktt.blog.163.com/ ... 421120146331039650/——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张建启将军访谈

      

张建启,多年从事航天事业,获授中将军衔,曾任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为中国航天的飞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已经退休的张将军并没有赋闲在家,仍然担任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对将军进行了专访。张将军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给我们讲述了中国航天取得的巨大成就,存在的现实问题和面临的重大战略转型……


中国航天六十年成就巨大


说起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张将军的话里充满了自豪。经过近6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航天走到今天十分不易。他说,中国航天从自力更生起步,经历了摸索、探索的初步发展阶段,发展到了送人上天、深空探测、走向世界……可以说,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是十分巨大的。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中国的航天活动是在党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开展的;归功于全国人民的支持,没有全国人民的支持,光靠航天人自己也走不到今天;归功于全体航天人的共同奋勇拼搏。国家对航天事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肯定,航天引领了国家创新,推动了经济发展,改善了民生,带动了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了民族凝聚力,对国家安全起到了保障作用,是国家安全的制高点。此外,中国航天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航天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航天人的平均年龄低,且越来越年轻。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航天人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而俄罗斯航天人的平均年龄为60岁。中国航天在人才培养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部门利益将阻碍中国航天的发展


目前国家正在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中国航天曾拥有辉煌的历史,但未来应该怎么走?这是航天人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张将军说,航天也进入了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我们还一味地沉浸在原来的成绩中,今后可能要出大问题。目前,有些苗头已经越来越明显了:第一,部门利益的倾向问题有所抬头。搞航天要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假如要是把部门利益放在首位,是要出大问题的。改革最大的障碍就是利益问题,包括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等。第二,人心浮躁,不能静下心来搞科研,很多年轻人刚工作两年就惦记是否能当个处长或副处长,甚至还有人跑官要官。第三,我们的创新能力落后、基础薄弱,必须要始终坚持航天精神,即坚持自力更生,勇于探索与攀登。例如,现在我们在元器件设计方面实力还不强,但是有的单位却寄希望于高价采购。航天的未来永远是买不来的!如果不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一旦国外制裁我们,中国将没有自己的航天!第四,我们还面临着体制机制的危机。美国的“龙”飞船上天了,它的制造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是一家3000多人的民企,获得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6亿美元的订单。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为什么能够成功,这与美国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无关系。张将军说,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成功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关注。中国航天是否让民营企业进入?这是我们在当前改革大背景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张将军认为,航天是国家的战略制高点,也是国家的战略利益。航天人,特别是高层领导,如果没有国家意识,中国航天就有被毁掉的危险。航天高层领导一定要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思考中国航天之路应该如何走,强调部门利益将阻碍国家的大发展。目前,中国还有两亿多贫困人口,如果我们的航天规划合理了,节省的不止是十亿、二十亿元的经费,这将能解决许多人的吃饭、受教育问题。


中国航天面临三个重大战略转型


张将军认为,目前各行各业都在改革,同样处于变革中的中国航天面临着三个重大战略转型:第一个是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转型。

中国是航天大国,但还不是航天强国。首先,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必须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例如,有的航天任务只是简单的重复,并没有多少创新,不要搞轰动效应,忽视了任务的创新;还有的任务因为担心失败,没有对技术和产品进行充分的考核。这是我们在观念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转变观念,才能进行真正的创新。事实上,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总结分析之前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和进步。其次,中国航天的基础还很薄弱,一些核心元器件、关键原材料和动力问题还有待解决。张将军2006年通过调研得出了两个85%的数据:当时,在中国航天使用的元器件数量方面,国产元器件占总量的85%,进口元器件占15%;但是在花费的经费方面,进口元器件却占85%,而国产元器件只占15%。两者正好相反。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有的确实是因为我们落后,但更多的是由于我们没有大胆地进行创新和设计。在管理体制上,国产元器件出了问题,归零标准很严格,而进口元器件出了问题,则只需说明这是进口的就不用归零了。这里还涉及一些部门的利益问题,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链,这条链上的各相关方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去使用国产元器件。必须要斩断利益链,国产元器件才能得到发展。我们要立足使用国产已有元器件,提高设计水平和能力,从综合集成方面提高水平。我们必须不断地从观念、技术、利益等方面进行创新,破除阻碍我们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转型的障碍。

第二个是从数量规模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现在我国在天上已经有上百颗卫星,但是使用情况却不尽人意,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包括缺乏统筹安排。中央强调军民融合,但是某种程度上来说,目前我们实行的是军民分离。实际上在航天应用领域,军民是分不开的。例如,同样是对地观测和气象卫星数据,民用部门使用就是民用,军事部门使用就是军用。而我们有不少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都争着立项,这对国家和公众来说是不公平的。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不仅会浪费很多资源,而且还将阻碍航天技术的进步,从长远来说,大家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害。国外同行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如巴西对资源卫星的使用很广泛,包括渔民出海都在使用,而我们国家的使用率却不高。这里面有利益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进行改革。在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推广应用方面,也要从国家的利益出发理顺体制机制问题。第一,军方应只负责北斗卫星的管控,包括组网和管理,美国的GPS系统就是这样;第二,应实行政府主导,因为要牵扯到很多行业政策如财税政策等,只有交给政府才能大力推广;第三,应放开市场运作。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摒弃部门利益,统筹合理安排,实现从数量规模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第三个是从封闭的垄断型向开放的市场型转变。中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军工企业是不可能搞私有化的,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但是,军工企业、国有企业的性质并不影响现代企业制度的执行,需要解决的是监管和控股问题,航天必须要让民营企业进来。航天和军工企业要把前后两端管控好,即前端的总体和设计,后端的总装、测试、试验的质量保障和交货。中间过程的元器件和部件要放开,要引入竞争机制。竞争是要跟国外竞争,而不是跟国内竞争。目前,航天内部存在重复投资、内部竞争等问题,浪费了很多资源。只要把两端控制好了,就能牢牢掌控中国航天。把中间放活了,谁的产品好就用谁的,这样我们的效益也就提高了,这跟第二个转型——提高效率和效益是相互联系的。我们现在是都在追求小而全、大而全,这样是永远搞不好的。

这三个转型如果搞不好,必将制约中国航天的发展,也将制约军工行业的发展。国家对航天很重视,让我们成为国家创新的火车头,希望航天在国家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也能走在前列。


中国航天需要开展国际合作


张将军还谈到了国际合作问题。他说,我们国家搞航天有一个大的战略,那就是以卫星应用和应用卫星为主,适度发展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我们不跟任何人搞太空竞赛,和平利用空间是我们的战略原则。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进行国际合作。只有走国际合作的道路,大家才认为你是透明、开放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但是有一条必须要记住,那就是你没有好东西别人是不会跟你合作的。将来我们的空间站建成以后肯定要开展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包括深空探测、载人登月也可能走国际合作的道路。

但是,开展国际合作还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能过分依赖国外的技术和产品。美国进行出口管制改革,放松了对盟国的管制,对中国航天不仅没有放松,反而加严了。这样一来,把我们引进国外特别是美国航天元器件的路子彻底卡死了,但同时也迫使我们加强自主创新,放弃依赖进口的幻想。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不是我们的能力不行,而是观念的问题。一方面,一些单位对国产元器件信心不足,对于国产项目的进度、技术指标等方面存有疑虑,而盲目相信国外产品;另一方面,国产产品出了问题需要归零追责,而国外产品即便出问题也不会有任何责任。航天是国家安全的制高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力更生这几个字。


中国航天基金会是军民融合的平台


作为中国航天基金会的理事长,张将军还介绍了基金会的工作思路和设想。他说,中国航天基金会的宗旨是服务航天、造福人民。首先,基金会的一项工作重点是鼓励青少年探索与创新,包括设立面向年轻人的航天基金奖项,加大对青少年的培训力度,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夏令营,在大学里设立奖学金等,因为民族的未来必须要进行创新。其次,我们希望把中国航天基金会作为一个平台,搞好军民融合。航天有很多新技术、新产品,而地方上也有很多新东西,我们一直在努力为这种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并且这两年的实践证明效果还不错。我们跟大连和天津市政府以及东盟论坛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此外,我们还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在去年的国际宇航大会上,我们跟美国航天基金会取得了联系,今年将开展一些交流活动。我们也在加强文化方面的建设。文化是一个单位做强的根基,我们要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航天文化及一些企业的优秀文化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目前基金会参与的两刊一报,其中包括《中国航天》杂志,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从文化上进行军民融合。下一步我们考虑基金会也应该有大航天的概念,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把大家都吸纳进来,使大家都支持航天。总的来说,基金会在大家的支持下目前运行得不错。

张建启,中将,出生于1946年3月25日,山东省菏泽曹县人。先后参与组织指挥了“亚洲一号”、“风云一号”、“澳星”、“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以及罗布泊核试验、战略武器试验、常规兵器试验、风洞改造等上百次任务。他曾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总装备部副部长等职务,现任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长期以来,他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航天》2014年第5期

http://liuqiankktt.blog.163.com/ ... 421120146331039650/
很领导的讲话 ,再不努力就引进竞争对手啦  
在美国NASA是民办机构,公开才能获得公众的支持
又一个开刀部门
马兴瑞任广州市委书记对航天事业的发展是有帮助的
马兴瑞任广州市委书记对航天事业的发展是有帮助的
为什么这么说⊙o⊙
很客观的文章。得顶一下。

中国航天基金会是军民融合的平台
--------------------------------------------------------------------------------------------------------
都退休了,还不停地给自己部们呼吁争取利益,都这样,军改牛年马月能搞成

军队内部设立一个基金会,又不受中央政府审计管辖,本来就不对,说他是工业部门,他穿军装,说是军队,他有对外有巨大经济往来。

习主席国防改革早点把这种体制理顺吧,要不成了航天军,全部吃皇粮,要不划归国家宇航局,充分和社会融合
中国航天面临重大战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