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韬光养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37:08
2005年06月15日 10:53

  上月中下旬,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访日期间,因不满日相小泉决意参拜靖国神社的言论,拂袖而去。中国日前也公开狙击日本入常。同时,中国政府面对美国强逼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面对欧美对中国纺织品设限的威胁,没有一味退让,而是依托现有国际规范,据理力争,讨价还价,尽最大可能地维护国家利益。

  这些迹象表明,中国外交正在酝酿一场深刻的变革。新一代领导人力图更积极地介入国际事务,把握外交主动权,但又尊重国际现状,尽量避免损害西方利益,防止“中国威胁论”的蔓延。此一动向的进一步演进,有可能引领中国外交走出邓小平“韬光养晦”的遗训而建构一种新的战略。

  特定时期的外交策略。

  “韬光养晦”着眼于国际权力竞争中的最后胜利,主张国家在经济和军事力量处于弱势时,收敛锋芒,保持克制,不逐虚名,积累实力,甚至不惜以局部让步来谋求整体利益。它的本质是一种积极防御战略,为进攻而防御,为图强而忍辱,一旦实力达就,便变退为进,反攻而致全胜。中国历史上有勾践对夫差,刘备对曹操施行“韬光养晦”策略的著名事例。了解这些典故的美国学者因担心“韬光养晦”的后招,称之为战略欺骗,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1989年前后,面临苏东剧变,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强调“决不当头”,声明即使中国将来强大,也永不称霸。中国以中庸的姿态在国际政治角斗场持战略中立立场,类似于美国立国后长期奉行的孤立主义。1989年9月16日,邓小平在会见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时说:“别国的事情,我们管不了”,从而道破“韬光养晦”对国际事务做壁上观的玄机。

  苏东瓦解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受到空前挑战,中共的执政地位岌岌可危。在拥抱民族主义的同时,邓小平把巩固政权的砝码主要放在经济发展上。为了维护国家内部稳定,营造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他默认了在局部领域对西方国家的让步。

  此后,中国严格遵循邓小平的教导,对外近睦远和,避免冲突,特别在处理对美关系时坚持防守姿态。1993年美国人强登“银河号”货船、阻挠中国主办奥运会,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2001年美国侦察机冲撞中国军机,中国方面总是先口诛笔伐,而后见好就收,避免与美国长期正面冲突。中国事实上还经常性地忍受着美国的霸权行径,比如美国对台独的纵容,对中国人权记录的指责,对反中国政府力量的资助等等。

  经济起飞之后的挑战

  “韬光养晦”政策确保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大幅提升了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25年来,中国一直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大型经济体,其GDP以年均超过9%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2004年,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德的第三大贸易国。中国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超越美国,成为韩国和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在1999至2004年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猛增200-500%。

  中国经济崛起不同于当年日本经济的起飞。通过大力吸纳外资,中国已形成同美、欧、日、韩及亚细安的经济依存关系。中国不仅出口份额显著增加,进口也增长迅速,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2000-2001年美国股市崩溃,由于中国廉价工业品的供应,西方世界避免了经济衰退的劫难。

  但是,经济实力的壮大反过来也严峻挑战中国的“韬光养晦”政策。首先,从语源来分析,它本身含有卧薪尝胆、立志报复的含义。这种零和博弈观念同全球化的大趋势相冲突。该战略具有浓重的军事斗争意蕴,忽视全球化下各国博弈共赢的可能性。用一个前现代社会的军事谋略来指导当代中国外交,本身就存在时空错位问题。经济相互依存已成中国与世界共同体发展的客观现实,而中国历史上分裂时诸国之间纵横捭阖是不具此一条件的。

  其次,继续沿袭“韬光养晦”政策会影响到中国海外利益的有效维护。十九世纪的英国之所以能基于弹丸之地而主宰世界经济,关键原因是确保海外资源输入和海外市场安全。

  中国正成长为世界工厂,保证资源的可靠输入和海外市场的稳定,必成国家大战略的核心之一。中国已成铁矿石的第一大进口国,氧化铝、铜、铅、锌等原材料的进口也居世界前列。更重要的是,到2004年,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了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因此,中国务必维护在中东、俄国、拉美、非洲和中亚的石油利益。如这些利益受到威胁,中国决不能示弱。当前,与石油产地伊朗和中亚诸国保持良好关系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在与日本的石油博弈中尤其不能退让,恐怕要准备以强硬措施保卫东海油气,并积极促成主要有利中国的俄国远东石油管道建设。

  主动进取才能有所作为

   再次,一个经济上日益强大的中国无法麻痹美国。从军事学的角度看,“韬光养晦”如欲成功,须具有战略隐蔽性,须隐藏自己的意图,消磨对手的意志,利而诱之,卑而骄之,获得对手的信任。比如越王勾践能成功,吴王夫差的短视和骄妄是必要条件。当今的美国显然不是夫差。它已清楚看出中国的潜能和雄心,对华持高度戒备,并有阻挠中国崛起的意图,这样“韬光养晦”很难适用于对美外交。

  还有,“韬光养晦”可能让中国丧失构建国家利益的一些最佳时机。比如中国之于日本,综合国力已相差无几,实在没有实施韬光养晦策略的必要。日本武士道精神崇拜强者,欺凌弱者,喜欢逞强,不轻易示弱。如果中国当前不充分利用现有核优势,在东亚造成有利于自己的地缘政治安排,一旦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日本经济复苏并拥有核武,后果堪忧。对日韬光养晦意味着丧失主动出击的机会,因而明显不利于中国崛起的大战略。

  当然,很多论者争辩,邓小平的训导也包括“有所作为”。不过,依笔者浅见,在实际外交操作中,外交人员很难在“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之间把握好。如果习惯于一味忍让,容易使外交人员缺乏主动进取、谋求国家利益的精神,因此很难真正“有所作为”。鸵鸟心态一旦形成,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使国家利益成为牺牲品。当年中国忽视俄罗斯建议,错失安大线即为明证。

  联合早报 伍俊飞(伦敦2005年06月15日 10:53

  上月中下旬,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访日期间,因不满日相小泉决意参拜靖国神社的言论,拂袖而去。中国日前也公开狙击日本入常。同时,中国政府面对美国强逼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面对欧美对中国纺织品设限的威胁,没有一味退让,而是依托现有国际规范,据理力争,讨价还价,尽最大可能地维护国家利益。

  这些迹象表明,中国外交正在酝酿一场深刻的变革。新一代领导人力图更积极地介入国际事务,把握外交主动权,但又尊重国际现状,尽量避免损害西方利益,防止“中国威胁论”的蔓延。此一动向的进一步演进,有可能引领中国外交走出邓小平“韬光养晦”的遗训而建构一种新的战略。

  特定时期的外交策略。

  “韬光养晦”着眼于国际权力竞争中的最后胜利,主张国家在经济和军事力量处于弱势时,收敛锋芒,保持克制,不逐虚名,积累实力,甚至不惜以局部让步来谋求整体利益。它的本质是一种积极防御战略,为进攻而防御,为图强而忍辱,一旦实力达就,便变退为进,反攻而致全胜。中国历史上有勾践对夫差,刘备对曹操施行“韬光养晦”策略的著名事例。了解这些典故的美国学者因担心“韬光养晦”的后招,称之为战略欺骗,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1989年前后,面临苏东剧变,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强调“决不当头”,声明即使中国将来强大,也永不称霸。中国以中庸的姿态在国际政治角斗场持战略中立立场,类似于美国立国后长期奉行的孤立主义。1989年9月16日,邓小平在会见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时说:“别国的事情,我们管不了”,从而道破“韬光养晦”对国际事务做壁上观的玄机。

  苏东瓦解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受到空前挑战,中共的执政地位岌岌可危。在拥抱民族主义的同时,邓小平把巩固政权的砝码主要放在经济发展上。为了维护国家内部稳定,营造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他默认了在局部领域对西方国家的让步。

  此后,中国严格遵循邓小平的教导,对外近睦远和,避免冲突,特别在处理对美关系时坚持防守姿态。1993年美国人强登“银河号”货船、阻挠中国主办奥运会,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2001年美国侦察机冲撞中国军机,中国方面总是先口诛笔伐,而后见好就收,避免与美国长期正面冲突。中国事实上还经常性地忍受着美国的霸权行径,比如美国对台独的纵容,对中国人权记录的指责,对反中国政府力量的资助等等。

  经济起飞之后的挑战

  “韬光养晦”政策确保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大幅提升了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25年来,中国一直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大型经济体,其GDP以年均超过9%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2004年,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德的第三大贸易国。中国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超越美国,成为韩国和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在1999至2004年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猛增200-500%。

  中国经济崛起不同于当年日本经济的起飞。通过大力吸纳外资,中国已形成同美、欧、日、韩及亚细安的经济依存关系。中国不仅出口份额显著增加,进口也增长迅速,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2000-2001年美国股市崩溃,由于中国廉价工业品的供应,西方世界避免了经济衰退的劫难。

  但是,经济实力的壮大反过来也严峻挑战中国的“韬光养晦”政策。首先,从语源来分析,它本身含有卧薪尝胆、立志报复的含义。这种零和博弈观念同全球化的大趋势相冲突。该战略具有浓重的军事斗争意蕴,忽视全球化下各国博弈共赢的可能性。用一个前现代社会的军事谋略来指导当代中国外交,本身就存在时空错位问题。经济相互依存已成中国与世界共同体发展的客观现实,而中国历史上分裂时诸国之间纵横捭阖是不具此一条件的。

  其次,继续沿袭“韬光养晦”政策会影响到中国海外利益的有效维护。十九世纪的英国之所以能基于弹丸之地而主宰世界经济,关键原因是确保海外资源输入和海外市场安全。

  中国正成长为世界工厂,保证资源的可靠输入和海外市场的稳定,必成国家大战略的核心之一。中国已成铁矿石的第一大进口国,氧化铝、铜、铅、锌等原材料的进口也居世界前列。更重要的是,到2004年,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了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因此,中国务必维护在中东、俄国、拉美、非洲和中亚的石油利益。如这些利益受到威胁,中国决不能示弱。当前,与石油产地伊朗和中亚诸国保持良好关系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在与日本的石油博弈中尤其不能退让,恐怕要准备以强硬措施保卫东海油气,并积极促成主要有利中国的俄国远东石油管道建设。

  主动进取才能有所作为

   再次,一个经济上日益强大的中国无法麻痹美国。从军事学的角度看,“韬光养晦”如欲成功,须具有战略隐蔽性,须隐藏自己的意图,消磨对手的意志,利而诱之,卑而骄之,获得对手的信任。比如越王勾践能成功,吴王夫差的短视和骄妄是必要条件。当今的美国显然不是夫差。它已清楚看出中国的潜能和雄心,对华持高度戒备,并有阻挠中国崛起的意图,这样“韬光养晦”很难适用于对美外交。

  还有,“韬光养晦”可能让中国丧失构建国家利益的一些最佳时机。比如中国之于日本,综合国力已相差无几,实在没有实施韬光养晦策略的必要。日本武士道精神崇拜强者,欺凌弱者,喜欢逞强,不轻易示弱。如果中国当前不充分利用现有核优势,在东亚造成有利于自己的地缘政治安排,一旦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日本经济复苏并拥有核武,后果堪忧。对日韬光养晦意味着丧失主动出击的机会,因而明显不利于中国崛起的大战略。

  当然,很多论者争辩,邓小平的训导也包括“有所作为”。不过,依笔者浅见,在实际外交操作中,外交人员很难在“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之间把握好。如果习惯于一味忍让,容易使外交人员缺乏主动进取、谋求国家利益的精神,因此很难真正“有所作为”。鸵鸟心态一旦形成,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使国家利益成为牺牲品。当年中国忽视俄罗斯建议,错失安大线即为明证。

  联合早报 伍俊飞(伦敦
好帖子
是可忍,孰不可忍
还是那句话有理有利有节
该出手时就出手
我觉得任何事情还是要实事求是的分析才是对的
养精蓄锐,蓄势待发。
前面是祥龙在渊,
目前是玉龙在田,
再就是龙腾九天,
再后就是亢龙有悔!!!
中国有一本书叫《易经》,
早就讲好了强盛的道理,
但在最后的亢龙有悔时,
要好好的想清楚就行了。
因为“亢龙有悔”是含有点过头,
但又不能不做的意思,
且不可能回转,无法逆转的。
该动手时就下手!!!
美国在1945年,
向倭猪丢了两个胖娃娃,
就是“亢牛有悔”的表现!
就是时候,然后果很严重,
但效果非常非常明显!!!
顶楼主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