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7:44:45
http://shanghai.39.net/shek/ekzjft/0912/31/1112863.html

疾病首页 > 疾病 > 儿科 > 儿科专家访谈 > 正文
综合问医生

专家谈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儿科文章排行榜2009-12-3139健康网我要评论(0)

核心提示: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两次“逆反心理”,第一次发生在3岁左右,第二次发生在青春期。


  张劲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儿童与青少年保健科主任

  擅长疾病 :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发育和心理行为问题治疗,以及成人心理咨询和治疗

  门诊时间:周二、五下午,周六上午。周四上午特需门诊。

  怎样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两次“逆反心理”,第一次发生在3岁左右,第二次发生在青春期。

  3岁左右幼儿的多种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开始有了自我的概念,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要求,有自己独立做事的强烈愿望,他们不甘心处处听从成人的摆布和照料,想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表现为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成人的干预,例如,吃饭时要自己吃,跟家长抢着扫地、抢着要拿东西……,但由于能力有限及自我控制较差,还不能真正将事情做好,力不从心反而弄得一塌糊涂,或是有头无尾,家长往往不愿让他们去做,孩子却表现出越不让做越要做的情景,在家长看来显得十分不听话,双方经常要发生冲突,生气的家长有时会打骂孩子,其结果是压制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要求,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但过分放纵也会使孩子发展为任性、执拗、过于自我中心。

  有追踪研究显示:幼儿期间有反抗现象的孩子,长大后部分成为果断、有个性、意志坚强的人;没有反抗的孩子长大后大多没有主见、优柔寡断。因此,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时,家长应注意循循善诱,保护孩子正常的独立自主愿望,其原则是:

  (1)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好事,需要尊重,至于是否正确、能否完成的得好,则需要家长的引导。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做不好甚至“破坏”到越做越好的逐渐完善过程,允许他们失败、做错事,只有在不断的尝试错误中,孩子的能力才会得到发展。

  (2)少用或不用否定语气:“不许乱动”、“你这样不对”、“你不要玩了”……,大人们对孩子过多的否定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信心容易受挫,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并且会产生反感。所以,一般情况下应避免直接用否定语气,而采用协商的语气或其它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吸引其注意,以阻止去做不恰当的事情,并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

  (3)坚持原则:对于孩子无理要求或做危险的事情时,应及时说明道理并坚决拒绝或制止,若孩子当时闹情绪可不理睬,在情绪平定下来后再解释为什么不可以做。

  第二反抗期在青少年阶段,尤其是15、16岁时,青少年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显著增强,若青少年追求独立自主的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便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抗。所以需要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加强沟通,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减少对他们合理要求的干预和限制。

  儿童的气质与行为

  从一出生,每个儿童的外在行为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爱笑、有的爱哭;有的好动、有的文静;有的主动大方,有的害羞胆小;有的小心翼翼、有的大大咧咧。这些形形色色的特点构成了儿童行为的独特性,即气质,这也是个性的重要方面。气质特点无好坏之分,看待气质的极端表现应从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来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观察儿童的气质:

  活动水平 孩子的日常活动量。好动的特点虽然会影响一些事情的完成,但显得有朝气、有探索性。喜静的孩子可能做事较慢,但安静,认真仔细。

  规律性 指吃喝、大小便、睡眠等生活和活动的规律性。规律性强,容易抚养,但难以接受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规律性弱抚养会有些麻烦,但容易接受习惯的变化。

  趋避性 孩子是否容易接近陌生人、新事物、新环境。易接近的孩子容易接受新事物,主动接触人,但也容易接近不良事物。退缩的孩子回避新事物,怕见生人,但受不良影响的机会减少了。

  适应性 孩子是否容易适应新环境。适应性强不怕换环境,但也易受到不利影响;适应性低虽然适应有困难,不过一但适应也能表现得很好。

  反应强度 情绪反应的强烈程度。反应强烈易得到较多关心,但也会夸大事实另人误会,大哭大闹令人难以忍受。反应弱的孩子省心,但可能被忽视。

  情绪本质 平日主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愉快、友好)还是消极(不愉快、不友好)。乐观、快乐的孩子令人喜欢,表情冷冰冰的孩子让人感到不快,但后者的内心实际样渴望快乐、友好。

  坚持性 做事情遇到阻碍、困难时,克服障碍的坚持程度。坚持性高的孩子显得固执、任性, 但他们有契而不舍的精神,能较好地完成任务并取得好成绩。坚持性低的孩子遇挫折容易放弃,怕困难,不过他们容易听从大人的劝告,显得“听话”。

  注意分散度 做事情的专注或分心程度。注意易分散会影响做事效率,但长处是容易哄。注意集中学习成绩好、做事效率高,但过于专注也会忽视了周围的重要信息。

  反应阈 对声、光、温度、气味等生理性感知的敏感性,以及对人表情、态度变化等社会性特征的敏感性。敏感的孩子善于捕捉细微的变化、善察言观色,但太敏感则可能出现如睡眠障碍、水土不服、胆小等问题。

  面对家长、学校、社会的要求,在孩子的适应社会和学习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消极气质特征的儿童往往不能达到家长、学校或社会的要求,容易发生冲突,产生“调适不良”, 如果抚养教育者不能恰当地处理,则在成长过程中易出现多种行为问题。

  气质与发脾气 反应强度和坚持性高的小儿显得脾气大,一不高兴就大吵大闹,而且难哄,如果家长为了息事宁人,不分情况地满足小儿的要求,小儿的脾气则会越来越大,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大人们的不耐心、惩罚, 会令这类孩子更容易比其他儿童表现得烦躁、抵触、易怒。如果家长对无理的哭闹时采取“冷处理”,哭闹的强度会逐渐减少至消失。

  对缓慢型的孩子,施加压力和催促会更加重退缩和消极情绪,出现适应障碍,应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按照自己的特点适应环境。

  气质与多动 好动、多动不等于多动症,但在要求高的环境中往往被误认为“多动症”。应根据其特点多安排运动性、户外的活动。

  气质与情绪障碍 反应特别强烈的孩子在遇到分离或挫折时的反应可能是很极端的,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过于敏感的孩子容易恐惧,受到批评、指责时自尊易受伤害,情绪低落。在抚养中需注意鼓励的方式。

  气质与学习困难 学习成绩差不一定就是智力低下,而可能是气质的影响。好动和注意容易分散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坚持性低的孩子遇到难题容易放弃;退缩、适应慢、情绪偏消极的儿童刚入学不能很快接受新环境、新知识,跟不上一般的教学进度,出现所谓的“入门慢”或“适应困难”。如果家长和老师没有给予足够的鼓励和时间来适应新环境、甚至批评指责,孩子的自尊下降、情绪低落,则造成恶性循环,越来越跟不上学习要求,以至厌学。要知道适应慢的孩子虽然刚开始掌握新知识较慢,但并不意味不能掌握或学习不好,而需给他们逐渐适应的时间,耐心而且采取轻松、有趣的教学方式,使儿童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中学习。

  了解自己孩子的气质特点,可以理解孩子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能够以平常心接受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当家长和环境的要求与儿童的气质相协调时,孩子就会获得最佳的发展, 很少出现行为问题。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http://shanghai.39.net/shek/ekzjft/0912/31/1112863.html

疾病首页 > 疾病 > 儿科 > 儿科专家访谈 > 正文
综合问医生

专家谈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儿科文章排行榜2009-12-3139健康网我要评论(0)

核心提示: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两次“逆反心理”,第一次发生在3岁左右,第二次发生在青春期。


  张劲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儿童与青少年保健科主任

  擅长疾病 :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发育和心理行为问题治疗,以及成人心理咨询和治疗

  门诊时间:周二、五下午,周六上午。周四上午特需门诊。

  怎样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两次“逆反心理”,第一次发生在3岁左右,第二次发生在青春期。

  3岁左右幼儿的多种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开始有了自我的概念,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要求,有自己独立做事的强烈愿望,他们不甘心处处听从成人的摆布和照料,想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表现为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成人的干预,例如,吃饭时要自己吃,跟家长抢着扫地、抢着要拿东西……,但由于能力有限及自我控制较差,还不能真正将事情做好,力不从心反而弄得一塌糊涂,或是有头无尾,家长往往不愿让他们去做,孩子却表现出越不让做越要做的情景,在家长看来显得十分不听话,双方经常要发生冲突,生气的家长有时会打骂孩子,其结果是压制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要求,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但过分放纵也会使孩子发展为任性、执拗、过于自我中心。

  有追踪研究显示:幼儿期间有反抗现象的孩子,长大后部分成为果断、有个性、意志坚强的人;没有反抗的孩子长大后大多没有主见、优柔寡断。因此,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时,家长应注意循循善诱,保护孩子正常的独立自主愿望,其原则是:

  (1)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好事,需要尊重,至于是否正确、能否完成的得好,则需要家长的引导。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做不好甚至“破坏”到越做越好的逐渐完善过程,允许他们失败、做错事,只有在不断的尝试错误中,孩子的能力才会得到发展。

  (2)少用或不用否定语气:“不许乱动”、“你这样不对”、“你不要玩了”……,大人们对孩子过多的否定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信心容易受挫,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并且会产生反感。所以,一般情况下应避免直接用否定语气,而采用协商的语气或其它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吸引其注意,以阻止去做不恰当的事情,并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

  (3)坚持原则:对于孩子无理要求或做危险的事情时,应及时说明道理并坚决拒绝或制止,若孩子当时闹情绪可不理睬,在情绪平定下来后再解释为什么不可以做。

  第二反抗期在青少年阶段,尤其是15、16岁时,青少年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显著增强,若青少年追求独立自主的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便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抗。所以需要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加强沟通,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减少对他们合理要求的干预和限制。

  儿童的气质与行为

  从一出生,每个儿童的外在行为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爱笑、有的爱哭;有的好动、有的文静;有的主动大方,有的害羞胆小;有的小心翼翼、有的大大咧咧。这些形形色色的特点构成了儿童行为的独特性,即气质,这也是个性的重要方面。气质特点无好坏之分,看待气质的极端表现应从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来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观察儿童的气质:

  活动水平 孩子的日常活动量。好动的特点虽然会影响一些事情的完成,但显得有朝气、有探索性。喜静的孩子可能做事较慢,但安静,认真仔细。

  规律性 指吃喝、大小便、睡眠等生活和活动的规律性。规律性强,容易抚养,但难以接受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规律性弱抚养会有些麻烦,但容易接受习惯的变化。

  趋避性 孩子是否容易接近陌生人、新事物、新环境。易接近的孩子容易接受新事物,主动接触人,但也容易接近不良事物。退缩的孩子回避新事物,怕见生人,但受不良影响的机会减少了。

  适应性 孩子是否容易适应新环境。适应性强不怕换环境,但也易受到不利影响;适应性低虽然适应有困难,不过一但适应也能表现得很好。

  反应强度 情绪反应的强烈程度。反应强烈易得到较多关心,但也会夸大事实另人误会,大哭大闹令人难以忍受。反应弱的孩子省心,但可能被忽视。

  情绪本质 平日主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愉快、友好)还是消极(不愉快、不友好)。乐观、快乐的孩子令人喜欢,表情冷冰冰的孩子让人感到不快,但后者的内心实际样渴望快乐、友好。

  坚持性 做事情遇到阻碍、困难时,克服障碍的坚持程度。坚持性高的孩子显得固执、任性, 但他们有契而不舍的精神,能较好地完成任务并取得好成绩。坚持性低的孩子遇挫折容易放弃,怕困难,不过他们容易听从大人的劝告,显得“听话”。

  注意分散度 做事情的专注或分心程度。注意易分散会影响做事效率,但长处是容易哄。注意集中学习成绩好、做事效率高,但过于专注也会忽视了周围的重要信息。

  反应阈 对声、光、温度、气味等生理性感知的敏感性,以及对人表情、态度变化等社会性特征的敏感性。敏感的孩子善于捕捉细微的变化、善察言观色,但太敏感则可能出现如睡眠障碍、水土不服、胆小等问题。

  面对家长、学校、社会的要求,在孩子的适应社会和学习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消极气质特征的儿童往往不能达到家长、学校或社会的要求,容易发生冲突,产生“调适不良”, 如果抚养教育者不能恰当地处理,则在成长过程中易出现多种行为问题。

  气质与发脾气 反应强度和坚持性高的小儿显得脾气大,一不高兴就大吵大闹,而且难哄,如果家长为了息事宁人,不分情况地满足小儿的要求,小儿的脾气则会越来越大,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大人们的不耐心、惩罚, 会令这类孩子更容易比其他儿童表现得烦躁、抵触、易怒。如果家长对无理的哭闹时采取“冷处理”,哭闹的强度会逐渐减少至消失。

  对缓慢型的孩子,施加压力和催促会更加重退缩和消极情绪,出现适应障碍,应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按照自己的特点适应环境。

  气质与多动 好动、多动不等于多动症,但在要求高的环境中往往被误认为“多动症”。应根据其特点多安排运动性、户外的活动。

  气质与情绪障碍 反应特别强烈的孩子在遇到分离或挫折时的反应可能是很极端的,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过于敏感的孩子容易恐惧,受到批评、指责时自尊易受伤害,情绪低落。在抚养中需注意鼓励的方式。

  气质与学习困难 学习成绩差不一定就是智力低下,而可能是气质的影响。好动和注意容易分散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坚持性低的孩子遇到难题容易放弃;退缩、适应慢、情绪偏消极的儿童刚入学不能很快接受新环境、新知识,跟不上一般的教学进度,出现所谓的“入门慢”或“适应困难”。如果家长和老师没有给予足够的鼓励和时间来适应新环境、甚至批评指责,孩子的自尊下降、情绪低落,则造成恶性循环,越来越跟不上学习要求,以至厌学。要知道适应慢的孩子虽然刚开始掌握新知识较慢,但并不意味不能掌握或学习不好,而需给他们逐渐适应的时间,耐心而且采取轻松、有趣的教学方式,使儿童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中学习。

  了解自己孩子的气质特点,可以理解孩子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能够以平常心接受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当家长和环境的要求与儿童的气质相协调时,孩子就会获得最佳的发展, 很少出现行为问题。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孩子为什么喜欢做“怪相”?

  7岁的阿康聪明伶俐,爱读书,学习成绩较好,最近2个月,妈妈却发现他经常作一些怪动作,喜欢挤眉弄眼、耸鼻子,然后不时地快速张嘴,合上嘴事牙齿还发出撞击声,有时从眼睛到嘴巴几个动作一起出现,像一个组合在几秒内迅速完成,妈妈带他看过眼科、五官科都没有问题,于是每当看到他做这些怪动作就予以制止,让他控制不动,但控制了没几分钟就又故伎重演,气得妈妈真想骂他。11岁的女生小兰长相清秀,却喜欢点头、扭脖子,夏天还戴着手套,因为她经常不由自主地用拳头用力敲击。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少孩子有这种现象,而且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挤眉、眨眼、歪嘴、扮鬼脸、抽鼻子、清嗓子、转头、耸肩、鼓肚皮,这些动作快速、频繁、无目的、不自主地出现,看起来好似在做“怪相”,但并不是孩子故意所为,而且没有相应部位的实质性病变,可以一天多次,几乎天天如此,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这是一种儿童期较常见的行为障碍,被称为“抽动障碍”。抽动障碍比较常见,在儿童中的发生率约10%-30%,一般起病于5-7岁,抽动的表现形形色色,而且百变,可以相互转换,一段时间是某个动作,另一段时间又转为其他的动作,如开始一段时间眨眼,过一段时间又出现歪嘴角,可以自己消失也可以过一段时间又出现。除了动作还有发声音,有的儿童清嗓子被以为是咽炎,有的干咳被以为是感冒咳嗽,但吃了不少消炎止咳药却无效,有的儿童原本文明却突然骂出脏话,还有少数儿童的抽动动作比较复杂,如在行走时突然踢一下腿、跳一下,突然控制不住挥舞胳膊、敲桌子甚至拍打自己。大多数孩子症状较轻,不影响学习和生活,几周或几个月后自行消失,少数孩子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达一年以上,经久不愈,极少数严重者可以出现大声的喊叫、怪叫,骂人和四肢多部位的抽动,在课堂上也不能控制以至不能上课。有的儿童动作和发声同时存在,因为有时不由自主说脏话,过去曾被称为“抽动秽语综合症”,但这些孩子并非故意骂人,因此现在改称为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

  产生抽动的原因不很明确。有的孩子抽动起始是由于躯体局部刺激,如因眼结膜或倒睫炎而眨眼、因鼻塞而抽鼻子,但局部的炎症痊愈后抽动的症状却长期保留下来;有的孩子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引起;抽动与遗传因素有关,有的家庭中其他成员也有类似情况,尤其是如果父母曾有抽动,那么孩子发生抽动的几率比较大。抽动的动作能短暂地受患儿的意志控制一会儿,并且入睡后消失,但在疲劳、精神紧张、感冒发烧后会抽动加剧。看电视、打游戏机时间过长也会引起抽动。

  抽动出现的时间较短、症状较轻的患儿无需特殊治疗,对学习、生活几乎无不良影响,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责备孩子或对孩子的抽动现象表现得十分关注,因为抽动的孩子,越是关注、斥责他们越是抽动厉害,造成一种暗示作用。由于抽动与精神紧张和劳累、感冒有关,因此应避免这些情况,一般到青春期后多数儿童的抽动自行缓解。但抽动较严重时,会影响生活和学习,一般的心理行为治疗只短时有效,这时应找专科医生进行药物治疗。

  孩子为什么害怕去学校?

  大多数儿童都是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去上学,但个别的孩子却是拉着妈妈的手不放,不愿进学校大门,甚至哭哭啼啼地拒绝上学,表现出害怕上学的样子,又称学校恐怖症。学校恐怖症与逃学不同,前者的孩子往往平日学习上尚可,不愿上学伴有较明显的情绪异常,而后者往往长期存在学习和品行问题,即使不去上学也无无明显的情绪异常。那么孩子为什么平日表现不错的孩子却恐惧上学呢?这主要有下面两类原因。

  第一类是产生“分离性焦虑”,即害怕离开家人。对于刚上学的儿童,主要是过分依恋父母,从原来在家中自由自在的玩耍到要独自进入规范的集体教育,这是儿童生活中的一大转折,难免产生“分离性焦虑”;另外由于家庭原因(如父母外出、闹离婚)而害怕离开父母中的某一方。对于前一种情况,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注意让他与小朋友多接触,创造短时间分离的机会,平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如晚上让孩子单独睡),在孩子入学前对他们讲述学校中有趣的活动,带孩子熟悉学校环境,激发孩子对学校的兴趣。对于家庭因素造成的,应给孩子足够的安慰以消除孩子怕与父母分离的心理。

  第二类是来自学校的因素,又称为学校恐怖症。当儿童在入学、转学或升学的过程中发生适应障碍;在学校遇到十分严厉的老师,经常受到指责;在学校的学习和活动中遭受失败、挫折;在人际关系中受到委屈和羞辱……,这些因素使儿童产生了强烈的不良情绪反应,害怕再次遇到这类经历或有不愉快的回忆,于是以头痛、腹痛、呕吐等躯体不适为借口而呆在家中,在家时一切正常,一到要去学校的时候就出现情绪和躯体的异常,若强制他们上学则情绪反应强烈。这类儿童一般自幼成长顺利,受到过多的保护,缺乏挫折感。对于学校恐怖的发生,家长应及时与老师取得联系,查明原因,尽可能消除不良因素,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支持,缓解不良的情绪反应,必要时请心理医生治疗。

  针对孩子惧怕上学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这需要家长、学校、医生、个人的共同努力,但无论哪一种原因都不可强制孩子上学,以免又使孩子产生与大人们的对立情绪。

  儿童期常见的情绪障碍有哪些?

  儿童情绪障碍是发生在儿童少年时期的以焦虑、抑郁、恐惧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在儿童的精神心理问题中发生率较高,女孩明显高于男孩。常见的类型有焦虑症、恐怖症、学校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和癔症。

  儿童在心理发育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自身的素质、家庭环境、幼儿园和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儿童大脑发育尚不成熟,心理状态很不稳定,很容易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遗传的易感素质在不良的环境因素作用下,往往会出现各种情绪问题。

  焦虑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小年龄的儿童常见的是过分担心与最亲近的或是所依恋的人分离,亦称分离性焦虑,如与父母分开时就大哭大闹,不吃不睡,还可以出现恶心、腹痛等躯体症状,或是不现实地担心亲人发生意外等;年龄大的孩子可以出现社交性焦虑,与人交往时紧张不安。

  恐惧情绪也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曾有研究90%的儿童在发育的某一阶段有过一时性的恐惧反应,一般而言这是正常的现象,不会对生活和学习带来影响,随年龄增长即自行消失,如怕黑暗、怕雷电、怕某种动物等。但如果儿童所表现出的恐惧大大超过了实际的危害程度,或者实际上根本没有危险性却表现十分恐惧,而且这种恐惧的情绪持续相当的时间,由此产生回避、退缩行为,对正常的生活、学习、社交带来严重影响,劝慰无效,那么儿童的这种恐惧现象就达到了病态程度,应被考虑为恐怖症进行治疗,如怕上学并且拒绝去学校,怕见人而不愿外出等。

  儿童抑郁较多是因受到心理刺激引起的,如与父母分离、家庭不和、受惩罚、考试不好等,从婴幼儿到青少年均可出现,8岁以后儿童多见。不同时期儿童的表现有所不同,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哭闹,好发脾气,兴趣减退,自我评价低,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有自残、自杀行为等等。

  强迫症是反反复复地想一句话、一件事、一个念头或是重复做一个动作,虽然自己知道没有什么必要、也没有什么意义,但始终不能克服,并给自己带来痛苦。

  儿童的癔症常常表现为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过分的情感爆发,或是没有实质性改变的躯体功能性障碍,其表现多种多样,富有表演色彩,如因一点小事就号啕大哭,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突然不能走路、不能写字。

  总之,发现儿童有情绪异常,就要引起重视,及时找心理医生。

  多动与注意缺陷

  家长、老师常常一见孩子好动就怀疑是不是多动症,甚至还是几个月的小婴儿就因为手脚不停地动而被父母担心是不是多动症。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而每个儿童天生的气质又各有特点,有人活动量大些,有人则小一些。活动多不能就认为是多动症,需要专业人员作出判断。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过去简称多动症)是一种行为障碍,有较严格的诊断标准,多动/冲动的症状出现在6岁以前,主要表现为多动不安、注意不集中、易分心、好冲动。多动症儿童的活动过多是不分场合的,与同龄、同性别儿童相比其显得过分地多动不安,如在室外喜欢奔跑而少走,在教室不能静坐,在座位上不停地扭动。患儿过分喧闹,特别多嘴,在需要保持安静、遵守秩序的场合也不能安静下来。行为冲动冒失,喜欢打扰别人,恶作剧,显得毛手毛脚,自我控制能力差,组织能力差,丢三落四,自己的东西不能收拾整齐,等等。

  注意障碍也是多动症一个核心症状。注意缺陷表现为能集中注意的时间很短暂,不能坚持认真听讲,心不在焉,易受外界的细微干扰而分心,如外面的脚步声、汽车喇叭声、一只小虫子等细小之事都可以使孩子注意分散;写作业不能全神贯注、粗心大意,做事情有头无尾,常半途而废,常常忘事。有些儿童并不特别多动,而以注意缺陷为主,也仍属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一种。

  这类儿童因为自身缺陷常发生学习障碍、人际交往障碍以及其他更严重的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儿童期,而且很可能持续到青春期或成人期。

  大量研究表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具有脑神经生理机制,主要时大脑皮层右侧前额叶的执行功能异常,所以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综合干预,而并非说教即可解决。确诊后方可采取相应的治疗,一般为药物、心理、家庭、学校几方面的互相配合。

  儿童的睡眠有什么特点?

  人的正常睡眠有两种状态,即眼球的快速运动睡眠(眼快动睡眠)和眼球的非快速运动睡眠(眼非快动睡眠)。在眼快动睡眠状态下,全身肌肉非常松弛,心率和呼吸加快,躯体活动较多,如在此时被叫醒,80%的人会说正在做梦,新生儿的眼快动睡眠时间较长,为8-9个小时/日,随年龄增长而减少,青少年和成人为1-2小时/日。在眼非快动睡眠期,心率和呼吸慢而规则,身体运动少,为安静睡眠的时期,又分为四期,第一期为打盹浅睡期,第二期为中睡期,对外界刺激已无反应,第三和第四为深睡期,难于叫醒,醒后无梦。

  从婴儿到青少年,睡眠的特点有所的变化。新生儿无明显昼夜节律,通常睡3-4小时,醒1-2小时,随年龄增长,连续睡眠时间延长但每日总量减少,到5个月时可不间断地睡7个小时,1岁时每日睡眠时间约14小时,白天需2次小睡,2岁时每日约睡12-13小时,白天小睡1次,2-5岁时每日睡11小时,青少年约9小时,眼快动睡眠的睡眠量逐渐减少,从8-9小时/日减少为1-2小时/日。

  儿童也会出现多种睡眠的障碍,常见的有失眠、夜醒、夜惊、夜间摇头、梦魇、梦游、过度嗜睡。而且在不同睡眠时期发生的睡眠障碍,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入睡时的障碍为失眠,梦魇常在眼快动睡眠时期出现,突然的惊醒和梦游则出现在眼非快动睡眠时期。

  以失眠为例子,失眠在各儿童阶段都可出现,学龄儿童尤其青少年中较为常见。儿童失眠的原因很多,对不同阶段的儿童其原因各有特点。婴幼儿多见的原因是生活不规律、饥饿或过饱、身体不舒适、睡前过于兴奋、因与亲密的抚养者分离而产生焦虑、环境嘈杂。较大儿童的失眠原因除以上外还常有:因学习、家庭、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紧张、焦虑、抑郁,如睡前担心早晨上学迟到、学习压力过重而夜间学习过晚、不注意休息而用脑过度、考试前的紧张、刚与父母分睡初期而害怕、父母关系不和而情绪忧郁、受到批评或恐吓;晚间饮用或服用某些中枢兴奋的物质,如可乐、茶、咖啡、药物;对睡眠怀有恐惧心理,如有的孩子失眠几次后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一到上床睡觉时就担心睡不着,因担心而焦虑,故形成习惯性失眠。

  对于孩子的失眠,先要查明原因,设法去除这些不利睡眠的因素,将失眠处理在急性阶段,避免形成习惯性失眠。尤其是因心理因素造成的失眠,应给予孩子以足够的心理支持、帮助孩子改善情绪。采用一些有助睡眠的方法,以及在医生指导下的暗示、松弛疗法。还要注意的是养成规律睡眠的习惯,晚上在有睡意的时候上床,早晨清醒后要很快起床,即使因晚上失眠而白天困倦,也不要在白天超常补睡。严重失眠时可短期、小量服用镇静剂。

  孩子的破坏行为

  新买的玩具一转眼就被宝宝拆得七零八落,家里的漂亮窗帘被儿子剪下一条,孩子一不高兴就摔东西……,这些“破坏性”行为多种多样,虽然结果都是东西被毁坏,但动机并不一样,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好奇驱使:婴儿天生就有一种好奇的内趋力,伴随着成长,促使儿童去探索,增加对外界的认识,如电动玩具为什么会自己跑,收音机为什么会说话,总想探个究竟,于是喜欢将东西拆开看看,虽是好奇,但由于能力有限,拆后往往不能重新装上,而且年幼缺乏周全的思考、不择方法,造成了破坏性后果。

  (2)失误所致:随着幼儿能力的发展,独立性增强,希望自己独立做事,如,一岁多的孩子要自己拿杯子喝水、坚持自己拿碗,但此时的动作发展还不很协调,难免摔坏东西;由于活泼好动,造成无意间损坏物品;知识所限,不了解真相,如对于一些电器不知道如何使用而误操作。

  (3)冲动、发泄: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差,遇到挫折、心情不愉快时就摔东西发泄自己的愤怒,如:作业没写好就撕作业本;不小心被椅子拌了一下就一脚将椅子踢开;受到家长指责后不服气,为了报复于是将家里的东西毁坏。有时孩子的这种发泄行为是从成人那里学来的。

  (4)不知爱惜物品:这样的孩子都是属于从小受溺爱的,家长只知道不停地给孩子买玩具,却忽视培养孩子爱护东西的好习惯,孩子根本不在乎玩具坏了、丢了,反正家长会买新的,于是从小到不爱惜玩具逐渐发展到不爱惜其它物品。

  (5)为了吸引注意:当孩子感到寂寞或是受到冷落,有时也会以摔东西或破坏东西来吸引别人对自己的关注。

  可见,孩子的每一次“破坏”可能有不同的原因,有的是无意性毁坏,有的则是故意的破坏,家长要冷静处理,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好奇,要肯定加引导;对于发泄性破坏,家长要注意以身作则,不拿孩子或东西做出气桶,鼓励孩子合理地表达感受,教孩子用适当的方法处理怒气;对于不知爱惜物品,应从小就注意培养儿童好习惯,限制玩具数量,惩罚故意破坏行为;对于无意的失误,将易损坏的东西放到安全地方,经常提醒孩子不要碰坏东西,告诉孩子有关知识;对于用摔东西来吸引注意时,明确表明不喜欢这种做法,同时关注、及时肯定孩子好的行为。

(责任编辑:耿继方)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这个帖子很有启发,Mark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