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石墨烯概念股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30:12
我不炒股,但是看到这里三天两头的爆料关于石墨烯的伟大进展辉煌突破,还是觉得有必要让朋友们多了解一些东西。
石墨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当然如果你告诉我你打高中就是文科班的,化学课光顾着给女生写情书了,就当我不认识你,你也没必要往下看了。
石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铅笔芯里有,干电池里有,你要愿意,你可以在你们家里攒个一屋子。石墨有很多优良的性质,我就不多废话了。石墨的结构是典型的层状结构材料,就像你吃的千层饼,一模一样的。每层饼就是一层普通的碳原子。你也可以这么想象,一幢上万层高的楼,每层楼的地板都是由六边形的瓷砖铺起来的。这每个六边形的定点都是碳原子。每层的瓷砖铺的密密麻麻,瓷砖和瓷砖之间严丝合缝紧密相连。但是楼层和楼层之间的距离是非常非常大的,非常空的,中间啥也没有。楼层之间的距离远远大于每层楼瓷砖和瓷砖之间的距离。因为瓷砖很小,而且是紧密排列,所以每层楼的地板上碳原子之间的结合力和楼层之间的结合力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单个楼层的地板强度可能很高,但是这一万层高的楼,它的整体强度反而是由楼层之间的强度所决定的——地震来了,楼肯定会跨,虽然每层地板都不会碎。力学强度如此,其他诸多性质也类似。
石墨烯就是一个单层的楼板,它有很多优良的性质,但是如果你用的是它盖起来的楼房,哪怕是只有三层,那么你看到的性质其实是这个楼房的性质,而不是楼板的性质,而且是比楼板本身要豆腐渣很多的性质。
我们其实住在各种各样不同大小高度和层数的楼房里面很多年了,也知道每层楼板的性质是非常非常好的。只不过我们以前觉得没法用一层楼板来做事情——因为我们很难拿到一层楼板,更别说用一层楼板来干事情了。
现在好了,我们可以通过把一座大楼给一层层剥离的办法得到一个单层楼板,后来也可以用在特定模板上面浇筑水泥的办法得到一层楼板。但是这些方法只能得到一个平方米大小的单层楼板,也就能让一个人站在上面而已,连张床都摆不下。这还是在实验室里小心翼翼的搞出来的,而且一些单层的楼板万一碰到一起,会自动的构成楼层。当然,要是真的盖楼,这完全是梦寐以求的奇迹:只要把每层地板浇筑好,把它们堆在一起,然后它们自动就能按照固定的层高堆砌起来,而且上下对的一般儿齐——农民工可以下岗了!但是对于石墨烯来讲,这就是噩梦,因为所有的优良性质就都灰飞烟灭了。所以实验室里面如何避免一堆石墨烯凑到一起并自动盖楼,一直是一个非常大的技术难题。
好吧,现在说点实际的吧。目前,实验室里面还在撅着屁股吭哧吭哧搞的东西,真正搞这些东西的人连“中试”二字想都不敢想,(如果你连“中试”都不懂的话,就千万别买和材料、化工、生物医药相关的股票!切记!)你觉得突然有一天一帮企业家大喊“我可以成吨的卖石墨烯了”,你是何感想呢?你该如何操作呢?建议你看到新闻的当天,赶紧入手,第二天或者第三天找个差不多的点抛了!这是短线题材的良好机会,但是切记不可超过一个星期。因为他卖的不过是石墨而已!卖石墨能的企业能挣多少钱,傻子都清楚。你要做的就是在傻子们清楚之前赶紧退场。
建议这里炒股票的人,如果真的想挣钱,就要多学习,把以前自己荒废的那些知识,无论是科学的,技术的,经济的,财会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学的,能补多少补多少。多看书,多思考,多研究,关注社会民生,关注政治百态。
一个规律:但凡通过新闻媒体大肆公布的科学进展,90%的别有用心。你需要做的就是想清楚他们背后的用心是什么!
我不炒股,但是看到这里三天两头的爆料关于石墨烯的伟大进展辉煌突破,还是觉得有必要让朋友们多了解一些东西。
石墨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当然如果你告诉我你打高中就是文科班的,化学课光顾着给女生写情书了,就当我不认识你,你也没必要往下看了。
石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铅笔芯里有,干电池里有,你要愿意,你可以在你们家里攒个一屋子。石墨有很多优良的性质,我就不多废话了。石墨的结构是典型的层状结构材料,就像你吃的千层饼,一模一样的。每层饼就是一层普通的碳原子。你也可以这么想象,一幢上万层高的楼,每层楼的地板都是由六边形的瓷砖铺起来的。这每个六边形的定点都是碳原子。每层的瓷砖铺的密密麻麻,瓷砖和瓷砖之间严丝合缝紧密相连。但是楼层和楼层之间的距离是非常非常大的,非常空的,中间啥也没有。楼层之间的距离远远大于每层楼瓷砖和瓷砖之间的距离。因为瓷砖很小,而且是紧密排列,所以每层楼的地板上碳原子之间的结合力和楼层之间的结合力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单个楼层的地板强度可能很高,但是这一万层高的楼,它的整体强度反而是由楼层之间的强度所决定的——地震来了,楼肯定会跨,虽然每层地板都不会碎。力学强度如此,其他诸多性质也类似。
石墨烯就是一个单层的楼板,它有很多优良的性质,但是如果你用的是它盖起来的楼房,哪怕是只有三层,那么你看到的性质其实是这个楼房的性质,而不是楼板的性质,而且是比楼板本身要豆腐渣很多的性质。
我们其实住在各种各样不同大小高度和层数的楼房里面很多年了,也知道每层楼板的性质是非常非常好的。只不过我们以前觉得没法用一层楼板来做事情——因为我们很难拿到一层楼板,更别说用一层楼板来干事情了。
现在好了,我们可以通过把一座大楼给一层层剥离的办法得到一个单层楼板,后来也可以用在特定模板上面浇筑水泥的办法得到一层楼板。但是这些方法只能得到一个平方米大小的单层楼板,也就能让一个人站在上面而已,连张床都摆不下。这还是在实验室里小心翼翼的搞出来的,而且一些单层的楼板万一碰到一起,会自动的构成楼层。当然,要是真的盖楼,这完全是梦寐以求的奇迹:只要把每层地板浇筑好,把它们堆在一起,然后它们自动就能按照固定的层高堆砌起来,而且上下对的一般儿齐——农民工可以下岗了!但是对于石墨烯来讲,这就是噩梦,因为所有的优良性质就都灰飞烟灭了。所以实验室里面如何避免一堆石墨烯凑到一起并自动盖楼,一直是一个非常大的技术难题。
好吧,现在说点实际的吧。目前,实验室里面还在撅着屁股吭哧吭哧搞的东西,真正搞这些东西的人连“中试”二字想都不敢想,(如果你连“中试”都不懂的话,就千万别买和材料、化工、生物医药相关的股票!切记!)你觉得突然有一天一帮企业家大喊“我可以成吨的卖石墨烯了”,你是何感想呢?你该如何操作呢?建议你看到新闻的当天,赶紧入手,第二天或者第三天找个差不多的点抛了!这是短线题材的良好机会,但是切记不可超过一个星期。因为他卖的不过是石墨而已!卖石墨能的企业能挣多少钱,傻子都清楚。你要做的就是在傻子们清楚之前赶紧退场。
建议这里炒股票的人,如果真的想挣钱,就要多学习,把以前自己荒废的那些知识,无论是科学的,技术的,经济的,财会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学的,能补多少补多少。多看书,多思考,多研究,关注社会民生,关注政治百态。
一个规律:但凡通过新闻媒体大肆公布的科学进展,90%的别有用心。你需要做的就是想清楚他们背后的用心是什么!
楼主懂股票不懂科学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嗯,有道理!
这是今天的情况,代表不了明天
楼主不懂不要乱说,石墨烯根本不是这么用的。石墨烯是增强材料,知道吗?根本不是你说的一层一层叠加在一起。

现在石墨烯的问题是怎么跟基体材料结合的好,发挥其优异性能。

你要多学习相关知识,不要想当然,不要异想天开。
石墨烯现在研究的人很多,真正应用确实还不太靠谱

媒体大肆宣传的进展倒不一定别有用心,但媒体刚大肆宣传就突然火爆起来的股票必须特别小心倒是真的
这东西在化工、电子、生物等领域有极广泛的潜在应用,所以这么热,而且制作石墨烯的方法很多,主要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现在还只限于实验室,想制作大面积无缺陷石墨烯还有很远的路走。现在也只是存在潜在用途,要实用,还有很多基础研究要做。
真正的炒作者怎不知道石墨烯是个上面东西,就好像安利老总不知道自己是专肖一样,倒是盲目跟风的不明就里,炒作者就是利用了跟风者的无知。
目前宁波做的最好 成都第二.可是就连成都那帮兄弟也找不到买家,整天痛苦的要命.

他们说这东西加到电池里,跟现在的电池容量啥的基本一样,有一些好处比如使用寿命什么的,不是那么诱人哦.

其实换个角度,外行看的比很多人透,我和中科院几个所和剑桥的石墨烯小组没少打交道,很多事情诸如烯合金纯粹瞎扯,诅咒那些立项目后划分利益欺骗国家和公众的垃圾!
sleepor 发表于 2014-6-11 10:10
其实换个角度,外行看的比很多人透,我和中科院几个所和剑桥的石墨烯小组没少打交道,很多事情诸如烯合金 ...
你敢诅咒成会明等人?呵呵,你要小心哟~~~
sleepor 发表于 2014-6-11 10:10
其实换个角度,外行看的比很多人透,我和中科院几个所和剑桥的石墨烯小组没少打交道,很多事情诸如烯合金 ...
当然,你要是了解成会明的发家历史,要诅咒他也没啥,呵呵。
楼主不用激动,中国的股市和股市分析报道,基本上是天天都有“十年都可遇不可求的大好机会”,以及每天一次、年复一年的有专家告诉大家“大涨马上就要来”。
转个东西,当年很热的topic,CNT储氢的,也是火得不得了的,也是最后不了了之的。非常非常的欢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1175-266893.html

[Nature] 的假设、[Science] 的玩笑、骗子的机会、科学的无奈 精选

已有 33457 次阅读 2009-11-2 10:0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储氢, Nature, Science, 科研项目, 学术骗局


碳纳米管储氢

1997年3月,[Nature]magazine发表题为“单壁碳纳米管中的储氢 (Storage of hydrogen in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当时正值克林顿总统启动美国氢能源计划(1996年)不久,人们认识到氢在汽车上的储存携带是一个大难题,高效储氢成为热点,由于对储氢的机理认识尚不深入,人们对新材料寄予很大期望。此文根据前人关于毛细管凝聚的理论提出了一个假设,单壁碳纳米管由于壁很薄,管很细,可能在管中凝聚氢,从而形成高效储氢材料。为了吸引读者,作者给出了氢的程序升温脱附数据,但似乎有意混淆了物理吸附-毛细管凝聚与化学吸附的概念,给出的脱附曲线实际上是化学吸附部分,这当然延伸到了常温区,从曲线上也不能解读出有很大吸附量。

两年多以后的99年7月[Science] magazine 发表的一篇题目为“碱掺杂的碳纳米管在常压常温下的高吸氢量”的文章则给出了引人注目的实验数据。这使人耳目一新,大吃一惊,碳纳米管加上碱金属氧化物可以使吸氢的量达到重量比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二十,而且在接近常温常压下能够完成吸附脱附循环。当时美国能源部认为储氢材料若能够储存氢达到重量比百分之六,同时采用当时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则燃料电池汽车的能效和一次充气的行车里程就可以有商业价值,和汽油车竞争。

作者煞有介事的给出了很多“实验数据”,看到这篇文章,感觉十分可疑,但滋事体大,还是认真思考了几天,甚至在推想各种可能性时,影响了几夜睡眠。反复思考以后,确认这是不可能的,看来又是 [Science] magazine 吸引读者的 trick 而已。判定其不可行,实际上动用了所有的涉及到化学键和吸附的化学和物理理论,没有任何一个理论支持在碳的碱性表面上放上去这么多氢,常温下远远高于氢的临界温度,毛细管凝聚不可能发生,何况此文中用的还不是单壁管。按照现有的化学作用理论,在任何固体表面上都不可能放上这么多氢,这是不可能事件,那么关于凝聚是不是还会有新的人们没有发现的规律?推想和验算表明,在凝聚态属性的前提下,也是完全不可能的。

实际上在我们的实验室,自93年起即开始认真研究碳纳米管的合成和性质。在判定这是一个并非善意的玩笑以后,我们决定不参与这一研究。虽然后来有多次机会,若加盟就可能拿到大笔的钱。

同年11月,还是这个杂志,发表了另外一篇论文,题目是“室温下在单壁碳纳米管上的储氢”,同样给出了十分引人注目的实验数据。

这后两篇工作的发表,又是在有名的 [Science] 杂志,似乎假设变成了现实,引导了大量有基础的和感兴趣的一拥而上,形成了碳纳米管储氢研究的热潮。美国能源部、中国国家科技部、基金委等资助机构一时间都把这一课题列入重点资助领域。随后的几年不仅有大量的论文发表,也耗用了大笔纳税人的金钱。

学术界行色众生的生动表现(演)十分值得回顾。

敏感而严肃的资深吸附现象研究者 Ralph T. Yang 教授在99年10月即投稿Carbon(2000年第四期发表)说明[Science]发表的第一篇实验结果是基于错误的实验条件,指出在这一实验条件下氢气中的水蒸气会吸附和凝聚,所以观察到的增重不是因为氢的吸附。杨做了严谨的对比试验,当用含有极微量水分的氢气做原料时重复了Chen等在[Science]发表的实验现象。2001年3月杨教授再次投稿Carbon(2002年第三期发表),采用Ab initio molecular orbital方法,从理论上论证了碳上氢的化学吸附遵循化学吸附的一致原理,也解释了单壁碳纳米管不可能作为储氢材料的目标物质。

天大资深吸附专家周理教授,自2003年开始发表论文,澄清吸附的概念,并花时间系统演绎吸附的理论基础,证明氢在碳纳米管上的大量吸附只有在接近其临界温度时才是可能的。周教授在此之前的国内学术会议和项目论证会议上,即多次论证,常温下吸附储氢,是良好的愿望,而大自然不作美支持。感觉辛酸的是,记得08年在瑞士Villars Sur Ollon组织能源科学讨论会,周教授仍在花时间认真论证氢的吸附原理。这一伪科学假说耗费了一个优秀科学家的多年时光。

也是多年后,听一位在美国大公司研究中心任职的师弟讲故事,99年看到[Science]的两篇论文以后,公司高层对此十分重视,于是派他到沈阳金属所与当事人以寻求合作的名义接触,考察实验室。多年后师弟说,看了沈阳的装置,听了当事人的叙述,就反应过来,原来实验错了。但不便直说,于是回到美国公司,写了一个公司内部报告,从此该公司再也不关心这一事件,亦未卷入后来的碳管储氢热。

沈阳的当事人(99年第二篇[Science]论文的作者)2000年11月投稿Carbon发表“碳纳米管中的储氢”短篇综述论文,在结论和展望部分这样写道 “More and more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results continue to appear, and more and more reproducible evidence proves that carbon nanotubes are a potential hydrogen storage carrier, although there are a few negative results reported as well.从论文的标注注意到,这已经是973计划支持的课题。

也是多年以后,一次和同行的餐桌闲谈,一位参与第一个相关973项目的科学家说道,这件事开始立项时看来当事人不懂吸附,还拉了一些化工界的专业人士参加,后来就完全不再请这些人参加了。另一位同行道,这件事可悲的是,开始看来是因为无知,又急于发表,造成轰动效应,短期内学不会吸附的原理,又急于有所显示,鼓噪国家立项还是可以理解的,但实际上两三年以后就已有定论,理论和实际上都被严肃的同行用严肃的推理和实验否定,这些人不仅不公开道歉,还在鼓噪国家立项,在立项论证时用错误的文献作为支持,同时不让真正的专家参与论证,这就是有意欺骗了。这一伪科学假设后来还获得了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和863重点项目的支持。总起来估计,这一假设从各个途径获取的项目经费应该有几个亿的人民币。这该相当于浙江大学涂博士启动经费的多少倍?

同样,从事吸附理论和技术基础研究的严肃的科学家们,在多年来只能去竞争命中率只有五分之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

我们自己的实验室,值得自豪的是,这十年来明白的置身事外,虽然没有大的经费来源,也没有浪费生命。

这里顺便提醒年轻的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命题时,不要看杂志的来头,不要看人的来头,也不要看有多少钱,生命是最珍贵的。

但一个十年的公案,总的有所交代,所以写了这篇文字。

















2009年11月2日于天南大联合楼

yaoyuan7310 发表于 2014-6-11 10:16
你敢诅咒成会明等人?呵呵,你要小心哟~~~


评完院士后就经常在卫生所看胃病,囧!有次看到他拿着盒饭跟卢柯在路口谈了很久,估计不会是学术问题。还是跟很相信他的人品的,跟我们说时都只谈问题不吹成就,科技工作者为获取支持研究小吹下我认为还是可以理解的,你说的问题我有耳闻,各学科都存在,他的组还是有干货的,所以对他我还是很尊敬的,鄙视那些鼓吹胡吹的人,诸如大吹烯合金的某官僚。
yaoyuan7310 发表于 2014-6-11 10:16
你敢诅咒成会明等人?呵呵,你要小心哟~~~


评完院士后就经常在卫生所看胃病,囧!有次看到他拿着盒饭跟卢柯在路口谈了很久,估计不会是学术问题。还是跟很相信他的人品的,跟我们说时都只谈问题不吹成就,科技工作者为获取支持研究小吹下我认为还是可以理解的,你说的问题我有耳闻,各学科都存在,他的组还是有干货的,所以对他我还是很尊敬的,鄙视那些鼓吹胡吹的人,诸如大吹烯合金的某官僚。
2. 1999年[Science]第一篇论文的SCI记录:

标题: High H-2 uptake by alkali-doped carbon nanotubes under ambient pressure and moderate temperatures
作者: Chen P, Wu X, Lin J, et al.
来源出版物: SCIENCE   卷: 285   期: 5424   页: 91-93   出版年: JUL 2 1999
被引频次: 596


3.1999年 [Science]第二篇论文的SCI记录:

标题: Hydrogen storage in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t room temperature
作者: Liu C, Fan YY, Liu M, et al.
来源出版物: SCIENCE   卷: 286   期: 5442   页: 1127-1129   出版年: NOV 5 1999
被引频次: 939
sleepor 发表于 2014-6-11 10:10
其实换个角度,外行看的比很多人透,我和中科院几个所和剑桥的石墨烯小组没少打交道,很多事情诸如烯合金 ...
骗经费?悲哀啊,希望中纪委严查科研腐败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 ... =blog&id=278693

再谈碳纳米管储氢 精选

已有 14072 次阅读 2009-12-15 07:28 |个人分类:科研涂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碳纳米管,储氢

上周出版的Carbon期刊上,沈阳金属所的成会明老师发表文章Hydrogen storage in carbon nanotubes revisited,文章回顾了10年来对碳纳米管储氢失败的研究。很有意思的是,作者最后给出了这样一张图:


作者最后说,In fact, for the ten years since the first report on hydrogen storage in CNTs, there is an obvious tendency that the reported hydrogen storage capacity of CNTs from the literature declines with the time extending (Fig. 3),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improved CNT sample attainability and measurement setup, methodology and accuracy.

这个题目,可以算盖棺定论了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 ... =blog&id=278693

再谈碳纳米管储氢 精选

已有 14072 次阅读 2009-12-15 07:28 |个人分类:科研涂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碳纳米管,储氢

上周出版的Carbon期刊上,沈阳金属所的成会明老师发表文章Hydrogen storage in carbon nanotubes revisited,文章回顾了10年来对碳纳米管储氢失败的研究。很有意思的是,作者最后给出了这样一张图:


作者最后说,In fact, for the ten years since the first report on hydrogen storage in CNTs, there is an obvious tendency that the reported hydrogen storage capacity of CNTs from the literature declines with the time extending (Fig. 3),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improved CNT sample attainability and measurement setup, methodology and accuracy.

这个题目,可以算盖棺定论了罢。

yaoyuan7310 发表于 2014-6-11 10:3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61&do=blog&id=278693

再谈碳纳米管储氢 精选


很有意思,会心一笑O(∩_∩)O哈!有时候脸皮不厚成不了大老板,杨锐的脸皮也比较厚的⊙﹏⊙!
yaoyuan7310 发表于 2014-6-11 10:3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61&do=blog&id=278693

再谈碳纳米管储氢 精选


很有意思,会心一笑O(∩_∩)O哈!有时候脸皮不厚成不了大老板,杨锐的脸皮也比较厚的⊙﹏⊙!
sleepor 发表于 2014-6-11 10:26
评完院士后就经常在卫生所看胃病,囧!有次看到他拿着盒饭跟卢柯在路口谈了很久,估计不会是学术问题。 ...
同年11月,还是这个杂志,发表了另外一篇论文,题目是“室温下在单壁碳纳米管上的储氢”,同样给出了十分引人注目的实验数据。
------------------------------------------------
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就是成会明啊。
我只能说,当初他的这篇文章出现在了适当的是时候和适当的地方。
文章里面还有drausshaus老太太,显然老太太是拉来壮声势的。
如果没有成会明的这篇文章,就没有后来的各种资源。
成功人士的第一桶金很重要,虽然很多时候大家会忘掉这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
当然,我们不谈人品,不谈人品,呵呵。
sleepor 发表于 2014-6-11 10:42
很有意思,会心一笑O(∩_∩)O哈!有时候脸皮不厚成不了大老板,杨锐的脸皮也比较厚的⊙﹏⊙!
是啊,据说当年储氢的世界纪录就是他创造的!然后他还好意思画出图来说从他以后,报道的储氢比率一路下降,一直下降到可以不予考虑的地步!
问题是,他老人家现在还是大权在握呢,现在也是石墨烯国家重大项目的重要参与者与决策者呢。
你诅咒他一下试试,呵呵。
最后一句话亮了
lives 发表于 2014-6-11 11:10
最后一句话亮了
最后一句话也没啥。
我记忆里最早开始大规模利用公众媒体发布研究成果的风气应该是始于高温超导体系的研究,从美国开始,连中国也一样跟着,连相关研究人员都不是从学术刊物上最先看到研究成果,而是从新闻发布会上。从那时起,表明某种程度上科学研究的一个新时代开始了。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报道是关于希格斯粒子的。
yaoyuan7310 发表于 2014-6-11 11:26
最后一句话也没啥。
我记忆里最早开始大规模利用公众媒体发布研究成果的风气应该是始于高温超导体系的研 ...
学习了,谢谢!
有道理 支持一下
创新本来就是做意想不到的事情,论文通过说明高层承认他的逻辑可行性,楼上的不需要酸呀酸,依葫芦画瓢送上一份申请即可,结果就看你实力了。
一个经常逛军事畅谈的科学家不是一个好科学家,楼主你是什么呢,长篇大论也没看到你有另一套解决方案。
论文通过说明高层承认他的逻辑可行性
-----------------------------------------------
???????!!!!!!!!
虽然不是很认可对材料的解释,不过对股票的提醒非常对
yaoyuan7310 发表于 2014-6-11 11:02
是啊,据说当年储氢的世界纪录就是他创造的!然后他还好意思画出图来说从他以后,报道的储氢比率一路下降 ...

那楼主,储氢难度太大的话,那这种铝空气电池是否能打败内燃机不?

一辆电动汽车能否连续驰骋19个小时,从多伦多开到1800公里外的哈利法克斯,全程无需停车充电?这在理论上将是可行的。近日,美铝加拿大公司和以色列Phinergy公司在蒙特利尔向大众展示了这样一种具有超级续航能力的电池技术。
  重100公斤 只需每月加注清水
  以锂离子电池驱动的电动汽车难以普及的最大障碍是行驶里程有限,目前的续航能力大多在135公里(日产Leaf)至480公里(特斯拉S型)之间,除非大量安装快速充电站,否则不适宜驾驶电动汽车远途旅行。美铝加拿大公司和以色列公司Phinergy新展示的100公斤重的铝空气电池储存了可行驶3000公里的足够电量。相比之下,特斯拉Model S的电池超过500公斤,而行驶里程不到500公里。
  新电池并不是从普通电网充电,而是在美铝公司水电站的熔炼车间充电,充满电的电池其实是一块大部分由铝制成的厚重面板。铝板利用从空气中吸收的氧气以及用户给汽车加的水产生化学作用,将铝变成氧化铝,从而释放出能量,为汽车持续提供动力。铝的氧化反应在铝暴露在空气中时会自然发生,表面的氧化铝会阻止深层的铝继续发生反应,新电池采用的新技术则包含了电解质可溶解表面氧化层,使反应持续进行。
  按照美铝加拿大公司的介绍,使用这种电池的汽车仍需保留锂电子电池,铝电池只在锂电池电量耗尽后才启动,因此可以用很长时间,期间只需每月加注清水。通常在一年左右达到使用极限后,到服务站更换充满电的铝电池即可。
  使用这种带有附加电池的原型车,上星期在蒙特利尔的一级方程式赛道上经过了试驾。Phinergy公司还于6月4日在加拿大国际铝业大会上介绍了这一新的发明。目前,发明企业正与魁北克省商议生产协议,争取使这种零排放汽车能够早日投入试运行。
  新闻知多点:
  铝空气电池为什么那么神奇:
  铝空气电池是一种金属空气电池,作为非充电电池,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已问世,并具有非常高的能量密度。
  由于铝空气电池在放电过程中阳极腐蚀会产生氢,这不仅会导致阳极材料的过度消耗,而且还会增加电池内部的电学损耗,因而严重阻碍了铝-空气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在2014年亚特兰大先进汽车电池会议上,美国铝业公司与以色列Phinergy公司就Phinergy铝-空气电池的进一步研发问题签订了联合开发协议。
  Phinergy公司方面表示,已开发出一种金属铝阳极专有生产工艺,该工艺可以提高金属铝的能量利用,并降低不必要的化学反应能量消耗。
  特斯拉也在瞄准金属空气电池
  据外媒报道,特斯拉汽车公司于2010年12月8日提出了“电动汽车增程混合动力电池组系统”的专利申请,2013年6月25日美国专利局审核通过。这套混“增程混合动力电池组系统”包含标准的锂离子电池组及另配有一个金属空气化学电池组。锂离子电池组直接给车供电,金属空气电池组为锂离子电池组提供电能。
  电动汽车要成为真正的主流产品,电池技术需要取得巨大飞跃。目前仍未跨过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电池成本高三座大山,这意味着电动汽车不能平民化。
  在特斯拉的专利设计中,金属空气电池组基本上取代了增程式内燃机。特斯拉未来计划推出的Model E正是一款针对普罗大众的电动汽车产品。因此,特斯拉需要将电池成本压缩到比现在更低的水平。。
这个玩意连实验室产品都算不上,别说中试了,小试都不算的。忽悠而已。跟纳米产品一样是个忽悠的货
找钱 发表于 2014-6-11 12:23
那楼主,储氢难度太大的话,那这种铝空气电池是否能打败内燃机不?

一辆电动汽车能否连续驰骋19个小 ...
打败内燃机?你是指哪方面打败?

yaoyuan7310 发表于 2014-6-11 12:27
打败内燃机?你是指哪方面打败?


我觉得应该是 经济性,安全性,环保

据说铝空气电池理论上比能量一公斤8100WH,而汽油1公斤热值是44000千焦耳,换算出来大概每公斤铝空气电池是28800千焦耳,相当于汽油的65%的能量,但内燃机效率只有30多%,而电动机效率超过90%,再加上铝的提炼比炼汽油容易多了,加上铝空气不会燃烧 爆炸 ,并且铝电池不排放任何废气,可重复利用,铝只是一种催化剂而已,铝无毒,消耗的只是电能,我觉得铝空气电池这思路可行吧
yaoyuan7310 发表于 2014-6-11 12:27
打败内燃机?你是指哪方面打败?


我觉得应该是 经济性,安全性,环保

据说铝空气电池理论上比能量一公斤8100WH,而汽油1公斤热值是44000千焦耳,换算出来大概每公斤铝空气电池是28800千焦耳,相当于汽油的65%的能量,但内燃机效率只有30多%,而电动机效率超过90%,再加上铝的提炼比炼汽油容易多了,加上铝空气不会燃烧 爆炸 ,并且铝电池不排放任何废气,可重复利用,铝只是一种催化剂而已,铝无毒,消耗的只是电能,我觉得铝空气电池这思路可行吧
最后一句是亮点
按楼主这种逻辑,所有的基础科学研究都可以停止了,反正全是炒作,最后也都基本无法“实用”

用“炒股”的投机态度去看待科学,恰恰说明了当今中国社会的浮躁心理
找钱 发表于 2014-6-11 12:44
我觉得应该是 经济性,安全性,环保

据说铝空气电池理论上比能量一公斤8100WH,而汽油1公斤热值是440 ...
你要买股票,千万别看“理论上”三个字。
glock 发表于 2014-6-11 12:50
按楼主这种逻辑,所有的基础科学研究都可以停止了,反正全是炒作,最后也都基本无法“实用”

用“炒股” ...
我的逻辑是“所有基础科学研究全是炒作”?你就这逻辑水平了?
yaoyuan7310 发表于 2014-6-11 13:17
我的逻辑是“所有基础科学研究全是炒作”?你就这逻辑水平了?
请继续买你的股票去,别挖空心思诋毁科研人员的心血
yaoyuan7310 发表于 2014-6-11 13:15
你要买股票,千万别看“理论上”三个字。
我只是觉得这个思路不错,铝电池,不是买股票,我买股票从不看媒体上出现的东西,都自己思考,比如2012年12月的时候我就预测到创业板有戏,会大牛,就买了不少,当时媒体看不到关于创业板的一丝消息
glock 发表于 2014-6-11 13:36
请继续买你的股票去,别挖空心思诋毁科研人员的心血
呵呵,每当看到科研人员不断地声称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多么的“有用”的时候,真不知道是谁的悲哀。
找钱 发表于 2014-6-11 13:42
我只是觉得这个思路不错,铝电池,不是买股票,我买股票从不看媒体上出现的东西,都自己思考,比如2012年 ...
铝电池的最终信价比如何,不知道。
因为成本不只是原料价格,还包括为提高安全性等做得投入。目前还看不清最终产品的性价比如何。
比如锂电池,大家以前都说它的重量轻,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高,是它的重大优势之一。但看电池本身是这样的。但是为了避免它爆炸伤人,必须要给它加上厚重的保护壳。这样它的实际重量大大增加,最终产品反而没有多少重量优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