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经济不会现断崖式下跌 改革增底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40:31
  尽管中国经济处在“三期”叠加、增速放缓的阶段,但短期看,稳增长仍具备支撑条件;中长期看,我们仍处于战略机遇期

  平常心看待下行压力(经济热点·稳定预期强信心 ①)

  本报记者 朱剑红

  正确的预期从哪来?

  来自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分析,特别是对风险隐忧的正确判断。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呈现积极变化,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经济下行风险、楼市风险、债务风险、金融风险等隐忧。能否准确评估这些风险的大小和性质,能否辩证看待应对风险的条件和机遇,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能否稳定和锁住市场预期。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心经济。只有稳预期,才能强信心,从而激发更大的发展动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版从今天起推出“稳定预期强信心”系列述评。

  ——编 者

  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

  经济运行与潜在增速基本吻合,“三驾马车”力量充足

  “下行压力”,似乎是谈论前5个月中国经济的高频词。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介绍,今年一季度,消费同比增长12.2%,比去年全年下降1.4个百分点;出口负增长3.4%,剔除虚假贸易的基数效应后实际增长3%左右,对经济增长贡献有限;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6.8%,比去年全年回落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9%,比去年全年回落0.3个百分点。

  “消费、出口、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是经济体系中的终端需求,终端需求不振,导致制造业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速明显放缓”,刘世锦说,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长15.2%,比去年全年下降3.3个百分点,仅相当于近5年平均增幅的一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为2009年三季度以来的最低增幅。

  投资减速、工业减速……中国经济增长会不会“失速”、甚至出现“断崖式下跌”?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的回答是:“不会!尽管我国经济有下行压力,但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形势都有利于经济触底回升,拉动经济增长的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力量充足。”

  王文分析到,从出口看,由于国际经济环境向好,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出口状况。4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3586亿美元,同比增长0.8%。其中出口1885亿美元,同比增长0.9%;进口1701亿美元,同比增长0.8%;贸易顺差184.5亿美元,扩大1.8%。外贸已出现明显改善的迹象。

  从投资看,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有40%以上来自民资。近期,国务院各部门频频出台有针对性的微调政策,比如发改委向民间投资开放了80个项目,涉及能源、铁路、公路、通讯等领域,有利于打破垄断,促进竞争,将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

  从消费看,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较3月提高0.1个百分点,表明消费需求继续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其实,那些悲观甚至又开始唱衰中国经济的人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从全世界范围看,一季度7.4%的经济增速仍是比较高的速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这样判断:从年初以来的情况看,尽管经济增速回落超出预期,但供给侧出现积极变化,整体经济效益处于合理水平;劳动力需求较旺,就业压力趋弱;CPI运行正常,没出现通缩迹象。这说明经济运行与基本面所能支撑的潜在增速基本吻合,不宜因短期增速变化而对整个经济运行状态做出过于消极的估计。

  “三期”叠加致增长放缓

  应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究竟原因何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除了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正处在‘三期’叠加阶段,即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三期”叠加,是认识当前中国经济形势需牢牢记住的关键词。

  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转换到中高速增长的轨道上。在换挡期,经济增速必然要从两位数回归到7%—8%的潜在增长率附近。

  与此同时,还有紧迫的结构问题必须面对,最突出的就是产能过剩。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许多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5%。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今年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要淘汰钢铁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1096, 1.00, 0.09%)3500万标准箱等落后产能。在这样的结构调整阵痛期,企业经营困难、增长速度放慢都成为我们必须付出的代价。

  此外,我们还要面对前期刺激政策带来的投资和信贷规模过度扩张的问题,要防范和化解由此带来的风险和矛盾,这势必影响到经济增速,影响到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分析,当前经济增长减慢,有2013年下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力度不够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宽松力度稍显不足等宏观调控政策主动调整的原因。比如,2013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微博]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控制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量比上年同期减少5700亿元,货币供给增速也有所降低。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执行力度弱于往年水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有半年左右的滞后影响,这会导致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减缓。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正是出于这种平常心态,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党中央、国务院保持宏观调控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按照“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措施。

  改革为中国经济增底气

  新一轮改革红利渐渐释放,今年预期增长目标有望实现

  尽管中国经济处在“三期”叠加的阶段,但我们也不要忘记另外一个“期”:中国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从中长期角度看,中国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还在路上,我们没有理由对中国经济前景失去信心。从短期来看,稳增长仍具备支撑条件,今年预期增长目标有望实现。

  王文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底气源于改革。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4年以来,经济改革的动作频频,正渐渐释放新一轮改革红利。”

  比如,简政放权的行政体制改革,为市场营造良好发展空间。上海自贸区、深圳前海、浙江义乌等地方的改革试点切实推进,包括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都在真抓实干并快速推进当中,中国经济增长的政策潜力不小。

  再如,国家成立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领导小组来落实混合所有制,成为拉动民资增长的重要抓手。民间资本的进入,会带来基础建设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

  其实,中国经济发展中从来都是充满危与机,矛盾风险固然不少,但机遇希望一直很多。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当前经济运行的风险或许不是经济增长下滑本身,而是对经济增长下滑的过度担忧。过度担忧一方面会影响信心,从而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预期,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会对改革和转型构成压力,甚至会阻碍改革和转型的推进。”

  王文告诉记者,他近来到多地调研,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一是舆论中的经济悲观主义情绪,与现实中的各大商场门庭若市、风景区熙熙攘攘的繁荣景象相背离,老百姓越来越敢花钱了,对未来前景比市场分析人士更乐观;二是创新型企业的扩张型烦恼,与滞后型企业的资金链危机形成大相径庭的命运写照,前者发愁的是如何进一步拓展,而后者因多年的固步自封而担心如何保命。“这些现象告诉我们,近两年来的经济改革正在实质性地改变中国社会。与其说中国经济面临断崖式下坠危机,不如说中国正在面临着一次凤凰涅槃式的重生时刻。”
http://hz.house.sina.com.cn/news/2014-06-09/08114198719.shtml


PS》现在经济这么不好了,已经要讨论断崖下跌了???还是人民报标题党???  尽管中国经济处在“三期”叠加、增速放缓的阶段,但短期看,稳增长仍具备支撑条件;中长期看,我们仍处于战略机遇期

  平常心看待下行压力(经济热点·稳定预期强信心 ①)

  本报记者 朱剑红

  正确的预期从哪来?

  来自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分析,特别是对风险隐忧的正确判断。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呈现积极变化,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经济下行风险、楼市风险、债务风险、金融风险等隐忧。能否准确评估这些风险的大小和性质,能否辩证看待应对风险的条件和机遇,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能否稳定和锁住市场预期。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心经济。只有稳预期,才能强信心,从而激发更大的发展动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版从今天起推出“稳定预期强信心”系列述评。

  ——编 者

  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

  经济运行与潜在增速基本吻合,“三驾马车”力量充足

  “下行压力”,似乎是谈论前5个月中国经济的高频词。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介绍,今年一季度,消费同比增长12.2%,比去年全年下降1.4个百分点;出口负增长3.4%,剔除虚假贸易的基数效应后实际增长3%左右,对经济增长贡献有限;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6.8%,比去年全年回落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9%,比去年全年回落0.3个百分点。

  “消费、出口、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是经济体系中的终端需求,终端需求不振,导致制造业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速明显放缓”,刘世锦说,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长15.2%,比去年全年下降3.3个百分点,仅相当于近5年平均增幅的一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为2009年三季度以来的最低增幅。

  投资减速、工业减速……中国经济增长会不会“失速”、甚至出现“断崖式下跌”?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的回答是:“不会!尽管我国经济有下行压力,但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形势都有利于经济触底回升,拉动经济增长的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力量充足。”

  王文分析到,从出口看,由于国际经济环境向好,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出口状况。4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3586亿美元,同比增长0.8%。其中出口1885亿美元,同比增长0.9%;进口1701亿美元,同比增长0.8%;贸易顺差184.5亿美元,扩大1.8%。外贸已出现明显改善的迹象。

  从投资看,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有40%以上来自民资。近期,国务院各部门频频出台有针对性的微调政策,比如发改委向民间投资开放了80个项目,涉及能源、铁路、公路、通讯等领域,有利于打破垄断,促进竞争,将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

  从消费看,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较3月提高0.1个百分点,表明消费需求继续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其实,那些悲观甚至又开始唱衰中国经济的人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从全世界范围看,一季度7.4%的经济增速仍是比较高的速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这样判断:从年初以来的情况看,尽管经济增速回落超出预期,但供给侧出现积极变化,整体经济效益处于合理水平;劳动力需求较旺,就业压力趋弱;CPI运行正常,没出现通缩迹象。这说明经济运行与基本面所能支撑的潜在增速基本吻合,不宜因短期增速变化而对整个经济运行状态做出过于消极的估计。

  “三期”叠加致增长放缓

  应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究竟原因何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除了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正处在‘三期’叠加阶段,即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三期”叠加,是认识当前中国经济形势需牢牢记住的关键词。

  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转换到中高速增长的轨道上。在换挡期,经济增速必然要从两位数回归到7%—8%的潜在增长率附近。

  与此同时,还有紧迫的结构问题必须面对,最突出的就是产能过剩。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许多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5%。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今年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要淘汰钢铁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1096, 1.00, 0.09%)3500万标准箱等落后产能。在这样的结构调整阵痛期,企业经营困难、增长速度放慢都成为我们必须付出的代价。

  此外,我们还要面对前期刺激政策带来的投资和信贷规模过度扩张的问题,要防范和化解由此带来的风险和矛盾,这势必影响到经济增速,影响到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分析,当前经济增长减慢,有2013年下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力度不够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宽松力度稍显不足等宏观调控政策主动调整的原因。比如,2013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微博]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控制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量比上年同期减少5700亿元,货币供给增速也有所降低。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执行力度弱于往年水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有半年左右的滞后影响,这会导致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减缓。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正是出于这种平常心态,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党中央、国务院保持宏观调控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按照“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措施。

  改革为中国经济增底气

  新一轮改革红利渐渐释放,今年预期增长目标有望实现

  尽管中国经济处在“三期”叠加的阶段,但我们也不要忘记另外一个“期”:中国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从中长期角度看,中国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还在路上,我们没有理由对中国经济前景失去信心。从短期来看,稳增长仍具备支撑条件,今年预期增长目标有望实现。

  王文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底气源于改革。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4年以来,经济改革的动作频频,正渐渐释放新一轮改革红利。”

  比如,简政放权的行政体制改革,为市场营造良好发展空间。上海自贸区、深圳前海、浙江义乌等地方的改革试点切实推进,包括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都在真抓实干并快速推进当中,中国经济增长的政策潜力不小。

  再如,国家成立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领导小组来落实混合所有制,成为拉动民资增长的重要抓手。民间资本的进入,会带来基础建设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

  其实,中国经济发展中从来都是充满危与机,矛盾风险固然不少,但机遇希望一直很多。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当前经济运行的风险或许不是经济增长下滑本身,而是对经济增长下滑的过度担忧。过度担忧一方面会影响信心,从而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预期,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会对改革和转型构成压力,甚至会阻碍改革和转型的推进。”

  王文告诉记者,他近来到多地调研,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一是舆论中的经济悲观主义情绪,与现实中的各大商场门庭若市、风景区熙熙攘攘的繁荣景象相背离,老百姓越来越敢花钱了,对未来前景比市场分析人士更乐观;二是创新型企业的扩张型烦恼,与滞后型企业的资金链危机形成大相径庭的命运写照,前者发愁的是如何进一步拓展,而后者因多年的固步自封而担心如何保命。“这些现象告诉我们,近两年来的经济改革正在实质性地改变中国社会。与其说中国经济面临断崖式下坠危机,不如说中国正在面临着一次凤凰涅槃式的重生时刻。”
http://hz.house.sina.com.cn/news/2014-06-09/08114198719.shtml


PS》现在经济这么不好了,已经要讨论断崖下跌了???还是人民报标题党???
什么情况让人民口舌喊话不会断壁下跌。难道真要发生潘石屹说的冰山论。
另外一个消息是,5月300城土地出让金骤降近四成。



  楼市寒风吹冷土地市场 5月300城土地出让金骤降近四成

  每经记者 金微 发自北京

  受楼市成交量下滑的影响,近期多地频现土地底价出让或流拍现象。其中,济南、杭州等地近两月甚至出现土地零成交。

  中国指数研究院最新报告显示,5月全国300个城市共成交土地1767宗,环比减少19%,同比减少45%;土地出让金总额1375亿元,环比下降30%,同比下降38%。土地成交量和出让金均锐减。而5月土地成交面积6221万平方米,环比减少26%,同比减少49%。其中,住宅用地414块,环比减少37%,同比减少54%;成交面积1774万平方米,环比下降42%,同比下降56%。

  昨日(6月8日),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土地市场确实正在降温,而且年内还会进一步降温,对土地财政是负面影响,“今年的土地出让金可能会低于去年,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加大,所以有驱动力放松调控,刺激房地产。”

  频现土地流拍/

  与往年土地市场火热的景象相比,今年交易异常冷清,甚至有部分城市两个月都未成交一宗。“打响楼市降价第一枪”的杭州土地市场,从今年3月至今,杭州主城区尚未出让过一宗宅地。6月杭州推出的12宗土地,仅有1宗商住用地,其余全都是商业用地。

  杭州当地媒体称,有关部门有意控制土地出让是出于降低楼市库存压力的考虑,去年出让的土地项目将在今年形成供应高峰。

  不仅杭州土地市场低迷,全国其他地区推出的土地成交数量也出现锐减,而且大多数地块以底价出让。6月5日,武汉10宗土地出让就有9宗地以底价成交,其他地块则出现无人报价最后流拍。5月27日,沈阳土地交易中心3宗土地出让,因无人报名参与竞拍,导致全部流拍。5月,沈阳共推出18宗地块,其中10块流拍。长沙、佛山也经历了土地流拍的尴尬局面,

  土地市场的低迷现状,不仅出现在二、三线城市,一、二线也未能幸免。其中,广州、南京等地即使有土地成交,也多为底价成交。而上海计划推出的2幅地块因无人竞拍而延期出让。

  土地市场不仅出现流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零成交。比如5月的济南土地市场就颇为冷清,再现出让、成交“双挂零”的局面。

  土地市场的降温,带来土地出让金的萎缩。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10个典型城市5月份土地出让金收入578亿元,环比下降20.3%,同比下降24.6%,这是该指标20个月来首次落入同比下滑区间。

  土地财政短期难变/

  除了土地出让金下滑,与房地产相关的税种收入也出现锐减。财政部公布的4月份公共财政收支数据显示,房地产营业税环比锐减102亿元。地方税收收入、土地出让金“双降”,房地产因素拖累地方财政收入已成不争的事实。

  同策咨询研究部发布的《45个楼市限购城市土地财政依赖度分析报告》显示,杭州、佛山、南京、长沙4个城市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超过100%,佛山则达到147.5%,宁波的土地财政依赖度为85.1%。

  同策咨询机构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认为,对于基本面不太好的城市来讲,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杭州、宁波、温州。不过,他认为,中国地方政府出现债务违约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中国体制与美国联邦制不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借新偿旧来缓解债务压力。

  土地市场降温也引发社会对土地财政的讨论。去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总金额达4.1万亿元,今年一季度土地出让收入达到1.08万亿元,同期地方财政收入1.95万亿元。土地出让收入与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比达1:1.8,地方财政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并没有减轻。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说,“在经济增长趋缓的时候,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程度更高。地方政府想要戒除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应该需要一个过程。”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土地财政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基础,是进一步支撑城市扩大的重要保障,如果地方政府没有土地出让收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跟不上。

  张宏伟则认为,土地出让金减少不是坏事,可以促地方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如果土地市场不好,城市建设怎么办,债务怎么办,地方不能单纯依赖房地产市场,需要新兴战略型产业,更多地进行结构调整以促城市转型。”
http://business.sohu.com/20140609/n400581482.shtml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都是在过苦日子时期完成的。有句话叫大浪淘沙。
能源,铁路等向民资放开,是神马节奏?铁路的公司制改制都走不动,民资还打铁路的主意?
有了相应的巨量经济总量,短期内扛危机的风险的底气还是有的,但如果不能有坚定的决心,按照正确的路线改革下去,长期有危险。
在CD某些ID看来 没有下行压力 全国形势不是一般的好 是一片大好
mmmmmmm 发表于 2014-6-9 21:57
能源,铁路等向民资放开,是神马节奏?铁路的公司制改制都走不动,民资还打铁路的主意?
有了相应的巨量经 ...
民资傻啊。有了山西的前车之鉴。
mmmmmmm 发表于 2014-6-9 21:57
能源,铁路等向民资放开,是神马节奏?铁路的公司制改制都走不动,民资还打铁路的主意?
有了相应的巨量经 ...
大搞基建 又不能印钱 坑太大 忽悠民资来填坑
经济萧条叫下行压力,好一个天朝词汇,快赶上下岗了。
但愿吧!希望那些专家是从种种迹象中总结出来这个结论,而不是先下个结论再去找理由来说明
我说我不是非洲人,结果LZ硬是用我这句话证明我就是非洲人。
LZ是奇才
lxd1225 发表于 2014-6-9 21:47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都是在过苦日子时期完成的。有句话叫大浪淘沙。
大错特错,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都是在国家经济波澜壮阔的大繁荣时期才能完成的
原因很简单,大家都在赚钱,一切向好时, 各个企业才有钱、有保障、有信心的继续升级和转型。
美国的经济大爆发时期是在内战结束后1865年到一战爆发前的1914年, 在此期间电气工业、化工工业为龙头实现了超越发展,完成工业化,形成以重化工业为基础的产业链。
日本韩国显然是在60~80年代的大繁荣时期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脱胎换骨。

你给我找个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反而产业转型升级跃进为更发达国家的例子吧
mmmmmmm 发表于 2014-6-9 21:57
能源,铁路等向民资放开,是神马节奏?铁路的公司制改制都走不动,民资还打铁路的主意?
有了相应的巨量经 ...
这些开放的口子都是带倒刺的,进去容易出来难
当初股市建立的目的之一怎能忘记,那是为国企解困啊,这么多年来股市里一遍一遍的血雨腥风的圈钱,那是早就说好的,P民也就不要惊讶了。
反正中国不掉到悬崖下,悬崖也会自动跑到中国脚下。

继续崩溃一百年不动摇。
白云居士 发表于 2014-6-10 07:41
大错特错,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都是在国家经济波澜壮阔的大繁荣时期才能完成的
原因很简单,大家都在赚 ...
日本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在石油危机时期完成的,从重工业化转向轻工业,从机械制造转向精密制造。而美国,很简单,二战之前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几次石油危机的产业升级都带来了长达10年的经济繁荣。
企业的短期行为必然导致扩大再生产(外延式的扩张)成为提高盈利的最简便途径,因此,适度的经济滞胀倒逼企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生产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等),从低技术水平向高技术水平,从低毛利向高毛利的产业进行升级才成为可能。只是这个度要把握好,不然会导致经济衰退。
我个人的意见,经济增长率保持在7%的水平上,一旦经济下行,适度放松银根,鼓励投入技术研发、环保产业、农林牧业。但不可过快,决不能再出现影帝4万亿的大坑了(请翻08年我发过的贴,当时我就明确反对用扩大基建、增加房地产投资这个唯一途径来刺激经济)。用一句古话:治大国如烹小鲜,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亦然。
lxd1225 发表于 2014-6-11 16:36
日本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在石油危机时期完成的,从重工业化转向轻工业,从机械制造转向精密制造。而美国,很 ...
石油危机根本没持续多少时间,就不要瞎联想了, 而且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根本没促成什么产业升级, 真正的产业升级发生在二战和战后的第一个大繁荣期
我们都被争论了,你把经济史及年代、经济增长率等资料找出来。否则,都是口水话
lxd1225 发表于 2014-6-11 16:55
我个人的意见,经济增长率保持在7%的水平上,一旦经济下行,适度放松银根,鼓励投入技术研发、环保产业、农 ...
中国的基建还严重不足,对京沪这样的城市地铁都不够,更别提一般的省会城市。另外道路也差得远,中国进入汽车社会对基建的压力是非常巨大而持久的
lynxliu2008 发表于 2014-6-11 17:38
中国的基建还严重不足,对京沪这样的城市地铁都不够,更别提一般的省会城市。另外道路也差得远,中国进入 ...
这个我也承认,但是我说的是不能是唯一的。特别是房地产,明显是有泡沫了
lxd1225 发表于 2014-6-11 17:44
这个我也承认,但是我说的是不能是唯一的。特别是房地产,明显是有泡沫了
会增发货币放水,但是经济总体没啥问题,不爽的就是购买力大降,存款被稀释,而员工工资大涨成本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