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方慰先,我国早期研制的二代坦克 [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30:11
我国早期研制的二代坦克
兵器知识原文
○ 方慰先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伊始,便下决心要使我国兵器工业实现现代化。在装甲兵种这条战线上,从1956年至今,我国坦克装甲车辆的研制生产工作,经历了从仿制、改进,到自行研制的发展过程。
  1959年我国通过引进技术制造的第一批59式坦克光荣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经过消化吸收,我国于1964年开始走上独立研制坦克的道路,1969年完成了第一代69式中型坦克的研制。其火力、机动性和夜间作战能力比59式中型坦克均有所提高。然而,69式坦克研制时间较长,使本来比较先进的性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发展而显得逊色,再加上当时国内技术基础比较薄弱,69式坦克不能满足部队的需要,因此,1970年我国就展开了第二代坦克的研制工作。这期间,我边防部队在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缴获了一辆苏军的T-62坦克。它对二代坦克的研制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1970年2月,我国坦克研制部门组成了724会战指挥部,拟采用“内外三结合”的方式开展研制工作。其中“外部三结合”是部队、工厂、院校三结合,“内部三结合”是工人、技术人员和领导干部三结合。当时研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新的中型坦克要适应人民军队的特点,有利于发挥人的因素,适应于打近战、夜战、运动战等战略战术,使其在未来的人民战争中能够发挥更大的威力,整车与部件的研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着重增加威力,提高机动性”。
  战技指标也有具体的要求。整车重量要求不大于37.5吨,主要武器采用1门120毫米滑膛炮,要求装备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动力装置采用柴油发动机,功率为650~680马力。
  传动系统和行动系统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三液”方案,即液力变速箱,液气悬挂以及液压操纵。第二种方案是“三机”方案,即机械变速箱,机械式悬挂以及机械操纵。
  装甲防护方面没有更高要求,保持59式坦克同样水平即可。
  经过两三年的努力,针对上述“三液”、“三机”两种方案,均制造出了样车。其中“三液”样车装有二自由度行星变速箱,具有3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转向装置为湿式二级行星转向机,制动装置为湿式制动器,两级行星侧传动,液压操纵。行动部分装有可调式液气悬挂,液压可调式履带张紧装置、铝合金负重轮及单销金属履带。
  “三机”样车装有固定轴式变速箱,具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转向装置为二级行星转向机,带式制动器、液压助力操纵,行动部分为扭杆、叶片式减震器、钢质负重轮。  
  经过试车检验,在整车性能上与部件结构上均存在着不少技术难点,仍需进行大量的部件攻关与试验工作。但当时国内正处于“文化大革命”阶段,生产失调,参加会战的组成人员陆续撤离,试制、试验工作停顿了。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1977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国各项工作恢复整顿,兵器工业也开始转入正轨,兵器部重新组织了二代坦克的论证工作,并于1978年4月召开了二代坦克论证汇报会。会后成立了总指挥部,下设底盘、发动机、火炮、弹药、火控等分指挥部,决定首先研制出论证性样车,通过样车研制对全车外形,总体布置,以及传动、行走、操纵、火炮、火控等主要部件进行初步设计、试验,为新坦克提供设计依据,积累经验。
  为此,整车初步确定为43~45吨,发动机功率达到900~1 000马力,最大行驶速度为65千米/小时,公路平均速度为45千米/小时,火炮为120毫米滑膛炮,火控系统为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综合火控系统,整车具有三防、灭火抑爆功能,有夜战能力(红外夜视),有热烟幕及抛射式烟幕装置,有潜渡功能。
  然而,当时对于样车发动机的选用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是选用12150型发动机,另一种是选用新型号8V165型发动机。这两个问题尚需通过试验和从生产经济成本等方面进行分析。
  最后,会议确定原理样车代号为WZ1224。安装120毫米火炮,发动机功率为950~1 000马力。由于过去12150发动机已有试验数据,为推出新型号发动机的适应性,原理样车采用了西德汽车用8V331柴油发动机。发动机辅助系统采用板翅式环形水散热器,风扇驱动采用液力耦合器调速机构,动力装置采用纵置发动机,可以整体吊装。传动部分采用固定轴式液力机械变速箱、二级行星转向机构,液压助力操纵。行动部分采用小直径钢质负重轮,高强度扭力轴,摩擦式减震器,双销耳挂胶,可更换着地胶块的履带板。  
  WZ1224样车炮塔由特种钢板焊接而成,炮塔前部加有可更换式复合甲板,增强了正面防护能力,还可根据发展变更复合甲板,是一个很好的方案。炮塔内部宽敞,有较好的人机工效。炮塔后部有尾舱,用以安装17发自动装弹机。但由于自动装弹机未研制成功,再加上当时设计的主导思想仍是以半球形铸造炮塔为主,因而该方案未能进一步发展。
  1979年底,该试验车完成了近200摩托小时的试验,通过了1 557千米试车。经过夏季试车及1981年冬季试车,证明WZ1224试验车的8V331发动机性能良好,这就为使用新型发动机提供了依据。但8V331发动机是民用发动机,重量太大,因此得改为军用机型。通过试验考核后,发现与8V331发动机相匹配的冷却系统的环形散热器消耗功率太大。传动系统虽然满足了整车性能要求,但仍属于机械传动,不符合发展液力综合传动的设想要求。行动部分可靠性虽好,但减震性能又不如液压减震器。
  通过对样车WZ1224的综合性能进行评估、研制与试验,样车WZ1224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研制工作也进入了二代坦克的初样车设计阶段。
  由于发动机方案仍难以确定,决定按两种型号继续试验,初样车代号为WZ1226和WZ1226F2。WZ1226和WZ1226F2样车外形相同,车体长度和战斗全重较WZ1224样车有较大增加,炮向前时,全车长达9.9米以上,战斗全重为45吨。两车主要区别是动力室。WZ1226装的是8V165型发动机,WZ1226F2装的是12V150型发动机,功率均为736千瓦(1 000马力)。两种样车的动力传动装置纵置,并可整体吊装,给使用保养带来了很大方便。两种样车均安装了液力机械综合变速箱。该变速箱具有4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操纵轻便,换档冲击小,加速和转向性能好。
  冷却系统采用了温控转速可调的轴流式风扇和平板散热器,以及油水热交换器。悬挂装置采用了扭杆弹簧和液气缸筒复合悬挂,减振性能好。
  行动系统采用了六对中等直径负重轮和挂胶履带,在提高车辆通行性和行走系统寿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样车WZ1226和WZ1226F2均安装了120毫米滑膛炮,并配有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火控系统包括带有多种修正量的弹道计算机和昼/夜/激光测距三合一潜望式瞄准镜。弹药采用半可燃药筒、半自动装弹装置。车体带复合装甲,铸造炮塔。
  经过1981~1982年的研制及试验工作,整车大部分性能已接近设计目标,但在可靠性与可维修性上仍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是传动部分的综合液力变速箱体积大、空间浪费大,自动换档工作不可靠,其它一些部件寿命低。  
  由于当时这是国内首次进行大型复杂部件的研制,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当时我们工业基础还较薄弱,也需要有一个攻关的过程,因此WZ1226及WZ1226F2随后转入了部件攻关阶段。
  在采用许多新技术的条件下,这些样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一次研制成功的业绩。这一阶段部件研究工作呈现出百花盛开的局面,使技术发展和技术储备有了新的实践和积累。一些大部件的科研试验取得了成果,其中有些部件已经在80式等坦克上得到了应用。
  1981年,80式坦克被定为二代主战坦克,因此,上述几种试验车便成为后来的三代主战坦克前期预研样车,在中国坦克发展史上留下了它的足迹。我国早期研制的二代坦克
兵器知识原文
○ 方慰先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伊始,便下决心要使我国兵器工业实现现代化。在装甲兵种这条战线上,从1956年至今,我国坦克装甲车辆的研制生产工作,经历了从仿制、改进,到自行研制的发展过程。
  1959年我国通过引进技术制造的第一批59式坦克光荣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经过消化吸收,我国于1964年开始走上独立研制坦克的道路,1969年完成了第一代69式中型坦克的研制。其火力、机动性和夜间作战能力比59式中型坦克均有所提高。然而,69式坦克研制时间较长,使本来比较先进的性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发展而显得逊色,再加上当时国内技术基础比较薄弱,69式坦克不能满足部队的需要,因此,1970年我国就展开了第二代坦克的研制工作。这期间,我边防部队在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缴获了一辆苏军的T-62坦克。它对二代坦克的研制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1970年2月,我国坦克研制部门组成了724会战指挥部,拟采用“内外三结合”的方式开展研制工作。其中“外部三结合”是部队、工厂、院校三结合,“内部三结合”是工人、技术人员和领导干部三结合。当时研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新的中型坦克要适应人民军队的特点,有利于发挥人的因素,适应于打近战、夜战、运动战等战略战术,使其在未来的人民战争中能够发挥更大的威力,整车与部件的研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着重增加威力,提高机动性”。
  战技指标也有具体的要求。整车重量要求不大于37.5吨,主要武器采用1门120毫米滑膛炮,要求装备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动力装置采用柴油发动机,功率为650~680马力。
  传动系统和行动系统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三液”方案,即液力变速箱,液气悬挂以及液压操纵。第二种方案是“三机”方案,即机械变速箱,机械式悬挂以及机械操纵。
  装甲防护方面没有更高要求,保持59式坦克同样水平即可。
  经过两三年的努力,针对上述“三液”、“三机”两种方案,均制造出了样车。其中“三液”样车装有二自由度行星变速箱,具有3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转向装置为湿式二级行星转向机,制动装置为湿式制动器,两级行星侧传动,液压操纵。行动部分装有可调式液气悬挂,液压可调式履带张紧装置、铝合金负重轮及单销金属履带。
  “三机”样车装有固定轴式变速箱,具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转向装置为二级行星转向机,带式制动器、液压助力操纵,行动部分为扭杆、叶片式减震器、钢质负重轮。  
  经过试车检验,在整车性能上与部件结构上均存在着不少技术难点,仍需进行大量的部件攻关与试验工作。但当时国内正处于“文化大革命”阶段,生产失调,参加会战的组成人员陆续撤离,试制、试验工作停顿了。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1977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国各项工作恢复整顿,兵器工业也开始转入正轨,兵器部重新组织了二代坦克的论证工作,并于1978年4月召开了二代坦克论证汇报会。会后成立了总指挥部,下设底盘、发动机、火炮、弹药、火控等分指挥部,决定首先研制出论证性样车,通过样车研制对全车外形,总体布置,以及传动、行走、操纵、火炮、火控等主要部件进行初步设计、试验,为新坦克提供设计依据,积累经验。
  为此,整车初步确定为43~45吨,发动机功率达到900~1 000马力,最大行驶速度为65千米/小时,公路平均速度为45千米/小时,火炮为120毫米滑膛炮,火控系统为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综合火控系统,整车具有三防、灭火抑爆功能,有夜战能力(红外夜视),有热烟幕及抛射式烟幕装置,有潜渡功能。
  然而,当时对于样车发动机的选用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是选用12150型发动机,另一种是选用新型号8V165型发动机。这两个问题尚需通过试验和从生产经济成本等方面进行分析。
  最后,会议确定原理样车代号为WZ1224。安装120毫米火炮,发动机功率为950~1 000马力。由于过去12150发动机已有试验数据,为推出新型号发动机的适应性,原理样车采用了西德汽车用8V331柴油发动机。发动机辅助系统采用板翅式环形水散热器,风扇驱动采用液力耦合器调速机构,动力装置采用纵置发动机,可以整体吊装。传动部分采用固定轴式液力机械变速箱、二级行星转向机构,液压助力操纵。行动部分采用小直径钢质负重轮,高强度扭力轴,摩擦式减震器,双销耳挂胶,可更换着地胶块的履带板。  
  WZ1224样车炮塔由特种钢板焊接而成,炮塔前部加有可更换式复合甲板,增强了正面防护能力,还可根据发展变更复合甲板,是一个很好的方案。炮塔内部宽敞,有较好的人机工效。炮塔后部有尾舱,用以安装17发自动装弹机。但由于自动装弹机未研制成功,再加上当时设计的主导思想仍是以半球形铸造炮塔为主,因而该方案未能进一步发展。
  1979年底,该试验车完成了近200摩托小时的试验,通过了1 557千米试车。经过夏季试车及1981年冬季试车,证明WZ1224试验车的8V331发动机性能良好,这就为使用新型发动机提供了依据。但8V331发动机是民用发动机,重量太大,因此得改为军用机型。通过试验考核后,发现与8V331发动机相匹配的冷却系统的环形散热器消耗功率太大。传动系统虽然满足了整车性能要求,但仍属于机械传动,不符合发展液力综合传动的设想要求。行动部分可靠性虽好,但减震性能又不如液压减震器。
  通过对样车WZ1224的综合性能进行评估、研制与试验,样车WZ1224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研制工作也进入了二代坦克的初样车设计阶段。
  由于发动机方案仍难以确定,决定按两种型号继续试验,初样车代号为WZ1226和WZ1226F2。WZ1226和WZ1226F2样车外形相同,车体长度和战斗全重较WZ1224样车有较大增加,炮向前时,全车长达9.9米以上,战斗全重为45吨。两车主要区别是动力室。WZ1226装的是8V165型发动机,WZ1226F2装的是12V150型发动机,功率均为736千瓦(1 000马力)。两种样车的动力传动装置纵置,并可整体吊装,给使用保养带来了很大方便。两种样车均安装了液力机械综合变速箱。该变速箱具有4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操纵轻便,换档冲击小,加速和转向性能好。
  冷却系统采用了温控转速可调的轴流式风扇和平板散热器,以及油水热交换器。悬挂装置采用了扭杆弹簧和液气缸筒复合悬挂,减振性能好。
  行动系统采用了六对中等直径负重轮和挂胶履带,在提高车辆通行性和行走系统寿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样车WZ1226和WZ1226F2均安装了120毫米滑膛炮,并配有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火控系统包括带有多种修正量的弹道计算机和昼/夜/激光测距三合一潜望式瞄准镜。弹药采用半可燃药筒、半自动装弹装置。车体带复合装甲,铸造炮塔。
  经过1981~1982年的研制及试验工作,整车大部分性能已接近设计目标,但在可靠性与可维修性上仍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是传动部分的综合液力变速箱体积大、空间浪费大,自动换档工作不可靠,其它一些部件寿命低。  
  由于当时这是国内首次进行大型复杂部件的研制,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当时我们工业基础还较薄弱,也需要有一个攻关的过程,因此WZ1226及WZ1226F2随后转入了部件攻关阶段。
  在采用许多新技术的条件下,这些样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一次研制成功的业绩。这一阶段部件研究工作呈现出百花盛开的局面,使技术发展和技术储备有了新的实践和积累。一些大部件的科研试验取得了成果,其中有些部件已经在80式等坦克上得到了应用。
  1981年,80式坦克被定为二代主战坦克,因此,上述几种试验车便成为后来的三代主战坦克前期预研样车,在中国坦克发展史上留下了它的足迹。
没有照片啊?
这是《兵器知识》电子版原文,里面有几张WZ1224图片,不过要多刷新几次。
http://cgi.qianlong.com/mility/bqzs2/DisplayCode.asp?DataName=Article&Code=2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