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这位副军长吗 阅兵常态化不用太苛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4:19:44
http://mil.huanqiu.com/observation/2014-05/4993840.html


可让阅兵成为一种常态

  安卫平

  9日,俄罗斯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9周年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盛大阅兵式。这既是俄罗斯国威军威的大展示,也是俄民众爱国热情的大凝聚。笔者认为,这种以战争胜利日为契机的国家教育模式,在潜移默化中释放出了强大的正能量,值得我们结合实际加以对比研究、学习借鉴。

  一条阅兵路,半步民族史。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中都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重大事件。俄国人选择用阅兵的方式纪念卫国战争,目的是提醒国民透过纪念日走近历史、珍视和平。我国作为二战时期亚洲的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完全有理由像俄罗斯那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9·18”等特殊的日子举行以阅兵仪式为代表的纪念活动,强化民族记忆、振奋民族精神。

  如果把阅兵比作一次专场演出,这种“国家定制”的高规格节庆仪式,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契合、谋划与实施的高度统一。若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得走一条阅兵常态化之路。步入常态,就不必那么要求苛刻。回顾新中国以来的14次国庆大阅兵,受阅官兵动作的整齐划一、分秒不差的背后,是全军层层选拔的精英半年以上的强化训练,对一些队列动作要求都非常苛刻。而欧洲一些军事强国,受阅部队的日常训练和阅兵训练通常是一致的。笔者在俄留学期间,亲历了学院方队的组建过程,既没有建制外的“援助”,从领队到队员,是哪个单位方队人员就从哪个方队来;也没有集中式的训练,仅仅几周的准备拉出去检阅,动作并不整齐,但也达到了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的目的。

  步入常态,就不必那么要求规模。场面与气势紧密相连,宏大的场面往往能给人深刻印象。阅兵纪念是大制作下的大手笔,是方队、战车、战机三元素构成的巨幅画卷。但这也带来了准备时间长、组织难度大、牵扯精力多等问题,“备阅”实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俗话说,船小好掉头。阅兵要经常,就要在场面上做取舍,在元素上做减法,力求把门槛和成本降下来。可以考虑以军兵种、省市以及发生过标志性大事的城市为单位,举办一些小型阅兵式。

  步入常态,就不必那么要求形式。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日纪念,大阅兵是重头戏,通常配有向烈士墓敬献花圈、专场文艺晚会、歌咏比赛等小活动,所有国民都有机会参与,也因此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组织阅兵纪念活动,必须探索和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手段,通过老战士观摩团、重武器展览会等,让参加的过程成为接受爱国主义熏陶的过程。说到底,阅兵纪念活动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只有不拘泥于形式、地点、人员,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常态。▲(作者是某集团军副军长)

我个人很赞同这位讲求实际的副军长,真的没必要把上万名军人集中起来训练半年的队列,而集中训练之前的挑选估计也要半年,现在义务兵也就两年,有一年要专门为阅兵搞队列,而其它军人则要有一年时间把精力放在队列上,自己的转业都快忘了。如果有谁要看世界一流的队列,就去看三军仪仗队和国旗护卫队好了,没必要把普通部队也练成这样!!!http://mil.huanqiu.com/observation/2014-05/4993840.html


可让阅兵成为一种常态

  安卫平

  9日,俄罗斯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9周年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盛大阅兵式。这既是俄罗斯国威军威的大展示,也是俄民众爱国热情的大凝聚。笔者认为,这种以战争胜利日为契机的国家教育模式,在潜移默化中释放出了强大的正能量,值得我们结合实际加以对比研究、学习借鉴。

  一条阅兵路,半步民族史。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中都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重大事件。俄国人选择用阅兵的方式纪念卫国战争,目的是提醒国民透过纪念日走近历史、珍视和平。我国作为二战时期亚洲的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完全有理由像俄罗斯那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9·18”等特殊的日子举行以阅兵仪式为代表的纪念活动,强化民族记忆、振奋民族精神。

  如果把阅兵比作一次专场演出,这种“国家定制”的高规格节庆仪式,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契合、谋划与实施的高度统一。若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得走一条阅兵常态化之路。步入常态,就不必那么要求苛刻。回顾新中国以来的14次国庆大阅兵,受阅官兵动作的整齐划一、分秒不差的背后,是全军层层选拔的精英半年以上的强化训练,对一些队列动作要求都非常苛刻。而欧洲一些军事强国,受阅部队的日常训练和阅兵训练通常是一致的。笔者在俄留学期间,亲历了学院方队的组建过程,既没有建制外的“援助”,从领队到队员,是哪个单位方队人员就从哪个方队来;也没有集中式的训练,仅仅几周的准备拉出去检阅,动作并不整齐,但也达到了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的目的。

  步入常态,就不必那么要求规模。场面与气势紧密相连,宏大的场面往往能给人深刻印象。阅兵纪念是大制作下的大手笔,是方队、战车、战机三元素构成的巨幅画卷。但这也带来了准备时间长、组织难度大、牵扯精力多等问题,“备阅”实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俗话说,船小好掉头。阅兵要经常,就要在场面上做取舍,在元素上做减法,力求把门槛和成本降下来。可以考虑以军兵种、省市以及发生过标志性大事的城市为单位,举办一些小型阅兵式。

  步入常态,就不必那么要求形式。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日纪念,大阅兵是重头戏,通常配有向烈士墓敬献花圈、专场文艺晚会、歌咏比赛等小活动,所有国民都有机会参与,也因此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组织阅兵纪念活动,必须探索和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手段,通过老战士观摩团、重武器展览会等,让参加的过程成为接受爱国主义熏陶的过程。说到底,阅兵纪念活动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只有不拘泥于形式、地点、人员,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常态。▲(作者是某集团军副军长)

我个人很赞同这位讲求实际的副军长,真的没必要把上万名军人集中起来训练半年的队列,而集中训练之前的挑选估计也要半年,现在义务兵也就两年,有一年要专门为阅兵搞队列,而其它军人则要有一年时间把精力放在队列上,自己的转业都快忘了。如果有谁要看世界一流的队列,就去看三军仪仗队和国旗护卫队好了,没必要把普通部队也练成这样!!!
我确实是同意并没有必要为了制作一次极高规格的阅兵而准备训练半年以上。
我们要看到的状态就是官兵正常的训练和精神面貌,而不是特别训练以后的状态。
不同意。。。。。。。
同意,阅兵只是展示军威的一种外在形式,不可本末倒置,为所谓的面子,过度干扰部队正常战备训练节奏。
常态也许更费钱
因为踢正步给士兵练的尿血,的确是没必要。
三大知识每天都岀一版,还会有多少人买。
不支持太常态,至少要间隔两年以上
支持不应该太苛刻
阅兵也可以轮训轮战方式,前提是小规模,不影响勤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