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陈经:中国发展目标的观察与思考(全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26:4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54ff2b0102ev38.html

(一)长期经济增长原理

中国的高速发展,从建国算起是65年,从改开算起是35年。持续增长的年头是世界纪录。

长期持续经济增长的意义非常大,远比一两年的经济指标重要得多。长期指的是30年这么长,至少也要20年,才较有意义。看上去不起眼的增长率区别,长期起来就不得了。

高速增长能持续30年以上,是不了得的大事。按10%增长率算,10年变2-3倍,汇率一跌,排名反而降了,别人不觉得有多少影响。到20年翻了6-7倍,有一定体量了,有点意思也就那样。等到30年,翻到17-18倍了,这是实际经济增长,再加上汇率通胀乘数来锦上添花,会量变到质变,各种数据相当可观。体量大还高速增长,苹果公司最火那阵子就这样市值直奔世界第一。高速增长35年,翻28倍,在盘算超美了。

如果看短期,甚至中期,容易糊涂。什么时候都会感觉,经济麻烦不少。现在是产能过剩,房地产调控,增长点难找,地方政府财政危机,企业流动性危机。以前也不顺心,各有各的麻烦。习惯看短中期,容易不由自主加入危机帮。但嘴磨破后发现,原来是在说全球增长最高的中国。麻烦是真的,经济增长还最高,很糊涂。

这里要把作用因素的级别分清楚。各种危机,都是真的。某地经济乱套了,老板跑路,民间贷款“崩盘”。听上去吓人,发生过多次。但要说有多严重,从多次崩盘的经验来看,似乎也就那回事。投钱受损的不少,自杀的没几个。崩就崩了,没啥大不了的。天天车祸,日子照过。

有时人说,“系统性”的经济危机会整体崩盘。这要看经济总量,大国小国不一样。越南有个世界排名第四的船舶工业总公司,以前说不错的。后来犯了错误只好重组,据说亏了几十亿美元。国家小,这类事来几下就受不了,亚运会也不办了。2008年美国捅出了天大的漏子,搞了好几年,到头来老美好象没多大事,全球倒霉的国家却不少,金砖四国里巴西印度不行了。美国的事挺大,但它总量大综合国力强能折腾。中国和美国是一个级别的,也能折腾。听上去很吓人危机,说起来上千亿,放到别的国家是大事。就假设出了特大乱事,赔了一万亿。用最差最烂的办法,银行新增贷款一万亿,也能稳住。银行体系上百万亿,货币数据上都不会有太大波动。这类乱子当然很严重,但是大国总会有些茅招出来折腾。发债、印钞,本国人买外国人买,总能把问题推到未来。小事崩了拉倒,大事印钞发债,整体确实不会崩溃。小国发债卖不掉,印钞立刻完,所以崩溃的都是小国。

大国真正的危机不在当下,而是会损害“长期经济增长率”。日本从经济上看是大国,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了,其实还挺富,国际上仍然很有钱,看上去和危机国家很不一样。但那以后,长期经济增长完蛋了,基本等于零。安倍经济学这类折腾,以前也试过,不会有出路。日本的挣扎,很有意义。这预示着,也许美欧会象日本这样,长期经济增长趋向于零。

对中国的意义是两层。第一要认识到我们是大国,任何危机都不可能导致整体崩溃,当然也不要认为美欧日会忽然崩溃。各种短中期危机永远会有,不可能调控到很完美。第二要认识到,意义更大的是“长期经济增长率”,可以做对的事情提升这个潜力,事情做错了会损害它。


好的调控思路应该是这样的:

1.对防治整体危机有信心,有大国的气度。要从容,不要慌了手脚。

2.对小危机不忌讳,既不可能消除,也无必要。要淡定,不要失了分寸。

3.最重要的是关注长期经济增长,主动想办法提升长期经济增长率。

4.有些对长期经济增长不利的事,看上去不是短中期危机,但危害很大,要重点防治。

主政者应该有这样的思路,我们闲人也可以据此评论。只需要很简单的数学就能说明原理。一时的危机,哪怕造成很大很大的损失,也就是一时。但如果长期经济增长受损,会持续地受损。

以中国绝活大投资为例。假设投资方向不对,无效投资损失高达10万亿,占GDP的20%,看上去是天大的灾祸了。之后20年平摊损失,合一年5000亿。如果投资不足,导致长期经济增长率从7%降为5%。20年后的GDP将只有130万亿,而不是190万亿。一年的GDP就少了60万亿,而且之前每年都少几十万亿,加起来几百万亿。GDP少掉的数额和无效投资的损失性质不一样,这种损失很难算清楚,但显然长期经济增长率受损的危害要大得多得多。

可以简单地说,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不一样的,就是长期经济增长率高。大投资是提升长期经济长率的绝招之一。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威力,是最惊人的。改开初期印度和中国GDP差不多。印度后来的长期经济增长率5%看上去不算差,只比中国低4-5%,有些年头还接近了,经常被拿出来和中国相比。但是35年以后,两国的差距是5倍,半个数量级。

这个原理可以称之为“长期经济增长原理”,应该是最高等级的经济学原理之一。我以前阐述过一个“外贸原理”,也是简单深刻威力巨大的。为什么搞外贸对经济增长非常有好处?这是以前写的: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这绝对是横财,一般人很难想象。例如纺织品出口,自己的企业用人民币组织生产,出口收到美元。从企业利润的角度,也许是很微薄的利润,一件衣服挣几块钱,一只袜子几分钱,出口上千亿美元也没多少利润。但对中国政府而言,那就是天大的利润了,一方面自己印人民币发展纺织企业,拉动了很多相关产业,另一方面,出口换回来的美元全落在自己口袋里。除了进口纺织机械以及一些原材料的几十亿美元,对政府而言,就相当于千亿美元规模的净利润了。当然,政府投入了人力成本,也要棉花等原材料,也可能有环境污染。但在政府看来,人力与棉花什么的,根本没什么成本,不搞出口也就荒在那里了,人没工作还要找政府的麻烦。环境污染暂时不管的话,这种生意是绝对的横财,里外都赚到了。收来上千亿美元,就真的可以拿去做很多事。这就是后进国家靠出口导向发展经济的原理,与自己积累相比,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模式,发展会快很多,有条件一定要大搞特搞,谁说不搞就是不懂最基本的经济原理。”

有一段时间我认为“投资”的威力巨大,应该也有类似的高等级原理,想搞个“投资原理”。现在看来,投资是为了长期经济增长,真正威力巨大的是“长期经济增长原理”。除了投资,还有技术升级,这也可以帮助到长期经济增长率。制止奢靡,短期会损害经济增长,但长期有利。

外贸、长期经济增长,很多经济学家都说过。但经济学里理论太多,看多了容易迷失。对我来说,“外贸原理”和“长期经济增长原理”是最重要的两个原理。要搞好外贸,这是突破口。要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不要迷失在短中期的各种问题中。

=============================================================

(二)人均GDP的逻辑

前30年看一些工农业生产指标,增速还可以,年均能算到6%。由于人口多,总量排名也不低。二战后快速发展的国家很多,周边地区就好几个。和做得好的相比,算一般。直觉上人多增长得慢些,也正常。1952年到1978年,中国GDP占世界的份额从5.2%降到了5%。这个份额也不算差,到2000年中国也就这个数,之后才快速增加到12%。其实改开初期,并没觉得GDP数值太低。邓小平的计划只是“翻两番”,人均1000美元,就小康了。

最直观的问题,是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差距太大。这无法掩饰,干部们到境外,“侨胞”回内地,对中国是一种震憾教育。70年代末王震访问了英国,大吃一惊。原以为水深火热的英国工人,生活水平竟然比他这个副总理还高。后来他说,“我看英国搞得不错,物质极大丰富,三大差别基本消灭,社会公正,社会福利也受重视,如果加上共产党执政,英国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这类震憾教育,给了改开强大动力,也严重打击了国人的自信。和发达地区比,差距实在太大,只好不比了。文宣基调成了“我们很落后,很落后”,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改开后长期高速经济增长35年,GDP总量上去了。感觉上印度的长期增长是仅次于中国的,也翻了五倍多,但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拉了第二名五倍,确实是一枝独秀,再次说明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威力有多大。世行说购买力平价GDP今年超美,汇率GDP也是几年的事。

这是算总量,除以人口数似乎还不行。印度差中国多少倍,中国就差美国多少倍,都有半个数量级。印度和中国比啥也不是,那中国和美国比,似乎也不算啥。人均GDP追美国,就象印度追中国一样,刚上路,甚至不知道怎么办。没人说得清楚,人均GDP怎么搞才能追上美国,已经各种乱七八糟的事了。直觉是追不上,就从资源来说,似乎要占领地球才够。

有意思的是,1978年改开初期,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问题更大。现在正相反,普通中国人的实际生活水平,比起人均GDP排名要好得多。说生活水平追上发达国家,真不是在幻想,也不是很遥远的事。

这个问题背后经济原理是,GDP总量的意义要远大于人均GDP。人再多,总量想到世界第一也很不容易。总量到了世界前列,就会产生一些独特的影响很大的经济现象。GDP总量想超过美国,或者超过中国到世界前二,是不可能的。中国和美国的GDP总量代表着逆天的实力。

而人均GDP,如果人口不太多,就可以搞一堆实质意义不大的“经济活动”凑出来,也可以搞汇率调整之类的统计方法凑。而且还很容易搞,各国都搞了很多,世界人均上万美元,中国还没到平均值,只排到80名左右。邓小平看到现在的各国人均GDP数值得吐血,翻两三番的国家铺天盖地。

不是说中国在故意“韬光养晦”不愿意把人均GDP往高里炒,而是有简单而深刻的道理。主要是内部差异太复杂。人口多到十亿,国土大到几百万平方公里,人群与地区差别太大,人均GDP不容易做高。如果地方不大人不多,差异情况不太复杂,就容易炒高。

最明显的是汇率。中国搞出口的门类特别多,大多数门类竞争力极强,汇率上升不影响竞争力,有些行业就算升到3也无所谓。所以2005年以来升值了30%,出口占世界份额还是不断提升。但是也有一些门类,对汇率是敏感的,总量也非同小可,不能不顾。所以升值时总会有一些行业出来叫苦,而且是真的苦。因此,央行会把汇率控制到“整体低估”的程度,不可能按“均衡汇率”去调整。只能慢慢升值,有需要了还贬值。只有当一些靠汇率低估的出口门类真的不要了,才能大方升值。道理并不复杂,但很多人低估高估会升会贬夹缠不清。

大多数国家出口门类比较单一,一般把汇率控制到“整体高估”的状态。中国以前也是这样,通常是官方汇率高估,黑市汇率低,有时差别很大。国际上传说的“争相贬值促进出口”并不是常态,只有搞制造业出口的少数国家喜欢。如果出口原材料,肯定愿意让汇率在“高估”状态,疯了才低汇率出口。也因此,中国对稀土出口搞配额,用低估汇率出口太亏了。

进一步可以说,世界各国的GDP暴增是中国弄出来的。中国把国际原材料价格炒高了,很多国家汇率高估状态能维持住,不象以前经常汇率暴跌完蛋。不仅自己GDP猛增,而且还拉着不少国家GDP猛增。G7占世界GDP份额猛跌,从80年代中期的70%降到50%以下了。中国新占的份额不到一半,其它发展中国家也占了不少,G7的实力明显下降,不象从前那么不可一世。以前是太黑了,G7把穷国汇率搞崩溃,原材料就便宜收购了,GDP怎么也炒不上来。

所以,很多发展中国家看着人均GDP还行,其实按中国的标准要大大下调。这种调整和“购买力平价”调整不是一回事,要曲折一些。

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又是另一套逻辑了。前几年美国建筑业的GDP产值高于中国,就很糊涂,为什么中国钢铁水泥消费是美国十倍以上,却能统计成这样。这些国家货币自由兑换,到不是汇率问题,而是虚的经济活动太多。总的来说,发达国家的物价是偏高一些,但是实物商品价格也不特别高,按购买力调整不会降太多。但是大量的GDP在人的“互动环节”中产生出来,而人力价格就真的特别高了。这是和发展中国家最显著的区别。不少“发达国家”论综合实力或者生活水平都只一般,只是人工价格高,人均GDP数值动则2-3万美元。这种状态的发达国家其实不少。

因此,虽然中国发展得不错,在国际上看上去很牛的样子,但人均GDP就排名很差,甚至比不过一些发展中国家。按照现在的路数,也确实不知道人均怎么追美国。

====================================================================

(三)生活水平

长期高速经济增长是世界纪录,拉开第二名都五倍,人均却还没到世界平均水平,难道当初基数就那么差?也不是。前30年增长率基本有世界平均水平。再前面蒋光头挖的坑是深了些,有这个因素。主席时代爬坑很辛苦,乱子多,经济上还没爬出来。但改开35年再怎么也出坑了,我们要抛开扭曲低估的人均GDP,看看现在到什么水平了。

其实邓小平有点冤,他说的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根本就不是“人均GDP”。按中国当初统计“国民生产总值”的办法,很多国家GDP都完蛋了,服务业全光,汇率扭曲也没这么厉害。中国就已经是发达国家了,美国也不在话下了,钢铁水泥是它的十倍。要按邓小平陈云琢磨的事,三步走的最终目标“21世纪中叶中等发达”提前40年实现。那个时代人的想象力有限,小平的翻两番已经很吓人了,陈云说4%稳健好。现在这么牛的硬数据,小平陈云是绝对想不到的。4万亿美元外储,谁敢想?邓小平开会只敢吹“同志们,想象一下,有一天我们会有100亿美元”。现在中国领导人盘算的事,根本不是三步走战略,要复杂的多。谁知道巨大的产能反而会成麻烦?

当然“国民生产总值”太重物质,要调整到GDP统计,但是虚的地方又扭曲过头了。比较好的还是按王震的办法,看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现代信息社会,中国人的生活并不神秘,世界各国过得如何也不难知道。

我的判断是,如果排除一些困难情况,是接近发达了。实际生活水平,一部分人比发达国家普通人要好,一部分人差不多,一部分人差一些。三类人都非常多,都有可观的财富水平,不只少数富人。一个普通中国人,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比较,可能中国人钱多些,外国人收入高花钱猛,生活水平说不清谁更好。这个是中国的“主流生活”。如果过不上这种主流生活,就是困难群众了,也很多。这里说的人群具体数值难于统计,但都上亿了。至于发展中国家就不要提了,没人看得上。

问题不是追赶发达国家,要复杂得多。很多人生活水平的追赶基本完成,似乎也不特别难,应该有机会够得上,于是就成了全国人的“目标”。困难群众大片大片的,必须搞到主流水平,任重而道远。

这在世界经济史上是没有过的。通常经济学家提起“贫富分化”,不管严重程度如何,指的是人群的分化,而非经济结构。在单一的经济结构中,人群有巨大的分化,吃肉的少,喝汤的多。但在中国,意义更大的是经济结构本身的分化,各种经济形态多种多样,最复杂最混乱。国有、民营、外资,政府、企业、社会,内向、外向,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农村、乡镇,竞争、垄断,传统、新兴,乱到了顶点。

在这种谁也理不清的复杂结构里,相当多领域展现出强大生命力与先进性,是支持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众多普通人在其中生活,不只是少数富豪。中国隐约出现了一个竞争力至少不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这个经济结构成为生活标杆,非常具体地描述了中国人应有的“生活水平”。大片的地区与人群没有加进去,或者参与的程度还不够。还有大量与这个经济结构匹配得不太好的结构存在,需要调整适应,听上去就很头疼。

一个容易发现的领域是淘宝代表的电子商务,这是世界最好了。淘宝软件用起来很方便,用智能终端买东西两三下搞定。淘宝上商品很丰富。淘宝价格很便宜。淘宝快递服务很好。淘宝改变生活方式。离开中国,这些就没有了,不少出国的人发现不方便。很多台湾人用上了淘宝,从电商意义上先被统一了。香港快递费贵,不能很好利用淘宝这个平台。淘宝是很好的例子,人均GDP高不一定好,高了反而搞不出来。美国有Ebay, Amazon,看上去销售额也不小,但不是一回事。快递费就贵上10倍,也没那么便宜的价格。但GDP总量低了也不行,其它国家更没有,生产不行、基建不行、IT不行、市场不行。淘宝是给普通人用的。富人无所谓,要什么东西拿钱往上招呼。对不那么富的人,有还是没有区别不小。

另一个例子是高铁系统。现在陆续开始组大网了,要覆盖全国中等以上城市,快大功告成了。这也是世界最好,规模最大,价格最便宜,以惊人的速度建成。有没有高铁,区别很大,经过的地方最清楚,都想尽办法捞过来。高铁也是给普通人用的。二等座数百元的价格,收入上升很快的中国穷人也可以承受。不用太多的钱,就能享受高铁的便捷、准时、舒适、安全。人均GDP不用太高,普通人就能负担得起,事实上已经有很多收入不高的群众用上了。建成2-3万公里高铁,绝对可以震憾世界。别的国家看来是搞不出来,最多个把线路,组网不太可能。建起来太费钱、太慢、太麻烦,用起来太贵。

还有一些不起眼的事。比如看体育节目,在中国内地非常好。有线电视费一月二三十元,一堆台,体育台只是一小部分。在香港想看英超,要和电讯盈科签约,月费398港币。一次交36个月才免6个月,掏出11900元看球赛,这叫啥事?掏了这钱,就是服务类GDP,很多国家都这样。在内地,这样卖电视节目不是疯了?看英超到广东卫视,央视还有一堆各国联赛、欧冠,资源过剩,又开了个CCTV5 高清频道。基本不花钱,想看啥看啥。

和体育节目类似的,是免费的影视视频资源。有时只有中国内地能看,境外的IP不让看。这不是盗版,内地网站花钱买了版权的。好看的外语剧总有人整出中文字幕,有时还几个版本,人多力量大。还有网络小说之类的,有为数不少的人在奋笔狂写。总的来说,如果想过看球、看片、看小说的休闲生活,性价比非常高。基本等于免费,有那么一些人花不多的一点钱,就能把这些事弄出来。这种生活方式搞过头了也许不那么健康,但总归是一种全民福利,有比没有要好。在这些事情上,富人穷人是彻底的平等。

还有一些基本生活服务,在中国便宜又方便。网络坏了,一个电话中国电信立刻派人来,不行再派高手支援,总能解决问题。在香港网络坏了,很可能几天后才有人来修。有时甚至要等两三个月,理由是要“挖地”,得政府批准,这段时间弄一个3G上网USB先顶着。水、电、煤气之类的,总体来说费用不高,有问题处理也快。是有某些国家全免费之类的传说,但非常少,不具有普遍意义。不少发达国家,基本的水、电、网络、能源、通信消费要花不少钱,这都是GDP。中国普通人在这些基本生活方面不比发达国家差,花的钱少多了,性价比不错。也有不少困难群众还过不上,但越来越少,最终基本会全面覆盖。比如中国移动已经把基站全建好了,水电都有全面覆盖的发展过程。这事其实挺难的,不少发展中国家看人均GDP比中国高不少,这些基本项目就混不过去。

还有吃吃喝喝,这本就是中国的传统优势。中国人出去吃喝选择多,丰俭由人,不管穷富吃喝生活是很丰富的。普通群众越来越活跃地参与吃喝运动,有相应的心理享受。不少出了国的人很怀念,看舌尖之类的节目受不了。

给以上这些生活提供支持的,是各种各样的经济体系。民营的淘宝,国有的高铁。官办的CCTV,新兴的门户网站。竞争的家电,垄断的电信。到底哪种模式“好”,谁说得清?

一个屌丝,到富士康打工,基本工资2000多。加些班月入3000-4000,包吃住,一年存个2-3万。有了这些收入,可以做很多事。花500租个房,比香港人强。买个LED电视,1000-2000,空调1000-2000,洗衣机1000,都是不差的品牌货。1000网购个小米手机,和iphone4S差不多。整个台式电脑,2000多不差了。出去光膀子吃烤羊腿,一个150。出门公交地铁,便宜方便。坐高铁回家乡,300-500。除了烤羊腿,这些价格都没涨,或者跌了不少。这个社会底层屌丝,已经可以过上这些物质生活了。甚至生了小孩,也学着去搞外国奶粉。

还有比民工还要底层的,连这些也买不起。但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存在一个支持这些物质生活的庞大结构。五六年前,富士康民工收入1000多的时候还不行。这个结构正以惊人的速度,覆盖越来越多的人。说不清楚,香港台湾的愤怒青年,生活水平比富士康民工强在哪。

层次再高点,就买车买房。档次地段不论,新车新房看上去品质并不差,比起外国的破烂二手车房强不少,便宜的也大把。这也很现实,稍努力点就够得着。只要是不稀缺的,难度都不高。很多人还没有,将来肯定会有,正在盘算。香港台湾很多人将来也不会有,不知道发达到哪去了。

生活当然不只电器手机车房这么简单。要档次,要安全,要舒适,要发财,要出人头地。众多中国人在争夺资源,乱象纷纷。所以要改革,要反腐。但是以上这些基本生活,已经可以把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挡在门外了。

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质疑,所谓的发达国家生活,好象也就那回事,到底强在哪?收入高些花得更多,也并不更有钱,物质消费也就那样,生活好的远比想象的少。一些从前的“高大上”被拆穿显出了破落相,承受普通中国人粗鲁的鄙视。很可能,这就是世界经济的真相。

=====================================================

(四)长期增长动力

前面分析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不少描述违反直觉,和很多似是而非的流行说法不一样。这些判断包括:

1. 中国的人均GDP相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有系统性的低估,是中国特有的。这种低估通过购买力平价调整不过来,调整后中国排名并没有改善。

2. 中国普通人的主流生活水平、财富水平接近发达国家,超过所有发展中国家,远高于人均GDP排名。

3. 中国有一个先进的庞大经济结构,规模和竞争力至少不弱于发达国家,其它发展中国家没有。

4. 中国的成绩是通过长期持续增长实现的,需要长期才能表现出来。过程中受关注的是真实存在的短中期大小危机,容易迷惑糊涂。

5. 中国是和美国一个级别的大国。即使有再大的危机,大国也能防住,经济崩溃只会发生在小国。

6. 大国的问题是长期经济增长率。除了中国还在增长,美欧日有陆续降成零的趋势。

7. 中国超高的投资率是长期经济增长率一枝独秀的重要原因。即使投资失误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仍远小于长期增长的获益。

以上这些判断,专业经济学家都会搞错或迷失在复杂的理论与现实中,我有信心是正确的。如果想平衡一些,每条后面都可以加上,中国还有N亿穷人、M个落后产业,环境污染、金融乱象,官员腐败、体制问题,仍很落后。

长期经济增长率厉害的是,所有的优势和缺陷,都会通过它公平地表现出来。有一定水平的经济学家不会去谈崩溃,而是说“长期经济增长率下行”。大量企业按照旧有的增长环境安排产销,而价格可能对一点点的过剩短缺都很敏感。当经济增长率发生显著变化,市场环境就可能剧变,景气差别明显,短中期危机经常出现。中国现在面对的就是这样的情况,长期经济增长率显然在下行。规模已经很大,过去的10%既不可能也无必要,问题是下行到多少。

林毅夫是我认为水平最高的经济学家之一,经常鼓吹投资的正面意义,也主要关注长期经济增长。他认为还有20年8%的潜在长期增长率,是靠“人均收入与美国差距”来判断的。中国只有美国五分之一,相当于日本1951年、新加坡1967年、台湾1975年、韩国1977年与美国的差距,它们后来都8-9%增长了20年。“人均收入差距”其实等价于技术与产业水平的差距,下定决心去追,就有后发优势。别人更多靠引进,中国是山寨运动。简单地说,林毅夫认为主要靠山寨美国,还有潜力8%增长20年,当然要搞改革把潜力发挥出来。20年是个略值,其实离提出来的时候已经好几年了。但人均收入也统计不清,总之到现在还是美国五分之一左右。

林毅夫这个逻辑比很多关注短中期危机的经济学家高一个档次。如果短中期危机都应付不了,就不要谈搞经济了。真正有长期意义势头火热的山寨运动,经济学家却不怎么关注,或者反而去贬斥,说没创新。其实管用的就是山寨,没法山寨了再创新。过去成绩不小,以后也这么干。


但是把中国和日新台韩类比,按我前面的分析,恐怕不能这么来。这有几个原因:

1.中国人口规模太大。日新台韩比美国人口少多了,后发优势可以覆盖全部人口。中国是美国人口的四倍,产业上山寨美国能覆盖多少人口是个问题。印度IT业吹上天也就几百万人。日本人口上亿,占了很多产业才算发达。

2.中国需要的产业实在太多,不可能象美日这样把中低端产业扔掉,而是向内陆转移。中低端产业从中国内陆迁移走,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高中低端产业并存的状态下,人均收入会受低端很大影响。服务业就不可能高收入,否则低端的人没法过了。而服务业是就业人口最多的。

3.中国和美国的技术差距,没有人均收入表现得这么大。国家技术实力,中国强于大部分发达国家,排名很前,仅全面落后于美国,从航天、高铁、先进战机、重工、IT等科技领域能看出来。从技术上看,后发优势比感觉的要小。

4.中国人均收入的增长,和技术层级的相关性较为间接,反而和产业规模更相关。民工荒导致工资上升非常快,是因为制造业、建筑业等“民工产业”大发展,把农村剩余劳动力挖光了。3000元找不到民工,但可以找大学生,因为“白领产业”规模不够大。某些产业技术升级,相关人员收入快速增加,但对大批民工、大学生影响不大。

所以,虽然中国肯定还要后发优势山寨运动追美国,但要推出20年8%的潜力就比较曲折了,中间多处逻辑存有疑问。后发优势应该有相当的作用,例如额外2%的长期增长率。但由于人口规模的决定性因素,后发优势不能给中国提供主要的长期增长动力,需要其它动力。就说美国自己,二战后火的时候也快速增长,哪有后发优势?是高科技和世界霸权的先发优势。

即使在之前,中国的高速增长也不能说主要靠后发优势。我认为“先发优势”更明显。当然先发优势主要是说高科技,我用来泛指产业。意思是,中国不仅山寨了众多产业,还第一个实现了逆天的规模与高性价比,这个优势对于其它国家是不可抗拒的。人口太多,某个行业有突破对人均收入也没多大用,就象印度。但是,人口多也能将所有行业全搞到中高水平,这种“配套齐全”的优势是不可比拟的。只不过,它的表现形式不是人均收入,而是极高的性价比。


这个逻辑确实有些绕,但综合起来就是下面这个意思:

1.日本四小龙利用后发优势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或者叫东亚模式,能够有很长的高速增长期。中国看上去也是这样,有了高速增长期,一些经济学家说没有新意,“中国模式”不存在。

2.日新台韩由于人口规模不大,在高速增长期就实现了人均收入的快速上升,接近美国。而中国虽然高速增长期已经很长,人均收入仍然很低。这使林毅夫误以为中国仍处于日新台韩高速增长期的起点,进行了简单类比。

3.人均收入在高速增长后仍然很低的原因,是人口规模太大,与东亚其它地区本质不同。虽然中高级产业进步很大,但远不足以将中国众多人口拉到高收入。现存的中低级产业,决定了整体的低收入状态。

4.另一方面,海量的人口以及全面追赶的国策,让中国的后发优势以产业聚集、世界工厂等形式表现出来,有类似“先发优势”的产业垄断效应,后来者无法竞争,这是日新台韩没有的。

5.中国的产业技术优势和规模超过了所有发展中国家,也超过部分发达国家。再加上低收入,使得中国经济整体上有全球独一无二的终极杀手式竞争力:巨量规模基础上的高性价比。这是长期高速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

6.由于有无敌的竞争力,部分产业不受限制地高速增长,到了本国或者地球规模意义上的极限:产能过剩。既带来竞争优势,也带来麻烦。再加上经济规模已经很大,使得中国的长期高速增长率有下降压力。

林毅夫的8%,我直觉是高了些的,但这里主要是说逻辑问题。按林的逻辑,过去10%的高经济增长属于偏高了。考虑到中国那段时间无敌的竞争力以及无穷无尽的市场,这是可以解释的。现在市场不再无穷尽,这个竞争力作用下降,长期潜力经济增长率是多少不好说。我感觉是6%左右,纯属感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54ff2b0102ev38.html

(一)长期经济增长原理

中国的高速发展,从建国算起是65年,从改开算起是35年。持续增长的年头是世界纪录。

长期持续经济增长的意义非常大,远比一两年的经济指标重要得多。长期指的是30年这么长,至少也要20年,才较有意义。看上去不起眼的增长率区别,长期起来就不得了。

高速增长能持续30年以上,是不了得的大事。按10%增长率算,10年变2-3倍,汇率一跌,排名反而降了,别人不觉得有多少影响。到20年翻了6-7倍,有一定体量了,有点意思也就那样。等到30年,翻到17-18倍了,这是实际经济增长,再加上汇率通胀乘数来锦上添花,会量变到质变,各种数据相当可观。体量大还高速增长,苹果公司最火那阵子就这样市值直奔世界第一。高速增长35年,翻28倍,在盘算超美了。

如果看短期,甚至中期,容易糊涂。什么时候都会感觉,经济麻烦不少。现在是产能过剩,房地产调控,增长点难找,地方政府财政危机,企业流动性危机。以前也不顺心,各有各的麻烦。习惯看短中期,容易不由自主加入危机帮。但嘴磨破后发现,原来是在说全球增长最高的中国。麻烦是真的,经济增长还最高,很糊涂。

这里要把作用因素的级别分清楚。各种危机,都是真的。某地经济乱套了,老板跑路,民间贷款“崩盘”。听上去吓人,发生过多次。但要说有多严重,从多次崩盘的经验来看,似乎也就那回事。投钱受损的不少,自杀的没几个。崩就崩了,没啥大不了的。天天车祸,日子照过。

有时人说,“系统性”的经济危机会整体崩盘。这要看经济总量,大国小国不一样。越南有个世界排名第四的船舶工业总公司,以前说不错的。后来犯了错误只好重组,据说亏了几十亿美元。国家小,这类事来几下就受不了,亚运会也不办了。2008年美国捅出了天大的漏子,搞了好几年,到头来老美好象没多大事,全球倒霉的国家却不少,金砖四国里巴西印度不行了。美国的事挺大,但它总量大综合国力强能折腾。中国和美国是一个级别的,也能折腾。听上去很吓人危机,说起来上千亿,放到别的国家是大事。就假设出了特大乱事,赔了一万亿。用最差最烂的办法,银行新增贷款一万亿,也能稳住。银行体系上百万亿,货币数据上都不会有太大波动。这类乱子当然很严重,但是大国总会有些茅招出来折腾。发债、印钞,本国人买外国人买,总能把问题推到未来。小事崩了拉倒,大事印钞发债,整体确实不会崩溃。小国发债卖不掉,印钞立刻完,所以崩溃的都是小国。

大国真正的危机不在当下,而是会损害“长期经济增长率”。日本从经济上看是大国,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了,其实还挺富,国际上仍然很有钱,看上去和危机国家很不一样。但那以后,长期经济增长完蛋了,基本等于零。安倍经济学这类折腾,以前也试过,不会有出路。日本的挣扎,很有意义。这预示着,也许美欧会象日本这样,长期经济增长趋向于零。

对中国的意义是两层。第一要认识到我们是大国,任何危机都不可能导致整体崩溃,当然也不要认为美欧日会忽然崩溃。各种短中期危机永远会有,不可能调控到很完美。第二要认识到,意义更大的是“长期经济增长率”,可以做对的事情提升这个潜力,事情做错了会损害它。


好的调控思路应该是这样的:

1.对防治整体危机有信心,有大国的气度。要从容,不要慌了手脚。

2.对小危机不忌讳,既不可能消除,也无必要。要淡定,不要失了分寸。

3.最重要的是关注长期经济增长,主动想办法提升长期经济增长率。

4.有些对长期经济增长不利的事,看上去不是短中期危机,但危害很大,要重点防治。

主政者应该有这样的思路,我们闲人也可以据此评论。只需要很简单的数学就能说明原理。一时的危机,哪怕造成很大很大的损失,也就是一时。但如果长期经济增长受损,会持续地受损。

以中国绝活大投资为例。假设投资方向不对,无效投资损失高达10万亿,占GDP的20%,看上去是天大的灾祸了。之后20年平摊损失,合一年5000亿。如果投资不足,导致长期经济增长率从7%降为5%。20年后的GDP将只有130万亿,而不是190万亿。一年的GDP就少了60万亿,而且之前每年都少几十万亿,加起来几百万亿。GDP少掉的数额和无效投资的损失性质不一样,这种损失很难算清楚,但显然长期经济增长率受损的危害要大得多得多。

可以简单地说,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不一样的,就是长期经济增长率高。大投资是提升长期经济长率的绝招之一。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威力,是最惊人的。改开初期印度和中国GDP差不多。印度后来的长期经济增长率5%看上去不算差,只比中国低4-5%,有些年头还接近了,经常被拿出来和中国相比。但是35年以后,两国的差距是5倍,半个数量级。

这个原理可以称之为“长期经济增长原理”,应该是最高等级的经济学原理之一。我以前阐述过一个“外贸原理”,也是简单深刻威力巨大的。为什么搞外贸对经济增长非常有好处?这是以前写的: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这绝对是横财,一般人很难想象。例如纺织品出口,自己的企业用人民币组织生产,出口收到美元。从企业利润的角度,也许是很微薄的利润,一件衣服挣几块钱,一只袜子几分钱,出口上千亿美元也没多少利润。但对中国政府而言,那就是天大的利润了,一方面自己印人民币发展纺织企业,拉动了很多相关产业,另一方面,出口换回来的美元全落在自己口袋里。除了进口纺织机械以及一些原材料的几十亿美元,对政府而言,就相当于千亿美元规模的净利润了。当然,政府投入了人力成本,也要棉花等原材料,也可能有环境污染。但在政府看来,人力与棉花什么的,根本没什么成本,不搞出口也就荒在那里了,人没工作还要找政府的麻烦。环境污染暂时不管的话,这种生意是绝对的横财,里外都赚到了。收来上千亿美元,就真的可以拿去做很多事。这就是后进国家靠出口导向发展经济的原理,与自己积累相比,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模式,发展会快很多,有条件一定要大搞特搞,谁说不搞就是不懂最基本的经济原理。”

有一段时间我认为“投资”的威力巨大,应该也有类似的高等级原理,想搞个“投资原理”。现在看来,投资是为了长期经济增长,真正威力巨大的是“长期经济增长原理”。除了投资,还有技术升级,这也可以帮助到长期经济增长率。制止奢靡,短期会损害经济增长,但长期有利。

外贸、长期经济增长,很多经济学家都说过。但经济学里理论太多,看多了容易迷失。对我来说,“外贸原理”和“长期经济增长原理”是最重要的两个原理。要搞好外贸,这是突破口。要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不要迷失在短中期的各种问题中。

=============================================================

(二)人均GDP的逻辑

前30年看一些工农业生产指标,增速还可以,年均能算到6%。由于人口多,总量排名也不低。二战后快速发展的国家很多,周边地区就好几个。和做得好的相比,算一般。直觉上人多增长得慢些,也正常。1952年到1978年,中国GDP占世界的份额从5.2%降到了5%。这个份额也不算差,到2000年中国也就这个数,之后才快速增加到12%。其实改开初期,并没觉得GDP数值太低。邓小平的计划只是“翻两番”,人均1000美元,就小康了。

最直观的问题,是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差距太大。这无法掩饰,干部们到境外,“侨胞”回内地,对中国是一种震憾教育。70年代末王震访问了英国,大吃一惊。原以为水深火热的英国工人,生活水平竟然比他这个副总理还高。后来他说,“我看英国搞得不错,物质极大丰富,三大差别基本消灭,社会公正,社会福利也受重视,如果加上共产党执政,英国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这类震憾教育,给了改开强大动力,也严重打击了国人的自信。和发达地区比,差距实在太大,只好不比了。文宣基调成了“我们很落后,很落后”,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改开后长期高速经济增长35年,GDP总量上去了。感觉上印度的长期增长是仅次于中国的,也翻了五倍多,但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拉了第二名五倍,确实是一枝独秀,再次说明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威力有多大。世行说购买力平价GDP今年超美,汇率GDP也是几年的事。

这是算总量,除以人口数似乎还不行。印度差中国多少倍,中国就差美国多少倍,都有半个数量级。印度和中国比啥也不是,那中国和美国比,似乎也不算啥。人均GDP追美国,就象印度追中国一样,刚上路,甚至不知道怎么办。没人说得清楚,人均GDP怎么搞才能追上美国,已经各种乱七八糟的事了。直觉是追不上,就从资源来说,似乎要占领地球才够。

有意思的是,1978年改开初期,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问题更大。现在正相反,普通中国人的实际生活水平,比起人均GDP排名要好得多。说生活水平追上发达国家,真不是在幻想,也不是很遥远的事。

这个问题背后经济原理是,GDP总量的意义要远大于人均GDP。人再多,总量想到世界第一也很不容易。总量到了世界前列,就会产生一些独特的影响很大的经济现象。GDP总量想超过美国,或者超过中国到世界前二,是不可能的。中国和美国的GDP总量代表着逆天的实力。

而人均GDP,如果人口不太多,就可以搞一堆实质意义不大的“经济活动”凑出来,也可以搞汇率调整之类的统计方法凑。而且还很容易搞,各国都搞了很多,世界人均上万美元,中国还没到平均值,只排到80名左右。邓小平看到现在的各国人均GDP数值得吐血,翻两三番的国家铺天盖地。

不是说中国在故意“韬光养晦”不愿意把人均GDP往高里炒,而是有简单而深刻的道理。主要是内部差异太复杂。人口多到十亿,国土大到几百万平方公里,人群与地区差别太大,人均GDP不容易做高。如果地方不大人不多,差异情况不太复杂,就容易炒高。

最明显的是汇率。中国搞出口的门类特别多,大多数门类竞争力极强,汇率上升不影响竞争力,有些行业就算升到3也无所谓。所以2005年以来升值了30%,出口占世界份额还是不断提升。但是也有一些门类,对汇率是敏感的,总量也非同小可,不能不顾。所以升值时总会有一些行业出来叫苦,而且是真的苦。因此,央行会把汇率控制到“整体低估”的程度,不可能按“均衡汇率”去调整。只能慢慢升值,有需要了还贬值。只有当一些靠汇率低估的出口门类真的不要了,才能大方升值。道理并不复杂,但很多人低估高估会升会贬夹缠不清。

大多数国家出口门类比较单一,一般把汇率控制到“整体高估”的状态。中国以前也是这样,通常是官方汇率高估,黑市汇率低,有时差别很大。国际上传说的“争相贬值促进出口”并不是常态,只有搞制造业出口的少数国家喜欢。如果出口原材料,肯定愿意让汇率在“高估”状态,疯了才低汇率出口。也因此,中国对稀土出口搞配额,用低估汇率出口太亏了。

进一步可以说,世界各国的GDP暴增是中国弄出来的。中国把国际原材料价格炒高了,很多国家汇率高估状态能维持住,不象以前经常汇率暴跌完蛋。不仅自己GDP猛增,而且还拉着不少国家GDP猛增。G7占世界GDP份额猛跌,从80年代中期的70%降到50%以下了。中国新占的份额不到一半,其它发展中国家也占了不少,G7的实力明显下降,不象从前那么不可一世。以前是太黑了,G7把穷国汇率搞崩溃,原材料就便宜收购了,GDP怎么也炒不上来。

所以,很多发展中国家看着人均GDP还行,其实按中国的标准要大大下调。这种调整和“购买力平价”调整不是一回事,要曲折一些。

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又是另一套逻辑了。前几年美国建筑业的GDP产值高于中国,就很糊涂,为什么中国钢铁水泥消费是美国十倍以上,却能统计成这样。这些国家货币自由兑换,到不是汇率问题,而是虚的经济活动太多。总的来说,发达国家的物价是偏高一些,但是实物商品价格也不特别高,按购买力调整不会降太多。但是大量的GDP在人的“互动环节”中产生出来,而人力价格就真的特别高了。这是和发展中国家最显著的区别。不少“发达国家”论综合实力或者生活水平都只一般,只是人工价格高,人均GDP数值动则2-3万美元。这种状态的发达国家其实不少。

因此,虽然中国发展得不错,在国际上看上去很牛的样子,但人均GDP就排名很差,甚至比不过一些发展中国家。按照现在的路数,也确实不知道人均怎么追美国。

====================================================================

(三)生活水平

长期高速经济增长是世界纪录,拉开第二名都五倍,人均却还没到世界平均水平,难道当初基数就那么差?也不是。前30年增长率基本有世界平均水平。再前面蒋光头挖的坑是深了些,有这个因素。主席时代爬坑很辛苦,乱子多,经济上还没爬出来。但改开35年再怎么也出坑了,我们要抛开扭曲低估的人均GDP,看看现在到什么水平了。

其实邓小平有点冤,他说的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根本就不是“人均GDP”。按中国当初统计“国民生产总值”的办法,很多国家GDP都完蛋了,服务业全光,汇率扭曲也没这么厉害。中国就已经是发达国家了,美国也不在话下了,钢铁水泥是它的十倍。要按邓小平陈云琢磨的事,三步走的最终目标“21世纪中叶中等发达”提前40年实现。那个时代人的想象力有限,小平的翻两番已经很吓人了,陈云说4%稳健好。现在这么牛的硬数据,小平陈云是绝对想不到的。4万亿美元外储,谁敢想?邓小平开会只敢吹“同志们,想象一下,有一天我们会有100亿美元”。现在中国领导人盘算的事,根本不是三步走战略,要复杂的多。谁知道巨大的产能反而会成麻烦?

当然“国民生产总值”太重物质,要调整到GDP统计,但是虚的地方又扭曲过头了。比较好的还是按王震的办法,看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现代信息社会,中国人的生活并不神秘,世界各国过得如何也不难知道。

我的判断是,如果排除一些困难情况,是接近发达了。实际生活水平,一部分人比发达国家普通人要好,一部分人差不多,一部分人差一些。三类人都非常多,都有可观的财富水平,不只少数富人。一个普通中国人,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比较,可能中国人钱多些,外国人收入高花钱猛,生活水平说不清谁更好。这个是中国的“主流生活”。如果过不上这种主流生活,就是困难群众了,也很多。这里说的人群具体数值难于统计,但都上亿了。至于发展中国家就不要提了,没人看得上。

问题不是追赶发达国家,要复杂得多。很多人生活水平的追赶基本完成,似乎也不特别难,应该有机会够得上,于是就成了全国人的“目标”。困难群众大片大片的,必须搞到主流水平,任重而道远。

这在世界经济史上是没有过的。通常经济学家提起“贫富分化”,不管严重程度如何,指的是人群的分化,而非经济结构。在单一的经济结构中,人群有巨大的分化,吃肉的少,喝汤的多。但在中国,意义更大的是经济结构本身的分化,各种经济形态多种多样,最复杂最混乱。国有、民营、外资,政府、企业、社会,内向、外向,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农村、乡镇,竞争、垄断,传统、新兴,乱到了顶点。

在这种谁也理不清的复杂结构里,相当多领域展现出强大生命力与先进性,是支持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众多普通人在其中生活,不只是少数富豪。中国隐约出现了一个竞争力至少不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这个经济结构成为生活标杆,非常具体地描述了中国人应有的“生活水平”。大片的地区与人群没有加进去,或者参与的程度还不够。还有大量与这个经济结构匹配得不太好的结构存在,需要调整适应,听上去就很头疼。

一个容易发现的领域是淘宝代表的电子商务,这是世界最好了。淘宝软件用起来很方便,用智能终端买东西两三下搞定。淘宝上商品很丰富。淘宝价格很便宜。淘宝快递服务很好。淘宝改变生活方式。离开中国,这些就没有了,不少出国的人发现不方便。很多台湾人用上了淘宝,从电商意义上先被统一了。香港快递费贵,不能很好利用淘宝这个平台。淘宝是很好的例子,人均GDP高不一定好,高了反而搞不出来。美国有Ebay, Amazon,看上去销售额也不小,但不是一回事。快递费就贵上10倍,也没那么便宜的价格。但GDP总量低了也不行,其它国家更没有,生产不行、基建不行、IT不行、市场不行。淘宝是给普通人用的。富人无所谓,要什么东西拿钱往上招呼。对不那么富的人,有还是没有区别不小。

另一个例子是高铁系统。现在陆续开始组大网了,要覆盖全国中等以上城市,快大功告成了。这也是世界最好,规模最大,价格最便宜,以惊人的速度建成。有没有高铁,区别很大,经过的地方最清楚,都想尽办法捞过来。高铁也是给普通人用的。二等座数百元的价格,收入上升很快的中国穷人也可以承受。不用太多的钱,就能享受高铁的便捷、准时、舒适、安全。人均GDP不用太高,普通人就能负担得起,事实上已经有很多收入不高的群众用上了。建成2-3万公里高铁,绝对可以震憾世界。别的国家看来是搞不出来,最多个把线路,组网不太可能。建起来太费钱、太慢、太麻烦,用起来太贵。

还有一些不起眼的事。比如看体育节目,在中国内地非常好。有线电视费一月二三十元,一堆台,体育台只是一小部分。在香港想看英超,要和电讯盈科签约,月费398港币。一次交36个月才免6个月,掏出11900元看球赛,这叫啥事?掏了这钱,就是服务类GDP,很多国家都这样。在内地,这样卖电视节目不是疯了?看英超到广东卫视,央视还有一堆各国联赛、欧冠,资源过剩,又开了个CCTV5 高清频道。基本不花钱,想看啥看啥。

和体育节目类似的,是免费的影视视频资源。有时只有中国内地能看,境外的IP不让看。这不是盗版,内地网站花钱买了版权的。好看的外语剧总有人整出中文字幕,有时还几个版本,人多力量大。还有网络小说之类的,有为数不少的人在奋笔狂写。总的来说,如果想过看球、看片、看小说的休闲生活,性价比非常高。基本等于免费,有那么一些人花不多的一点钱,就能把这些事弄出来。这种生活方式搞过头了也许不那么健康,但总归是一种全民福利,有比没有要好。在这些事情上,富人穷人是彻底的平等。

还有一些基本生活服务,在中国便宜又方便。网络坏了,一个电话中国电信立刻派人来,不行再派高手支援,总能解决问题。在香港网络坏了,很可能几天后才有人来修。有时甚至要等两三个月,理由是要“挖地”,得政府批准,这段时间弄一个3G上网USB先顶着。水、电、煤气之类的,总体来说费用不高,有问题处理也快。是有某些国家全免费之类的传说,但非常少,不具有普遍意义。不少发达国家,基本的水、电、网络、能源、通信消费要花不少钱,这都是GDP。中国普通人在这些基本生活方面不比发达国家差,花的钱少多了,性价比不错。也有不少困难群众还过不上,但越来越少,最终基本会全面覆盖。比如中国移动已经把基站全建好了,水电都有全面覆盖的发展过程。这事其实挺难的,不少发展中国家看人均GDP比中国高不少,这些基本项目就混不过去。

还有吃吃喝喝,这本就是中国的传统优势。中国人出去吃喝选择多,丰俭由人,不管穷富吃喝生活是很丰富的。普通群众越来越活跃地参与吃喝运动,有相应的心理享受。不少出了国的人很怀念,看舌尖之类的节目受不了。

给以上这些生活提供支持的,是各种各样的经济体系。民营的淘宝,国有的高铁。官办的CCTV,新兴的门户网站。竞争的家电,垄断的电信。到底哪种模式“好”,谁说得清?

一个屌丝,到富士康打工,基本工资2000多。加些班月入3000-4000,包吃住,一年存个2-3万。有了这些收入,可以做很多事。花500租个房,比香港人强。买个LED电视,1000-2000,空调1000-2000,洗衣机1000,都是不差的品牌货。1000网购个小米手机,和iphone4S差不多。整个台式电脑,2000多不差了。出去光膀子吃烤羊腿,一个150。出门公交地铁,便宜方便。坐高铁回家乡,300-500。除了烤羊腿,这些价格都没涨,或者跌了不少。这个社会底层屌丝,已经可以过上这些物质生活了。甚至生了小孩,也学着去搞外国奶粉。

还有比民工还要底层的,连这些也买不起。但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存在一个支持这些物质生活的庞大结构。五六年前,富士康民工收入1000多的时候还不行。这个结构正以惊人的速度,覆盖越来越多的人。说不清楚,香港台湾的愤怒青年,生活水平比富士康民工强在哪。

层次再高点,就买车买房。档次地段不论,新车新房看上去品质并不差,比起外国的破烂二手车房强不少,便宜的也大把。这也很现实,稍努力点就够得着。只要是不稀缺的,难度都不高。很多人还没有,将来肯定会有,正在盘算。香港台湾很多人将来也不会有,不知道发达到哪去了。

生活当然不只电器手机车房这么简单。要档次,要安全,要舒适,要发财,要出人头地。众多中国人在争夺资源,乱象纷纷。所以要改革,要反腐。但是以上这些基本生活,已经可以把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挡在门外了。

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质疑,所谓的发达国家生活,好象也就那回事,到底强在哪?收入高些花得更多,也并不更有钱,物质消费也就那样,生活好的远比想象的少。一些从前的“高大上”被拆穿显出了破落相,承受普通中国人粗鲁的鄙视。很可能,这就是世界经济的真相。

=====================================================

(四)长期增长动力

前面分析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不少描述违反直觉,和很多似是而非的流行说法不一样。这些判断包括:

1. 中国的人均GDP相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有系统性的低估,是中国特有的。这种低估通过购买力平价调整不过来,调整后中国排名并没有改善。

2. 中国普通人的主流生活水平、财富水平接近发达国家,超过所有发展中国家,远高于人均GDP排名。

3. 中国有一个先进的庞大经济结构,规模和竞争力至少不弱于发达国家,其它发展中国家没有。

4. 中国的成绩是通过长期持续增长实现的,需要长期才能表现出来。过程中受关注的是真实存在的短中期大小危机,容易迷惑糊涂。

5. 中国是和美国一个级别的大国。即使有再大的危机,大国也能防住,经济崩溃只会发生在小国。

6. 大国的问题是长期经济增长率。除了中国还在增长,美欧日有陆续降成零的趋势。

7. 中国超高的投资率是长期经济增长率一枝独秀的重要原因。即使投资失误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仍远小于长期增长的获益。

以上这些判断,专业经济学家都会搞错或迷失在复杂的理论与现实中,我有信心是正确的。如果想平衡一些,每条后面都可以加上,中国还有N亿穷人、M个落后产业,环境污染、金融乱象,官员腐败、体制问题,仍很落后。

长期经济增长率厉害的是,所有的优势和缺陷,都会通过它公平地表现出来。有一定水平的经济学家不会去谈崩溃,而是说“长期经济增长率下行”。大量企业按照旧有的增长环境安排产销,而价格可能对一点点的过剩短缺都很敏感。当经济增长率发生显著变化,市场环境就可能剧变,景气差别明显,短中期危机经常出现。中国现在面对的就是这样的情况,长期经济增长率显然在下行。规模已经很大,过去的10%既不可能也无必要,问题是下行到多少。

林毅夫是我认为水平最高的经济学家之一,经常鼓吹投资的正面意义,也主要关注长期经济增长。他认为还有20年8%的潜在长期增长率,是靠“人均收入与美国差距”来判断的。中国只有美国五分之一,相当于日本1951年、新加坡1967年、台湾1975年、韩国1977年与美国的差距,它们后来都8-9%增长了20年。“人均收入差距”其实等价于技术与产业水平的差距,下定决心去追,就有后发优势。别人更多靠引进,中国是山寨运动。简单地说,林毅夫认为主要靠山寨美国,还有潜力8%增长20年,当然要搞改革把潜力发挥出来。20年是个略值,其实离提出来的时候已经好几年了。但人均收入也统计不清,总之到现在还是美国五分之一左右。

林毅夫这个逻辑比很多关注短中期危机的经济学家高一个档次。如果短中期危机都应付不了,就不要谈搞经济了。真正有长期意义势头火热的山寨运动,经济学家却不怎么关注,或者反而去贬斥,说没创新。其实管用的就是山寨,没法山寨了再创新。过去成绩不小,以后也这么干。


但是把中国和日新台韩类比,按我前面的分析,恐怕不能这么来。这有几个原因:

1.中国人口规模太大。日新台韩比美国人口少多了,后发优势可以覆盖全部人口。中国是美国人口的四倍,产业上山寨美国能覆盖多少人口是个问题。印度IT业吹上天也就几百万人。日本人口上亿,占了很多产业才算发达。

2.中国需要的产业实在太多,不可能象美日这样把中低端产业扔掉,而是向内陆转移。中低端产业从中国内陆迁移走,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高中低端产业并存的状态下,人均收入会受低端很大影响。服务业就不可能高收入,否则低端的人没法过了。而服务业是就业人口最多的。

3.中国和美国的技术差距,没有人均收入表现得这么大。国家技术实力,中国强于大部分发达国家,排名很前,仅全面落后于美国,从航天、高铁、先进战机、重工、IT等科技领域能看出来。从技术上看,后发优势比感觉的要小。

4.中国人均收入的增长,和技术层级的相关性较为间接,反而和产业规模更相关。民工荒导致工资上升非常快,是因为制造业、建筑业等“民工产业”大发展,把农村剩余劳动力挖光了。3000元找不到民工,但可以找大学生,因为“白领产业”规模不够大。某些产业技术升级,相关人员收入快速增加,但对大批民工、大学生影响不大。

所以,虽然中国肯定还要后发优势山寨运动追美国,但要推出20年8%的潜力就比较曲折了,中间多处逻辑存有疑问。后发优势应该有相当的作用,例如额外2%的长期增长率。但由于人口规模的决定性因素,后发优势不能给中国提供主要的长期增长动力,需要其它动力。就说美国自己,二战后火的时候也快速增长,哪有后发优势?是高科技和世界霸权的先发优势。

即使在之前,中国的高速增长也不能说主要靠后发优势。我认为“先发优势”更明显。当然先发优势主要是说高科技,我用来泛指产业。意思是,中国不仅山寨了众多产业,还第一个实现了逆天的规模与高性价比,这个优势对于其它国家是不可抗拒的。人口太多,某个行业有突破对人均收入也没多大用,就象印度。但是,人口多也能将所有行业全搞到中高水平,这种“配套齐全”的优势是不可比拟的。只不过,它的表现形式不是人均收入,而是极高的性价比。


这个逻辑确实有些绕,但综合起来就是下面这个意思:

1.日本四小龙利用后发优势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或者叫东亚模式,能够有很长的高速增长期。中国看上去也是这样,有了高速增长期,一些经济学家说没有新意,“中国模式”不存在。

2.日新台韩由于人口规模不大,在高速增长期就实现了人均收入的快速上升,接近美国。而中国虽然高速增长期已经很长,人均收入仍然很低。这使林毅夫误以为中国仍处于日新台韩高速增长期的起点,进行了简单类比。

3.人均收入在高速增长后仍然很低的原因,是人口规模太大,与东亚其它地区本质不同。虽然中高级产业进步很大,但远不足以将中国众多人口拉到高收入。现存的中低级产业,决定了整体的低收入状态。

4.另一方面,海量的人口以及全面追赶的国策,让中国的后发优势以产业聚集、世界工厂等形式表现出来,有类似“先发优势”的产业垄断效应,后来者无法竞争,这是日新台韩没有的。

5.中国的产业技术优势和规模超过了所有发展中国家,也超过部分发达国家。再加上低收入,使得中国经济整体上有全球独一无二的终极杀手式竞争力:巨量规模基础上的高性价比。这是长期高速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

6.由于有无敌的竞争力,部分产业不受限制地高速增长,到了本国或者地球规模意义上的极限:产能过剩。既带来竞争优势,也带来麻烦。再加上经济规模已经很大,使得中国的长期高速增长率有下降压力。

林毅夫的8%,我直觉是高了些的,但这里主要是说逻辑问题。按林的逻辑,过去10%的高经济增长属于偏高了。考虑到中国那段时间无敌的竞争力以及无穷无尽的市场,这是可以解释的。现在市场不再无穷尽,这个竞争力作用下降,长期潜力经济增长率是多少不好说。我感觉是6%左右,纯属感觉。

对于现在流行的美国制造业复苏的说法,不知他陈大是如何看待
这是西西河里说温总的政策实施后房价会降60%的那个陈经?
陈经是我最欣赏的评论家之一。相对于他以前“大投资原理”,他将大投资、技术升级、反腐等一同纳入了“长期经济增长原理”,指出了需要着眼于长期增长潜力,不发展比冒发展错风险的大发展要坏。
的确普通中国工业化人口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对于美欧日已经差得有限了,一些大众公共服务的价格由于人口密度高带来的规模效应被保持在相对很低的水平。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应该还是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参加到现代社会化分工的工商服务业人口规模,一方面进一步普遍提高这些人口的生活水平、科技素质、人文商业素质。
这个发全了吗?
lxrabbit 发表于 2014-5-10 10:12
这是西西河里说温总的政策实施后房价会降60%的那个陈经?
看他的文章很多年了,陈经也有不准的地方,但是大部分都很准。
好长,好H,有些道理
听陈经扯淡……
f22 发表于 2014-5-10 12:11
好长,好H,有些道理
好长,好硬,好粗,,还有好什么。。。
扯淡能扯这么长也真是佩服。无非就是投资万岁,浪费有理,计划经济的草胜过市场经济的苗。GDP的概念是凯恩斯以后才流行的,彻底资本主义的经济学概念,马克思理论和计划经济理论压根没有的概念
看到了投资万岁,看到了可持续高增长万岁,没看到浪费有理,计划经济的草胜过市场经济的苗什么的,看得出来改开30多年陈经是非常引以为豪的。

我从陈经这篇文章看到最有感触的是他看问题的本质,中国下一步的发展的目标是什么,他的结论是是老百姓的生活:“当然‘国民生产总值’太重物质,要调整到GDP统计,但是虚的地方又扭曲过头了。比较好的还是按王震的办法,看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现代信息社会,中国人的生活并不神秘,世界各国过得如何也不难知道。”
从这里面做的文章就都是真实的文章,普罗大众的生活水平上去了,中国就发展了,至于指标什么的,其实不总那么靠谱。

房价这种东西的确很难精确把握,谢国忠从2003年唱衰房价,不也还是著名经济学家么。
我没在西西河上看到陈经说房价跌60%的原文,看到一篇“陈经:泡沫过程注定反演,北京房价暴跌60%”不知是不是房托做的,有原文链接的还请给一个。

听陈经扯淡……
多说几个字吧,不要这么惜墨如金嘛!

supercreate 发表于 2014-5-10 18:45
看到了投资万岁,看到了可持续高增长万岁,没看到浪费有理,计划经济的草胜过市场经济的苗什么的,看得出来 ...


他文章的第一段就是浪费有利,为低效投资做辩护。虽然他名义上不反对改革开放,但他整个思路就是赞美计划经济,批判市场经济,并且连工农业总产值和GDP都不加区分,故意混淆概念。我在西西河有很长一段写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分歧和区别的分析文章。等有空整理后转过来。
supercreate 发表于 2014-5-10 18:45
看到了投资万岁,看到了可持续高增长万岁,没看到浪费有理,计划经济的草胜过市场经济的苗什么的,看得出来 ...


他文章的第一段就是浪费有利,为低效投资做辩护。虽然他名义上不反对改革开放,但他整个思路就是赞美计划经济,批判市场经济,并且连工农业总产值和GDP都不加区分,故意混淆概念。我在西西河有很长一段写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分歧和区别的分析文章。等有空整理后转过来。
多说几个字吧,不要这么惜墨如金嘛!
就一“侃爷”,还要我说什么?
mopfish 发表于 2014-5-10 21:34
他文章的第一段就是浪费有利,为低效投资做辩护。虽然他名义上不反对改革开放,但他整个思路就是赞美计 ...
在陈经的原文中只有一个“计划”,还不是计划与市场那个意义下的计划,他谈的是投资,原教旨主义的市场经济也有投资吧,只是主体是资本家而已。

我觉得他第一段的中心思想是权衡利弊,为投资(甚至是低效投资)脱罪,如果能高效投资,肯定更值得欢迎啊。

我觉着对一个现代国家来说,计划像骨架,市场像肉,金融像血。

supercreate 发表于 2014-5-10 22:16
在陈经的原文中只有一个“计划”,还不是计划与市场那个意义下的计划,他谈的是投资,原教旨主义的市场经 ...
他里面毛病多了,比如我说的那个工农业总产值和GDP的概念,这是直接和投资概念相联系的,混在一起乱七八糟,又那么长,怎么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呢。基本概念就乱用
就一“侃爷”,还要我说什么?
证明一下嘛,免得象我这样的无知中年上当嘛!
证明一下嘛,免得象我这样的无知中年上当嘛!
难道不是应该你先证明一下他的确有真本事么?
陈政委的“官办经济”可是西西河的镇河之宝,说的很通俗易懂,他说房价下跌60%真没听说过,他自己炒股亏了很多倒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