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翼之惑:国产客机距离商业成功有多遥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57:21
银翼之惑:国产客机距离商业成功有多遥远?

2014-05-05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        余健




图:产业政策的摇摆曾使得国产客机进度反复归零。越是追求“完全”国产化,国产客机距离商业成功便越遥远。

日前,国产支线客机ARJ21-700在加拿大完成自然结冰试验后顺利返回国内。兴奋之余,依然有不少人表达了疑惑:早在2007年底就已下线的ARJ21缘何仍处于试验阶段?为何仍在使用进口发动机?国产客机是否足够安全可靠?这种负面情绪不是偶然的:半年前,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再次推迟到2015年底的消息给整个产业链带来压力;三个月前,国产支线飞机MA60连续出现的起落架故障让人捏一把汗。究竟是国人“望子成龙”太过急切,还是企业乃至产业政策存在不足——答案似乎在两者之间。

即使不算规律,飞机延迟交付现象也并不鲜见。波音787客机及空客A400M运输机都曾因供应商问题而拖期,但这并未影响它们的成功。在国内,ARJ21的困难主要在于试飞条件限制,此次远赴千里进行结冰试验、之前无奈聘请国外公司开展高强辐射场防护试验便属此类,官方解释“基础薄弱”也算说得过去。但更重要的C919项目则受制于特殊的供应商体系,即该型机各子系统大多由国内企业与外方合资后提供,如与UTC合作电源及驾驶舱系统、与Rockwell Collins合作通信及导航系统等,仅有ARJ21项目经验的商飞公司在协调众多新生供应商时自然比较吃力。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政府当局不仅希望大飞机重大专项能带来一款与A320、波音737媲美的单通道客机,还指望通过实施合资给整个民机产业链一个“集体新生”的机会。由于一开始就担负着促成技术转移的额外任务(甚至是政治任务),C919项目怀揣完美愿景的代价是,时间。

去年庞巴迪CS100客机经推迟完成首飞后,国外媒体以《飞起来了,但能卖出去么》为题来表达对其生存空间的担心,毕竟随着时间推移,同级别的A320NEO和新一代737竞争已近白热化,主流技术标准亦水涨船高。以国内企业的能力,让ARJ21和C919飞起来尚属易事,难的同样是订单。目前,尽管C919据称订单已达近400架,但航空公司在得到明确交付日期前的订购大多为意向性质;ARJ21则有望于今年交付第一家客户成都航空公司,此前商飞公司曾现金入股该企业。回想当年空客推出大型远程客机A380后,即便是波音,也不得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转而开发中型远程客机787。故对于国产客机来说,政府扶持只有一时之功,发掘适合自己的“市场缝隙”才是长久之道,而尽快进入目标市场则是当务之急。

尽管令人情感上难以接受,但一个悖论已然浮出水面:越是追求“完全”国产化,国产客机距离商业成功便越遥远。也许是关键技术被卡脖子的历史记忆太过深刻,在不少民众甚至是政策制定者看来,一架由中国企业总装、国外供应商提供发动机、机电、航电等系统的客机算不得真正的“国产客机”。而巴西航空工业自上世纪60年代即心无旁骛地致力于飞机总装,如今“安博威”已在国际支线客机市场占尽优势;上世纪末,国内企业也曾在自研“运十”与组装麦道MD82/90项目取得突破,但政策制定者在两条产业路径之间的摇摆使得进度反复归零。空客、波音选用发动机时考虑的是客户需求而非发动机产地——在高度开放的民用客机产业,商业成功才是唯一标准和目的。如果仅仅为了民族自豪感,血统纯正的“运十”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让路透社惊呼不已了。

至于安全性,国产运七客机早在1991年就交出了“双十五万”成绩单(安全飞行15万小时、安全起降15万次),波音787也曾在10天之内连续发生燃油泄露、电池起火等事故遭致停飞。初始产品风险?这是一个立志拥有国产客机的国家必须承受的。



http://www.cannews.com.cn/2014/0505/92100.shtml



银翼之惑:国产客机距离商业成功有多遥远?

2014-05-05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        余健




图:产业政策的摇摆曾使得国产客机进度反复归零。越是追求“完全”国产化,国产客机距离商业成功便越遥远。

日前,国产支线客机ARJ21-700在加拿大完成自然结冰试验后顺利返回国内。兴奋之余,依然有不少人表达了疑惑:早在2007年底就已下线的ARJ21缘何仍处于试验阶段?为何仍在使用进口发动机?国产客机是否足够安全可靠?这种负面情绪不是偶然的:半年前,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再次推迟到2015年底的消息给整个产业链带来压力;三个月前,国产支线飞机MA60连续出现的起落架故障让人捏一把汗。究竟是国人“望子成龙”太过急切,还是企业乃至产业政策存在不足——答案似乎在两者之间。

即使不算规律,飞机延迟交付现象也并不鲜见。波音787客机及空客A400M运输机都曾因供应商问题而拖期,但这并未影响它们的成功。在国内,ARJ21的困难主要在于试飞条件限制,此次远赴千里进行结冰试验、之前无奈聘请国外公司开展高强辐射场防护试验便属此类,官方解释“基础薄弱”也算说得过去。但更重要的C919项目则受制于特殊的供应商体系,即该型机各子系统大多由国内企业与外方合资后提供,如与UTC合作电源及驾驶舱系统、与Rockwell Collins合作通信及导航系统等,仅有ARJ21项目经验的商飞公司在协调众多新生供应商时自然比较吃力。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政府当局不仅希望大飞机重大专项能带来一款与A320、波音737媲美的单通道客机,还指望通过实施合资给整个民机产业链一个“集体新生”的机会。由于一开始就担负着促成技术转移的额外任务(甚至是政治任务),C919项目怀揣完美愿景的代价是,时间。

去年庞巴迪CS100客机经推迟完成首飞后,国外媒体以《飞起来了,但能卖出去么》为题来表达对其生存空间的担心,毕竟随着时间推移,同级别的A320NEO和新一代737竞争已近白热化,主流技术标准亦水涨船高。以国内企业的能力,让ARJ21和C919飞起来尚属易事,难的同样是订单。目前,尽管C919据称订单已达近400架,但航空公司在得到明确交付日期前的订购大多为意向性质;ARJ21则有望于今年交付第一家客户成都航空公司,此前商飞公司曾现金入股该企业。回想当年空客推出大型远程客机A380后,即便是波音,也不得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转而开发中型远程客机787。故对于国产客机来说,政府扶持只有一时之功,发掘适合自己的“市场缝隙”才是长久之道,而尽快进入目标市场则是当务之急。

尽管令人情感上难以接受,但一个悖论已然浮出水面:越是追求“完全”国产化,国产客机距离商业成功便越遥远。也许是关键技术被卡脖子的历史记忆太过深刻,在不少民众甚至是政策制定者看来,一架由中国企业总装、国外供应商提供发动机、机电、航电等系统的客机算不得真正的“国产客机”。而巴西航空工业自上世纪60年代即心无旁骛地致力于飞机总装,如今“安博威”已在国际支线客机市场占尽优势;上世纪末,国内企业也曾在自研“运十”与组装麦道MD82/90项目取得突破,但政策制定者在两条产业路径之间的摇摆使得进度反复归零。空客、波音选用发动机时考虑的是客户需求而非发动机产地——在高度开放的民用客机产业,商业成功才是唯一标准和目的。如果仅仅为了民族自豪感,血统纯正的“运十”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让路透社惊呼不已了。

至于安全性,国产运七客机早在1991年就交出了“双十五万”成绩单(安全飞行15万小时、安全起降15万次),波音787也曾在10天之内连续发生燃油泄露、电池起火等事故遭致停飞。初始产品风险?这是一个立志拥有国产客机的国家必须承受的。



http://www.cannews.com.cn/2014/0505/92100.shtml



仅仅追求商业成功有屁用,无非出卖廉价劳动力多换取几张绿纸。中国民用航空工业需要的首先是技术上的成功。中国有庞大的内需市场取得技术上的成功自然离商业成功更近一步,并且取得技术上的成功才能解决中国国防急需特种飞机发展需求。至于你说商业成功并非完全由技术水平决定其中掺杂大量国际政治因素。中国现在的实力想都别想。
远的很那,差的太远了
首先是要尊重市场!靠行政命令永远也无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