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作战、体系破击战到目标中心战:我军战役理论沿革的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04:26


1. 我军陆军战役理论的基本重述
(1)解放军陆军的战役战法理论沿革
直至上世纪60年代初,随着“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明确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人民解放军在总结其作战经验的基础上也学习苏军作战理论,颁布试行了第一代战斗条令。这标志着陆军作战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当时解放军陆军全面系统地学习与借鉴苏军作战理论,特别是其陆军作战理论,初步建构起人民解放军陆军作战理论体系框架。1955年1月30日,人民解放军第一本合同战术理论著作──《现代诸兵种合同战斗原则》正式编写出版,标志着陆军合同作战理论的成熟。但是,在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重大变化,中央军委逐步确立了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思想,此背景下1979年编修颁发的第二代战斗条令,标志着陆军核条件下合同作战理论内容基本形成。到80年代中后期,我国各项事业转入和平时期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战略指导从随时准备对付敌人大规模入侵,转变为着重对付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将陆军战役理论和战术理论进行分层次研究,改变长期以来以陆军战术理论研究涵盖陆军作战理论研究的现象;同时,编修颁发第三、第四代战斗条令,形成较为完整的机械化条件下的陆军合同作战理论;加强了渡海登岛作战、边境反击作战等应用理论研究。

(2)整体作战、重点打击
1986年和1988年,我军组织召开了两次全军性较大规模的战役理论研讨会,对未来作战的基本指导思想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整体作战,重点打击”的战役基本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在海军、空军、第二炮兵配合下,以陆军合同作战为基本形式的陆军战役作战理论,90年代后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整体作战、重点打击”的思想,并突出陆军军种特色。为了贯彻这一作战思想,我军对陆军进行了大规模整编。整编后保留的陆军军级单位,统一整编为陆军集团军。整编后的集团军加大了专业技术兵种的比重,火力、突击力、机动力、防护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均有较大提高,整体作战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并可在上级编成内或独立遂行战役作战任务

1999年1月,中央军委颁布《联合作战纲要》,其中对“整体作战”的解释是利用人民战争的整体性,形成自己的整体和破坏敌人的整体,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心理方方面面,所谓整体作战就是联合作战;所谓”重点打击“就是打击敌人的战役中心,也就是影响整体结构的关键节点,包括时机和目标方面的重点。整体作战是前提,重点打击是关键。两者互补构成一个完整的联合作战样态。而在我军第三代战役学教程《战役学总则》里,对此进行了更系统的阐述。认为要充分运用一切作战条件所形成的整体合力,着眼破坏敌作战体系的整体结构,集中力量重点打击敌人的要害目标和关键部位,从而推动战局发展,夺取战役胜利。“整体作战,重点打击”这一描述中,第一次具备了明显的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因素,那就是“着眼破坏敌作战体系的整体结构,集中力量重点打击敌人的要害目标和关键部位”。从“歼灭战”到“整体作战,重点打击”,一是符合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二是本身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当时的中国军事力量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来进行这样的战争。

(3)体系破击战
在新世纪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世界格局和技术装备日新月异,美国经过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充分验证了信息化作战的各项内容,促使各国纷纷研究陆军如何在信息化战争中发挥作用的问题。这一时期,解放军陆军作战理论研究的重点由以传统机械化条件下陆军合同作战为主,转变为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背景下的陆军作战,同时加大了对陆军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等相关理论问题的探索。作战理论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三非”(非线式、非接触、非对称)作战理论、应对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具体战法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信息化条件下陆军作战理论的新内容,初步建构起适应信息化战争特点要求的陆军作战理论新体系。“体系破击战”便是这一研究的初步结果。

体系破击战,是指集中精锐作战力量,以非接触、非线式中远程精确打击为主,与其他作战手段相结合,对敌作战体系以至整个战争体系中的节点或要害实施结构性破坏,降低和削弱其整体作战效能,动摇和摧毁敌抵抗意志,从而以较小的代价迅速达成作战目的的作战方法。体系破击战理论的提出,意味着解放军的战役理论已经从传统的歼灭战理论中走了出来,解放军将以一种全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作战行动。“信息火力打击”,可以分为“火力主战”与“信息主导”。“体系破击战”理论下,火力战将是“非接触、非线式中远程精确打击为主”打击的主要手段,具体就是利用陆军、空军、二炮所拥有的覆盖各种射程的精确制导武器对敌人实施打击,并且打击的重点将不再是敌人的有生力量,而是指挥所、交通枢纽、电子战设备等等。指挥所,是敌人作战体系中的决策机构,负责协调己方作战体系的运作;交通枢纽,是敌人地面机动的基础;电子战设备,是敌人获取信息和进行电子战的主力。打击这些目标,让其失去效能,则从根本上使敌人限于瘫痪,即使其作战部队此时并没有受到多大打击,但失去上级指挥、对战场形势又无法了解,根本就无法做出有效的应对行动。这样就可以构建单向透明的战场。

济南军区”前锋2009“联合作战演习后,某集团军参谋长胡修斌少将介绍,这次演习的特色是“联合和精确”。主要体现了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联合制胜和联合作战的思想,并且着力使这一思想由战役军团级以上单位向战术兵团乃至分队行动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与以往的山地进攻战斗相比,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集中的理念由兵力兵器数量规模向信息火力效能聚优转变;二是指挥的重心由主攻方向上的重点突破向作战关节要害的体系毁瘫转变;三是火力的运用由概略粗放决策向科学精细筹划转变;四是协同的重点由地面步坦行动向陆空火力协调转变;五是行动的控制由时间位置推进量向效果态势达成度转变;六是作战的目的由歼敌夺地向控要制权转变。

(4)目标中心战
2010年初,济南军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作战理论——目标中心战。目标中心战,简言之就是以目标为中心组织的作战,是按照军事目标学原理,着眼快速高效达成作战目的,围绕打击、封控、夺取或保护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体系的要害和关节进行的作战决策、组织作战行动、调控作战进程的作战方法,其思想实质是通过对关键目标施加影响,促使其系统“混沌”化,削弱敌作战体系的聚合力和一致性,从而达到控制、摧毁和压制敌方的目的。目标中心战中的“目标”不仅包含有生力量及各类工事障碍等有形的物理目标,还涵盖瓦解敌军斗志、实施战略威慑等无形的潜在目标。“中心”既可以是常规意义上的“平面几何中心”,也可是陆、海、空、天、电等多维空间的重心。“战”既可运用火力、兵力打击进行硬摧毁,也可采取电磁、网络攻击实施软杀伤,还可采取心理战、舆论战、法律战,或是通过经济制裁等途径,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要有利于快速达成作战目的,都应是一种好的战法或手段。

目标中心战的作战取向,是“识别重心、摧毁重心” 。 重心是“军队能够从中获取行动自由、物质力量或战斗意志的那种特点、能力或地方”。识别、暴露、孤立、削弱和最终摧毁敌重心,断其力量源泉,是速战速决,高效率、高效益达成作战目标的有效途径。分析敌方和己方的重心,是一个贯穿于整个作战行动的连续过程。    重心,既可能是军事力量,也可能是非军事力量;既可能被具体化,也可能被抽象化,它们存在于战争的每一个层次。比如,在海湾战争中,对于伊拉克而言,盟国的重心是它们之间的协调一致。在科索沃战争中,对于北约部队来讲,南联盟的战略重心不是它的作战力量,而是它的抵抗意志。

目标中心战的实施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体系破坏。着眼于破坏敌人的作战体系,实施结构破坏战、体系破击战;
二是锤击重点。战争的目的和目标有限,应选择一个最易达成作战目的的重点目标进行突击,打击一点,震撼全局、解决全局。
三是先机制敌。高技术兵器精度高,射速快,首次伤害能力强,先敌行动,有利于达成突然性,有利于摆脱被动,赢得主动。
四是连续突击,打狠、打痛敌人。作战过程中要避开敌人高技术兵器的优长,在某一方向、某一方面、某一地区对敌实施连续的、多波次的打击、突击,加速战争的胜利进程。

(5)作战理论的发展脉络
整体作战是最初的信息化作战理论雏形。直至今天也是进行信息化作战准备的基础。但是,在如何进行整体作战的问题上,理论发展经过了”重点打击“,”体系破击“和”目标中心“三个阶段,内容逐渐丰富,结构日益完整。重点打击论依旧是建立在机械化战争时代对于战役中心的理解,目的是破坏敌人进行战役的各种关键节点,为突破敌人防线提供便利条件,与二战时对敌人后方交通枢纽、指挥中心、通信中心的打击思想区别不大。体系破击战进一步丰富了重点打击的内涵,把21世纪的两场高技术战争的经验融入了进来,强调非接触、远程精确打击,对敌人实施瘫痪战。但是这种体系破击战的理解层次还只是中等层面,缺点也不少,尤其是缺乏对敌人的政治经济社会体系的系统评估和毁伤效果评估,因而依旧是一种”为战而战“的战役法理论。

目标中心战的突破在于,它把此前的重点打击和体系破击融合了进来,并且建立在系统评估的基础之上。这种系统评估包括一个完整的链条:
A. 对敌人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人类心理等方面的综合评估,结合我国的长远战略目标和当前政治军事目的,来选择作战的方式和目的,可能是大规模的综合性打击,也可能是特种的精确打击;
B. 对敌人重心进行精确评估分析,考虑对其实施毁伤的方式和程度。可能是全毁,也可能是警告性打击;可能是硬杀伤,也可能是电磁、网络攻击,甚至心理战、舆论战、媒体战、法律战,总之,采取什么样的打击和打击到什么程度,是可选择的;
C. 对敌人实施打击的效果需要进行精确评估,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链条,然后采取下一步行动。同时,根据政治、经济、社会情况的变化,主动调整作战的节奏,什么时候采取打击,什么时候中止打击,什么时候采用大威力的打击,什么时候采取小规模的破坏,都要做到游刃有余。

2. 信息化作战的外界源流
(1)五环目标中心理论与空地一体战
1988年,当时任美国空军司令部主管计划与作战的副参谋长助理约翰·A·沃登上校,出版了一本名为《空中战役(制订计划准备战斗)》的小册子,为尔后“五环”目标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沃登上校在美国《空军杂志》上发表了《把敌人作为一个系统来打击》的文章.这便是对美军和西方军队颇具影响的“五环”目标打击理论。 打击目标的选择问题历来都是空中进攻作战的关键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战役企图乃至战略企图的实现。同时,它也是控制战争强度、规模和进程的有效手段。五环”目标理论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以破坏敌方指挥控制环,迫使敌方领导层屈服,以达成己方战争目的为目标,而不以消灭其军事力量为目的。二是在难以打击指挥控制环的目标时,要围绕打击指挥控制环目标的需要,打击与该环密切相关的其他四个环内的目标。三是对其他环目标的打击,应以该目标对指挥控制环的影响程度来排序。因此,野战部队虽然处于最外的一环,但对其进行攻击往往被优先考虑。

五环”目标理论作为美国空军战役计划的主导理论,在其形成上有三个方面的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一:系统对抗。现代战争是系统对系统的对抗。因此沃登认为,在选择突击目标时,如果计划人员从单架飞机、单件武器、单支部队出发来进行思考,就不可能通观战略全局,找不到理想的突击目标。因此,应把敌方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考虑。 理论基础之二:瘫痪战。沃登认为,“作为战略家或战术家,必须抛弃那种认为战争的本质是军队冲突的观点”。他强调不要和敌人的军队正面冲突,而是通过打击诸如指挥、后勤等重要目标,造成敌人瘫痪,以较小的代价获取较大的胜利。 理论基础之三:重心打击。沃登认为,如果对重心实施某种程度的打击,可以产生决定性的效果。因此,他提出“指挥员和计划人员最重要的职责也许就是准确地判明敌人的重心所在”。从“五环”目标理论可以看出,敌方系统的关键重心是进行指挥和决策的领导机构,应通过直接打击领导指挥机构,或者是围绕它打击系统中其他重要目标,造成敌方整个系统的瘫痪,迫使其屈服。 在三个理论基础中,系统对抗处于最高层次,瘫痪是系统的瘫痪,而对重心的打击是实现瘫痪的必要途径和措施。

“五环”理论最突出的贡献在于把系统论引入了军事理论。虽然在美军中并非每一个人都认同约翰·沃顿对“五环”的划分,甚至有人提出这种划分不够精确,要六环、十环。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军方高层已经完全认同了约翰·沃顿有关“敌人是一个系统”的观点,并运用于实战中,从而给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不消灭敌人的军队就赢得战争胜利的科索沃战争,以及通过“斩首”、“震慑”行动摧毁敌人抵抗意志的伊拉克战争,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然而,五环目标论最早实际是对空地一体战的某种反制。空地一体战是在欧洲战场应对苏联陆军大规模纵深作战而提出的一种战役法理论,但是这种理论必然导致空军对陆军的依附,以陆军的胜利为胜利。这样就可能会让美国空军从陆军那里独立而来的基础遭到侵蚀。美国空军最早是作为陆军航空队参与世界大战,并且在对德日的战略轰炸中崭露头角。1947年美国空军独立以后,积极发展战略轰炸力量,以杜黑的制空权理论为依据,构建了一整套常规和核战的空中战役体系。如果空地一体战长期持续下去,那么美国空军就会沦落入德国空军和苏联空军的地步,变成了一支“空中炮兵”力量,区别只是这个炮兵的射程有远有近罢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五环目标论实际和杜黑的空权论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加入了现代社会的系统分析,效果评估等内容。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世界经济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程度提高,促使这种体系精确打击作战变得日益重要,于是,五环目标论从一种空中战役法演变为了整体的军事战役理论。

(2)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分析
工业时代是一个”有机团结“社会形成的时代。与农业时代那种”机械团结“不同,工业的城市文明需要各种部件、体系之间有机结合,互相促动才能让整个社会延续和发展下去。假如自来水出现问题,就像最近兰州,那么整个城市都将人心惶惶;假如汽车部件出现纰漏,那么汽车厂商就要在全世界回收汽车。因此,关键性的部件、组织和机能一旦遭到破坏,现代文明就将陷入混乱。越是高级的文明,其内部的有机结合程度越高,那么就越是脆弱。它非常容易遭到破坏,比如今天的计算机病毒之类。而农业社会由于是”男耕女织“的自我循环体系,毁灭了其一部分,另一部分懵懂不知,这个社会还能继续下去。农业文明就像一块 压缩饼干,啃掉一块,剩下的还是饼干;工业文明就像一架飞机,拆掉翅膀它就飞不起来了。故而,使用空军对敌人的关键系统实施打击,比如盟军对德国钢铁、轴承和石油企业的破坏,就可以从根本上削弱敌人的战争能力,但是对一个农业国家进行这种破坏的意义就小得多。现代工业化文明是”目标中心“作战的前提,只是在工业化时代早期,只有空军具备这种对体系的打击能力,现在则是各个军兵种都具备了全维打击能力。同时,从社会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前现代社会这种”压缩饼干“式的社会结构是无法进行”目标中心“作战的,只能进行歼灭战而消灭其军事力量,从而结束战争。

3. 我国周边环境的评估
我国周边产生军事危机的主要区域包括朝鲜半岛、台海、南海、阿克赛钦和藏南山地等。它们的人文与自然地理环境迥异,其军事冲突的性质和范围也大不相同。
(1)朝鲜半岛:气候寒冷,地形复杂多山,韩国城市化水平高,道路密集,朝鲜经济水平低,但是常年战备建设也构建了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韩国实行征兵制,全民皆兵,经常进行战备演练,但是社会风气较为腐化,男性文化不振,经济结构以大财阀为主,经济中心密集,经济结构较为脆弱;朝鲜内政复杂,军队、地方斗争激烈,经济水平低,战备意识和程度较高,全民皆兵。
(2)台海:台湾本岛人口密集,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南部以农业为主,北部以工商业为主。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属于比较典型的现代社会形态,年轻人男性文化不振,缺乏军事热情,易受网络影响。
(3)南海:南海周边国家与我国主要矛盾的是菲律宾和越南。但是越南本身内部政治南北分裂,红河流域的北方和湄公河流域的南方分别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把握了越南的命脉,导致对外政策起伏不定,军事发展处于“忍耐期”;菲律宾是殖民地国家,内政腐败无能,南部分裂势力强大,作为群岛国家实际无法控制地方,因此主要是作为美国的传声筒存在。
(4)阿克赛钦-藏南:前者与克什米尔相连,直接威胁印度首都核心区域,也是印度重兵防御地带,这里是我国干涉印巴战争的直接出兵重地,也是维系南亚平衡的要点,气候恶劣,地形复杂,是纯粹的野战地域;藏南气候温暖湿润,多雨,人口较多,我方后勤处于高原地带,不便于补给,难以进行长期的大规模作战。这里主要是野外作战区域。

4. 歼灭战与目标中心战
歼灭战(annihilation),全部或大部杀伤、生俘敌人,彻底剥夺敌人战斗力的作战。是一种不对称的战术,有很多具体的作战方式。歼灭战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有一点集中,战必求歼,不管几路来,只管一路去的特点。它是进攻战的基本原则,其主要特点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围歼敌人。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毛泽东创造性地把歼灭战作为战场作战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上以劣胜优的主要手段。他认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战争的本质,是一切军事原则的根据。在战争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但是,当敌我力量悬殊,危及军力保存时,保存自己又是首要的,因在不利情况下保存自己,正是为了在有利情况下歼灭敌人。

现代意义的歼灭战理论(德语:Vernichtungsgedanke)来自于普鲁士,可追溯自腓特烈大帝时期。由于普鲁士位置处于欧洲大陆之中心,强敌环伺,为了防止众多国家集结起来对付普鲁士,就必须防止持久战发生,并且尽可能一次面对一个敌人,把敌人军事力量彻底消灭。“施里芬计划”是典型的歼灭战,在战争爆发后初期便以快速进击,兵临法国首都巴黎。 一战后,德军将新武器结合其旧有的军事理论,包括歼灭战、机动战与侧翼打击等,形成一种新式的战争学说,即“闪击战”。波兰——法国之役、巴巴罗萨行动皆是德军融入歼灭战思想而策划的军事行动。

歼灭战与目标中心战不是矛盾的,而是对不同社会历史条件的认识产物。在古典战争时代,军事力量是一个国家进行战争的唯一依靠,当时没有网络战、媒体战、金融战这些时髦的名词。因此只有有效的歼灭敌国军事力量,才能结束战争。机械化时代虽然有了空军的加入,但是杜黑所设想的那种仅仅依靠空军的远程打击便结束战争并没有实现。双方进行的是亡国灭种的全面战争,直到一方彻底倒下,战争才可能结束。而且,当时的社会现代化程度较低,缺乏社会经济结构上的互相依赖性,因此节点破击作战的效果较差。比如美军对日本的工业区轰炸效果就很不好,而对德国的轰炸就好一些,因为日本的工业体系不如德国,城市化也不如德国。同样的道理,日本对重庆的轰炸除了对民心士气的影响外,实际是不能够影响中国的抗战力量的,毕竟中国是农业国,缺乏所谓的工业中心。故而,当时的战争必须以歼灭战为核心。或者说,歼灭战是目标战在特定历史经济条件下的阶段产物,如果作战的对象是前现代化的社会结构,那么只能以歼灭为目标,而不是时髦的“节点打击”。因此美军在阿富汗的作战问题也在于此:对于前现代的阿富汗,歼灭战效果要好于节点作战,毕竟,塔利班实际是没有什么节点可供打击,但如果能够真正消灭该组织的主要部分,那么该组织就会失去活力。

1. 我军陆军战役理论的基本重述
(1)解放军陆军的战役战法理论沿革
直至上世纪60年代初,随着“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明确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人民解放军在总结其作战经验的基础上也学习苏军作战理论,颁布试行了第一代战斗条令。这标志着陆军作战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当时解放军陆军全面系统地学习与借鉴苏军作战理论,特别是其陆军作战理论,初步建构起人民解放军陆军作战理论体系框架。1955年1月30日,人民解放军第一本合同战术理论著作──《现代诸兵种合同战斗原则》正式编写出版,标志着陆军合同作战理论的成熟。但是,在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重大变化,中央军委逐步确立了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思想,此背景下1979年编修颁发的第二代战斗条令,标志着陆军核条件下合同作战理论内容基本形成。到80年代中后期,我国各项事业转入和平时期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战略指导从随时准备对付敌人大规模入侵,转变为着重对付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将陆军战役理论和战术理论进行分层次研究,改变长期以来以陆军战术理论研究涵盖陆军作战理论研究的现象;同时,编修颁发第三、第四代战斗条令,形成较为完整的机械化条件下的陆军合同作战理论;加强了渡海登岛作战、边境反击作战等应用理论研究。

(2)整体作战、重点打击
1986年和1988年,我军组织召开了两次全军性较大规模的战役理论研讨会,对未来作战的基本指导思想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整体作战,重点打击”的战役基本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在海军、空军、第二炮兵配合下,以陆军合同作战为基本形式的陆军战役作战理论,90年代后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整体作战、重点打击”的思想,并突出陆军军种特色。为了贯彻这一作战思想,我军对陆军进行了大规模整编。整编后保留的陆军军级单位,统一整编为陆军集团军。整编后的集团军加大了专业技术兵种的比重,火力、突击力、机动力、防护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均有较大提高,整体作战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并可在上级编成内或独立遂行战役作战任务

1999年1月,中央军委颁布《联合作战纲要》,其中对“整体作战”的解释是利用人民战争的整体性,形成自己的整体和破坏敌人的整体,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心理方方面面,所谓整体作战就是联合作战;所谓”重点打击“就是打击敌人的战役中心,也就是影响整体结构的关键节点,包括时机和目标方面的重点。整体作战是前提,重点打击是关键。两者互补构成一个完整的联合作战样态。而在我军第三代战役学教程《战役学总则》里,对此进行了更系统的阐述。认为要充分运用一切作战条件所形成的整体合力,着眼破坏敌作战体系的整体结构,集中力量重点打击敌人的要害目标和关键部位,从而推动战局发展,夺取战役胜利。“整体作战,重点打击”这一描述中,第一次具备了明显的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因素,那就是“着眼破坏敌作战体系的整体结构,集中力量重点打击敌人的要害目标和关键部位”。从“歼灭战”到“整体作战,重点打击”,一是符合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二是本身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当时的中国军事力量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来进行这样的战争。

(3)体系破击战
在新世纪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世界格局和技术装备日新月异,美国经过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充分验证了信息化作战的各项内容,促使各国纷纷研究陆军如何在信息化战争中发挥作用的问题。这一时期,解放军陆军作战理论研究的重点由以传统机械化条件下陆军合同作战为主,转变为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背景下的陆军作战,同时加大了对陆军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等相关理论问题的探索。作战理论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三非”(非线式、非接触、非对称)作战理论、应对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具体战法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信息化条件下陆军作战理论的新内容,初步建构起适应信息化战争特点要求的陆军作战理论新体系。“体系破击战”便是这一研究的初步结果。

体系破击战,是指集中精锐作战力量,以非接触、非线式中远程精确打击为主,与其他作战手段相结合,对敌作战体系以至整个战争体系中的节点或要害实施结构性破坏,降低和削弱其整体作战效能,动摇和摧毁敌抵抗意志,从而以较小的代价迅速达成作战目的的作战方法。体系破击战理论的提出,意味着解放军的战役理论已经从传统的歼灭战理论中走了出来,解放军将以一种全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作战行动。“信息火力打击”,可以分为“火力主战”与“信息主导”。“体系破击战”理论下,火力战将是“非接触、非线式中远程精确打击为主”打击的主要手段,具体就是利用陆军、空军、二炮所拥有的覆盖各种射程的精确制导武器对敌人实施打击,并且打击的重点将不再是敌人的有生力量,而是指挥所、交通枢纽、电子战设备等等。指挥所,是敌人作战体系中的决策机构,负责协调己方作战体系的运作;交通枢纽,是敌人地面机动的基础;电子战设备,是敌人获取信息和进行电子战的主力。打击这些目标,让其失去效能,则从根本上使敌人限于瘫痪,即使其作战部队此时并没有受到多大打击,但失去上级指挥、对战场形势又无法了解,根本就无法做出有效的应对行动。这样就可以构建单向透明的战场。

济南军区”前锋2009“联合作战演习后,某集团军参谋长胡修斌少将介绍,这次演习的特色是“联合和精确”。主要体现了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联合制胜和联合作战的思想,并且着力使这一思想由战役军团级以上单位向战术兵团乃至分队行动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与以往的山地进攻战斗相比,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集中的理念由兵力兵器数量规模向信息火力效能聚优转变;二是指挥的重心由主攻方向上的重点突破向作战关节要害的体系毁瘫转变;三是火力的运用由概略粗放决策向科学精细筹划转变;四是协同的重点由地面步坦行动向陆空火力协调转变;五是行动的控制由时间位置推进量向效果态势达成度转变;六是作战的目的由歼敌夺地向控要制权转变。

(4)目标中心战
2010年初,济南军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作战理论——目标中心战。目标中心战,简言之就是以目标为中心组织的作战,是按照军事目标学原理,着眼快速高效达成作战目的,围绕打击、封控、夺取或保护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体系的要害和关节进行的作战决策、组织作战行动、调控作战进程的作战方法,其思想实质是通过对关键目标施加影响,促使其系统“混沌”化,削弱敌作战体系的聚合力和一致性,从而达到控制、摧毁和压制敌方的目的。目标中心战中的“目标”不仅包含有生力量及各类工事障碍等有形的物理目标,还涵盖瓦解敌军斗志、实施战略威慑等无形的潜在目标。“中心”既可以是常规意义上的“平面几何中心”,也可是陆、海、空、天、电等多维空间的重心。“战”既可运用火力、兵力打击进行硬摧毁,也可采取电磁、网络攻击实施软杀伤,还可采取心理战、舆论战、法律战,或是通过经济制裁等途径,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要有利于快速达成作战目的,都应是一种好的战法或手段。

目标中心战的作战取向,是“识别重心、摧毁重心” 。 重心是“军队能够从中获取行动自由、物质力量或战斗意志的那种特点、能力或地方”。识别、暴露、孤立、削弱和最终摧毁敌重心,断其力量源泉,是速战速决,高效率、高效益达成作战目标的有效途径。分析敌方和己方的重心,是一个贯穿于整个作战行动的连续过程。    重心,既可能是军事力量,也可能是非军事力量;既可能被具体化,也可能被抽象化,它们存在于战争的每一个层次。比如,在海湾战争中,对于伊拉克而言,盟国的重心是它们之间的协调一致。在科索沃战争中,对于北约部队来讲,南联盟的战略重心不是它的作战力量,而是它的抵抗意志。

目标中心战的实施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体系破坏。着眼于破坏敌人的作战体系,实施结构破坏战、体系破击战;
二是锤击重点。战争的目的和目标有限,应选择一个最易达成作战目的的重点目标进行突击,打击一点,震撼全局、解决全局。
三是先机制敌。高技术兵器精度高,射速快,首次伤害能力强,先敌行动,有利于达成突然性,有利于摆脱被动,赢得主动。
四是连续突击,打狠、打痛敌人。作战过程中要避开敌人高技术兵器的优长,在某一方向、某一方面、某一地区对敌实施连续的、多波次的打击、突击,加速战争的胜利进程。

(5)作战理论的发展脉络
整体作战是最初的信息化作战理论雏形。直至今天也是进行信息化作战准备的基础。但是,在如何进行整体作战的问题上,理论发展经过了”重点打击“,”体系破击“和”目标中心“三个阶段,内容逐渐丰富,结构日益完整。重点打击论依旧是建立在机械化战争时代对于战役中心的理解,目的是破坏敌人进行战役的各种关键节点,为突破敌人防线提供便利条件,与二战时对敌人后方交通枢纽、指挥中心、通信中心的打击思想区别不大。体系破击战进一步丰富了重点打击的内涵,把21世纪的两场高技术战争的经验融入了进来,强调非接触、远程精确打击,对敌人实施瘫痪战。但是这种体系破击战的理解层次还只是中等层面,缺点也不少,尤其是缺乏对敌人的政治经济社会体系的系统评估和毁伤效果评估,因而依旧是一种”为战而战“的战役法理论。

目标中心战的突破在于,它把此前的重点打击和体系破击融合了进来,并且建立在系统评估的基础之上。这种系统评估包括一个完整的链条:
A. 对敌人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人类心理等方面的综合评估,结合我国的长远战略目标和当前政治军事目的,来选择作战的方式和目的,可能是大规模的综合性打击,也可能是特种的精确打击;
B. 对敌人重心进行精确评估分析,考虑对其实施毁伤的方式和程度。可能是全毁,也可能是警告性打击;可能是硬杀伤,也可能是电磁、网络攻击,甚至心理战、舆论战、媒体战、法律战,总之,采取什么样的打击和打击到什么程度,是可选择的;
C. 对敌人实施打击的效果需要进行精确评估,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链条,然后采取下一步行动。同时,根据政治、经济、社会情况的变化,主动调整作战的节奏,什么时候采取打击,什么时候中止打击,什么时候采用大威力的打击,什么时候采取小规模的破坏,都要做到游刃有余。

2. 信息化作战的外界源流
(1)五环目标中心理论与空地一体战
1988年,当时任美国空军司令部主管计划与作战的副参谋长助理约翰·A·沃登上校,出版了一本名为《空中战役(制订计划准备战斗)》的小册子,为尔后“五环”目标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沃登上校在美国《空军杂志》上发表了《把敌人作为一个系统来打击》的文章.这便是对美军和西方军队颇具影响的“五环”目标打击理论。 打击目标的选择问题历来都是空中进攻作战的关键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战役企图乃至战略企图的实现。同时,它也是控制战争强度、规模和进程的有效手段。五环”目标理论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以破坏敌方指挥控制环,迫使敌方领导层屈服,以达成己方战争目的为目标,而不以消灭其军事力量为目的。二是在难以打击指挥控制环的目标时,要围绕打击指挥控制环目标的需要,打击与该环密切相关的其他四个环内的目标。三是对其他环目标的打击,应以该目标对指挥控制环的影响程度来排序。因此,野战部队虽然处于最外的一环,但对其进行攻击往往被优先考虑。

五环”目标理论作为美国空军战役计划的主导理论,在其形成上有三个方面的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一:系统对抗。现代战争是系统对系统的对抗。因此沃登认为,在选择突击目标时,如果计划人员从单架飞机、单件武器、单支部队出发来进行思考,就不可能通观战略全局,找不到理想的突击目标。因此,应把敌方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考虑。 理论基础之二:瘫痪战。沃登认为,“作为战略家或战术家,必须抛弃那种认为战争的本质是军队冲突的观点”。他强调不要和敌人的军队正面冲突,而是通过打击诸如指挥、后勤等重要目标,造成敌人瘫痪,以较小的代价获取较大的胜利。 理论基础之三:重心打击。沃登认为,如果对重心实施某种程度的打击,可以产生决定性的效果。因此,他提出“指挥员和计划人员最重要的职责也许就是准确地判明敌人的重心所在”。从“五环”目标理论可以看出,敌方系统的关键重心是进行指挥和决策的领导机构,应通过直接打击领导指挥机构,或者是围绕它打击系统中其他重要目标,造成敌方整个系统的瘫痪,迫使其屈服。 在三个理论基础中,系统对抗处于最高层次,瘫痪是系统的瘫痪,而对重心的打击是实现瘫痪的必要途径和措施。

“五环”理论最突出的贡献在于把系统论引入了军事理论。虽然在美军中并非每一个人都认同约翰·沃顿对“五环”的划分,甚至有人提出这种划分不够精确,要六环、十环。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军方高层已经完全认同了约翰·沃顿有关“敌人是一个系统”的观点,并运用于实战中,从而给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不消灭敌人的军队就赢得战争胜利的科索沃战争,以及通过“斩首”、“震慑”行动摧毁敌人抵抗意志的伊拉克战争,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然而,五环目标论最早实际是对空地一体战的某种反制。空地一体战是在欧洲战场应对苏联陆军大规模纵深作战而提出的一种战役法理论,但是这种理论必然导致空军对陆军的依附,以陆军的胜利为胜利。这样就可能会让美国空军从陆军那里独立而来的基础遭到侵蚀。美国空军最早是作为陆军航空队参与世界大战,并且在对德日的战略轰炸中崭露头角。1947年美国空军独立以后,积极发展战略轰炸力量,以杜黑的制空权理论为依据,构建了一整套常规和核战的空中战役体系。如果空地一体战长期持续下去,那么美国空军就会沦落入德国空军和苏联空军的地步,变成了一支“空中炮兵”力量,区别只是这个炮兵的射程有远有近罢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五环目标论实际和杜黑的空权论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加入了现代社会的系统分析,效果评估等内容。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世界经济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程度提高,促使这种体系精确打击作战变得日益重要,于是,五环目标论从一种空中战役法演变为了整体的军事战役理论。

(2)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分析
工业时代是一个”有机团结“社会形成的时代。与农业时代那种”机械团结“不同,工业的城市文明需要各种部件、体系之间有机结合,互相促动才能让整个社会延续和发展下去。假如自来水出现问题,就像最近兰州,那么整个城市都将人心惶惶;假如汽车部件出现纰漏,那么汽车厂商就要在全世界回收汽车。因此,关键性的部件、组织和机能一旦遭到破坏,现代文明就将陷入混乱。越是高级的文明,其内部的有机结合程度越高,那么就越是脆弱。它非常容易遭到破坏,比如今天的计算机病毒之类。而农业社会由于是”男耕女织“的自我循环体系,毁灭了其一部分,另一部分懵懂不知,这个社会还能继续下去。农业文明就像一块 压缩饼干,啃掉一块,剩下的还是饼干;工业文明就像一架飞机,拆掉翅膀它就飞不起来了。故而,使用空军对敌人的关键系统实施打击,比如盟军对德国钢铁、轴承和石油企业的破坏,就可以从根本上削弱敌人的战争能力,但是对一个农业国家进行这种破坏的意义就小得多。现代工业化文明是”目标中心“作战的前提,只是在工业化时代早期,只有空军具备这种对体系的打击能力,现在则是各个军兵种都具备了全维打击能力。同时,从社会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前现代社会这种”压缩饼干“式的社会结构是无法进行”目标中心“作战的,只能进行歼灭战而消灭其军事力量,从而结束战争。

3. 我国周边环境的评估
我国周边产生军事危机的主要区域包括朝鲜半岛、台海、南海、阿克赛钦和藏南山地等。它们的人文与自然地理环境迥异,其军事冲突的性质和范围也大不相同。
(1)朝鲜半岛:气候寒冷,地形复杂多山,韩国城市化水平高,道路密集,朝鲜经济水平低,但是常年战备建设也构建了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韩国实行征兵制,全民皆兵,经常进行战备演练,但是社会风气较为腐化,男性文化不振,经济结构以大财阀为主,经济中心密集,经济结构较为脆弱;朝鲜内政复杂,军队、地方斗争激烈,经济水平低,战备意识和程度较高,全民皆兵。
(2)台海:台湾本岛人口密集,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南部以农业为主,北部以工商业为主。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属于比较典型的现代社会形态,年轻人男性文化不振,缺乏军事热情,易受网络影响。
(3)南海:南海周边国家与我国主要矛盾的是菲律宾和越南。但是越南本身内部政治南北分裂,红河流域的北方和湄公河流域的南方分别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把握了越南的命脉,导致对外政策起伏不定,军事发展处于“忍耐期”;菲律宾是殖民地国家,内政腐败无能,南部分裂势力强大,作为群岛国家实际无法控制地方,因此主要是作为美国的传声筒存在。
(4)阿克赛钦-藏南:前者与克什米尔相连,直接威胁印度首都核心区域,也是印度重兵防御地带,这里是我国干涉印巴战争的直接出兵重地,也是维系南亚平衡的要点,气候恶劣,地形复杂,是纯粹的野战地域;藏南气候温暖湿润,多雨,人口较多,我方后勤处于高原地带,不便于补给,难以进行长期的大规模作战。这里主要是野外作战区域。

4. 歼灭战与目标中心战
歼灭战(annihilation),全部或大部杀伤、生俘敌人,彻底剥夺敌人战斗力的作战。是一种不对称的战术,有很多具体的作战方式。歼灭战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有一点集中,战必求歼,不管几路来,只管一路去的特点。它是进攻战的基本原则,其主要特点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围歼敌人。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毛泽东创造性地把歼灭战作为战场作战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上以劣胜优的主要手段。他认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战争的本质,是一切军事原则的根据。在战争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但是,当敌我力量悬殊,危及军力保存时,保存自己又是首要的,因在不利情况下保存自己,正是为了在有利情况下歼灭敌人。

现代意义的歼灭战理论(德语:Vernichtungsgedanke)来自于普鲁士,可追溯自腓特烈大帝时期。由于普鲁士位置处于欧洲大陆之中心,强敌环伺,为了防止众多国家集结起来对付普鲁士,就必须防止持久战发生,并且尽可能一次面对一个敌人,把敌人军事力量彻底消灭。“施里芬计划”是典型的歼灭战,在战争爆发后初期便以快速进击,兵临法国首都巴黎。 一战后,德军将新武器结合其旧有的军事理论,包括歼灭战、机动战与侧翼打击等,形成一种新式的战争学说,即“闪击战”。波兰——法国之役、巴巴罗萨行动皆是德军融入歼灭战思想而策划的军事行动。

歼灭战与目标中心战不是矛盾的,而是对不同社会历史条件的认识产物。在古典战争时代,军事力量是一个国家进行战争的唯一依靠,当时没有网络战、媒体战、金融战这些时髦的名词。因此只有有效的歼灭敌国军事力量,才能结束战争。机械化时代虽然有了空军的加入,但是杜黑所设想的那种仅仅依靠空军的远程打击便结束战争并没有实现。双方进行的是亡国灭种的全面战争,直到一方彻底倒下,战争才可能结束。而且,当时的社会现代化程度较低,缺乏社会经济结构上的互相依赖性,因此节点破击作战的效果较差。比如美军对日本的工业区轰炸效果就很不好,而对德国的轰炸就好一些,因为日本的工业体系不如德国,城市化也不如德国。同样的道理,日本对重庆的轰炸除了对民心士气的影响外,实际是不能够影响中国的抗战力量的,毕竟中国是农业国,缺乏所谓的工业中心。故而,当时的战争必须以歼灭战为核心。或者说,歼灭战是目标战在特定历史经济条件下的阶段产物,如果作战的对象是前现代化的社会结构,那么只能以歼灭为目标,而不是时髦的“节点打击”。因此美军在阿富汗的作战问题也在于此:对于前现代的阿富汗,歼灭战效果要好于节点作战,毕竟,塔利班实际是没有什么节点可供打击,但如果能够真正消灭该组织的主要部分,那么该组织就会失去活力。
对于伟大的祖国统一战争来说,歼灭战和目标战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
什么时候军队不是重心了?
比歼灭对方军队更有效的瓦解对方的手段不多,
心理效果并不总是那么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