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搜救 卫星要有大作为(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8:50:32
紧急搜救 卫星要有大作为(图)


2014-04-15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利用卫星影像查找目标的原理。


距离马航MH370客机失联已有30余天,中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的搜寻力量未有丝毫松懈,仍在疑似海域紧张搜索。


在此次搜寻过程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发射的卫星贡献了哪些航天力量?中国航天又能从此次搜寻中获得有关卫星技术未来发展的哪些启示?在马航客机失联一个月之际,本报记者对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等卫星用户单位和航天专家进行了采访。


国际国内卫星轮番上阵


从3月8日马航客机失联消息公布至今,全世界民众对客机安危的担忧和牵挂就一刻未停。随着时间分分秒秒过去,舰船、飞机、地面雷达搜索均无重要发现,公众对“站得高、看得远”的卫星参与搜索抱以极大的希望。


事实上,在事发的第一时间,中国就调集了近十颗遥感卫星对疑似区域进行了大面积、重复性观测。3日22日,继澳大利亚公布卫星影像称在南印度洋海域发现疑似物之后,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单位通过对高分一号卫星数据的研判,在3月18日获取的相同海域卫星影像中,也观测到了疑似漂浮物。


凭借这些线索,结合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掌握的客机飞行过程中与海事卫星多次“握手”的信息,多国搜寻力量开始将搜索重点转移到南印度洋海域。


其实,不是只有高分一号等对地观测卫星在为搜寻出力,我国的海洋卫星、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获取的数据都提供给了有关方面用于分析搜索。在中国搜寻力量转战多个海域搜索客机的过程中,北斗导航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卫星、海洋卫星一直在为搜寻人员提供定位、海况、气象的信息支持和保障服务。据统计,我国一共调动了20多颗卫星参与此次搜寻。


目前,各国搜寻力量工作的海域位于“咆哮西风带”,以风疾浪大的恶劣海况和复杂的气象条件著称,那里常年有涌浪,海流情况复杂。中国搜寻力量前往这一海域开展搜寻后,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利用海洋二号卫星搭载的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等仪器获取的信息,结合部分国外卫星资料和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预报资料,制作了风场、流场分布图传送到中国海警局、国家海洋预报台,国家海洋预报台每天会更新发布该海域的天气状况,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及前方指挥部在制订每日搜寻计划时都会将这些海洋环境预报作为重要参考。


必须重视遥感海事卫星新技术


国际国内卫星在搜寻中的表现得到了我国航天院士、专家的高度关注。4月4日,中国宇航学会卫星应用专业委员会、遥感专业委员会接受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张履谦院士的建议,专门召集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中科院、中国气象局、集团公司等卫星应用领域的专家进行座谈,研讨各类卫星在紧急搜救中的作用。


马航失联事件本身固有一些复杂性,许多疑问都有待澄清和解答,给搜寻带来了很大难度。虽然截至目前还没能通过卫星直接找到与失联客机相关的物品,但与会专家对卫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应用前景给予充分肯定,“卫星站得高、看得远、观测范围广的优势这次得以凸显”。


专家们同时指出,我国在卫星尖端技术发展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遥感卫星要尽快具备较强的对海观测能力、实现多颗卫星组网观测,通信卫星要具备与国外海事卫星类似的功能等。此外,我国对于卫星影像信息的筛选识别技术还需加强,以便能从海洋的复杂背景中迅速发现有价值的目标和线索。


“目前的高分工程光学卫星虽然也能对海上目标进行观测,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海洋范围大、星上相机视场小、卫星重返周期较长、探测目标受云层影响大以及全球数据获取时效有限、搜索目标不确定等多种因素,所以还没有发挥卫星应起的作用。我期待我国早日发射兼顾海陆探测功能的高分三号。”作为高分三号卫星主用户之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刘建强对正在研制的高分三号表现出极高的期待。


据五院总体部高分三号总体主任设计师刘杰介绍,不同于高分一号、高分二号等光学卫星,高分三号是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它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可以克服风雨云雾、黑夜的不利影响,对地面和海洋实施全天时、全天候成像。按照设计,高分三号运行在太阳同步极地轨道,其精良的载荷设备可以实现卫星影像分辨率和成像幅宽的良好平衡,可对疑似区域先进行大范围普查,再进行小范围详查,将在未来的海上搜救中发挥重要作用。


刘建强表示,海洋环境十分复杂,海上目标随环境变化漂浮不定、或沉没在海浪中难以发现,如果能有4颗高分三号这样的卫星组网持续工作,再结合其他的卫星,就可对相关地区实现加密观测,这不仅对于海上搜救有用,对于海冰监测、溢油污染查处等也有重要价值。


张履谦、叶培建等院士还呼吁,我国应加紧研究与国外海事卫星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通过自己的通信卫星获取飞机飞行时的信息,让我们在搜寻工作中掌握更多资料、占据更多主动,这也是参与马航搜寻给中国航天带来的启示之一。


“我们在利用现有卫星资源开展卫星应用方面做得还不够,其实,卫星应用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百姓生活等各领域均有广阔施展空间。”张履谦认为,推动卫星应用在我国更广领域发挥效益,中国航天任重道远。(刘淮宇)来源:航天科技网站





http://www.dsti.net/Information/Viewpoint/65183



紧急搜救 卫星要有大作为(图)

2014-04-15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利用卫星影像查找目标的原理。


距离马航MH370客机失联已有30余天,中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的搜寻力量未有丝毫松懈,仍在疑似海域紧张搜索。


在此次搜寻过程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发射的卫星贡献了哪些航天力量?中国航天又能从此次搜寻中获得有关卫星技术未来发展的哪些启示?在马航客机失联一个月之际,本报记者对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等卫星用户单位和航天专家进行了采访。


国际国内卫星轮番上阵


从3月8日马航客机失联消息公布至今,全世界民众对客机安危的担忧和牵挂就一刻未停。随着时间分分秒秒过去,舰船、飞机、地面雷达搜索均无重要发现,公众对“站得高、看得远”的卫星参与搜索抱以极大的希望。


事实上,在事发的第一时间,中国就调集了近十颗遥感卫星对疑似区域进行了大面积、重复性观测。3日22日,继澳大利亚公布卫星影像称在南印度洋海域发现疑似物之后,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单位通过对高分一号卫星数据的研判,在3月18日获取的相同海域卫星影像中,也观测到了疑似漂浮物。


凭借这些线索,结合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掌握的客机飞行过程中与海事卫星多次“握手”的信息,多国搜寻力量开始将搜索重点转移到南印度洋海域。


其实,不是只有高分一号等对地观测卫星在为搜寻出力,我国的海洋卫星、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获取的数据都提供给了有关方面用于分析搜索。在中国搜寻力量转战多个海域搜索客机的过程中,北斗导航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卫星、海洋卫星一直在为搜寻人员提供定位、海况、气象的信息支持和保障服务。据统计,我国一共调动了20多颗卫星参与此次搜寻。


目前,各国搜寻力量工作的海域位于“咆哮西风带”,以风疾浪大的恶劣海况和复杂的气象条件著称,那里常年有涌浪,海流情况复杂。中国搜寻力量前往这一海域开展搜寻后,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利用海洋二号卫星搭载的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等仪器获取的信息,结合部分国外卫星资料和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预报资料,制作了风场、流场分布图传送到中国海警局、国家海洋预报台,国家海洋预报台每天会更新发布该海域的天气状况,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及前方指挥部在制订每日搜寻计划时都会将这些海洋环境预报作为重要参考。


必须重视遥感海事卫星新技术


国际国内卫星在搜寻中的表现得到了我国航天院士、专家的高度关注。4月4日,中国宇航学会卫星应用专业委员会、遥感专业委员会接受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张履谦院士的建议,专门召集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中科院、中国气象局、集团公司等卫星应用领域的专家进行座谈,研讨各类卫星在紧急搜救中的作用。


马航失联事件本身固有一些复杂性,许多疑问都有待澄清和解答,给搜寻带来了很大难度。虽然截至目前还没能通过卫星直接找到与失联客机相关的物品,但与会专家对卫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应用前景给予充分肯定,“卫星站得高、看得远、观测范围广的优势这次得以凸显”。


专家们同时指出,我国在卫星尖端技术发展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遥感卫星要尽快具备较强的对海观测能力、实现多颗卫星组网观测,通信卫星要具备与国外海事卫星类似的功能等。此外,我国对于卫星影像信息的筛选识别技术还需加强,以便能从海洋的复杂背景中迅速发现有价值的目标和线索。


“目前的高分工程光学卫星虽然也能对海上目标进行观测,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海洋范围大、星上相机视场小、卫星重返周期较长、探测目标受云层影响大以及全球数据获取时效有限、搜索目标不确定等多种因素,所以还没有发挥卫星应起的作用。我期待我国早日发射兼顾海陆探测功能的高分三号。”作为高分三号卫星主用户之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刘建强对正在研制的高分三号表现出极高的期待。


据五院总体部高分三号总体主任设计师刘杰介绍,不同于高分一号、高分二号等光学卫星,高分三号是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它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可以克服风雨云雾、黑夜的不利影响,对地面和海洋实施全天时、全天候成像。按照设计,高分三号运行在太阳同步极地轨道,其精良的载荷设备可以实现卫星影像分辨率和成像幅宽的良好平衡,可对疑似区域先进行大范围普查,再进行小范围详查,将在未来的海上搜救中发挥重要作用。


刘建强表示,海洋环境十分复杂,海上目标随环境变化漂浮不定、或沉没在海浪中难以发现,如果能有4颗高分三号这样的卫星组网持续工作,再结合其他的卫星,就可对相关地区实现加密观测,这不仅对于海上搜救有用,对于海冰监测、溢油污染查处等也有重要价值。


张履谦、叶培建等院士还呼吁,我国应加紧研究与国外海事卫星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通过自己的通信卫星获取飞机飞行时的信息,让我们在搜寻工作中掌握更多资料、占据更多主动,这也是参与马航搜寻给中国航天带来的启示之一。


“我们在利用现有卫星资源开展卫星应用方面做得还不够,其实,卫星应用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百姓生活等各领域均有广阔施展空间。”张履谦认为,推动卫星应用在我国更广领域发挥效益,中国航天任重道远。(刘淮宇)来源:航天科技网站





http://www.dsti.net/Information/Viewpoint/65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