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战斗、杀伤模式与坦克进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02:34
1. 步骑兵的轻与重
人类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兵种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轻与重”的分别。例如,罗马的重装步兵、蒙古的轻骑兵、欧洲的重装骑士等。轻与重并非是绝对重量上的划分,而是作战方式上,按照“冲击”与”远战“的划分。重型 的步兵和骑兵具备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冲击破坏敌军阵型,占领险要阵地的能力;轻型的步兵和骑兵更多利用远射工具打乱敌人阵型。因此轻兵类似于今天各种火力支援部队,重兵类似于今天的步兵和装甲兵部队。所以,即便是蒙古大军,也是由轻重两种骑兵构成;即便是欧洲骑士的部队,也要有热那亚十字弓手或是英格兰长弓手的存在地位。
火器发明以后,步兵、骑兵和炮兵的分野日趋明显,同时简化了兵种构成。各种功能的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简化为刺刀步枪组合;骑兵失去了重甲,改为侦察、突袭部队——当然,胸甲骑兵还是存在的;炮兵从攻城部队转化为野战部队,在会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和步兵、骑兵的合成度日益提升。

2. ”冲击“在陆战中的地位
陆地是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各种经济、社会资源也全部附着于陆地之上。因此,像海军和空军那样摧毁敌人的战斗平台即可活动控制,在陆军这里是不存在的。陆军必须切实的占据敌人领土,才能消灭敌人的战争潜力,最终迫使敌人屈服。那么仅仅依靠火力支援来实施破坏还不行,必须有部队执行冲击敌人防线,消灭敌人军队,最终占领敌土的职责。冲击与火力支援就像足球场上的前锋和中场,一个负责传球,一个负责攻陷球门。
冲击功能曾经是步兵的专长,如罗马重步兵或马其顿步兵;后来欧洲的骑士或蒙古骑兵扮演了这个角色,步兵被当做配角;随着火器的发明和广泛使用,步兵再度夺取了陆战核心的地位,演化出西班牙方阵、线式战术、散兵线战术、以及“暴风突击队”战术,不断变化着以便适应技术的发展。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步兵最终失去了这个地位。

3. 杀伤模式转变的影响:从点杀伤到面杀伤的转换
20世纪战场上,由于现代化工技术、机械和内燃机技术的变革,人类战争杀伤模式出现了革命。从过去几千年来以动能杀伤为主,转变为以化学能杀伤为主。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士兵的伤亡绝大多数是由于枪弹造成的;但是一战时,由于TNT等高猛炸药的广泛使用和速射火炮的装备,成片成片的士兵被各种杀爆弹所杀伤。最直接的证据就是钢盔的使用。这种防护装具并不能防止子弹杀伤,但是可以有效防止炮弹破片对士兵的伤害。可见,作为战争之神的炮兵,确实已经改变了陆战的规则。
因此,步兵的冲击变得代价高昂而不可靠。加上堑壕战的阻碍,一种可以跨越堑壕的作战工具——坦克诞生了。早期的坦克实际上更加近似于装甲突击炮的概念,是作为步兵支援工具使用的。坦克的出现把战场上的杀伤模式再度调回到“‘点杀伤”。因为榴弹的冲击波和破片不能伤害坦克,所以只有使用加农炮、反坦克枪等工具对坦克进行点杀伤才能阻碍坦克前进。

4. 坦克突破防线的原理:饱和攻击
饱和攻击是苏联海军在反舰作战中提出的一个理论,也就是用大量反舰导弹饱和敌人防御体系,以便进行突破。其实,坦克攻击也是采用了类似的原理。古德里安之所以强调大量集中的使用坦克,是因为他发现反坦克工具在一定的防御地带的集中度是有限的。尤其是早期反坦克作战使用的牵引式反坦克炮机动力很差,防御也不足,而进攻方享有在时间和地理上的自由度,一旦集中大量坦克进攻,很可能突破对方防御体系的“饱和度”,从而达成突破。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坦克必须是一种只能采用“点杀伤模式才能摧毁的工具,否则,像步兵那样一颗榴弹便能打倒一大片,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敌人火力体系”饱和“的。

5. 现代战争的挑战:再度实现面杀伤
首先,反坦克直升机的出现大大提升了防御体系的”饱和度“。由于直升机拥有200公里以上的机动时速和数百公里的作战半径,因此在防御体系纵深处布置反坦克直升机分队,就可以控制大片的防御正面,即便坦克进行机动,也难以逃过直升机的追捕。这样,防御体系最困难的问题,即反坦克炮、反坦克步兵机动力不如坦克的弱点,被直升机弥补了;
其次,反坦克导弹的出现极大扩充了防御体系的”火力通道“。反坦克炮和火箭弹命中率有限,而且可能要有大量的命中才能最终摧毁坦克。相比之下,反坦克导弹不但射程远,可以对坦克进行”防区外打击“,而且命中率高,甚至可以直接瞄准坦克薄弱部位实施打击。这也是为何反坦克直升机与坦克之间经常会有惊人的交换比。而这种高交换比现象在坦克与步兵或反坦克火炮之间是不会发生的。
第三,智能化反坦克弹药让反坦克作战进入”面杀伤“阶段。如果说直升机和反坦克导弹极大提升了反坦克作战效率,迫使坦克必须提高集中度来淹没防御体系,那么智能化反坦克弹药的出现则迫使装甲兵必须改变战术。以战斗轰炸机或远程火箭炮发射的”末敏弹“等新型反坦克弹药使得坦克可能在短时间内遭到大规模杀伤。这种杀伤机制的转变如同当年步兵遭到榴弹、机关枪的大规模杀伤一般,也让大集群坦克冲击变成了过去时。

6. 坦克的进化:技术与战术
(1)冲击战斗没有过时
海军空军具备了对敌人实施大规模杀伤的能力,但是如果不对领土实施占领,那就无法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无论是伊拉克战争还是未来的台海之战,陆军战斗不可避免,那么冲击敌人防御体系,最终占领陆地空间,就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2)坦克依旧是冲击战斗的主力
无论怎样定义,在进行冲击战斗这样的强攻作战时,必须忍受敌人的各种火力打击的抵抗。因此一种防护力超强、机动力和火力足以击破敌人各种防线的作战工具,是现代陆军必备的。这就是坦克存在的意义。
(3)机械化部队的战术改变
合成营这种小规模机械化合成部队的兴起,是基于上述提到的对机械化部队”面杀伤“机制的出现而进行的陆军改革。正像当年机枪、速射炮、铁丝网、地雷的大规模应用,导致步兵从散兵线战术转变为小群多路、机动灵活的”暴风突击队“战术,大集群坦克冲击在现代战场上也是自杀般的作战。所以,小规模的坦克、步战车、自行火炮、电子战分队、工兵分队、甚至直升机分队的合成化作战群,便成了首选。采用小群多路的攻击方式,不是硬性地填满对方防御体系的”火力通道“,而是在空地火力的支援下,分散对方注意力,力图依靠OODA循环上的优势来实现对时间 敏感目标的先手打击。
(4)坦克下一代技术
如何在合成营里扮演角色?第三代坦克是冷战末期按照大规模装甲集群作战的思路来研制的。T72与T80坦克强调正面装甲与火力,强调突破北约防线和在敌人纵深进行作战的能力;北约国家的坦克更加强调机动防御作战,要么是法国式的高机动化,要么是英国式的厚甲重炮,或者是德国式的折中。合成营要求不太一样:
首先,必须有先进的信息化作战系统,实现坦克平台与其他机械化平台,空中平台的交联。这一点在第三代坦克身上也可以做到。
其次,必须有主被动对抗措施,以便摆脱智能化反坦克弹药的面杀伤,在第三代坦克身上也已经开始使用。
第三,必须有低可探测性,也就是雷达、红外和光学的隐身功能。由于现代合成孔径雷达、先进光电系统的装备使用,各种战场监视飞机、无人机、卫星大量布设于战场,坦克要想隐秘地机动以便实施突然打击,变得日趋困难。但是地面环境本身就是比较有利于伪装的,因此下一代坦克的伪装性能将会成为关键所在。这是第三代坦克所不及的。
第四,必须有较为全面的装甲防护,如果隐身失效,遭到敌人攻顶弹药的攻击,至少要保护动力舱等关键部位。在目前的动力和行走装置的基础上,如果不想削弱正面防护,那就只有采用双人,甚至单人驾驶体系,使用无人炮塔的方式,匀出足够的重量空间给顶部装甲。相应地,坦克驾驶员和车长应当装备类似F35战斗机那样的新式感知系统。
第五,弹药技术应当多用途化,配备射程更远的精确弹药,像FCS计划里的MCS车辆就是如此。
第六,坦克配备微型无人机,作为辅助的观察工具。
第七,配备小型反坦克机器人,可携带反坦克导弹进行短距离机动,用于布设陷阱,阻止敌人的追击。
1. 步骑兵的轻与重
人类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兵种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轻与重”的分别。例如,罗马的重装步兵、蒙古的轻骑兵、欧洲的重装骑士等。轻与重并非是绝对重量上的划分,而是作战方式上,按照“冲击”与”远战“的划分。重型 的步兵和骑兵具备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冲击破坏敌军阵型,占领险要阵地的能力;轻型的步兵和骑兵更多利用远射工具打乱敌人阵型。因此轻兵类似于今天各种火力支援部队,重兵类似于今天的步兵和装甲兵部队。所以,即便是蒙古大军,也是由轻重两种骑兵构成;即便是欧洲骑士的部队,也要有热那亚十字弓手或是英格兰长弓手的存在地位。
火器发明以后,步兵、骑兵和炮兵的分野日趋明显,同时简化了兵种构成。各种功能的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简化为刺刀步枪组合;骑兵失去了重甲,改为侦察、突袭部队——当然,胸甲骑兵还是存在的;炮兵从攻城部队转化为野战部队,在会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和步兵、骑兵的合成度日益提升。

2. ”冲击“在陆战中的地位
陆地是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各种经济、社会资源也全部附着于陆地之上。因此,像海军和空军那样摧毁敌人的战斗平台即可活动控制,在陆军这里是不存在的。陆军必须切实的占据敌人领土,才能消灭敌人的战争潜力,最终迫使敌人屈服。那么仅仅依靠火力支援来实施破坏还不行,必须有部队执行冲击敌人防线,消灭敌人军队,最终占领敌土的职责。冲击与火力支援就像足球场上的前锋和中场,一个负责传球,一个负责攻陷球门。
冲击功能曾经是步兵的专长,如罗马重步兵或马其顿步兵;后来欧洲的骑士或蒙古骑兵扮演了这个角色,步兵被当做配角;随着火器的发明和广泛使用,步兵再度夺取了陆战核心的地位,演化出西班牙方阵、线式战术、散兵线战术、以及“暴风突击队”战术,不断变化着以便适应技术的发展。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步兵最终失去了这个地位。

3. 杀伤模式转变的影响:从点杀伤到面杀伤的转换
20世纪战场上,由于现代化工技术、机械和内燃机技术的变革,人类战争杀伤模式出现了革命。从过去几千年来以动能杀伤为主,转变为以化学能杀伤为主。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士兵的伤亡绝大多数是由于枪弹造成的;但是一战时,由于TNT等高猛炸药的广泛使用和速射火炮的装备,成片成片的士兵被各种杀爆弹所杀伤。最直接的证据就是钢盔的使用。这种防护装具并不能防止子弹杀伤,但是可以有效防止炮弹破片对士兵的伤害。可见,作为战争之神的炮兵,确实已经改变了陆战的规则。
因此,步兵的冲击变得代价高昂而不可靠。加上堑壕战的阻碍,一种可以跨越堑壕的作战工具——坦克诞生了。早期的坦克实际上更加近似于装甲突击炮的概念,是作为步兵支援工具使用的。坦克的出现把战场上的杀伤模式再度调回到“‘点杀伤”。因为榴弹的冲击波和破片不能伤害坦克,所以只有使用加农炮、反坦克枪等工具对坦克进行点杀伤才能阻碍坦克前进。

4. 坦克突破防线的原理:饱和攻击
饱和攻击是苏联海军在反舰作战中提出的一个理论,也就是用大量反舰导弹饱和敌人防御体系,以便进行突破。其实,坦克攻击也是采用了类似的原理。古德里安之所以强调大量集中的使用坦克,是因为他发现反坦克工具在一定的防御地带的集中度是有限的。尤其是早期反坦克作战使用的牵引式反坦克炮机动力很差,防御也不足,而进攻方享有在时间和地理上的自由度,一旦集中大量坦克进攻,很可能突破对方防御体系的“饱和度”,从而达成突破。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坦克必须是一种只能采用“点杀伤模式才能摧毁的工具,否则,像步兵那样一颗榴弹便能打倒一大片,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敌人火力体系”饱和“的。

5. 现代战争的挑战:再度实现面杀伤
首先,反坦克直升机的出现大大提升了防御体系的”饱和度“。由于直升机拥有200公里以上的机动时速和数百公里的作战半径,因此在防御体系纵深处布置反坦克直升机分队,就可以控制大片的防御正面,即便坦克进行机动,也难以逃过直升机的追捕。这样,防御体系最困难的问题,即反坦克炮、反坦克步兵机动力不如坦克的弱点,被直升机弥补了;
其次,反坦克导弹的出现极大扩充了防御体系的”火力通道“。反坦克炮和火箭弹命中率有限,而且可能要有大量的命中才能最终摧毁坦克。相比之下,反坦克导弹不但射程远,可以对坦克进行”防区外打击“,而且命中率高,甚至可以直接瞄准坦克薄弱部位实施打击。这也是为何反坦克直升机与坦克之间经常会有惊人的交换比。而这种高交换比现象在坦克与步兵或反坦克火炮之间是不会发生的。
第三,智能化反坦克弹药让反坦克作战进入”面杀伤“阶段。如果说直升机和反坦克导弹极大提升了反坦克作战效率,迫使坦克必须提高集中度来淹没防御体系,那么智能化反坦克弹药的出现则迫使装甲兵必须改变战术。以战斗轰炸机或远程火箭炮发射的”末敏弹“等新型反坦克弹药使得坦克可能在短时间内遭到大规模杀伤。这种杀伤机制的转变如同当年步兵遭到榴弹、机关枪的大规模杀伤一般,也让大集群坦克冲击变成了过去时。

6. 坦克的进化:技术与战术
(1)冲击战斗没有过时
海军空军具备了对敌人实施大规模杀伤的能力,但是如果不对领土实施占领,那就无法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无论是伊拉克战争还是未来的台海之战,陆军战斗不可避免,那么冲击敌人防御体系,最终占领陆地空间,就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2)坦克依旧是冲击战斗的主力
无论怎样定义,在进行冲击战斗这样的强攻作战时,必须忍受敌人的各种火力打击的抵抗。因此一种防护力超强、机动力和火力足以击破敌人各种防线的作战工具,是现代陆军必备的。这就是坦克存在的意义。
(3)机械化部队的战术改变
合成营这种小规模机械化合成部队的兴起,是基于上述提到的对机械化部队”面杀伤“机制的出现而进行的陆军改革。正像当年机枪、速射炮、铁丝网、地雷的大规模应用,导致步兵从散兵线战术转变为小群多路、机动灵活的”暴风突击队“战术,大集群坦克冲击在现代战场上也是自杀般的作战。所以,小规模的坦克、步战车、自行火炮、电子战分队、工兵分队、甚至直升机分队的合成化作战群,便成了首选。采用小群多路的攻击方式,不是硬性地填满对方防御体系的”火力通道“,而是在空地火力的支援下,分散对方注意力,力图依靠OODA循环上的优势来实现对时间 敏感目标的先手打击。
(4)坦克下一代技术
如何在合成营里扮演角色?第三代坦克是冷战末期按照大规模装甲集群作战的思路来研制的。T72与T80坦克强调正面装甲与火力,强调突破北约防线和在敌人纵深进行作战的能力;北约国家的坦克更加强调机动防御作战,要么是法国式的高机动化,要么是英国式的厚甲重炮,或者是德国式的折中。合成营要求不太一样:
首先,必须有先进的信息化作战系统,实现坦克平台与其他机械化平台,空中平台的交联。这一点在第三代坦克身上也可以做到。
其次,必须有主被动对抗措施,以便摆脱智能化反坦克弹药的面杀伤,在第三代坦克身上也已经开始使用。
第三,必须有低可探测性,也就是雷达、红外和光学的隐身功能。由于现代合成孔径雷达、先进光电系统的装备使用,各种战场监视飞机、无人机、卫星大量布设于战场,坦克要想隐秘地机动以便实施突然打击,变得日趋困难。但是地面环境本身就是比较有利于伪装的,因此下一代坦克的伪装性能将会成为关键所在。这是第三代坦克所不及的。
第四,必须有较为全面的装甲防护,如果隐身失效,遭到敌人攻顶弹药的攻击,至少要保护动力舱等关键部位。在目前的动力和行走装置的基础上,如果不想削弱正面防护,那就只有采用双人,甚至单人驾驶体系,使用无人炮塔的方式,匀出足够的重量空间给顶部装甲。相应地,坦克驾驶员和车长应当装备类似F35战斗机那样的新式感知系统。
第五,弹药技术应当多用途化,配备射程更远的精确弹药,像FCS计划里的MCS车辆就是如此。
第六,坦克配备微型无人机,作为辅助的观察工具。
第七,配备小型反坦克机器人,可携带反坦克导弹进行短距离机动,用于布设陷阱,阻止敌人的追击。
......
上个世纪80年代的观点-_-
精确制导武器火力*10形成了火力优势的时代,
那么改进防御就是了
品天里炎 发表于 2014-4-13 09:45
......
上个世纪80年代的观点-_-
精确制导武器火力*10形成了火力优势的时代,
需要指出的是,
正确的说一战的防御优势是国力的提高和工程学的进步使攻击和防御集合的堑壕铺满了战场,
而公路,汽车的进步提高了预备队的机动性
二战时坦克在提高防御的同时增大了行程,
直瞄火力和俯冲轰炸节约弹药的同时改进了火力
品天里炎 发表于 2014-4-13 10:27
需要指出的是,
正确的说一战的防御优势是国力的提高和工程学的进步使攻击和防御集合的堑壕铺满了战场,
...
就是说虽然使用攻击优势和防御优势来区分,
攻击,防御,机动都有战术意义
而通讯的改进也有明显的影响,
比如蒙古骑兵
那么一战决定性的因素是造价, 而二战决定性的因素是行程的话,
为什么强调防御?
主要是堑壕没有机动性,
而坦克没有防护也无法活到战略纵深-_-
“从过去几千年来以动能杀伤为主,转变为以化学能杀伤为主。”

炸药不也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进行杀伤的吗,你是想说从由人体肌肉产生动能转变为由化学能产生动能吧
总觉得这个“饱和攻击"好像有点说不通。

如果饱和攻击就能解决问题,那火枪时代最有效的战术不就成了骑兵密集冲锋单点突破了吗?

如果防御方有饱和度,那进攻方就没有吗?就算一次投入的坦克达到隔一米一辆的逆天密度,那一公里正面也就200多辆坦克。如果给防守一公里正面的部队配上超过200件的反坦克武器,那岂不就可以终结坦克的时代了吗。(反坦克武器比坦克便宜太多了)

张郃的fans 发表于 2014-4-13 12:06
总觉得这个“饱和攻击"好像有点说不通。

如果饱和攻击就能解决问题,那火枪时代最有效的战术不就成了骑 ...


《孙子兵法》曰,“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从数学上看反坦克方要想用兵力密集度防御坦克的机动进攻时很困难的。我方动用200辆坦克,敌方在10公里正面就要集中2000件反坦克炮,100公里正面就要集中20000件反坦克炮。即便使用自行反坦克炮,机动力不比坦克更强,而进攻方享有先手,所以组织反击是很困难的。这也是为何二战后,北约为抵御苏军进攻开始采用纵深机动防御战术,以机动力和地理纵深而非火力密度来稀释苏军坦克的密度。同时,直升机和反坦克导弹的出现大大提升了反坦克兵力的机动力与火力通道,理想状态下,1架阿帕奇直升机可以击毁一个连的坦克,这样解决了大集群坦克冲击的防御问题。

古德里安在《坦克前进》里面也给出了答案:
1. 坦克部队享有战役战术上的主动性,利用侦察情报,可以选择敌方薄弱环节实施打击;
2. 反坦克部队容易陷入处处设防,结果形同处处不设防的尴尬境地;
3. 黄色计划当中对阿登森林的突破体现了坦克作战的“集中性”和“突然性”两大特征。
张郃的fans 发表于 2014-4-13 12:06
总觉得这个“饱和攻击"好像有点说不通。

如果饱和攻击就能解决问题,那火枪时代最有效的战术不就成了骑 ...


《孙子兵法》曰,“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从数学上看反坦克方要想用兵力密集度防御坦克的机动进攻时很困难的。我方动用200辆坦克,敌方在10公里正面就要集中2000件反坦克炮,100公里正面就要集中20000件反坦克炮。即便使用自行反坦克炮,机动力不比坦克更强,而进攻方享有先手,所以组织反击是很困难的。这也是为何二战后,北约为抵御苏军进攻开始采用纵深机动防御战术,以机动力和地理纵深而非火力密度来稀释苏军坦克的密度。同时,直升机和反坦克导弹的出现大大提升了反坦克兵力的机动力与火力通道,理想状态下,1架阿帕奇直升机可以击毁一个连的坦克,这样解决了大集群坦克冲击的防御问题。

古德里安在《坦克前进》里面也给出了答案:
1. 坦克部队享有战役战术上的主动性,利用侦察情报,可以选择敌方薄弱环节实施打击;
2. 反坦克部队容易陷入处处设防,结果形同处处不设防的尴尬境地;
3. 黄色计划当中对阿登森林的突破体现了坦克作战的“集中性”和“突然性”两大特征。
张郃的fans 发表于 2014-4-13 11:37
“从过去几千年来以动能杀伤为主,转变为以化学能杀伤为主。”

炸药不也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进行杀伤的 ...
我想表达的是20世纪以前对敌军的杀伤机制主要依靠的是动能。譬如冷兵器时代的刀枪剑戟、弓弩箭矢等利用金属切割力杀伤敌人;或是热兵器时代的火枪步枪的子弹杀伤。
根据《后勤与战争》一书提供的史料,南北战争时期士兵伤亡的主要原因是枪弹杀伤。当时黑火药的爆炸力不足,没有成为杀伤敌军的主要因素。然而,随着TNT,黑索金等新型猛炸药的发明,和重化工业的迅猛发展,到了一次大战的时候,爆炸性的化学能杀伤就成了士兵伤亡的主要原因了。甚至来说,原子弹的杀伤也是一种化学能杀伤。
现代战争这个趋势更加明显。比如两山轮战期间著名的七一二大战,张又侠的步兵团只有少数兵力在山上,造成越军数以千计伤亡的主要原因是我军炮兵的杀伤。很多越军士兵死后赤身裸体,主要就是炮弹的冲击波造成的。子弹杀伤的比例在迅速下降。
最近我军披露的“战略步枪”也是把榴弹和子弹结合在一起,爆破性的榴弹在步兵火器中比重也是越来越大,相信未来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总觉得这个“饱和攻击"好像有点说不通。

如果饱和攻击就能解决问题,那火枪时代最有效的战术不就成了骑 ...
你这个战术只能用在地域狭窄的必经之路上,比如地峡

换个地方,你永远不可能把整个防御正面都加强到这种程度,如果你能做到,也就不存在防御的问题了
品天里炎 发表于 2014-4-13 10:57
那么一战决定性的因素是造价, 而二战决定性的因素是行程的话,
为什么强调防御?
主要是堑壕没有机动性,
现代战争进入到了时间敏感时代,无论是高速机动的海军舰艇、空军飞机还是陆军的机动车辆,随着机动力的提升和各种隐蔽措施的发展(比如海空军时兴的雷达隐身),导致发现目标变得更加困难,而一旦发现目标就必须快速摧毁,否则放虎归山。可见,机械化实际上是信息化的前导要件。这导致进攻方和防御方都面临“隐蔽——发现——摧毁——评估”的循环问题,因此,进攻和防御之间谁占优势还很难说,进攻有进攻的办法,防御有防御的高招。
张郃的fans 发表于 2014-4-13 12:06
总觉得这个“饱和攻击"好像有点说不通。

如果饱和攻击就能解决问题,那火枪时代最有效的战术不就成了骑 ...
弱弱的问一句,可不可以将几辆坦克排成一列?
guarddefend 发表于 2014-4-13 14:02
现代战争进入到了时间敏感时代,无论是高速机动的海军舰艇、空军飞机还是陆军的机动车辆,随着机动力的提 ...
现环境攻击优势好像没什么争议,
接近马岛战争
品天里炎 发表于 2014-4-13 20:22
现环境攻击优势好像没什么争议,
接近马岛战争
还有没有信息论并不是说没有指挥系统,
蒙古骑兵改进通讯的效果都看到了
踩扁布什 发表于 2014-4-13 14:00
你这个战术只能用在地域狭窄的必经之路上,比如地峡

换个地方,你永远不可能把整个防御正面都加强到这 ...
其实就是给每个步兵班甚至民兵部队配备反坦克武器,前提是性价比要高。
赞同你对未来主战坦克的看法!
guarddefend 发表于 2014-4-13 13:43
《孙子兵法》曰,“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从数学 ...
后来想了一下。你不谈坦克的越障能力、坦克持续的突击能力、作为火力支点的作用、伤亡的降低这些因素,光笼统的讲一个饱和攻击。所以总感觉有些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