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李广难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39:42
  李广十五六岁参军,为低级军官,一生中七十余战,以他的才能和品德,为人所称道。李广很年轻时就被任命为边境地区长官——上谷(河北怀来)太守,后来历任上郡(陕西榆林)、北地(甘肃庆阳)、雁门(山西右玉)、代郡(河北蔚县)、云中(内蒙呼和浩特)、右北平(辽宁凌源)等地太守。这些多属汉皇朝和匈奴接壤的边境地区,他都出色地完成了守备任务,匈奴多不敢骚扰他的辖区。
  李广的能力也确值得尊敬,例子不少,仅举其二:
  当景帝时,三十多岁的李广任上郡(现陕西榆林)太守。一次他率百余骑与匈奴千余骑兵遭遇。李广命令大家都下马解鞍,大家都十分害怕,而李广极镇静,还突击杀敌将。匈奴疑是透敌之计,恐汉军有埋伏,终不敢进攻,百余骑全身而退。
  元光五年,近六十岁的李广率军出雁门(现山西右玉)击匈奴,遇匈奴大军,兵败,李广受伤被俘。匈奴单于素知李广英名,令生擒。匈奴人在两马中间置一网兜,将李广放在其中,送往其后方。李广窺见一匈奴年轻人骑着一骏马,就装死,突然跃起,推倒骑者,夺其弓箭,骑其马逃走。有追者,即以夺来的弓箭射死。
  由此可见他的机智和神勇。
                                                  
  从元光六年(129BC)起,汉朝开始派大军越过防线,深入草原沙漠主动攻击匈奴以后。这是中国对匈奴战略一大变。在此变化后,李广似乎不适应。
  卫青先后七次,霍去病先后四次出塞作战,对匈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胜,将其赶至漠北。李广出塞作战四次。
  第一次,元光六年(129BC)汉武帝派卫青等四路大军出塞,李广以骁骑将军率其中之一出雁门,战败受伤被俘,佯死夺敌弓箭马匹逃回,按律当斩,赎为庶人(不久又起用为右北平太守,可见武帝也不总是有意打压他)。而同时出上谷(河北怀来)的车骑将军卫青则打了胜仗。
  第二次,元朔五年(123BC)为后将军,随卫青出塞,未见有立功记述。
  第三次,元狩二年(121BC)李广率军出右北平,与敌激战,因伤亡多,无赏。
  第四次,元狩四年(119BC) 李广为前将军,随卫青出塞,因迷失道路被责备,不愿到军法部门为己辩护,自杀。
  看来确实,在李广担任边境州郡太守时,威风凛凛,匈奴不敢来犯;而率大军出征则未见胜迹。
  在他的传记中也找不到李广在某次战役作战大胜,或李广率军歼敌多多的具体描述,在他一生的记述中一次也没有。
  从李广的传记所述,我们也许可以动动脑筋,对和李广相关的问题作一些分析和推论:
                                            
  一,李广部队特点
  在李广传里比较了他和另一名将程不识。“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李)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无夜间值班)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由此我们大约可以看出:
  李广的部队在骑术上大概可以匈奴人相媲美,有较高的机动性,一旦有警,上马即可战斗,如敌人太多,也可骑马脱离战场。而程不识的部队可能是以步兵或骑术不够高的骑兵们组成的,机动性低,如果不随时提高警惕性,匈奴一旦来袭,则必是一场灾难。
  李广自己骑术极佳,史记中说他“人长猿臂”“善射亦天性,虽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不仅如此,他训练出的部队的骑射也应该是较好的,否则,像他这样行军和宿营,不吃大亏才是怪事。
  李广担任过很多个过境州郡的太守,在那里应有一些半农半牧的汉族居民,从其中征发士兵,加上骑术极高的李广的训练,是可能组成一支在机动性上不差于匈奴的部队的。其前提条件是领军的将军本人的骑术必须很高。李广恰是骑射天才,即使是从小就长在马背上匈奴的勇士,骑射上也未必能胜过他。
  这样,他才能有“飞将军”之荣誉,这不止是他本人骑马如飞,他的部下也应如是。
  从表面上看,李广的部队更有点像游牧民族的军队。而李广本人能“力战”,能“冲陷折关”,敢与猛兽格斗,以及他率兵作战的优雅,他更像个孤胆英雄吧。
  游牧民族崇敬英雄,匈奴人理应崇敬他;再加上他又有‘飞将军’之美誉,不敢骚扰他的防区也就正常了。
                                   
  二,李广为何受人们崇敬
  李广确实是有真本事的人,他擅长骑射,清正廉洁,与士卒同甘共苦,打起仗来身先士卒,极为勇敢,受到普遍的崇敬。下面举一些史记中记述的他的事迹:
  “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说他很能冲锋陷阵、突破险阻以及格杀猛兽,奋不顾身。
  任上谷太守时,负责对外事务的官员说他:“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说他积极主动对匈奴力战。
  “於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後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可见与匈奴力战是一贯的。
  “(李)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馀年,家无馀财,终不言家产事。”说他清廉。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说他与兵卒在一起时能吃苦在前,比同甘共苦还要高一点。
  司马迁用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蹊者小路也)赞他,当不为过。
                                         
  三,不善大部队作战  
  前面所引他与程不识的对比中,就可以看出,他的部队的行军和宿营方式并不适于数千人以上的大军。如果是极熟悉在草原或荒原中生存的游牧民,或长年由李广训练带领的部下也可能已经掌握了在草原或荒原中生存的窍门,还好一些,如是由中原农家子弟组成队伍,第一次出塞,如没有极严密的约束,不乱套才是怪事。
  有人会说,难道他不会因部队人数多而严格约束部众吗?有可能,但不改的可能性大,因为他已经近六十岁了,一生养成的习惯,比如“幕府省约文书籍事”,改也难。
  另外,他的作战习惯,似乎更适合于带领数量不算太大的精兵。“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大兵团作战,都这样是不行的。率领由农家子弟组成的,将军们还可能不很熟悉的部队,这样可能会引向灾难。
  他任边境太守时,以他的人格魅力,不止可赢得部下的忠心,而且可以得到地方上官绅民众的拥护,想及时得到情报信息,不算难,但率大部队出塞,这个优势就不存在了。
  李广一生,若在出塞前中止,虽未封侯,也是极辉煌的,人们对他极高的评价已经成型。可惜他并不清楚自己所长及所短。他问看相的人:“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後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可见对自己的所长及不足,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无尺寸之功’出于何因,反而归之于‘命’。
  即使机智神勇不如他,在他看来‘才能不及中人’的,但能严格军纪、谨慎按兵法行事,在大兵团作战时的胜绩会超过他并非怪事。
  孤胆英雄和将军究竟是两回事。伟大的军事家韩信绝不是孤胆英雄。
  出塞无功可言,最后自杀。不能不令人为之长太息。‘李广难封’不全是命运所致,其中也有些规律性的东西吧。
                                   
  最后,对李广的性格说几句。
  李广自杀的原因是为他不愿“对刀笔之吏”,就是不愿向军中执法人员解释。其实他不过是迷失道路,不至于死罪。可见李广有着宁死也不愿受辱的傲骨。有傲骨之英雄更让人敬佩,只是他们多不易合群。所以,他和同僚的关系也未必好。
  当他被罢官后,居住在长安,外出打猎,在郊区受到过一个喝醉的小吏的呵斥。他后来就设法杀掉这个小吏。
  他一点委屈也不受,他恐怕也很难和同僚有亲密关系。何况同僚中大约多被他看作是‘才能不及中人’,难有让他佩服的。
  不少极具特殊才能者,甚至天才有着此种性格,则其人生道路多坎坷。只能为之长太息!
  李广十五六岁参军,为低级军官,一生中七十余战,以他的才能和品德,为人所称道。李广很年轻时就被任命为边境地区长官——上谷(河北怀来)太守,后来历任上郡(陕西榆林)、北地(甘肃庆阳)、雁门(山西右玉)、代郡(河北蔚县)、云中(内蒙呼和浩特)、右北平(辽宁凌源)等地太守。这些多属汉皇朝和匈奴接壤的边境地区,他都出色地完成了守备任务,匈奴多不敢骚扰他的辖区。
  李广的能力也确值得尊敬,例子不少,仅举其二:
  当景帝时,三十多岁的李广任上郡(现陕西榆林)太守。一次他率百余骑与匈奴千余骑兵遭遇。李广命令大家都下马解鞍,大家都十分害怕,而李广极镇静,还突击杀敌将。匈奴疑是透敌之计,恐汉军有埋伏,终不敢进攻,百余骑全身而退。
  元光五年,近六十岁的李广率军出雁门(现山西右玉)击匈奴,遇匈奴大军,兵败,李广受伤被俘。匈奴单于素知李广英名,令生擒。匈奴人在两马中间置一网兜,将李广放在其中,送往其后方。李广窺见一匈奴年轻人骑着一骏马,就装死,突然跃起,推倒骑者,夺其弓箭,骑其马逃走。有追者,即以夺来的弓箭射死。
  由此可见他的机智和神勇。
                                                  
  从元光六年(129BC)起,汉朝开始派大军越过防线,深入草原沙漠主动攻击匈奴以后。这是中国对匈奴战略一大变。在此变化后,李广似乎不适应。
  卫青先后七次,霍去病先后四次出塞作战,对匈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胜,将其赶至漠北。李广出塞作战四次。
  第一次,元光六年(129BC)汉武帝派卫青等四路大军出塞,李广以骁骑将军率其中之一出雁门,战败受伤被俘,佯死夺敌弓箭马匹逃回,按律当斩,赎为庶人(不久又起用为右北平太守,可见武帝也不总是有意打压他)。而同时出上谷(河北怀来)的车骑将军卫青则打了胜仗。
  第二次,元朔五年(123BC)为后将军,随卫青出塞,未见有立功记述。
  第三次,元狩二年(121BC)李广率军出右北平,与敌激战,因伤亡多,无赏。
  第四次,元狩四年(119BC) 李广为前将军,随卫青出塞,因迷失道路被责备,不愿到军法部门为己辩护,自杀。
  看来确实,在李广担任边境州郡太守时,威风凛凛,匈奴不敢来犯;而率大军出征则未见胜迹。
  在他的传记中也找不到李广在某次战役作战大胜,或李广率军歼敌多多的具体描述,在他一生的记述中一次也没有。
  从李广的传记所述,我们也许可以动动脑筋,对和李广相关的问题作一些分析和推论:
                                            
  一,李广部队特点
  在李广传里比较了他和另一名将程不识。“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李)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无夜间值班)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由此我们大约可以看出:
  李广的部队在骑术上大概可以匈奴人相媲美,有较高的机动性,一旦有警,上马即可战斗,如敌人太多,也可骑马脱离战场。而程不识的部队可能是以步兵或骑术不够高的骑兵们组成的,机动性低,如果不随时提高警惕性,匈奴一旦来袭,则必是一场灾难。
  李广自己骑术极佳,史记中说他“人长猿臂”“善射亦天性,虽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不仅如此,他训练出的部队的骑射也应该是较好的,否则,像他这样行军和宿营,不吃大亏才是怪事。
  李广担任过很多个过境州郡的太守,在那里应有一些半农半牧的汉族居民,从其中征发士兵,加上骑术极高的李广的训练,是可能组成一支在机动性上不差于匈奴的部队的。其前提条件是领军的将军本人的骑术必须很高。李广恰是骑射天才,即使是从小就长在马背上匈奴的勇士,骑射上也未必能胜过他。
  这样,他才能有“飞将军”之荣誉,这不止是他本人骑马如飞,他的部下也应如是。
  从表面上看,李广的部队更有点像游牧民族的军队。而李广本人能“力战”,能“冲陷折关”,敢与猛兽格斗,以及他率兵作战的优雅,他更像个孤胆英雄吧。
  游牧民族崇敬英雄,匈奴人理应崇敬他;再加上他又有‘飞将军’之美誉,不敢骚扰他的防区也就正常了。
                                   
  二,李广为何受人们崇敬
  李广确实是有真本事的人,他擅长骑射,清正廉洁,与士卒同甘共苦,打起仗来身先士卒,极为勇敢,受到普遍的崇敬。下面举一些史记中记述的他的事迹:
  “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说他很能冲锋陷阵、突破险阻以及格杀猛兽,奋不顾身。
  任上谷太守时,负责对外事务的官员说他:“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说他积极主动对匈奴力战。
  “於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後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可见与匈奴力战是一贯的。
  “(李)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馀年,家无馀财,终不言家产事。”说他清廉。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说他与兵卒在一起时能吃苦在前,比同甘共苦还要高一点。
  司马迁用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蹊者小路也)赞他,当不为过。
                                         
  三,不善大部队作战  
  前面所引他与程不识的对比中,就可以看出,他的部队的行军和宿营方式并不适于数千人以上的大军。如果是极熟悉在草原或荒原中生存的游牧民,或长年由李广训练带领的部下也可能已经掌握了在草原或荒原中生存的窍门,还好一些,如是由中原农家子弟组成队伍,第一次出塞,如没有极严密的约束,不乱套才是怪事。
  有人会说,难道他不会因部队人数多而严格约束部众吗?有可能,但不改的可能性大,因为他已经近六十岁了,一生养成的习惯,比如“幕府省约文书籍事”,改也难。
  另外,他的作战习惯,似乎更适合于带领数量不算太大的精兵。“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大兵团作战,都这样是不行的。率领由农家子弟组成的,将军们还可能不很熟悉的部队,这样可能会引向灾难。
  他任边境太守时,以他的人格魅力,不止可赢得部下的忠心,而且可以得到地方上官绅民众的拥护,想及时得到情报信息,不算难,但率大部队出塞,这个优势就不存在了。
  李广一生,若在出塞前中止,虽未封侯,也是极辉煌的,人们对他极高的评价已经成型。可惜他并不清楚自己所长及所短。他问看相的人:“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後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可见对自己的所长及不足,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无尺寸之功’出于何因,反而归之于‘命’。
  即使机智神勇不如他,在他看来‘才能不及中人’的,但能严格军纪、谨慎按兵法行事,在大兵团作战时的胜绩会超过他并非怪事。
  孤胆英雄和将军究竟是两回事。伟大的军事家韩信绝不是孤胆英雄。
  出塞无功可言,最后自杀。不能不令人为之长太息。‘李广难封’不全是命运所致,其中也有些规律性的东西吧。
                                   
  最后,对李广的性格说几句。
  李广自杀的原因是为他不愿“对刀笔之吏”,就是不愿向军中执法人员解释。其实他不过是迷失道路,不至于死罪。可见李广有着宁死也不愿受辱的傲骨。有傲骨之英雄更让人敬佩,只是他们多不易合群。所以,他和同僚的关系也未必好。
  当他被罢官后,居住在长安,外出打猎,在郊区受到过一个喝醉的小吏的呵斥。他后来就设法杀掉这个小吏。
  他一点委屈也不受,他恐怕也很难和同僚有亲密关系。何况同僚中大约多被他看作是‘才能不及中人’,难有让他佩服的。
  不少极具特殊才能者,甚至天才有着此种性格,则其人生道路多坎坷。只能为之长太息!
是个有防守经验的老将军,说军事家有点过了。
只能冲锋陷阵,不能领兵打仗。
居士又出题了啊,李广现在的定论就是,景帝时他太年轻,武帝时他太老
tomcat650093 发表于 2014-4-12 17:31
只能冲锋陷阵,不能领兵打仗。
李广的智力并不低,否则他不能成为成功的太守,防御匈奴是把好手。如果那时有特种兵概念,李广应是最佳特种兵头目。

tomcat650093 发表于 2014-4-12 17:31
只能冲锋陷阵,不能领兵打仗。


如果不是汉武帝时大规模出塞远征,李广的不足可能并不突出。
tomcat650093 发表于 2014-4-12 17:31
只能冲锋陷阵,不能领兵打仗。


如果不是汉武帝时大规模出塞远征,李广的不足可能并不突出。
关宁铁骑 发表于 2014-4-12 20:02
居士又出题了啊,李广现在的定论就是,景帝时他太年轻,武帝时他太老
李广何时有此定论?
你说的是《汉武故事》中的一则寓言吧:
武帝见一卫士“须眉皓白,衣服不完。上问曰:“公何时为郎,何其老矣?”对曰:“文帝好文,臣好武;景帝好老,臣又少,陛下好少,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见《太平御览》
李广很年轻时已经是太守,将军,曾负责皇宫守卫。作为这层官员,老少已经不是大问题,关键是能守住辖区,能打胜仗。颜驷很老时只是执戟郎之类,才会有此叹。把颜驷和李广向一起混,不合适吧。
战术素质非常高,人品不好
能力很强,气度却不高。
从他的儿孙后来的表现来看,这缺点在他的家族中还遗传。
李广名声大也有太史公的功劳
  北府卒 发表于 2014-4-13 10:45
战术素质非常高,人品不好
按那时的普遍看法,李广的人品极好 。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4-13 14:22
按那时的普遍看法,李广的人品极好 。
嗯,汉朝好像是流行过游侠儿豪强快意恩仇之类的调调。
我说人品不好,既说胸怀有待提高,也是说老将军在几次关键战役里够倒霉的。
对应“运气”人品极佳的就是大汉偶像霍去病,一方面霍少是千年不出的军事天才,一方面他运气也真实太强悍了
  北府卒 发表于 2014-4-13 14:59
嗯,汉朝好像是流行过游侠儿豪强快意恩仇之类的调调。
我说人品不好,既说胸怀有待提高,也是说老将军在 ...
好一句倒霉,他几次出事不是因为他自已原因造成的?行军打仗不按行军打仗来到他那里变郊游一样,哪几支强军是只靠勇武能成事的?基本的军事素质都没有还谈什么封候.
别激动啊,每支军队有每个军事主官个人风格打下的烙印,不好说郊游军就一定不能打,至少在卫霍横空出世之前,李广的郊游军战绩相对其他人还不算特别差劲。万恶的美帝和英帝的那些老牌特种部队,前身创立之初纪律性也不像军队,整个就是一帮土匪,兄弟部队的军官看他们都挠头,可战场上这帮土匪干的相当不错,当然,这种风格绝对不适用普通部队现代部队,李广“倒霉”既是运气,也是他个人风格隐患造成的几率性必然。
孙子说过,一个将领,要有5种带兵品德,才算是好,智信仁勇严。

《汉书·李广苏建传》:(程)不识曰:“李将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而其士亦佚乐,为之死。“带兵不严,难以称为良将。
还有,吴楚七国之乱,跟从周亚夫平叛,完功后私受梁王将军印(因此而不赏);家里蹲时期出去偷猎(夜间捕猎……),汉朝宵禁,霸陵公安局长以此阻止李广进城,后来官复右北平太守,趁机报复私自处死霸陵公安局长。

一次饭局,问王朔:为什么我混的这么惨?王朔反问:有啥后悔的不?李广自陈曾经杀降800人。王朔:报应!

自身性格有问题,常遇春也这样,人家那是开国时期,能力够大,脾气大还则罢了。你李广能力一般,脾气也没小到哪去,还想封侯?白日做梦啊

所以还是汉文帝说的透彻:你要是跟高祖混封个侯根本没问题。其实他老人家还有半句话没说完,那就是:就可惜高祖已经死了
其实武帝对待李广还是不错的,还专门叮嘱过“李广年老数奇,勿使独当单于”。可惜最后还是没有好结果。性格真的决定命运。
以李广那种诱杀霸陵尉,看不起同僚,如此不能容人的性格,手下多的是悍勇而无脑之辈,就是一群粉丝跟着一个明星的状况,李广自然无法靠自己一个牛人统帅大军。
骠骑兵英雄
古今中外都有
仕途起起伏伏
看着一帮同辈晚辈成为上司
每任上司都很讨厌此类人,但又爱其才
但君主对其赞不绝口(有时赏瓶好酒就愿意送死,当然喜欢)
最后基本上不得善终
好像李广治军不好,基本上是靠个人魅力带领军队.这样的军队在大兵团作战的时候是打不好的.

凌云茶 发表于 2014-4-14 19:04
以李广那种诱杀霸陵尉,看不起同僚,如此不能容人的性格,手下多的是悍勇而无脑之辈,就是一群粉丝跟着一个 ...


“一群粉丝跟着一个明星”,比喻的有趣。不过,李广不是演员,是拿着武器真打的,称之为英雄也对。
凌云茶 发表于 2014-4-14 19:04
以李广那种诱杀霸陵尉,看不起同僚,如此不能容人的性格,手下多的是悍勇而无脑之辈,就是一群粉丝跟着一个 ...


“一群粉丝跟着一个明星”,比喻的有趣。不过,李广不是演员,是拿着武器真打的,称之为英雄也对。
太史公是老李粉丝
使李将军遇高皇帝
汉代侯多矣,然而知之几人?
现在看来,李广也算是名垂青史了······
ppl 发表于 2014-4-15 17:55
太史公是老李粉丝
司马迁曾为李广之孙李陵说话而下狱,受宫刑也与之相关。
汉朝官僚体系不完善,功为必赏,过则必罚。朝里没后台的军官很难出头。
霍去病追亡几千里,俘虏了几个?斩首八万?反正我不信匈奴个个宁死不降。
薛仁贵式的人物,按今天的话说,就是会把自己变成舆论焦点。真正用骑兵好的是李靖。
tch72 发表于 2014-4-14 09:21
其实武帝对待李广还是不错的,还专门叮嘱过“李广年老数奇,勿使独当单于”。可惜最后还是没有好结果。性格 ...
应该说武帝对李广的这个评语还是很到位的。
上海红军战士 发表于 2014-4-16 11:02
薛仁贵式的人物,按今天的话说,就是会把自己变成舆论焦点。真正用骑兵好的是李靖。
不一样吧。李广防守北疆的出众能力是可以肯定的。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4-17 08:34
不一样吧。李广防守北疆的出众能力是可以肯定的。
李广出名的时候汉朝正不断送闺女去北边,汉匈也没什么大战,李广对付的只是边境骚扰,真到大规模进攻战役就萎了。
  北府卒 发表于 2014-4-13 10:45
战术素质非常高,人品不好
路都找不到,战术素质算好?!
霍去病能追亡逐北几千里,与他善用匈奴人有关。李广就没那本事,不合群或者不善人际交往才是从事管理最致命的弱点。
东北老虎 发表于 2014-4-21 07:08
李广出名的时候汉朝正不断送闺女去北边,汉匈也没什么大战,李广对付的只是边境骚扰,真到大规模进攻战役 ...
虽然和亲,但匈奴并未停止南下入侵。文帝三年(前177年)夏,匈奴,侵上郡,杀掠人民。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14万人入关,杀北地都尉,掳掠人民畜产甚多,其前锋部队甚至进至雍、甘泉附近,并烧毁回中宫。从公元前166—前162年间,匈奴日骄,每年入侵汉边境,杀戮人民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最甚,至代郡万余人。
景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逐步强盛,匈奴经常小规模入侵,但无大规模的南下行动。这样的变化正和李广这一批边境守将能有力的防守正相关。
个人武勇和指挥能力不能等同
Rocky0501 发表于 2014-4-22 14:26
个人武勇和指挥能力不能等同
个人勇武,指挥小部队还是可能的,指挥大部队真和个人勇武否没关系。
刚好看那个千古名将英雄梦 刚看到李凌。5000步卒死扛7 8万匈奴单于骑兵 硬生生死扛到底 射杀几万人。要不是最后军中出了个败类、说不定还能全身而退 就差一点 被俘 武帝听信公孙敖 帮匈奴练兵 武帝夷其全族 心灰意冷 投降匈奴 最后老死匈奴 尤其是最后和苏武那段对话。真心酸 陇西老李家好像诅咒一样
只能说那个年代牛人太多,估计那时候也讲团队精神,呵呵。
老李有今日之名气也多靠了太史公,但其他的战绩和人品。。。呵呵
donggeoffrey 发表于 2014-4-16 10:51
汉朝官僚体系不完善,功为必赏,过则必罚。朝里没后台的军官很难出头。
霍去病追亡几千里,俘虏了几个?斩 ...
这个在《汉武大帝》的电视剧里有所表现,霍去病为了军队机动,暗示手下杀死俘虏的匈奴人
5870966 发表于 2014-4-30 09:49
老李有今日之名气也多靠了太史公,但其他的战绩和人品。。。呵呵
李广早年的战绩,确是有的。
至于人品,按当时的标准也是不错的,不可一棒子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