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的‘运气’为什么那么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29:46

  卫青征伐匈奴取得了极辉煌的战绩,他率军对匈奴的长途奔袭,在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是空前的,这足可证明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
  中原人和北方游牧民族间的冲突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战国时的名将李牧、蒙恬等对匈奴的作战也都是史有记载,都是以防守为主的边境战争。这就很自然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恰在卫青时这个形势变了。
  有人说是因为汉武帝时的国力空前强盛,强盛是不假,但是,秦始皇时的军事力量和动员能力未必低于汉武帝时,但也没能长途行军至草原腹地打击匈奴,而是修长城防御。所以,国力强盛只是长途奔袭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更不能解释当时战事中的很多疑点。
  居士不揆浅陋,试图给出下述二问题的答案的推测:
  (1),为什么是卫青开始可能到草原腹地对匈奴作战;
  (2),为什么卫青的胜率比同时其他将领高很多(除了晚一些的霍去病)。
                                    
  一,卫青能到草原腹地对匈奴作战的原因推测
                          
  在比较早的时间,中原军队不能出塞进行外线作战,是因为骑兵既不能骑马快速奔跑,又不善于骑在马上作战,这出自一个技术原因限制:马镫尚未发明。
  汉朝初年时,仍未有马镫出现,这可以从西安杨家湾汉初将军墓中陶俑(见附图)可以得到证明,骑者俑的双脚钩在马前腿根部。这绝不宜于骑马快速奔跑,也不宜于用武器发力攻击。
  在卫青出塞作战前几十年的汉文帝时,大臣晁错曾向皇帝说,汉军有五大优势,其五是“下马地斗,剑戟相接”远胜于匈奴。由此可以推论,为了发挥优势,汉军骑兵在遇到匈奴军时,大约只要可能就会下马地斗,这样才能以已之长,攻敌之短。 这当然可以看作是不得已,没有马镫,在马上不稳定,很难和那些一生都骑在马上的匈奴人作战。这就极大的限制了中原军队的机动能力。但在汉武帝时期有了根本改变。
                                               
  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李广等四将各率万骑出击,这是中原军队第一次派骑兵出塞担当进攻任务。但真正辉煌的胜利是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春。卫青第四次出塞,对抗卫青的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饮醉。汉兵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壮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逐数百里,不及,得右贤裨王(即小王)十馀人,众男女万五千馀人。”由此可见,可见,卫青至少能做到以下几点:
  一,长途高速行军,方能让敌以为不能至而成功偷袭;
  二,偷袭时多数匈奴人没能骑上马跑掉,中原骑兵能堵住他们,至少能在马上和匈奴格斗,且不显劣势,如此才能有大量俘获。
  三,中原骑兵追匈奴骑兵精锐,虽然未追上,但能追数百里,骑术也差的不算太多。
  看来那时中原人初步解决了熟练地驾驭战马的问题,既能长途急驰,又能骑在马上作战。
                                              
  作为合理的推理,这时应该已经发明了一种办法或一种器具,可以使人稳定地骑马急驰和舞刀弄枪。很可能是发明了一种马镫的等价物。所谓等价物就是指和现代的马镫差别很大,但能起稳定骑者作用的物件。不说那时已经发明马镫,是因为在从考古发掘中,真正马镫出土于十六国时的北燕贵族冯素弗墓中,要比卫青晚近五百年。
  这种等价物是什么?我们可天马行空的去想象。也许最容易想到的用皮革(这可能是出塞军中最易得到的材料)做一个类似于现代马镫那样的物件,固连在鞍上。没有考古证据,不管怎想象,也只是说说而已。
  皮革作为生物制品是不容易长期保存的,想要在野外考古中证实此点,恐无希望。当然,最早的能使骑者在马上急驰和用力作战的等价物,可能比我们想像的更原始,也许在已经习惯于马镫的人看来甚为愚笨,但在当时却可能引发巨大的变化。既无文字记载也无考古实物,等价物是什么样的,无法确定。
                                                    
  根据汉军出击方式的突变可以确定,一定有一种可以使高速骑乘及马上格斗变得比较容易,对于中原士兵而言在较短时间内的训练就可以掌握的方法和器具,然后,在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成熟的马镫。卫青很可能是这种器具和方法的发明者之一,他曾为“侯家骑”(可能是骑奴吧,也许当过杨家湾骑俑那样的仪仗角色。)还有任“骑郎”的生死朋友,对骑马及马具必是非常熟悉,这是可能参与发明的条件。如不是,他也应在推广这种器具和方法上起了重要作用。仅此他的功绩就很大。
  恰在卫青时代,中原骑兵开始能稳定的驾驭战马,就此而言,也可以说他是很幸运的。
                                                                          
  二,卫青的胜率极高的原因推测
                             
  出塞和匈奴作战,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情况一,遇见力量弱于自己可以战败或消灭之敌;
  情况二,没遇见敌人,或迷失道路;
  情况三,遇见力量远大于自己的敌军。
  当然将军们都希望是第一种情况,最怕遇第三种。有意思的是卫青一生中七次出塞,每次都是遇到情况一。而同时的将军,如公孙贺、公孙敖、李沮、苏建、张骞等,都曾因随卫青出塞而立功封侯,在独自率军出塞时遇到情况二或情况三而受罚,甚至“当斩、续为庶人”。李广更是经常遇第三种情况,最后因遇第二种情况而自杀。可见卫青运气好的出奇。能单纯归于他有福吗?运气都有偶然性,一生中总是好运,是很难让人相信的。
  前面提到过的元朔五年卫青行军数百里袭击右贤王获大胜一役,不可能没有相应的情报。一位将军不知有无敌人就率数万众急行军数百里,那必是脑袋进水了。
  应该是卫青可能掌握较多的情报,才使他看似运气如此之好。中国古代军事家早就知道情报的重要,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重要保障。在《孙子兵法》第十二篇《用间》中就强调必须“知敌之情”。可见汉朝人明白搞情报的重要性是很正常的,能在戈壁草原上经常作战取胜的卫青更应清楚这一点。
                                              
  卫青能得到情报,估计有两可能:
  一是卫青建立自己的搜集情报的机构。不过,这是不大可能的。几年中卫青出塞处由东向西算过去有上谷(河北怀来)、雁门(山西右玉)、定襄(呼和浩特)、高阙(陕西以北内蒙境)等处,即使卫青是汉武帝宠儿,高居大将军之位,他也不可能在整个北方边境上建立自己的情报网,何况在元朔五年那次突袭大胜时,他还不是大将军。
  另一种可能则是汉皇家有情报机构或统属皇家的其它机构兼有搜集情报的功能。由于汉武帝特别宠爱他这个小舅子,就把有价值的情报给他,让他从最佳地点出发,向最有可能取胜的地方出击。这样卫青的“运气”当然才可能会好的出奇。
  有一记载至少可以作为旁证支持这种看法:
  后来汉武帝更宠爱霍去病,于是卫青的“运气”就下降了,至少不如霍去病。元狩四年(119BC)春,“上令大将军(卫)青、票骑将军(霍)去病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霍)去病。(霍)去病始为出定襄,当单于。捕虏,虏言单于东,乃更令(霍)去病出代郡,令(卫)青出定襄。”也就是说,皇帝令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跟随着数十万步兵及后勤运输部队大举出塞,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皆划归霍去病。皇帝原本安排霍去病由定襄(呼和浩特)出击,但由俘虏那里知道匈奴单于在东边。这个信息报告至皇帝(可见应是皇家的情报机构在运作情报工作),偏心眼的皇帝就将霍去病出击点改为靠东的代郡(河北蔚县),而令卫青由定襄(呼和浩特)出发。此役,卫青的战绩不如霍去病,也就正常了,当初其它将领运气不如卫青也不值得奇怪。
  在那个时代,没有高效快速通信设备,情报不可能迅捷且总是准确。但是,有总是胜于无的。这大约就是卫青运气极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以上两点是对读史时产生的疑点的思考和推测,是否合理欢迎网友们评论。必须说明一点:这里绝无贬低卫青或霍去病的意思,他们都是伟大的军事家,这是毫无疑问的。后来,汉武帝还宠过他另一大舅哥李广利,皇帝也给他各种好条件,但是他却不争气,战败投降。
  卫青征伐匈奴取得了极辉煌的战绩,他率军对匈奴的长途奔袭,在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是空前的,这足可证明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
  中原人和北方游牧民族间的冲突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战国时的名将李牧、蒙恬等对匈奴的作战也都是史有记载,都是以防守为主的边境战争。这就很自然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恰在卫青时这个形势变了。
  有人说是因为汉武帝时的国力空前强盛,强盛是不假,但是,秦始皇时的军事力量和动员能力未必低于汉武帝时,但也没能长途行军至草原腹地打击匈奴,而是修长城防御。所以,国力强盛只是长途奔袭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更不能解释当时战事中的很多疑点。
  居士不揆浅陋,试图给出下述二问题的答案的推测:
  (1),为什么是卫青开始可能到草原腹地对匈奴作战;
  (2),为什么卫青的胜率比同时其他将领高很多(除了晚一些的霍去病)。
                                    
  一,卫青能到草原腹地对匈奴作战的原因推测
                          
  在比较早的时间,中原军队不能出塞进行外线作战,是因为骑兵既不能骑马快速奔跑,又不善于骑在马上作战,这出自一个技术原因限制:马镫尚未发明。
  汉朝初年时,仍未有马镫出现,这可以从西安杨家湾汉初将军墓中陶俑(见附图)可以得到证明,骑者俑的双脚钩在马前腿根部。这绝不宜于骑马快速奔跑,也不宜于用武器发力攻击。
  在卫青出塞作战前几十年的汉文帝时,大臣晁错曾向皇帝说,汉军有五大优势,其五是“下马地斗,剑戟相接”远胜于匈奴。由此可以推论,为了发挥优势,汉军骑兵在遇到匈奴军时,大约只要可能就会下马地斗,这样才能以已之长,攻敌之短。 这当然可以看作是不得已,没有马镫,在马上不稳定,很难和那些一生都骑在马上的匈奴人作战。这就极大的限制了中原军队的机动能力。但在汉武帝时期有了根本改变。
                                               
  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李广等四将各率万骑出击,这是中原军队第一次派骑兵出塞担当进攻任务。但真正辉煌的胜利是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春。卫青第四次出塞,对抗卫青的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饮醉。汉兵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壮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逐数百里,不及,得右贤裨王(即小王)十馀人,众男女万五千馀人。”由此可见,可见,卫青至少能做到以下几点:
  一,长途高速行军,方能让敌以为不能至而成功偷袭;
  二,偷袭时多数匈奴人没能骑上马跑掉,中原骑兵能堵住他们,至少能在马上和匈奴格斗,且不显劣势,如此才能有大量俘获。
  三,中原骑兵追匈奴骑兵精锐,虽然未追上,但能追数百里,骑术也差的不算太多。
  看来那时中原人初步解决了熟练地驾驭战马的问题,既能长途急驰,又能骑在马上作战。
                                              
  作为合理的推理,这时应该已经发明了一种办法或一种器具,可以使人稳定地骑马急驰和舞刀弄枪。很可能是发明了一种马镫的等价物。所谓等价物就是指和现代的马镫差别很大,但能起稳定骑者作用的物件。不说那时已经发明马镫,是因为在从考古发掘中,真正马镫出土于十六国时的北燕贵族冯素弗墓中,要比卫青晚近五百年。
  这种等价物是什么?我们可天马行空的去想象。也许最容易想到的用皮革(这可能是出塞军中最易得到的材料)做一个类似于现代马镫那样的物件,固连在鞍上。没有考古证据,不管怎想象,也只是说说而已。
  皮革作为生物制品是不容易长期保存的,想要在野外考古中证实此点,恐无希望。当然,最早的能使骑者在马上急驰和用力作战的等价物,可能比我们想像的更原始,也许在已经习惯于马镫的人看来甚为愚笨,但在当时却可能引发巨大的变化。既无文字记载也无考古实物,等价物是什么样的,无法确定。
                                                    
  根据汉军出击方式的突变可以确定,一定有一种可以使高速骑乘及马上格斗变得比较容易,对于中原士兵而言在较短时间内的训练就可以掌握的方法和器具,然后,在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成熟的马镫。卫青很可能是这种器具和方法的发明者之一,他曾为“侯家骑”(可能是骑奴吧,也许当过杨家湾骑俑那样的仪仗角色。)还有任“骑郎”的生死朋友,对骑马及马具必是非常熟悉,这是可能参与发明的条件。如不是,他也应在推广这种器具和方法上起了重要作用。仅此他的功绩就很大。
  恰在卫青时代,中原骑兵开始能稳定的驾驭战马,就此而言,也可以说他是很幸运的。
                                                                          
  二,卫青的胜率极高的原因推测
                             
  出塞和匈奴作战,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情况一,遇见力量弱于自己可以战败或消灭之敌;
  情况二,没遇见敌人,或迷失道路;
  情况三,遇见力量远大于自己的敌军。
  当然将军们都希望是第一种情况,最怕遇第三种。有意思的是卫青一生中七次出塞,每次都是遇到情况一。而同时的将军,如公孙贺、公孙敖、李沮、苏建、张骞等,都曾因随卫青出塞而立功封侯,在独自率军出塞时遇到情况二或情况三而受罚,甚至“当斩、续为庶人”。李广更是经常遇第三种情况,最后因遇第二种情况而自杀。可见卫青运气好的出奇。能单纯归于他有福吗?运气都有偶然性,一生中总是好运,是很难让人相信的。
  前面提到过的元朔五年卫青行军数百里袭击右贤王获大胜一役,不可能没有相应的情报。一位将军不知有无敌人就率数万众急行军数百里,那必是脑袋进水了。
  应该是卫青可能掌握较多的情报,才使他看似运气如此之好。中国古代军事家早就知道情报的重要,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重要保障。在《孙子兵法》第十二篇《用间》中就强调必须“知敌之情”。可见汉朝人明白搞情报的重要性是很正常的,能在戈壁草原上经常作战取胜的卫青更应清楚这一点。
                                              
  卫青能得到情报,估计有两可能:
  一是卫青建立自己的搜集情报的机构。不过,这是不大可能的。几年中卫青出塞处由东向西算过去有上谷(河北怀来)、雁门(山西右玉)、定襄(呼和浩特)、高阙(陕西以北内蒙境)等处,即使卫青是汉武帝宠儿,高居大将军之位,他也不可能在整个北方边境上建立自己的情报网,何况在元朔五年那次突袭大胜时,他还不是大将军。
  另一种可能则是汉皇家有情报机构或统属皇家的其它机构兼有搜集情报的功能。由于汉武帝特别宠爱他这个小舅子,就把有价值的情报给他,让他从最佳地点出发,向最有可能取胜的地方出击。这样卫青的“运气”当然才可能会好的出奇。
  有一记载至少可以作为旁证支持这种看法:
  后来汉武帝更宠爱霍去病,于是卫青的“运气”就下降了,至少不如霍去病。元狩四年(119BC)春,“上令大将军(卫)青、票骑将军(霍)去病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霍)去病。(霍)去病始为出定襄,当单于。捕虏,虏言单于东,乃更令(霍)去病出代郡,令(卫)青出定襄。”也就是说,皇帝令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跟随着数十万步兵及后勤运输部队大举出塞,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皆划归霍去病。皇帝原本安排霍去病由定襄(呼和浩特)出击,但由俘虏那里知道匈奴单于在东边。这个信息报告至皇帝(可见应是皇家的情报机构在运作情报工作),偏心眼的皇帝就将霍去病出击点改为靠东的代郡(河北蔚县),而令卫青由定襄(呼和浩特)出发。此役,卫青的战绩不如霍去病,也就正常了,当初其它将领运气不如卫青也不值得奇怪。
  在那个时代,没有高效快速通信设备,情报不可能迅捷且总是准确。但是,有总是胜于无的。这大约就是卫青运气极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以上两点是对读史时产生的疑点的思考和推测,是否合理欢迎网友们评论。必须说明一点:这里绝无贬低卫青或霍去病的意思,他们都是伟大的军事家,这是毫无疑问的。后来,汉武帝还宠过他另一大舅哥李广利,皇帝也给他各种好条件,但是他却不争气,战败投降。
楼主推测很合理!


那就天马行空地想象一回:个人认为是骑马专用的长裤及木制马具,长裤很可能是皮革制作,这是从斯基泰人通过商旅或汉夷使者辗转入汉地。也可能从斯基泰人传入匈奴,汉人获得匈奴骑兵的装备后依样制作。



那就天马行空地想象一回:个人认为是骑马专用的长裤及木制马具,长裤很可能是皮革制作,这是从斯基泰人通过商旅或汉夷使者辗转入汉地。也可能从斯基泰人传入匈奴,汉人获得匈奴骑兵的装备后依样制作。

image.jpg (388.64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3-29 17:54 上传

yewudongzhuo 发表于 2014-3-29 17:55
那就天马行空地想象一回:个人认为是骑马专用的长裤及木制马具,长裤很可能是皮革制作,这是从斯基泰人通过 ...
能不能講得稍詳點。
卫青战绩不如霍去病不能仅仅用皇帝偏心解释。霍去病兵多兵少只要出征就战绩辉煌。哪怕同去的都吃了败仗他也能独树一帜。这不能完全用皇帝偏心来解释吧
飞一刀 发表于 2014-4-2 15:14
卫青战绩不如霍去病不能仅仅用皇帝偏心解释。霍去病兵多兵少只要出征就战绩辉煌。哪怕同去的都吃了败仗他也 ...
确实不能。
卫青霍去病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这是不应否认的。
但皇帝的偏心也是事实存在,有利于卫青霍去病取得胜绩。
汉军未必使用了更先进的设备,也许就是按照匈奴的方法训练士兵呢。
确实不能。
卫青霍去病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这是不应否认的。
但皇帝的偏心也是事实存在,有利于 ...
汉武帝雄才大略对将领基本还是一碗水端平的,皇帝看重霍去病是和他的能力成正比的,霍去病第一次出征还是在卫青帐下,各路人马不是被打败的就是怯战或者无功而返,未满18岁的霍去病带800手下深入敌境打了个胜仗。总不是皇帝特意偏心或者老天眷顾取得的吧?霍去病一万人深入匈奴五部斩敌八千九百多人,同年夏天第二次远征,带的马比李广,公孙熬出击也没更多斩杀匈奴三万多人,俘虏不算。他这次的战绩卫青唯有最后一次带五万人出征可比,之前卫青带十万人马出征也不过斩杀一万九匈奴人,这一年霍去病才19岁。总不能说卫青当时的十万人马是杂牌吧?

匈奴有两个王来降突起内乱,霍去病带着几个士兵冲进匈奴王打帐杀了造反的匈奴王,总不能用皇帝偏心来解释吧?霍去病不死汉武帝准备再次远征,由霍去病统帅,可惜天妒英才。霍去病不死,很可能给匈奴毁灭性的打击。

皇帝倒是偏着李广利,看看这厮带着汉军精锐打成什么结局?
运气总是偏爱有实力的人
远征匈奴的时候。卫青正对的是匈奴王庭。如果生擒或击毙单于。霍去病斩首再多也比不了卫青吧!所以也不能说刘彻偏心霍去病
rzmall 发表于 2014-4-3 22:22
远征匈奴的时候。卫青正对的是匈奴王庭。如果生擒或击毙单于。霍去病斩首再多也比不了卫青吧!所以也不能说 ...
匈奴王庭也是不断迁移的,只能怪情报不够迅捷吧。
飞一刀 发表于 2014-4-3 20:21
汉武帝雄才大略对将领基本还是一碗水端平的,皇帝看重霍去病是和他的能力成正比的,霍去病第一次出征还是 ...
呵呵,汉武帝一碗水端平?
难道那时的雄材大略的将领都必是外戚?皇帝睡那家的女人,那家就有雄材大略人物出现?
汉武帝倒是个‘真’男人,对自己宠爱的女人,大约是怎么看怎么好,她家男人也是好的不得了。至于失宠了,那她们家的男人也就啥也不是了。
呵呵,汉武帝一碗水端平?
难道那时的雄材大略的将领都必是外戚?皇帝睡那家的女人,那家就有雄材大略人 ...
这和汉武帝对卫青偏心有什么关系吗?另外一个论断也颇有意思,外戚怎么就不能出人才了。朱元璋打天下时大将很多都是一个地方的。这人才有时还真是一窝窝的出。
飞一刀 发表于 2014-4-4 11:04
这和汉武帝对卫青偏心有什么关系吗?另外一个论断也颇有意思,外戚怎么就不能出人才了。朱元璋打天下时大 ...
有趣。如果一个现官员只用自己的子弟,大家批他,他说,官二代就怎么不能出人材。不知你有何感想。
也许北朝鲜的制度是很好的,领袖的儿子怎么就不能出人材?
                       
应该问的是非外戚就不能出人材吗?
有趣。如果一个现官员只用自己的子弟,大家批他,他说,官二代就怎么不能出人材。不知你有何感想。
也许 ...
拜托你公正一点看历史,汉武帝手下那么多大将带兵出征的也不少,有几个打的怎么样你可以说说。回到霍去病,同他一起出征的,很多之前带兵都比他多,官衔都比他大,战果在哪呢,秦汉朝靠战功说话的,你轻飘飘一句皇帝重用外戚就把骠骑将军的伟大战果给摸黑了,对得起抗击外敌的先人吗
还硬生生把霍去病和拉到朝鲜和金家类比,就仅仅因为他是皇帝的亲戚。书上硬邦邦的战果数据没法赖账,就往皇权外戚独裁上靠。真不知道你读书怎么读的,用心够险恶的
我觉得最终要归功于汉武帝,他看人择人的眼光太毒了。霍去病的胆量和应变能力不比韩信差多少。
飞一刀 发表于 2014-4-4 20:19
拜托你公正一点看历史,汉武帝手下那么多大将带兵出征的也不少,有几个打的怎么样你可以说说。回到霍去病 ...
老朽绝没有抹黑霍骠姚的意思,再三强调卫霍都是古代伟大的军事家。
但是,绝不能因此而为裙带关系唱赞歌,重用外戚绝对是不可提倡的。
飞一刀 发表于 2014-4-4 20:24
还硬生生把霍去病和拉到朝鲜和金家类比,就仅仅因为他是皇帝的亲戚。书上硬邦邦的战果数据没法赖账,就往皇 ...
不要歪曲。对于血缘关系的过度重视,对于裙带关系的依重。如重用孔宋,以子为接班人,都不是值得称赞的。
谁认为卫青霍去病不是伟大军事家,去和谁算帐。
shehuizhuyi80 发表于 2014-4-5 11:37
我觉得最终要归功于汉武帝,他看人择人的眼光太毒了。霍去病的胆量和应变能力不比韩信差多少。
汉武帝还是幸运的,用了三外戚为帅,竟有两个立不朽功勋。历史上少见。
老朽绝没有抹黑霍骠姚的意思,再三强调卫霍都是古代伟大的军事家。
但是,绝不能因此而为裙带关系唱赞歌 ...
封建王朝本来就是家天下,皇帝用人偏向用外戚正常不过了。但是战功那也的看外戚真本事才行,只要不太糊涂的皇帝都明白,行军打仗这个不比文官当政。汉武帝后期用的李广利那个废材就是很好的典型,就算以大汉朝的国力,没能力扶都扶不上去。
唐太宗李世民算千古一帝了,长孙无忌这个外戚能力杠杠的外戚照样用。


整个两汉论对外战果也没有人能和霍去病比的。这真和皇帝偏心没有关系的。

另外司马迁不喜欢霍去病,把霍去病的历史写的极为简单顺便还黑了一把。真实历史上的霍去病名声应该是极高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霍去病说到做到以致余绝后。一直到东汉还有人比能力品德很好的人比做霍去病,宋代岳飞也用霍去病自比。酒泉地名应该是后人为了纪念霍去病自发起的。

整个两汉论对外战果也没有人能和霍去病比的。这真和皇帝偏心没有关系的。

另外司马迁不喜欢霍去病,把霍去病的历史写的极为简单顺便还黑了一把。真实历史上的霍去病名声应该是极高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霍去病说到做到以致余绝后。一直到东汉还有人比能力品德很好的人比做霍去病,宋代岳飞也用霍去病自比。酒泉地名应该是后人为了纪念霍去病自发起的。


重复了……

重复了……


重复了……

重复了……
飞一刀 发表于 2014-4-6 15:23
封建王朝本来就是家天下,皇帝用人偏向用外戚正常不过了。但是战功那也的看外戚真本事才行,只要不太糊涂 ...
所以说武帝偏心也就没什么错。
能带领大军长驱直入匈奴腹地几百里并取得胜利的将领,我是汉武帝我也会偏心! 想要皇帝的偏爱,起码要拿出点真本事来
thyl439 发表于 2014-4-7 23:34
能带领大军长驱直入匈奴腹地几百里并取得胜利的将领,我是汉武帝我也会偏心! 想要皇帝的偏爱,起码要拿出 ...
也有别的将领深入数百公里,只是运气不好,没碰到敌人。
一辈子运气总是极好,总是有些原因的。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4-8 07:17
也有别的将领深入数百公里,只是运气不好,没碰到敌人。
一辈子运气总是极好,总是有些原因的。
为什么碰不到敌人只是运气不好那么简单?你未免把战争想得太简单
thyl439 发表于 2014-4-8 20:06
为什么碰不到敌人只是运气不好那么简单?你未免把战争想得太简单
没有足够的情报肯定不能算是优点。


举贤不避亲,卫青霍去病是有真本事,自古英雄出少年,就是这么简单.
卫青和霍去病功劳差不多,但卫青资历深,霍去病资历浅,汉武帝将他们地位扯平,一方面表示论功行赏,另一方面是基于帝王平衡之朮.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起用年轻有为的将领,论功行赏,不论资排辈,这一点很重要,这样才能使将士用命.
其实汉武帝认识卫青的时候,卫青还未成为汉武帝的亲戚,他和他姐姐卫子夫一起认识汉武帝,有机会让汉武帝赏识他的才干,那时候汉武帝沒有权力,而大权由竇太后掌握.由那时起卫青便效命汉武帝,成为汉武帝的心腹.汉武帝掌权后当然重用卫青.
而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对于汉武帝来说,关系其实巳经是很疏的了,帝王之家,皇親国戚多得很,并且任何汉武帝身边一个侍卫,都可以比霍去病更有机会受汉武帝晋升,而仅是这点点关系让汉武帝认识了霍去病,赏识他的才干.
卫,霍两人都出身低下阶层,只是因为在平阳公主府中为奴有机会熟悉弓马,他们这样的出身能受重用,当然尽忠效命,由于贫苦而有坚忍不拔精神,加上本身才干超凡,故受汉武帝赏识,给机会他们厉练,而机缘巧合让他们立下千古奇功,他们传奇的人生,也必须要他们自己具备超凡的能力.
翻开史记,汉武帝身边其实有很多武将,并且立功的也不少,他们是有同等的机会立下千古奇功的.



举贤不避亲,卫青霍去病是有真本事,自古英雄出少年,就是这么简单.
卫青和霍去病功劳差不多,但卫青资历深,霍去病资历浅,汉武帝将他们地位扯平,一方面表示论功行赏,另一方面是基于帝王平衡之朮.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起用年轻有为的将领,论功行赏,不论资排辈,这一点很重要,这样才能使将士用命.
其实汉武帝认识卫青的时候,卫青还未成为汉武帝的亲戚,他和他姐姐卫子夫一起认识汉武帝,有机会让汉武帝赏识他的才干,那时候汉武帝沒有权力,而大权由竇太后掌握.由那时起卫青便效命汉武帝,成为汉武帝的心腹.汉武帝掌权后当然重用卫青.
而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对于汉武帝来说,关系其实巳经是很疏的了,帝王之家,皇親国戚多得很,并且任何汉武帝身边一个侍卫,都可以比霍去病更有机会受汉武帝晋升,而仅是这点点关系让汉武帝认识了霍去病,赏识他的才干.
卫,霍两人都出身低下阶层,只是因为在平阳公主府中为奴有机会熟悉弓马,他们这样的出身能受重用,当然尽忠效命,由于贫苦而有坚忍不拔精神,加上本身才干超凡,故受汉武帝赏识,给机会他们厉练,而机缘巧合让他们立下千古奇功,他们传奇的人生,也必须要他们自己具备超凡的能力.
翻开史记,汉武帝身边其实有很多武将,并且立功的也不少,他们是有同等的机会立下千古奇功的.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4-9 09:10
没有足够的情报肯定不能算是优点。
汉武初期有了情报无功而返甚至被打得屁股尿流的你作为一个皇帝还敢重用他们不?是个人都喜欢能打胜仗的将军,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士兵草头百姓
草原野狼 发表于 2014-4-9 13:47
举贤不避亲,卫青霍去病是有真本事,自古英雄出少年,就是这么简单.
卫青和霍去病功劳差不多,但卫青资历深,霍 ...
是啊,举贤不避亲。
雄材大略的常先生,用了大舅子,才有黄金十年,传位给儿子才有台湾的起飞。谁又敢说金家后裔就没有治国天才出现?
不否认汉武帝的才略,不否认卫青霍去病的伟大军事天才和功绩。但是为重用外戚总是应批判的。
不论是主席还是总书记,不论他们的后裔内亲多么天才,还是不要从政的好,要从政,也应以县处级为最高限。
shehuizhuyi80 发表于 2014-4-5 11:37
我觉得最终要归功于汉武帝,他看人择人的眼光太毒了。霍去病的胆量和应变能力不比韩信差多少。
李广利也是他眼光独到?
话说,归属汉朝的匈奴军队其实也是汉军吧……
雪千寻 发表于 2014-4-10 11:37
话说,归属汉朝的匈奴军队其实也是汉军吧……
有些名词严格追究起来是可能出问题的。所以,常不得不用中原军力之类的词。
虽然都是汉军,但当时中原农家子弟出身的军人和北 方边境半农半牧区长大的军人就有不同,何况匈奴降过来的。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4-10 15:29
有些名词严格追究起来是可能出问题的。所以,常不得不用中原军力之类的词。
虽然都是汉军,但当时中原农 ...
正是如此,所以在考虑汉朝为什么到了卫青、霍去病的时候“运气”好的问题时,我除了赞成传统的文景之治时期积累的财富以及军事科技的发展以外,也不能忽视匈奴内部斗争造成的部分势力投汉带来的军事交流。碰到匈奴王庭的确有运气的成分,但是,用汉人的思维、经验寻找匈奴王庭和使用匈奴人的思维、经验寻找匈奴王庭,这个运气的多寡恐怕还是有区别的。
雪千寻 发表于 2014-4-10 15:59
正是如此,所以在考虑汉朝为什么到了卫青、霍去病的时候“运气”好的问题时,我除了赞成传统的文景之治时 ...
在卫青霍去病之前,有过相当规模的匈奴投汉事件?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4-11 07:14
在卫青霍去病之前,有过相当规模的匈奴投汉事件?

不是在说之前,而就在说那个时代。也未必是大规模,但是常提到的一个案例恰恰就是匈奴小王投汉后任军职的事情,也就是军臣单于时期的阿胡尔(赵信)投汉。赵信最后被俘投匈奴的时候,正是任前将军受卫青节制的。这正说明汉军的确是启用匈奴族军人进行对匈奴战争的,甚至可以达到一定的级别。而这对汉军在对匈奴战争中起到的作用,我认为是不能忽视的。
汉武帝时期附汉匈奴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