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的照片为啥要经过4天才回到地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02:06
    澳大利亚上次是20号发布卫星16号的照片。这次中国也是22号发布18号的照片,都隔了4天啊。不知为啥要隔4天?是信号传输要经过的时间吗?    澳大利亚上次是20号发布卫星16号的照片。这次中国也是22号发布18号的照片,都隔了4天啊。不知为啥要隔4天?是信号传输要经过的时间吗?
同问,这个常数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果这4天是不能避免的,那岂不是导弹打航母几乎不可能
不可能一边拍一边下传吧?
分析费时间吧
照片判读需要时间,这些水域平时又不怎么观察,跟航母不一样,那是24小时盯着的
从几百G的图库里找图片 跟 在桌面找图片能一样?
想套我们 打航母的跟踪模式和算法 太天真吧
你可以反过来计算一下,按照2MB/S带宽,4天可以传输691200MB数据,也就是700GB左右。
现在你明白了吧,时间滞后是因为传输带宽限制!
卫星回到国内测控站(北京昌平卫星数据中心)是4天1次,每次通过窗口6分钟,每次大约接收30G的数据。

全世界都这样,无非就是3天4天的区别而已,或者多几个数据中心
不可能一边拍一边下传吧?
走中继卫星的话

就是一边拍一边下传
所有的高分对地观测卫星都这样,没有什么卫星能实时传送这么大量数据。。。

都是慢慢绕地球转,然后拍摄自己感兴趣的区域,然后攒一堆数据,回到卫星数据中心的时候,短时间发送回来。
xsty991 发表于 2014-3-22 20:28
卫星回到国内测控站(北京昌平卫星数据中心)是4天1次,每次通过窗口6分钟,每次大约接收30G的数据。

全 ...
学习了!
这个第一次了解,还是靠天链来中继传输,就好多了
cctvsmg 发表于 2014-3-22 20:20
同问,这个常数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果这4天是不能避免的,那岂不是导弹打航母几乎不可能
用拍照的卫星来在茫茫大海里面找航母?
其实是用电子侦查卫星,找一个大的信号源,直接给他测角定位发个坐标回来。
killzl 发表于 2014-3-22 20:24
想套我们 打航母的跟踪模式和算法 太天真吧
这个在某期NAAS上面写过。
地面也要经过处理的,我们看到的照片应该都不是原始数据
xsty991 发表于 2014-3-22 20:28
卫星回到国内测控站(北京昌平卫星数据中心)是4天1次,每次通过窗口6分钟,每次大约接收30G的数据。

全 ...
这不可能,微波通信不可能达到30G/6*60S这么高的传输带宽。
美国真正研究应用1GBS的微波通信方式,我国还没有。
卫星发回的是数据,需经过技术处理成像和判读。这需要时间。
xsty991 发表于 2014-3-22 20:28
卫星回到国内测控站(北京昌平卫星数据中心)是4天1次,每次通过窗口6分钟,每次大约接收30G的数据。

全 ...
原来是这样,如果用卫星链路中继呢
FalconYao 发表于 2014-3-22 20:31
学习了!
这个第一次了解,还是靠天链来中继传输,就好多了
做不到的啊。。。

卫星有数据窗口的,除非建立一圈卫星数据中心,每6分钟换1个。。。

地球观测卫星的数据传送率大到没边,你想想,6分钟就传送了30G字节的数据。

这还是绝大多数都没拍的情况下。

请动动脑子,别张口就来。
把图放大了仔细看要四天。
如果Google Earth上给你标明位置、不能查询,你自己到冲绳诸岛上找普间天和嘉手纳的准确坐标,需要多长时间?那还是机场那么大的目标,知道在那个小岛上。
判读要花时间的
cctvsmg 发表于 2014-3-22 20:39
原来是这样,如果用卫星链路中继呢
第一是 数据量太大,没有这么NB的中继卫星

第二是没必要,卫星本来就是几天绕一圈,本身设计就不是为了获取实时数据。

其实就是相当于google地图,一个个区域拍下来,感兴趣的区域,隔几天拍1次,然后对比。
美国判断朝鲜核反应堆,或者某些判断海南海军基地,发现个隔断时间多建了点东西啥的,就认为你在搞建设。

achenal 发表于 2014-3-22 20:36
这不可能,微波通信不可能达到30G/6*60S这么高的传输带宽。
美国真正研究应用1GBS的微波通信方式,我国 ...


先看八股。
2013年4月28日9时48分25秒,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卫星数据接收站成功接收高分一号卫星首轨成像数据,并成功实现实时记录和大数据量光纤传输。在6分钟内,共成功实现32.5GB图像数据的接收。这是我国遥感卫星地面系统继成功接收资源三号卫星数据之后又一次采用双极化、高码速率技术接收我国高分辨率卫星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地面接收系统的先进性和可靠性,标志着我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接收技术日趋成熟。同日13时04分30秒,遥感地球所喀什站也成功接收高分一号卫星成像数据。

-----------------------------------------------
这个是单向数据传播,多发送器,有啥难的。

卫星电视一般是10几个ku波段,2x个C波段转发器
1个ku波段就是接近60M的双向传输速率,实际上是120Mbps.
卫星电视是考虑到民用,一颗卫星都能几个G的总量了。

这都是用了10来年的技术了。。
achenal 发表于 2014-3-22 20:36
这不可能,微波通信不可能达到30G/6*60S这么高的传输带宽。
美国真正研究应用1GBS的微波通信方式,我国 ...


先看八股。
2013年4月28日9时48分25秒,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卫星数据接收站成功接收高分一号卫星首轨成像数据,并成功实现实时记录和大数据量光纤传输。在6分钟内,共成功实现32.5GB图像数据的接收。这是我国遥感卫星地面系统继成功接收资源三号卫星数据之后又一次采用双极化、高码速率技术接收我国高分辨率卫星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地面接收系统的先进性和可靠性,标志着我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接收技术日趋成熟。同日13时04分30秒,遥感地球所喀什站也成功接收高分一号卫星成像数据。

-----------------------------------------------
这个是单向数据传播,多发送器,有啥难的。

卫星电视一般是10几个ku波段,2x个C波段转发器
1个ku波段就是接近60M的双向传输速率,实际上是120Mbps.
卫星电视是考虑到民用,一颗卫星都能几个G的总量了。

这都是用了10来年的技术了。。
那么大片区域的卫星图片 估计要人眼判断  那是必须的
xsty991 发表于 2014-3-22 20:59
先看八股。
2013年4月28日9时48分25秒,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卫星数据接收站成功接收高分一 ...
话说这么多数据要存储的话,卫星上是不是得装个硬盘?还是有专用的存储方式?
卫星图片需要识别判读。
wxzxf 发表于 2014-3-22 21:25
话说这么多数据要存储的话,卫星上是不是得装个硬盘?还是有专用的存储方式?
30G也较多。。。512G的SSD也才半个烟盒大

achenal 发表于 2014-3-22 20:25
你可以反过来计算一下,按照2MB/S带宽,4天可以传输691200MB数据,也就是700GB左右。
现在你明白了吧,时 ...


……我们的最近几年的遥感卫星都已经是GB级的带宽了,如果仅靠卫星自己传回地面是需要运转周期,大概几天到遥感站上空自动传输一次,时间窗口也就几分钟,不过我们现在有了天链1-3号,也有远望船,地面的遥感站除了国内的以外,国外还有一些,所以总的来说每天的的数据基本上媒到第二天都能拿到……

我手里有从9号到15号高分一号的公众卫星图片,每天的文件大概是几十多个G,这些图已经压缩解码过,每天的图片数量大概在5000张左右。对卫星图片进行分析的主要手段是计算机程序,当然我没有这个要服务器才能跑得动的程序,21颗卫星的数据大部分是通过超算来进行分析的,但是由于目标尺寸相对于照片来说太小,计算机要在人工控制下筛选很多轮,分析员要反复判读筛选出来的图片,特别是飞机残骸的形状大小不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数值,所以加大了分析的时间。即使这样最后筛选出来疑似度最高的图片,也需要现场调查核实。这就是为什么18号的图片,要4天才能公布疑似目标物图片的原因。
achenal 发表于 2014-3-22 20:25
你可以反过来计算一下,按照2MB/S带宽,4天可以传输691200MB数据,也就是700GB左右。
现在你明白了吧,时 ...


……我们的最近几年的遥感卫星都已经是GB级的带宽了,如果仅靠卫星自己传回地面是需要运转周期,大概几天到遥感站上空自动传输一次,时间窗口也就几分钟,不过我们现在有了天链1-3号,也有远望船,地面的遥感站除了国内的以外,国外还有一些,所以总的来说每天的的数据基本上媒到第二天都能拿到……

我手里有从9号到15号高分一号的公众卫星图片,每天的文件大概是几十多个G,这些图已经压缩解码过,每天的图片数量大概在5000张左右。对卫星图片进行分析的主要手段是计算机程序,当然我没有这个要服务器才能跑得动的程序,21颗卫星的数据大部分是通过超算来进行分析的,但是由于目标尺寸相对于照片来说太小,计算机要在人工控制下筛选很多轮,分析员要反复判读筛选出来的图片,特别是飞机残骸的形状大小不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数值,所以加大了分析的时间。即使这样最后筛选出来疑似度最高的图片,也需要现场调查核实。这就是为什么18号的图片,要4天才能公布疑似目标物图片的原因。
digitalglobe的卫星图当天就能看到预览
不知道是卫星把整个监视的区域在飞过的时候都拍照还是发现疑点才拍照?如果是全部拍照,要找出有疑点的照片可能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如果是发现疑点才拍照照片就少很多,就可以很快判读了。
Chlorophyll 发表于 2014-3-22 21:39
digitalglobe的卫星图当天就能看到预览
它主要是用亚马逊那个云照片平台公众服务,直接把收到的图传一部分上去。
xsty991 发表于 2014-3-22 21:37
30G也较多。。。512G的SSD也才半个烟盒大
不是,遥感光学成像卫星,在星载上的光学设备除了前端的感光组件以外,还有存储编码转发一体设备,考虑到加固和空间干扰,这个设备做的比较大,仅仅固化的硬盘就比一个砖头还大。如果是高轨道或者分辨率很高的前端,配合的后端设备还要大。
xsty991 发表于 2014-3-22 21:37
30G也较多。。。512G的SSD也才半个烟盒大
太空中普通的ssd也能用?
wxzxf 发表于 2014-3-22 21:52
太空中普通的ssd也能用?
我没说普通的SSD...

只是说其实flash存储体积很小

SSD就是flash组成的
nsa2000 发表于 2014-3-22 20:42
把图放大了仔细看要四天。
这倒是实话,前一阵子某人推荐的活动,找残骸……
我这个本子屏幕的两个大的一个图像,我个人觉得都放得不够大很多细节没法辨认……
而这么大的一块只是那一张图的400分之一……
原因无它,就是判读图片需要时间
    数据回传必须在卫星经过地面站可视范围时才能进行。以高分一号的轨道高度和轨道倾角,每天可过中国本土八次,四次白天降轨段,四次夜间升轨段。用stk可以算出,如果高分一号星下线正好经过地面站正上方,回传时间最长可超过11分钟,一般都在8分钟以上。所以当天的数据当天肯定能传回地面。而且现在的地面处理水平,当天肯定能处理出图像来
    但图像出来后需要人工判读,这个实在快不了。高分一号的高分相机的地面幅宽超过60km,侧摆成像时更宽,成像地速可算出约为6.8km/s。那好,就算只成像60秒,那面积也是60*60*6.8=2.5万平方公里,在这么大的一张相片里,你要找一个最大面积不超过100m*200m并且很可能已经裂成碎片的残骸,不需要时间吗?并且为了增大发现概率,一般都是在星上能源和固存容量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长时间开机成像,那需要判读的图像面积又要增加多少呢?判读时间要增加多少呢?
achenal 发表于 2014-3-22 20:25
你可以反过来计算一下,按照2MB/S带宽,4天可以传输691200MB数据,也就是700GB左右。
现在你明白了吧,时 ...
小水管啊小水管。。。。
不知道是卫星把整个监视的区域在飞过的时候都拍照还是发现疑点才拍照?如果是全部拍照,要找出有疑点的照片 ...
换个角度回答你的问题:公共场所的监控探头,是一直对着监控区域录像呢,还是有人在现场发现了有可疑情况再打电话通知监控室把监控探头打开?等监控探头打开了,犯罪分子说不定都抢完钱跑没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