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寒区对官兵健康的威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09:54
http://bbs.tiexue.net/post2_3965174_1.html

铁血军事 > 铁血军事论坛 > 陆军论坛 > 高原寒区对官兵健康的威胁

高原寒区对官兵健康的威胁

shao1107陆军论坛2009/11/29 18:00:053907复制本帖

一、高原边防艰苦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对官兵的身体、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663米以上,地处藏北高原,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高原上的高原”之称。由于这里生存条件仅次于南极和北极,还有人称之为“世界第三极”。其独特的高原气候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低、两少和两多”。两低:一是气压低,二是气温低。两少:一是含氧量少。阿里地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0.133—0.166Kg/m3之间,不足海平面(0.300Kg/m3)的一半。二是降水量少。阿里地区平均年降水量66.6毫米,最大降水量122.4毫米,最小降水量37.2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32%,气候特别干燥。两多:一是大风天气多。阿里地区年平均风速为3.2m/s,是全国大风天气最多的地区之一。二是自然灾害多。一年四季狂风、雪暴、雪崩和冰雹不断,雪溶性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

由于阿里地区海拔高、气压低、低氧和高寒、多风、强日辐射等严酷的自然环境,对长期战斗和生活在这里的官兵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严重损害。大量的科学实践表明,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对人体的神经、呼吸、循环、内分泌、免疫、消化、生殖等系统和各脏器的危害都比较大,因而对官兵身心健康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高原缺氧环境对人的许多脏器和系统造成的病理危害是长期的,并随缺氧时间的延长而加重,有些损害在脱离缺氧环境后仍无法恢复。因此,阿里军分区大多数官兵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类型的高原病,有不少官兵被病魔夺去了宝贵的生命或留下终身残疾。医学统计表明,在高原边防连续工作8年以上者,100%的人患有高原适应不全症,100%的官兵血色素明显增高,90%左右的人患有高原心脏病,有65%的官兵患消化道疾病,50%患有脱发、心脏病、关节炎、精神病、性功能障碍等疾病,许多官兵都是集数病于一身。

(一)高原缺氧环境对心脏的影响。据西藏医学研究所对海拔4500—4700米高原移居者的调查发现,约有24.9%的人发生右心室肥大。另据对阿里军分区年龄在18—43岁的107名官兵调查发现,高原心脏病的发病率为20.6%。据不完全统计,军分区原副司令员贡保、军分区原司令员乔登仕、宣传保卫科副科长等62名干部患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心脏病。在高原边防工作,重返平原后因心脏病而死亡的人数也占相当比例,约为16%。什布奇边防连连长刘长峰同志就是其中之一,他1999年11月从新疆英吉沙县武装部独立连调往阿里边防连工作时,曾做过全面检查,不但心功能正常,而且未发现其它疾病。因工作需要,他在高原边防工作2年,连续过了2个冬天。他年近30岁,却因高原心脏病突发,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像刘长峰这样因高原病而英年早逝的还有原通信科参谋王仓印、斯潘古尔边防连战士段海云等数十名官兵。

(二)高寒缺氧环境对精神和大脑的影响。长期高原慢性缺氧,则大脑功能受到抑制,表现为智力和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产生幻觉等,还会出现精神心理反常,极易造成个人异常、偏激行为,导致案件、事故发生。据调查,官兵在山上连续工作3个月后,就会出现烦躁、剧烈头痛、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症状。长期在高原工作和生活,对人的操作、智力、短时记忆和瞬时记忆等功能影响较大。测试资料表明,海拔4000米,记忆正确率平均降低8%;海拔5000米平均降低14.8%。高原缺氧环境对官兵精神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据军分区门诊对912名官兵调查,随着高原工作年限增加,神经衰弱和精神分裂呈上升趋势。工作1—5年的发病率为72%;6—10年的发病率为85%;11—20年的发病率为98%。例如:会晤站原翻译赵长新、武装部参谋扎西巴觉、波林边防连原副连长马伟等均患有较严重的神经衰弱;波林边防连原排长单增因失恋造成精神失常而上吊自杀,通信站原士官刘国强等因心理压抑导致精神失常。

(三)高寒缺氧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由于缺氧引起呼吸系统肺毛细血管的收缩,肺静脉回流阻力和肺循环血量增加,使肺动脉血压高,从而导致急性高原肺水肿的大量发生。据军分区门诊统计,阿里官兵肺水肿的年平均率为8%,它是威胁官兵生命的重要病症之一。一些患者因发病突然,来不及抢救而病故。例如:斯潘古尔边防连原战士段云海就死于急性肺水肿;还有许多被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的肺水肿患者,如日土武装部军事科科长王渊,波林边防连原士兵文正伟等。在高原缺氧条件下,循环系统发生的病变主要是:高原高血压、高原低血压和心脏病(心室肥厚、心率失常、束支传导阻滞、高原心脏病、心衰及心脏猝死等)。例如:后勤部部长廉恒久、札达人武部原政委杨明春、原分区参谋长蔺亮斌等35名官兵均患有不同程度高原高血压。

(四)高原缺氧环境对内分泌、免疫、消化系统及性腺等生理功能的影响。一是对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为适应高原缺氧环境,人体各部分都要做出相应调整,而调整的基础以神经和内分泌为主。功能一旦失调,肌体应急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诸如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出血、血栓形成、心血管及神经性代谢等疾病,象骨癌、脑溢血、偏瘫等病症在平原一般发生在中老年组,而在高原则前移到青年组。比如斯潘古尔边防连士兵申佐喜年仅23岁,因患黄膜肉瘤(骨癌)于2002年2月23日病故;改则县原人武部政委贾学权因患瘫痪至今卧床不起,等等。另外,军分区90%以上的官兵均患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炎,5%的官兵患有痛风病。二是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高原消化功能障碍主要是长期用高压锅才能煮熟各类食物,营养成分被破坏和新鲜食物供应不足,造成高原营养不良,部队官兵普遍消瘦,肌能体质下降。阿里官兵各类胃病的发病率非常高,尤其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为多见。据军分区卫生所历年体检和门诊统计,由于饮食规律的改变以及胃酸分泌功能紊乱,慢性胃炎的发病率达55.6%。军分区自80年代至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在80%左右。三是对性腺的影响明显。高原缺氧对人类性腺的影响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公认。其主要表现为性欲下降,精子数(质)量低下。据测定,从平原到高原工作半月后,精子数量明显减少,其平均值从每毫升两亿六千万下降到每毫升九千八百万,约下降2.7倍。形态畸形的精子数从零增加到39.3%,有活力的精子数大为减少。这些都造成阿里官兵后代先天性疾病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

(五)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对官兵健康的影响。平原地区的血红蛋白正常值160g/L以下,红细胞正常值为5.5×1012/L以下,红细胞压积正常值为54%以下。人到高原,为适应高原环境,增加携氧量,满足肌体生理需要,红细胞、血红蛋白必定发生代偿性增生。因此,100%的阿里官兵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都明显升高。而这种代偿性增生一旦过度,致使血红蛋白≥200g/L,红细胞≥6.5×1012/L,即为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随海拔升高而跳跃式上升。据西藏科研所调查,在海拔4366米地区的高原移居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患病率为57.9%,而海拔4800米的患病率则高达70%。据军分区门诊统计,有58%的阿里官兵患有红细胞增多症。如:军分区原副政委陈中和、军分区原副司员王志林、斯潘古尔边防连士官王志强、驾驶员苏亚中等180名官兵均患有此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对人体的损害主要表现在:骨髓损伤,血液有形成份显著增加,造成循环血液“浓、粘、聚、滞”,最终直接影响心脏增大、肺出血、胃出血、脑出血、脑水肿、栓塞以及对肝、脾、肾、胃等其它脏器的损害,且易造成心功能、脑功能减退和肢体、语言障碍等后遗症。

(六)紫外线和寒冷对官兵健康的影响。强烈紫外线和寒冷对官兵的危害很大。最突出的是引起冻伤、冻亡和各种皮肤病(如:日光疹、日光性皮炎、皮肤癌、银屑癌、斑秃等)。漫长的严冬季节,极端的寒冷和风雪,不仅常常造成冻伤,而且会引起体温下降导致死亡。据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统计,此次战役冻伤占总减员的25.7%。一些担负警戒、侦察任务的部队,冻伤发病率占部队总人数的40—60%。据测定,海拔每增加1000米,日光紫外线辐射波长比平均增加50%左右,极易使官兵患上雪盲和结膜炎,轻者眼睛红肿,重者可致失明。高原时常风雪弥漫,容易使人迷失方向而发生意外。1989年元月的一天,斯潘古尔边防连按计划组织正常的边境巡逻,在返回途中,遇到了暴风雪,能见度极低,气温急剧下降,年仅21岁的战士李源因迷路而误入印度境内,冻死在印方一侧。此外,低山反应对官兵健康的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长期生活、战斗在高原地区的官兵返回平原后,都会产生一种“脱适应反应”(又称为“低山反应”),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醉氧症”,这种低山反应使轻者普遍出现疲倦、无力、嗜睡、头昏、腹泻等症状,重者出现血栓、脑出血、心力衰竭等特发性高原病并发症。一些官兵因身体原因,血液、心、肺等生理异常参数,恢复到平原后还会下降,甚至低于平原值。有些官兵到平原连续居住一年以后,还会出现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心率缓慢、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多、肺动脉高压逆转等症状,对身体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甚至引起死亡。如:日土人武部原部长周绪华、军务科原参谋王明平等下山后均因不适应低原环境,心脑猝死而病故。

分享到: 更多 0http://bbs.tiexue.net/post2_3965174_1.html

铁血军事 > 铁血军事论坛 > 陆军论坛 > 高原寒区对官兵健康的威胁

高原寒区对官兵健康的威胁

shao1107陆军论坛2009/11/29 18:00:053907复制本帖

一、高原边防艰苦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对官兵的身体、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663米以上,地处藏北高原,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高原上的高原”之称。由于这里生存条件仅次于南极和北极,还有人称之为“世界第三极”。其独特的高原气候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低、两少和两多”。两低:一是气压低,二是气温低。两少:一是含氧量少。阿里地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0.133—0.166Kg/m3之间,不足海平面(0.300Kg/m3)的一半。二是降水量少。阿里地区平均年降水量66.6毫米,最大降水量122.4毫米,最小降水量37.2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32%,气候特别干燥。两多:一是大风天气多。阿里地区年平均风速为3.2m/s,是全国大风天气最多的地区之一。二是自然灾害多。一年四季狂风、雪暴、雪崩和冰雹不断,雪溶性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

由于阿里地区海拔高、气压低、低氧和高寒、多风、强日辐射等严酷的自然环境,对长期战斗和生活在这里的官兵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严重损害。大量的科学实践表明,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对人体的神经、呼吸、循环、内分泌、免疫、消化、生殖等系统和各脏器的危害都比较大,因而对官兵身心健康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高原缺氧环境对人的许多脏器和系统造成的病理危害是长期的,并随缺氧时间的延长而加重,有些损害在脱离缺氧环境后仍无法恢复。因此,阿里军分区大多数官兵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类型的高原病,有不少官兵被病魔夺去了宝贵的生命或留下终身残疾。医学统计表明,在高原边防连续工作8年以上者,100%的人患有高原适应不全症,100%的官兵血色素明显增高,90%左右的人患有高原心脏病,有65%的官兵患消化道疾病,50%患有脱发、心脏病、关节炎、精神病、性功能障碍等疾病,许多官兵都是集数病于一身。

(一)高原缺氧环境对心脏的影响。据西藏医学研究所对海拔4500—4700米高原移居者的调查发现,约有24.9%的人发生右心室肥大。另据对阿里军分区年龄在18—43岁的107名官兵调查发现,高原心脏病的发病率为20.6%。据不完全统计,军分区原副司令员贡保、军分区原司令员乔登仕、宣传保卫科副科长等62名干部患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心脏病。在高原边防工作,重返平原后因心脏病而死亡的人数也占相当比例,约为16%。什布奇边防连连长刘长峰同志就是其中之一,他1999年11月从新疆英吉沙县武装部独立连调往阿里边防连工作时,曾做过全面检查,不但心功能正常,而且未发现其它疾病。因工作需要,他在高原边防工作2年,连续过了2个冬天。他年近30岁,却因高原心脏病突发,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像刘长峰这样因高原病而英年早逝的还有原通信科参谋王仓印、斯潘古尔边防连战士段海云等数十名官兵。

(二)高寒缺氧环境对精神和大脑的影响。长期高原慢性缺氧,则大脑功能受到抑制,表现为智力和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产生幻觉等,还会出现精神心理反常,极易造成个人异常、偏激行为,导致案件、事故发生。据调查,官兵在山上连续工作3个月后,就会出现烦躁、剧烈头痛、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症状。长期在高原工作和生活,对人的操作、智力、短时记忆和瞬时记忆等功能影响较大。测试资料表明,海拔4000米,记忆正确率平均降低8%;海拔5000米平均降低14.8%。高原缺氧环境对官兵精神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据军分区门诊对912名官兵调查,随着高原工作年限增加,神经衰弱和精神分裂呈上升趋势。工作1—5年的发病率为72%;6—10年的发病率为85%;11—20年的发病率为98%。例如:会晤站原翻译赵长新、武装部参谋扎西巴觉、波林边防连原副连长马伟等均患有较严重的神经衰弱;波林边防连原排长单增因失恋造成精神失常而上吊自杀,通信站原士官刘国强等因心理压抑导致精神失常。

(三)高寒缺氧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由于缺氧引起呼吸系统肺毛细血管的收缩,肺静脉回流阻力和肺循环血量增加,使肺动脉血压高,从而导致急性高原肺水肿的大量发生。据军分区门诊统计,阿里官兵肺水肿的年平均率为8%,它是威胁官兵生命的重要病症之一。一些患者因发病突然,来不及抢救而病故。例如:斯潘古尔边防连原战士段云海就死于急性肺水肿;还有许多被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的肺水肿患者,如日土武装部军事科科长王渊,波林边防连原士兵文正伟等。在高原缺氧条件下,循环系统发生的病变主要是:高原高血压、高原低血压和心脏病(心室肥厚、心率失常、束支传导阻滞、高原心脏病、心衰及心脏猝死等)。例如:后勤部部长廉恒久、札达人武部原政委杨明春、原分区参谋长蔺亮斌等35名官兵均患有不同程度高原高血压。

(四)高原缺氧环境对内分泌、免疫、消化系统及性腺等生理功能的影响。一是对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为适应高原缺氧环境,人体各部分都要做出相应调整,而调整的基础以神经和内分泌为主。功能一旦失调,肌体应急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诸如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出血、血栓形成、心血管及神经性代谢等疾病,象骨癌、脑溢血、偏瘫等病症在平原一般发生在中老年组,而在高原则前移到青年组。比如斯潘古尔边防连士兵申佐喜年仅23岁,因患黄膜肉瘤(骨癌)于2002年2月23日病故;改则县原人武部政委贾学权因患瘫痪至今卧床不起,等等。另外,军分区90%以上的官兵均患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炎,5%的官兵患有痛风病。二是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高原消化功能障碍主要是长期用高压锅才能煮熟各类食物,营养成分被破坏和新鲜食物供应不足,造成高原营养不良,部队官兵普遍消瘦,肌能体质下降。阿里官兵各类胃病的发病率非常高,尤其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为多见。据军分区卫生所历年体检和门诊统计,由于饮食规律的改变以及胃酸分泌功能紊乱,慢性胃炎的发病率达55.6%。军分区自80年代至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在80%左右。三是对性腺的影响明显。高原缺氧对人类性腺的影响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公认。其主要表现为性欲下降,精子数(质)量低下。据测定,从平原到高原工作半月后,精子数量明显减少,其平均值从每毫升两亿六千万下降到每毫升九千八百万,约下降2.7倍。形态畸形的精子数从零增加到39.3%,有活力的精子数大为减少。这些都造成阿里官兵后代先天性疾病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

(五)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对官兵健康的影响。平原地区的血红蛋白正常值160g/L以下,红细胞正常值为5.5×1012/L以下,红细胞压积正常值为54%以下。人到高原,为适应高原环境,增加携氧量,满足肌体生理需要,红细胞、血红蛋白必定发生代偿性增生。因此,100%的阿里官兵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都明显升高。而这种代偿性增生一旦过度,致使血红蛋白≥200g/L,红细胞≥6.5×1012/L,即为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随海拔升高而跳跃式上升。据西藏科研所调查,在海拔4366米地区的高原移居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患病率为57.9%,而海拔4800米的患病率则高达70%。据军分区门诊统计,有58%的阿里官兵患有红细胞增多症。如:军分区原副政委陈中和、军分区原副司员王志林、斯潘古尔边防连士官王志强、驾驶员苏亚中等180名官兵均患有此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对人体的损害主要表现在:骨髓损伤,血液有形成份显著增加,造成循环血液“浓、粘、聚、滞”,最终直接影响心脏增大、肺出血、胃出血、脑出血、脑水肿、栓塞以及对肝、脾、肾、胃等其它脏器的损害,且易造成心功能、脑功能减退和肢体、语言障碍等后遗症。

(六)紫外线和寒冷对官兵健康的影响。强烈紫外线和寒冷对官兵的危害很大。最突出的是引起冻伤、冻亡和各种皮肤病(如:日光疹、日光性皮炎、皮肤癌、银屑癌、斑秃等)。漫长的严冬季节,极端的寒冷和风雪,不仅常常造成冻伤,而且会引起体温下降导致死亡。据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统计,此次战役冻伤占总减员的25.7%。一些担负警戒、侦察任务的部队,冻伤发病率占部队总人数的40—60%。据测定,海拔每增加1000米,日光紫外线辐射波长比平均增加50%左右,极易使官兵患上雪盲和结膜炎,轻者眼睛红肿,重者可致失明。高原时常风雪弥漫,容易使人迷失方向而发生意外。1989年元月的一天,斯潘古尔边防连按计划组织正常的边境巡逻,在返回途中,遇到了暴风雪,能见度极低,气温急剧下降,年仅21岁的战士李源因迷路而误入印度境内,冻死在印方一侧。此外,低山反应对官兵健康的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长期生活、战斗在高原地区的官兵返回平原后,都会产生一种“脱适应反应”(又称为“低山反应”),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醉氧症”,这种低山反应使轻者普遍出现疲倦、无力、嗜睡、头昏、腹泻等症状,重者出现血栓、脑出血、心力衰竭等特发性高原病并发症。一些官兵因身体原因,血液、心、肺等生理异常参数,恢复到平原后还会下降,甚至低于平原值。有些官兵到平原连续居住一年以后,还会出现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心率缓慢、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多、肺动脉高压逆转等症状,对身体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甚至引起死亡。如:日土人武部原部长周绪华、军务科原参谋王明平等下山后均因不适应低原环境,心脑猝死而病故。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