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如果一个人在炎黄时代,公开说炎黄不是中国人,会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54:14
炎帝黄帝蚩尤可是像今日俄中美一样啊炎帝黄帝蚩尤可是像今日俄中美一样啊
如果有人告诉你,爹不爹,娘不娘。会是什么后果?
在炎黄时代,公开说炎黄不是中国人????

5000年前有这概念吗?
你的意思是蒙古大汗可比炎黄了?

LZ蒙古人?
fengxiang 发表于 2014-3-16 20:32
在炎黄时代,公开说炎黄不是中国人????

5000年前有这概念吗?
今天好多类似的帖子,是不是组织今天又下达新的主题了?求兼职,求组织接纳。。。。
炎黄时代只有天下之说,天圆地方,没有国家概念,国家概念是商周以后才有的
  
  传说中的炎帝一种说法是荆蛮,长江中游文明;一种说法是羌戎,河湟流域文明。

  传说中的黄帝一种说法是红山文明;一种说法是羌华杂合,天水-宝鸡地带;一种说法是纯华夏,关中-晋南-豫中北地带。

  传说中的蚩尤是三苗九黎,长江以南苗瑶侗越文化。

  到目前为止所有历史和考古资料能够指向的时代,还在争议于尧、舜、禹和夏,你说的炎黄时代,很可能就是周代以后才出现的附会传说而已。

  所以你这个“如果”实在没有什么意义。秦人、楚人的时代还没有确切“中国人”的说法呢,你说有啥后果?

  晋人说楚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是又说“楚才晋用”。

  孔子说他是商民,但尚周礼。商代的周跟后世的秦国一样发展于羌戎边境,因此周朝的开国王族姓姬(后来黄帝也姓姬了),开国第一重臣元勋姓姜(后来炎帝也姓姜了),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尚姜子牙。但历史上姜尚还有个姓,姓吕,封国于齐,不知道跟山东的莒有没啥关系。

  要知道姜就是羌,一般的说法,姓姜就是羌人。姬周灭商之后,东夷境内皆叛,姜子牙到处分化瓦解加镇压才慢慢平定。为啥叛,因为商人的文明离中原夏人颇有距离,更多跟东夷通商、通婚,因此在商灭夏之前后,夏人都有直接将商人称作东夷的叫法。

  有趣的是,孔子生于曲阜、孟子生于济南,这是东夷文明的核心地带,也是先商文明向东结盟和与东夷文明交错融合的地带。

  商人重神鬼、周人重礼仪,因此孔子认为周人继承了华夏正统、而不是商人。两周到秦汉,尊奉的大贤首位不是孔子,而是周公。周公的时代,周朝号令不出城市和诸侯,各封国包括丰镐的真正疆域都非常有限,所以才会出现大量姜戎部落在周都附近杂居和渗透,导致犬戎破镐、西周东迁。

  所以你在那个时代,说什么“中国人”呢,先去看看历史地图,看看是否存在什么“中国”可以归并这么多人在其中吗?

宪法讲很明确,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
也讲黄帝和炎帝会停止作战,联合起来先把这个人灭了


在古代,自称中国多的是,朝鲜、日本也自称中华,华夏,均把周边视为蛮夷,金国自称中国,视宋国为南蛮。

在古代,自称中国多的是,朝鲜、日本也自称中华,华夏,均把周边视为蛮夷,金国自称中国,视宋国为南蛮。
求版主封贴,今天水军太多,火鸡网对美国处下风的公投避退显见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也就是中心概念的“天下”,是秦汉大一统时代才开始成型的。虽然秦王朝/秦帝国(不是之前春秋战国诸侯王国之一的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但实在太短,36年之后就开始天下大乱了,所以前后代继达400年的两汉成为中华一统文明的第一标志。

  这也是为何中国人上千年一直有“汉人”这个称号的缘故。其实秦朝称秦人(由于同化没完毕,秦治下的六国人等还有很多私下自称本国国号,更别说陈吴项刘起事的时代了),汉朝称汉人,唐朝称唐人,宋朝称宋人,明朝称明人,从来都是以国为号。现在留下的历史,以汉人、唐人的叫法最普遍,无非是汉唐两代统治最长久稳固和深入人心的缘故。

  所以楼主想要说“中国人”,先得弄明白“中国”指的什么、怎么来的,“中国人”又指的什么、怎么来的。
  
  对任何一统、有秩序的时代,都别忘了,国高于族,国民认同高于族群认同。

中国?为吗不是说地球人?LZ思路广的典型
xiaozhuzai007A 发表于 2014-3-16 20:34
今天好多类似的帖子,是不是组织今天又下达新的主题了?求兼职,求组织接纳。。。。
这是新模板
czgm 发表于 2014-3-16 21:05
在古代,自称中国多的是,朝鲜、日本也自称中华,华夏,均把周边视为蛮夷,金国自称中国,视宋国为南蛮。
   
  史上最著名的两个小中华,一个是高句丽国、一个是渤海国,主体族群都跟汉人有大量交融。

  再早的汉化朝鲜已经史无明文了。

  后来的半岛三国(新罗、百济、和三韩后裔为主的高丽)和交趾安南很长时期内跟中国半离半合,至于日本,只是在蒙古灭宋、满清入关后自称继中华正统而已,基本属于自说自话,连李氏朝鲜和安南都不搭理它。
 
  朝鲜、高句丽、渤海、新罗、高丽、李氏朝鲜、安南、日本,还真没有一个可以自称“中国”的,使用汉语的东亚文明圈,常用各种沾亲带故的“中华”,那不是疆域概念,而是文化文明概念。

  世界历史上有一个专有名词,按英文直译可以叫“中央帝国”,按汉语意译就是“天朝上国”,也就是在世界史上璀璨时间最长的那个“中国”。

  正是因为“中国”这称呼可以认为是“中央帝国”或“天朝上国”的简称,所以其实无论中华民国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你简称中国,都有很多国家的一些人觉得不爽,比如日本人,觉得你仍然自认为世界中心,比如某些朝鲜韩国人越南人,仍然有当年藩属国被压迫甚至被殖民的心态情感。

  日本国内的“中国”叫法其实就是国家中心区域的意思吧,具体就是都城圈,可以认为是“都中”或“中京”的概念,因为日本那个“中国”的外围就是“近畿”地区。

  

  

  

quietist 发表于 2014-3-16 21:28
   
  史上最著名的两个小中华,一个是高句丽国、一个是渤海国,主体族群都跟汉人有大量交融。


二战结束以前,日本人认为中华或华夏是他们的,所以以“支那”称呼中国

quietist 发表于 2014-3-16 21:28
   
  史上最著名的两个小中华,一个是高句丽国、一个是渤海国,主体族群都跟汉人有大量交融。


二战结束以前,日本人认为中华或华夏是他们的,所以以“支那”称呼中国
czgm 发表于 2014-3-16 21:41
二战结束以前,日本人认为中华或华夏是他们的,所以以“支那”称呼中国,
因此,当时马关条约的条文里面 ...

  蒙元或满清,由于异族治下汉等各族(注意不仅是汉族)属于低等国民,所以是有些特例,主要外国有时视其为中国法统,有时视其为鞑靼疆域。

  也就是所谓“崖山以后、已无中国”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日本觊觎中国的历史和世界地位,想要取而代之,就像蒙元、满清入关一样。

  李氏朝鲜在明亡之后也曾长期以遗臣自命,自诩中华遗脉,只是李氏朝鲜没有那个力量与满清争夺中国而已。

  日本同样也是如此,只是日本力量比李氏朝鲜或安南强得多,所以它自欺欺人地先行自封中华了,注意它用的也仍然是中华。就好像满清入关时,也号称它是中华正统的合法承继者一样。

  日本与满清的国书条约不用中国,只是想把满清与中国分离,造成日后它自己以中华继统进占中国的一个宣传战准备步骤而已,并不代表它认为中国已经不是中国了。

quietist 发表于 2014-3-16 21:56
  蒙元或满清,由于异族治下汉等各族(注意不仅是汉族)属于低等国民,所以是有些特例,主要外国有时 ...

我觉得在古代,中国或者中华只是文化和政治方面的概念,一个文化、政治上的“正统”的概念,因此,各个政权都认为自己才是中华,别人都是蛮夷。民国之后,中华和中国才开始有了国家概念。
穿越:如果一个人在高句丽时代,公开说高句丽人是韩国人,会有什么后果?
我也来一个:
要是有人穿越回开天辟地时代,公开说盘古不是中国人,会有什么后果?
回被人问到, 中国是什么.
今天医院的门又没关好吗?
czgm 发表于 2014-3-16 21:59
我觉得在古代,中国或者中华只是文化和政治方面的概念,一个文化、政治上的“正统”的概念,因此,各个 ...
  
  古代的中国和中华是两个不太一样的概念。

  中国来自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天下正中的国家是文明的代表,而四面就是四夷,所谓东夷南蛮北狄西戎。
  中国所指的地域范围,随着不同历史阶段统治中心的变迁不断扩大,比如尧部落联盟的中心势力范围可能限于以晋西南-晋南为主,禹部族的中心势力范围则在豫中-晋南一代,夏朝建立时控制的最大范围不过相当于河南一省左右,商代直接控制范围则大约接近豫晋冀三省面积大小,到周朝成为以陕南-河南-山西为中心并向黄河下游延伸到山东等地的一个初具规模的大国,这时中国仍然以所谓中原为主,也就是黄河中游的平原地区,你也可以认为主要就是春秋时代最重要的大国“晋”的疆域范围,我们上古历史中尧、舜、禹、夏、商、周(成周)约超过1千五百年时代间的文明中心基本都落在它的范围内。
  再后来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疆域不断扩大,向北到阴山、贺兰山、祁连山、燕山、辽河、大凌河,向南到四川、贵州、湖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中国的概念跟中原的概念开始逐渐区别分离,后来逐渐成为王朝国家的相近可替代概念。
  当然,你所说的现代意义的中国概念,当然是近现代才有的,对应近现代民族国家而非古代的部族邦国或王朝国家。

  中华这个名词其实来自华夏,是地域为主概念“中国”和文化为主概念“华夏”的结合体。
  华夏的意思就是华和夏,华来自华服,夏来自隆重的祭祀礼仪(“华”原义就是花,开花,后指华美华丽荣华;“夏”原义指祭祀仪式中的大型建筑结构或祭祀具案)。

  历史上有过很多次南朝北朝,通常来说,北朝很少有以南朝为蛮夷的,大多是相反,比如鲜卑北魏称柔然为蠕蠕,而契丹辽国则以宋为兄弟之邦。

   
卤煮我们还是谈谈如何让换能器在100HZ以下达到130dB以上的电压响应吧!
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说文》中解释说:“邑,国也。”邑就是国。

西周时期,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 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或”字。
后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曰:“或者,邦也,从口从戈,一以戈,一为守,其义尚不明。
盖口为国土意,若以兵器之戈而卫之,则其一为表示领土之境界意,一为有时如亘之有二线,亦犹表示田地境界之畺字。”
“或”字的“口”,指的是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从早期的“或”字看来,“口”的四方都有一横,这一横很可能是“止”字的简化,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后来这四笔,简化成一笔;
而“或”字的“戈”便是古代的兵器,字意是用武器保卫人口、保卫土地。 后来,这个表示国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变成“域”字。

到周代晚期(亦有秦汉以后之说)在“或”的外面加了个“囗”,繁体字为“国”。
“国”字的大“囗” 表示疆土地域的境界和范围,并表示国家周边应该有防;小“口”为国境线里的人口;
“戈”作为古代的兵器,对外抵御侵略,对内维持治安(所以,“戈”部署在国境线和人口之间);
“或”字下方的 “一”表示土地,表明国家与土地、农业之密切关联。

《说文》说:“国,邦也;从囗从或”。按照古人的理解,一个国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一是人口,以小“口”代表;
二是土地,以“-”代表;
三是军队组织,以“戈”代表;
四是范围,以大“囗”代表。
把这四个条件组合起来,便成了一个“国”字。显然,此乃极富哲理的造字创意。
这类贴几个了?
炎黄是神话人物,有没有都还是另外一说
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中国”这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