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企瞄准科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44:03
日本民企瞄准科研
日本虽然国土狭小,自然资源贫乏,但却是个工业发达国家,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经济发展速度令世人震惊:20世纪五十年代,国民生产总值(GNP)仅为英法的1/3,1965年超过英国,1967年超过法国,1968年超过前联邦德国,七十年代末,成为英法两国的总和,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发达国家。在日本庞大的科研队伍中,民间企业不可小觑。影响力巨大的民间研究机构,虽属于某一大企业扶持的研究部门,但它们研究的范围已大大超出本业范围,涉及到经济、福利、教育等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被称为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

有一支庞大的科研队伍

日本在20世纪创造的经济奇迹决非偶然,是由各种因素促成的,其中尊重科学、注重科研事业的发展被视为重要因素,科研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的比例甚至在1997年超过美国,成为工业发达国家中比例最高的国家。

日本有一支庞大的科研队伍。据日本总务省统计,日本研究人员为75.73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若按人口平均,则名列世界第一,每万人中有研究人员59.4人(美国为45.2人)。其中,企业的研究人员为43.12万人,大学的研究人员为28.13万人,而政府机构的研究人员仅为4.48万人。也就是说,民间企业研究人员的数量比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中研究人员数量的总和还多10余万人,显示了民间企业的科研活动在日本整体科研事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特点。

“学官产”到“产学官”

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有关文献中,日本的学术体制被称作“学—官—产”,“学”指大学的研究机构,“官”指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产”指企业等民间的研究机构,即大学、政府和企业等民间的研究机构构成了日本学术研究的主体。

“学—官—产”的提法强调了大学在科研方面的作用,企业的学术研究至少在当时的提法上逊位于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有意思的是,这一提法如今变成了“产—学—官”,有时索性仅强调“产—学”合作的重要,把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放在一边,表明了民间企业的学术研究在日本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位置上的提升。

如“野村综合研究所”、“三菱综合研究所”、“富士综合研究所”、“樱花综合研究所”、“电通综合研究所”等影响力巨大的民间研究机构,虽属于某一大企业扶持的研究部门,但它们研究的范围已大大超出本企业范围,涉及到日本经济、福利、教育等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被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

企业投入超过国家投入

日本每年对科研都投入高额经费,但从科研经费的构成比上看,企业的投入远远超出了国家的投入。在企业研究机构的经费中,98%由企业自己支付,国家的投入仅占1.5%。由此可见,日本民间企业对科研事业的热情。

如今,日本企业与大学在科研方面的合作已形成了如下一些制度:

共同研究制度:企业等部门的研究人员同国立大学部门的研究人员,以对等的立场就共同的课题开展研究,或利用各自的设施开展“分担型共同研究”。

受托研究制度:国立大学的教员接受企业等委托,以公务形式开展研究;

受托研究员制度:国立大学接受来自企业的现职研究人员或技术人员的进修,进行研究生院水平的研究指导,提高研究能力,培养企业急需人才;

奖学捐赠金制度:为加强学术研究和教育,国立大学接受企业或个人捐款。

全民族关心科研

日本民间企业对科研活动的热情,除企业本身的需求之外,与全体国民对科研的认识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提倡有关。由于日本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高,社会各界对科研的重要性都有较高的认同,日本政府每年拿出一定经费用于实施“提高国民理解学术研究的政策”,支援企业与大学开展共同研究。政府还将“产—学”合作的土地使用费减半。

纵观世界各国的科研经费,来自民间企业的费用均占不少比例,如法国占49.6%,德国占61.2%,英国占52.3%,美国占69.5%。但在利用民间企业资金开展科研方面,日本做得最为出色。日本民企瞄准科研
日本虽然国土狭小,自然资源贫乏,但却是个工业发达国家,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经济发展速度令世人震惊:20世纪五十年代,国民生产总值(GNP)仅为英法的1/3,1965年超过英国,1967年超过法国,1968年超过前联邦德国,七十年代末,成为英法两国的总和,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发达国家。在日本庞大的科研队伍中,民间企业不可小觑。影响力巨大的民间研究机构,虽属于某一大企业扶持的研究部门,但它们研究的范围已大大超出本业范围,涉及到经济、福利、教育等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被称为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

有一支庞大的科研队伍

日本在20世纪创造的经济奇迹决非偶然,是由各种因素促成的,其中尊重科学、注重科研事业的发展被视为重要因素,科研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的比例甚至在1997年超过美国,成为工业发达国家中比例最高的国家。

日本有一支庞大的科研队伍。据日本总务省统计,日本研究人员为75.73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若按人口平均,则名列世界第一,每万人中有研究人员59.4人(美国为45.2人)。其中,企业的研究人员为43.12万人,大学的研究人员为28.13万人,而政府机构的研究人员仅为4.48万人。也就是说,民间企业研究人员的数量比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中研究人员数量的总和还多10余万人,显示了民间企业的科研活动在日本整体科研事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特点。

“学官产”到“产学官”

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有关文献中,日本的学术体制被称作“学—官—产”,“学”指大学的研究机构,“官”指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产”指企业等民间的研究机构,即大学、政府和企业等民间的研究机构构成了日本学术研究的主体。

“学—官—产”的提法强调了大学在科研方面的作用,企业的学术研究至少在当时的提法上逊位于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有意思的是,这一提法如今变成了“产—学—官”,有时索性仅强调“产—学”合作的重要,把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放在一边,表明了民间企业的学术研究在日本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位置上的提升。

如“野村综合研究所”、“三菱综合研究所”、“富士综合研究所”、“樱花综合研究所”、“电通综合研究所”等影响力巨大的民间研究机构,虽属于某一大企业扶持的研究部门,但它们研究的范围已大大超出本企业范围,涉及到日本经济、福利、教育等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被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

企业投入超过国家投入

日本每年对科研都投入高额经费,但从科研经费的构成比上看,企业的投入远远超出了国家的投入。在企业研究机构的经费中,98%由企业自己支付,国家的投入仅占1.5%。由此可见,日本民间企业对科研事业的热情。

如今,日本企业与大学在科研方面的合作已形成了如下一些制度:

共同研究制度:企业等部门的研究人员同国立大学部门的研究人员,以对等的立场就共同的课题开展研究,或利用各自的设施开展“分担型共同研究”。

受托研究制度:国立大学的教员接受企业等委托,以公务形式开展研究;

受托研究员制度:国立大学接受来自企业的现职研究人员或技术人员的进修,进行研究生院水平的研究指导,提高研究能力,培养企业急需人才;

奖学捐赠金制度:为加强学术研究和教育,国立大学接受企业或个人捐款。

全民族关心科研

日本民间企业对科研活动的热情,除企业本身的需求之外,与全体国民对科研的认识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提倡有关。由于日本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高,社会各界对科研的重要性都有较高的认同,日本政府每年拿出一定经费用于实施“提高国民理解学术研究的政策”,支援企业与大学开展共同研究。政府还将“产—学”合作的土地使用费减半。

纵观世界各国的科研经费,来自民间企业的费用均占不少比例,如法国占49.6%,德国占61.2%,英国占52.3%,美国占69.5%。但在利用民间企业资金开展科研方面,日本做得最为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