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寂寞坚守:推动中航沈阳所某型飞机成功首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47:18
2014年02月20日 15:09
来源:中国航空报
http://114.113.227.14/epaper/zgh ... /story/375453.shtml

面向未来瞄准前沿

——记中航工业沈阳所副所长刘志敏

198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他来到中航工业沈阳所工作。25年来,他一步一个坚实的足迹,从一名普通的设计员成长为集团公司首席技术专家、某型飞机项目总设计师。研制先进战机,挑战国际技术尖端,他与团队一起,用执着、坚守、创新与协作,追逐着中国航空与世界航空“并驾齐驱”的梦想。

他,就是中航工业沈阳所副所长刘志敏。

责任担当长空铸剑

工作20多年来,刘志敏先后主持、参与了多个型号飞机的设计研制工作。他紧紧跟踪世界飞机发展趋势,把握高端无人机未来发展方向,和班子成员一道提出了我国某高端无人机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目前多个技术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使我国在该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项目总设计师、领军人,他立足顶层策划,着眼关键技术,把握核心问题,创新采用了一系列新思路和新办法,克服了技术难度大、人力和经费紧张等诸多困难,积极主动协调和团结各参研单位,取得了某飞机项目首飞成功的重大阶段性成果,使中国航空工业再次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

远程异地协同制造,是一项全新的尝试和考验,对研制、技术、服务、保障等理念都是新的挑战。为了克服跨地域联合试制、初次合作等带来的管理体制、标准、材料体系等方面的问题,他提早谋划,设计之初便组织开展了协调工作,并在综合分析后,提出“设计向制造靠拢”,即在不影响功能、性能的前提下,设计在体系上尽量选用、适应生产单位已有和成熟的体系。后续的研制证明了他的决定,有效地实现了异地联合研制体系的对接,降低了制造难度和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面对远距离异地联合研制带来的人员无法频繁往来、问题处理反馈不及时等难题,他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和论证,提出采用“设计代表室”开展技术支持和状态管理的创新工作模式,既保证了试制问题的及时处理,也有利于驻厂人员对技术问题的相对稳定跟踪,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远距离异地技术支持人员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个寒冷的冬日,雨、雾交织,能见度不足3千米,项目实施风险骤增,现场上百位设计保障队员在等待抉择,作为项目总师,他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经过多个特情方案设计、迫降航线规划和充分的仿真和模拟训练,他坚定信心,果断决策。项目成功了!他跳了起来,与身边参试人员逐个拥抱,幸福的眼泪夺眶而出。该项目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某飞机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跨越。

站位前沿目光高远

作为飞机总体设计技术专家,刘志敏深知关键技术预先研究工作的重要性。针对预研领域广、研究内容多等特点,他着力全局筹划、组织多维度攻关,预先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热情,刘志敏精心谋划预先研究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在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充分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组织制定了沈阳所“预先研究管理规定”等制度,明确了预研管理政策和操作办法。他推动建立了所“科技创新基金管理规定”和“所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实施细则”,同时组织编写了所科技创新基金指南和申报程序,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快捷的平台。

在完善预研工作制度的同时,刘志敏狠抓预先研究工作。实行重点课题半月工作例会制度,检查当期课题进展情况,协调、解决课题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后续工作研究目标,根据会议内容编制会议备忘录作为所内科研考核计划的补充,并纳入全所科研考核计划。以技术发展为纵线,以预研项目为横线,以科研计划为抓手,统筹规划全所预研项目,实现了技术研究有重点、攻关有方向、推进有序。2013 年,全所70个专题全部顺利通过上级机关组织的中期评估,其中26个专题获得优秀项目,为“十二五”预研课题全面完成奠定了基础。

作为所信息化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所首任CIO(首席信息官),刘志敏在领导和推动所信息化发展规划、构建管理体系、推进集团信息化水平达标工作中,亲自主持开展了集项目计划、经费、人力资源、质量等管理体系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和基于知识的飞机综合仿真设计平台开发工作,提高了综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型号研制的多学科综合仿真与优化设计能力。2011年,沈阳所信息化水平评价提前一年实现A级目标,进入全集团信息化工作的先进行列。

呕心沥血成就梦想

试验、试制期间,刘志敏经常亲赴现场,和团队成员一道攻关。总装调试及机上地面试验阶段,他更是常驻现场,克服高原反应、身体不适等,坚持与专业技术人员一起分析、解决现场问题。新机试验进入关键阶段,他一直在现场,和普通设计员、各系统主管、各专业副总师一起指挥试验、加班排故,经常加班到深夜两三点钟。别人加了班,第二天可以晚去一会儿,可刘志敏不能晚到,还有问题等待他研究决定。

某验证机项目现场试验保障团队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30岁左右。作为项目总师,他大胆启用年轻人,其中核心团队“飞行管理及控制律设计团队”和“新机联合试飞保障团队”的骨干都是80后。他经常说,“这个项目是要打造精品工程,要锻炼队伍,项目完成了,年轻人就都成为专家了,他们是沈阳所的未来,我们要精心呵护。”


节点前一个月,试验现场每天高强度、高负荷工作,相继累倒了两名专业副总师、一名主管部长。离重大节点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他顶住压力,及时调整优化现场人员结构。他一边处理现场问题,一边跑医院看望几位生病的同志,深夜参与专家会诊、护送病人转院、亲自联系医院及手术事宜,处理完毕后再回到现场安排布置工作,组织讨论试验流程等各个环节。

在他带领试验团队进行试验节点攻关关键的阶段,突然噩耗传来,爷爷去世。刘志敏是长孙,本该回去送行,可是他无法离开现场和他的设计团队。他只能含泪给妻子打电话,让她替自己送爷爷最后一程。

20多年的寂寞坚守,20多年的不懈追求,刘志敏在航空领域里激情前行,用行动践行着航空报国的誓言。2014年02月20日 15:09
来源:中国航空报
http://114.113.227.14/epaper/zgh ... /story/375453.shtml

面向未来瞄准前沿

——记中航工业沈阳所副所长刘志敏

198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他来到中航工业沈阳所工作。25年来,他一步一个坚实的足迹,从一名普通的设计员成长为集团公司首席技术专家、某型飞机项目总设计师。研制先进战机,挑战国际技术尖端,他与团队一起,用执着、坚守、创新与协作,追逐着中国航空与世界航空“并驾齐驱”的梦想。

他,就是中航工业沈阳所副所长刘志敏。

责任担当长空铸剑

工作20多年来,刘志敏先后主持、参与了多个型号飞机的设计研制工作。他紧紧跟踪世界飞机发展趋势,把握高端无人机未来发展方向,和班子成员一道提出了我国某高端无人机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目前多个技术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使我国在该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项目总设计师、领军人,他立足顶层策划,着眼关键技术,把握核心问题,创新采用了一系列新思路和新办法,克服了技术难度大、人力和经费紧张等诸多困难,积极主动协调和团结各参研单位,取得了某飞机项目首飞成功的重大阶段性成果,使中国航空工业再次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

远程异地协同制造,是一项全新的尝试和考验,对研制、技术、服务、保障等理念都是新的挑战。为了克服跨地域联合试制、初次合作等带来的管理体制、标准、材料体系等方面的问题,他提早谋划,设计之初便组织开展了协调工作,并在综合分析后,提出“设计向制造靠拢”,即在不影响功能、性能的前提下,设计在体系上尽量选用、适应生产单位已有和成熟的体系。后续的研制证明了他的决定,有效地实现了异地联合研制体系的对接,降低了制造难度和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面对远距离异地联合研制带来的人员无法频繁往来、问题处理反馈不及时等难题,他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和论证,提出采用“设计代表室”开展技术支持和状态管理的创新工作模式,既保证了试制问题的及时处理,也有利于驻厂人员对技术问题的相对稳定跟踪,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远距离异地技术支持人员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个寒冷的冬日,雨、雾交织,能见度不足3千米,项目实施风险骤增,现场上百位设计保障队员在等待抉择,作为项目总师,他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经过多个特情方案设计、迫降航线规划和充分的仿真和模拟训练,他坚定信心,果断决策。项目成功了!他跳了起来,与身边参试人员逐个拥抱,幸福的眼泪夺眶而出。该项目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某飞机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跨越。

站位前沿目光高远

作为飞机总体设计技术专家,刘志敏深知关键技术预先研究工作的重要性。针对预研领域广、研究内容多等特点,他着力全局筹划、组织多维度攻关,预先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热情,刘志敏精心谋划预先研究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在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充分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组织制定了沈阳所“预先研究管理规定”等制度,明确了预研管理政策和操作办法。他推动建立了所“科技创新基金管理规定”和“所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实施细则”,同时组织编写了所科技创新基金指南和申报程序,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快捷的平台。

在完善预研工作制度的同时,刘志敏狠抓预先研究工作。实行重点课题半月工作例会制度,检查当期课题进展情况,协调、解决课题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后续工作研究目标,根据会议内容编制会议备忘录作为所内科研考核计划的补充,并纳入全所科研考核计划。以技术发展为纵线,以预研项目为横线,以科研计划为抓手,统筹规划全所预研项目,实现了技术研究有重点、攻关有方向、推进有序。2013 年,全所70个专题全部顺利通过上级机关组织的中期评估,其中26个专题获得优秀项目,为“十二五”预研课题全面完成奠定了基础。

作为所信息化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所首任CIO(首席信息官),刘志敏在领导和推动所信息化发展规划、构建管理体系、推进集团信息化水平达标工作中,亲自主持开展了集项目计划、经费、人力资源、质量等管理体系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和基于知识的飞机综合仿真设计平台开发工作,提高了综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型号研制的多学科综合仿真与优化设计能力。2011年,沈阳所信息化水平评价提前一年实现A级目标,进入全集团信息化工作的先进行列。

呕心沥血成就梦想

试验、试制期间,刘志敏经常亲赴现场,和团队成员一道攻关。总装调试及机上地面试验阶段,他更是常驻现场,克服高原反应、身体不适等,坚持与专业技术人员一起分析、解决现场问题。新机试验进入关键阶段,他一直在现场,和普通设计员、各系统主管、各专业副总师一起指挥试验、加班排故,经常加班到深夜两三点钟。别人加了班,第二天可以晚去一会儿,可刘志敏不能晚到,还有问题等待他研究决定。

某验证机项目现场试验保障团队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30岁左右。作为项目总师,他大胆启用年轻人,其中核心团队“飞行管理及控制律设计团队”和“新机联合试飞保障团队”的骨干都是80后。他经常说,“这个项目是要打造精品工程,要锻炼队伍,项目完成了,年轻人就都成为专家了,他们是沈阳所的未来,我们要精心呵护。”


节点前一个月,试验现场每天高强度、高负荷工作,相继累倒了两名专业副总师、一名主管部长。离重大节点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他顶住压力,及时调整优化现场人员结构。他一边处理现场问题,一边跑医院看望几位生病的同志,深夜参与专家会诊、护送病人转院、亲自联系医院及手术事宜,处理完毕后再回到现场安排布置工作,组织讨论试验流程等各个环节。

在他带领试验团队进行试验节点攻关关键的阶段,突然噩耗传来,爷爷去世。刘志敏是长孙,本该回去送行,可是他无法离开现场和他的设计团队。他只能含泪给妻子打电话,让她替自己送爷爷最后一程。

20多年的寂寞坚守,20多年的不懈追求,刘志敏在航空领域里激情前行,用行动践行着航空报国的誓言。
好奇是哪一个
20多年?我怎么觉得像歼8Z呀
老几辈航空人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搞出了中国空军的歼击机各型各系,有的在空中发挥了作用,有的在生活中发挥了作用,归结到底,都把敌人给歼了。现在,某型机仍然发挥着作用,一直歼着某些人,而他们,还美滋滋的不停的出来显示着被歼的状态,可喜可贺呀。
我怎么好像看过啊
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