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国周边海上形势综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14:24
2004年,我国周边海上形势呈现出“总体平静,北热南缓”的态势。一方面,我国同周边国家海洋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拓展,与东盟及东盟各国的政治关系更加密切,海上形势总体趋稳。另一方面,主权和资源争夺依旧。朝韩在黄海大陆架上悄然开钻;日本与我国的油气开发和钓鱼岛主权之争聚焦东海;南海周边国家继续搞主权造势,巩固既得利益;西方势力也进一步涉足南海,海上通道安全问题凸显。
  一、国际社会积极实践《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自1994年生效以来,随着批准、加入国家的不断增加,其普遍性不断得到增强,至今《公约》已有147个缔约国。
  外大陆架问题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重视,成为国际海洋法领域又一个新的热点问题。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已经受理了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提出的外大陆架划界申请;阿根廷、新西兰、冰岛、南非等国正在积极准备,有望在2005年提出申请;美国国会虽然还没有批准加入《公约》,但也已开始勘测大陆架。印度专门成立了海洋开发部,负责大陆架勘测。我国周边海上邻国如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都在积极进行准备,加紧进行外大陆架的勘测工作。
  二、中越北部湾划界和渔业协定正式生效
  6月30日,中越《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和《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正式生效。
  北部湾划界是中国与邻国谈判划定的第一条海上边界,是中越两国适应新的海洋法律制度,公平进行海洋划界和渔业资源分配与管理的成功实践。两个协定的签署生效,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利于中越两国海上边界的稳定和北部湾地区的长治久安,为本地区的海洋划界树立了典范。
  三、南海形势相对平稳,资源争夺暗中较量
  2004年,南海形势相对平稳,我国与周边国家在海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所发展。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达成了在海洋政策、海岸带管理、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与保全、海洋科研调查、海洋观测与防灾减灾、海洋与海岸研究及其相关领域的培训教育与信息交换等方面开展合作的意向。为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率先垂范,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地区大国的国际形象。
  与此同时,一年来周边国家不断强化海上实际管控,持续加大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袭击、抓扣、枪击我国渔民和渔船的事件时有发生。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等国在我“断续国界线”内的钻井多达1000多口,每年开采油气5000万吨以上。
  周边国家在持续加强开采南海油气资源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加强与美英等西方大国的合作。利益多方化和争端的国际化,使南海问题的解决面临日益复杂的局面。
  四、东海形势一波三折,日本态度趋于强硬
  3月30日,日本众议院安全保障委员会通过“有关保全日本领土”决议案,要求日本政府加强对钓鱼岛的警备。日本防卫厅内部制定了防御西南诸岛的行动计划。
  5月以来,日本借“春晓”油气田开采设施建设挑起事端,其主要媒体大肆渲染。同时,日本加快了对其外大陆架的全面调查,勘测的范围竟把中国领土钓鱼岛、中国的部分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包括在内。
  日本上下如此大动干戈,说明资源之争将成为继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之后,影响中日关系的第三个不稳定因素。日本加强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也表明,中日摩擦正逐渐向军事领域蔓延。
  五、黄海资源开发问题浮出水面
  一直比较平静的黄海在2004年也成了有关国家角逐的舞台。朝鲜、韩国不断强化对争议海域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朝鲜在北黄海尚未划界海域单方面钻井10余口;韩国在黄海大陆架进行地质地形调查,都侵犯了中国的海洋权益。
  六、美日联手加紧对中国的海上围堵
  近年来,美日联手加紧对中国进行海上围堵的趋势日益明显。2004年,在台湾“大选”期间,美军把近一半的侦察船调集到了东亚海域。2004年美日政治军事磋商会宣称,两国已就在钓鱼岛驻扎美军问题达成基本共识。
  美台军事关系的跃升和日台在台湾问题上暗通款曲助长了台独势力的恶性发展,增加了祖国统一的变数,使台湾问题成为美日围堵中国的筹码。
  七、海洋通道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美国一直以维护马六甲海峡海上航运安全为名,要求在海峡沿岸国驻军,此举遭到海峡沿岸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反对。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三国于2004年6月达成一致,将在马六甲海峡进行联合巡逻,以打击海盗和防范恐怖袭击。7月20日,三国海军舰船组成的巡逻队举行海上阅兵,宣布三国在马六甲海峡联合巡逻行动开始。此举既是三国打击海盗和反恐的需要,也是该地区国家反对美国干涉马六甲海峡事务的具体体现。
  八、周边各国加强海上力量,海上军演此起彼伏
  军事演习已经成为国家显示武力、进行国际较量和加强国家间联系的重要手段。2004年,周边国家纷纷亮相军演舞台。6月,由美国海军主持、日本海上自卫队及其他6国参加的8国环太平洋年度联合军事演习在夏威夷海域举行;7月,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海域举行了一场大规模军事演习;8月,韩美在韩国境内举行了年度联合军事演习;9月,来自澳大利亚、英国、马来西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的武装部队在南海举行了一次海上反恐演习;11月,日美两国海军在日本海域悄然举行了一场绝密联合军演;12月,斯里兰卡和印度两国海军在科伦坡附近海域举行了两国历史上首次联合海军演习。
  九、印度洋海啸教训惨痛
  12月26日,一场大海啸横扫东南亚、南亚,包括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在内的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受到重创。沿海国家开始高度重视海洋灾害预警系统和相关救助设施的建设。
  各国对受灾国的救援和赈灾既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也是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角逐,折射了当今世界国际秩序的复合结构,是对东南亚区域合作的检验和考验。
  十、国际海洋事务和海洋法的发展
  2004年,国际海洋管理、海洋法的发展进程加快。联合国关于海洋和海洋法的非正式磋商涉及了一些新的领域,重点讨论了“可持续的海洋新用途”,包括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海底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管理等问题。随着一些国家外大陆架划界、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实践的增多,《公约》的回顾与修改问题也提上日程,各国均期待着现代国际海洋法律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与此同时,美国正在尝试变革海洋管理政策。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和海洋强国,美国一向非常重视海洋管理。2004年,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拟订了《美国海洋政策报告》,对美国海洋管理政策重新进行了彻底全面的评估,提出了新的国家海洋政策框架。主要包括强调提高海洋管理能力、增强海洋意识、提高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报告并建议增设国家海洋委员会及加入《公约》。
  展望2005年,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国际社会的两大主题。亚太地区海上形势大体上还会沿着对话与缓和的方向发展,但影响海上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 
 
 摘自《中国海洋报》第1394期  2004年,我国周边海上形势呈现出“总体平静,北热南缓”的态势。一方面,我国同周边国家海洋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拓展,与东盟及东盟各国的政治关系更加密切,海上形势总体趋稳。另一方面,主权和资源争夺依旧。朝韩在黄海大陆架上悄然开钻;日本与我国的油气开发和钓鱼岛主权之争聚焦东海;南海周边国家继续搞主权造势,巩固既得利益;西方势力也进一步涉足南海,海上通道安全问题凸显。
  一、国际社会积极实践《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自1994年生效以来,随着批准、加入国家的不断增加,其普遍性不断得到增强,至今《公约》已有147个缔约国。
  外大陆架问题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重视,成为国际海洋法领域又一个新的热点问题。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已经受理了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提出的外大陆架划界申请;阿根廷、新西兰、冰岛、南非等国正在积极准备,有望在2005年提出申请;美国国会虽然还没有批准加入《公约》,但也已开始勘测大陆架。印度专门成立了海洋开发部,负责大陆架勘测。我国周边海上邻国如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都在积极进行准备,加紧进行外大陆架的勘测工作。
  二、中越北部湾划界和渔业协定正式生效
  6月30日,中越《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和《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正式生效。
  北部湾划界是中国与邻国谈判划定的第一条海上边界,是中越两国适应新的海洋法律制度,公平进行海洋划界和渔业资源分配与管理的成功实践。两个协定的签署生效,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利于中越两国海上边界的稳定和北部湾地区的长治久安,为本地区的海洋划界树立了典范。
  三、南海形势相对平稳,资源争夺暗中较量
  2004年,南海形势相对平稳,我国与周边国家在海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所发展。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达成了在海洋政策、海岸带管理、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与保全、海洋科研调查、海洋观测与防灾减灾、海洋与海岸研究及其相关领域的培训教育与信息交换等方面开展合作的意向。为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率先垂范,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地区大国的国际形象。
  与此同时,一年来周边国家不断强化海上实际管控,持续加大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袭击、抓扣、枪击我国渔民和渔船的事件时有发生。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等国在我“断续国界线”内的钻井多达1000多口,每年开采油气5000万吨以上。
  周边国家在持续加强开采南海油气资源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加强与美英等西方大国的合作。利益多方化和争端的国际化,使南海问题的解决面临日益复杂的局面。
  四、东海形势一波三折,日本态度趋于强硬
  3月30日,日本众议院安全保障委员会通过“有关保全日本领土”决议案,要求日本政府加强对钓鱼岛的警备。日本防卫厅内部制定了防御西南诸岛的行动计划。
  5月以来,日本借“春晓”油气田开采设施建设挑起事端,其主要媒体大肆渲染。同时,日本加快了对其外大陆架的全面调查,勘测的范围竟把中国领土钓鱼岛、中国的部分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包括在内。
  日本上下如此大动干戈,说明资源之争将成为继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之后,影响中日关系的第三个不稳定因素。日本加强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也表明,中日摩擦正逐渐向军事领域蔓延。
  五、黄海资源开发问题浮出水面
  一直比较平静的黄海在2004年也成了有关国家角逐的舞台。朝鲜、韩国不断强化对争议海域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朝鲜在北黄海尚未划界海域单方面钻井10余口;韩国在黄海大陆架进行地质地形调查,都侵犯了中国的海洋权益。
  六、美日联手加紧对中国的海上围堵
  近年来,美日联手加紧对中国进行海上围堵的趋势日益明显。2004年,在台湾“大选”期间,美军把近一半的侦察船调集到了东亚海域。2004年美日政治军事磋商会宣称,两国已就在钓鱼岛驻扎美军问题达成基本共识。
  美台军事关系的跃升和日台在台湾问题上暗通款曲助长了台独势力的恶性发展,增加了祖国统一的变数,使台湾问题成为美日围堵中国的筹码。
  七、海洋通道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美国一直以维护马六甲海峡海上航运安全为名,要求在海峡沿岸国驻军,此举遭到海峡沿岸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反对。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三国于2004年6月达成一致,将在马六甲海峡进行联合巡逻,以打击海盗和防范恐怖袭击。7月20日,三国海军舰船组成的巡逻队举行海上阅兵,宣布三国在马六甲海峡联合巡逻行动开始。此举既是三国打击海盗和反恐的需要,也是该地区国家反对美国干涉马六甲海峡事务的具体体现。
  八、周边各国加强海上力量,海上军演此起彼伏
  军事演习已经成为国家显示武力、进行国际较量和加强国家间联系的重要手段。2004年,周边国家纷纷亮相军演舞台。6月,由美国海军主持、日本海上自卫队及其他6国参加的8国环太平洋年度联合军事演习在夏威夷海域举行;7月,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海域举行了一场大规模军事演习;8月,韩美在韩国境内举行了年度联合军事演习;9月,来自澳大利亚、英国、马来西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的武装部队在南海举行了一次海上反恐演习;11月,日美两国海军在日本海域悄然举行了一场绝密联合军演;12月,斯里兰卡和印度两国海军在科伦坡附近海域举行了两国历史上首次联合海军演习。
  九、印度洋海啸教训惨痛
  12月26日,一场大海啸横扫东南亚、南亚,包括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在内的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受到重创。沿海国家开始高度重视海洋灾害预警系统和相关救助设施的建设。
  各国对受灾国的救援和赈灾既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也是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角逐,折射了当今世界国际秩序的复合结构,是对东南亚区域合作的检验和考验。
  十、国际海洋事务和海洋法的发展
  2004年,国际海洋管理、海洋法的发展进程加快。联合国关于海洋和海洋法的非正式磋商涉及了一些新的领域,重点讨论了“可持续的海洋新用途”,包括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海底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管理等问题。随着一些国家外大陆架划界、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实践的增多,《公约》的回顾与修改问题也提上日程,各国均期待着现代国际海洋法律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与此同时,美国正在尝试变革海洋管理政策。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和海洋强国,美国一向非常重视海洋管理。2004年,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拟订了《美国海洋政策报告》,对美国海洋管理政策重新进行了彻底全面的评估,提出了新的国家海洋政策框架。主要包括强调提高海洋管理能力、增强海洋意识、提高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报告并建议增设国家海洋委员会及加入《公约》。
  展望2005年,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国际社会的两大主题。亚太地区海上形势大体上还会沿着对话与缓和的方向发展,但影响海上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 
 
 摘自《中国海洋报》第1394期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 刘 岩 曹忠祥
  21世纪是全世界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扩大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时期。未来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和平崛起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实施海洋开发”是实现上述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创新思路,明确任务,加快海洋开发步伐,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国。
海洋开发面临的形势
  (一)海洋开发的国际背景
  1996年对我国正式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确立了新的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制度,标志着世界海洋开发新秩序已经形成。约占全球海洋面积30%的1.09亿平方公里的近海,被沿海国以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形式划为有管辖权的海域。许多沿海国家重新审视本国的海洋政策,制定新的海洋开发战略,海洋开发利用具有全球化趋势。全世界共有151个沿海国家,其中海岸相邻或相向的国家出现380多处需要划分海洋边界区域,目前只解决了约1/3。今后20年的时间里,海上划界将是国际海洋事务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争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资源、国际海底区域资源以及深海生物资源利用为主要目的的海洋权益之争将愈演愈烈。海洋高科技成为海洋开发竞争的核心,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海洋高技术,深化海洋资源利用,推动海洋生物技术产业、海洋精细化工产业、海洋医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海洋产业已经超过20个,成为新的经济领域。2001年,世界海洋经济产值约1.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4%,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我国海洋开发的成就与问题
  我国有管辖海域近300万平方公里,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资源基地和中华民族长远生存发展的重要空间。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海洋开发,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海洋开发和管理法律制度,已经制定了《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上交通安全法》《渔业法》等法律、法规,在我国海洋开发与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海洋开发领域不断扩大,由近海向远海、由浅海向深海不断推进;新的可开发资源不断发现,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取得重大突破,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取得重要进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已经在沿海一些严重缺水城市中发挥明显作用。海洋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已经形成海洋环境技术、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个技术领域的海洋技术体系。20多年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2003年,海洋产业总产值达万亿元以上,增加值占GDP的3.8%,为我国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同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我国海洋开发进入新的阶段,预示着我国海洋开发新秩序即将形成。这对加快我国海洋开发进程,规范海洋开发活动,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国的海洋开发还存在众多突出问题,包括对海洋资源国土化认识不足;海洋资源过度开发与开发利用不足并存,特别是争议海区、公海、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能力较低,利用不足;海洋经济发展面临总量增加与结构调整、素质提高双重任务;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科技贡献率不足20%,海洋科技发展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海洋综合管理能力较低,近海海洋开发存在无序、无度现象,海洋环境资源破坏严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
海洋开发的思路和原则
  (一)总体思路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与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相适应,围绕海洋产业现代化、海洋开发布局建设、海洋科学技术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4个重点,部署21世纪前期我国海洋开发战略任务,推动海洋开发全面协调发展。
  树立大时空思想,在世界海洋开发整体框架下推进我国的海洋开发。一方面,以开放促开发,加大我国海洋开发的外向带动力度,拓展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合理开发和保护我国海洋资源,重视争议区的国家管理实践,放眼全球海洋资源,积极参与海洋开发的国际事务,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利用世界海洋资源、国际海底区域和公海资源,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强化海洋意识,从国土开发视角构筑海洋开发的战略框架。针对《公约》确立的新的海洋制度所带来的我国海域管辖范围的巨大变化,必须树立全新的海洋观,充分行使我国的合法权益,实施对海洋的有效管辖和实际控制。在综合权衡陆地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发展需求及海洋资源状况的基础上,把海洋作为国家国土资源开发的战略布局重点之一,统筹规划和开发,满足国家国土开发的总体要求。
  重视培育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要素,提高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以现代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依据,立足于我国海洋开发的实际,确定海洋经济发展新的要素培育的有效战略。注重培育和创造自身缺乏的新经济要素,大力发展与储备海洋开发高新技术,提高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发现更多的可利用资源,高效利用常规资源;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改造和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发展新兴海洋产业,拓展海洋产业,提高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推动海洋产业集群的形成,构建特定的国家海洋开发竞争优势,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保证海洋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立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生态经济系统,实施海洋生态系统化管理,保障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维护海洋权益的原则。在海洋开发的过程中要认真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实现国家管辖海域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同时要积极参与世界公共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争取分享更多的公共海洋资源份额,积极利用全球海上通道,维护海洋安全。
  统筹规划与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规划海域的合理使用,保障各种海洋产业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各地区的海洋开发,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提出规划海洋开发与保护的重点任务,保障海洋可持续利用。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持续、快速发展海洋经济是海洋开发的核心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把海洋开发规模维持在海洋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基础上,防止无序、无度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科技先导的原则。坚持科技兴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提高海洋开发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依靠科技进步,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促进海洋产业的升级换代,推动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努力实现海洋产业现代化,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海洋经济优势。积极参与国际海洋开发事务的原则。持续地推进海洋开发的对外开放,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道路,以开放促开发,带动海洋经济发展。加强多边和双边的海洋开发国际合作,并有条件地争取发挥重要作用,提升参与国际海洋开发事务的能力。
海洋开发的战略任务
  (一)海洋产业现代化
  坚持科技创新,面向国际市场,遵循“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基本原则,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海洋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快速升级,提高海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走国际化发展之路。
  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贸易并举”的方针,建设现代海洋渔业发展体系,积极推进海洋水产业和渔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保障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协调发展,实现海洋渔业由“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和“负责任型”的战略转变;鼓励发展与渔业增长相适应的第三产业,拓展渔业空间,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要进行结构调整,优化港口布局,拓展港口功能,注重港口发展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化;建立结构合理、位居世界前列的海运船队,逐步建设海运强国。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发展海滨度假旅游、海上观光旅游和涉海专项旅游;加强旅游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海洋油气业要实行油气并举,立足国内、发展海外,自营开采与对外合作并举,积极探索争议海域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方式,重点加快进入南海深水领域步伐,开发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坚持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完善产业结构,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坚持“科学发展,开源增量,合理替代”的方针,把发展海水利用作为战略性的接续产业加以培植;重点发展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技术,降低成本,扩大海水利用产业规模,推动海水资源产业化的全面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筛选技术,重视海洋微生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加强医用海洋动植物的养殖和栽培,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加强深海勘探与研究,重点是深海海底资源勘探和开发、深海生物基因开发和深海科技研究。
  (二)海洋开发战略布局
  我国海洋开发建设的时序和布局原则是由近及远,先易后难,优先开发海岸带及邻近海域,优先开发有争议海区资源,加强海岛保护与建设,有重点开发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加大国际海底区域的勘探开发力度。
  按照海陆联动和海陆一体化发展思路,优先开发海岸带及邻近海域,实施中心区域带动战略,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为中心,构建海岸带开发宏观战略格局和海洋经济增长极,建成我国第一海洋经济带,带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遵循“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建设海岛生态经济区。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开发要坚持争议海区适度开发,传统海区综合开发,适度加大对黄海、东海、南海争议区油气资源和渔业资源的开发力度,逐步减少对渤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在专属经济区形成我国生物资源开发和海产品生产基地,在大陆架区域形成我国油气资源开发基地,逐步将渤海变成我国油气资源的战略储备基地。大力发展远洋捕捞,通过加入国际和区域性渔业组织,积极开发公海水产资源。以寻求我国21世纪战略资源可接替区为目的,加大对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研究、勘探和开发的投入,使我国成为国际海底和深海研究开发强国之一,推动深海产业快速发展。
  (三)海洋科技发展
  以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以促进海洋可持续利用为主线,面向海洋开发从浅海到深海发展的战略需求,重点发展海洋综合服务保障、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高新技术体系。启动数字海洋工程、海洋蓝色食物计划、深海探测计划,大幅度提高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海洋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逐步缩小和世界海洋科技强国的差距,使我国海洋科技总体水平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从而为实施海洋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20年使我国进入世界海洋科技强国的行列。
  (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利用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坚持“河海统筹、海陆一体管理”,制定海洋生态系统化管理规划,分区分类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实施有效管理。加强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对渤海、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等重点区域实施综合整治。完善和建立海洋生态环境综合监测预警系统,重点实施渤海污染和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能力建设。到2020年,使海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基本遏制,重点河口、海湾环境质量得到根本好转,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溢油、赤潮等环境灾害明显减少,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总体能力接近或达到20世纪末国际先进水平。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为此,必须正确认识新时期海洋开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科学规划为指导,建立行之有效的海洋开发促进和保障机制,促进海洋开发各项战略任务的落实和顺利实施,使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郑淑英
  科学技术,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海洋开发的基础和动力。实施海洋开发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是我国海洋工作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海洋开发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同时也为海洋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结合海洋开发的需要,研究科学技术与海洋开发的关系以及在海洋开发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政策和措施,对顺利完成海洋开发任务将起到积极作用。
  开发和利用海洋,建立和发展新兴海洋产业,需要海洋科技的支持。人类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利用了近海生物资源、油气资源、盐业资源和滨海旅游资源等。进入21世纪后,利用海洋寻找新的资源和能源,开展对海洋资源的深加工,建立新兴海洋产业,增加海洋财富的可获量,是解决日益突出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主要海洋产业门类已有13个,传统产业包括海洋水产、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洋交通运输、海滨矿砂、海洋盐业、沿海造船;新增产业包括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制药和保健品、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海洋工程建筑、海洋信息服务和其他海洋产业。海洋开发要坚持以发展海洋经济为核心,对原有传统海洋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为其注入新的活力,这是发展海洋经济、进行海洋开发的重要措施之一。完成这项任务需要依靠科技进步,特别需要依靠海洋高新技术的支持。比如,为保护近海渔业资源,我国已经实施了近海"捕捞零增长"的生产方针,以海水养殖技术带动海水养殖业的发展,这是发展海洋水产业的出路之一。1990年,全国海水养殖总产量仅为162.4万吨,2000年达1061万吨,10年间增长了5.53倍;而1990年海水养殖在海洋水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仅为22.8%,2000年上升为41.8%。1990年,我国的海洋石油原油总产量是145.5万吨,2000年原油总产量达2080.4万吨,10年间增长了13.3倍。扩大海洋产业门类,建立和发展新兴海洋产业,更离不开海洋高新技术的支持,有些新增海洋产业本身就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2001年,全国新增加海洋产业总产值2773.88亿元,占当年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8%。与2000年相比,新增海洋产业增加值为385亿元,增幅16.1%,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他海洋产业。因此,发展海洋产业,加大海洋开发力度,就必须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同时,海洋高新技术也必然在海洋开发过程中得以成熟和提高,两者互动,共同发展,才能使我国的海洋经济在较高水平上得到更迅速地发展。
  发展海洋勘察技术,不断发现可开发资源和能源,以补充陆地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是现代海洋开发的重要内容。海洋勘察技术是进行资源与环境调查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强大的海上防卫力量的需要。与陆地勘探技术相比,海洋勘察技术更具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多学科、多工种、跨领域、跨行业的联合与技术集成,其产品要求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多用途,并向实时处理和精细后处理、适应深水陆坡油区勘探,以及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察的特殊方向发展。
  拓展海洋开发技术需要不断扩大开发领域,发展海洋产业。海洋开发技术可直接应用于海洋资源的获得和深加工,其中包括油气开发技术、深海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水综合利用及海洋能源开发技术等。这些技术是我国新增海洋产业的技术支撑,对开发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国际海底的海洋矿产和生物资源、利用海水缓解淡水短缺、开发海洋健康食品与药品等重大问题密切相关,是发展相关产业的基础和条件。
  发展海洋环保技术和海洋服务技术是海洋开发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证。近年来,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带给海洋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近海海域污染也在不同程度地加剧,海洋灾害频繁发生等生态环境问题已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开发活动造成不利影响。海洋环保技术和海洋服务技术可直接应用于受损海洋生境与生态环境的恢复、海洋灾害的预警预报等其他海洋开发领域。发展相关技术,提高海洋环境健康水平,为海洋开发活动提供可靠信息和良好环境,是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不可或缺的条件。
  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海洋科技快速发展,为海洋开发服务,需要在已制定的我国"十五"海洋科技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结合海洋开发需要选择一批关键技术,并保证其人力与资金投入,重点突破,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应按照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海洋技术产业化、业务化的要求,改革现有海洋科技规划体系,制定海洋开发的科技发展规划;建立有效的科技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引进风险投资、课题招标等市场运行机制;加强和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和管理水平;重视海洋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及其示范作用;强化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和社会化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引进和培养机制;制定海洋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使其健康、快速发展,为推进海洋开发进程,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贡献。
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高之国
  内容摘要: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东部大海洋的整体发展战略。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的最大的水体地理单元,面积为3.62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国际上普遍认为,海洋是下个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
  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自古以来海洋就与华夏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国家的统一强大、社会的稳定繁荣、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休戚相关。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此一地理特征决定了海洋构成中华民族的半壁江山。在世纪之交,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20余年,顺利收回香港和澳门主权之后,作为一个上升中的大国,如何实现江泽民总书记最近提出的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的号召,如何设计新世纪中国的整体发展战略,如何认识建设海洋强国与实现"伟大复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古今中外的史实说明,凡大力向海洋发展的国家,皆可国势走强;反之,则有可能沦为落后挨打的地步。昔日的海上强国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当年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二战后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苏联,和现在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美国,无一走的不是海上兴兵强国之路。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更是直接证明中国的统一、稳定、繁荣和昌盛与海洋休戚相关。中华民族的兴衰和耻辱均与海洋密切相关。秦朝的统一,西汉的强盛,唐朝的繁荣,明朝以后的“海禁”,清朝末期的挨打,以及近代海防危机和现代海洋权益之争,无一不折射出海洋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可以看出,重陆轻海是中华民族在过去四、五百年间由强到弱,大国地位不保,以及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间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东西方均有过各自的海洋文明。西方海洋文明的突出特点是对外探索,冒险,扩张和侵占,其根本的目的是发现和开辟海外市场和殖民地。换言之,西方海洋文明从本质上来说,是外向型的。我国古代海洋文明是黄土文化和农耕意识在海洋上的延续,其特点是闭关自守,主要目的是维护和宣扬以我为主的封建统治和文化。总之,以我国为代表的东方海洋文明的本质是内向型的。虽然在元末明初的鼎盛时期,中国的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并且也曾一度走出国门(郑和七下西洋),但最终并未形成向外发展的有利结局。中、西两种海洋文明之差异,就在于前者是以陆定海,而后者是以海定陆。在一定意义上讲,此种差异奠定了世界格局的基础,并影响了其后的发展。
  自本世纪60年代开始,科学技术的发展,把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开发利用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世界范围内投入海洋的科技力量和资金不断加大,海洋的调查研究和勘探开发突飞猛进,新兴海洋产业和高新科技不断涌现。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的推动下,国际社会对海洋的认识和运用,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航运、捕捞和军事利用等活动,而是把海洋作为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后空间。
  这一时期,尽管我国海洋事业也取得了重大发展,但在海洋上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和尖锐的挑战。首先,从海洋观念方面来说,由于我国历史上以农立本,全民自上而下的海洋意识淡薄。这样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至今没有彻底改变。其次,从环境和资源角度来看,由于人口膨胀和开发广度扩大,海洋环境总体上呈污染加重趋势。海域生态环境恶化,海洋资源遭到破坏。再次,从行政管理方面来说,海洋管理机构不健全,综合管理能力薄弱,执法力量分散。最后,从海洋权益角度看,中国与所有海洋邻国存在划界争议,并有岛屿被侵占的复杂情况存在。岛屿属归和海域划界都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
  还应该指出,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我们至今缺乏一个全面的海洋发展战略。海洋工作尚未列入国家的长远发展规划。总起来说,从纵向上比,我国的海洋事业在过去50年间的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从横向上比,我们同世界上发达的海洋大国相比,至少存在着二十年以上的差距。
  新世纪的到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历史契机。在世纪之交,世界迈向多极化之际,中国作为一个上升中的大国,如何抓住机遇,面对挑战,争取在21世纪中叶以前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富强国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当前的工作之一,就是应该从国家21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海洋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性,争取把海洋工作列入国家的议事日程,建立国家的海洋发展观,确立长远的海洋发展战略。
  关注海洋,利用海洋,经略海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不绝之声。15世纪初,我国伟大的世界航海先行家郑和就指出:“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危险也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首夺取南洋,华夏危矣。”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曾写到:“昔时之地中海问题,大西洋问题,我可付诸不知不问也,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人云以我为主,我岂能付之不知不问乎?”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许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和革命先行者的思想和主张,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也同样十分重视海洋问题。1953年,毛泽东同志为海军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1979年,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战略是近海作战……,近海就是太平洋北部。江泽民同志最近也指出:“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为建设具有强大综合作战能力的现代化海军而奋斗。”
  21世纪在我国实施东部大海洋战略,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是世界人口的头号大国,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最后空间。在国家统一问题上,香港和澳门回归后,台湾问题更加突出。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必须依赖强大的海上力量作为后盾。台湾问题的解决,可以作为东部大海洋战略的切入点。
  台湾问题解决之后,外国的武力威胁也将是长期存在的。中国自北向南,完全处在由岛链形成的半闭海状态,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无法保证安全的出海通道。由于多年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从1993年已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目前年进口石油4000多万吨,约占全部石油需求的五分之一。从中长期看,石油需求的一半可能依赖进口。海上通道和能源安全保障将是21世纪初叶我国面临的又一个新问题。我国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在有可能划归我国管辖的几百万平方公里海域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争议区。岛屿归属和划界争议的解决,渔业和油气资源争端,同样需要强大的综合海上力量作为保证。
  中华民族要在21世纪实现腾飞和复兴,建设海洋强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这样才能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海洋强国的概念主要包括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和海洋军事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海洋经济强国。海洋产业的产值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使海洋开发总体实力逐步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第二,海洋科技强国。在国内,推动科学发展,大力提高技术能力建设。“十五”期间使海洋科技贡献率从30%左右提供到50%左右,2015年提高到60%,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第三,海洋军事强国。建设一支以海军为主体的海上综合力量,有能力保证台湾问题的解决,有能力反封锁反制约,有能力保护未来我国的海上运输线。此外,海洋强国的概念还包括国际海洋事务强国,海洋油气生产大国等方面的内容。
  我国已经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经济发展,生态和环境保护和人才的培训和引进等。西部大开发是我国21世纪初叶国家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和举措,是一项中期发展战略。同时,还应考虑和启动东部的大海洋战略。东部的大海洋战略可以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接替战略,是一项长期发展战略。
  建国以来,特别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开放,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们走向海洋的时机已经到来,条件已基本成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为制定和实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应该是东、西两翼的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开发内在的空间和资源;东部大海洋战略,是发展外在的空间和资源。两者相辅相成,振兴中华民族的目标是一致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同时必须是海洋强国。建设太平洋地区海洋强国,是实现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召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中国在21世纪的整体发展战略应该是西部的大开发和东部的大海洋两步走的方略。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更是太平洋世纪。在世纪之交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重要历史关头,把握世界的脉博,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奏响中华民族进军海洋的号角,是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我们可以相信:中国发展成为世界海洋强国之日,必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