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船长忆南极生死考验(极地号遇险完整版,张国立友情出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9:08:07
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40115/37111.shtml



■孙安然
  
    2014年1月2日,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在成功营救俄罗斯被困船员后,自己却被浮冰重重困住。

    现年64岁的国家海洋局已退休干部魏文良,是原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书记,曾被授予中国航海终身贡献奖。他先后12次赴南极科考,并有5次担任考察船船长、6次担任考察队队长。因为有着丰富的南极科考经验,“雪龙”被困期间,他被紧急请回国家海洋局与其他方面专家一起探讨“雪龙”船突围方案。1月7日,“雪龙”船成功突围。

    1月10日,记者在国家海洋局二楼的一间办公室里采访了魏文良。一见到记者,魏老就大声招呼道:“记者同志,快来坐下。”他自己则迅速把书桌上摆放的一堆书籍、地图等资料整理了一下,然后掸了掸衣服,转身坐下来。他动作利落,看上去精神头儿十足。我们的话题就从此次“雪龙”船救援说开了。
  
  壮志满怀赴南极
  
    1984年11月,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远赴南极洲,并于次年在乔治王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第五次南极科考我还被任命为‘极地’号考察船船长,‘极地’号是芬兰在1971年建造的一艘抗冰船,我国在1985年买来后,投资改装成南极科学考察船,这艘船1986年首航南极,1994年退役。”魏文良说,接到任务后,他激动得好几晚都睡不着觉,因为那将是他第一次赴南极,也是第一次任南极考察船船长。那次南极科考还赋予了他们更光荣的使命——在南极大陆上建立中山站。这将是我国第一次把五星红旗插到南极大陆上。

    那次与他共赴南极的还有演员张国立一行,他们去南极是为了拍摄一部南极科考题材的电视剧——《长城向南延伸》。“他们的到来,为后来船上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魏文良回忆说,“很多队员都被拉着充当临时演员了。”

    魏文良还清楚地记得,1988年11月20日出发时的那个早晨,码头上人潮涌动,欢送的人们挤在一起,每人手里拿着小红旗、彩带,向船上的人招手、欢呼,场面十分热闹。站在船头的魏文良望着欢送的人群,自豪感油然而生。魏文良当时暗下决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一定不辱使命。

    “呜——”汽笛声起,“极地”号船缓缓驶离码头。“我们一定会把五星红旗插在南极大陆上!”魏文良和其他科考队员一起用力向着越来越远的码头呼喊着。

    然而,谁也没想到,那次南极之行,科考队将遭遇一场生死考验。
  
  船被撞出个大洞
  
    “极地”号船在海上航行了20多天,终于到达南极海区,距离南极大陆只有200海里了。不过,想要抵达南极大陆,必须先穿过陆缘冰区。

    “当年英国库克船长驾船到南极之后,就是因为受陆缘冰阻挡,望着南极大陆却上不去。”魏文良说,“极地”号船也一样,因为它不是破冰船。

    “当时国家要求我们,不管中山站建成与否,都要在来年2月底前离开南极。我们在冰区耽误的时间越多,就越难完成建中山站的任务。”当时,魏文良用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冰区,并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最终决定从冰裂缝中前进。白茫茫的冰原中,冰裂缝毫无规则、纵横交叉,船舶驾驶难度很大。魏文良和驾驶员小心翼翼地挑选着航行路径,缓缓前行。

    就这样行驶了2天后,有一天,一名队员突然冲进驾驶室向魏文良报告:“船长,船头被浮冰撞了!”。魏文良立即跑到船头,只见船的右舷上出现了一个直径约60厘米的洞。“这个洞后来又被撕大到直径1米多,海水灌满了储存淡水用的船舱,情况比较危急。”魏文良回忆。

    不过,由于储存淡水用的船舱属于隔离舱,海水不会涌入其他船舱。魏文良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排出淡水舱的海水太浪费时间,而且仍有被浮冰撞击的可能,只能带着这些海水抵达南极大陆后再进行维修。魏文良当机立断,继续前行。

    按照魏文良的经验,隔离舱被海水灌满了,就要把船的速度降下来,这样洞口才不会继续扩大。“按照正常速度,200海里只需 12个小时就能走完,但我们走了近20天。

    1天变成了20天,这让船上本就匮乏的生活物资更紧张了。“当时船上对大家的伙食进行了调整,由3菜1汤变为1菜1汤。”魏文良说,不过当时队员们没有一个抱怨的,还有人打趣地说:“正好可以减减肥。”

    但是,长时间在浮冰区航行还是加大了队员们的精神压力。“很多队员向我反映,如果不能按时抵达南极大陆完成建站任务,他们都觉得回去没脸见江东父老。”魏文良说,当时队员们在一起聊天的也越来越少,大部分时间大家都是默默地看着那片茫茫冰海。

    而张国立和剧组其他成员给这紧张气氛带来了一丝轻松。他们会在队员闲暇时拉着他们去拍戏,教他们如何演戏。有时候当企鹅从冰原上走过,他们就拉着队员去逗企鹅。他还不时地在“极地广播站”为大家播播新闻、讲讲笑话。“虽然都是些小举动,但在当时有效转移了队员们的注意力,提高了大家的兴致。”魏文良说。

    终于,随着天气转暖,加上潮汐的作用,浮冰开始慢慢松散,考察船行进速度加快,距离南极大陆越来越近,队员们的心情也越来越激动了。
  
  遭遇特大冰崩
  
    然而,就在队员们准备抛锚、卸货,登上南极大陆时,意外再次发生了:在距离船左舷1公里的冰盖上发生特大冰崩,冰崩形成的冲击波波及十几平方海里,将几十吨重的冰丘和冰块抛到岸上数十米远,塌下的冰山相互挤着势如排山倒海,冰流迅速涌向“极地”号船。魏文良回忆,在这危急时刻,我下达的的第一个口令是,各级干部和共产党员不分班次立即进入各自岗位,应对这突如其来的险情。魏文良回忆,在这个危急时刻,张国立做的第一件事是扛起摄像机冲到船艉,流着眼泪拍下了冰崩时飘扬的国旗。

    作为船长,魏文良是第一次遇上冰崩,但他必须保持冷静。他仔细观察当时的情形,决定操船右摆,不退反进,在冰块的挤撞中挣扎着向前方的礁石区移去。

    很快,“极地”号船移进一块小小的海域,前边几十米处,突出的陆缘和水下暗礁阻滞着冰流。这时人们才发现,假如当初掉头向后,船必将沉入冰海。船保住了,但眼前又是一片“白色恐怖”:特大冰崩使冰山与冰块连成一体,层层叠叠,从远处一直挤到船舷,“极地”号船被重重叠叠的冰困住了。经检查,船左舷水线部位附近被冰山挤压出长16米高2米的严重凹陷区,但船舶整体是安全的。

    此时的船被挤压的死死的,再大的风浪都不能让船动弹一丝一毫。魏文良回忆说,当时刮起了12级大风,风把船上的旗子都刮破了,船却丝毫未动。如果一直这么困下去,等到2月份天气转冷就更无法撤离了。船上立即召开会议,准备让部分科学家先撤离,船员们则做好越冬的准备,并把情况汇报给了祖国。

    “我记得当时张国立是第一个冲到我面前的,他说:‘我不撤离,我要留下。’”魏文良问:“你是党员吗?”张国立说:“不是。”魏文良又问:“是团员吗?”张国立回答:“也不是,但我要求留下!”此时,其他队员也来到驾驶室,纷纷要求留下。

    二副韩长文同志在航行日志写下了“冰崩在眼前,冰山围我船,问君何处去,坚守极地船”的壮言。

    “当时看着眼前这些并肩作战的队友们坚定的眼神,领导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同意吧,后面的航路很艰险,并且有船毁人亡的可能。不同意吧,又辜负了他们的一腔热血。最终,还是不得不动员部分队员撤离到岸上。”

    在这期间,船上的队员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是确保“极地”号船的安全。

    1989年1月21日,也就是冰崩发生7天后,在潮汐和大风的作用下,船附近的两座冰山间出现了一条宽50多米的水道。魏文良乘直升机观察后,认为可以从2座冰山间突围出去。回船后,用了近8个小时,终于在浮冰中调过船头,船艏向着冰山间的通道经过艰难压冰航行,“极地”号船冲了出来。

    船刚冲出来,2座冰山就合拢了,大家看到这种情形后,感到太危险了,如稍有犹豫就有可能出现船毁人亡的可怕后果。看着眼前开阔的海面,疲惫不堪的队员们一扫7天7夜的沉闷。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那一刻,所有队员都难抑激动的泪水。

    突围后,“极地”号船重新选择登陆地点,他们边卸货边建站,每天都工作十七八个小时,经过不到1个月的时间,大家克服了暴风雪、严寒的困难,住在单薄的帐篷里,完成了当年建站、当年越冬的目标,并修补好了考察船。当五星红旗在南极大陆上空高高飘扬的时候,116名队员无不流下激动的泪水,他们面向北方,遥望祖国,高喊着“五星红旗已在南极上空升起。”

    “1988年~1989年的南极之行,让我看到了科考队员无畏的品质和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此次‘雪龙’船成功突围,体现了新一代考察队员的‘南极精神’。‘南极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科考队员,一代代科考队员又为‘南极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魏文良说。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40115/37111.shtml



■孙安然
  
    2014年1月2日,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在成功营救俄罗斯被困船员后,自己却被浮冰重重困住。

    现年64岁的国家海洋局已退休干部魏文良,是原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书记,曾被授予中国航海终身贡献奖。他先后12次赴南极科考,并有5次担任考察船船长、6次担任考察队队长。因为有着丰富的南极科考经验,“雪龙”被困期间,他被紧急请回国家海洋局与其他方面专家一起探讨“雪龙”船突围方案。1月7日,“雪龙”船成功突围。

    1月10日,记者在国家海洋局二楼的一间办公室里采访了魏文良。一见到记者,魏老就大声招呼道:“记者同志,快来坐下。”他自己则迅速把书桌上摆放的一堆书籍、地图等资料整理了一下,然后掸了掸衣服,转身坐下来。他动作利落,看上去精神头儿十足。我们的话题就从此次“雪龙”船救援说开了。
  
  壮志满怀赴南极
  
    1984年11月,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远赴南极洲,并于次年在乔治王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第五次南极科考我还被任命为‘极地’号考察船船长,‘极地’号是芬兰在1971年建造的一艘抗冰船,我国在1985年买来后,投资改装成南极科学考察船,这艘船1986年首航南极,1994年退役。”魏文良说,接到任务后,他激动得好几晚都睡不着觉,因为那将是他第一次赴南极,也是第一次任南极考察船船长。那次南极科考还赋予了他们更光荣的使命——在南极大陆上建立中山站。这将是我国第一次把五星红旗插到南极大陆上。

    那次与他共赴南极的还有演员张国立一行,他们去南极是为了拍摄一部南极科考题材的电视剧——《长城向南延伸》。“他们的到来,为后来船上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魏文良回忆说,“很多队员都被拉着充当临时演员了。”

    魏文良还清楚地记得,1988年11月20日出发时的那个早晨,码头上人潮涌动,欢送的人们挤在一起,每人手里拿着小红旗、彩带,向船上的人招手、欢呼,场面十分热闹。站在船头的魏文良望着欢送的人群,自豪感油然而生。魏文良当时暗下决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一定不辱使命。

    “呜——”汽笛声起,“极地”号船缓缓驶离码头。“我们一定会把五星红旗插在南极大陆上!”魏文良和其他科考队员一起用力向着越来越远的码头呼喊着。

    然而,谁也没想到,那次南极之行,科考队将遭遇一场生死考验。
  
  船被撞出个大洞
  
    “极地”号船在海上航行了20多天,终于到达南极海区,距离南极大陆只有200海里了。不过,想要抵达南极大陆,必须先穿过陆缘冰区。

    “当年英国库克船长驾船到南极之后,就是因为受陆缘冰阻挡,望着南极大陆却上不去。”魏文良说,“极地”号船也一样,因为它不是破冰船。

    “当时国家要求我们,不管中山站建成与否,都要在来年2月底前离开南极。我们在冰区耽误的时间越多,就越难完成建中山站的任务。”当时,魏文良用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冰区,并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最终决定从冰裂缝中前进。白茫茫的冰原中,冰裂缝毫无规则、纵横交叉,船舶驾驶难度很大。魏文良和驾驶员小心翼翼地挑选着航行路径,缓缓前行。

    就这样行驶了2天后,有一天,一名队员突然冲进驾驶室向魏文良报告:“船长,船头被浮冰撞了!”。魏文良立即跑到船头,只见船的右舷上出现了一个直径约60厘米的洞。“这个洞后来又被撕大到直径1米多,海水灌满了储存淡水用的船舱,情况比较危急。”魏文良回忆。

    不过,由于储存淡水用的船舱属于隔离舱,海水不会涌入其他船舱。魏文良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排出淡水舱的海水太浪费时间,而且仍有被浮冰撞击的可能,只能带着这些海水抵达南极大陆后再进行维修。魏文良当机立断,继续前行。

    按照魏文良的经验,隔离舱被海水灌满了,就要把船的速度降下来,这样洞口才不会继续扩大。“按照正常速度,200海里只需 12个小时就能走完,但我们走了近20天。

    1天变成了20天,这让船上本就匮乏的生活物资更紧张了。“当时船上对大家的伙食进行了调整,由3菜1汤变为1菜1汤。”魏文良说,不过当时队员们没有一个抱怨的,还有人打趣地说:“正好可以减减肥。”

    但是,长时间在浮冰区航行还是加大了队员们的精神压力。“很多队员向我反映,如果不能按时抵达南极大陆完成建站任务,他们都觉得回去没脸见江东父老。”魏文良说,当时队员们在一起聊天的也越来越少,大部分时间大家都是默默地看着那片茫茫冰海。

    而张国立和剧组其他成员给这紧张气氛带来了一丝轻松。他们会在队员闲暇时拉着他们去拍戏,教他们如何演戏。有时候当企鹅从冰原上走过,他们就拉着队员去逗企鹅。他还不时地在“极地广播站”为大家播播新闻、讲讲笑话。“虽然都是些小举动,但在当时有效转移了队员们的注意力,提高了大家的兴致。”魏文良说。

    终于,随着天气转暖,加上潮汐的作用,浮冰开始慢慢松散,考察船行进速度加快,距离南极大陆越来越近,队员们的心情也越来越激动了。
  
  遭遇特大冰崩
  
    然而,就在队员们准备抛锚、卸货,登上南极大陆时,意外再次发生了:在距离船左舷1公里的冰盖上发生特大冰崩,冰崩形成的冲击波波及十几平方海里,将几十吨重的冰丘和冰块抛到岸上数十米远,塌下的冰山相互挤着势如排山倒海,冰流迅速涌向“极地”号船。魏文良回忆,在这危急时刻,我下达的的第一个口令是,各级干部和共产党员不分班次立即进入各自岗位,应对这突如其来的险情。魏文良回忆,在这个危急时刻,张国立做的第一件事是扛起摄像机冲到船艉,流着眼泪拍下了冰崩时飘扬的国旗。

    作为船长,魏文良是第一次遇上冰崩,但他必须保持冷静。他仔细观察当时的情形,决定操船右摆,不退反进,在冰块的挤撞中挣扎着向前方的礁石区移去。

    很快,“极地”号船移进一块小小的海域,前边几十米处,突出的陆缘和水下暗礁阻滞着冰流。这时人们才发现,假如当初掉头向后,船必将沉入冰海。船保住了,但眼前又是一片“白色恐怖”:特大冰崩使冰山与冰块连成一体,层层叠叠,从远处一直挤到船舷,“极地”号船被重重叠叠的冰困住了。经检查,船左舷水线部位附近被冰山挤压出长16米高2米的严重凹陷区,但船舶整体是安全的。

    此时的船被挤压的死死的,再大的风浪都不能让船动弹一丝一毫。魏文良回忆说,当时刮起了12级大风,风把船上的旗子都刮破了,船却丝毫未动。如果一直这么困下去,等到2月份天气转冷就更无法撤离了。船上立即召开会议,准备让部分科学家先撤离,船员们则做好越冬的准备,并把情况汇报给了祖国。

    “我记得当时张国立是第一个冲到我面前的,他说:‘我不撤离,我要留下。’”魏文良问:“你是党员吗?”张国立说:“不是。”魏文良又问:“是团员吗?”张国立回答:“也不是,但我要求留下!”此时,其他队员也来到驾驶室,纷纷要求留下。

    二副韩长文同志在航行日志写下了“冰崩在眼前,冰山围我船,问君何处去,坚守极地船”的壮言。

    “当时看着眼前这些并肩作战的队友们坚定的眼神,领导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同意吧,后面的航路很艰险,并且有船毁人亡的可能。不同意吧,又辜负了他们的一腔热血。最终,还是不得不动员部分队员撤离到岸上。”

    在这期间,船上的队员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是确保“极地”号船的安全。

    1989年1月21日,也就是冰崩发生7天后,在潮汐和大风的作用下,船附近的两座冰山间出现了一条宽50多米的水道。魏文良乘直升机观察后,认为可以从2座冰山间突围出去。回船后,用了近8个小时,终于在浮冰中调过船头,船艏向着冰山间的通道经过艰难压冰航行,“极地”号船冲了出来。

    船刚冲出来,2座冰山就合拢了,大家看到这种情形后,感到太危险了,如稍有犹豫就有可能出现船毁人亡的可怕后果。看着眼前开阔的海面,疲惫不堪的队员们一扫7天7夜的沉闷。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那一刻,所有队员都难抑激动的泪水。

    突围后,“极地”号船重新选择登陆地点,他们边卸货边建站,每天都工作十七八个小时,经过不到1个月的时间,大家克服了暴风雪、严寒的困难,住在单薄的帐篷里,完成了当年建站、当年越冬的目标,并修补好了考察船。当五星红旗在南极大陆上空高高飘扬的时候,116名队员无不流下激动的泪水,他们面向北方,遥望祖国,高喊着“五星红旗已在南极上空升起。”

    “1988年~1989年的南极之行,让我看到了科考队员无畏的品质和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此次‘雪龙’船成功突围,体现了新一代考察队员的‘南极精神’。‘南极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科考队员,一代代科考队员又为‘南极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魏文良说。
通篇张国立是主角
年轻人只看到了大腕如今的富贵,却不知当年的磨砺。

年轻人只看到了大国如今的强盛,却不知崛起的艰辛。

其实有些年轻人的怨气是因为总觉得自己投错了胎,没叼着金钥匙出生……
(-.-)张国立算不算乱入
张国立,毕福剑都到过南极的爷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