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农民工返乡增多 打破单向向城市转移格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54:07
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今天发布报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单向转移格局正在被打破

  因金融危机千万农民工返乡

  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农民工返乡创业步伐明显加快,农村劳动力长期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单向转移的格局正在被打破。

  今天上午,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报告在北京发布。这份报告由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深入各地调研走访完成。报告指出,受金融危机

  影响,2009年有千万农民工返乡。

  受影响

  金融危机5%农民工“回家”

  2009年以来,金融危机影响到我国,许多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经营发生困难,大量在这类企业就业的农民工失去工作,被迫返乡。

  报告指出,截至2009年1月打工农民工回家的大概占1/4。在回家的农民工中,大概有40%的人是回家团圆过年。另外有40%左右的人是回家创业、办事等,回家的农民工中大约有20%的人确实是因为他所在的工厂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停产、半停产而回家。因金融危机被动回流的大约占农民工总数的5%左右。

  报告里提到,2008年全国农民工总数为2.2亿人,因此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有千万农民工返乡。

  农民工回家创业加快“步伐”

  从长期看,农民工返乡创业步伐正逐步加快。

  报告指出,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3026名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1990年以前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只占4%,1990年至1999年返乡创业的占30.6%,2000年之后返乡创业的占65.4%。

  这表明,三分之二的返乡创业者是在近年实现的。其中2003年至2007年4月,就有43%左右的打工者返乡创业,年创业人数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每年返乡创业人数的3.1倍。

  专家分析

  单向转移格局正在被打破

  农民工确实有返乡的,但不是非常严重,没有成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大,农民工失业返乡仍处于可控范围内。

  农民工外出、返乡及创业作为特有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民工跳出农门到大中城市、发达地区去务工或经商,解决温饱问题;第二阶段一些农民工变成了管理者或者老板;第三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返乡。有的回到传统农业、有的在当地企业打工,有的则从“打工者”嬗变为“创业者”。

  由此可见,农民工返乡创业步伐正在明显加快,它打破了农村劳动力长期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单向转移的格局。

  自创业

  六成创业农民工年收入不足3万

  报告内容显示,据对全国100个劳务输出示范县的调查显示,创业农民工2006年个人年平均收入为71987元。

  多数返乡创业人员的收入高于未外出人员的收入,也高于自己仍留在外地打工的预期收入。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创办的企业以个体工商户和小型企业为主,多数属于生存推动型创业,从这些创业的农民工的年收入来看都不高。

  专家分析

  创业主要以解决生存为主

  专家们表示,由于生存型创业主要是解决自身的生存和就业问题,所以单个的生存推动型创业对当地的税收、就业等贡献都比较小。有研究发现,生存型创业对于经济发展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我国农民工的生存推动型创业主要以解决自身生存和就业为主,甚至很多可以归于非正规就业的范畴,和机会拉动型创业相比,他们对本地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这使得地方政府对他们的重视程度也有限。

  遇困难

  农民工自创企业倒闭八成乡镇都有

  报告指出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四大问题,分别是创业成功率低、项目单一缺乏后劲、政策不公以及政策出台时间短导致创业者有所顾虑。

  据对全国100个劳务输出示范县的调查显示,自1990年以来,近80%的乡镇都发生过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倒闭的情况。导致企业倒闭的原因主要是管理不善,对市场趋势和走向预期出现偏误。

  专家分析

  认为是“小打小闹”政府部门瞧不上

  创业本身就很难,对农民工来说则是难上加难。农民工创业能力有限,降低了创业的成功率。创业能力有限,使农民工的创业项目通常比较单一,缺乏发展潜力和后劲。

  专家们指出,政府部门大多把经济发展的动力寄托在招商引资上,对农民的就业和发展,则更多地倾向于发展以输出为主的劳务经济,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特别是对生存推动型的返乡创业,认识不够。

  地方政府在主观上对此并不看好,也不鼓励,认为这不过是“小打小闹”,有的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是停留在讲话和邀请上,缺少具体的政策。

  许多地方政府在扶持经济实体发展上存在“重大轻小,重外轻内”的趋向。政策不公平,不能一视同仁。

  文/记者曾佑忠实习生申岩

  支持专家

  刘学民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郝永泉易才集团副总裁、恩三社会责任中心秘书长杨燕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苗春雨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http://news.sina.com.cn/c/2010-03-27/124119953699.shtml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今天发布报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单向转移格局正在被打破

  因金融危机千万农民工返乡

  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农民工返乡创业步伐明显加快,农村劳动力长期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单向转移的格局正在被打破。

  今天上午,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报告在北京发布。这份报告由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深入各地调研走访完成。报告指出,受金融危机

  影响,2009年有千万农民工返乡。

  受影响

  金融危机5%农民工“回家”

  2009年以来,金融危机影响到我国,许多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经营发生困难,大量在这类企业就业的农民工失去工作,被迫返乡。

  报告指出,截至2009年1月打工农民工回家的大概占1/4。在回家的农民工中,大概有40%的人是回家团圆过年。另外有40%左右的人是回家创业、办事等,回家的农民工中大约有20%的人确实是因为他所在的工厂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停产、半停产而回家。因金融危机被动回流的大约占农民工总数的5%左右。

  报告里提到,2008年全国农民工总数为2.2亿人,因此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有千万农民工返乡。

  农民工回家创业加快“步伐”

  从长期看,农民工返乡创业步伐正逐步加快。

  报告指出,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3026名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1990年以前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只占4%,1990年至1999年返乡创业的占30.6%,2000年之后返乡创业的占65.4%。

  这表明,三分之二的返乡创业者是在近年实现的。其中2003年至2007年4月,就有43%左右的打工者返乡创业,年创业人数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每年返乡创业人数的3.1倍。

  专家分析

  单向转移格局正在被打破

  农民工确实有返乡的,但不是非常严重,没有成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大,农民工失业返乡仍处于可控范围内。

  农民工外出、返乡及创业作为特有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民工跳出农门到大中城市、发达地区去务工或经商,解决温饱问题;第二阶段一些农民工变成了管理者或者老板;第三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返乡。有的回到传统农业、有的在当地企业打工,有的则从“打工者”嬗变为“创业者”。

  由此可见,农民工返乡创业步伐正在明显加快,它打破了农村劳动力长期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单向转移的格局。

  自创业

  六成创业农民工年收入不足3万

  报告内容显示,据对全国100个劳务输出示范县的调查显示,创业农民工2006年个人年平均收入为71987元。

  多数返乡创业人员的收入高于未外出人员的收入,也高于自己仍留在外地打工的预期收入。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创办的企业以个体工商户和小型企业为主,多数属于生存推动型创业,从这些创业的农民工的年收入来看都不高。

  专家分析

  创业主要以解决生存为主

  专家们表示,由于生存型创业主要是解决自身的生存和就业问题,所以单个的生存推动型创业对当地的税收、就业等贡献都比较小。有研究发现,生存型创业对于经济发展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我国农民工的生存推动型创业主要以解决自身生存和就业为主,甚至很多可以归于非正规就业的范畴,和机会拉动型创业相比,他们对本地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这使得地方政府对他们的重视程度也有限。

  遇困难

  农民工自创企业倒闭八成乡镇都有

  报告指出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四大问题,分别是创业成功率低、项目单一缺乏后劲、政策不公以及政策出台时间短导致创业者有所顾虑。

  据对全国100个劳务输出示范县的调查显示,自1990年以来,近80%的乡镇都发生过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倒闭的情况。导致企业倒闭的原因主要是管理不善,对市场趋势和走向预期出现偏误。

  专家分析

  认为是“小打小闹”政府部门瞧不上

  创业本身就很难,对农民工来说则是难上加难。农民工创业能力有限,降低了创业的成功率。创业能力有限,使农民工的创业项目通常比较单一,缺乏发展潜力和后劲。

  专家们指出,政府部门大多把经济发展的动力寄托在招商引资上,对农民的就业和发展,则更多地倾向于发展以输出为主的劳务经济,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特别是对生存推动型的返乡创业,认识不够。

  地方政府在主观上对此并不看好,也不鼓励,认为这不过是“小打小闹”,有的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是停留在讲话和邀请上,缺少具体的政策。

  许多地方政府在扶持经济实体发展上存在“重大轻小,重外轻内”的趋向。政策不公平,不能一视同仁。

  文/记者曾佑忠实习生申岩

  支持专家

  刘学民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郝永泉易才集团副总裁、恩三社会责任中心秘书长杨燕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苗春雨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http://news.sina.com.cn/c/2010-03-27/1241199536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