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我军单兵装具轶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57:14
1979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解放军的单兵装具也经历了一次检验。

众所周知,从1965年贺龙元帅提议,毛泽东拍板取消军衔制后,解放军军服就换成了官兵一致的65式军服。20年间,“一颗红心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成为全民的偶像。65式军服质地为斜纹棉平布,颜色是鲜艳的草绿色,领章为全红棉平绒布,军帽上缀有喷了亮红烤漆的铝制五角星,整个外观效果简洁而朴素,充分显示了中国军队革命化的特征。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就赞赏中国军队的着装,反而讽刺苏联军人“全都穿得像金丝雀”。随着岁月流逝,65式军服历久而弥新,不但是珍贵的历史记忆和时代话题,而且也成为了收藏界的新宠。北京的街头,某个老外一身65式军服飒爽而行,那是不足为怪的。

到1979之战时,65式军服又经历了两次改动。原来的65式棉平布容易起皱褶,影响军容,而且易磨损不耐穿。加上中国当年经济困难,棉花产量低,棉布都是凭票供应,一年几百万套棉布军服确实是不小的经济负担。1970年代初时,国际上已经应用化学纤维制作服装,而中国的石油化工工业也有了一定发展,应用化纤与棉花混纺制作服装成为可能。于是,71式军服横空出世。

71式军服面料就是大名鼎鼎的“的确良”,香港读法是“大可纶”,以涤纶、锦纶和棉花混纺而成,结实轻便,易洗易干,颜色鲜艳,挺括而美观,较为明显地改善了解放军的军容。在71式军服的基础上,又推出了78式卡叽布军服,加重了化纤的比例,改进了生产工艺,使军服更加轻便而挺括,还节省了大量棉花。

1979对越作战临战前,解放军大部分还穿着71式军服,少量换装了78式军服。而71式军服虽然挺括美观,却有一个很大的缺点:溶点低,遇高温易变形,见火就迅速收缩粘结在皮肤上,不适合上战场。于是,后勤部门又紧急动用战备物资将参战部队的军服换成了棉布的。两个领章背面则战前写上部队代号、姓名和血型,血型是为了负伤抢救用,姓名是阵亡后收尸用的。全红的领章和帽徽虽然鲜艳醒目,在战场上却很容易成为越军瞄准的目标,因而付出了不少血的代价。当时的军服是官兵一致,只有四个口袋和两个口袋之分。在战场上,口袋的区别当然不易看出来,但干部往往佩戴手枪、挂望远镜、拿指挥旗,这就比较容易和士兵区分了,于是成为了越军狙击的主要目标,在开战前期发生了很多伤亡。到了后期,干部们就很少背挂手枪和望远镜了。

当年解放军参战部队除炮兵有一定数量钢盔外,步兵没有配发钢盔,还都是解放帽,作战中非常容易被弹片击伤头部。有些部队就把历次战争中库存缴获的钢盔拿出来用,有美式的M1钢盔,德式的M35钢盔,更多的是日式的90钢盔。有张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解放军进攻高平的经典照片,冲锋的战士头戴的就是日式90钢盔。
当年解放军的单兵携行方式也很落后,背包是“三横两竖”的绳索捆绑,单件则是重叠分挂。什么枪带、子弹带、手榴弹带、军用挎包、水壶等,左一件右一件挂了一身,负荷不均,来回碰撞,取用不便,严重影响作战。如冲锋时身上的挂件左摇右摆,影响身体平衡,需要不时用手按压,减慢冲锋速度不说,紧急取弹药时也不方便。笔者小时候也喜欢挂军挎出去玩,奔跑时就颇为不便而摔倒过,对此是深有体会。

开战后,部队常常要长距离穿插进攻,单兵平均4、50斤的负荷实在过于沉重。于是部队常要多次轻装,轻一次扔一次,身上很多不急用的装具就都扔掉了,甚至还扔掉了不少子弹和罐头、干粮。打到后来,战士们都有了经验,身上往往只携带枪支、手榴弹、雨衣、挎包和子弹带。带着武器弹药可以理解,毕竟打仗是一第一位的。挎包不扔主要是里面要放备用弹药,战士们最怕突然遇到敌人时子弹不够用。雨衣的功用则是意想不到的大。越北的2、3月间早晚温差大,雾霭蒙蒙,晴雨不定,经常是早上露水一身,中午热得浑身冒汗,夜里又冻得打颤。这时部队配发的雨衣就成了宝贝,一衣可以多用,平时可以铺在地上躺下来休息,下雨时用于遮风挡雨,夜间又能裹在身上御寒。缺点也有,雨衣不透气,越北地区潮气重,裹在身上时间长了军装就湿得能拧出水来。

越南是遍布山地丛林的特殊战场,因此解放军参战部队都配发了战前紧急生产出来的高腰防刺防滑解放鞋,据说鞋底内有钢板,可以防止被越军埋设的竹签、铁钉刺伤。这种解放鞋比较厚,重0.88公斤,穿起来硬梆梆的,要几天脚才能适应。有人就拆开过鞋底看,并没有钢板,是鞋底中高压加装了24层细帆布鞋垫。不过这种鞋虽能防较小的尖石、竹刺,但对竹签阵作用不大。越军埋设的竹签离地面都很高,而且密麻成阵,踩到上面倒是不易伤到脚底,却会滑下来而扎伤腿部。这种解放鞋不透气、不透汗,官兵们连日行军作战,常常十多天不脱鞋。等到要脱的时候,却脱不下来,已经粘到脚上了。经过一番痛苦地挣扎,鞋是脱下来了,却要连皮带血地揭下来一大层。另外部队还配发了一种铁制的脚码,可以套在鞋上有助山地攀登。因为这种脚码携带起来有不便之处,套在鞋上又妨碍走路,后来多数弄丢了或在轻装时扔掉了。结果部队常常要在湿滑的山地和田埂上行军,战士们脚底打滑,蹬不住山坡,不知摔了多少跟头。最后摔出了经验,人手一根自制拐棍,依靠“三条腿”打遍了越北。

因为经常要行军穿插,很多战士都打着绑腿,3米多长,10厘米宽,要缠绕得紧,还要打成制式,真是沿袭了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打绑腿的好处很多,可以防止山虫钻进裤管,防止被荆棘树枝刺挂,负伤时可以做绷带用,遇到山崖陡坡需要攀爬降落时还可以将几根绑腿连接成绳索用。西线云南方向的参战部队对山岳丛林作战较有经验,普遍都是打着绑腿上阵的。而东线广西方向参战部队是放着裤腿进行战斗的,这从许多当年的影像记录中可以看出来。

解放军多年穿用的是肥大的“八一大裤衩”,长途行军时会不断摩擦大腿内侧以致皮肉破损而疼痛难忍。于是很多战士轻装前进,把裤衩也“轻装”了,只穿长裤不穿内裤打到了高平、谅山,真可谓是残酷战争中的“实用主义”了。
1979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解放军的单兵装具也经历了一次检验。

众所周知,从1965年贺龙元帅提议,毛泽东拍板取消军衔制后,解放军军服就换成了官兵一致的65式军服。20年间,“一颗红心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成为全民的偶像。65式军服质地为斜纹棉平布,颜色是鲜艳的草绿色,领章为全红棉平绒布,军帽上缀有喷了亮红烤漆的铝制五角星,整个外观效果简洁而朴素,充分显示了中国军队革命化的特征。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就赞赏中国军队的着装,反而讽刺苏联军人“全都穿得像金丝雀”。随着岁月流逝,65式军服历久而弥新,不但是珍贵的历史记忆和时代话题,而且也成为了收藏界的新宠。北京的街头,某个老外一身65式军服飒爽而行,那是不足为怪的。

到1979之战时,65式军服又经历了两次改动。原来的65式棉平布容易起皱褶,影响军容,而且易磨损不耐穿。加上中国当年经济困难,棉花产量低,棉布都是凭票供应,一年几百万套棉布军服确实是不小的经济负担。1970年代初时,国际上已经应用化学纤维制作服装,而中国的石油化工工业也有了一定发展,应用化纤与棉花混纺制作服装成为可能。于是,71式军服横空出世。

71式军服面料就是大名鼎鼎的“的确良”,香港读法是“大可纶”,以涤纶、锦纶和棉花混纺而成,结实轻便,易洗易干,颜色鲜艳,挺括而美观,较为明显地改善了解放军的军容。在71式军服的基础上,又推出了78式卡叽布军服,加重了化纤的比例,改进了生产工艺,使军服更加轻便而挺括,还节省了大量棉花。

1979对越作战临战前,解放军大部分还穿着71式军服,少量换装了78式军服。而71式军服虽然挺括美观,却有一个很大的缺点:溶点低,遇高温易变形,见火就迅速收缩粘结在皮肤上,不适合上战场。于是,后勤部门又紧急动用战备物资将参战部队的军服换成了棉布的。两个领章背面则战前写上部队代号、姓名和血型,血型是为了负伤抢救用,姓名是阵亡后收尸用的。全红的领章和帽徽虽然鲜艳醒目,在战场上却很容易成为越军瞄准的目标,因而付出了不少血的代价。当时的军服是官兵一致,只有四个口袋和两个口袋之分。在战场上,口袋的区别当然不易看出来,但干部往往佩戴手枪、挂望远镜、拿指挥旗,这就比较容易和士兵区分了,于是成为了越军狙击的主要目标,在开战前期发生了很多伤亡。到了后期,干部们就很少背挂手枪和望远镜了。

当年解放军参战部队除炮兵有一定数量钢盔外,步兵没有配发钢盔,还都是解放帽,作战中非常容易被弹片击伤头部。有些部队就把历次战争中库存缴获的钢盔拿出来用,有美式的M1钢盔,德式的M35钢盔,更多的是日式的90钢盔。有张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解放军进攻高平的经典照片,冲锋的战士头戴的就是日式90钢盔。
当年解放军的单兵携行方式也很落后,背包是“三横两竖”的绳索捆绑,单件则是重叠分挂。什么枪带、子弹带、手榴弹带、军用挎包、水壶等,左一件右一件挂了一身,负荷不均,来回碰撞,取用不便,严重影响作战。如冲锋时身上的挂件左摇右摆,影响身体平衡,需要不时用手按压,减慢冲锋速度不说,紧急取弹药时也不方便。笔者小时候也喜欢挂军挎出去玩,奔跑时就颇为不便而摔倒过,对此是深有体会。

开战后,部队常常要长距离穿插进攻,单兵平均4、50斤的负荷实在过于沉重。于是部队常要多次轻装,轻一次扔一次,身上很多不急用的装具就都扔掉了,甚至还扔掉了不少子弹和罐头、干粮。打到后来,战士们都有了经验,身上往往只携带枪支、手榴弹、雨衣、挎包和子弹带。带着武器弹药可以理解,毕竟打仗是一第一位的。挎包不扔主要是里面要放备用弹药,战士们最怕突然遇到敌人时子弹不够用。雨衣的功用则是意想不到的大。越北的2、3月间早晚温差大,雾霭蒙蒙,晴雨不定,经常是早上露水一身,中午热得浑身冒汗,夜里又冻得打颤。这时部队配发的雨衣就成了宝贝,一衣可以多用,平时可以铺在地上躺下来休息,下雨时用于遮风挡雨,夜间又能裹在身上御寒。缺点也有,雨衣不透气,越北地区潮气重,裹在身上时间长了军装就湿得能拧出水来。

越南是遍布山地丛林的特殊战场,因此解放军参战部队都配发了战前紧急生产出来的高腰防刺防滑解放鞋,据说鞋底内有钢板,可以防止被越军埋设的竹签、铁钉刺伤。这种解放鞋比较厚,重0.88公斤,穿起来硬梆梆的,要几天脚才能适应。有人就拆开过鞋底看,并没有钢板,是鞋底中高压加装了24层细帆布鞋垫。不过这种鞋虽能防较小的尖石、竹刺,但对竹签阵作用不大。越军埋设的竹签离地面都很高,而且密麻成阵,踩到上面倒是不易伤到脚底,却会滑下来而扎伤腿部。这种解放鞋不透气、不透汗,官兵们连日行军作战,常常十多天不脱鞋。等到要脱的时候,却脱不下来,已经粘到脚上了。经过一番痛苦地挣扎,鞋是脱下来了,却要连皮带血地揭下来一大层。另外部队还配发了一种铁制的脚码,可以套在鞋上有助山地攀登。因为这种脚码携带起来有不便之处,套在鞋上又妨碍走路,后来多数弄丢了或在轻装时扔掉了。结果部队常常要在湿滑的山地和田埂上行军,战士们脚底打滑,蹬不住山坡,不知摔了多少跟头。最后摔出了经验,人手一根自制拐棍,依靠“三条腿”打遍了越北。

因为经常要行军穿插,很多战士都打着绑腿,3米多长,10厘米宽,要缠绕得紧,还要打成制式,真是沿袭了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打绑腿的好处很多,可以防止山虫钻进裤管,防止被荆棘树枝刺挂,负伤时可以做绷带用,遇到山崖陡坡需要攀爬降落时还可以将几根绑腿连接成绳索用。西线云南方向的参战部队对山岳丛林作战较有经验,普遍都是打着绑腿上阵的。而东线广西方向参战部队是放着裤腿进行战斗的,这从许多当年的影像记录中可以看出来。

解放军多年穿用的是肥大的“八一大裤衩”,长途行军时会不断摩擦大腿内侧以致皮肉破损而疼痛难忍。于是很多战士轻装前进,把裤衩也“轻装”了,只穿长裤不穿内裤打到了高平、谅山,真可谓是残酷战争中的“实用主义”了。
沈大再来点!
回想那几年真是好土鳖。。
再看现在,挺好。再打起来就不是这个样子了。刷时髦值的任务必须要接下。
沈大的文章一直有营养!
现在的单兵装备也好不到哪去
很早以前看影片什么的就对炮兵有钢盔,陆军却没有钢盔感动十分不解


可能为了降低成本阻燃的问题被牺牲了,如果有霉菌那种水平,雨衣没准儿会换成GTX。1 不知道未来需要用什么,怎么用。2 不合适TG的实际情况,06生活携行具使用繁琐,作训包没挎包方便,03水袋不受欢迎。3 理念不适应现代要求,外来事物引进失误,山寨molle搞得太白菜,使用也不当,早期面料太菜,织带易受损,当初01也有类似问题,结果各种定制95大行其道,折腾6,7年到今年成本提了面料改了才算差不多。基本这些就是TG装具缓慢的原因了,要是像MD那样5年小打,10年大打,追赶先进水平也不是不可能。来自: iPhone客户端

可能为了降低成本阻燃的问题被牺牲了,如果有霉菌那种水平,雨衣没准儿会换成GTX。1 不知道未来需要用什么,怎么用。2 不合适TG的实际情况,06生活携行具使用繁琐,作训包没挎包方便,03水袋不受欢迎。3 理念不适应现代要求,外来事物引进失误,山寨molle搞得太白菜,使用也不当,早期面料太菜,织带易受损,当初01也有类似问题,结果各种定制95大行其道,折腾6,7年到今年成本提了面料改了才算差不多。基本这些就是TG装具缓慢的原因了,要是像MD那样5年小打,10年大打,追赶先进水平也不是不可能。来自: iPhone客户端
不真打实干怎么知道战场上需要什么
不真打实干怎么知道战场上需要什么
当时的单兵装具不行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是国家的经济实力不够强,生产力不像现在那么发达,无法满足军队的实际需求。二就是当时的单兵装具思想落后,毕竟长时间不打仗,不知道打仗需要什么样的单兵装具
主要原因应该还是经济没法支撑。
当年打仗是真不容易啊
好长时间沈大不发帖了。支持一下。
不知现在的中国单兵装具怎么样了。
唉 感慨万千··
zhoulingdj 发表于 2013-12-25 17:53
不知现在的中国单兵装具怎么样了。
还是那么烂
现在应该不会了,国内很多工厂一直在给外军做装具外贸,我兔的装具应该是多年没有打仗,很多步兵战术动作和训练还是多年以前打仗总结下来的,不像md一直在改进,感觉不是一定要学美帝,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其实真打起来美军也是一路打一路扔,没有万能的单兵装备,而是要因地制宜
    单兵装备还有待提高。
63步枪的装具还是不错的,不过随着63的退出,装具也就退了
不打仗永远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记得家里老人说过他那时候看见了不少步兵丢弃的弹药,给养。不过他不是步兵没受那些苦
老沈的文章读起来特别有意思。
都是血的教训。钢盔,鞋子,军衔
常玩户外的就知道,重量是关键,户外那种所谓的背负系统,自重太重,主要优势对身体灵活性影响比较小。

Gotex这种东西,其实是忽悠人,防水性并不好,而且很脆弱。透气性在大运动量情况下,基本起不到作用。反而是快干的内衣,吸汗的毛巾作用更大。防水直接的防水帆布效果好,耐磨。

对于长时间的野外生活,长距离步行来说,装备重量,避免摩擦才是重要的。走一天路,内裤,体毛都会把裆部磨烂的。
71式军服与78式军服所用的面料,以目视是看不出什么区别来的,只是军服的版型上变化较大,78式比71式缩小了一些,71式穿1号军服,78式就改穿特号了。
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啊
细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