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神话破灭 东莞转型牵动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4:36:41
http://www.zaobao.com/news/china/story20131222-291092

沈泽玮 2013年12月22日
|
更多

广东东莞东城区闹街的店主表示,购物人潮近几年来减少了许多。(沈泽玮摄)
      
中国特稿

沈泽玮@东莞

simtw@sph.com.sg

饱受出口市场萎缩、原料和劳动成本上涨,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东莞正逐渐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不得不转身摸索转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学者的分析指出,由于既得利益群的巨大阻力,东莞的转型升级慢了十年,目前所遭遇的被动转型‘尴尬期’正是中国经济未来的缩影;东莞的转型升级无论成功与否,势必对珠三角和全中国都具有示范意义。

“厂撤了,人少了,钱难赚。”

在东莞东城区开设便利店的皮先生说,近一两年来,一天工作8小时的收入已从1400元(人民币,下同,291新元)减至800元。在东莞开出租车的湖北师傅说,过去一个月能赚五六千,现只能挣三四千,“特别是今年很不好”。民众的心里话足以反映东莞经济的暗淡现况,与六年前相差甚远。

200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笔下的东莞是这样子的:“这个城市你可能从未听说过,但正是它的1000万人口在填充你的衣柜。别的不提,在美国销售的运动鞋中,有40%来自东莞。”

但这一切已改变。东莞正逐渐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近年来饱受出口市场萎缩的国际大环境打击,再加上原材料和劳动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东莞企业经营成本持续升高,但售价基本没提升,导致企业利润不断下降。工厂撤的撤,留下来的被迫摸索转型升级的艰难之路。

有受访台商担忧东莞人口已从2008年的1300万减至目前的700多万,很多东莞人的房子已租不出去,转型升级如不成功,东莞可能变“空城”一座。

挣扎转型 痛苦升级

今年上半年,东莞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2%,数据上的表现有所起色,但距离恢复昔日光彩仍有很长一段路。面对土地资源、用工、水电和人才等瓶颈,“转型升级”四个字俨然已不能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

2008年是东莞重要的转折点:先是遭遇珠三角产业转型导致的企业倒闭潮,接着遇上全球金融海啸,经济一年内从20%以上双位数增长跌至2009年的-2.5%,历来首次负增长。

据中国媒体报道,2008年3月25日,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汪洋微服私访东莞工业重镇厚街,隔天在调研座谈会上反复强调,“如果东莞今天不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汪洋还强调东莞在广东转型大局中的重要性:“东莞转型升级成功之日,广东科学发展胜利之时。”地方“一把手”将东莞的转型升级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正式拉开了东莞转型升级的帷幕。

东莞有逾10万名台商和3000多家台资企业,是台商投资大陆最密集城市。转型升级对以加工制造为专长的台资中小企相当不利。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辅导会长叶春荣坦承:“现在只有两条路,要嘛去外国,要嘛留在中国。留在中国就一条路走,想办法转型升级。”

至于所谓“转型升级”,受访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东莞特聘研究员林江透露,汪洋最早的想法是,东莞“腾龙换鸟”必须做得很彻底,连传统加工贸易业都必须走人,以换来全新产业。但因遭遇阻力不小,原有想法逐步退至让加工贸易业“原地转型升级”,也就是加工贸易业不离开东莞,但必须由外销转内销,或外销兼做内销。

林江指出,中央政府在这方面已经讲得很清楚,在外需疲软的情况下,中国必须靠拉动内需来带动增长,东莞当然也得是促动内需经济的马车。

30年前,东莞在没有特区政策的情况下,在全中国率先开办“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企业,引发港资和台资到东莞加工办厂的热潮,打造了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东莞模式”。

30年后,东莞被迫摆脱低附加值外向型经济这个曾带来巨大财富的“东莞模式”。要实现转型就必须熬过阵痛,东莞的转型升级经验,无论成功与否,势必对珠三角和全中国都具有示范意义。

民工荒是“一胎化”后遗症?

“24年前,请一个员工200元人民币,现在要超过3000块,还找不到人。”叶春荣向本报讲述“招工难”的症结。

从事电子科技业的叶春荣在中国有三家工厂,除东莞外,另两家设在无锡和湖南。去年,三厂破天荒全部亏本,创下他在大陆从商20年来的第一次。因为招工难,他在无锡的工厂已从2000人减至900人,低价值产品也尽量发包。他说:“别以为搬出东莞就能解决问题,这是全中国的问题,找没人就是找没人。”

记者今年12月上旬在东莞东城区采访时,确实感受到当地劳工供不应求的情况,便连小餐馆、小商店、美容美发和足浴等服务行业都缺工,也纷纷在门外贴上招聘通知,开出的月薪也不算低,营业员一个月的工资从2800到3200元不等,服务员也是同个价码。

中国13亿人口,都跑到哪里去了?叶春荣认为一切要从“一胎化”讲起。他说,20多年前,东莞一家有五口人打工,现在一个家庭生一个,“是不是跑掉很多人?”他进一步分析指出,现在中国民众的生活已平均富起来,工作机会较多,也更会享受生活。“到东莞工厂当‘黑手’(劳工)3000块,在家乡商场赚2500。就差500块,当然选择有冷气的商场。”

为克服“用工难”的问题,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谢庆源在受访时说,台商协会正在争取成立一个针对传统产业升级的研发中心,把台湾的研究人员引入东莞,协助制定自动化、减少工人和工作流程的程序。

“孔雀东南飞”利弊皆有

“低单价的产品,现在已活不下去了。”24年前在东莞起家的巧集集团总裁张汉文如是说。

张汉文的职衔很多,名片上还写着“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荣誉会长”“东莞富华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衔头。他告诉记者,他在东莞的鞋厂现在只做高附加值的鞋子,低单价的难有赚头,全都不做了。名片上原本还有制衣厂董事长的衔头,但已经不写了,因为工厂从东莞撤到越南和柬埔寨去了。

张汉文说,东莞政府提倡转型升级,鼓励企业从外销转至内销,这让制造外销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感到很凄凉”,只能各想出路。

生意人图的是利润,资本自然往成本低、效益高的地方去。张汉文介绍称,东莞很多台资中小企业第一波转移至(中国)中西部,发现内陆市场也不好做,税制负担很重,按部就班做事的台企往往竞争不过陆企,于是好些台资中小企业在第二波转移中,纷纷转到东南亚国家去。

谢庆源坦承,台商工厂在2008年之后确实少了六七百家,但他强调称:“这个数目很合理。”

叶春荣则对工厂转移至东南亚国家持保留态度。他认为,东南亚国家的人工成本虽较低,但整体效率不高,他派人到印度尼西亚评估一年后决定不去。

叶春荣说,印尼工人月均工资约1200元,大陆2500元,但中国人爱物质享受,为了钱肯加班工作。如把工作效率算在内,两个人口大国的劳工成本基本趋同。叶春荣还说,印尼工人一罢工,工资就要涨,东莞虽也发生罢工,但中国政府有很强的约束力,“如果政府不支持,就不会给你罢工;至少它不会纵容罢工”。

学者:转型慢了十年

13年前从山东老家到东莞打工的皮先生,好几年前就看出“东莞模式”会出问题。他打工的工厂是为那种有大大个“后脑勺“的老式电视机制作配件 。皮先生发现订单越来越少,自己越来越闲空之后,三四年前索性辞职不干,自己做起便利店生意。他说:“那些配件全部是外销,因为那种电视机在中国已经过时了,没人看了。”

连普通民众都看出落后产业势必面临淘汰的自然发展规律,难道官方没那个前瞻力?

林江分析指出,东莞的转型升级确实慢了十年,但不是因官方没前瞻力,而是遇到太大的既得利益阻力,部分镇、街领导人对转型升级的态度趋向保守。

林江说,2002年,时任东莞市委书记的佟星早已提出打造“新东莞”,要把松山湖搞起来,凭借人才和知识把松山湖建成一个聚集新产业的新城。不过,随着领导人换届之后,原有发展计划和构思通常也会稍起变化。

在现任市委书记徐建华主政下,“水乡片区”近年来屡被提及,已被认为是东莞未来发力的新“兴奋点”。东莞当局规划提出,“水乡片区”头五年GDP年均增长要保持在14%,2017年起之后13年,GDP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

林江对于“水乡片区”的发展持保留态度,因为那是东莞最穷的地方,资金非常缺乏;“现在说要搞旅游、水乡特色、湿地这些东西,民企会愿意投资吗?”

此外,东莞当局现在也主张把“三重”建设(即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集聚区、重大科技专项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林江评估,如果”三重“搞得不顺利,那肯定就要搞房地产了,但东莞不缺楼房,加之人口已在减少中,搞房地产可能引发更多问题。

“东莞是广东乃至全中国缩影”

受访的两位学者,林江和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梁桂全都异口同声表示,若放大解析,东莞经济目前所遭遇的被动转型“尴尬期”,正是中国经济未来的缩影,但由于东莞的高度外向型经济的特殊性,它的转型升级经验未必能复制到其他省份。

林江说,中国前35年就是通过加工贸易来推动改革开放,从这个角度而言,东莞肯定是广东省的缩影,乃至于全中国的缩影。但他也指出,东莞模式是独一无二的“寄生型经济”,除土地之外,其他管理技术、人才、资金没有一样是属于东莞的,这意味东莞解决问题的模式未必能推广开来。

梁桂全则指出,东莞最大的要害是,资本的主人是境外企业,外向型经济一直没有转化为“内援发展”,外资在东莞赚不到钱就跑,这是东莞转型升级较困难之处,而东莞的老百姓和老板自身又不具备创新发展的能力,他们靠盖房子、酒店、厂房赚钱,很多老百姓就是收租的二房东。

中国官方很重视哪些产业该做或不该做的问题,但梁桂全呼吁当局把注意力放在本土人口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创新能力上,否则中国经济极可能走不出困境。他强调:“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命运,全在于人民可有持续发展经济的欲望,是否有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一旦丧失这个能力,就很麻烦了。”

台商对策:打造观光工厂

因应转型升级的大气候,即将卸任东莞台商协会会长的谢庆源说,目前东莞98%的出口中,有30%以上已走内销市场。但他坚信,东莞不应放弃“世界工厂”的地位,而是在原有工业基础上思考如何转型升级。

为此,台商协会构思推出“工厂与旅游”结合起来的“观光工厂”,给台商提供外销转内销的平台,协助台商“二转三”(从第二产业转第三产业)。

谢庆源说:“我们规划五家工厂,从虎门出发到长安、大岭山,然后到南城到东城到沙田。雨伞、饼干、衣服、鞋子和爱情锁是怎么做出来的?你都可以去看,看完以后还可到展厅去买。”

谢庆源说,要实现“二转三”先是必须确保工业用地加入商业性质活动之后,并不涉及违法违规的问题,这方面须争取东莞市政府的支持。

虽然面对难熬的转型阵痛,但受访台商一致认同,转型升级是东莞无法回避的趋势。尤其是东莞地铁工程目前已在建设中,总共规划预留三个地铁接驳口与广州、深圳地铁对接,这让叶春荣对东莞的发展前景更趋乐观。

他说:“最起码可从广州和深圳吸引100多万有能力的人来东莞消费,对东莞发展精致观光服务和其他第三产业是好事。这个小孩要转成大人,将来会做博士还是乞丐,怎么知道?每个人都希望它成功。”

张汉文说:“近来流行的一句话——梦,这个‘梦’能不能成真,我们以后看吧。”http://www.zaobao.com/news/china/story20131222-291092

沈泽玮 2013年12月22日
|
更多

广东东莞东城区闹街的店主表示,购物人潮近几年来减少了许多。(沈泽玮摄)
      
中国特稿

沈泽玮@东莞

simtw@sph.com.sg

饱受出口市场萎缩、原料和劳动成本上涨,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东莞正逐渐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不得不转身摸索转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学者的分析指出,由于既得利益群的巨大阻力,东莞的转型升级慢了十年,目前所遭遇的被动转型‘尴尬期’正是中国经济未来的缩影;东莞的转型升级无论成功与否,势必对珠三角和全中国都具有示范意义。

“厂撤了,人少了,钱难赚。”

在东莞东城区开设便利店的皮先生说,近一两年来,一天工作8小时的收入已从1400元(人民币,下同,291新元)减至800元。在东莞开出租车的湖北师傅说,过去一个月能赚五六千,现只能挣三四千,“特别是今年很不好”。民众的心里话足以反映东莞经济的暗淡现况,与六年前相差甚远。

200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笔下的东莞是这样子的:“这个城市你可能从未听说过,但正是它的1000万人口在填充你的衣柜。别的不提,在美国销售的运动鞋中,有40%来自东莞。”

但这一切已改变。东莞正逐渐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近年来饱受出口市场萎缩的国际大环境打击,再加上原材料和劳动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东莞企业经营成本持续升高,但售价基本没提升,导致企业利润不断下降。工厂撤的撤,留下来的被迫摸索转型升级的艰难之路。

有受访台商担忧东莞人口已从2008年的1300万减至目前的700多万,很多东莞人的房子已租不出去,转型升级如不成功,东莞可能变“空城”一座。

挣扎转型 痛苦升级

今年上半年,东莞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2%,数据上的表现有所起色,但距离恢复昔日光彩仍有很长一段路。面对土地资源、用工、水电和人才等瓶颈,“转型升级”四个字俨然已不能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

2008年是东莞重要的转折点:先是遭遇珠三角产业转型导致的企业倒闭潮,接着遇上全球金融海啸,经济一年内从20%以上双位数增长跌至2009年的-2.5%,历来首次负增长。

据中国媒体报道,2008年3月25日,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汪洋微服私访东莞工业重镇厚街,隔天在调研座谈会上反复强调,“如果东莞今天不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汪洋还强调东莞在广东转型大局中的重要性:“东莞转型升级成功之日,广东科学发展胜利之时。”地方“一把手”将东莞的转型升级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正式拉开了东莞转型升级的帷幕。

东莞有逾10万名台商和3000多家台资企业,是台商投资大陆最密集城市。转型升级对以加工制造为专长的台资中小企相当不利。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辅导会长叶春荣坦承:“现在只有两条路,要嘛去外国,要嘛留在中国。留在中国就一条路走,想办法转型升级。”

至于所谓“转型升级”,受访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东莞特聘研究员林江透露,汪洋最早的想法是,东莞“腾龙换鸟”必须做得很彻底,连传统加工贸易业都必须走人,以换来全新产业。但因遭遇阻力不小,原有想法逐步退至让加工贸易业“原地转型升级”,也就是加工贸易业不离开东莞,但必须由外销转内销,或外销兼做内销。

林江指出,中央政府在这方面已经讲得很清楚,在外需疲软的情况下,中国必须靠拉动内需来带动增长,东莞当然也得是促动内需经济的马车。

30年前,东莞在没有特区政策的情况下,在全中国率先开办“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企业,引发港资和台资到东莞加工办厂的热潮,打造了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东莞模式”。

30年后,东莞被迫摆脱低附加值外向型经济这个曾带来巨大财富的“东莞模式”。要实现转型就必须熬过阵痛,东莞的转型升级经验,无论成功与否,势必对珠三角和全中国都具有示范意义。

民工荒是“一胎化”后遗症?

“24年前,请一个员工200元人民币,现在要超过3000块,还找不到人。”叶春荣向本报讲述“招工难”的症结。

从事电子科技业的叶春荣在中国有三家工厂,除东莞外,另两家设在无锡和湖南。去年,三厂破天荒全部亏本,创下他在大陆从商20年来的第一次。因为招工难,他在无锡的工厂已从2000人减至900人,低价值产品也尽量发包。他说:“别以为搬出东莞就能解决问题,这是全中国的问题,找没人就是找没人。”

记者今年12月上旬在东莞东城区采访时,确实感受到当地劳工供不应求的情况,便连小餐馆、小商店、美容美发和足浴等服务行业都缺工,也纷纷在门外贴上招聘通知,开出的月薪也不算低,营业员一个月的工资从2800到3200元不等,服务员也是同个价码。

中国13亿人口,都跑到哪里去了?叶春荣认为一切要从“一胎化”讲起。他说,20多年前,东莞一家有五口人打工,现在一个家庭生一个,“是不是跑掉很多人?”他进一步分析指出,现在中国民众的生活已平均富起来,工作机会较多,也更会享受生活。“到东莞工厂当‘黑手’(劳工)3000块,在家乡商场赚2500。就差500块,当然选择有冷气的商场。”

为克服“用工难”的问题,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谢庆源在受访时说,台商协会正在争取成立一个针对传统产业升级的研发中心,把台湾的研究人员引入东莞,协助制定自动化、减少工人和工作流程的程序。

“孔雀东南飞”利弊皆有

“低单价的产品,现在已活不下去了。”24年前在东莞起家的巧集集团总裁张汉文如是说。

张汉文的职衔很多,名片上还写着“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荣誉会长”“东莞富华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衔头。他告诉记者,他在东莞的鞋厂现在只做高附加值的鞋子,低单价的难有赚头,全都不做了。名片上原本还有制衣厂董事长的衔头,但已经不写了,因为工厂从东莞撤到越南和柬埔寨去了。

张汉文说,东莞政府提倡转型升级,鼓励企业从外销转至内销,这让制造外销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感到很凄凉”,只能各想出路。

生意人图的是利润,资本自然往成本低、效益高的地方去。张汉文介绍称,东莞很多台资中小企业第一波转移至(中国)中西部,发现内陆市场也不好做,税制负担很重,按部就班做事的台企往往竞争不过陆企,于是好些台资中小企业在第二波转移中,纷纷转到东南亚国家去。

谢庆源坦承,台商工厂在2008年之后确实少了六七百家,但他强调称:“这个数目很合理。”

叶春荣则对工厂转移至东南亚国家持保留态度。他认为,东南亚国家的人工成本虽较低,但整体效率不高,他派人到印度尼西亚评估一年后决定不去。

叶春荣说,印尼工人月均工资约1200元,大陆2500元,但中国人爱物质享受,为了钱肯加班工作。如把工作效率算在内,两个人口大国的劳工成本基本趋同。叶春荣还说,印尼工人一罢工,工资就要涨,东莞虽也发生罢工,但中国政府有很强的约束力,“如果政府不支持,就不会给你罢工;至少它不会纵容罢工”。

学者:转型慢了十年

13年前从山东老家到东莞打工的皮先生,好几年前就看出“东莞模式”会出问题。他打工的工厂是为那种有大大个“后脑勺“的老式电视机制作配件 。皮先生发现订单越来越少,自己越来越闲空之后,三四年前索性辞职不干,自己做起便利店生意。他说:“那些配件全部是外销,因为那种电视机在中国已经过时了,没人看了。”

连普通民众都看出落后产业势必面临淘汰的自然发展规律,难道官方没那个前瞻力?

林江分析指出,东莞的转型升级确实慢了十年,但不是因官方没前瞻力,而是遇到太大的既得利益阻力,部分镇、街领导人对转型升级的态度趋向保守。

林江说,2002年,时任东莞市委书记的佟星早已提出打造“新东莞”,要把松山湖搞起来,凭借人才和知识把松山湖建成一个聚集新产业的新城。不过,随着领导人换届之后,原有发展计划和构思通常也会稍起变化。

在现任市委书记徐建华主政下,“水乡片区”近年来屡被提及,已被认为是东莞未来发力的新“兴奋点”。东莞当局规划提出,“水乡片区”头五年GDP年均增长要保持在14%,2017年起之后13年,GDP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

林江对于“水乡片区”的发展持保留态度,因为那是东莞最穷的地方,资金非常缺乏;“现在说要搞旅游、水乡特色、湿地这些东西,民企会愿意投资吗?”

此外,东莞当局现在也主张把“三重”建设(即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集聚区、重大科技专项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林江评估,如果”三重“搞得不顺利,那肯定就要搞房地产了,但东莞不缺楼房,加之人口已在减少中,搞房地产可能引发更多问题。

“东莞是广东乃至全中国缩影”

受访的两位学者,林江和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梁桂全都异口同声表示,若放大解析,东莞经济目前所遭遇的被动转型“尴尬期”,正是中国经济未来的缩影,但由于东莞的高度外向型经济的特殊性,它的转型升级经验未必能复制到其他省份。

林江说,中国前35年就是通过加工贸易来推动改革开放,从这个角度而言,东莞肯定是广东省的缩影,乃至于全中国的缩影。但他也指出,东莞模式是独一无二的“寄生型经济”,除土地之外,其他管理技术、人才、资金没有一样是属于东莞的,这意味东莞解决问题的模式未必能推广开来。

梁桂全则指出,东莞最大的要害是,资本的主人是境外企业,外向型经济一直没有转化为“内援发展”,外资在东莞赚不到钱就跑,这是东莞转型升级较困难之处,而东莞的老百姓和老板自身又不具备创新发展的能力,他们靠盖房子、酒店、厂房赚钱,很多老百姓就是收租的二房东。

中国官方很重视哪些产业该做或不该做的问题,但梁桂全呼吁当局把注意力放在本土人口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创新能力上,否则中国经济极可能走不出困境。他强调:“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命运,全在于人民可有持续发展经济的欲望,是否有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一旦丧失这个能力,就很麻烦了。”

台商对策:打造观光工厂

因应转型升级的大气候,即将卸任东莞台商协会会长的谢庆源说,目前东莞98%的出口中,有30%以上已走内销市场。但他坚信,东莞不应放弃“世界工厂”的地位,而是在原有工业基础上思考如何转型升级。

为此,台商协会构思推出“工厂与旅游”结合起来的“观光工厂”,给台商提供外销转内销的平台,协助台商“二转三”(从第二产业转第三产业)。

谢庆源说:“我们规划五家工厂,从虎门出发到长安、大岭山,然后到南城到东城到沙田。雨伞、饼干、衣服、鞋子和爱情锁是怎么做出来的?你都可以去看,看完以后还可到展厅去买。”

谢庆源说,要实现“二转三”先是必须确保工业用地加入商业性质活动之后,并不涉及违法违规的问题,这方面须争取东莞市政府的支持。

虽然面对难熬的转型阵痛,但受访台商一致认同,转型升级是东莞无法回避的趋势。尤其是东莞地铁工程目前已在建设中,总共规划预留三个地铁接驳口与广州、深圳地铁对接,这让叶春荣对东莞的发展前景更趋乐观。

他说:“最起码可从广州和深圳吸引100多万有能力的人来东莞消费,对东莞发展精致观光服务和其他第三产业是好事。这个小孩要转成大人,将来会做博士还是乞丐,怎么知道?每个人都希望它成功。”

张汉文说:“近来流行的一句话——梦,这个‘梦’能不能成真,我们以后看吧。”
今年经济形势确实有点困难。逼着企业转型升级,也是好事。
东莞的性服务业很红火,明显转型的节奏~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和已经被踩在脚下的比起来,大海除了夸夸其谈外屁都不会,当年腾龙换鸟论一出就知道纯属扯淡,结果就这种水平还继续高升
lmxhdl 发表于 2013-12-23 16:46
今年经济形势确实有点困难。逼着企业转型升级,也是好事。
所谓倒逼转型根本就是个笑话, 历史上有哪个国家是被内忧外患挤压逼迫着升级转型为更发达的经济体的? 只有说原有产业发展良好,财富积累充裕,这个时候本国政策推动,路线正确,再加上国际上的机遇,才可能实现持续的升级和进步。
广州很多老板都靠盖房出租过活。
白云居士 发表于 2013-12-23 17:30
所谓倒逼转型根本就是个笑话, 历史上有哪个国家是被内忧外患挤压逼迫着升级转型为更发达的经济体的? 只 ...
历史上有哪个国家是被内忧外患挤压逼迫着升级转型为更发达的经济体的? ………………1970年代的日本笑而不语,听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么?你以为各个工业强国,都是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没有一次次经济危机的倒逼,你心中伟大的灯塔国,能有今天的成就??
量子隧道 发表于 2013-12-23 17:36
历史上有哪个国家是被内忧外患挤压逼迫着升级转型为更发达的经济体的? ………………1970年代的日本笑而 ...
       1970年代的日本恰恰是制造业有优势资本积累足够,又正好摊上国际机遇(越战),加上他在国际分工体系里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才一举上位,中国前一个条件资本积累了一小半,后两个条件都没有(外国的准入市场完全严防死守,又没战争),而且现在这么个经济危机时代外国市场都是贸易保护,对中国又是先天性的警戒。
这个时候只能保住基本盘不崩溃,然后在几个不重要的领域试点,有一个点成功就要偷笑了。
东莞的ww不知死了多少啊
qmsqms 发表于 2013-12-23 17:52
1970年代的日本恰恰是制造业有优势资本积累足够,又正好摊上国际机遇(越战),加上他在国际分工 ...
      提示你一下,日本战后的高速发展期,是1955年----1973年。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让它的GDP两位数高速发展期戛然而止,从此再没有回来。。。当时日本经济形式非常严峻,政府大手笔投资,希望继续维持经济快速增长,几年以后,副作用显现,它才老实了,知道潜在增长率已经不可能恢复两位数,人为拉动,得不偿失(你不觉得这一幕似曾相识么?)。。还有其它工业强国,都是怎么一步步熬过来的,你自己认真看书去吧,论坛里很难学到完整的。。至于你后面几句话,完全不着边际,我都不知道从哪儿入手给你解释。。。也罢,各持己见,我又不拿你酬劳,呵呵。。。。
量子隧道 发表于 2013-12-23 17:36
历史上有哪个国家是被内忧外患挤压逼迫着升级转型为更发达的经济体的? ………………1970年代的日本笑而 ...
70年代的日本哈,我们来看看
首先,军费开支压力极小,不到GDP的1%,因为美国全面保护嘛,和平宪法,这事不用太操心
其次,这么和平的国家,全世界在市场和技术上,几乎对日本都不设防, 日本可以用极小的代价从美国等输入各种先进技术,并且大举侵入欧美市场。
第三,当时的美国正在和苏联冷战,对自己的盟国十分的宽容,可以对日本很过分的非贸易壁垒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第四,越战和冷战使得美国必须加大从日本等国的采购,为日本工业提供需求
第五,石油危机首先打击的是当时占据工业优势的耗油大户美国,而恰恰是船小好调头的日本可以及时转产节能的产品,如省油的小汽车,一举打垮美国的汽车工业,更上一层楼。
第五,当时的日本在 美欧之下没有值得一提的工业竞争者,整个东亚,朝鲜半岛正在死扛着,中国大陆封闭着,东南亚打着仗。

对比一下现在中国面对的局面吧,拿什么做反例不好,非要拿70年代的日本
量子隧道 发表于 2013-12-23 18:04
提示你一下,日本战后的高速发展期,是1955年----1973年。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让它的GDP两位数 ...
你知道1973年日本经济已经达到了什么高度么? 在那种发展水平上还幻想什么两位数的增长?  事实上根本不需要两位数,之后一直到80年代, 正好就是日本工业横扫全球的辉煌时代。
白云居士 发表于 2013-12-23 17:30
所谓倒逼转型根本就是个笑话, 历史上有哪个国家是被内忧外患挤压逼迫着升级转型为更发达的经济体的? 只 ...
如果30年的财富积累都不充足,]


那就木话说了

所谓倒逼转型根本就是个笑话, 历史上有哪个国家是被内忧外患挤压逼迫着升级转型为更发达的经济体的? 只 ...
同意白云的论断,倒逼转型就是一箱情愿。
你知道1973年日本经济已经达到了什么高度么? 在那种发展水平上还幻想什么两位数的增长?  事实上根本不 ...
居士,又该过年了,你预测的东亚某大国经济要出巨大问题的预言能不能明确一下啥时候?
广东的经济模式l必死
量子隧道 发表于 2013-12-23 18:04
提示你一下,日本战后的高速发展期,是1955年----1973年。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让它的GDP两位数 ...
          你还拿酬劳的啊?厉害厉害,这么牛逼的怎么不到中宣部去呢?
            石油危机时期,日本当时已经开始向重工业的桂冠攀登了,他那个干线客机已经研发成功并开始销售了一段时间,一个石油危机什么理想都成了梦,之后老老实实地定好自己的位置,再也没法挑战超级重工业体系了,有钱才会有想头,你必须要分清楚,日本的转型是拿自己丰腴的资本硬耗,损失巨大,有的工业产能被丢弃掉了,危机之前它根本没打算发展成现在那种阉割下的工业系统,而是更全面,由工业之母牵引的旱涝保收的完整体系。
      如果没有石油危机,他的工业体系会变得像美国那样而不是之后那种状况。
        今天的中国资本就那么点,本国市场不足以支撑进行一场彻底的大转型,经济好的时候还可以尝试,现在根本就不现实,只能慢慢的产业自动进化,愿意很简单,产能升级往往要占领相当的上游领域,而在经济危机时期外国根本就不会容忍,日本就死在这上面,能有几个点成功本届政府就完成任务了,就这么简单。
本地的中小企业前2年已经叫苦不迭了。经济走势如何,看下去就知道。
跟90年代中期相比,中国现在至少已经完成了第一轮产业升级。
白云居士 发表于 2013-12-23 18:08
70年代的日本哈,我们来看看
首先,军费开支压力极小,不到GDP的1%,因为美国全面保护嘛,和平宪法,这 ...
我很好奇的是,你眼里人品好到爆的日本,既然已经如此强大,怎么冷战刚结束,就被美爹割了一半羊毛呢?照你的理论,冷战结束,那是苏东国家的噩梦,对西方国家可是大大的利好啊。日本这是肿么了呢?它那么健康,肿么就嗝屁了20多年?
这种动不动就“破灭”、“崩溃”的论断真是十分搞笑,当然不这样说就不能吸引眼球、赚不到钱
量子隧道 发表于 2013-12-23 18:30
我很好奇的是,你眼里人品好到爆的日本,既然已经如此强大,怎么冷战刚结束,就被美爹割了一半羊毛呢?照 ...
日本其实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老龄化
你说的嗝屁的日本经济,比中国现在的要高出远不止一个层次,  等到中国自己再老龄化里浸泡十年后再来说话吧
大海为什么要上岸呢,在水里别上岸了
白云居士 发表于 2013-12-23 18:11
你知道1973年日本经济已经达到了什么高度么? 在那种发展水平上还幻想什么两位数的增长?  事实上根本不 ...
横扫个P,至今还有N多空白,全都说是美爹不让它搞,那么德意两国怎么就能搞?撑死也就部分民用工业发展不错而已。。。。哦,就拿汽车来说吧,日本的重卡、特种车,很牛么?我看至今它也没啥独立的技术体系。造船工业被中韩两家挤兑得七七八八,彩电业、通信业、个人消费类电子产品,现在日本还拽的起来么??还真以为老天爷会永远眷顾谁了?没有挫折和磨难,生命就不可能进化。没有危机与阵痛,改革和产业升级就很难快速推进,古今中外,无不如此!。。。CD的贵宾头衔,全被你这种水准的给拉低了。。。
白云居士 发表于 2013-12-23 18:35
日本其实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老龄化
你说的嗝屁的日本经济,比中国现在的要高出远不止一个层次,  等到中 ...
你说的嗝屁的日本经济,比中国现在的要高出远不止一个层次--------------嗯,请问你所谓的拉开一个层次,具体是哪些指标?政府负债率?工业体系完整度?市场容量?每年毕业的理工科大学生数量?国际顶级学术杂志,发表论文数?。。。。。差距,在某些领域确实有。远高出不止一个层次?然后就混出现在这德行?。。。。。。我说,你该不会是好几年下来,赴美签证都搞不定,又开始琢磨日本绿卡了吧??
量子隧道 发表于 2013-12-23 18:36
横扫个P,至今还有N多空白,全都说是美爹不让它搞,那么德意两国怎么就能搞?撑死也就部分民用工业发展不 ...
你的思维这么陈旧,还谈什么经济问题, 你既然以为日本经济不行了,那么它5万亿美元的GDP都是什么产业,你搞清楚过么?
白云居士 发表于 2013-12-23 18:45
你的思维这么陈旧,还谈什么经济问题, 你既然以为日本经济不行了,那么它5万亿美元的GDP都是什么产业, ...
小弟大学就辅修过日语的,既然你问了,那就告诉你,日本GDP的70%由个人消费支撑,满意了么?。。。它的GDP,我一般不看美元计价,这玩意儿忒不稳定。我看的是它的本币GDP。预计2014财年,日本政府税收只有40万亿日元,但是政府开支为96万亿日元,其中50万亿日元用于养老金支付。。。它的消费税率在发达国家里相对较低,所以企业是纳税主体。它的制造业体量如何,自己算去。如果单论工业GDP(水平先不谈,只谈规模),中国是美国的130%,日本就不必再比了吧。。。。这就是你们所谓的,中国资本就那么一点,日本财力雄厚??
大海本来就是玩嘴跑的,现任也看不出高明到哪去。房地产经济的示范作用非常坏,私人老板在利益驱使下基本都不愿意干实业了。原本江浙一带还比较塌实,后来也坐不住跑去玩房地产了。
顺便再多说几句,对这个贴子里说到的新闻,本人是乐观其成的。说的再明白一点-----广东的发展模式,除了深圳以外,基本是没有未来的。尤其是东莞、顺德一带的殖民地经济模式,本人还没上大学前,就看不顺眼。那时候,广东牛气的很,处处以全国标杆自居。在我看来,扎扎实实培育内生竞争力,才是长久之道。这是个太简单不过的道理,但是具体到事情上,往往很多人利令智昏,总想过把瘾就死。。。。。。东莞未来会如何,那是它自己的事。它转型成功,固然可喜。它夭折了,也没啥好惋惜的。。。。我本人其实比较喜欢山东的发展模式,山东的发展模式,跟德国有类似之处,经济繁荣时期,它不太显眼,等到危机降临了,才看得出谁过得实在。
量子隧道 发表于 2013-12-23 18:43
你说的嗝屁的日本经济,比中国现在的要高出远不止一个层次--------------嗯,请问你所谓的拉开一个层次, ...
日本以其这么高的老龄化率的重压下,经济的表现也不是中国可以嘲笑的, 想比大学生数量,中国当然比日本多了,十倍多的人口嘛,不过呢,评判到底发达不发达,从来都是看人均经济指标的,不然印度岂不是比瑞士要发达?
量子隧道 发表于 2013-12-23 18:58
小弟大学就辅修过日语的,既然你问了,那就告诉你,日本GDP的70%由个人消费支撑,满意了么?。。。它的GD ...
这正是中国很可笑的一个地方,政府喉舌带头嘲笑国民经济以消费拉动的模式, 其实经济问题本来很简单,生产和消费,一个国家创造的财富不给自己的老百姓消费掉,可能是一种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模式么?
白云居士 发表于 2013-12-23 19:10
日本以其这么高的老龄化率的重压下,经济的表现也不是中国可以嘲笑的, 想比大学生数量,中国当然比日本 ...
      果不其然,总量玩不起,开始拼人均了,哈哈。。。。OK,我回答你,2000年,中国人均GDP只有800美元,同期日本人均是40000美元,是中国的50倍。到了2010年,中国人均GDP是将近5000美元,日本靠2008年以后日元大幅升值,人均勉强过了50000美元,是中国的10倍。假设今后几年,经济增长率和2013年类似,那么2016年,中国人均GDP有可能达到10000美元,日本呢?。。。上面有人追问你,你预测东亚某大国经济要出巨大问题的预言能不能明确一下啥时候,这应该就是指的土鳖吧?你虽然心像大洋彼岸,但可惜一直未入人家的国籍,所以近期内,您老还得再委屈委屈,做土鳖的国民。。。。若是照目前的发展势头,你预测的土鳖经济崩溃局面没出现,即使是拼人均,我如果是个日本人,看看过去这些年的成绩,我是应该得瑟呢,还是应该焦虑??
量子隧道 发表于 2013-12-23 19:07
顺便再多说几句,对这个贴子里说到的新闻,本人是乐观其成的。说的再明白一点-----广东的发展模式,除了深 ...
两头在外的经济模式,被你比喻成殖民地经济,哈哈,这个比喻感觉还是满恰当的
白云居士 发表于 2013-12-23 19:13
这正是中国很可笑的一个地方,政府喉舌带头嘲笑国民经济以消费拉动的模式, 其实经济问题本来很简单,生 ...
政府喉舌带头嘲笑国民经济以消费拉动的模式??劳驾您老说清楚了,哪个位面的政府喉舌说的??我怎么天天看到政府喉舌在强调,目前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投资拉动要让位于消费拉动,粗放发展要转变为创新驱动??您老想当灯塔国的子民,也犯不着这么造谣诽谤自己的出生国吧??
白云居士 发表于 2013-12-23 19:13
这正是中国很可笑的一个地方,政府喉舌带头嘲笑国民经济以消费拉动的模式, 其实经济问题本来很简单,生 ...
那么是不是韩国的经济也是不可持续的呢?
在广东也有几年了,看到N个老板把厂子里的钱抽出去搞房地产……
其中不乏一些诸如农机厂这种稳赚不赔的
有时候感觉很无语呀
总而言之,感觉在这边,开厂的老板可能是老板里最低端的,在制造业打工的也是打工者里最低端的
东面是困难了,可你向西面北面看看。
还是房地产来的实在。
纸飞机 发表于 2013-12-23 19:34
在广东也有几年了,看到N个老板把厂子里的钱抽出去搞房地产……
其中不乏一些诸如农机厂这种稳赚不赔的
...
这有什么无语的

搞企业的,那个不跨行业,哪个就春

东莞可是个好地方。。。服务业发达。。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