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猛文:lizyu 在虚幻发表的有关J8的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42:45
猛文:lizyu 在虚幻发表的有关J8的文章.
海版军力J8文草稿结构和部分内容

……这是文章最初稿的版本,帖出的文章内容只保留了原草稿中1988年前的部分细节内容,1988年之后的内容因为客观原因而将具体内容清除,只保留标题。

J-8系列飞机的发展(1964~2004)
J-8系列型号飞机从1964年正式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整整40年的时间了,J-8机全程见证了中国空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整个过程。对于这种在中国空军中仍然处于主力地位的歼击机的作用和意义,无法简单的说出好与坏。本文只是想把J-8系列飞机研制的过程,以及J-8对中国航空工业的意义和地位做一个简单的说明,以利于大家对这个型号的产生和发展更加了解。
旧中国的航空工业技术水平很低,仅有的一点基础也受到了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到新中国建立的时候,中国的航空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在1950年1月空军与重工业部开始准备建立新中国自己的航空工业系统,准备让中国的航空工业直接进入装配和制造飞机的阶段,维修飞机的工作由空军自己负责。但是朝鲜战争的爆发,志愿军在朝鲜需要直接面对世界第一空军强国的强大空中压力,败退台湾的国民党军的飞机也不断的轰炸大陆主要城市和工业设施,军事上的压力十分沉重。这些条件使原计划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只能采用跨越式的发展方式。
与其他航空发达国家的发展方式不同,我国是先建立起空军然后才开始航空工业系统的建设。中国的航空工业在紧迫的军事需要的压力下,在开始建立的时候并没有按部就班的先通过基础科研、技术积累和教育的阶段,而是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直接开始发展航空制造工业。通过采用这个方法使我国在短时间内就建立起了一个适合国防需要的航空工业体系,同样也因为这个原因,使我国航空工业和基础工业缺乏必要的科研和工业基础的支持。
新中国建国后,开始与苏联建立起了准联盟的友好关系,中国航空工业的基础设施和技术主要由苏联引进。首先从1951年空军划归重工业部的18个生产厂中,建立了以6个重点生产厂为主的飞机修理体系,至1957年为止共修理各种飞机3291架,航空发动机14248台,保证了空军作战和训练的需要,积累的经验又为随后由修理发展到装配和生产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50年代,112厂已经能够生产具有50年代早期技术水平的MIG-17歼击机,我国航空科研单位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引进仿制苏联MIG-19歼击机,另外一方面也开始了自行研制先进歼击机的工作。
J-8研制前的探索和挫折
我国的军事斗争和国防发展都需要先进性能的作战飞机, 112厂飞机设计室在仿制完成J-5后不到2年的时间,就在1958年4月提出了研制飞行速度M1.4,飞行高度18000M的东风104歼击机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在当时的条件下,与刚刚开始引进的MIG-19技术标准基本相当。东风104对于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来说,性能上既具有先进性,又是我们依靠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但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对中国航空工业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1958年提出了双2(速度M2、升限20000M)标准的东风113歼击机研制计划,后来又根据国外飞机的发展,把东风113的指标定到双2.5,这是个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国家能够达到的高指标,技术难度远远的超过了国外当时最新的MIG-21和F-104。在东风113高指标的带动和影响下,原本还是切实可行的东风104的技术指标也在一路攀升,到1958年11月的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东风104的技术指标就已经提高到双2的标准,并且重新命名为东风107。
无论是东风107还是东风113的性能指标都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当时我国航空技术和条件能够达到的程度,可以说从高指标提出开始就预示了项目的命运。东风107在1959年12月为给东风113让路而下马,下了最大力气的东风113也在1961年6月下马。这段时期航空系统内出现的不按照技术基础和科学规律,盲目的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的行为,使我国战斗机的发展出现了“进一步、退两步”的被动局面,给航空科技人员以极大的教训。112厂从1960年开始,又重新从仿制MIG-19和MIG-21着手,踏踏实实的开始进行航空研究工作。
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刚刚经历大跃进的影响,苏联停止援助也给年轻的中国航空工业以沉重的打击。但是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我国的国防安全形势却十分的紧张。国民党空军和部署在我国周边基地的美国空军,经常使用飞机窜犯我国领空。从60年代开始,随着国外飞机性能的提高和机载核武器的小型化的实现,中国就面对着更加严重的防空问题。美国在60年代初已经开始装备B-58超音速轰炸机和F-104、105战斗机。这3种飞机都具有携带核武器的能力,而且都可以达到M2的高速度。而空军当时装备的MIG-19(J-6)和引进的部分MIG-21(J-7)歼击机,由于航程短、有效负荷小,无法完成在远距离拦截美国携带核武器的轰炸机突防作战的任务。空军仅仅依靠J-6和J-7是无法保证国土防空作战的需要。这就促使中国空军需要装备一种比MIG-21性能更好、航程更大的歼击机,随着计划中的东风战斗机双双下马,对新型战斗机的需求就更加的紧迫。
J-8研制前的前期准备工作
1960年10月12日,112厂、410厂党委就向三机部提出了《关于尽快设计超过MIG-19飞机的歼击机,以适应国防需求的意见》。六院一所(现在的601所)从1962年就开始准备设计一种M2指标的歼击机,六院一所吸取了原来东风107下马的教训,从吃透苏联MIG-21歼击机的技术入手,并且深入到空军部队去考察部队使用MIG-21的情况和征求对新机的作战要求,尤其是东南沿海我空军部队与台湾国民党军的美制飞机作战的实际经验。
在对新机的性能要求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六院一所于1962年提出了新机的设计方案。与广为流传的J-8设计是为了对付U-2不同,新机设计指标中明确提出了是以美国B-58超音速轰炸机为主要攻击对象,要求在战术性能上可以压倒F-104战斗机和F-105战斗轰炸机。并且具有可以和美国最新式的F-4战斗机相对抗的能力。在设计指标上要求新机具有比较全面的机载设备,具有在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作战的能力。
J-8原设计方案一度受到了国外“空战导弹化”的影响,在国外飞机取消机炮的潮流影响下,也曾经准备以导弹为主要作战武器。后来在前线空军部队进行的调研过程中,根据我军战斗机部队与国民党空军使用空空导弹的战斗机进行的空战和拦截低空侦察机的长期作战经验,空军飞行员认为以导弹为主的武器方案不符合我国国情和装备技术条件,提出需要强化飞机的格斗能力和加强机炮的作用。飞机设计人员根据部队飞行员的实战经验,在J-8武器系统设计中采取了导弹和机炮并重的措施,增加了1门炮,并且增加了备弹量,使机炮单位时间的射弹数增加了1倍,持续射击时间也增加了1倍,近距离空战火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军因为很早就具有和使用导弹的战斗机作战的经验,使新型歼击机在武器系统设计方案上没有走国外同时期飞机设计中取消机炮又重新安装的弯路。
J-8与U-2的关系
J-8双2的设计指标是符合当时世界歼击机追求高空高速的发展方向的,J-8主要的作战对象是对方可以使用核武器的歼击机和轰炸机,属于一种符合当时航空发展潮流的拦截用歼击机。需要着重指出的一点就是,J-8并不是专门对付高空侦察机的型号,除了飞行高度略有不足外(U-2的飞行高度在22000M左右),J-8在19000M高度只能作战7~10分钟,对完成拦截U-2的任务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在U-2持续窜犯大陆多年后,对J-8的飞行高度要求都没有进行过调整(飞行高度指标一直是2万米没变,后期飞出的2.14万米完全是意外),可以看出U-2在1962年的出现对J-8的最初性能指标并没有造成过多的影响,J-8所具有的高空作战能力并非完全为了U-2,而且当时作战飞机追求高空、高速性能是个趋势,这个趋势直到越南战争后才通过实际作战经验修正过来,可以说J-8追求高空、高速的设计是符合当时战斗机发展趋势的。
通过设计指标可以看出J-8研制的目的就是要生产一种比J-7性能更先进的歼击机,主要作战对象是可以携带核弹的超音速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的攻击,当时空军装备的J-6、7歼击机作战半径小,无法保证对敌人的核攻击机进行远距离拦截(MIG-21F13的紧急拦截作战半径只有不到200KM,被称为是只能保卫机场篱笆的飞机),所以对J-8航程的要求就是可以在比较远的距离上突破敌人F-104和F-4的阻击,打击敌人B-58和F-105飞机,这个要求就需要新歼击机具有相当大的航程和比较强的机动性能。中国空军的传统就是重视歼击机的空战能力,J-7III就是因为格斗性能不如J-7II而不受飞行员的欢迎,对以F-104和F-4为对手设计的J-8来说,对空战机动性的要求比J-7更高。至于J-8被错误的认为是特别为对付U-2而研制的,主要原因应该是J-8出现的时间造成的。其实看看J-8的设计细节就可以看出,J-8并没有过于重视对U-2这类高空飞机的高空拦截能力,J-8采用的钝口进气道和由电液伺服阀控制的进气道中心锥无级调节系统(J-7系列直到73年“三改”的J-7I才开始采用无级调节的进气中心锥),带锥形扭转的机翼前缘,都是为了提高飞机的机动性能。这些设计特点充分证明了J-8的设计目的是突出与战斗机作战的能力,在J-8设计指标中仅仅强调了在19000米高度上的作战时间,最大升限也只是略超过20000米,并没有要求J-8达到U-2最大水平飞行高度的22000米,在J-8设计的时候对我国国家安全威胁最大的并不是U-2,而是带有核武器的美国战术飞机。为了加强对高空目标的国土防空任务,我国加强了防空导弹的研制和生产速度,112厂在1965年就已经开始生产HQ-1号防空导弹,1967年又生产出HQ-1的改进型HQ-2号导弹,采用HQ-2导弹作为高空防空武器初步已经满足了防空任务的急需。弄清楚J-8设计的任务定位就可以更加明确J-8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手段。
J-8的研制过程
从1964年10月开始J-8进入了方案论证阶段。601所的设计人员利用从1961年到1964年这3年来仿制J-7所取得的经验,基本上了解了高空、高速歼击机的设计原理和相关的计算、试验的方法。根据空军部队对使用中的MIG-21提出的参考意见,确定了J-8设计方案中的性能指标和战术技术要求。
601所先后在部队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调查摸底,收集了6000多条意见。专门为J-8进行了11000次风洞试验和500项结构试验。虽然601所对J-8研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当时国内落后的航空气动理论水平和试验条件,使J-8设计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给J-8后续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于J-8关键的动力系统方案,开始的时候有2个不同的方案,一个是采用1台全新研制的大推力涡轮发动机的方案;一个是采用两台MIG-21上用的发动机的国内仿制型815发动机的方案(最后J-8使用的是815甲,也称为涡喷-7甲)。601所总设计师黄志千提出的采用两台815发动机的方案,最终被航空研究院院长唐延杰确定采用。
我国发动机技术长期落后,J-8采用成熟的发动机而不是新研制的发动机,是J-8能够研制成功的最有影响的决策之一。如果当时选择的是使用新发动机的单发机,那么J-8很有可能会步J-9、11、13的后尘,由于发动机的问题而面临下马的命运。J-8总体方案完成后,1965年5月17日,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正式批准了新机的研制计划和性能指标,并正式命名为“歼击8型全天候高空高速歼击机”。需要注意到的是,确定J-8研制性能指标的时间,比112厂试制出国产第1架J-7的1965年10月14号还要早,J-8在国产J-7的0001号机首飞的1966年1月17日前就已经完成了方案论证和前期试验,已经开始进入细化设计阶段。可以看出J-8和J-7在计划时间上基本上是同步的,具有很强烈的轻、重型机配合作战的意图。采用轻、重型歼击机组成防空作战飞机系统的这个意图,已经被国外的成功经验证明是正确的,J-8方案的提出符合空军装备和作战的实际需要。
J-8在设计中充分利用了引进的苏联MIG-21歼击机的气动设计,采用了带可调中心锥的机头进气,后掠60度的小展弦比薄三角形机翼,低平尾和双腹鳍外形。仅仅从外形上看,J-8几乎就是在J-7的基础上进行等比例放大并且改用双发动机设计。采用这样相对保守的气动外形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国内落后的航空基础科研条件的限制而决定的。因为航空工业建立的过于仓促和急迫,我国的航空科研没有走过技术积累和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航空科研技术是在一片空白上建立起来的。苏联援助的项目虽然提高了我国航空生产的技术水平,但是我国在航空科研条件和最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收获,在苏联专家撤走后,航空科研工作又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倒退。国内以黄志千、徐舜寿、陆孝彭、叶正大、吴大观为代表的海外留学归来的技术人员,虽然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相当的实际工作经验,但是由于国内航空研究的基础条件和资金、材料等方面的限制,没有办法跟上世界航空发展的潮流,在1950~1960年期间,世界战斗机的性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速度已经由亚音速提高到2倍音速,电子设备和航空动力的发展也十分的迅速。在这段国外航空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国内航空技术人员受基础研究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同步得到提高,在知识和理论水平上已经远远的落后于国外的相应技术标准。尤其在先进航空气动设计方面,国内的技术人员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经验可遵循。在这个情况下,为了避免出现早期东风项目因为冒进而下马的情况,参考引进的MIG-21的比较成熟的气动设计就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J-8飞机研制符合当时世界上第二代战斗机设计中追求高空、高速的特点,对于J-7的弱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J-7因为航程和火力的限制,战斗性能不能满足防空的需要,我国仿制J-7的原型MIG-21F-13在欧洲被称为“超音速运动飞机”就是根据其航程短和火力弱提出的,设计人员根据J-7机的弱点和部队提出的要求,在J-8设计中突出了提高爬升率、加大航程和加强火力。提出的基本技术要求为:最大飞行速度为M2.2,最大飞行高度要超过2万米,最大爬升率为200米/秒,内部载油航程不少于1500公里,最大航程不小于2000公里。安装具有全天候能力的火力控制雷达,固定武器为2门30毫米航炮,作战中可带2~4枚空空导弹或者4组火箭。
因为前期基础工作做的比较扎实,采用的又大都是比较成熟的技术,所以J-8的研制速度相当快,在正式批准J-8研制后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在1965年底就由601所完成了图纸设计,112厂也制造完成了J-8的前机身全尺寸木制样机。112厂在设计J-8的过程中,在总工程师高方启的领导下,采用了罗时大(时任副总工程师)提出的改进的装配工艺方案,综合了英国和苏联装配中的成功经验,在传统的“模线样板-标准样件工作法”的基础上,不按照常规做标准样件,采用以模线样板为依据,采用光学仪器结合型架装配机、局部模胎和局部量规的综合协调法。使用这种新的装配方法,J-8全机由近11500个零件和1200项标准件组成的上百个组合件,在总装中达到了一次装配成功,比112厂仿制的J-7完成同样工作还要顺利和准确。
正在J-8研制全面开始的时候,总设计师黄志千在国外因为飞机事故遇难,失去了设计经验丰富的黄志千,对J-8的研制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在黄志千遇难后,J-8设计由叶正大领导的飞机设计室负责,顾诵芬为副总设计师(后为J-8总设计师)。1966年3月开始,由601所的设计人员到112厂,与厂工艺人员和生产工人100余人组成三结合小组,对J-8进行现场设计和技术跟踪,先后采纳112厂工艺人员和生产工人提出的改进意见1660多条,其中包括对设计图纸的40项重大改进。
J-8的设计全面开始后不久,“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就席卷了中国大地,给J-8的研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1967年开始的武斗和夺权,使112厂的飞机生产线几乎陷入停顿。尤其当年夏季是武斗最激烈的时期,技术人员和工人上班的路上确实可以用枪林弹雨来形容。笔者在80年代到112厂学习的时候,在距离厂区不远的北陵公园的树林中,看到过埋着武斗中死亡的“烈士”的墓地,密集的坟墓充分的展现出当时武斗的激烈程度,也看得出在这个条件下继续完成J-8的研制的困难。
虽然面临很多的困难,但是J-8的研制进度仍然很快,到1968年7月,J-8首批的2架原型机就已经完成装配。其中0001号机作为试飞用机,而0002号机从1968年9月7号开始在112厂强度实验室进行了全机静力试验。0001号机在1968年12月19日,由试飞员尹玉焕和鹿鸣东分别驾驶进行了2次地面滑行试验。通过地面滑行暴露出了J-8样机中存在着大量技术问题,试飞小组确定J-8并不具备试飞条件,建议112厂和601所重新对飞机的设计和工艺进行全面复查和改进。
从1968年12月24日到1969年1月8号,112厂和601所经过对设计和工艺的全面复查,共查出62个一般性问题和23个影响飞行安全的关键性问题,并陆续的加以解决,在首飞之前的滑行中就发现了如此多的问题,可以看出当时我国在航空设计经验和技术应用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欠缺。在1969年7月2、3两日,尹玉焕驾驶改进后的0001号J-8机进行了5次地面滑行,最大速度达到250公里/小时,没有发现明显的技术问题。空军副司令曹里怀据此确定J-8机在当月5号正式首飞。在1969年7月5日,尹玉焕驾驶改进后的0001号J-8机进行了首次飞行,在低空完成了2次盘旋后安全降落。首飞J-8机机长21.52米,翼展9.34米,机高5.14米。
J-8首飞完成后就进入试飞定型的阶段,由于为J-8配套研制的雷达和电子设备无法按期完成,没有办法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全机配套。在无法完成设计中的全天候歼击机的配套工作的情况下,J-8机只能首先按照白天型歼击机的标准进行试飞定型。在当时研制的项目中因为机载设备拖飞机研制的后腿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这也是我国航空电子技术落后的客观条件决定的。猛文:lizyu 在虚幻发表的有关J8的文章.
海版军力J8文草稿结构和部分内容

……这是文章最初稿的版本,帖出的文章内容只保留了原草稿中1988年前的部分细节内容,1988年之后的内容因为客观原因而将具体内容清除,只保留标题。

J-8系列飞机的发展(1964~2004)
J-8系列型号飞机从1964年正式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整整40年的时间了,J-8机全程见证了中国空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整个过程。对于这种在中国空军中仍然处于主力地位的歼击机的作用和意义,无法简单的说出好与坏。本文只是想把J-8系列飞机研制的过程,以及J-8对中国航空工业的意义和地位做一个简单的说明,以利于大家对这个型号的产生和发展更加了解。
旧中国的航空工业技术水平很低,仅有的一点基础也受到了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到新中国建立的时候,中国的航空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在1950年1月空军与重工业部开始准备建立新中国自己的航空工业系统,准备让中国的航空工业直接进入装配和制造飞机的阶段,维修飞机的工作由空军自己负责。但是朝鲜战争的爆发,志愿军在朝鲜需要直接面对世界第一空军强国的强大空中压力,败退台湾的国民党军的飞机也不断的轰炸大陆主要城市和工业设施,军事上的压力十分沉重。这些条件使原计划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只能采用跨越式的发展方式。
与其他航空发达国家的发展方式不同,我国是先建立起空军然后才开始航空工业系统的建设。中国的航空工业在紧迫的军事需要的压力下,在开始建立的时候并没有按部就班的先通过基础科研、技术积累和教育的阶段,而是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直接开始发展航空制造工业。通过采用这个方法使我国在短时间内就建立起了一个适合国防需要的航空工业体系,同样也因为这个原因,使我国航空工业和基础工业缺乏必要的科研和工业基础的支持。
新中国建国后,开始与苏联建立起了准联盟的友好关系,中国航空工业的基础设施和技术主要由苏联引进。首先从1951年空军划归重工业部的18个生产厂中,建立了以6个重点生产厂为主的飞机修理体系,至1957年为止共修理各种飞机3291架,航空发动机14248台,保证了空军作战和训练的需要,积累的经验又为随后由修理发展到装配和生产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50年代,112厂已经能够生产具有50年代早期技术水平的MIG-17歼击机,我国航空科研单位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引进仿制苏联MIG-19歼击机,另外一方面也开始了自行研制先进歼击机的工作。
J-8研制前的探索和挫折
我国的军事斗争和国防发展都需要先进性能的作战飞机, 112厂飞机设计室在仿制完成J-5后不到2年的时间,就在1958年4月提出了研制飞行速度M1.4,飞行高度18000M的东风104歼击机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在当时的条件下,与刚刚开始引进的MIG-19技术标准基本相当。东风104对于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来说,性能上既具有先进性,又是我们依靠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但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对中国航空工业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1958年提出了双2(速度M2、升限20000M)标准的东风113歼击机研制计划,后来又根据国外飞机的发展,把东风113的指标定到双2.5,这是个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国家能够达到的高指标,技术难度远远的超过了国外当时最新的MIG-21和F-104。在东风113高指标的带动和影响下,原本还是切实可行的东风104的技术指标也在一路攀升,到1958年11月的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东风104的技术指标就已经提高到双2的标准,并且重新命名为东风107。
无论是东风107还是东风113的性能指标都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当时我国航空技术和条件能够达到的程度,可以说从高指标提出开始就预示了项目的命运。东风107在1959年12月为给东风113让路而下马,下了最大力气的东风113也在1961年6月下马。这段时期航空系统内出现的不按照技术基础和科学规律,盲目的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的行为,使我国战斗机的发展出现了“进一步、退两步”的被动局面,给航空科技人员以极大的教训。112厂从1960年开始,又重新从仿制MIG-19和MIG-21着手,踏踏实实的开始进行航空研究工作。
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刚刚经历大跃进的影响,苏联停止援助也给年轻的中国航空工业以沉重的打击。但是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我国的国防安全形势却十分的紧张。国民党空军和部署在我国周边基地的美国空军,经常使用飞机窜犯我国领空。从60年代开始,随着国外飞机性能的提高和机载核武器的小型化的实现,中国就面对着更加严重的防空问题。美国在60年代初已经开始装备B-58超音速轰炸机和F-104、105战斗机。这3种飞机都具有携带核武器的能力,而且都可以达到M2的高速度。而空军当时装备的MIG-19(J-6)和引进的部分MIG-21(J-7)歼击机,由于航程短、有效负荷小,无法完成在远距离拦截美国携带核武器的轰炸机突防作战的任务。空军仅仅依靠J-6和J-7是无法保证国土防空作战的需要。这就促使中国空军需要装备一种比MIG-21性能更好、航程更大的歼击机,随着计划中的东风战斗机双双下马,对新型战斗机的需求就更加的紧迫。
J-8研制前的前期准备工作
1960年10月12日,112厂、410厂党委就向三机部提出了《关于尽快设计超过MIG-19飞机的歼击机,以适应国防需求的意见》。六院一所(现在的601所)从1962年就开始准备设计一种M2指标的歼击机,六院一所吸取了原来东风107下马的教训,从吃透苏联MIG-21歼击机的技术入手,并且深入到空军部队去考察部队使用MIG-21的情况和征求对新机的作战要求,尤其是东南沿海我空军部队与台湾国民党军的美制飞机作战的实际经验。
在对新机的性能要求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六院一所于1962年提出了新机的设计方案。与广为流传的J-8设计是为了对付U-2不同,新机设计指标中明确提出了是以美国B-58超音速轰炸机为主要攻击对象,要求在战术性能上可以压倒F-104战斗机和F-105战斗轰炸机。并且具有可以和美国最新式的F-4战斗机相对抗的能力。在设计指标上要求新机具有比较全面的机载设备,具有在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作战的能力。
J-8原设计方案一度受到了国外“空战导弹化”的影响,在国外飞机取消机炮的潮流影响下,也曾经准备以导弹为主要作战武器。后来在前线空军部队进行的调研过程中,根据我军战斗机部队与国民党空军使用空空导弹的战斗机进行的空战和拦截低空侦察机的长期作战经验,空军飞行员认为以导弹为主的武器方案不符合我国国情和装备技术条件,提出需要强化飞机的格斗能力和加强机炮的作用。飞机设计人员根据部队飞行员的实战经验,在J-8武器系统设计中采取了导弹和机炮并重的措施,增加了1门炮,并且增加了备弹量,使机炮单位时间的射弹数增加了1倍,持续射击时间也增加了1倍,近距离空战火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军因为很早就具有和使用导弹的战斗机作战的经验,使新型歼击机在武器系统设计方案上没有走国外同时期飞机设计中取消机炮又重新安装的弯路。
J-8与U-2的关系
J-8双2的设计指标是符合当时世界歼击机追求高空高速的发展方向的,J-8主要的作战对象是对方可以使用核武器的歼击机和轰炸机,属于一种符合当时航空发展潮流的拦截用歼击机。需要着重指出的一点就是,J-8并不是专门对付高空侦察机的型号,除了飞行高度略有不足外(U-2的飞行高度在22000M左右),J-8在19000M高度只能作战7~10分钟,对完成拦截U-2的任务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在U-2持续窜犯大陆多年后,对J-8的飞行高度要求都没有进行过调整(飞行高度指标一直是2万米没变,后期飞出的2.14万米完全是意外),可以看出U-2在1962年的出现对J-8的最初性能指标并没有造成过多的影响,J-8所具有的高空作战能力并非完全为了U-2,而且当时作战飞机追求高空、高速性能是个趋势,这个趋势直到越南战争后才通过实际作战经验修正过来,可以说J-8追求高空、高速的设计是符合当时战斗机发展趋势的。
通过设计指标可以看出J-8研制的目的就是要生产一种比J-7性能更先进的歼击机,主要作战对象是可以携带核弹的超音速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的攻击,当时空军装备的J-6、7歼击机作战半径小,无法保证对敌人的核攻击机进行远距离拦截(MIG-21F13的紧急拦截作战半径只有不到200KM,被称为是只能保卫机场篱笆的飞机),所以对J-8航程的要求就是可以在比较远的距离上突破敌人F-104和F-4的阻击,打击敌人B-58和F-105飞机,这个要求就需要新歼击机具有相当大的航程和比较强的机动性能。中国空军的传统就是重视歼击机的空战能力,J-7III就是因为格斗性能不如J-7II而不受飞行员的欢迎,对以F-104和F-4为对手设计的J-8来说,对空战机动性的要求比J-7更高。至于J-8被错误的认为是特别为对付U-2而研制的,主要原因应该是J-8出现的时间造成的。其实看看J-8的设计细节就可以看出,J-8并没有过于重视对U-2这类高空飞机的高空拦截能力,J-8采用的钝口进气道和由电液伺服阀控制的进气道中心锥无级调节系统(J-7系列直到73年“三改”的J-7I才开始采用无级调节的进气中心锥),带锥形扭转的机翼前缘,都是为了提高飞机的机动性能。这些设计特点充分证明了J-8的设计目的是突出与战斗机作战的能力,在J-8设计指标中仅仅强调了在19000米高度上的作战时间,最大升限也只是略超过20000米,并没有要求J-8达到U-2最大水平飞行高度的22000米,在J-8设计的时候对我国国家安全威胁最大的并不是U-2,而是带有核武器的美国战术飞机。为了加强对高空目标的国土防空任务,我国加强了防空导弹的研制和生产速度,112厂在1965年就已经开始生产HQ-1号防空导弹,1967年又生产出HQ-1的改进型HQ-2号导弹,采用HQ-2导弹作为高空防空武器初步已经满足了防空任务的急需。弄清楚J-8设计的任务定位就可以更加明确J-8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手段。
J-8的研制过程
从1964年10月开始J-8进入了方案论证阶段。601所的设计人员利用从1961年到1964年这3年来仿制J-7所取得的经验,基本上了解了高空、高速歼击机的设计原理和相关的计算、试验的方法。根据空军部队对使用中的MIG-21提出的参考意见,确定了J-8设计方案中的性能指标和战术技术要求。
601所先后在部队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调查摸底,收集了6000多条意见。专门为J-8进行了11000次风洞试验和500项结构试验。虽然601所对J-8研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当时国内落后的航空气动理论水平和试验条件,使J-8设计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给J-8后续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于J-8关键的动力系统方案,开始的时候有2个不同的方案,一个是采用1台全新研制的大推力涡轮发动机的方案;一个是采用两台MIG-21上用的发动机的国内仿制型815发动机的方案(最后J-8使用的是815甲,也称为涡喷-7甲)。601所总设计师黄志千提出的采用两台815发动机的方案,最终被航空研究院院长唐延杰确定采用。
我国发动机技术长期落后,J-8采用成熟的发动机而不是新研制的发动机,是J-8能够研制成功的最有影响的决策之一。如果当时选择的是使用新发动机的单发机,那么J-8很有可能会步J-9、11、13的后尘,由于发动机的问题而面临下马的命运。J-8总体方案完成后,1965年5月17日,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正式批准了新机的研制计划和性能指标,并正式命名为“歼击8型全天候高空高速歼击机”。需要注意到的是,确定J-8研制性能指标的时间,比112厂试制出国产第1架J-7的1965年10月14号还要早,J-8在国产J-7的0001号机首飞的1966年1月17日前就已经完成了方案论证和前期试验,已经开始进入细化设计阶段。可以看出J-8和J-7在计划时间上基本上是同步的,具有很强烈的轻、重型机配合作战的意图。采用轻、重型歼击机组成防空作战飞机系统的这个意图,已经被国外的成功经验证明是正确的,J-8方案的提出符合空军装备和作战的实际需要。
J-8在设计中充分利用了引进的苏联MIG-21歼击机的气动设计,采用了带可调中心锥的机头进气,后掠60度的小展弦比薄三角形机翼,低平尾和双腹鳍外形。仅仅从外形上看,J-8几乎就是在J-7的基础上进行等比例放大并且改用双发动机设计。采用这样相对保守的气动外形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国内落后的航空基础科研条件的限制而决定的。因为航空工业建立的过于仓促和急迫,我国的航空科研没有走过技术积累和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航空科研技术是在一片空白上建立起来的。苏联援助的项目虽然提高了我国航空生产的技术水平,但是我国在航空科研条件和最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收获,在苏联专家撤走后,航空科研工作又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倒退。国内以黄志千、徐舜寿、陆孝彭、叶正大、吴大观为代表的海外留学归来的技术人员,虽然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相当的实际工作经验,但是由于国内航空研究的基础条件和资金、材料等方面的限制,没有办法跟上世界航空发展的潮流,在1950~1960年期间,世界战斗机的性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速度已经由亚音速提高到2倍音速,电子设备和航空动力的发展也十分的迅速。在这段国外航空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国内航空技术人员受基础研究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同步得到提高,在知识和理论水平上已经远远的落后于国外的相应技术标准。尤其在先进航空气动设计方面,国内的技术人员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经验可遵循。在这个情况下,为了避免出现早期东风项目因为冒进而下马的情况,参考引进的MIG-21的比较成熟的气动设计就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J-8飞机研制符合当时世界上第二代战斗机设计中追求高空、高速的特点,对于J-7的弱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J-7因为航程和火力的限制,战斗性能不能满足防空的需要,我国仿制J-7的原型MIG-21F-13在欧洲被称为“超音速运动飞机”就是根据其航程短和火力弱提出的,设计人员根据J-7机的弱点和部队提出的要求,在J-8设计中突出了提高爬升率、加大航程和加强火力。提出的基本技术要求为:最大飞行速度为M2.2,最大飞行高度要超过2万米,最大爬升率为200米/秒,内部载油航程不少于1500公里,最大航程不小于2000公里。安装具有全天候能力的火力控制雷达,固定武器为2门30毫米航炮,作战中可带2~4枚空空导弹或者4组火箭。
因为前期基础工作做的比较扎实,采用的又大都是比较成熟的技术,所以J-8的研制速度相当快,在正式批准J-8研制后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在1965年底就由601所完成了图纸设计,112厂也制造完成了J-8的前机身全尺寸木制样机。112厂在设计J-8的过程中,在总工程师高方启的领导下,采用了罗时大(时任副总工程师)提出的改进的装配工艺方案,综合了英国和苏联装配中的成功经验,在传统的“模线样板-标准样件工作法”的基础上,不按照常规做标准样件,采用以模线样板为依据,采用光学仪器结合型架装配机、局部模胎和局部量规的综合协调法。使用这种新的装配方法,J-8全机由近11500个零件和1200项标准件组成的上百个组合件,在总装中达到了一次装配成功,比112厂仿制的J-7完成同样工作还要顺利和准确。
正在J-8研制全面开始的时候,总设计师黄志千在国外因为飞机事故遇难,失去了设计经验丰富的黄志千,对J-8的研制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在黄志千遇难后,J-8设计由叶正大领导的飞机设计室负责,顾诵芬为副总设计师(后为J-8总设计师)。1966年3月开始,由601所的设计人员到112厂,与厂工艺人员和生产工人100余人组成三结合小组,对J-8进行现场设计和技术跟踪,先后采纳112厂工艺人员和生产工人提出的改进意见1660多条,其中包括对设计图纸的40项重大改进。
J-8的设计全面开始后不久,“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就席卷了中国大地,给J-8的研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1967年开始的武斗和夺权,使112厂的飞机生产线几乎陷入停顿。尤其当年夏季是武斗最激烈的时期,技术人员和工人上班的路上确实可以用枪林弹雨来形容。笔者在80年代到112厂学习的时候,在距离厂区不远的北陵公园的树林中,看到过埋着武斗中死亡的“烈士”的墓地,密集的坟墓充分的展现出当时武斗的激烈程度,也看得出在这个条件下继续完成J-8的研制的困难。
虽然面临很多的困难,但是J-8的研制进度仍然很快,到1968年7月,J-8首批的2架原型机就已经完成装配。其中0001号机作为试飞用机,而0002号机从1968年9月7号开始在112厂强度实验室进行了全机静力试验。0001号机在1968年12月19日,由试飞员尹玉焕和鹿鸣东分别驾驶进行了2次地面滑行试验。通过地面滑行暴露出了J-8样机中存在着大量技术问题,试飞小组确定J-8并不具备试飞条件,建议112厂和601所重新对飞机的设计和工艺进行全面复查和改进。
从1968年12月24日到1969年1月8号,112厂和601所经过对设计和工艺的全面复查,共查出62个一般性问题和23个影响飞行安全的关键性问题,并陆续的加以解决,在首飞之前的滑行中就发现了如此多的问题,可以看出当时我国在航空设计经验和技术应用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欠缺。在1969年7月2、3两日,尹玉焕驾驶改进后的0001号J-8机进行了5次地面滑行,最大速度达到250公里/小时,没有发现明显的技术问题。空军副司令曹里怀据此确定J-8机在当月5号正式首飞。在1969年7月5日,尹玉焕驾驶改进后的0001号J-8机进行了首次飞行,在低空完成了2次盘旋后安全降落。首飞J-8机机长21.52米,翼展9.34米,机高5.14米。
J-8首飞完成后就进入试飞定型的阶段,由于为J-8配套研制的雷达和电子设备无法按期完成,没有办法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全机配套。在无法完成设计中的全天候歼击机的配套工作的情况下,J-8机只能首先按照白天型歼击机的标准进行试飞定型。在当时研制的项目中因为机载设备拖飞机研制的后腿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这也是我国航空电子技术落后的客观条件决定的。
J-8发动机的发展
提到J-8就不能不说到815甲发动机,为满足J-8飞机增加推力的要求,1965年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606所)开始研制815甲(涡喷7甲)发动机。为了提高发动机推力,815甲采用了由航空材料研究所、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和沈阳金属研究所共同攻关研制的气冷空心涡轮叶片,在荣科、程华明、李薰和师昌绪等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仅仅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就完成了9孔高温铸造气冷空心叶片的研制工作,为815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采用气冷空心涡轮叶片使涡轮进口温度比815发动机提高100℃。1966年月,第1套气冷空心叶片研制成功,同年3月装配完成首台815甲发动机。1966年4月12日815甲发动机首次进行地面台架试车,发动机推力在原型机的基础上增加11%,油耗降低了14%,还采用分区分压供油和直流式喷油杆的加力燃烧室设计技术,技术性能达到设计指标(815甲发动机后被命名为涡喷7甲)。815甲在1968年6月通过了50小时长期试车,获准飞行。1969年815甲安装在J-8飞机上通过首飞考核。从1970年开始,815甲由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转到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继续研制。从1969年至1979年,总计完成零部件试验12000小时,地面和高空台试验2500小时,飞行试验1000多架次,发动机运转2200小时。涡喷7甲(01批)由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于1979年设计定型后投入小批生产,发动机首翻期为50小时。涡喷7甲(03批)由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于1981年12月设计定型,发动机首翻期提高到100小时。涡喷7甲(05批)是在(03批)基础上继续延寿改进,1989年设计定型,发动机首翻期提高到200小时。涡喷7甲发动机基本上与J-8飞机的各阶段同步完成,而为单发方案准备的涡扇-6最终却下马停研。如果J-8没有采用成熟可靠的双发动机方案,那么J-8最终能否出现在中国空军的装备序列里就很值得怀疑了。采用2台涡喷7甲发动机的J-8的推重比达到了0.89(正常起飞重量),推重比超过了J-7,与MIG-23基本相同。采用2台涡喷7甲发动机使J-8在飞行性能上与J-7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
10年试飞
有个比较广泛的说法是J-8从1969年首飞到1979年定型,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是因为四人帮和文革的破坏。我个人认为虽然有这方面的因素,但是这还不是唯一的因素,甚至不能说是主要的因素。造成J-8长期无法定型装备的根本原因还是国内航空科技和生产水平的制约。前文说过,J-8仅仅进行了2次滑行所发现的问题就需要厂、所先后解决85个缺陷。可见当时原始设计的极不完善,我们当初对于M2一级的先进飞机仅有的一点基础就是引进的MIG-21,而航空技术是个严肃的系统科学,任何一点的进步都需要充分扎实的理论基础进行支持,而这些正是我们当初设计J-8中所缺乏的。虽然J-8首飞成功,但是这距离需要达到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1969年到1979年的10年里,J-8累计飞行了1025个起落,共663飞行小时,这期间J-8出现的问题和故障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就是J-8的振动问题,在刚刚开始试飞工作不久,飞行M数在达到0.86的时候就出现了严重的抖振现象,试飞工作无法继续进行。对于因为扰流产生的振动,在现在的条件下解决并不是什么十分困难的问题,而当时我们却没有有效的试验条件,除了进行油流和地面振动试验外,就只有依靠飞行员冒着双发动机停车甚至飞机空中解体的危险进行实机试飞。这个问题困扰了J-8整整9年,直到1978年5月,还是通过在J-8飞行中,由顾诵芬乘座歼-6教练机在7000米高度,离J-8不到30米的近距离观察飞机上贴的绒线(绒线随气流摆动,可以表现出基本的流场情况)的摇动情况来确定问题的原因,最终是采用这样原始的方法发现问题的根源是由后机身截面变化过于突然形成的气流分离造成的,在找出问题的关键通过进行修形来消除了抖振。而J-8在超音速飞行时,在跨音速段M1.24速度时,同样出现了振动,这个问题也是在参考引进的MIG-23上的设计才最终得到解决。如果不消除亚音速和超音速振动问题,J-8也就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歼击机。可以说,J-8虽然存在文革的破坏,但是即使没有文革的干扰,只是出现的这些技术上的问题也无法让J-8完成的时间有多少提前。
J-8在试飞中,由于对新技术的了解不够,试验设备的缺乏,大量本应该在地面上进行试验发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实机上天去验证,要靠飞行员的勇气面对危险来发现故障。除了抖振外,J-8还存在发动机空中停车和后机身温度过高的问题。J-8在飞行中多次出现双发空中停车的严重故障。在1978年6月,王昂驾驶J-8在万米高空出现双发空中停车,在12000米高度3次启动不成功,飞机一直由12000米下坠到1500米高度才重新启动。同年10月,由滑俊执行的试飞任务中,飞机在高空出现双发空中停车,J-8机以每秒100米的速度下坠,滑俊在空中进行了6次开车,直到6000米以下才重新启动发动机。J-8前后出现数十次空中停车的故障,都依靠试飞员的勇气和熟练的操纵技术保证飞机安全返航,像J-8这样在技术上极度不成熟的机型,在经历过这么多的危险和故障的情况下竟然没有原型机坠毁,已经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个奇迹了。经过试飞员数十次的出生入死,终于找出了发动机空中停车的规律和原因,后来通过设计一套把控制平尾偏转和进气道锥体伸出的2套操纵系统综合到一起的攻角补偿机构,才解决了空中停车的问题。为排除进气道喘振现象,也是飞行员冒着飞机空中双发同时停车的风险,驾驶J-8飞机通过实飞才找出故障的原因并进行改进。J-8发动机停车问题的解决是试飞员用生命换回来的,可以说没有王昂、滑俊、鹿鸣东这些试飞英雄,J-8能否坚持下来实在是很值得怀疑。
J-8后机身温度过高的问题在J-7上就已经存在,J-8由于发动机推力增加,这个问题更加明显。1976年出现过因为机身温度过高烧坏减速伞和伞舱的危险情况,后机身温度过高的问题直到通过增加隔热材料和局部进行强制冷却措施后才有所改善。
我国当时薄弱的航空基础给J-8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前期技术储备不足,试验设备也很简陋,很多设计和技术都无法通过地面实验来完成,J-8不得不依靠实机飞行来验证理论技术是否正确,通过试飞发现问题来进行改进,这无论对飞机来说还是对飞行员来说都是十分危险的。仅仅以J-8的最大M速试飞来说,由于国内从来没有设计过速度这么大的飞机,设计是不是合理?强度计算有没有错误?飞机的纵向安定性是否有保证?这些问题连飞机设计师在当时都没有把握,问题的答案需要用飞机实际飞行来进行验证。在试飞过程中,J-8的试飞员每增加M速0.1就必须蹬舵使飞机侧转,人为破坏飞机的安定性来测试飞机的纵向安定恢复能力,如果飞机无法恢复就会陷入螺旋甚至会发生空中解体。J-8当时采用的与J-7早期型相同的带离式带盖弹射救生系统,弹射救生成功率很低,J-7就曾经因为多次出现过救生失败的情况,被飞行员称为“活棺材”。采用同样救生方式的J-8如果在试飞中出现严重问题,飞行员就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可以说J-8在空中每做一次极限动作,飞行员就等于向死神招一次手。就在这个每次极限飞行都可能要以生命为代价的情况下,试飞员还是用J-8飞出了超过设计指标M2.2的高速度。通过J-8的试飞过程使我国航空科研单位真正的掌握和了解了超音速飞机的性能特点,为之后的多个不同的型号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数据。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J-8具体技术问题的解决都是在1976年之后,10年的试飞时间在当时我国的航空技术条件下实在是不算长。而且我国更早引进的比较成熟技术生产的J-7战斗机,在技术上更成熟,难度更小的情况下,真正作到对MIG-21吃透,完成比较完善的J-7II的时间也是在1979年,并不比J-8完成的时间提前多少。而J-8飞机最关键的发动机也是在1979年定型完成的。J-8从提出方案开始到定型,前后共用了15年的时间,从1969年首次试飞到1980年3月2日国家军工产品委员会同意J-8设计定型,这期间J-8一直处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中。即使J-8由601所完成基本试飞后转到112厂设计科之后,还由厂设计科先后解决了机炮空中射击卡弹、航炮射击压力损坏口盖、液压缓冲瓶空中漏油、倒飞油箱螺栓断裂、方向舵20号摇臂断裂、垂尾翼尖破坏、应急风动泵损坏等技术问题。只有在解决这些问题后,J-8才基本上算是研制成功。
10年的试飞过程虽然使J-8的性能远远的落后于世界的先进水平,但是J-8是我国第一个走完全部研制过程的第二代战斗机,为我国飞机的生产和研制积累了经验,也为后来一系列J-8战斗机的基础。J-8(白天型)全长21.52M,翼展9.34M,机高5.41M,机翼面积42.19㎡,主轮距3.74M,纵向轮距7.34M。正常起飞重量13850㎏,最大起飞重量16780㎏,空机重量9285㎏。最大M速2.25,升限20800M(最大21400M),最大航程2240KM,最大续航时间2小时40分。最小机动表速330KM,最大爬升率200M/S。飞机的性能达到了计划中的超过J-7和F-104的要求,部分性能达到或者接近了二代机先进水平。不过由于204雷达等成品的研制进度落后于飞机的研制进度,原设计中的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的要求没有达到,J-8只有先安装雷达测距器,作为白天型战斗机定型交付。J-8项目从1964年发展到1980年,用了15年的时间才完成。到J-8完成的时候,原定的作战目标F-104、F-105和B-58都已经从美国空军中退役,以F-14、15、16为代表的第三代战斗机已经批量装备美国海、空军。虽然J-8定型时的状态并没有满足空军提出的技术要求,但是由于80年代初的中国空军装备已经严重落后,空军还是在112厂设计全天候J-8的同时采购了一部分J-8白天型用来应急。
112厂为了J-8的生产,于1974年7月开始建……停产。
J-8I的研制
J-8定型的时候并没有达到空军在1964年最初提出的技术要求,最主要的问题就是J-8缺乏全天候作战能力。作为J-8的全天候改进型,J-8I主要在机载电子和武器系统上进行了改进,加装了204雷达和电子对抗等11项电子设备;改装了敞开式弹射救生系统,实现了零高度、小速度条件下的安全救生;武器系统改进为可以携带4枚PL-2乙空空导弹,把30MM航炮改为2门双管23MM炮,单炮射速由850发/分提高到3000~3400发/分,单位时间射弹数量提高了3.5~4倍,超过了美国战斗机装备的M61航炮的火力强度,使J-8I的近距离空战火力密集度和命中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为了实现J-8的全天候作战能力要求,提高飞机作战性能,601所在1978年2月发出了J-8I的设计图,根据三机部的批示,601所和112厂在1979年6月5日合并组成了松陵机械公司。松陵机械公司在1980年组装完成了首架J-8I原型机。J-8I的S005号原型机在1980年6月25日在场内进行首次地面发动机试车,在试车20分钟后,由于液压泵选型不当,在功率达到80%时液压泵接口与导管连接处出现共振破坏,液压红油喷到发动机尾喷口处起火燃烧。整架科研飞机被烧毁,附近另外1架返厂大修飞机也因为来不及转移而一同被烧毁,这次事故不但损失了2架飞机,造成了700余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使重要的科研成果付之一炬,拖延了新机的研制计划。为了保证研制进度不受事故的影响,112厂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改进设计并重新生产了1架J-8I原型机,在1981年4月24日,0101号J-8I原型机首飞,10月7日,0102号也首飞成功,J-8I终于达到了J-8在1965年所确定的技术要求。
J-8I的试飞从1981年4月24日到1984年11月,共用了三年半的时间来进行飞机性能试飞,其中主要是对204雷达、火箭弹射救生系统和改进的武器系统进行试飞,并且通过改进提高了飞机的技术性能和可靠性。由于增加的电子系统占用了内部油箱的部分空间,J-8I增加了空机重量,载油量也略有减少。J-8I在1985年7月27日批准定型,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走过了高空、高速战斗机研制的全过程。但是J-8的研制在国内技术条件和政治条件的限制下,研制时间拖的过长。从提出研制计划到J-8I定型投产前后用了20年的时间,20年磨一剑,剑却越磨越钝,现实的情况是J-8I在投产之时就已经落后于时代,不得不用更新的机型去代替它。
侦察机改型
(略)
J-8II的发展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军用飞机在技术和性能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作为我国70~80年代最大的威胁的苏联,已经普遍装备MIG-23型战斗机,J-8I虽然在飞行性能上和MIG-23互有长短,但是在机载武器和电子设备上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相当于MIG-23早期出口型)。在国内新研制的J-9、11、13项目都因为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纷纷下马后,面对国外先进作战飞机的威胁,空军一时之间竟然无机可用。为了在比较短的时间里用较少的费用研制出足以与MIG-23一类战斗机对抗的机型,601所提出了在J-8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来满足战术和技术要求的方案,空军也同时提出了改进J-8飞机作战性能的要求。
从7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军事交流中我国空军和航空生产部门对国外先进航空科技和作战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引进西方国家作战飞机的计划都因为经济因素而没有成功,但是在设计思想和成品引进方面收益很多。在加强了对西方国家航空技术了解的同时,我国也通过特殊渠道引进了MIG-21后期型和MIG-23早期型及其配套发动机的样机。为我国作战飞机设计中充分融合东、西方航空技术提供了条件。
1980年5月31日,空军以80司科字44号文件正式上报了J-8改进型的战术技术要求。1980年9月4日,总参、国防科委以80参装字第594号文件正式批复同意,并且命名为J-8II型飞机。J-8II改进的目的是为了对抗MIG-23战斗机和SU-24战斗轰炸机,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装备先进的雷达火控系统,在增加拦射空战能力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飞行性能上在保持J-8高空高速能力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国外空军在实战中取得的经验,提高了飞机的中、低空亚、跨音速机动能力,着重提高了J-8II飞机的滚转、爬升、盘旋和加、减速飞行性能。
因为我国航空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J-8II的研制上参考了MIG-23上比较成熟的技术。J-8II由J-8的机头进气改为两侧进气,采用了带辅助进气门的2元3波系进气道和折叠式单腹鳍。换装了增加推力WP-13发动机,总加力推力达到13200KG,机翼上增加1对外挂点,使全机外挂点达到7个,提高了外挂负荷的能力。固定武器为1门23-3型双管自动航炮,执行对空作战任务时全机可挂4枚空空导弹和3个大容量副油箱。也可外挂4组57-2空空火箭或者4组90-1空地火箭。在对地攻击时可以外挂8枚250KG低阻航弹,载弹量为2吨。
J-8II最大的改进就是改用两侧进气道,J-8II的进气道外形与MIG-23的接近,但是在位置上有一定的区别。采用2元3波系进气道满足WP-13进气大流量的需要,可调节的激波板通过产生斜激波将超音速气流速度降低,在调节板上形成一个正激波使气流速度保持在M0.7左右。通过采用新的进气道,J-8II的超音速进气效率与J-8原型基本相同,在中、低空亚音速条件下进气效率增加了……%,提高了飞机中、低空动力性能。机翼翼形与J-8相同,但是在J-8采用的锥形扭转的基础上进行……件下取得了很好的增升减阻的作用,提高了飞机的亚音速巡航性能和中、低空机动性能。J-8II在气动力设计方面达到了二代机中比较先进的技术水平,实用升力系数可以达到……。
J-8II改进了飞机的控制系统,应用了自动增稳系统和先进KJ-12驾驶仪,使J-8II具有增稳、自动配平、自动改平、定高和低高度自动拉起的能力。是我国第1种装备了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的作战飞机。通过采用自动增稳系统取得的经验与引进的技术相结合,为J-8II安装了电控的差动平尾,使J-8II的亚音速滚转效率J-8提高了45%,在水平机动性能上比较J-8有了明显的提高。J-8II成为在引进SU-27前,中国空军装备的综合机动性能最好的作战飞机。
为了降低飞机的空机重量,J-8II大量采用蜂窝结构和非金属材料,改进了飞机的结构设计,使J-8II在与J-8I相比结构改变很大的情况下,空机重量只提高了520KG左右。
J-8II在提出技术指标要求后研制进度很快,到1983年4月601所就已经发出J-8II全部的设计图,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原松陵机械公司)在1984年3月组装完成第1架J-8II原型机。在1984年6月1、2两日,J-8II原型机进行了首飞前的滑行试验,通过3次低速、2次中速和3次高速滑行检验,J-8II的滑行、地面转弯、刹车和抬头性能于J-8相当,测试数据与理论计算完全符合。在6月12日,J-8II机由曲学仁驾驶首飞成功,使J-8II型机成为我国第1种比较现代化的先进战斗机。J-8II从开始生产工艺准备到首飞只用了18个月,540天的时间,从制造到首飞的整个过程都十分顺利。J-8II在首飞前共完成了39项总计11000次的风洞吹风实验,动、静力实验25项和系统、结构实验58项。我国从1965年到1980年期间建立和完善的航空基础实验设备和J-8研制取得的经验,对J-8II的前期研制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在文革后期的混乱时期,我国航空工业继50年代“大跃进”后又出现了一次冒进,在“两个大搞”(大搞运输机、大搞直升机)和大上项目的干扰下,不顾实际的技术和经济条件,盲目的上项目,结果因为技术和资金的原因纷纷下马,仅70年代后期我国就先后调整、下马了30余个航空项目。发展政策上的失误在自己和时间上给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破坏。
J-8II就是在对航空系统项目进行“清理、整顿”后,根据按照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的“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发展思想,采用比较稳妥可靠的研制方法进行新机研制,研制J-8II的目的就是争取以最快的速度研制出新型飞机来改善空军已经严重落后的飞机武器装备,并且用来为研制更新一代战斗机积累经验。
J-8II应该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重新开始对外交流之后,经济和技术高速发展的成果在航空工业型号发展上的直接体现。J-8II的设计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在现有机型上进行改进提高以满足空军作战需要,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性能上尽量压制主要的作战对手,作为下一代战斗机装备前的过渡和为新机研制研制争取时间。J-8II与J-7III一起成为三步走中“更新一代”的代表型号。
J-8II机身长21.389米,翼展9.344米,机高5.41米,机翼面积42.2平方米。空重9822.7公斤,正常起飞重量14.3吨,最大起飞重量18.89吨。最大速度M2.2,最大飞行表速……公里/小时,实用升限20000米;爬升率(H=1KM,M=0.9)为……米;(H=5KM,M=0.9)为……米。水平加速时间:(H=1KM,M0.7~1.0)为……秒,(H=5KM,M0.6~1.25)为……秒。盘旋过载:(H=1KM,M=0.9)……G,(H=5KM,M=0.9)……G。离地速度……公里/小时,起飞滑跑距离……米。着陆接地速度……公里/小时,着陆滑跑距离……米(刹车,放伞)。基本航程大于……公里,最大航程大于……公里,最大作战半径(高-高-高)……公里,最大续航时间*小时30分。
八二工程”夭折和J-8II的自主发展
J-8II在首飞后就进入了试飞定型阶段,由于前期工作比较扎实,包括配套发动机等方面的进展与飞机基本同步,所以飞机在飞行性能方面没有出现明显的设计问题,J-8II型飞机在飞行性能试飞上的进度很快。虽然飞机性能满足了技术要求,但是一直困扰我国军用机的成品落后于飞机的问题又出现在J-8II上,为J-8II项目配套研制的雷达和电子系统的进度没有赶上飞机研制的速度,同时以PL-4为代表的武器系统性能也已经落后。为了在国产系统完成前保证J-8II的战斗力,在1986年我国开始与美国就引进成熟的电子技术改进J-8II进行谈判,在1987年正式开始中、美合作改进J-8II的“和平典范”计划,这项在国内称为“82工程”的项目,是计划引进美国的AN/APG-66雷达、平显和火控计算机等先进电子设备对50架J-8II进行改进,包括5套备用设备共需要资金5.5亿美元。这批J-8II原来准备用来作为对北方边界的空中防御力量的中坚,并且作为国产机载设备完成前的过渡,但是这个计划在1989年夏之后,因为政治上是因素被美国单方面停止。
虽然“82工程”没有取得成功,但是我国航空技术人员通过在“82工程”中与美方进行的合作,在被孤立和封锁了20余年后,又得以了解了世界先进航空技术发展的情况和现代化空战的特点,尤其对于先进航空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对于战斗机作战能力的巨大促进作用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开阔了视野。这方面的收获可以说是“82工程”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
(以下内容略)
J-8B
在为J-8II改进电子设备的“82工程”夭折之后,J-8II开始采用国产电子设备进行生产改进,根据空军飞机编号体系的变化,在J-8II的0批状态基础上改进设计的飞机编号被称为J-8B型全天候战斗机。J-8B是J-8II系列的第一个批生产实用型号。在谈到J-8B之前必须先明确型号的类型,很多资料中把J-8B称为J-8IIB,实际上这个说法是错误的,J-8B是从J-8II的基础上为中国空军生产的改进型,而J-8IIB则是在J-8II的基础上改进的出口型,既J-8IIM的早期型号名称,虽然这两个型号总体上区别不大,但是却代表着不同的机种,并不能混用。
J-8B的发展过程等于是在设计上给J-8II补课,因为航空电子技术的落后,原来计划中装备J-8II的雷达电子设备和导弹武器系统都没有按期完成,这就造成了J-8II虽然平台已经完成却不能形成战斗力的困境。与国外合作的“82工程”最终的失败也使J-8II利用国外产品进行改进的道路断绝。为了保证中国空军装备的第一种在设计上具有全天候中距离拦射能力的飞机不会成为摆设,采用国内生产的设备成为J-8B唯一的选择。J-8B是我国设计完成的第一种适合现代战争条件的战斗机,机上使用的电子设备、武器系统是我军当时最复杂的,也是我国空军第一种装备了全面的电子对抗系统的机型,其综合战斗力水平远远的超过了当时空军的其他装备。
J-8B直接采用了J-8II的机体和动力系统,其飞行性能和技术特征与J-8II完全相同,改进主要体现在内部设备方面。J-8B用新研制的平视显示器代替了J-8II上使用的陀螺稳定光学瞄准器,新型的平视显示器与雷达火控系统和飞行控制计算机相结合,具有前置跟踪、热线瞄准、导弹设计参考标志和导航信号显示等多种功能,极大的提高J-8B型飞机的火力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武器的瞄准精度。
火控雷达系统和中距离拦射导弹是先进战斗机的主要标志,我国在这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有比较大的差距,……(略)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航空展上展出的J-8B的图片中,可以看到J-8B在机翼中央挂点挂载有外形与AIM-7F类似的中距离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证明J-8B在当时已经初步具备了基本的拦射空战能力。
……
争气机J-8III
在“82工程”失败后,我国一方面在J-8II的基础上改进生产J-8B型飞机,一方面又在J-8II的基础上采用更多的先进技术和新研制的航空动力系统来发展与J-8B相比技术跨度更大,综合作战能力更强的J-8改进型。……使这个型号作为一个在J-8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阶段,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J-8D
(略)
J-8IIM
J-8IIM是J-8II完成定型后不久既开始研制的出口用改进型,在J-8B的机体上采用了由俄罗斯引进的雷达火控设备和导弹武器系统进行改进,J-8IIM在1996年3月首飞后就参加了1996年的第一届珠海航空展。……在控制上实现了双杆操纵并且具有一平双下的现代化座舱显示界面。
J-8IIM是一种具有多用途作战能力的先进机型,……从2004年珠海航空展上得到的消息,J-8IIM已经用国产的先进雷达和导弹武器系统代替了俄罗斯的武器系统,在技术上J-8IIM原来采用的相应产品在技术水平上提高了很多,尤其是在导弹武器系统方面整整提高了一代,使目前的J-8IIM的综合作战能力比1996年刚刚推出时的J-8IIM提高近*倍。
J-8II机身长21.389米,翼展9.344米,机高5.41米,机翼面积42.2平方米。空重……公斤(最初的数据为10030公斤),正常起飞重量……吨(带2枚格斗弹),最大起飞重量18.89吨。最大速度M2.2,最大飞行表速……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8500米;爬升率(H=1KM,M=0.9)为……米;(H=5KM,M=0.9)为……米。水平加速时间:(H=1KM,M0.7~1.0)为……秒,(H=5KM,M0.6~1.25)为……秒。盘旋过载:(H=1KM,M=0.9)……G,(H=5KM,M=0.9)……G。离地速度……公里/小时,起飞滑跑距离……米。着陆接地速度……公里/小时,着陆滑跑距离……米(刹车,放伞)。基本航程大于……公里,最大航程大于……公里,最大作战半径(高-高-高)……公里,最大续航时间*小时20分。
(略)
新一代J-8系列飞机
(以下4个型号内容略)

机载设备和武器系统的发展
J-8的发展在我国航空发展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由于J-8系列飞机发展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我国航空科技发展的缩影。J-8发展的过程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从小到大,从引进仿制到独立研制,从生产单一类型到能够研制和生产门类齐全、性能先进的多用途先进机型的过程。
飞行控制系统:我国歼击机飞行控制系统最初是从研制阻尼器开始的,为了提高J-7战斗机的高空飞行性能来打击入境的无人驾驶侦察机,在J-7上安装了自行设计的阻尼器,试验证明效果比较好。J-8飞机为解决方向舵嗡鸣形成的抖振问题,也研制过方向舵阻尼器装机使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J-8II的设计中,通过在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为J-8II研制了KJ-12驾驶仪,KJ-12具有具有增稳、自动配平、自动改平、定高和低高度自动拉起的能力,提高了J-8II的作战性能和飞行安全可靠性。J-8II的飞行控制系统性能相对比较完善,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为后续改装先进的电传操纵系统留出了很好的基础。
早期J-8II的座舱设计(略)

一代综合航空电子系统的试验和应用;(略)

二代航空电子系统的技术发展:(略)

873和973成果的应用和验证:(略)

火力控制系统:J-8系列飞机的研制时间跨度大,火力控制系统也随飞机型号的改进而不断的进行发展。J-8的瞄准系统采用了和J-8配套研制的射瞄-8光学射击瞄准具,射瞄-8光学射击瞄准具采用了半浮计算陀螺和模拟式计算机技术,射瞄-8光学射击瞄准具在1976年设计定型后不久,又采用半浮速率陀螺取代半浮计算陀螺,近一步改进了瞄准器显示信号,设计出了射瞄-8甲光学射击瞄准具,射瞄-8甲作为J-8白天型和全天候型的配套武器系统在1982年1月定型。射瞄-8甲光学射击瞄准具是我国第一种采用速率陀螺作为歼击机测量装置的瞄准系统。J-8II设计中采用了和大气数据计算机交联的平视显示器来代替J-8使用的射瞄-8甲光学瞄准具。由于平视显示器定型时间落后于飞机的定型时间,在早期生产的J-8II飞机上仍然使用光学瞄准具。
火控雷达是现代作战飞机电子系统的核心,在60年代由于受技术和基础工业水平落后的限制,我国雷达技术水平长期徘徊不前。采用单脉冲体制的SL-4、JL-7雷达完成的时间都在80年代,雷达技术落后严重的限制了空军战斗机部队的战斗力。我国在机载雷达技术方面因为长期与国外隔绝,技术发展没有赶上国际发展的趋势。J-8I的SL-4雷达技术与MIG-21后期型采用的雷达类似,而J-8II原型的SL-5雷达在技术水平上仅与F-4和MIG-23上使用的雷达相当。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雷达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达到25年,而且在人机工程和使用操纵上也有很大的差距,J-8II早期使用……战要求。
J-8白天型机采用的是由782厂研制的226型测距雷达,226型测距雷达具有抗同频异步干扰和距离拖曳欺骗干扰的能力,改进型226乙雷达还采用了电控频率捷变和数字处理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抗电子干扰的能力,但是由于没有全天候作战能力,所以最终在J-8I上被SL-4雷达所取代。
J-8使用的SL-4雷达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1种机载火力控制雷达,采用单脉冲体制,液压驱动和实现了晶体管化。SL-4在1971年装机试飞后发现存在很多的技术问题,从1971年到1981年,机载雷达研究所(607)和四川机载雷达厂(长虹)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试验工作,由于研制时间拖的过长,没有完成装备J-8机的研制计划。直到1981年开始,才配装J-8I的原型机进行科研试飞,直到SL-4在1984年定型后,J-8才真正的成为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的战斗机。
为J-8II配套研制的是……多功能火控雷达,SL-5采用了……自检技术。可以进行拦射攻击,配合雷达制导导弹具有超视距作战能力,并且具有有限……雷达设计和定型时间过长,在设计完成后已经不能满足空军战斗机在现代战争中对空作战的需要,不得不紧接着开始进行替代用的PD雷达设计。
由单脉冲到PD的跨越(略)
超越高峰(略)
电子对抗系统:J-8白天型机电子对抗能力不足,只有简单的3公分机尾告警器,可以对后半球雷达信号进行告警。在1981年为J-8I配套研制了机载全向雷达告警接收机,提高了工作频率范围和辐射源识别能力。
J-8II在设计中根据发生过的多次局部战争中战斗机的作战经验,强调了电子对抗能力和飞机在高危险作战环境下的生存能力。采用了新研制的由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化机载全向雷达告警接收机。可以同时对多个雷达信号进行探测和识别,并可以排列威胁等级。具有重编程和存储、再现功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并可适应电磁环境变化。J-8II上与雷达告警接收机配合使用的还包括布置在进气道下表面的消极干扰弹投放器与主动电子对抗系统,J-8II的主动电子对抗系统采用……工作体制,具有……双重功能。整套设备体积小、重量轻,可安装在机身内部,满足了歼击机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对雷达电子对抗系统的需求。
装备在新一代产品上的……(略)
导航系统:导航定位设备是飞机在飞行中确定位置的导航系统,是执行作战任务和在训练中确定飞机位置的重要装置。J-8的导航系统比较简单,航向姿态系统系统是与模拟式大气数据系统配合使用的航道罗盘和指引地平仪,这套系统技术水平落后,故障率高,J-8I型机和J-8侦察型都曾经因为罗盘失灵而出现迷航造成过飞机损失。为了满足新一代飞机导航系统的要求,在J-8II上安装了自动控制研究所研制的563式挠式惯性导航系统,1986年开发完成的563惯性导航系统是我国实用化的第一代通用挠式惯性导航系统,563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在导航系统技术上达到了国际70年代早期的技术水平。使J-8II飞机的导航定位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563到573(略)
武器系统:航空机载武器系统一直是我国战斗机发展中的弱点,在J-8发展过程中,机载武器系统一直没有跟上飞机发展的速度。J-8原始设计中准备采用的是新设计的30MM单管转膛速射炮,设计中的转膛速射炮射击速度可达到1500~1600发/分,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和基础设计思想的错误,新航炮在试验中长期无法达到技术要求,不得不使用旧式的30-1型30MM单管代替炮,射击速度下降到800~850发/分。直到J-8I开始采用根据苏联航炮仿制改进的23-3式双管23MM炮,火力性能才达到基本要求。
现代飞机作战中导弹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国空空导弹是从引进苏联K-5(PL-1)和K-13(PL-2)技术开始发展起来的。仿制的PL-1导弹性能差,射程小,无法应用J-8飞机上。而只具有尾后射击能力的PL-2导弹的发展很慢,导弹的机动性和抗干扰性能都很差,不具备格斗空战的能力。改进导引系统的PL-2B到1981年9月才完成定型,而且性能也只达到美国越战初期的AIM-9系列导弹的技术水平。在1965年开始为J-8配套研制的PL-3号导弹提高了导引头性能和导弹射程,是一种具有一定格斗作战能力的新型导弹,在1979年由J-8挂载空射成功,1980年4月设计定型,PL-3在性能上比PL-2有所提高,但是也不能满足80年代的作战要求。继PL-2后投入使用的第2代红外导弹是PL-5B,PL-5B也是在60年代开始研制的,到1986年才完成定型工作,即使是PL-5B也只是具有尾追攻击的能力。直到80年代前期从国外引进具有全向格斗空战能力的“蛇”-3导弹技术后,生产的PL-8型导弹才使J-8系列飞机具有能够和国外先进导弹性能接近的近距离作战导弹武器系统。
雷达制导导弹是作战飞机进行迎头拦截和全天候作战的主要武器系统,在J-8研制开始后不久的1966年,就展开了配套使用的雷达制导PL-4导弹的研制,PL-4导弹也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长期无法完成,直到1984年才完成首批样弹的生产。PL-4气动外形类似美国AIM-7E空空导弹,综合作战技术水平只接近AIM-7E2,而且还有很多技术问题没有解决。PL-4的研制拖延到1985年时,因为战术和技术性能落后过多,已经无法满足J-8I系列战斗机的作战要求,而被迫下马停研。原计划通过“和平典范”项目来引进美国的AIM-7F也在1989年后停止。造成J-8系列飞机长期没有中距离雷达弹可以使用,直到1995年在解决了一系列雷达和导弹的问题后,J-8才具有一定的拦截作战和中距离空战的能力。雷达和武器系统的研制问题使J-8I飞机,和重要的J-8II飞机形成战斗力的时间向后拖延了6~7年,对空军战斗力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代多型的PL-8(略)
两代A弹的应用和发展(略)

内、外结合的新一代格斗精灵(略)
12号工程(略)

航空动力系统的发展过程(略)
材料和结构设计:
复合材料(略)
钛合金(略)
J-8系列飞机在空、海军使用中的经验和教训:(略)
J-8各型号的地位和战术应用(略)
J-8系列飞机的意义和发展
J-8飞机是从1964年开始进行研制的我国第1种现代化歼击机,J-8的发展是我国航空工业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善空军武器装备的最初的尝试,也是在1989年前最成功的尝试。在上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航空工业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和发展了起来,使中国迅速进入的世界上能够生产先进作战飞机的国家的行列。但是在苏联帮助下建立起来的航空工业并不完善,苏联只教会了我们“仿制”,并没有让我们真正掌握“研制”的能力。所以在苏联停止援助和撤走专家后,在1961年到1976年间的15年里,当国外军事航空技术出现了迅速的发展。在美、苏等国的航空技术飞速发展的时候,尤其是通过越南和中东战争取得的实战经验,使战斗机的发展已经由第二代提高到第三代的时候,我国航空工业却长期处于政治运动的破坏和薄弱的科研生产能力限制下,整体航空技术的发展十分缓慢,连1961年引进MIG-21都没有真正的吃透用好。
在中苏关系破裂后,国外对我国全面的技术封锁使我国无法与国外进行航空技术交流与合作,无法通过吸收国外先进航空生产和使用的经验来提高国内飞机的设计水平。而苏联在1961年提供的MIG-21F13飞机是MIG-21系列的最初期型,无论是在飞机和发动机上都很不成熟,在设计上也不完善,国外装备的MIG-21F13型很早既被淘汰。我国在吃透MIG-21技术的同时提出发展J-8飞机是个十分重要的决定,对中国航空工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J-8研制的开展首先是保持住了航空科研生产体系的基础,J-8飞机研制的过程正是航空工业不断学习和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通过对J-8飞机的研制使我国航空科技工作者实际走过了现代化战斗机的整个发展过程。通过J-8飞机的设计、试飞和改进,锻炼了技术人员,积累了飞机设计和制造的经验,走出了战斗机研制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其次是使空军提高了装备技术水平,虽然J-8在定型的时候已经远远的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在1980年的时候,在中国空军还是以J-6为主要作战飞机的情况下,J-8作为我国空军装备的第一种作战性能相对全面的二代战斗机,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而且J-8系列飞机的发展潜力很大,尤其是J-8II飞机是我国在1992年以前最先进的作战飞机。
航空科研和生产需要循序渐进的发展和长时间的技术积累,中国空军和设计单位清楚的知道J-8性能上的缺陷,在J-8研制开始后不久就先后开始了J-9、10、11、13的研制,但是这些型号都因为技术条件和发动机等问题先后下马。在1990年以前,中国战斗机发展计划中只有J-8系列走过了整个研制过程进入了空军装备体系。J-8系列飞机从1964年开始研制J-8到J-8II在1988年10月15日正式定型,经历了24年的发展时间。在1964年到1976年的这段时间,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受到技术基础薄弱和长期的政治运动的干扰,发展过程十分缓慢。从1976年到1988年期间,我国摆脱了“突出政治”的极左思想的影响,开始了与国外的技术和经验交流,对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突破了多个长期困扰我们的技术瓶颈,大量长期停滞的型号在这期间先后完成。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了我国空军的装备水平和作战能力。从1990年开始到现在,随着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军事航空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而由J-8II发展起来的新一代J-8系列飞机,采用先进的航空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先后发展了3个系列的多种先进型号。
J-8系列飞机的发展是我国航空工业自强不息、努力进取的体现。J-8飞机中最完善的J-8II系列飞机,具有相对先进的技术性能和很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通过采用先进航空技术对原有机型进行改进,先后发展了……型,使第二代技术的J-8II系列飞机具有了一定的第三代战斗机的性能水平。J-8系统飞机因为机体空间大,技术性能相对先进,得以在很长时期里成为我国先进航空技术的验证机,我国发展的多项航空技术都是通过J-8系列飞机进行的飞行验证,对于航空技术发展十分重要的数字式三轴电传操纵系统、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综合航电系统都是由J-8系列飞机试飞完成的。作为科研试飞平台的J-8系列飞机也在我国第三代先进战斗机的研制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J-8系列飞机上试验和完成的数字化电传操纵系统、主动控制技术、数字化综合火控系统、先进航空材料和制造技术都已经应用在J-8新型号和国产第三代先进战斗机的研制和生产中。J-8系列飞机作为我国战斗机生产中承上启下的一个型号,为我国军事航空技术的发展和空军战斗力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呵呵,删了很多呀。
恩 是啊
呵呵
转来时候就这些了
看了觉得不错
[em02]
老周,杂志区早有了啊
确实杂志上已经等完了
啊?
不是吧
那我不知道啊
呵呵
罪过罪过

[em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