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英国两科学家分享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12:51
比利时英国两科学家分享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观察者    2013-10-08 20:55:13

中新网10月8日电,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8日在瑞典揭晓,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又称“上帝粒子”)的理论预言获奖。

希格斯玻色子,又称“上帝粒子”,是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也是解释物质质量之谜的最重要粒子。恩格勒今年81岁,希格斯84岁,两人1964年各自提出了希格斯玻色子理论。

1964年,恩格勒和罗伯特·布绕特(已故)共同提出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理论。同年,彼得·希格斯也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文章,提出希格斯机制理论。

比利时英国两科学家分享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地时间2012年7月4日,瑞士Meyri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学家举行新闻发布会,称发现了一种新的亚原子粒子,这可能是难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

2011年12月1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迹象。但经考虑实验其它误差后,宣布实验结果无效。2012年7月4 日科学家宣布发现了一个新粒子,与希格斯玻色子特征有吻合之处。

2013年生理学或医学奖7日已经揭晓,3位科学家因对细胞运输系统的研究而共享殊荣。他们分别是:来自耶鲁大学的美国科学家詹姆斯·M·罗斯曼、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美国科学家兰迪·W·谢克曼、以及斯坦福大学的德国科学家托马斯·C·苏德霍夫。

8日物理学奖揭晓之后,化学奖和文学奖将分别于9日和10日宣布。11日和14日,和平奖和经济学奖也将陆续揭晓。

英科学家希格斯反感“上帝粒子”称号:我是无神论者

1964年,彼得·希格斯发表了一篇学术理论文章,提出一种粒子场的存在,预言一种能吸引其他粒子进而产生质量的玻色子的存在。他认为,这种玻色子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是电子和夸克等形成质量的基础,其他粒子在这种粒子形成的场中游弋并产生惯性,进而形成质量,构筑成大千世界。

这种理论中的粒子后来被别人以“希格斯”的名称命名,外号“上帝粒子”。

当其他粒子相继被发现时,48年来,“上帝粒子”始终遁形。

这一理论刚刚问世时,没有获得太多支持,直至后来,越来越多科学家认同这一理论,并在这一假设基础上构建“标准模型”的概念,并不断完善成今天的粒子物理学理论。

2012年7月4日,希格斯应邀出现在欧洲核研究组织位于日内瓦的总部。媒体记者一拥而上,老人显然有些惊慌。“难以置信,”老人说,“居然在我的有生之年发现了它。”

当年与希格斯共事的一些科学家开始回忆希格斯玻色子理论问世之初所遭受的磨难和挫折。在学术上跟随希格斯多年的物理学家阿兰·沃克说,希格斯第一篇有关玻色子的论文,原本打算在权威杂志《物理快报》上发表,但投稿遭拒。

“他(希格斯)当时说,‘好吧,他们不懂’,”沃克说。

后来,几经修改,希格斯的第二篇论文发表在美国期刊《物理学评论》上,那是希格斯有关玻色子的设想第一次公开发表。

谈到希格斯这个人,沃克说:“他脾气相当温和,非常绅士,但在物理学上他有些固执。”

有意思的是,当别人提到“希格斯玻色子”时,希格斯总是诚惶诚恐,因为他觉得“不配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这种粒子。而且,他对“上帝粒子”的外号更加反感,因为他坚称自己是无神论者。(凌朔 新华社今晨特稿)

翻页请看《科学》评出2012十大科学进展,上帝粒子居首

美国《科学》杂志网站20日公布了该刊评选的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其中发现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被列为本年度最大科学突破。

1 发现“上帝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是英国教授彼得·希格斯在上世纪60年代的理论研究中预言存在的粒子,是物质的质量之源,其他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构成的“海洋”中“游弋”,受其作用而产生惯性,最终才有了质量。在物理学“标准模型”所预言的基本粒子中,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后一种被证明存在的基本粒子,由于它极为重要又难以寻觅,曾有人开玩笑说它是“上帝诅咒的粒子”,后来常被称作“上帝粒子”。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今年7月4日宣布,该中心的两个强子对撞实验项目——ATLAS和CMS均发现一种新的粒子,具有和科学家们多年以来一直寻找的希格斯玻色子相一致的特性。数据的确定性为5西格玛,即理论物理界可以确认“发现”的水平。《科学》杂志认为,这项发现将“标准模型”拼图中的最后一块填充到位,虽然尚不清楚该发现未来将把粒子物理领域引向何处,但其对物理学界的重大影响不可否认。

2 丹尼索瓦人基因组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将特定分子与单股DNA相结合的新技术。通过这种技术,他们利用一个距今7.4万年至8.2万年的指骨碎片获得了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组高覆盖率测序数据,重建其基因组全序列。从如此古老的样本中制作出高品质全基因组,意味着科学界在古代DNA测序领域取得巨大进步。

3 用干细胞制造卵子
日本京都大学研究小组今年10月报告说,他们首次利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成功培育出实验鼠的卵子,并使其受精从而诞出健康小鼠。实验结果未能达到科学家们的终极目标——完全在实验室中得到卵细胞,但它为研究基因及其他影响生育和卵细胞发育的因素提供了强有力工具。

4 “好奇”号火星车着陆系统
重达900多公斤的美国“好奇”号火星车8月6日借助由火箭提供动力的、名为“天空起重机”的助降系统缓缓在火星表面着陆。从进入火星大气层到着陆仅用了7分钟,虽然难度高、风险大,但着陆过程堪称完美。

5 X射线激光给出蛋白质结构
一个科学家团队利用比传统同步加速辐射源亮10亿倍的X射线激光确认了布氏锥虫所需的一种酶的结构。这一进展证明用X射线激光照射的方式来解密蛋白质结构的可能性。

6 基因组的精密工程
对高等生物DNA的修改和删除一般而言无法确定结果。不过在2012年,一种名为“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的工具赋予研究人员改变或消灭活的斑马鱼、蟾蜍、牲畜甚至病人细胞中特定基因的能力。这种技术被证明与基因靶向技术一样有效但较为廉价,而且能让研究人员确认基因及突变在健康人和病人中的特定作用。

7 马约拉纳费米子
它是一种反粒子就是自身的粒子,物理学界有关其是否存在的争论已持续了70多年。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科学家今年首次观测到马约拉纳费米子存在的坚实证据。这一发现已促使科学家努力将马约拉纳费米子结合到量子计算中,因为他们认为,由这些神秘粒子组成的“量子比特”会比目前数字计算机中所拥有的比特更有效率地存储和处理数据。

8 “DNA元素百科全书”计划
国际科学界9月5日宣布,“DNA元素百科全书”计划获得了迄今最详细的人类基因组分析数据,这是“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国际科学界在基因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本次公布的数据显示,人类基因组中约80%的基因都有某种确定的功能。这些新细节能帮助研究人员理解基因受到控制的途径,并摸清某些疾病的遗传学风险因子。

9 人脑-机器接口
美国布朗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今年展示了让瘫痪病人用意念移动机械臂并从事复杂三维运动的技术。这种技术仍然是试验性的,而且极其昂贵,不过科学家们希望,更先进的计算程序可改善这种神经性假肢,用以帮助因中风、脊髓损伤等而瘫痪的病人。这种“人脑-机器”接口研究在未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除了能帮助残疾人外,在军事和太空探索等领域也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10 中微子振荡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3月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这一重要成果对于最终揭开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谜有着重大意义。
(综合中国新闻网、羊城晚报、新华网消息)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3_10_08_177064_s.shtml
来源:中国新闻网等比利时英国两科学家分享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观察者    2013-10-08 20:55:13

中新网10月8日电,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8日在瑞典揭晓,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又称“上帝粒子”)的理论预言获奖。

希格斯玻色子,又称“上帝粒子”,是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也是解释物质质量之谜的最重要粒子。恩格勒今年81岁,希格斯84岁,两人1964年各自提出了希格斯玻色子理论。

1964年,恩格勒和罗伯特·布绕特(已故)共同提出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理论。同年,彼得·希格斯也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文章,提出希格斯机制理论。

比利时英国两科学家分享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地时间2012年7月4日,瑞士Meyri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学家举行新闻发布会,称发现了一种新的亚原子粒子,这可能是难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

2011年12月1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迹象。但经考虑实验其它误差后,宣布实验结果无效。2012年7月4 日科学家宣布发现了一个新粒子,与希格斯玻色子特征有吻合之处。

2013年生理学或医学奖7日已经揭晓,3位科学家因对细胞运输系统的研究而共享殊荣。他们分别是:来自耶鲁大学的美国科学家詹姆斯·M·罗斯曼、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美国科学家兰迪·W·谢克曼、以及斯坦福大学的德国科学家托马斯·C·苏德霍夫。

8日物理学奖揭晓之后,化学奖和文学奖将分别于9日和10日宣布。11日和14日,和平奖和经济学奖也将陆续揭晓。

英科学家希格斯反感“上帝粒子”称号:我是无神论者

1964年,彼得·希格斯发表了一篇学术理论文章,提出一种粒子场的存在,预言一种能吸引其他粒子进而产生质量的玻色子的存在。他认为,这种玻色子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是电子和夸克等形成质量的基础,其他粒子在这种粒子形成的场中游弋并产生惯性,进而形成质量,构筑成大千世界。

这种理论中的粒子后来被别人以“希格斯”的名称命名,外号“上帝粒子”。

当其他粒子相继被发现时,48年来,“上帝粒子”始终遁形。

这一理论刚刚问世时,没有获得太多支持,直至后来,越来越多科学家认同这一理论,并在这一假设基础上构建“标准模型”的概念,并不断完善成今天的粒子物理学理论。

2012年7月4日,希格斯应邀出现在欧洲核研究组织位于日内瓦的总部。媒体记者一拥而上,老人显然有些惊慌。“难以置信,”老人说,“居然在我的有生之年发现了它。”

当年与希格斯共事的一些科学家开始回忆希格斯玻色子理论问世之初所遭受的磨难和挫折。在学术上跟随希格斯多年的物理学家阿兰·沃克说,希格斯第一篇有关玻色子的论文,原本打算在权威杂志《物理快报》上发表,但投稿遭拒。

“他(希格斯)当时说,‘好吧,他们不懂’,”沃克说。

后来,几经修改,希格斯的第二篇论文发表在美国期刊《物理学评论》上,那是希格斯有关玻色子的设想第一次公开发表。

谈到希格斯这个人,沃克说:“他脾气相当温和,非常绅士,但在物理学上他有些固执。”

有意思的是,当别人提到“希格斯玻色子”时,希格斯总是诚惶诚恐,因为他觉得“不配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这种粒子。而且,他对“上帝粒子”的外号更加反感,因为他坚称自己是无神论者。(凌朔 新华社今晨特稿)

翻页请看《科学》评出2012十大科学进展,上帝粒子居首

美国《科学》杂志网站20日公布了该刊评选的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其中发现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被列为本年度最大科学突破。

1 发现“上帝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是英国教授彼得·希格斯在上世纪60年代的理论研究中预言存在的粒子,是物质的质量之源,其他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构成的“海洋”中“游弋”,受其作用而产生惯性,最终才有了质量。在物理学“标准模型”所预言的基本粒子中,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后一种被证明存在的基本粒子,由于它极为重要又难以寻觅,曾有人开玩笑说它是“上帝诅咒的粒子”,后来常被称作“上帝粒子”。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今年7月4日宣布,该中心的两个强子对撞实验项目——ATLAS和CMS均发现一种新的粒子,具有和科学家们多年以来一直寻找的希格斯玻色子相一致的特性。数据的确定性为5西格玛,即理论物理界可以确认“发现”的水平。《科学》杂志认为,这项发现将“标准模型”拼图中的最后一块填充到位,虽然尚不清楚该发现未来将把粒子物理领域引向何处,但其对物理学界的重大影响不可否认。

2 丹尼索瓦人基因组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将特定分子与单股DNA相结合的新技术。通过这种技术,他们利用一个距今7.4万年至8.2万年的指骨碎片获得了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组高覆盖率测序数据,重建其基因组全序列。从如此古老的样本中制作出高品质全基因组,意味着科学界在古代DNA测序领域取得巨大进步。

3 用干细胞制造卵子
日本京都大学研究小组今年10月报告说,他们首次利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成功培育出实验鼠的卵子,并使其受精从而诞出健康小鼠。实验结果未能达到科学家们的终极目标——完全在实验室中得到卵细胞,但它为研究基因及其他影响生育和卵细胞发育的因素提供了强有力工具。

4 “好奇”号火星车着陆系统
重达900多公斤的美国“好奇”号火星车8月6日借助由火箭提供动力的、名为“天空起重机”的助降系统缓缓在火星表面着陆。从进入火星大气层到着陆仅用了7分钟,虽然难度高、风险大,但着陆过程堪称完美。

5 X射线激光给出蛋白质结构
一个科学家团队利用比传统同步加速辐射源亮10亿倍的X射线激光确认了布氏锥虫所需的一种酶的结构。这一进展证明用X射线激光照射的方式来解密蛋白质结构的可能性。

6 基因组的精密工程
对高等生物DNA的修改和删除一般而言无法确定结果。不过在2012年,一种名为“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的工具赋予研究人员改变或消灭活的斑马鱼、蟾蜍、牲畜甚至病人细胞中特定基因的能力。这种技术被证明与基因靶向技术一样有效但较为廉价,而且能让研究人员确认基因及突变在健康人和病人中的特定作用。

7 马约拉纳费米子
它是一种反粒子就是自身的粒子,物理学界有关其是否存在的争论已持续了70多年。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科学家今年首次观测到马约拉纳费米子存在的坚实证据。这一发现已促使科学家努力将马约拉纳费米子结合到量子计算中,因为他们认为,由这些神秘粒子组成的“量子比特”会比目前数字计算机中所拥有的比特更有效率地存储和处理数据。

8 “DNA元素百科全书”计划
国际科学界9月5日宣布,“DNA元素百科全书”计划获得了迄今最详细的人类基因组分析数据,这是“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国际科学界在基因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本次公布的数据显示,人类基因组中约80%的基因都有某种确定的功能。这些新细节能帮助研究人员理解基因受到控制的途径,并摸清某些疾病的遗传学风险因子。

9 人脑-机器接口
美国布朗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今年展示了让瘫痪病人用意念移动机械臂并从事复杂三维运动的技术。这种技术仍然是试验性的,而且极其昂贵,不过科学家们希望,更先进的计算程序可改善这种神经性假肢,用以帮助因中风、脊髓损伤等而瘫痪的病人。这种“人脑-机器”接口研究在未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除了能帮助残疾人外,在军事和太空探索等领域也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10 中微子振荡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3月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这一重要成果对于最终揭开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谜有着重大意义。
(综合中国新闻网、羊城晚报、新华网消息)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3_10_08_177064_s.shtml
来源:中国新闻网等
希格斯玻色子 Higgs boson

1964年,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P.W.Higgs)发表了一篇学术理论文章,提出一种粒子场的存在,预言一种能吸引其他粒子进而产生质量的玻色子的存在。他认为,这种玻色子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是电子和夸克quark等形成质量的基础,其他粒子在这种粒子形成的场中游弋并产生惯性,进而形成质量,构筑成大千世界。

根据标准模型理论,宇宙空间中的各处,无论是真空中还是空气中,甚至是物质的内部,都充满了希格斯场。

为什么有些基本粒子具有质量,而有些基本粒子的质量为零?根据希格斯机制,有些基本粒子因为与遍布于宇宙的希格斯场彼此相互作用而获得质量,但同时也会出现副产品希格斯玻色子。
中国科学家:发现"上帝粒子"比登上月球更重要

2012年07月09日 08:58   来源:新华网 作者:徐海涛

新华网合肥7月8日电(记者 徐海涛)参与发现“上帝粒子”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衍文日前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如果最终确认为‘上帝粒子’,那么这将是人类探索自然过程中的一大步,使我们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思考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从科学意义上讲,发现‘上帝粒子’比人类登上月球更重要。”

宇宙万物皆有质量,但质量的来源是什么?随着欧洲核子中心日前宣布很可能发现了“上帝粒子”,这个终极问题有望得到解答。为了详细了解“上帝粒子”及中国科学家参与研究的情况,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衍文。

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是基本粒子,包括夸克、电子等,而要解释这些基本粒子的质量来源必须找到最后一种基本粒子——被称作“上帝粒子”的希格斯(Higgs)粒子。过去30年,全球粒子物理学家都在追寻“上帝粒子”的踪迹。位于瑞士日内瓦市郊的欧洲核子中心与美国费米实验室是两个主要研究平台。

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的刘衍文从1999年起进入日内瓦大学攻读博士,此后一直在欧洲核子中心与美国费米实验室参与科研。2008年,欧洲核子中心建成启用了全球能量最大的强子对撞机,来自几十个国家的数千名学者参与研究。作为来自中国的学者之一,刘衍文从参与分析第一批数据开始,经历了发现‘疑似上帝粒子’的全过程。

“新粒子不是一下子发现的,是长期数据积累的结果。”刘衍文介绍说,在前三年上亿次数据采集、分析的基础上,欧洲核子中心的科学家们在2011年逐渐发现了一些新粒子存在的迹象。“到2012年数据中新信号的统计显著性可以让人信服,新粒子是确实存在的”。

2012年6月下旬,欧洲核子中心内部决定在7月4日公布这个重大发现。“从对撞机上取下最后一批数据,分析出结果,再在3000多人的合作组内通过评审,留给科学家的时间实际上只有两周。”刘衍文说,工作强度非常大,很多人都有连续通宵的经历。

目前宣布的这种新粒子,表现出的特征与理论预期极为接近,但从科学角度还不能100%断定它就是‘上帝粒子’。”刘衍文透露,欧洲核子中心将从2013年起把对撞机能量从8TeV提高到14TeV,进一步通过实验测量其性质。

在欧洲核子中心的ATLAS和CMS两大研究组,共有来自世界各国的七千多名科学家参与工作。“因此,很难说这种新粒子是由哪个国家或者哪个人发现的。”刘衍文认为,这个成果应该属于全人类。

据了解,在欧洲核子中心参与研究的中国科学家来自五个科研单位,分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与山东大学。中国科研人员约占中心总人数的百分之一,其中来自中科大的团队人数最多,达到20人。

为寻找“上帝粒子”,中国科学家在仪器研制、设备调试、数据分析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欧洲核子中心赢得了良好的国家声誉。

“欧洲核子中心给所有的外来学者提供工作环境,但不发工资。”刘衍文说,中国学者们的经费都来自于科技部、中科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我们能代表中国参与这一全球重大科研活动,背后是国家力量的长期支持”。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 ... 09/15879933_0.shtml
诺贝尔奖得主希格斯 不用手机、网路

世界新闻网  【编译张佑生/综合报导】  October 08, 2013 02:47 PM

没手机也没电视机,住所也不接网路,提出本世纪第一个重大科学发现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一,英国爱丁堡大学名誉教授希格斯,过着令人惊讶的「低科技」生活。

诺贝尔委员会表示,发布得主前试图联繫希格斯,但所有电话号码都没有回应。公布是否因此延后一小时,委员会不愿评论。

但八十四岁的希格斯,无论如何害羞低调,大名都将被写进教科书,和爱因斯坦、普朗克齐名,世代流传。

俗称的「上帝粒子」指的是希格斯于半个世纪前利用标准模型所提出的一种新粒子,后人正式称作「希格斯玻色子」,其提供的「交互作用」让粒子具有质量。在此之前,质量只是一种现象和概念,并无理论能解释为何物质具有质量。

一九二九年出生于英国北部纽卡索的希格斯,一九五四年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希格斯住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教授理论物理。据说每当有人提及「希格斯玻色子」,他就会侷促不安,自己总是避免用这个词。

身为无神论者,每当有人用「上帝粒子」来描述他的发现时,希格斯就更焦虑了。

爱丁堡大学物理系教授,同时也是希格斯好友的华克表示:「希格斯是位很温和又很客气的人。但是如果谈到跟物理有关的事情而且说错,他就会变得有点固执。」

周日泰晤士报报导,希格斯一周前在住所外跌倒,本周身体状况一直很脆弱。最近传出他得奖呼声最高,希格斯决定暂避风头。

与希格斯同获殊荣的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名誉教授恩格勒,在一九六四年提供了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基础,主张宇宙初生时并无质量,后来出现的粒子赋予原有的粒子质量。宇宙「暴胀」(inflaton)结束后,暴胀子转换为今日所见的各种粒子。

恩格勒表示,他之所以鑽研宇宙学,是因为不想受限于特定主题:「对某个主题有兴趣就阅读所有相关材料是没必要的。重点在于分辨出重要和次要的资讯,藉以决定要鑽研哪一部分。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大强子对撞机的上千名的科学家,证实希格斯玻色子存在,功不可没。但诺贝尔物理奖最多只能三人共享,所以该单位只得到讚誉,并未获奖。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 ... 7%AF?instance=noon1
北美世界日报
没有出现美国人,罕见啦
还没完全确认就急着发奖,可能是看两个人年纪太大了。要是以后发现错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