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单脉冲导弹跟踪雷达的继任者是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20:59:59
说起110单脉冲导弹跟踪雷达,个人感觉比7010大型战略预警相控阵雷达还要神秘!7010的遗迹都可以去参观了。他的继任者也已经在新疆上岗。可是110啥时候退役,继任者在哪里,好像没什么消息哈!









1967年秋季,110雷达项目正式上马,14所在设计110雷达的时候是双频段。就是L波段和P波段两个频段共用的单脉冲天线。当开始做初级馈源试验的时候,由于雷达天线重达16吨重,14所发现没有一个转台能承受得了这个重量。就到兄弟单位找了一个大转台,但转台还是转不起来,无奈之下,科研人员额外配了两个小马达套住两个转台耳朵,把它拉得转起来,从而用这种方法完成了初级测试。

据14所原副总工程师王德纯回忆,110雷达当时在技术上是:第一次用脉冲压缩,第一次用脉冲多普勒测速,第一次采用降参的速调管发射机,第一次用这么大的卡塞特伦天线,第一个天线罩是第一个那么大的。当时在世界上是最大的,包括美国,才42米,而我们是44米(注:此处指天线罩球面直径大小),第一次用计算机,几千公里的雷达咱们国家是从来没有过的。110雷达这个项目包括天线罩都获得了国家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在14所接到雷达研制任务的时候,云南某地的反导弹武器试验场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该反导弹武器试验场又称640工程试验场,工程代号为72XX,工程合计近50万平方米,投资3亿多元。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投资

1970年下半年,四机部十院14所研制生产的110雷达陆续运抵云南某试验基地,1971年1月,洛阳某部队安装队与预警雷达站共同开始筹备安装任务。整个雷达基础安装工作历时1年零3个月,于1972年8月全部完成。1972年2-4月,110雷达的电子设备陆续进入阵地。1973年4月,320电子计算机进场,预警雷达站配合四机部第14、15研究所,七机部,空军39所,长沙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前身)进行电子设备安装调试。1974年11月-1976年11月,进行雷达整体调试和计算机本机的联调。

110单脉冲远程精密跟踪雷达直径44米、天线罩高34米,天线直径25米,自重250吨。雷达由反馈系统、伺服系统、发射系统、接收系统、测距系统、显示系统、主控台、专外接口和320计算机等部分组成。主要技术性能为,最大发现距离1700公里[1],最大跟踪距离1200公里,最大跟踪速度8公里/秒。除主要用于跟踪目标,计算目标轨迹及预测目标弹着点,引导 反导弹武器实施拦截之外,还可用于观测卫星等外空目标。天线由1500余块六角形蜂窝式玻璃钢模块镶嵌而成。发射机选用了12所的巨型多腔速调管,它高 1.5米 ,重100公斤,峰值功率为2.5兆瓦。采用了多极化、脉冲压缩、数字压缩、数字测距、脉冲多普勒测速和多目标高速磁记录和重放等新技术。

1976年6月28日,国防科委通知110雷达所在的某试验基地,二炮某团将进行代号为XXX任务的实弹演习,要求基地做好弹着区各项保障工作,并结合演习,试验110预警雷达的捕获、跟踪能力(代号为452-1试验)。1977年2月5日,中央军委批准该次机动作战实弹演习,发射东风2号甲地地导弹。1977年3月26日,二炮某团自甘肃省XX县XX镇向110雷达所在的某试验基地的弹着区连续发射东风2号甲地地导弹4发。在这次试验中,110预警雷达成功地截获和跟踪了目标。对4发导弹的跟踪时间分别为:X分25秒,X分20秒,X分9秒,X分35秒,同时预报了弹头落点坐标。经过这次试验,110雷达试验任务圆满完成。

1978年10月8-9日,二炮第2次进行实弹演习(代号为XXX),发射东风2号甲地地导弹3发,110雷达再次进行了跟踪测量和数据录取。
110雷达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美苏之后,第3个能研制这种大型雷达的国家,也是640工程中的核心雷达,是我国反导预警系统的顶梁柱。 说起110单脉冲导弹跟踪雷达,个人感觉比7010大型战略预警相控阵雷达还要神秘!7010的遗迹都可以去参观了。他的继任者也已经在新疆上岗。可是110啥时候退役,继任者在哪里,好像没什么消息哈!

u=1439580989,730943287&fm=23&gp=0.jpg (49.55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0-8 16:54 上传



2q00v28.jpg (13.55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0-8 16:54 上传



1de16187e950352a7d0e32285243fbf2b2118bb1.jpg (31.86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0-8 17:02 上传



45cba9d3572c11df2ea49503622762d0f703c2af.jpg (27.99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0-8 17:04 上传



1967年秋季,110雷达项目正式上马,14所在设计110雷达的时候是双频段。就是L波段和P波段两个频段共用的单脉冲天线。当开始做初级馈源试验的时候,由于雷达天线重达16吨重,14所发现没有一个转台能承受得了这个重量。就到兄弟单位找了一个大转台,但转台还是转不起来,无奈之下,科研人员额外配了两个小马达套住两个转台耳朵,把它拉得转起来,从而用这种方法完成了初级测试。

据14所原副总工程师王德纯回忆,110雷达当时在技术上是:第一次用脉冲压缩,第一次用脉冲多普勒测速,第一次采用降参的速调管发射机,第一次用这么大的卡塞特伦天线,第一个天线罩是第一个那么大的。当时在世界上是最大的,包括美国,才42米,而我们是44米(注:此处指天线罩球面直径大小),第一次用计算机,几千公里的雷达咱们国家是从来没有过的。110雷达这个项目包括天线罩都获得了国家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在14所接到雷达研制任务的时候,云南某地的反导弹武器试验场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该反导弹武器试验场又称640工程试验场,工程代号为72XX,工程合计近50万平方米,投资3亿多元。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投资

1970年下半年,四机部十院14所研制生产的110雷达陆续运抵云南某试验基地,1971年1月,洛阳某部队安装队与预警雷达站共同开始筹备安装任务。整个雷达基础安装工作历时1年零3个月,于1972年8月全部完成。1972年2-4月,110雷达的电子设备陆续进入阵地。1973年4月,320电子计算机进场,预警雷达站配合四机部第14、15研究所,七机部,空军39所,长沙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前身)进行电子设备安装调试。1974年11月-1976年11月,进行雷达整体调试和计算机本机的联调。

110单脉冲远程精密跟踪雷达直径44米、天线罩高34米,天线直径25米,自重250吨。雷达由反馈系统、伺服系统、发射系统、接收系统、测距系统、显示系统、主控台、专外接口和320计算机等部分组成。主要技术性能为,最大发现距离1700公里[1],最大跟踪距离1200公里,最大跟踪速度8公里/秒。除主要用于跟踪目标,计算目标轨迹及预测目标弹着点,引导 反导弹武器实施拦截之外,还可用于观测卫星等外空目标。天线由1500余块六角形蜂窝式玻璃钢模块镶嵌而成。发射机选用了12所的巨型多腔速调管,它高 1.5米 ,重100公斤,峰值功率为2.5兆瓦。采用了多极化、脉冲压缩、数字压缩、数字测距、脉冲多普勒测速和多目标高速磁记录和重放等新技术。

1976年6月28日,国防科委通知110雷达所在的某试验基地,二炮某团将进行代号为XXX任务的实弹演习,要求基地做好弹着区各项保障工作,并结合演习,试验110预警雷达的捕获、跟踪能力(代号为452-1试验)。1977年2月5日,中央军委批准该次机动作战实弹演习,发射东风2号甲地地导弹。1977年3月26日,二炮某团自甘肃省XX县XX镇向110雷达所在的某试验基地的弹着区连续发射东风2号甲地地导弹4发。在这次试验中,110预警雷达成功地截获和跟踪了目标。对4发导弹的跟踪时间分别为:X分25秒,X分20秒,X分9秒,X分35秒,同时预报了弹头落点坐标。经过这次试验,110雷达试验任务圆满完成。

1978年10月8-9日,二炮第2次进行实弹演习(代号为XXX),发射东风2号甲地地导弹3发,110雷达再次进行了跟踪测量和数据录取。
110雷达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美苏之后,第3个能研制这种大型雷达的国家,也是640工程中的核心雷达,是我国反导预警系统的顶梁柱。
雷达天线重达16吨
这体积看着真不小啊
莫非兔子把这类装备藏起来了?
哪位大神说说,青岛信号山上那部是神马雷达?
地形地貌伪装、彩色伪装、军事禁区隔离,卫星侦察对抗……
LM-313.
兔子藏雷达
恩,这个和三体里的那个雷达有联系没?难道是其原型?
把这个对准一架飞机,全功率,开高压!会出现神马情况?微波武器?
哇还有这样的玩意啊,看样子TG还有不少没露出来哈
把这个对准一架飞机,全功率,开高压!会出现神马情况?微波武器?
飞行员变异成哥斯拉了
继任者是111,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