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珍宝散落的地方(慢慢更新说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24:10


西安游,在某本地土豪和某炮娘的指引下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关于这个博物馆无需堆砌更多的辞藻,本版块某炮娘已经赋予了无穷的风骚,本穷携狗头拍摄几张照片向大家再多展示这些散落的珍宝的奇异光辉。

首先是陶器:
戳印纹陶盂,新石器时代,戳了不少点点,那个时候的古人木有密集恐惧症么?


尖底瓶,有点少林寺的感觉么?尖底瓶是仰韶文化中典型的器物之一,也是半坡人最常用的汲水器。它的器形特点是:小口、鼓腹、双耳、尖底。尖底瓶具体的用法是先将绳子系于双耳之上,当尖底接触到水面时瓶身便自然倒下,当水注满时则又自动立起,汲水非常方便。尖底瓶还有两大优点,一是口小,水装满后不易溢出;二是瓶腹部两边有耳,穿绳后便于背挎和手提。尖底瓶这种自动汲水的奇妙现象,恰是近代物理学中重心原理和定倾中心法则的最早运用。虽是一种巧合,但体现出半坡人所具有的智慧和创造。


各种图案的陶器,这属于什么流派?




玉人头,N多年前古人是如何钻孔刻线的?这件玉雕侧面人头像鼻梁隆起,五官比例准确,玉人目光平视。从其工艺可以看出当时玉器加工已经采用了开片钻孔和抛光技术。据推测玉人头可能与氏族、祖先崇拜及宗教巫术有着某种联系。


陶鬲,用来煲汤不错,鬲是一种常见的炊煮器,类似于现在煮饭烧水的锅。因为它三足中空,形似口袋,并且连在一起,因而被称为连裆袋足鬲。使用时可在下方加热,这样既扩大容积,又扩大受热面积,非常实用。这里开始就有太多字不认识,详细的请问某炮娘




骨锥,看起来是不是有点眼熟?(不是本能里面的那货)。骨锥和骨针是当时人们用来缝制兽皮和麻织物的工具,主要是由兽骨、象牙或鹿角制成。在当时要制成这样一枚骨针是十分困难的,首先要把骨头劈或锯成很薄的条状,然后刮削成为锥形,再将其磨光后钻眼。经历了长期的劳动实践,人们发现先钻孔后磨针,这样成功率比较高。


贴塑蛇纹罐及贴塑壁虎纹罐,真3D产品!贴塑蛇纹罐使用的是制陶的一种装饰技法——贴塑,即将泥塑捏出一定的纹样粘贴在陶器之上,起装饰和美化作用,这种装饰纹样又被称为附加堆纹,有着很强的立体美感。


接下来是商周时候的青铜器,那时候神马欧洲还在原始社会阶段吧?真的感叹我们先辈的智慧,3千多年前就创造出这样的作品,无论是从工艺还是设计都令人钦佩,这就是中国创造!

周人的始祖是夏朝的农官,被称为后稷,原名“弃”,意思是“被抛弃的孩子”。史书记载,黄帝的曾孙帝喾(kù)有一位妃子叫姜嫄。一天姜嫄在野外因踩上巨人的脚印而怀孕并生下一个男孩儿,她害怕这个没有父亲的孩子会给自己带来灾难,所以就想把他抛弃掉。可是接连抛弃了几次,孩子都大难不死,姜嫄认为有神灵在保佑,便决定把他抚养成人。
相传弃很小就显露出农耕的天赋,长大以后为农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舜帝为表彰他,将弃封在邰地(现在陕西武功一带)。邰地接近姬水,周族便以“姬”为姓。周人擅长农耕,奠定了我国古代“以农为本”的根基。公元前十二世纪,周族第十三代祖古公亶父时期,周人居住的豳地经常受到戎狄的侵扰。古公亶父便率部南迁至今天岐山一带。岐山位于渭水之北,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和狩猎,加之歧山山脉又是阻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所以周人在这里不断繁衍壮大,并在这里定居下来,这一地区被称为“周原”。周人在周原居住了七十八年,共经历太王、季王和文王三代,因此这里出土了大量建筑材料、甲骨、青铜器还发现了宫殿基址群,这些都反映出当时周方国的繁荣景象。

饕餮纹斝,温酒器。史书记载“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意思是说饕餮是因为吃人哽咽,变成了有头无身的怪物。我们的祖先把它铸在器物之上,可能是为了告戒子孙不要贪吃、暴饮暴食。现代汉语中“饕餮大餐”、“饕餮盛宴”等词都是由此而来。




透雕羽纹戈,古代青铜兵器分为进攻性兵器和防御性兵器两大类,戈是商周时期最常用的一种进攻性兵器,古称勾兵,是用来钩杀的兵器。这件戈中间部分采用透雕,锋部卷起,显然不是实用器。已发现的商周青铜戈中,部分戈锋有卷起现象,这是一种刻意行为,有学者认为这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有关。这件戈特点鲜明,戈援呈三角形,是陕南汉中早期蜀文化的典型造型,但其装饰的羽状纹样却多见于北方地区,因此这件器物应该是北方文化与汉中盆地早期蜀文化融合的产物。


狗头光圈太小,看不清细节请见谅,木钱上全幅啊!不过人可以看见表面复杂的设计。


文文簋,这货有点朋克风格么?这么多钉!该装什么吃的呢?


飨戚,戚是兵器,像小斧头,也用作礼器、乐舞用。这个飨戚有很漂亮的龙形花纹,上面还有两个人围鼎而坐的图案,一个人手里还拿着块食物正递给另外一个人。


羊首勺,挹酒器,勺体圆形,深腹。勺是古代挹酒器,一般和酒器配套使用。这把羊首勺也来自陕北,柄端是羊头形状,羊角大而向下弯曲。羊的双眼圆睁,张着嘴,像在嘶鸣。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勺柄上还铸造了一只老虎和一只小山羊。老虎大嘴箕张,虎尾拖地卷翘,虎脊突出,身体微向后坐,呈现欲扑之状。山羊小尾后竖,双耳直立,努力向前奔跑,惊恐之态跃然器上,生动的体现了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生活情景。这货拿来舀酒,够有情趣吧?


马头刀和蛇匕首,造型精美。这是两件商代晚期的兵器,带有典型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匕是商周时期比较少见的短兵器,可以刺,也可以用来劈砍,类似于早期的短剑。这件匕首扁长而且很薄,中间有脊,剑锋呈圆形无尖。它的杀伤力较小,可能是餐具或者生活用品。匕柄为蛇头形,头吻部突出夸张,嘴呈半开合状态,双目以圆孔表现,看上去深邃阴森。整体形象生动逼真,是青铜匕中的珍品。马头刀造型上宽下窄,刀身弯曲似弓,刀柄为马头形。双耳耸立成环形,双耳透空,形态夸张。马口微张,下颌有一半圆形环。马耳及马头下的半圆形环均可穿绳,便于携带。用马头、羊头或蛇头等动物作为刀剑的柄首,是鬼方文化常见的装饰题材。



乳钉纹壶,盛酒器,古人该是多么喜欢喝酒啊,纵情祭天


禾子父癸爵,西周早期,饮酒器。“长流有尾,卵圆形腹,口沿上一对菌状柱,腹内侧有牛首鋬,三条三棱形锥足。柱顶饰涡纹,腹饰兽面纹。鋬内铸铭文4字,铭文释文为禾子父癸”


簋(音gui),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至前11世纪。盛放熟食器。


饕餮纹提梁卣,带个把子,出去野餐带着不错,注意上面的花纹,我们现在的设计师可以借鉴下


人面具和兽面具,陕南城固出土的人面具和兽面具。人面具是仿人面制成,五官透雕有孔,制作精致,形象逼真。兽面具形似牛面,牛角粗大上翘,凶猛威武。关于面具的用途,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覆盖在死者面部,灵魂能够升天;祭祀时佩带可以与神对话,是沟通神和人的法器;娱乐时佩戴可以忘我。至今有些民族还有佩戴面具的习俗,不过种类更丰富,材质更轻便。




饕餮纹四足鬲,鬲是烹饪器,多为三足,这件鬲纹饰清晰,铸造精美,陕南城固出土,商代中期器皿。四足上各有一变形饕餮纹,饕餮的眼睛采用高浮雕手法,装饰效果极强在这之前我们见到的鬲都是三足,这件四足鬲是目前全国已知的孤品,国家一级文物。


三羊尊,纹饰设计精美,羊头均匀分布,形象立体,真佩服这设计师


白壶,壶是古代的盛酒器,从商一直沿用到汉代,器形多变化,有圆形,扁形,方形等形制。春秋以后壶也用来盛水作为盥洗器使用。这件白壶出土于长安沣西张家坡窖藏。


伯百父盘,盘是一种盛水器,作为盥洗之器在宴飨前使用。商周宴飨时要用手拿食物,因此宴前饭后都要行沃盥之礼。盥洗时一人注水,另有人在下用盘接水,奴隶主贵族就用流水洗手,非常讲究。此盘底有铭文两行八个字,其中伯百父为此盘的主人名。       






五年师史簋


伯百父鎣,水器


五祀卫鼎
国宝级文物。鼎造型简单大方,内壁铸有铭文19行共207个字,讲述了西周中期一件土地交易事件。大意是说西周共王五年的正月,一个叫裘卫的人想与他的邻居邦君厉交换土地,于是他把这件事报告给刑伯、伯邑父、定伯等大臣。经过询问,邦君厉表示同意并立下誓言,大臣便命令三有司(司徒、司马、司空)以及内吏实地勘察、划定地界并办理了手续。这篇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实际已属私有,但土地的转让、交换和买卖,仍需通过王朝重臣。同时这篇铭文中有确切纪年,因此五祀卫鼎是判断西周中期青铜器的标准器,非常珍贵。


此簋
1975年陕西岐山县董家村窖藏一次出土了37件青铜器,其中“此”器11件。“此”为器主名,11件此器中有此鼎3件、此簋8件。同类器物的形制、纹饰、铭文完全相同,仅大小略有差别。每件器物内壁都铸有铭文112个字,是记载西周册命制度最完整的文字之一。
册命制度是周王册命官职和赏赐臣下的重要制度,这种制度起于成康,穆公时期发展完善。这组此器的铭文中有具体的人名和官职名,对研究西周册命制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周生豆
之所以称为“周生豆”,是因为盘内底铸有铭文“周生乍(作)(尊)豆,用享于宗室”,周生为做器主人名。豆是古代一种盛食器,类似于现在的高足盘。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早期为陶制,商代出现青铜豆。随着礼乐制度的发展,豆逐渐演变为祭祀中不可缺少的礼器之一,在祭祀和宴飨时用来盛放腌菜或肉酱等调味品。豆使用时以偶数出现,其数量多少代表使用者身份的尊卑。古人有“无豆不成礼”之说,可见其在礼器中的重要地位。



施华洛世奇灵感来源于此?


伯dōng饮壶
饮壶并不是壶,是饮酒的杯子,多为方形。因器内有铭文自名为“饮壶”而自成一类。这件壶的作器者为伯 ,壶底铸有铭文5个字,自名为“饮壶”,是西周穆王时期的器物。此壶设计独特,别具匠心,壶身两侧有象鼻形双耳,壶身中央装饰有一圈两两相对的凤鸟纹。整个器物看起来既典雅又充满灵动之态。从同墓葬出土的其它器物上的铭文可知,伯 是西周时一位重要的军事将领。


yú季卣(yǒu)
卣是古代一种盛酒器,流行于商和西周,类似于壶,有提梁,所以也称提梁卣。此卣造型与纹饰有一定特点,器身为椭圆形,腹身两侧各有一浮雕兽头,兽头双目圆睁,额角上卷。颈部有两环耳衔接提梁,环耳外侧各有一兽头。盖上有方形握手,器下有四个扁形虎足,微向内敛。器身内壁和盖上各有相同铭文两行六个字“ 季乍(做)宝旅彝”,得知器主名叫 季。这件卣是西周中期的代表作品。




曲柄斗,挹酒器


蝉纹鼎,通高23.5厘米,口径17.5厘米。1982年河南安阳孝民屯南875号墓出土。此器侈口、束颈、鼓

  
腹、圜底,柱形足。颈饰兽面纹,云雷纹地,腹饰三角蝉纹,足饰勾连雷纹,三角火纹


儿父壶


忘记叫啥了,依旧注意上面的铭文


它盘
我们可以看到盘底内铸有做器者的名字“它”,因而称为它盘。它盘造型简洁,平沿,高附耳,其作用也是在奴隶主洗手时接水用的。盘底铸有四个受过刖刑的男子形象,男子双手放在膝上,裸身、跪坐、肩上扛盘。受过刖刑的奴隶只能从事一些托盘或守门一类的轻活。


宗仲盆,水器


多友鼎
国宝级文物,共279个字。铭文记载了周厉王时期与猃狁之间一场鲜为人知的战争:某年十月,猃狁侵犯京师,武王令多友率兵向西追击,战争的结果是多友大获全胜,共杀死敌人356人,俘虏28人,缴获战车127辆,收复了大片土地。战争结束后周王赏赐给多友青铜一百多钧(一钧为30斤),多友用其中一部分作了这件鼎,并记下这场值得自豪的战争。


柞(zùo)钟
单独悬挂敲击的钟称为“特钟”,大小依次排列的钟称为“编钟”。这组编钟共有八件,纹饰基本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是现存西周个数最多的一组编钟。柞为铸钟主人的名字。柞钟前四件各铸一篇铭文,后四件合铸一篇铭文,内容相同。铭文大意是说柞在三年四月甲寅这一天受到周王的册命和赏赐,感到非常荣幸,因此铸钟纪念。演奏时敲击中间和转角两处,中间敲出的音称为隧音,转角两处称为鼓部,敲出的为鼓音,两个音相差大三度或小三度。钟的内壁铸有调音槽。古代音律为宫、觞、角、觯、羽,分别是1、2、3、5、6,没有4和7两个半音,到了战国时编钟的音阶就已七音俱全了。这组编钟的音域已达到了三个八度。乐器作为青铜礼器的一部分,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谓“礼非乐不履”,就是说没有音乐的配合,礼就难以体现出来。达官贵人们就连平时吃饭也要列鼎而食,鸣钟佐餐,“钟鸣鼎食”形容的就是这种奢华场面。钟也就成为祭祀和宴飨时必不可少的重要礼器。




双耳铜杯  陕西历史博物馆

  
1965年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张家坡村西周墓地,通高14厘米,口径8.5厘米。直口,腰部微束,中有一道箍棱。两侧有对称的镂空云纹耳。云纹的杯耳风韵卓然,好像神鸟飞扬的双翼,感觉它随时会腾空而去一般。




鲁方彝盖。西周晚期。盖高29、口横31.5、口纵16厘米,重8.5公斤。状似庑殿形屋顶,下有子口,盖钮亦同,脊上均由扉棱。四坡均饰鸟纹和倒置的外卷角兽面纹,纹饰粗犷,无地纹。鲁方彝盖的里面,有一段六行五十字的铭文,字间有方格范痕。铭文不太长但对认识西周社会经济有重要关系。铭文“佳(惟)八年十又二月初吉丁亥,齐生鲁肇贾休多赢,佳(惟)联文考乙公永启余,鲁用乍(作)联文考乙公宝蹲彝,鲁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铭文简单地说就是一位商人齐生鲁做生意赚了钱,还与诸侯做了朋友,故做了一件彝纪念。这种明确的出现“贾”的身份的人“齐生鲁”在金文中是很罕见的,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夔纹罍(音lei),容酒器,大腹,小平底,伞状盖。肩两侧有兽耳衔环。盖饰夔纹,腹饰夔纹及鸟纹。这个环环是怎么装上去的呢?




它盉,盉盖内铸有做器者的名字“它”,因而称为它盉。盉顶上铸有一双目炯炯、双翅微张的卧鸟,盉前有一长颈兽头为流,后有回首顾盼的龙为扳手。盉与盘经常配套使用,商周时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盉用来注水,盘承接洗过的废水。




牛尊 这件仿牛型的盛酒器,为国家一级文物。牛的背上有一只站立的老虎,老虎脚下踩的是酒壶的盖子,盖子用子母扣与壶身相连接。牛尊巧 妙的利用了牛身体上的各个部位:牛尾作把,牛腹部用来盛酒,牛嘴用来倒酒,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西周中期的盛酒器。
牛吃苦耐劳,负重能力强,是农业生产和早期运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力,因此牛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表现题材之一。






日己方彝,西周,通高38.5厘米,重12.8公斤,1963年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出土。日己方彝华美富丽,雄伟端庄,以饕餮纹为主题纹饰,具有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它的器盖和内底各有铭文18字,大意是天氏为亡父日己铸造祭器,庇护子孙万代。


这个也忘记了,造型奇幻




梁其壶,这大雁可爱吧?


豹纹,鹿纹瓦当,瓦当是古代建筑物上一种特有的装饰物,是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主要起着庇护屋槽、防止风雨侵蚀、延长建筑物寿命的作用,同时瓦当上的图案也具有美化建筑的作用。还记得九色鹿的故事么?




嵌错虺纹虎耳铜壶


  嵌错虺纹虎耳铜壶,这件铜壶一九九九年九月出土于户县黄堆村,二○○○年八月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其高四十三厘米、口径二十六点三厘米、重八点八公斤。八瓣莲花形套口,口沿外侈,长颈、鼓腹、圈足。颈部有对称的虎形双耳。虎身回首卷尾,口含圆环,作攀缘状。虎形双耳与器身有明显的铸接痕迹。盖顶中空,原应有盖,已缺失。为春秋晚期器物。此壶纹饰华丽,造型奇特,盖顶莲瓣正面嵌错虺纹,周边饰绞索纹,背面嵌错兽面纹,周边饰几何纹饰。壶身嵌错蟠龙纹,以三道突起的窄三角云纹。虎形双耳饰细小的羽纹及云纹。这类虎形双耳圆腹铜壶,盖顶有作圈形,有作莲瓣形,有的为镂空装饰,是春秋晚期三晋地区的典型器物。该壶采用的错嵌红铜的装饰手法,是春秋中晚期开始流行的新工艺。红铜即纯铜,延展性能好,易于错嵌。其色紫红,可与青铜形成色彩和光泽的反差对比,有极佳的装饰效果。


鸟盖瓠壶,这件战国时期的青铜酒壶,是国家一级文物。壶盖为一只鸟的形状,壶腹呈瓠瓜形,所以称之为鸟盖瓠壶。鸟盖处有环扣,可以自由开合。壶颈部至腹部装饰有精美的两道宽带纹和六道蟠虺纹。壶盖上的鸟尾与壶把手用链环相连接,链分四节,每节链环均饰有头朝上,尾部卷成圆环形的蛇纹。鸟盖瓠壶是文物工作者在陕西绥德县废品收购站中偶然发现的,当时它已身首异处、面目不清,经专家鉴定得知是一件战国青铜器,这才使其幸免溶于炼炉之中。
史书记载,瓠壶为“尚礼”之用,装的酒称之为“玄酒”。因此有学者认为壶盖上鸟的形状,与我国天文典籍中所著录的“瓠瓜星”和“天鸡星”可能有一定的联系,盖上的鸟首可能表现的就是天鸡。所以这件鸟盖瓠壶应是战国时期一件与祀天有关的重要酒器。

纹饰很精美


陶囷(qūn),“囷”是古代的一种储粮设备,最早出现于春秋中晚期。我国古代储存粮食方式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储于地上,一类储于地下。地上储粮,往往因地制宜,或因公﹑私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形的叫做仓、廪;圆形的为囷、囤。这件囷形制简朴,塑造手法写实酷似真物。用陶囷从葬,表明墓主生前的富足。


战国铜镜, 铜镜是古人用以照面的一种生活用品。其正面平滑光亮,可以照容,背面有丰富的纹饰,所以它不仅是实用品,同时也是艺术品。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铜镜距今约4000多年,但当时不一定有照面的作用。商代时才出现了具有照面功能的铜镜,出土实物数量很少。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战国时期出现了大量铜镜,成为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期。这时的铜镜形制轻巧、线条流畅,大多为圆形,个别也有方形;镜身比较薄,一般不超过0.3厘米;镜面的直径一般在10厘米以上。这组战国铜镜充分表现出当时铜镜的特征。蟠螭纹镜体薄而轻巧,背面装饰有两两相对、互相缠绕在一起的三对蟠螭纹。四虺(huǐ)连弧纹镜的弧线繁腻,布局合理。四蘷纹镜的纹饰粗犷,四条夔龙龙体弓曲,怒目圆睁,充分展现了这个时期铜镜制作工艺。




“寺工”铜矛, “寺工”为秦始皇时期设立的服务于宫廷的官署机构,主要职责是制造兵器、车马器及宫廷生活用铜器。带有“寺工”铭文的铜器目前已发现有40余件,其中大量是兵器。这里陈列的“寺工”铜矛出自秦始皇陵园。铜矛构造简单,由矛头和矛柄两部分组成,是一种用来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武器,由于矛头锋利,所以刺杀效果优于戈和戟。冷兵器时代,矛一直是军队装备的主要兵器之一。


杜虎符, “符”是我国古代调兵遣将的一种信物,一般分为左右两半,两半相合之后才可调兵遣将。“杜”是秦的杜县,在今西安长安区。这件虎符仅发现左半边。虎身上有工艺精湛的错金铭文9行共40个字,字体为圆转秀丽的悬针小篆。大意是说虎符分为左右两半,右半掌握在国君手里,左半由大将掌管,凡调配50人以上的兵力,必须有国君的命令,将兵符对合后,才能够调兵遣将。但如果遇到紧急的军事情况,不必再会符,点烽火即可,虎符的应用充分说明了秦国军权的高度集中。我们现代汉语中的“符合”一词即来源于此。                                 
    史料记载,秦代各王中称“君”者只有惠文君一人,而惠文君十三年称王,十四年更元,这一年是公元前324年。由此推知,杜虎符的铸造年代应是在秦惠文君称王之前的十二年内既公元前324至前311年之间。


提梁铜盉


以下这些精美绝伦的遗宝的价值和精美程度已经不能用文物来形容,被称为遗宝。
1970年10月5日上午,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陕西省公安厅下属的某收容所,管理人员正指挥着一帮被收容的人为所里盖房挖地基,当挖到距地表0.8米处时,突然发现一个高65厘米、腹径60厘米的陶瓮,其西侧还有一个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银罐。瓮和罐都有盖,人们不经意敲碎瓮盖,立即被里面的东西惊呆——瓮中放着满满的金银器,罐内也盛着满满的金银器!挖出文物了!管理人员不敢怠慢,赶紧电话报告到位于西安碑林的陕西省博物馆。博物馆马上派韩伟、雒忠如、杭德州、王玉清等先生前往清理。考古专家们根据陶瓮和银罐都埋藏在活土中,出土的有些器物不能成套等现象,反复研究,认为地下可能还有文物埋藏。同时,为了搞清出土文物的遗址范围,10月7 日开始对周围进行钻探。11日,洛阳铲在距离第一个陶瓮北边约1米处,探到了第二个陶瓮,立即发掘,发现里面也装满了金银器物。第二个陶瓮同第一个陶瓮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唯瓮口用圆饼形银渣块覆盖。
  考古钻探还证明,现在的何家村应在唐长安城的兴化坊内。两瓮一罐内共出文物1000余件。其中有金银器皿271件,银铤8件,银饼22件,银板60件,金银铜钱币466枚,玛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白玉九环蹀躞带1副,玉带胯9副,玉镯2副,金饰品13件。另有金箔、麸金、玉材、宝石及朱砂、石英、琥珀、石乳等药物。
  金器总重量达唐大两(唐一大两合今45克)298两,银器总重量为唐大两3900两。唐代银与黄金兑换率大约五换一或六换一,即五六两白银相当一两黄金。那么,这批金银器物可折合黄金900 ~ 1000 两。1000两黄金可折唐钱830万钱。一副玉带胯值钱3000贯,每贯1000钱,十副玉带胯当值3000万钱。依此计算,仅黄金、白银材质本身价值和玉带胯就值3830万钱。《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天宝五载“斗米之价,钱十三”,3830万钱可购米近300万斗,约相当15万男丁一年向唐朝政府交纳的租粟。请注意,这里既未计算制作金银器的劳动日,也不包括这些金银器的艺术价值,而仅仅是金银材料的价值,更未计算各种宝石和药物昂贵的价值!
  后来,在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认定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的18件国宝级文物中,何家村出土文物就占4件,分别是鎏金舞马衔杯银壶,鸳鸯莲瓣纹金碗,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和镶金兽首玛瑙杯。何家村出土文物的价值如此巨大,可以想象拥有这批珍宝的主人是多么富有,当年的大唐长安城是多么奢华!
  拥有这批珍宝的主人究竟是谁?这批文物为何能在地下沉睡1300多年?到底是什么年代何种原因埋藏到地下的?何家村文物出土后30多年来,历史、考古学界一直对这些问题讨论不休,海内外文物爱好者也对此一直津津乐道。到目前,学术界似乎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归纳起来,有三种观点:
  当年的发掘报告认为发现地点系唐长安城兴化坊,据唐人韦述《两京新记》兴化坊条:“西门之北,今邠王守礼宅,宅南隔街有邠王府”的记载,认为遗宝出土地点是邠王府附近,埋藏时代在盛唐时期;唐高宗孙子、章怀太子李贤的儿子邠王李守礼,有可能是这批文物的主人。郭沫若也肯定了这批文物“为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因安禄山之乱逃奔四川时邠王李守礼后人所窖藏”。他认为邠王府中财物,可能是在“安史之乱”时仓促埋下。
  1980年代,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段鹏琦对已有“何家村遗宝的埋藏年代”结论提出怀疑,他认为讨论何家村金银器的年代,自然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这批金银器本身的编年;一是这批金银器的埋藏年代。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靠该窖藏的地层关系不行,与金银器伴出的银饼铭文和中外货币,也不能作为确切的断代标准,只能通过对金银器本身器形及装饰花纹的对比研究,才能得出较为满意的结
论。据此段鹏琦认为,埋藏年代为唐德宗时期(780 ~ 805),出土地点不是邠王府,主人是达官贵族,但具体是谁,还待进一步探索。
  而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认为何家村窖藏与租庸使刘震有关,他依据考古资料和文献,在排除了何家村遗宝所在地“唐长安兴化坊”的其他住户后,认为只有租庸使刘震的住宅与何家村遗宝出土地点基本吻合,而刘震作为租庸使,有条件管理官府财务;正是他,在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兵变”时,将准备运出城外受阻而随身携带的财宝埋藏起来,后来由于受伪命被杀,所以这批遗宝便无人知晓了。尽管随后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学者黄正建对此发表文章质疑商榷,认为齐先生的全部论据是唐代晚期小说《无双传》的记载,不足取证。但我们仍愿意接受齐先生的推断,因为原见于《太平广记》唐人薛调所作的《无双传》,讲述了一个类似“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凄美生死恋情:租庸使刘震的外甥王仙客倾慕刘震女儿无双,欲与其结婚,后逢“泾原兵变”,刘震夫妇因受伪命被杀,无双没入宫中,后被送到富平为先帝守陵,王仙客历尽周折,托古生用奇术救出无双,二人并归襄邓,夫妇携老……














西安游,在某本地土豪和某炮娘的指引下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关于这个博物馆无需堆砌更多的辞藻,本版块某炮娘已经赋予了无穷的风骚,本穷携狗头拍摄几张照片向大家再多展示这些散落的珍宝的奇异光辉。

首先是陶器:
戳印纹陶盂,新石器时代,戳了不少点点,那个时候的古人木有密集恐惧症么?

IMG_1243.jpg (203.79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1 上传



尖底瓶,有点少林寺的感觉么?尖底瓶是仰韶文化中典型的器物之一,也是半坡人最常用的汲水器。它的器形特点是:小口、鼓腹、双耳、尖底。尖底瓶具体的用法是先将绳子系于双耳之上,当尖底接触到水面时瓶身便自然倒下,当水注满时则又自动立起,汲水非常方便。尖底瓶还有两大优点,一是口小,水装满后不易溢出;二是瓶腹部两边有耳,穿绳后便于背挎和手提。尖底瓶这种自动汲水的奇妙现象,恰是近代物理学中重心原理和定倾中心法则的最早运用。虽是一种巧合,但体现出半坡人所具有的智慧和创造。

IMG_1244.jpg (213.67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2 上传



各种图案的陶器,这属于什么流派?

IMG_1246.jpg (221.53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2 上传



IMG_1247.jpg (152.85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2 上传



玉人头,N多年前古人是如何钻孔刻线的?这件玉雕侧面人头像鼻梁隆起,五官比例准确,玉人目光平视。从其工艺可以看出当时玉器加工已经采用了开片钻孔和抛光技术。据推测玉人头可能与氏族、祖先崇拜及宗教巫术有着某种联系。

IMG_1248.jpg (195.88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2 上传



陶鬲,用来煲汤不错,鬲是一种常见的炊煮器,类似于现在煮饭烧水的锅。因为它三足中空,形似口袋,并且连在一起,因而被称为连裆袋足鬲。使用时可在下方加热,这样既扩大容积,又扩大受热面积,非常实用。这里开始就有太多字不认识,详细的请问某炮娘

IMG_1249.jpg (177.59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2 上传



IMG_1253.jpg (216.19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3 上传



骨锥,看起来是不是有点眼熟?(不是本能里面的那货)。骨锥和骨针是当时人们用来缝制兽皮和麻织物的工具,主要是由兽骨、象牙或鹿角制成。在当时要制成这样一枚骨针是十分困难的,首先要把骨头劈或锯成很薄的条状,然后刮削成为锥形,再将其磨光后钻眼。经历了长期的劳动实践,人们发现先钻孔后磨针,这样成功率比较高。

IMG_1250.jpg (194.54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2 上传



贴塑蛇纹罐及贴塑壁虎纹罐,真3D产品!贴塑蛇纹罐使用的是制陶的一种装饰技法——贴塑,即将泥塑捏出一定的纹样粘贴在陶器之上,起装饰和美化作用,这种装饰纹样又被称为附加堆纹,有着很强的立体美感。

IMG_1252.jpg (173.8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3 上传



接下来是商周时候的青铜器,那时候神马欧洲还在原始社会阶段吧?真的感叹我们先辈的智慧,3千多年前就创造出这样的作品,无论是从工艺还是设计都令人钦佩,这就是中国创造!

周人的始祖是夏朝的农官,被称为后稷,原名“弃”,意思是“被抛弃的孩子”。史书记载,黄帝的曾孙帝喾(kù)有一位妃子叫姜嫄。一天姜嫄在野外因踩上巨人的脚印而怀孕并生下一个男孩儿,她害怕这个没有父亲的孩子会给自己带来灾难,所以就想把他抛弃掉。可是接连抛弃了几次,孩子都大难不死,姜嫄认为有神灵在保佑,便决定把他抚养成人。
相传弃很小就显露出农耕的天赋,长大以后为农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舜帝为表彰他,将弃封在邰地(现在陕西武功一带)。邰地接近姬水,周族便以“姬”为姓。周人擅长农耕,奠定了我国古代“以农为本”的根基。公元前十二世纪,周族第十三代祖古公亶父时期,周人居住的豳地经常受到戎狄的侵扰。古公亶父便率部南迁至今天岐山一带。岐山位于渭水之北,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和狩猎,加之歧山山脉又是阻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所以周人在这里不断繁衍壮大,并在这里定居下来,这一地区被称为“周原”。周人在周原居住了七十八年,共经历太王、季王和文王三代,因此这里出土了大量建筑材料、甲骨、青铜器还发现了宫殿基址群,这些都反映出当时周方国的繁荣景象。

饕餮纹斝,温酒器。史书记载“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意思是说饕餮是因为吃人哽咽,变成了有头无身的怪物。我们的祖先把它铸在器物之上,可能是为了告戒子孙不要贪吃、暴饮暴食。现代汉语中“饕餮大餐”、“饕餮盛宴”等词都是由此而来。

IMG_1255.jpg (193.33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3 上传



IMG_1256.jpg (200.71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3 上传



透雕羽纹戈,古代青铜兵器分为进攻性兵器和防御性兵器两大类,戈是商周时期最常用的一种进攻性兵器,古称勾兵,是用来钩杀的兵器。这件戈中间部分采用透雕,锋部卷起,显然不是实用器。已发现的商周青铜戈中,部分戈锋有卷起现象,这是一种刻意行为,有学者认为这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有关。这件戈特点鲜明,戈援呈三角形,是陕南汉中早期蜀文化的典型造型,但其装饰的羽状纹样却多见于北方地区,因此这件器物应该是北方文化与汉中盆地早期蜀文化融合的产物。

IMG_1257.jpg (219.23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3 上传



狗头光圈太小,看不清细节请见谅,木钱上全幅啊!不过人可以看见表面复杂的设计。

IMG_1258.jpg (169.25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3 上传



文文簋,这货有点朋克风格么?这么多钉!该装什么吃的呢?

IMG_1261.jpg (269.13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4 上传



飨戚,戚是兵器,像小斧头,也用作礼器、乐舞用。这个飨戚有很漂亮的龙形花纹,上面还有两个人围鼎而坐的图案,一个人手里还拿着块食物正递给另外一个人。

IMG_1262.jpg (213.18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4 上传



羊首勺,挹酒器,勺体圆形,深腹。勺是古代挹酒器,一般和酒器配套使用。这把羊首勺也来自陕北,柄端是羊头形状,羊角大而向下弯曲。羊的双眼圆睁,张着嘴,像在嘶鸣。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勺柄上还铸造了一只老虎和一只小山羊。老虎大嘴箕张,虎尾拖地卷翘,虎脊突出,身体微向后坐,呈现欲扑之状。山羊小尾后竖,双耳直立,努力向前奔跑,惊恐之态跃然器上,生动的体现了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生活情景。这货拿来舀酒,够有情趣吧?

IMG_1263.jpg (217.73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4 上传



马头刀和蛇匕首,造型精美。这是两件商代晚期的兵器,带有典型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匕是商周时期比较少见的短兵器,可以刺,也可以用来劈砍,类似于早期的短剑。这件匕首扁长而且很薄,中间有脊,剑锋呈圆形无尖。它的杀伤力较小,可能是餐具或者生活用品。匕柄为蛇头形,头吻部突出夸张,嘴呈半开合状态,双目以圆孔表现,看上去深邃阴森。整体形象生动逼真,是青铜匕中的珍品。马头刀造型上宽下窄,刀身弯曲似弓,刀柄为马头形。双耳耸立成环形,双耳透空,形态夸张。马口微张,下颌有一半圆形环。马耳及马头下的半圆形环均可穿绳,便于携带。用马头、羊头或蛇头等动物作为刀剑的柄首,是鬼方文化常见的装饰题材。

IMG_1265.jpg (237.39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4 上传



乳钉纹壶,盛酒器,古人该是多么喜欢喝酒啊,纵情祭天

IMG_1266.jpg (245.61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4 上传



禾子父癸爵,西周早期,饮酒器。“长流有尾,卵圆形腹,口沿上一对菌状柱,腹内侧有牛首鋬,三条三棱形锥足。柱顶饰涡纹,腹饰兽面纹。鋬内铸铭文4字,铭文释文为禾子父癸”

IMG_1267.jpg (159.48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4 上传



簋(音gui),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至前11世纪。盛放熟食器。

IMG_1268.jpg (234.29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4 上传



饕餮纹提梁卣,带个把子,出去野餐带着不错,注意上面的花纹,我们现在的设计师可以借鉴下

IMG_1269.jpg (189.6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4 上传



人面具和兽面具,陕南城固出土的人面具和兽面具。人面具是仿人面制成,五官透雕有孔,制作精致,形象逼真。兽面具形似牛面,牛角粗大上翘,凶猛威武。关于面具的用途,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覆盖在死者面部,灵魂能够升天;祭祀时佩带可以与神对话,是沟通神和人的法器;娱乐时佩戴可以忘我。至今有些民族还有佩戴面具的习俗,不过种类更丰富,材质更轻便。

IMG_1270.jpg (248.77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5 上传



IMG_1271.jpg (263.15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5 上传



饕餮纹四足鬲,鬲是烹饪器,多为三足,这件鬲纹饰清晰,铸造精美,陕南城固出土,商代中期器皿。四足上各有一变形饕餮纹,饕餮的眼睛采用高浮雕手法,装饰效果极强在这之前我们见到的鬲都是三足,这件四足鬲是目前全国已知的孤品,国家一级文物。

IMG_1272.jpg (171.87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5 上传



三羊尊,纹饰设计精美,羊头均匀分布,形象立体,真佩服这设计师

IMG_1273.jpg (199.74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5 上传



白壶,壶是古代的盛酒器,从商一直沿用到汉代,器形多变化,有圆形,扁形,方形等形制。春秋以后壶也用来盛水作为盥洗器使用。这件白壶出土于长安沣西张家坡窖藏。

IMG_1275.jpg (206.45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5 上传



伯百父盘,盘是一种盛水器,作为盥洗之器在宴飨前使用。商周宴飨时要用手拿食物,因此宴前饭后都要行沃盥之礼。盥洗时一人注水,另有人在下用盘接水,奴隶主贵族就用流水洗手,非常讲究。此盘底有铭文两行八个字,其中伯百父为此盘的主人名。       

IMG_1276.jpg (205.12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5 上传



IMG_1277.jpg (227.08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6 上传



IMG_1278.jpg (264.1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6 上传



五年师史簋

IMG_1279.jpg (227.37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6 上传



伯百父鎣,水器

IMG_1280.jpg (231.38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6 上传



五祀卫鼎
国宝级文物。鼎造型简单大方,内壁铸有铭文19行共207个字,讲述了西周中期一件土地交易事件。大意是说西周共王五年的正月,一个叫裘卫的人想与他的邻居邦君厉交换土地,于是他把这件事报告给刑伯、伯邑父、定伯等大臣。经过询问,邦君厉表示同意并立下誓言,大臣便命令三有司(司徒、司马、司空)以及内吏实地勘察、划定地界并办理了手续。这篇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实际已属私有,但土地的转让、交换和买卖,仍需通过王朝重臣。同时这篇铭文中有确切纪年,因此五祀卫鼎是判断西周中期青铜器的标准器,非常珍贵。

IMG_1281.jpg (151.14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6 上传



此簋
1975年陕西岐山县董家村窖藏一次出土了37件青铜器,其中“此”器11件。“此”为器主名,11件此器中有此鼎3件、此簋8件。同类器物的形制、纹饰、铭文完全相同,仅大小略有差别。每件器物内壁都铸有铭文112个字,是记载西周册命制度最完整的文字之一。
册命制度是周王册命官职和赏赐臣下的重要制度,这种制度起于成康,穆公时期发展完善。这组此器的铭文中有具体的人名和官职名,对研究西周册命制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IMG_1283.jpg (166.11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6 上传



周生豆
之所以称为“周生豆”,是因为盘内底铸有铭文“周生乍(作)(尊)豆,用享于宗室”,周生为做器主人名。豆是古代一种盛食器,类似于现在的高足盘。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早期为陶制,商代出现青铜豆。随着礼乐制度的发展,豆逐渐演变为祭祀中不可缺少的礼器之一,在祭祀和宴飨时用来盛放腌菜或肉酱等调味品。豆使用时以偶数出现,其数量多少代表使用者身份的尊卑。古人有“无豆不成礼”之说,可见其在礼器中的重要地位。

IMG_1285.jpg (189.23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7 上传



施华洛世奇灵感来源于此?


伯dōng饮壶
饮壶并不是壶,是饮酒的杯子,多为方形。因器内有铭文自名为“饮壶”而自成一类。这件壶的作器者为伯 ,壶底铸有铭文5个字,自名为“饮壶”,是西周穆王时期的器物。此壶设计独特,别具匠心,壶身两侧有象鼻形双耳,壶身中央装饰有一圈两两相对的凤鸟纹。整个器物看起来既典雅又充满灵动之态。从同墓葬出土的其它器物上的铭文可知,伯 是西周时一位重要的军事将领。

IMG_1287.jpg (199.07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7 上传



yú季卣(yǒu)
卣是古代一种盛酒器,流行于商和西周,类似于壶,有提梁,所以也称提梁卣。此卣造型与纹饰有一定特点,器身为椭圆形,腹身两侧各有一浮雕兽头,兽头双目圆睁,额角上卷。颈部有两环耳衔接提梁,环耳外侧各有一兽头。盖上有方形握手,器下有四个扁形虎足,微向内敛。器身内壁和盖上各有相同铭文两行六个字“ 季乍(做)宝旅彝”,得知器主名叫 季。这件卣是西周中期的代表作品。

IMG_1288.jpg (249.98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7 上传



IMG_1290.jpg (213.26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7 上传



曲柄斗,挹酒器

IMG_1291.jpg (184.37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7 上传



蝉纹鼎,通高23.5厘米,口径17.5厘米。1982年河南安阳孝民屯南875号墓出土。此器侈口、束颈、鼓

  
腹、圜底,柱形足。颈饰兽面纹,云雷纹地,腹饰三角蝉纹,足饰勾连雷纹,三角火纹

IMG_1292.jpg (170.25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7 上传



儿父壶

IMG_1294.jpg (209.67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8 上传



忘记叫啥了,依旧注意上面的铭文

IMG_1296.jpg (212.65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8 上传



它盘
我们可以看到盘底内铸有做器者的名字“它”,因而称为它盘。它盘造型简洁,平沿,高附耳,其作用也是在奴隶主洗手时接水用的。盘底铸有四个受过刖刑的男子形象,男子双手放在膝上,裸身、跪坐、肩上扛盘。受过刖刑的奴隶只能从事一些托盘或守门一类的轻活。

IMG_1298.jpg (204.02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8 上传



宗仲盆,水器

IMG_1299.jpg (178.8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8 上传



多友鼎
国宝级文物,共279个字。铭文记载了周厉王时期与猃狁之间一场鲜为人知的战争:某年十月,猃狁侵犯京师,武王令多友率兵向西追击,战争的结果是多友大获全胜,共杀死敌人356人,俘虏28人,缴获战车127辆,收复了大片土地。战争结束后周王赏赐给多友青铜一百多钧(一钧为30斤),多友用其中一部分作了这件鼎,并记下这场值得自豪的战争。

IMG_1300.jpg (229.34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8 上传



柞(zùo)钟
单独悬挂敲击的钟称为“特钟”,大小依次排列的钟称为“编钟”。这组编钟共有八件,纹饰基本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是现存西周个数最多的一组编钟。柞为铸钟主人的名字。柞钟前四件各铸一篇铭文,后四件合铸一篇铭文,内容相同。铭文大意是说柞在三年四月甲寅这一天受到周王的册命和赏赐,感到非常荣幸,因此铸钟纪念。演奏时敲击中间和转角两处,中间敲出的音称为隧音,转角两处称为鼓部,敲出的为鼓音,两个音相差大三度或小三度。钟的内壁铸有调音槽。古代音律为宫、觞、角、觯、羽,分别是1、2、3、5、6,没有4和7两个半音,到了战国时编钟的音阶就已七音俱全了。这组编钟的音域已达到了三个八度。乐器作为青铜礼器的一部分,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谓“礼非乐不履”,就是说没有音乐的配合,礼就难以体现出来。达官贵人们就连平时吃饭也要列鼎而食,鸣钟佐餐,“钟鸣鼎食”形容的就是这种奢华场面。钟也就成为祭祀和宴飨时必不可少的重要礼器。

IMG_1301.jpg (264.68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8 上传



IMG_1304.jpg (257.28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9 上传



双耳铜杯  陕西历史博物馆

  
1965年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张家坡村西周墓地,通高14厘米,口径8.5厘米。直口,腰部微束,中有一道箍棱。两侧有对称的镂空云纹耳。云纹的杯耳风韵卓然,好像神鸟飞扬的双翼,感觉它随时会腾空而去一般。

IMG_1307.jpg (242.92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9 上传



IMG_1308.jpg (185.24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9 上传



鲁方彝盖。西周晚期。盖高29、口横31.5、口纵16厘米,重8.5公斤。状似庑殿形屋顶,下有子口,盖钮亦同,脊上均由扉棱。四坡均饰鸟纹和倒置的外卷角兽面纹,纹饰粗犷,无地纹。鲁方彝盖的里面,有一段六行五十字的铭文,字间有方格范痕。铭文不太长但对认识西周社会经济有重要关系。铭文“佳(惟)八年十又二月初吉丁亥,齐生鲁肇贾休多赢,佳(惟)联文考乙公永启余,鲁用乍(作)联文考乙公宝蹲彝,鲁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铭文简单地说就是一位商人齐生鲁做生意赚了钱,还与诸侯做了朋友,故做了一件彝纪念。这种明确的出现“贾”的身份的人“齐生鲁”在金文中是很罕见的,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IMG_1309.jpg (224.74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9 上传



夔纹罍(音lei),容酒器,大腹,小平底,伞状盖。肩两侧有兽耳衔环。盖饰夔纹,腹饰夔纹及鸟纹。这个环环是怎么装上去的呢?

IMG_1310.jpg (209.55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49 上传



IMG_1311.jpg (254.12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50 上传



它盉,盉盖内铸有做器者的名字“它”,因而称为它盉。盉顶上铸有一双目炯炯、双翅微张的卧鸟,盉前有一长颈兽头为流,后有回首顾盼的龙为扳手。盉与盘经常配套使用,商周时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盉用来注水,盘承接洗过的废水。

IMG_1312.jpg (187.16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50 上传



IMG_1314.jpg (214.96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50 上传



牛尊 这件仿牛型的盛酒器,为国家一级文物。牛的背上有一只站立的老虎,老虎脚下踩的是酒壶的盖子,盖子用子母扣与壶身相连接。牛尊巧 妙的利用了牛身体上的各个部位:牛尾作把,牛腹部用来盛酒,牛嘴用来倒酒,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西周中期的盛酒器。
牛吃苦耐劳,负重能力强,是农业生产和早期运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力,因此牛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表现题材之一。

IMG_1315.jpg (178.22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50 上传



IMG_1316.jpg (160.34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50 上传



IMG_1317.jpg (183.65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50 上传



日己方彝,西周,通高38.5厘米,重12.8公斤,1963年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出土。日己方彝华美富丽,雄伟端庄,以饕餮纹为主题纹饰,具有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它的器盖和内底各有铭文18字,大意是天氏为亡父日己铸造祭器,庇护子孙万代。

IMG_1318.jpg (220.86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50 上传



这个也忘记了,造型奇幻

IMG_1319.jpg (177.09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51 上传



IMG_1321.jpg (253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51 上传



梁其壶,这大雁可爱吧?

IMG_1323.jpg (249.26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51 上传



豹纹,鹿纹瓦当,瓦当是古代建筑物上一种特有的装饰物,是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主要起着庇护屋槽、防止风雨侵蚀、延长建筑物寿命的作用,同时瓦当上的图案也具有美化建筑的作用。还记得九色鹿的故事么?

IMG_1324.jpg (238.91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51 上传



IMG_1325.jpg (217.39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51 上传



嵌错虺纹虎耳铜壶


  嵌错虺纹虎耳铜壶,这件铜壶一九九九年九月出土于户县黄堆村,二○○○年八月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其高四十三厘米、口径二十六点三厘米、重八点八公斤。八瓣莲花形套口,口沿外侈,长颈、鼓腹、圈足。颈部有对称的虎形双耳。虎身回首卷尾,口含圆环,作攀缘状。虎形双耳与器身有明显的铸接痕迹。盖顶中空,原应有盖,已缺失。为春秋晚期器物。此壶纹饰华丽,造型奇特,盖顶莲瓣正面嵌错虺纹,周边饰绞索纹,背面嵌错兽面纹,周边饰几何纹饰。壶身嵌错蟠龙纹,以三道突起的窄三角云纹。虎形双耳饰细小的羽纹及云纹。这类虎形双耳圆腹铜壶,盖顶有作圈形,有作莲瓣形,有的为镂空装饰,是春秋晚期三晋地区的典型器物。该壶采用的错嵌红铜的装饰手法,是春秋中晚期开始流行的新工艺。红铜即纯铜,延展性能好,易于错嵌。其色紫红,可与青铜形成色彩和光泽的反差对比,有极佳的装饰效果。

IMG_1326.jpg (199.68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52 上传



鸟盖瓠壶,这件战国时期的青铜酒壶,是国家一级文物。壶盖为一只鸟的形状,壶腹呈瓠瓜形,所以称之为鸟盖瓠壶。鸟盖处有环扣,可以自由开合。壶颈部至腹部装饰有精美的两道宽带纹和六道蟠虺纹。壶盖上的鸟尾与壶把手用链环相连接,链分四节,每节链环均饰有头朝上,尾部卷成圆环形的蛇纹。鸟盖瓠壶是文物工作者在陕西绥德县废品收购站中偶然发现的,当时它已身首异处、面目不清,经专家鉴定得知是一件战国青铜器,这才使其幸免溶于炼炉之中。
史书记载,瓠壶为“尚礼”之用,装的酒称之为“玄酒”。因此有学者认为壶盖上鸟的形状,与我国天文典籍中所著录的“瓠瓜星”和“天鸡星”可能有一定的联系,盖上的鸟首可能表现的就是天鸡。所以这件鸟盖瓠壶应是战国时期一件与祀天有关的重要酒器。

IMG_1327.jpg (181.52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52 上传


纹饰很精美

IMG_1329.jpg (184.77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52 上传



陶囷(qūn),“囷”是古代的一种储粮设备,最早出现于春秋中晚期。我国古代储存粮食方式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储于地上,一类储于地下。地上储粮,往往因地制宜,或因公﹑私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形的叫做仓、廪;圆形的为囷、囤。这件囷形制简朴,塑造手法写实酷似真物。用陶囷从葬,表明墓主生前的富足。

IMG_1331.jpg (258.04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52 上传



战国铜镜, 铜镜是古人用以照面的一种生活用品。其正面平滑光亮,可以照容,背面有丰富的纹饰,所以它不仅是实用品,同时也是艺术品。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铜镜距今约4000多年,但当时不一定有照面的作用。商代时才出现了具有照面功能的铜镜,出土实物数量很少。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战国时期出现了大量铜镜,成为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期。这时的铜镜形制轻巧、线条流畅,大多为圆形,个别也有方形;镜身比较薄,一般不超过0.3厘米;镜面的直径一般在10厘米以上。这组战国铜镜充分表现出当时铜镜的特征。蟠螭纹镜体薄而轻巧,背面装饰有两两相对、互相缠绕在一起的三对蟠螭纹。四虺(huǐ)连弧纹镜的弧线繁腻,布局合理。四蘷纹镜的纹饰粗犷,四条夔龙龙体弓曲,怒目圆睁,充分展现了这个时期铜镜制作工艺。

IMG_1330.jpg (339.44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52 上传



IMG_1332.jpg (282.69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53 上传



“寺工”铜矛, “寺工”为秦始皇时期设立的服务于宫廷的官署机构,主要职责是制造兵器、车马器及宫廷生活用铜器。带有“寺工”铭文的铜器目前已发现有40余件,其中大量是兵器。这里陈列的“寺工”铜矛出自秦始皇陵园。铜矛构造简单,由矛头和矛柄两部分组成,是一种用来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武器,由于矛头锋利,所以刺杀效果优于戈和戟。冷兵器时代,矛一直是军队装备的主要兵器之一。

IMG_1334.jpg (174.13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53 上传



杜虎符, “符”是我国古代调兵遣将的一种信物,一般分为左右两半,两半相合之后才可调兵遣将。“杜”是秦的杜县,在今西安长安区。这件虎符仅发现左半边。虎身上有工艺精湛的错金铭文9行共40个字,字体为圆转秀丽的悬针小篆。大意是说虎符分为左右两半,右半掌握在国君手里,左半由大将掌管,凡调配50人以上的兵力,必须有国君的命令,将兵符对合后,才能够调兵遣将。但如果遇到紧急的军事情况,不必再会符,点烽火即可,虎符的应用充分说明了秦国军权的高度集中。我们现代汉语中的“符合”一词即来源于此。                                 
    史料记载,秦代各王中称“君”者只有惠文君一人,而惠文君十三年称王,十四年更元,这一年是公元前324年。由此推知,杜虎符的铸造年代应是在秦惠文君称王之前的十二年内既公元前324至前311年之间。

IMG_1335.jpg (157.36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53 上传



提梁铜盉

IMG_1336.jpg (236.14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5 16:53 上传



以下这些精美绝伦的遗宝的价值和精美程度已经不能用文物来形容,被称为遗宝。
1970年10月5日上午,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陕西省公安厅下属的某收容所,管理人员正指挥着一帮被收容的人为所里盖房挖地基,当挖到距地表0.8米处时,突然发现一个高65厘米、腹径60厘米的陶瓮,其西侧还有一个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银罐。瓮和罐都有盖,人们不经意敲碎瓮盖,立即被里面的东西惊呆——瓮中放着满满的金银器,罐内也盛着满满的金银器!挖出文物了!管理人员不敢怠慢,赶紧电话报告到位于西安碑林的陕西省博物馆。博物馆马上派韩伟、雒忠如、杭德州、王玉清等先生前往清理。考古专家们根据陶瓮和银罐都埋藏在活土中,出土的有些器物不能成套等现象,反复研究,认为地下可能还有文物埋藏。同时,为了搞清出土文物的遗址范围,10月7 日开始对周围进行钻探。11日,洛阳铲在距离第一个陶瓮北边约1米处,探到了第二个陶瓮,立即发掘,发现里面也装满了金银器物。第二个陶瓮同第一个陶瓮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唯瓮口用圆饼形银渣块覆盖。
  考古钻探还证明,现在的何家村应在唐长安城的兴化坊内。两瓮一罐内共出文物1000余件。其中有金银器皿271件,银铤8件,银饼22件,银板60件,金银铜钱币466枚,玛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白玉九环蹀躞带1副,玉带胯9副,玉镯2副,金饰品13件。另有金箔、麸金、玉材、宝石及朱砂、石英、琥珀、石乳等药物。
  金器总重量达唐大两(唐一大两合今45克)298两,银器总重量为唐大两3900两。唐代银与黄金兑换率大约五换一或六换一,即五六两白银相当一两黄金。那么,这批金银器物可折合黄金900 ~ 1000 两。1000两黄金可折唐钱830万钱。一副玉带胯值钱3000贯,每贯1000钱,十副玉带胯当值3000万钱。依此计算,仅黄金、白银材质本身价值和玉带胯就值3830万钱。《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天宝五载“斗米之价,钱十三”,3830万钱可购米近300万斗,约相当15万男丁一年向唐朝政府交纳的租粟。请注意,这里既未计算制作金银器的劳动日,也不包括这些金银器的艺术价值,而仅仅是金银材料的价值,更未计算各种宝石和药物昂贵的价值!
  后来,在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认定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的18件国宝级文物中,何家村出土文物就占4件,分别是鎏金舞马衔杯银壶,鸳鸯莲瓣纹金碗,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和镶金兽首玛瑙杯。何家村出土文物的价值如此巨大,可以想象拥有这批珍宝的主人是多么富有,当年的大唐长安城是多么奢华!
  拥有这批珍宝的主人究竟是谁?这批文物为何能在地下沉睡1300多年?到底是什么年代何种原因埋藏到地下的?何家村文物出土后30多年来,历史、考古学界一直对这些问题讨论不休,海内外文物爱好者也对此一直津津乐道。到目前,学术界似乎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归纳起来,有三种观点:
  当年的发掘报告认为发现地点系唐长安城兴化坊,据唐人韦述《两京新记》兴化坊条:“西门之北,今邠王守礼宅,宅南隔街有邠王府”的记载,认为遗宝出土地点是邠王府附近,埋藏时代在盛唐时期;唐高宗孙子、章怀太子李贤的儿子邠王李守礼,有可能是这批文物的主人。郭沫若也肯定了这批文物“为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因安禄山之乱逃奔四川时邠王李守礼后人所窖藏”。他认为邠王府中财物,可能是在“安史之乱”时仓促埋下。
  1980年代,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段鹏琦对已有“何家村遗宝的埋藏年代”结论提出怀疑,他认为讨论何家村金银器的年代,自然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这批金银器本身的编年;一是这批金银器的埋藏年代。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靠该窖藏的地层关系不行,与金银器伴出的银饼铭文和中外货币,也不能作为确切的断代标准,只能通过对金银器本身器形及装饰花纹的对比研究,才能得出较为满意的结
论。据此段鹏琦认为,埋藏年代为唐德宗时期(780 ~ 805),出土地点不是邠王府,主人是达官贵族,但具体是谁,还待进一步探索。
  而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认为何家村窖藏与租庸使刘震有关,他依据考古资料和文献,在排除了何家村遗宝所在地“唐长安兴化坊”的其他住户后,认为只有租庸使刘震的住宅与何家村遗宝出土地点基本吻合,而刘震作为租庸使,有条件管理官府财务;正是他,在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兵变”时,将准备运出城外受阻而随身携带的财宝埋藏起来,后来由于受伪命被杀,所以这批遗宝便无人知晓了。尽管随后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学者黄正建对此发表文章质疑商榷,认为齐先生的全部论据是唐代晚期小说《无双传》的记载,不足取证。但我们仍愿意接受齐先生的推断,因为原见于《太平广记》唐人薛调所作的《无双传》,讲述了一个类似“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凄美生死恋情:租庸使刘震的外甥王仙客倾慕刘震女儿无双,欲与其结婚,后逢“泾原兵变”,刘震夫妇因受伪命被杀,无双没入宫中,后被送到富平为先帝守陵,王仙客历尽周折,托古生用奇术救出无双,二人并归襄邓,夫妇携老……












好图,,,,,同好,,,,,
白平衡,还有曝光。。。。。

另外就冲你拿红圈当狗头一句话,就可以判个恶意灌水扣20小金豆啥的
bigblu 发表于 2013-9-15 22:41
白平衡,还有曝光。。。。。

另外就冲你拿红圈当狗头一句话,就可以判个恶意灌水扣20小金豆啥的
俺用的可是东蔡狗头啊!俺尽力了,这么多照片一张张去调可要累死,批处理凑合看吧,是那么个意思。没有架子,光圈不够大,高感不行,这悲剧鸟。神马RAW的哥不会。
去年夏初到西安去了趟博物馆,还特意去看了这个窖藏。
给一件就发家致富奔小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