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库恩接受访问:我为何写《江泽民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05:23
两个月前,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是谁,虽然他的来头其实并不小:现任美国花旗集团公司执行董事,著名的国际投资银行家、公司战略家,美国公共电视网制片人和主持人等。
<P>  短时间内,库恩就从一个不为人知的美国银行家,成为在中国广受关注的明星人物,由他撰写的《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以下简称《江泽民传》)登上了2月份全国图书销售排行榜第一的位置。库恩已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签名售书,并将于今日抵达长沙。昨日,库恩在武汉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最近的4年里,我只干了一件事——为3000万字的材料通宵达旦地工作,3次重写,5次编辑,最后变成这样一本书。”库恩感慨地对记者说。
<P>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P>  记者:有个问题相信您已经回答过很多遍了,但是读者对此依然抱有浓厚的兴趣:一个美国人为什么要写一本中国领导人的传记?
<P>  库恩:1989年,我应宋健先生的邀请来中国担任经济顾问,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我被中国人那种积极向上、努力改善自己生活的热情感动了,我真的喜欢上了这个国家。我来中国越多,对中国的了解也越多,但是每次回美国都让我沮丧甚至愤怒:我身边的朋友,包括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中国的了解太片面了。我想为改变美国人的偏见而努力,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虽然书名叫《江泽民传》,但是我写的不光是一个人的故事,还是一个国家的故事。用这本书告诉世界真实的中国,这就是我的愿望。
<P>  记者:作为一个外国人,写中国领导人的传记有什么困难和优势?
<P>  库恩:我的中文不太好,写作之前我甚至对中国的现状几乎没什么研究。但正是我对这个领域的陌生,让我能够从零做起,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我写的是真正让我相信的东西,绝对不是胡编乱造,我从没有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
<P>  我的书仅是我个人的观点
<P>  记者;这本书现在已经有许多语言的版本,是否实现了您当初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愿望?
<P>  库恩:这本书现在已经有了中、英、韩三种语言的版本,日文、西班牙文和俄文版也即将推出。不管这本书引起了多么大的争论,但它确实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批评和辩论本身就是对中国的关注。现在,就算有的美国读者不同意我书中的观点,也不得不承认我的写作方式和书中展示的内容是很重要的。
<P>  记者;从您的书中可以感受到您对中国友好的态度,这种态度是不是引起了一些西方媒体的批评?
<P>  库恩:有一些西方媒体批评我说,把江泽民和中国都写得太正面了,这本书是在美化中国。有趣的是,在中国也有批评声音出现。我承认我在书中的一些观点可能不一定正确,但就像书的“出版说明”中说的:“作为一名西方人士,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和提法同我们有一定差距,相信读者是会理解和把握的。”我所写的都是客观的事实,不会因为某些批评而改变自己的想法。我的书不是政府的观点,仅是我个人的观点。我的目的是让他们理解和了解现在的中国,我是把发展过程中的成绩也一起展示出来的,不是写哪一方面,这是我的书与他们不一样的地方,并不是单纯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展示。
<P>  我更希望与江泽民进行私人交谈
<P>  记者:您并没有采访过江泽民本人,如何保证书中所记述事实的准确客观?听说您为了写这本书,收集了3000万字的资料,您又是如何取舍的?
<P>  库恩:虽然我没有采访江泽民本人,但是我的书的主干是来自我采访的40多个人的第一手资料,他们是江身边的朋友、亲人。我雇佣了10多个人在美国为我分析、研究资料。常常很多晚上,我冥思苦想,只为找出更准确的表述方式。创作的过程其实很孤单,紧张得觉也睡不好,有时突然想起一个好的用词,赶紧起床记录下来,我的电脑一直是全天开机的。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把我所能得到的资料做成了最好的产品。
<P>  记者:假如您有机会能够采访到江泽民的话,你最想问他什么问题?
<P>  库恩:我和江泽民先生在科技、政治等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的兴趣点,如果有机会,我更希望和他探讨这些我们都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一场私人的交谈,而不会问他具体的问题。
<P>  当初并未打算在中国出版
<P>  记者:这本书的大部分原始资料都是中文的,在您的书中翻译成英文,现在的中文版又从英文版转译而来,这样反复几次的翻译,如何保证细节的准确?
<P>  库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问题。我所有的采访都有录音,虽然现场有助手将采访对象的话翻译成英语,但是我回去后依然请专业的翻译公司进行再次转译,最后我再一句句地过,我完全可以保证英文版的意思准确。
<P>  当初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会在中国出版。去年稿子完成后,与中国朋友谈起我这本书,他们说书中有好多内容他们也不知道。这时候我意识到,中国读者可能对这本书很有兴趣。同时我又想,如果中国读者看到了这本书也许是一件好事,可以知道一名西方人是如何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风格是什么样,便于中国人与世界的交流和沟通。为了保证中文版的准确性,我寻找了一个良好的翻译团队。中文版出来后,很多朋友告诉我翻译得很准确,我非常高兴。
<P>  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领导人
<P>  记者:您觉得为什么《江泽民传》会在中国如此受欢迎?
<P>  库恩:中国人民渴望知道领导人人性化的一面,我的这本书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国家领导人的一些小故事,让老百姓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领导人形象,这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和兴趣。老百姓看了以后,会觉得江不仅是国家领导人,还是好的丈夫、好的父亲、好的爷爷、好的朋友。虽然这是江泽民个人的故事,但也是一代人的故事、中国的故事,他所代表的那一代人会有共鸣。
<P>  记者:这本书能够在中国出版有什么意义?
<P>  库恩:有美国朋友曾告诉我这本书不可能在中国出版,现在证明他们错了。书在中国出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P>  记者:《江泽民传》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那么你今后还会考虑写中国其他领导人的传记吗?
<P>  库恩:我为写作《江泽民传》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以后我也会继续从事介绍中国的工作,但不一定是传记这种类型。
<P>  我不愿意被称为“斯诺”
<P>  记者:有人把您与曾写出《西行漫记》的美国著名记者艾德加·斯诺做比较,称您为当代的“斯诺”,您怎么看这个称呼?
<P>  库恩:斯诺是一名优秀的作家,我和他有一点是一样的,我们都希望将中国介绍给世界,“斯诺”这个称呼让我感到很荣幸。但是我也要说,我和斯诺处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背景,写作的方式也不一样,所以我并不愿意被人称为又一个“斯诺”。我所高兴的是书的出版引起了世界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并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中国。
<P>  记者:这本书带给您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P>  库恩:有人写书是为了出名,有人是为了挣钱,我都不是。我的职业是银行家,我现在还没有发现出名后对我的职业有什么影响。
<P>  记者:听说您的女儿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一部电视剧《抗美援朝》中出演了一个美国女记者的角色?
<P>  库恩:我女儿是电影学院的毕业生,她已经在中国拍摄了两部电视剧,其中一部就是你提到的《抗美援朝》。她还在CCTV-9主持一档名为《发现中国》的节目,我为她的工作感到自豪。
<P>  中美文化交流库恩干了六件事
<P>  昨日,库恩在武汉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表示,这些年来他做了6件与中美文化交流相关的工作:
<P>  (1)1999年,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播出了他制作的反映商业并购的8集系列片“资本浪潮”。
<P>  (2)2000年,美国公共电视网播出了90分钟的特别节目“探索中国”,这是库恩出资150万美元,花了3年时间拍摄的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纪录片,涉及包括民工在内的社会各个阶层,有14个故事。紧接着,和纪录片配套的书籍《中国制造:新革命之声》也出版了。
<P>  (3)在千禧年联合国首脑会议期间,一场由中国文化部等牵头的“中国文化美国行”,在美国11个城市展开,包括艺术、服装、民族音乐等的展览演出,库恩是主要的促成者之一。
<P>  (4)2000年1月,由库恩基金会资助的“中美高层媒体论坛”,邀请中美两国高级传媒人互相“换位”思考,国内主要的新闻媒体都有参加。
<P>  (5)《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就是库恩的第五项工作。
<P>  (6)目前正在进行的第六项工作是投资400万美元,由美国PBS和英国BBC联合摄制电视纪录片《中国》,试图从华夏文明的历史来了解和认识现在的中国,已经走了十几个省份,预计明年就可以推出。
<P>  采访结束时,库恩高兴地表示,借着这次在中国各大城市签售的机会,正好可以多看看各地,让自己更多地了解中国。 </P>两个月前,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是谁,虽然他的来头其实并不小:现任美国花旗集团公司执行董事,著名的国际投资银行家、公司战略家,美国公共电视网制片人和主持人等。
<P>  短时间内,库恩就从一个不为人知的美国银行家,成为在中国广受关注的明星人物,由他撰写的《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以下简称《江泽民传》)登上了2月份全国图书销售排行榜第一的位置。库恩已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签名售书,并将于今日抵达长沙。昨日,库恩在武汉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最近的4年里,我只干了一件事——为3000万字的材料通宵达旦地工作,3次重写,5次编辑,最后变成这样一本书。”库恩感慨地对记者说。
<P>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P>  记者:有个问题相信您已经回答过很多遍了,但是读者对此依然抱有浓厚的兴趣:一个美国人为什么要写一本中国领导人的传记?
<P>  库恩:1989年,我应宋健先生的邀请来中国担任经济顾问,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我被中国人那种积极向上、努力改善自己生活的热情感动了,我真的喜欢上了这个国家。我来中国越多,对中国的了解也越多,但是每次回美国都让我沮丧甚至愤怒:我身边的朋友,包括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中国的了解太片面了。我想为改变美国人的偏见而努力,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虽然书名叫《江泽民传》,但是我写的不光是一个人的故事,还是一个国家的故事。用这本书告诉世界真实的中国,这就是我的愿望。
<P>  记者:作为一个外国人,写中国领导人的传记有什么困难和优势?
<P>  库恩:我的中文不太好,写作之前我甚至对中国的现状几乎没什么研究。但正是我对这个领域的陌生,让我能够从零做起,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我写的是真正让我相信的东西,绝对不是胡编乱造,我从没有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
<P>  我的书仅是我个人的观点
<P>  记者;这本书现在已经有许多语言的版本,是否实现了您当初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愿望?
<P>  库恩:这本书现在已经有了中、英、韩三种语言的版本,日文、西班牙文和俄文版也即将推出。不管这本书引起了多么大的争论,但它确实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批评和辩论本身就是对中国的关注。现在,就算有的美国读者不同意我书中的观点,也不得不承认我的写作方式和书中展示的内容是很重要的。
<P>  记者;从您的书中可以感受到您对中国友好的态度,这种态度是不是引起了一些西方媒体的批评?
<P>  库恩:有一些西方媒体批评我说,把江泽民和中国都写得太正面了,这本书是在美化中国。有趣的是,在中国也有批评声音出现。我承认我在书中的一些观点可能不一定正确,但就像书的“出版说明”中说的:“作为一名西方人士,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和提法同我们有一定差距,相信读者是会理解和把握的。”我所写的都是客观的事实,不会因为某些批评而改变自己的想法。我的书不是政府的观点,仅是我个人的观点。我的目的是让他们理解和了解现在的中国,我是把发展过程中的成绩也一起展示出来的,不是写哪一方面,这是我的书与他们不一样的地方,并不是单纯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展示。
<P>  我更希望与江泽民进行私人交谈
<P>  记者:您并没有采访过江泽民本人,如何保证书中所记述事实的准确客观?听说您为了写这本书,收集了3000万字的资料,您又是如何取舍的?
<P>  库恩:虽然我没有采访江泽民本人,但是我的书的主干是来自我采访的40多个人的第一手资料,他们是江身边的朋友、亲人。我雇佣了10多个人在美国为我分析、研究资料。常常很多晚上,我冥思苦想,只为找出更准确的表述方式。创作的过程其实很孤单,紧张得觉也睡不好,有时突然想起一个好的用词,赶紧起床记录下来,我的电脑一直是全天开机的。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把我所能得到的资料做成了最好的产品。
<P>  记者:假如您有机会能够采访到江泽民的话,你最想问他什么问题?
<P>  库恩:我和江泽民先生在科技、政治等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的兴趣点,如果有机会,我更希望和他探讨这些我们都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一场私人的交谈,而不会问他具体的问题。
<P>  当初并未打算在中国出版
<P>  记者:这本书的大部分原始资料都是中文的,在您的书中翻译成英文,现在的中文版又从英文版转译而来,这样反复几次的翻译,如何保证细节的准确?
<P>  库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问题。我所有的采访都有录音,虽然现场有助手将采访对象的话翻译成英语,但是我回去后依然请专业的翻译公司进行再次转译,最后我再一句句地过,我完全可以保证英文版的意思准确。
<P>  当初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会在中国出版。去年稿子完成后,与中国朋友谈起我这本书,他们说书中有好多内容他们也不知道。这时候我意识到,中国读者可能对这本书很有兴趣。同时我又想,如果中国读者看到了这本书也许是一件好事,可以知道一名西方人是如何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风格是什么样,便于中国人与世界的交流和沟通。为了保证中文版的准确性,我寻找了一个良好的翻译团队。中文版出来后,很多朋友告诉我翻译得很准确,我非常高兴。
<P>  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领导人
<P>  记者:您觉得为什么《江泽民传》会在中国如此受欢迎?
<P>  库恩:中国人民渴望知道领导人人性化的一面,我的这本书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国家领导人的一些小故事,让老百姓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领导人形象,这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和兴趣。老百姓看了以后,会觉得江不仅是国家领导人,还是好的丈夫、好的父亲、好的爷爷、好的朋友。虽然这是江泽民个人的故事,但也是一代人的故事、中国的故事,他所代表的那一代人会有共鸣。
<P>  记者:这本书能够在中国出版有什么意义?
<P>  库恩:有美国朋友曾告诉我这本书不可能在中国出版,现在证明他们错了。书在中国出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P>  记者:《江泽民传》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那么你今后还会考虑写中国其他领导人的传记吗?
<P>  库恩:我为写作《江泽民传》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以后我也会继续从事介绍中国的工作,但不一定是传记这种类型。
<P>  我不愿意被称为“斯诺”
<P>  记者:有人把您与曾写出《西行漫记》的美国著名记者艾德加·斯诺做比较,称您为当代的“斯诺”,您怎么看这个称呼?
<P>  库恩:斯诺是一名优秀的作家,我和他有一点是一样的,我们都希望将中国介绍给世界,“斯诺”这个称呼让我感到很荣幸。但是我也要说,我和斯诺处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背景,写作的方式也不一样,所以我并不愿意被人称为又一个“斯诺”。我所高兴的是书的出版引起了世界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并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中国。
<P>  记者:这本书带给您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P>  库恩:有人写书是为了出名,有人是为了挣钱,我都不是。我的职业是银行家,我现在还没有发现出名后对我的职业有什么影响。
<P>  记者:听说您的女儿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一部电视剧《抗美援朝》中出演了一个美国女记者的角色?
<P>  库恩:我女儿是电影学院的毕业生,她已经在中国拍摄了两部电视剧,其中一部就是你提到的《抗美援朝》。她还在CCTV-9主持一档名为《发现中国》的节目,我为她的工作感到自豪。
<P>  中美文化交流库恩干了六件事
<P>  昨日,库恩在武汉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表示,这些年来他做了6件与中美文化交流相关的工作:
<P>  (1)1999年,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播出了他制作的反映商业并购的8集系列片“资本浪潮”。
<P>  (2)2000年,美国公共电视网播出了90分钟的特别节目“探索中国”,这是库恩出资150万美元,花了3年时间拍摄的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纪录片,涉及包括民工在内的社会各个阶层,有14个故事。紧接着,和纪录片配套的书籍《中国制造:新革命之声》也出版了。
<P>  (3)在千禧年联合国首脑会议期间,一场由中国文化部等牵头的“中国文化美国行”,在美国11个城市展开,包括艺术、服装、民族音乐等的展览演出,库恩是主要的促成者之一。
<P>  (4)2000年1月,由库恩基金会资助的“中美高层媒体论坛”,邀请中美两国高级传媒人互相“换位”思考,国内主要的新闻媒体都有参加。
<P>  (5)《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就是库恩的第五项工作。
<P>  (6)目前正在进行的第六项工作是投资400万美元,由美国PBS和英国BBC联合摄制电视纪录片《中国》,试图从华夏文明的历史来了解和认识现在的中国,已经走了十几个省份,预计明年就可以推出。
<P>  采访结束时,库恩高兴地表示,借着这次在中国各大城市签售的机会,正好可以多看看各地,让自己更多地了解中国。 </P>
<P>"现任美国花旗集团公司执行董事,著名的国际投资银行家、公司战略家,美国公共电视网制片人和主持人等。"</P><P>就这样,某些人还是要说他是为了钱才写这本书。</P>
为中国形象工程之父树碑立传到也不错
<B>以下是引用<I>川流不息</I>在2005-3-28 20:32:00的发言:</B>
为中国形象工程之父树碑立传到也不错

<P>
<P>哈哈!同意。</P>
<P>为了超大的生存,别的想说也不能说了,但题目就够恶心了:改变中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