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荐:聊聊《公知之死》,作者还没更新完,继续中。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4:05:52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765373-1.shtml?event=share|share-sina-weibo
1,为什么叫《公知之死》

  提起公知,或者精英,原本都是非常正面且积极的词语,他们要么学识渊博,要么为人正派,要么以天下为公作为己任。

  但是。

  近些年来,公知和精英等这些原本带有褒义的词语,逐渐走向负面,变成了一种羞辱和让人唾弃的词语。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使得原本积极的词语,走向了负面,就是这个系列要分析的主要目的。

  在一开始首先要定义一下,为什么叫做“公知之死”。

  这个死字有两个含义,先说第一个,第二个先暂时不谈。

  第一个原因很简单:作为普通人,那么死自然是指的生命的结束,从心脏不再跳动的那一刻,人便死了。

  但是作为公知或者知识分子,对于他们的死的标准就不是以生命的终结作为“死”的标准,而是以两个词作为标准,那就是:

  “遗忘与唾弃”。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有大量的知识分子存在,但是经过时间的淘汰,剩下来的又能让人们记住的,我想真说得上是万中无一。

  所以,公共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并不是简单的成名立腕,因为任何时候,都会出现一些人,他们可以迎合当时的风尚。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就自然被时间冲淡了,留下来的人,要么是学识渊博,要么是天下为公的优秀人才。

  而经过上千年积累留下的好名声,为什么却在不到10多年的时间内急转直下,变成一句让人唏嘘不已的口头禅了呢?

  以至于变成了争吵时刻,攻击对手为公知和精英,就好像是骂人话一样,到底这中间出了什么问题?

  问题事实上是客观存在的,那就是在公知的生存环境上发生了很关键性的改变,正是这种改变,使得原本让人尊敬的公知和精英变成了让人唾弃的代名词。

  而从下面开始将就系统的讲述这个问题的根由。

  首先要谈的问题便是,公知的出现,也就是:

  士与儒家。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765373-1.shtml?event=share|share-sina-weibo
1,为什么叫《公知之死》

  提起公知,或者精英,原本都是非常正面且积极的词语,他们要么学识渊博,要么为人正派,要么以天下为公作为己任。

  但是。

  近些年来,公知和精英等这些原本带有褒义的词语,逐渐走向负面,变成了一种羞辱和让人唾弃的词语。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使得原本积极的词语,走向了负面,就是这个系列要分析的主要目的。

  在一开始首先要定义一下,为什么叫做“公知之死”。

  这个死字有两个含义,先说第一个,第二个先暂时不谈。

  第一个原因很简单:作为普通人,那么死自然是指的生命的结束,从心脏不再跳动的那一刻,人便死了。

  但是作为公知或者知识分子,对于他们的死的标准就不是以生命的终结作为“死”的标准,而是以两个词作为标准,那就是:

  “遗忘与唾弃”。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有大量的知识分子存在,但是经过时间的淘汰,剩下来的又能让人们记住的,我想真说得上是万中无一。

  所以,公共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并不是简单的成名立腕,因为任何时候,都会出现一些人,他们可以迎合当时的风尚。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就自然被时间冲淡了,留下来的人,要么是学识渊博,要么是天下为公的优秀人才。

  而经过上千年积累留下的好名声,为什么却在不到10多年的时间内急转直下,变成一句让人唏嘘不已的口头禅了呢?

  以至于变成了争吵时刻,攻击对手为公知和精英,就好像是骂人话一样,到底这中间出了什么问题?

  问题事实上是客观存在的,那就是在公知的生存环境上发生了很关键性的改变,正是这种改变,使得原本让人尊敬的公知和精英变成了让人唾弃的代名词。

  而从下面开始将就系统的讲述这个问题的根由。

  首先要谈的问题便是,公知的出现,也就是:

  士与儒家。
2,士与儒家

  士这个字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含义,其中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囊括了一个非常庞大的阶级。在我心里士就似乎是一种储备仓库一般。

  因为作为一个士,他明显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如果说他高,那么他不如得权得势的贵族官僚。

  当然士中也有大量的贵族,可事实就是他们很多都是落魄了的贵族,而对于比他们低一等的农民和工匠,以及商人。

  士又带有那么一点优越感,所以我认为士阶级就像是一个储备库,士中并不是只有文人,有武人,有战略家,有各种优秀的代表。

  成为了士如果能向上走一步,那么就能成为贵胄,如果向下一步,那也就成了普通人,士的世界充满了机会和失败。

  而提起士的世界,就不能不说春秋与战国,很多人认为,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好时代,确实那个时代是士的时代。

  因为任何士都有可能登阁入殿成功,又都有可能跌落谷底,走向彻底的落魄。

  但我并不认为春秋与战国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因为那个时代讲出身,讲血统,贵族即便落魄也还是贵族,而穷人贱民即便发达也极难改变身份。

  可那个时代是一个思想家辈出的时代,既然讲到了士,就不得不谈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孔子,并且他创造了儒家。

  什么是儒家?

  孔子和儒家贯穿了中国历史中的很多篇章,所以无视孔子自然是不行的,并且孔子对于士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这后面谈。

  首先要说明白什么是儒家,儒家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派,既然重要,那对于儒家的褒贬不一就是自然的了。

  我认为儒家的作用非常巨大,因为儒家创造出了一种价值观,正是这种价值观的出现使得中国的文化逐渐区别于世界,使得中国进步。

  这种价值观就是行为论。

  正是儒家的出现,使得文人逐渐从士这个阶层逐渐剥离出来,产生了公共知识分子,而今天的公知一样沿用这个标准。

  只不过中间发生了一件非常关键的转变,导致产生了一种错位的现象,而正是这个错误的现象,最终摧毁了公知。

  想要理解这个,就首先要谈。

  什么是行为论?
3,儒家的行为论

  什么是行为论,他又有什么作用,是一个需要明白的关键一环,因为只有看明白了行为论的真正作用,就不难看清儒家,看清了儒家就自然能看清公知的问题。

  首先孔子这个人是非常崇拜封建制度的,反对儒家的人认为孔子是封建制度的拥护者,这一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因为孔子自己就是周礼的崇拜者,他是非常向往封建制度的,所以,孔子创造了儒家,但是,事实上,真正杀死封建制度的恰恰是这个最为拥护他的人。

  孔子的学说所产生的效果改变了封建制度的根本核心,使得封建制度逐渐走向瓦解,最终被王朝制度替代。

  要了解孔子就首先要了解封建制度,对于封建制度来说,控制力是他的核心支撑,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成了贵族,那么支撑他身份的就是他的封地和他的势力,那么他想要维护自己的地位,就只需要牢牢把握自己的势力就可以了。

  所以发展控制力是自己的唯一选择,而为了支撑自己的势力和控制力,周公创造周礼,也就是强化了礼法的作用,把人通过礼法和等级的不同,规范成不同的阶级。

  并且,重要的一点就是封住了阶级相互之间的流动。

  这样一来,贵族穷的吃不起饭也是贵族,而穷人即便翻身也永远是贱民的出身,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控制力一直在同一阶级流动。

  也就是说,有的贵族兴起了,有的贵族衰落了,但是不管是兴起还是衰落,控制力只是在贵族之间流动。所以一个贵族失败了,他的后世子孙仍然可以说自己原来是贵族,并且依据这一点,作为自己地位的合法性来源。

  比如,那个非常有名的人,就是刘备。

  也就是说,控制力成为了封建制度的核心,他封住了各阶级之间流动的可能,而孔子恰恰就是改变了这现象的人。

  随着时间的发展,原先在周朝的小国和旁族逐渐发展的越来越庞大,有了压制原来的大国和公族之势,这就是孔子那个时代所谓的礼乐崩坏。

  而孔子认为,要想改变这一点,就必须是人去做该做的事情,只有君王去做好的君王,那么才能有好的大臣来辅佐,有了好的君王和大臣,那么人们就能安居乐业,如果有了好君王,好臣子,又有了好的人们,那么国家就可以变得强大。

  这种想法看起来即幼稚又愚蠢,但是正是这样的想法改变了根本。

  因为孔子的这种想法使得行为论出现,那么,行为论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呢?

  行为论替换了控制力成为了地位的支撑。
4,行为论的力量

  孔子是一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这是一个复杂又矛盾的问题,孔子的人生非常曲折,他本身热爱封建制度,但这么热爱封建制度的人,为什么没有人用他呢?

  不是因为孔子的学说是对于封建制度毫无意义的,相反却是可以杀死封建制度的,那么很自然的就是封建制度的统治者怎么可能会用一个不但不能对自己有益处相反会打垮自己制度的学说作为自己的制度呢?

  道理很简单,对于封建制度来说,通过礼法制造出一个阶级不可流动的制度,是封建制度可以维系的关键。

  而对于行为论来说,只有好的君王出现,实行仁政,才能创造出好的国家,那么请问,如果是坏的,怎么办?

  对于封建制度来说,不管是好的国王,还是坏的国王,他都是国王,他的身份和他的血统是不变的,但是。

  当行为论出现以后,就变成了,只有好的国王,才有好的国家,那么坏的国王,就自然会有坏的国家。

  于是行为本身的作用被提高了起来。对于封建制度来说,这就打破了礼法的根基,礼法与行为之间产生了争斗的现象。

  那么自然,行为要比礼法更具实力。

  因为没有人愿意要一个坏人。

  所以,行为论最厉害的一点就是抢夺了对于好的评判标准,并且把他上升到了人的地位的合法性上,也就是好的国王是仁君圣主,而坏的国王是暴君桀纣。

  这就使得好和坏成了可以比较的,人们期盼好的领袖,唾弃坏的领袖,这就改变单纯依靠控制力的评价标准。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行为论是一种评价人的标准,所以,他是无形的,因为对于好的评价有可能不同。

  比如什么是好的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示,但是对于好的追求是相同的,那么追求好本身就是所有人需要的,但是,怎么好又都是不同的。

  可问题是,行为论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制度,相反是可以随意改变的,因为他追求的是好,那么什么时代,怎么样是好。

  评判的标准是不同的,但是不管这个评判标准怎么的不对,对于好的追求是相同的,这就使得行为论无法被反对,因为当行为论推广至深了以后,没有人能让所有人接受“坏”,因为一旦是坏的,那么他的地位就变得岌岌可危。

  所以,从古至今的公知核心理论中行为论占了非常大的比例。而且随着汉朝的独尊儒术后,这种倾向变得越来越明显。

  而就在孔子之后,出现了一位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意义的公知。

  这个人就是孟子。
4,行为论的力量

  孔子是一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这是一个复杂又矛盾的问题,孔子的人生非常曲折,他本身热爱封建制度,但这么热爱封建制度的人,为什么没有人用他呢?

  不是因为孔子的学说是对于封建制度毫无意义的,相反却是可以杀死封建制度的,那么很自然的就是封建制度的统治者怎么可能会用一个不但不能对自己有益处相反会打垮自己制度的学说作为自己的制度呢?

  道理很简单,对于封建制度来说,通过礼法制造出一个阶级不可流动的制度,是封建制度可以维系的关键。

  而对于行为论来说,只有好的君王出现,实行仁政,才能创造出好的国家,那么请问,如果是坏的,怎么办?

  对于封建制度来说,不管是好的国王,还是坏的国王,他都是国王,他的身份和他的血统是不变的,但是。

  当行为论出现以后,就变成了,只有好的国王,才有好的国家,那么坏的国王,就自然会有坏的国家。

  于是行为本身的作用被提高了起来。对于封建制度来说,这就打破了礼法的根基,礼法与行为之间产生了争斗的现象。

  那么自然,行为要比礼法更具实力。

  因为没有人愿意要一个坏人。

  所以,行为论最厉害的一点就是抢夺了对于好的评判标准,并且把他上升到了人的地位的合法性上,也就是好的国王是仁君圣主,而坏的国王是暴君桀纣。

  这就使得好和坏成了可以比较的,人们期盼好的领袖,唾弃坏的领袖,这就改变单纯依靠控制力的评价标准。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行为论是一种评价人的标准,所以,他是无形的,因为对于好的评价有可能不同。

  比如什么是好的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示,但是对于好的追求是相同的,那么追求好本身就是所有人需要的,但是,怎么好又都是不同的。

  可问题是,行为论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制度,相反是可以随意改变的,因为他追求的是好,那么什么时代,怎么样是好。

  评判的标准是不同的,但是不管这个评判标准怎么的不对,对于好的追求是相同的,这就使得行为论无法被反对,因为当行为论推广至深了以后,没有人能让所有人接受“坏”,因为一旦是坏的,那么他的地位就变得岌岌可危。

  所以,从古至今的公知核心理论中行为论占了非常大的比例。而且随着汉朝的独尊儒术后,这种倾向变得越来越明显。

  而就在孔子之后,出现了一位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意义的公知。

  这个人就是孟子。
5,第一公知,孟子

  首先,为什么叫第一公知呢?

  因为孟子在我心中的地位比较高,就单从公知这个范围内讲的话,我认为孟子是中国第一公知。孟子有他自己的必杀技,所以他非常厉害。

  孟子的必杀技就是行为论+找无形的榜样。

  孟子的大多理论都是依靠这两个部分组成的,他非常厉害的地方也就在于此,并且他说出那句非常有名的话: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在今天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在当时可就不是那样了,看待历史必须回到历史当时的标准中去,如果回到历史中去的话。

  那么孟子的话就非常厉害了,因为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封建时代,而封建时代是非常看重出身的,如果你是贵族,那么你就是高人一等,如果是贱民,那就是低人一等。

  在那个尊卑有等级的年代,孟子说作为国家最高的国王是最次要的,而人民是最重要的,足可以看出儒家为什么没有封建统治者敢用。

  因为一旦儒家的思想被确立,那么国王从此只能做一个好国王,但问题就是这样的标准太难了,所以,所有人都只是把孟子当做座上宾非常礼遇他,却不敢用他。

  并且,没人敢杀他。

  他的话说天下的百姓是最大的,那么为了天下人而说这样话的人一旦被杀,那么不用说,杀他的人就是桀纣。这样对于孟子来说如果他被杀了,不但不是对于他的毁灭,相反是成就了他。也就是说他的肉身毁灭了,但是他名望却从此只有越来越高,却没有越来越低的可能了。

  如果只是有行为论这一条的话,那么孟子的地位显然不够,孟子最大的厉害之处在于他非常的会寻找立场的好与坏,然后进行对比。

  孟子最喜欢讲仁义,最喜欢讲圣贤,这便是孟子的厉害,因为道理非常的简单,任何统治者都是有现实矛盾的,那么当遇到现实矛盾的时候,孟子一张嘴就是:

  你得学圣贤,你得学仁义啊。

  这正是孟子高明的地方,因为孟子把他的好与坏的对比,变成了以无形对有形,那么自然是吃定了对方。

  所以,为什么古代的公知地位那么高?

  因为,他们非常聪明的用无形去应对任何有形,而今天的公知显然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那就是用有形去对有形。

  就注定埋下了隐患。
6,无形vs有形

  请注意,无形的东西,都是可以打败有形的东西,而孟子是将行为论和找到无形的标准,两者结合的非常完美的人。

  所以他才是第一公知。

  评论无形最有名的话就是: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也就是老子的理论。而孟子很显然的是发现了将这种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对抗放进行为论里进行比较的好处。

  因为任何无形的东西都是虚无缥缈的,比如什么是圣贤,什么是圣人,又怎么去做仁政?这是非常难以做到的事情,但不要紧,孟子会安排几个例子,也就是说:

  你看人家尧舜禹,人家就是仁政的楷模,是仁义的化身。

  孟子最喜欢,也最经常举出的例子就是在春秋战国之前的仁君圣主们,于是问题就来了,孟子为什么要这样?

  道理很简单,这些人是无形的,首先,不要说当时,就说周朝出现以后,又有谁真的见过尧舜禹汤,这些被古人封为楷模的人,说到底,这些人早就不在了,所以,说已经没了的人,是最容易的。

  因为他们都是无形的。

  也就是说,当一个国王问孟子要怎么样才能让国家变好的时候,孟子就把无形的标准往行为论上推,让君王去学圣贤,然后按照行为论去做一个好的国王。

  这才真正的是吃定了对方的办法,因为假如这个国王真的去做一个好的国王,那么自然证明,孟子的话是对的,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国王是能治理一个好的国家。

  但同时,这也是废话。

  因为一个好的国王即便不去学那些圣贤,只要赏罚分明,恩威有度,重用人才,那么自然能管理一个好的国家。有没有榜样在前面戳着都无所谓。

  那么用无形的标准去说有形的问题,便可无往不利,因为假如去做了一个好的国王,那么这套理论是正确的。

  假如去做一个坏的国王,那么同样证明,违反了这套理论是错误的,所以,无形的标准才是最厉害的。

  因为无形就可以任意改变形态,去回答有形的问题,但问题就是,尧舜禹汤就真的比孟子所面对的国王好么?

  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后人是无法真的见到过尧舜禹的,所以注定,任何当时的矛盾都比古代那个尧舜禹的时代要坏。因为尧舜禹被评价为圣人,圣人的时代怎么能比礼乐崩坏的时代坏呢?

  结论就是,以无形去面对有形,那么自然是难以被打倒,并且重要的是,当无形的标准和行为论一接触以后,就变得更加厉害。

  而说这种话的公知,自然他的地位也会跟着上升,因为他都是以谏言为主的,目的是创造一个更好的时代,为人民说话,这样正义性自然显示出来。

  古代公知地位逐渐开始上升。
7,古代公知的门槛

  过去想成为一个公知,说实话还是挺难的,因为当年能受到教育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想从广大文盲中变成一个知识分子,只是第一步。

  而从知识分子中再成为佼佼者才是第二步,但是别急,并不是说你有了知识,就可以成为公知,因为知识分子有两条出路。

  出路是去考取功名,也就是走上仕途,另一条路是去做文人,当然文人这条路就非常广了,有画家,书法家,诗人,词人等等。

  但这两条路都有可能成为公知,第一条路走上仕途,你有可能进入言官之中,成为一名体制内的公知,另一条路就是在文人圈里成为公知。

  当然两条道路都有很多名人,但是我认为古代公知他们总的看来,有2个主要努力方向,要么是你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非常有建树,比如那些特别有名的画家,书法家,诗人,他们在自己的专业追求上确实有自己的本事。

  这一点无法否认,但是,他们的私生活中有很多就不敢恭维了,但是在专业领域上的成功可以让他们成为大众眼中的名人,也就是公知。

  另一条路就是能舍弃自我。

  舍弃自我这条路是成为公知的另一个方法,也就是牺牲小我,渴望成就大家,在这方面也同样产生了大量的名人,在这方面不得不说儒家最有建树。

  因为从大的文化学派上说,最渴望这种精神的是墨家和儒家,但是墨家的思想太过于超前,并不太适合当时的环境,所以逐渐走向了消亡。

  而儒家就不同了,我认为从孟子开始,他产生了一种标准,也就是行为论+无形对有形论,在孟子之前已经有人这样做了,但是把这种模式带到如此高度的人确实是孟子,这也是孟子能叫做亚圣的关键。

  随着时代的发展,前一种办法逐渐在文人中流行,孟子的方法逐渐在言官中流行,形成了一种多元的文化。

  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可以在私生活有自己的乐趣,但是要求就是你必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有成就,后者是既然你选择了舍弃自我,那么对于名利就要抛弃,并且必须要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为了天下人去努力。

  前者更注重成绩,后者更注重名节,这两种分化的出现,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界限,当然,还有各种选择,比如自我炒作。

  自我炒作并不是在现在才有的现象,在古代就已经有了。文人的这方面非常容易理解,但是提到言官,就不得不细谈了。

  尤其是言官最有名的明朝。
8,御史与言官

  御史和言官是古代中国王朝中非常独特的一群人,这些人的精神追求基本上都是舍弃自我型的,从发展的角度上说,御史的功能也在不断产生变化,从最早的历史记录到后来的监察官,他们扮演着一些非常重要的角色。

  御史与言官发展到了明朝那真是发展到了一个极高的地步,以至于明朝的言官们什么都不怕,那么为什么他们什么都不怕?

  因为从本质上讲这种表现是对于舍弃自我精神的一种强烈追求,也就是越是说出社会的问题,越是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尤其是要是受到打压,那么不但不是一件坏事,相反却可以成就自我。

  也就是说,到了明朝,孟子的模式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

  言官们为什么那么看重名节,这其实和行为论有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言官们做了一个好的言官,那么从道德的层面上和精神的层面上,他们都站住了脚。

  所以舍弃自我程度越是深,那么他的名望越是可以上涨,假如只有这样是不行的,那么以无形的思想去对比有形的现实问题,就成了一条无懈可击的道路。

  从本质上讲,明朝不管是从实际情况,还是管理范围,都实际的超越了古代先贤不知道要多少,甚至可以说,明朝的社会保障绝对是要比尧舜禹那些时代要强的。

  但是。

  什么都怕一个但是,先贤们越是距离明朝远,则光辉形象就越是完美,尧舜禹不管是怎么说都只是一个部落首领,而到了明朝的时候,怎么可能说明朝就比部落的氏族时代落后呢?

  但是现实的社会问题又是存在的,所以,先贤们是伟大的,现实是不美好的,于是言官就不断的说,古代多么的美好,人们的友爱,今天人们是多么残酷,多么的冷血。并且言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权利。

  那就是弹劾的权利,明朝的言官即在道德上站住了脚,又在权力上拥有起诉权,那么很明显的就是,言官越发展越强大,越发展就越走向舍弃自我。

  以至于明朝皇帝的一切事物都有人弹劾有人上表,当然能起到多少效果这是另一个问题,可这种模式在明代达到了一个高度。

  也就是说,以行为论为根基,然后以什么是不好的和什么是好的进行对比,就成了舍弃自我型公知的一种追求模式。

  而这种追求模式是和现代公知是一样的。

  但他们显然又不太一样,中间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战败了。
9,近代公知的出现

  说了这么多,就是要把公知的成型讲明白,而到了近代,很明显的是,局势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清朝的战败。

  清朝的战败,严肃的讲就是战败了,一没亡国,二没灭种,清王朝的终结并不是由外国人的力量造成的。

  而是中国的王朝时代结束造成的。

  但是,很显然的是,外面的人把中国人打得有点失去了自信,这一点是肯定的,不知道哪里来的人,来了就能打败中国,这种震动对于中国来说,有点蒙。

  于是产生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变化,那就是近代公知的出现,那么近代公知和古代公知有什么不同呢?

  其实他们的思想没有任何不同,都是以行为论作为基础,以什么是好的和什么是不好的进行对比,在这种对比下,自然是公知的一种思想方式。

  但是,两者却又有着本质的不同。

  不同的地方之一是,近代公知改变了以古代先贤作为对比的方式,转而选择了以外国作为对比的方式。

  比如,那个时候非常流行什么呢?

  就是说,你看外国是多么的开明,是多么的民主,政治上开放,经济上发展,军事上强大,于是,再对比一下咱自己的大清国,哎,真是没法说了。

  事实上,这种做法是有自己深层根源的,因为中国的战败是一个实际情况,而外国似乎不可战胜的无敌形象,又让中国人感受到了压力,尤其是日本这个国家,在西化后又把中国打了一顿。

  于是文人们开始动摇了对于中国文化的信心,这只是一个层面,而一个更加深层的层面就是,中国的王朝时代已经走向了自己的末路。

  那么再以先贤作为标准肯定是不行的了,因为先贤们都是王权的代表,所以本来就是要废除王权,那么以王权为代表肯定是没有任何前途的了。

  一批新的公知开始兴起,他们放弃了以先贤的无形模式作为自己思想中对比的支撑,改以中国对外国的模式进行了一次重新定义。

  这种定义,就使得中国开始失去了自信,因为,外国是那么的先进,中国是那么的落后,所以只有学习外国,才能强大,这种公知模式开始出现了。

  但显然,近代公知有两个根本问题没有想清楚,所以导致了。

  现代公知之死。
10,近代公知的两个致命疏忽

  近代公知的这种选择是一种非常现实的选择,以外国和中国进行对比的模式,非常有效,但是这中间存在着两个致命的疏忽。

  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孟子要选择无形的先贤?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孟子为什么一开腔就是古代的先贤是多么多么伟大,这是为什么呢?假如忽略了这个问题,那么就没有看到孟子的高明。

  我从小记得这么一句话:

  外国的月亮都要比中国的圆一些。

  而这句话恰恰是近现代公知们都没有认真思考的话,恰恰是这句话导致了公知的衰败。这看起来似乎非常的难以理解,但实际上又非常容易理解。

  因为月亮是有盈有缺的。

  也就是说,国家也好,文明也好,都是有兴衰的,所以,有兴必有衰,而孟子之所以说先贤的好,就等于避开了兴衰之间的问题。

  只是在以作为后人的中国人与祖先之间比,因为祖先已经没了,并且正是祖先的努力,才创造出后人可以经营的空间。

  所以,后人只有比古人更好这一条路走,而越是距离祖先远,祖先们的品行和作为就越是被追捧的完美。

  比如关羽,关羽怎么说也不过是刘备的一个将军,并且因为关羽的骄横才使得刘备失去了荆州,但问题是,问题是,关羽从汉末的纷乱中还只是一个没什么了不起的将军,而到了宋代,关羽就基本上成了神仙了。

  结果就是,无形的祖先形象只能是越来越高大,越是高大就越是能被用来和现实去比较,无形的自然对于有形的是有优势的。

  而随着中国的王朝时代结束,近代公知非常“方便”的选择了以外国对中国的对比方式,这就从根本上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就是以有形去比较有形,第二个错误是中国真的不行了么?

  一切的根本其实在于第二个错误,也就是说,中国真的不行了么?假如中国真的不行了,那自然近代公知是正确的。

  但问题是,如果中国又行了呢?

  所以,以有形对有形是有非常大的风险的,也就是说,当欧洲势力达到鼎盛时打败中国的时候,自然是怎么说都行了。

  但是,既然是月亮就有盈有缺,如果中国又行了起来,而外国衰落了下去,那么结局是什么呢?

  那就是公知自己自掘坟墓。
11,近代公知的潇洒

  近代公知中诞生了很多有名气的人,当时形成了一种非常严肃的冲突,那就是新老公知之间的对抗,当然很显然的是新公知们更有战斗力。

  近代公知的这种以外国和中国的对比手法自然是更胜一筹,因为很明显,中国一败再败,所以老公知们很快败下阵来。

  近代公知开始了对于中国旧文化的彻底打压,说中国是农业国,说欧洲是海洋国,说欧洲人爱冒险,我们只爱在家守着父母,等等吧。总之,对比的方式很简单,那就是用欧洲的成功去比中国的失败。

  当然,我认为,近代公知是最潇洒的。

  因为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确实是衰败了,近代公知怎么说中国不行都可以,战败了是事实,但很显然他们没有真的去思考,中国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解决。

  甚至只要咒骂中国旧文化的差,就等于是时尚的,流行的,却忘记了,这个衰败的大国有没有机会再次兴起。

  这个小问题,在当时,我想是被怀疑的,但就是这个小问题成了公知的大患,因为中国本身就是要走向进步的,也就是说,王朝时代的终结并不是简单的失败造成的。

  随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混乱又复杂的民国时代,在这个时代文人的作用淡了下去,可以说,在那个时代,中国发生任何问题都是旧文化的错。

  这看起来并不怎么合理,但是以公知的思想运作方式来看,却也合理,因为在他们看来,外国的好是那么的好,中国的坏是那么坏,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他们在舍弃自我的这条路上是越走越潇洒。

  但真实的情况是,外国的势力只能打败中国,却不能让中国亡国灭种,中国留下了根基,在艰难中不断的前行。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就到了关键时刻,这是检验中国到底是行,还是不行的时候,近代有一大批公知说日本是多么的强大,中国是多么的失败。

  可战争的结果是在武汉大会战后,日军高级指挥官畑俊六这样表示:

  在武汉会战前蒋介石有300万军队,但是武汉会战后他还有300万军队。而日本已经用尽全力,国内只剩一个师团了。战局不可避免的走向日本最感痛苦的长期消耗战。

  发生在1938年的武汉大会战可以说是中国的谷底,也是中国重新走向上升的开始,因为从这以后,日本从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防御。

  而在1953年,美国在朝鲜战争停战的协议书上签字。

  彭德怀这样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但很显然,公知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也就是说,中国的兴起又开始了。
12,搞笑的“河殇”(上)

  在我一岁多的时候,有这么一个纪录片播出了,那就是有名的“河殇”,尚在襁褓中的我,是不可能看得懂的,但是这部纪录片所讲的东西,我后来看了。

  “河殇”是一个非常搞笑的纪录片,我认为被封杀完全正确。

  因为“河殇”这部纪录片,讲的根本就是站不住脚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但是我认为这部纪录片是即伤痕文学后的现代公知兴起的标志,首先,我看过“河殇”,这是必须要说的,如果没有看过,那么我是不会说的。

  既然看过,那么就来分析一下,“河殇”从根本上讲并没有跳出由孟子创造的古代公知手法,从这一点上看,“河殇”压根就没有任何进步意义。

  河殇以行为论作为比较,然后以外国的好,去比中国的坏,也是沿用了近代公知们的手段,这一点,也没有任何突破。

  如果说有所突破的话,那么“河殇”这部作品是以纪录片这种形式推出的,也就是改变由文章评述的方式进行传播的手段。还能勉强算的上创新。

  但是,“河殇”这部纪录片罔顾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说“河殇”不但不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相反是一部弯曲事实的纪录片。

  或者说河殇确实有他存在的意义,那就是河殇透露一个大问题。

  用有形去对比有形,开始出了问题。

  河殇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所以守旧不思进取,而西方是一个海洋文明,敢于冒险,敢于探索,于是,中国失败了,西方成功了。

  那好,就在“河殇”播出的1988年,如果就以当时进行对比,那么就可以清楚的发现,用坚船利炮撬开中国大门的“海洋文明大国”英国,所面临的真实现状。

  日不落帝国就不要谈了,殖民地基本上已经独立光了,帝国海军也基本上不见了踪影,国内改革问题难以解决,社会矛盾正在激化,这就是日不落帝国的现实。

  而作为一再被瞧不起的中国,凭借自己一己之力,从苏联和美国联合夹击中的缝隙中杀出一条血路来,虽然刚刚结束文革,经济上还非常差,社会矛盾依然存在,但是大国的根基依旧存在。

  假如不以结果论去看待,就以当时公平的情况去看待,英国明显是在吃老本,正在向下发展,而中国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是向上走的。

  如果,用河殇的论调去分析,这不是前后矛盾么?

  如果再进行细致的分析,你就可以发现,这部纪录片有多么的搞笑。
12,搞笑的“河殇”(上)

  在我一岁多的时候,有这么一个纪录片播出了,那就是有名的“河殇”,尚在襁褓中的我,是不可能看得懂的,但是这部纪录片所讲的东西,我后来看了。

  “河殇”是一个非常搞笑的纪录片,我认为被封杀完全正确。

  因为“河殇”这部纪录片,讲的根本就是站不住脚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但是我认为这部纪录片是即伤痕文学后的现代公知兴起的标志,首先,我看过“河殇”,这是必须要说的,如果没有看过,那么我是不会说的。

  既然看过,那么就来分析一下,“河殇”从根本上讲并没有跳出由孟子创造的古代公知手法,从这一点上看,“河殇”压根就没有任何进步意义。

  河殇以行为论作为比较,然后以外国的好,去比中国的坏,也是沿用了近代公知们的手段,这一点,也没有任何突破。

  如果说有所突破的话,那么“河殇”这部作品是以纪录片这种形式推出的,也就是改变由文章评述的方式进行传播的手段。还能勉强算的上创新。

  但是,“河殇”这部纪录片罔顾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说“河殇”不但不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相反是一部弯曲事实的纪录片。

  或者说河殇确实有他存在的意义,那就是河殇透露一个大问题。

  用有形去对比有形,开始出了问题。

  河殇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所以守旧不思进取,而西方是一个海洋文明,敢于冒险,敢于探索,于是,中国失败了,西方成功了。

  那好,就在“河殇”播出的1988年,如果就以当时进行对比,那么就可以清楚的发现,用坚船利炮撬开中国大门的“海洋文明大国”英国,所面临的真实现状。

  日不落帝国就不要谈了,殖民地基本上已经独立光了,帝国海军也基本上不见了踪影,国内改革问题难以解决,社会矛盾正在激化,这就是日不落帝国的现实。

  而作为一再被瞧不起的中国,凭借自己一己之力,从苏联和美国联合夹击中的缝隙中杀出一条血路来,虽然刚刚结束文革,经济上还非常差,社会矛盾依然存在,但是大国的根基依旧存在。

  假如不以结果论去看待,就以当时公平的情况去看待,英国明显是在吃老本,正在向下发展,而中国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是向上走的。

  如果,用河殇的论调去分析,这不是前后矛盾么?

  如果再进行细致的分析,你就可以发现,这部纪录片有多么的搞笑。
13,搞笑的“河殇”(下)

  从根本上去看英国和中国的话,那么你就可以发现,所谓勇敢进取的海洋文明也存着问题,而所谓的农耕文明也不是向河殇说的那么不堪。

  英国之所以可以兴起,是因为在与西班牙的大海战中取得了海上霸主地位,然后通过扩张,得到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然后成为了日不落帝国。

  且不说西班牙自己的问题,就算是按照英国人所说的击败了西班牙,然后兴起了,那么可以说,西方与英国的“海洋文明”有一个基本的特点。

  那就是他们的兴起是需要扩张空间的。

  而就在上一个时代的十字军战争中,号称狮心王的英国查理,在欧洲发动的十字军战争中也没有什么便宜占,十字军战争的失败让欧洲陷入了长期的内战和困境。

  所以扩张这一点是必须的,如果没有大航海和殖民地时代,欧洲还在内战中消耗,根本就不会进入欧洲的鼎盛时代,而所谓的大航海的目的,还是迷了路,原本想去中国恢复贸易,偶然发现的新大陆。

  我不去谈殖民地时代的对与错,仅仅谈一个事实,那就是欧洲的兴起,尤其是英国的兴起是依靠有扩张的空间。

  可就当英国失去了扩张的可能后,就开始衰落,就算中途打败了中国,但是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美国的兴起,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到来,英国的衰落势不可挡。

  所以,英国兴起的基本结果是因为有扩张的空间,才可以兴起。没有了空间就开始衰落。这是族权思想的典型问题。

  而反观中国,从1840年开始就进入了战争,一打就是100多年,直到1950年左右,才刚刚稳定,接着就是与世界大国美国在朝鲜进行作战,接着又是与苏联一直对峙,在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的双重夹击中,中国不但没有衰落。

  相反接连取得了对苏联和美国的胜利,保存住了自己的根基,之后又进入了文革运动中混乱了10年,也就是说,从1840年开始,到1988年,“河殇”播出。

  在这140多年里,中国不但没有可扩张的空间,相反混乱了将近130多年,而结果是,经历了140年多年动荡的中国没有亡国灭种,相反,取得了独立自主的生存权。

  在大国的围堵和夹击下存活了下来。并且开始发展经济,从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那么好,进行一个根本性的对比,你就不难发现。

  英国在有扩张的条件下兴起,到达鼎盛后随着扩张空间的减少,开始衰落,并很快就被美国超越,随后殖民地大量独立,地位一落再落。

  而中国在没有扩张的条件下,并且以混乱了将近130年左右的时间内,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夹击下艰难的杀出了一条活路。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那么,凭什么说中国是一个弱国,又凭着什么说英国是一个强国?

  所以说,“河殇”这部纪录片,不但不是宣布中国文化落后的一个纪录片,相反是预示着“公知之死”的开始。

  因为,以现实对比现实的局限性,开始出了大问题。
 14,夏利营中的中日对决

  《夏利营中的较量》这篇文章,我认为是有一个非常关键历史意义的问题,因为这篇文章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结局。

  第一,这篇文章是典型的公知文章,他预示了以现实对现实的模式的问题必然产生,第二,这篇文章已经有了现世报也就是说,文章中所写的孩子在今天已经成长起来。第三,这篇文章是网络时代前,公知的一篇潇洒的文章,进入网络时代后,被批的体无完肤。

  第一个问题:

  这篇文章发表于1992年,那一年,我还在5岁左右,还没有幸运的看到过这篇文章,因为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屁孩。

  但是,可以说,当时引起的轰动确实不小,不少青少年,被这篇文章所挫伤,认为中国人低人一等。

  但是,也正是这篇文章,预示着“公知之死”的开始。

  道理很简单,第二个原因,也就是这篇文章已经有了现实的回答,那就是文章所写的孩子们已经长大,并且逐步成为了两个社会的重要力量,而现实就是,中国经济不断提高而日本经济在不断的一蹶不振,只能靠发债勉强支持,这必然为日后制造隐患。

  如果说经济不能说明问题,那么在一个关键的灾难面前,中日两国的孩子已经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因为大型的天灾如同战争,在残酷的重压下,到底这场较量谁获胜了呢?

  我们看到一个是中国的汶川大地震,一个是日本的311海啸大地震,双方情况虽然不同,但是结果已经很明显,那就是被说成是扶不上墙的中国孩子们,在灾难面前,可以爆发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也可以用自己的脊梁在灾难面前撑得住。

  但是反观日本,以50个老头作为“敢死队”处于核事故,如此结局真叫人唏嘘不已,不过我看,这也没什么,这不就是文章中的现世报么?

  日本家长看着自己孩子生病受罪,说了几句话就走了,到了今天50多个老头,不就是被日本年轻人用加油吧的鼓励抛弃了么?

  且不说草原上会不会有所谓的“洪水”,就单说,在一个发生洪水的地方,一个家长开车把自己的孩子从困境中带走,有什么不对么?

  所以,当这些溺爱孩子的家长被压制废墟下面的时候,一群20多岁的大孩子,也就真的从四面八方来救他们,我看,这没有什么不好。

  第三个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公知之死的罪魁祸首,并不是别人,而是公知自己,因为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当这新时代开始的时候,公知们,还没有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

  那我认为,公知杀死了自己。
举报 回复
楼主:真的很博通 时间:2013-05-23 16:56:31
  14,网络的新时代(上)

  我还记得我家装上网络的时候,我内心中的快乐,因为我有了网络就等同联通了世界,我想看的书籍,资料,电影,等等我想要的只要在家就可以得到。

  对于我来说,网络绝对是一个好事,但是对于公知来说,这将意味着公知之死的开始,因为网络时代的开始,使得他们所有的隐患集中爆发起来。

  从表面上讲,网络带给了公知更快速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实没错,但是公知们既没有改变自己的手法,又没有多少人意识到隐患的严重性。所以问题就开始爆发了。

  那么说网络时代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要我说,就是知识的“价值”破产了。

  首先,从表面上看,网络给“知识”的传播带来了方便,但这里的“价值”并不是指的知识本身,而是指的知识的垄断彻底打破了。

  知识曾经是一种奢侈品。在信息不发达的时候,在书籍还需要手抄的时候,知识可以是一种商品,并且这种商品只能被少数人拥有。

  而到了印刷术出现的时候,知识出现了第一次大贬值,由于知识本身的大贬值,导致知识大规模扩散,知识扩散的结果就是由大势力所把持的时代的终结。

  因为当一个贫寒人家的孩子和一个贵胄家里的孩子能够读同一本书的时候,那么无数个贫寒的孩子给贵胄孩子的冲击,是他们无法承受的。

  而古代公知中,大量的人都是大家族和贵胄的孩子,穷人的孩子非常难以成为公知,并且由于知识的垄断,造成了话语权的垄断。

  这就是知识被垄断后的结果,而网络时代的出现,彻底的让知识本身破产了,因为你只要用心就能从网络上学到大量的知识。

  所以当知识破产的时候,话语权就破产了,因为在近代中国,能到高中生的比例就已经很低了,能到了大学生的比例就更低了。

  那么自然,公知们就更加容易的从能上的起学的人中产生,不管是对于专业知识,还是对于话语的垄断,都造成了公知的优势。

  但是当网络时代产生了以后,看起来传播力变得越来越广了,可实际上,知识一旦破产,必然造成的结局就是所有人知识的大规模上升。

  那么结局就是,任何人都有可能对话公知,因为你不知道网络时代,谁身处于网络之中,也许这个人没有任何名气,但是他拥有巨量的知识。

  而一旦,能把公知们保护在优势里的“知识”破产了,那么公知们的墙就塌了,那么所面对的就将是蜂拥而至的人群。

  公知们的隐患开始爆发。
14,网络的新时代(上)

  我还记得我家装上网络的时候,我内心中的快乐,因为我有了网络就等同联通了世界,我想看的书籍,资料,电影,等等我想要的只要在家就可以得到。

  对于我来说,网络绝对是一个好事,但是对于公知来说,这将意味着公知之死的开始,因为网络时代的开始,使得他们所有的隐患集中爆发起来。

  从表面上讲,网络带给了公知更快速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实没错,但是公知们既没有改变自己的手法,又没有多少人意识到隐患的严重性。所以问题就开始爆发了。

  那么说网络时代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要我说,就是知识的“价值”破产了。

  首先,从表面上看,网络给“知识”的传播带来了方便,但这里的“价值”并不是指的知识本身,而是指的知识的垄断彻底打破了。

  知识曾经是一种奢侈品。在信息不发达的时候,在书籍还需要手抄的时候,知识可以是一种商品,并且这种商品只能被少数人拥有。

  而到了印刷术出现的时候,知识出现了第一次大贬值,由于知识本身的大贬值,导致知识大规模扩散,知识扩散的结果就是由大势力所把持的时代的终结。

  因为当一个贫寒人家的孩子和一个贵胄家里的孩子能够读同一本书的时候,那么无数个贫寒的孩子给贵胄孩子的冲击,是他们无法承受的。

  而古代公知中,大量的人都是大家族和贵胄的孩子,穷人的孩子非常难以成为公知,并且由于知识的垄断,造成了话语权的垄断。

  这就是知识被垄断后的结果,而网络时代的出现,彻底的让知识本身破产了,因为你只要用心就能从网络上学到大量的知识。

  所以当知识破产的时候,话语权就破产了,因为在近代中国,能到高中生的比例就已经很低了,能到了大学生的比例就更低了。

  那么自然,公知们就更加容易的从能上的起学的人中产生,不管是对于专业知识,还是对于话语的垄断,都造成了公知的优势。

  但是当网络时代产生了以后,看起来传播力变得越来越广了,可实际上,知识一旦破产,必然造成的结局就是所有人知识的大规模上升。

  那么结局就是,任何人都有可能对话公知,因为你不知道网络时代,谁身处于网络之中,也许这个人没有任何名气,但是他拥有巨量的知识。

  而一旦,能把公知们保护在优势里的“知识”破产了,那么公知们的墙就塌了,那么所面对的就将是蜂拥而至的人群。

  公知们的隐患开始爆发。
 15,网络的新时代(中)

  网络的新时代对于公知来说还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呢?

  那就是,网络挑战了公知的话语权,公知之所以被叫做公知,事实上,是由于他们垄断了话语权导致的。也就是说公知的最大一个根基就是话语权。

  从历史上看,很多公知说的话也都是经不起推敲的,但是,为什么这些话能不断的留下来呢?因为反馈的声音无法让所有人看到。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古代,如果一个公知颠倒黑白,那么自然最简单的分成了知道他颠倒黑白的人和不知道的人,知道他颠倒黑白的人的话语是无法站到与公知同一高度的,那么自然公知怎么说都行了。

  但是,在网络时代,这种优势丧失了。

  现代公知最大的尴尬就是,他们所要面对的并不是自己说的话有多少人信,因为古人就都对公知的话全相信么?

  答案是否定的,在孔子和孟子的时代,反对儒家的人有的是,但是能在公共话语权平台上发表自己意见的人,少得可怜,所以,自然反馈者的声音非常稀少。

  但是今天,一个公知发出任何一句话,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可以快速的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行反馈,尤其是博客和微博出现以后。

  其中有很多人的一项乐趣就是看回复。

  看回复事实上就是反馈者的声音,他可以使得反馈者轻松的就和公知站在同一话语权平台上进行辩论,这就是公知的一个非常大的隐患。

  因为,任何一句话,都有大量的人盯着,并且由于知识的扩散和破产,导致的结果是知识人才本身裂变式增加。

  拥有大学文凭的人,已经是多如牛毛,而在网络时代,足不出户就可以拥有大量的知识可以任凭个人学习,这导致了不管是在专业性上,还是在舍弃自我上。

  这两条路上都充满了监视的眼睛。

  在专业性上,一个公知发表一个专业性的言论,那么也许就会有和他同等学历,甚至高于他专业性的人跳出来和他辩论,最关键的还是可以匿名辩论。

  而且在海量的公开资料支持下,任何专业领域的争论都很有可能走向对公知不利的方面,因为他必须时刻小心,他写100字的东西,很有可能有上万人盯着这100字,然后拿出显微镜来不断的逐字分析,在这种压力下,专业性公知就必须非常小心。

  对于专业性公知来说,情况还是可控的,因为毕竟专业性公知,他自己能成为公知,就是因为他在那个领域的专业性上站住了脚,但是对于舍弃自我的公知来说,麻烦就要大的多了。
16,网络的新时代(下)

  舍弃自我型的公知,他之所以可以立得住,最重要的就是以天人的利益为先,并且舍弃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要有所谓的正义性,这是成为公知的基础。

  但是,很显然的情况是,随着80年代后,大量的海外移民开始增加,去往各国的人都有,很快中国人的脚步便遍及各地。

  那种对于近现代公知来说,天堂般的地方,其实并不如相像般的好,如梦境一般的国家,原来也受制于现实。

  所以,从移民潮开始以后,近现代公知的根基就在动摇,因为最简单的就是在越洋电话和信件的作用下,完美的外国,开始不再那么完美。

  以现实对比现实的方法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如果中国又行了,那么这些公知该怎么办上,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冲击更加强烈。

  因为,道理是很简单的,信息平台的更新,使得信息交换本身变得快速,廉价,这就使得外国到底是什么样,很快便传入国内。

  现代公知嘴里喊着要民主,要自由,要人权,其实只要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和孟子时代是相同的,因为孟子每次去见人,也都说要仁政,要仁爱,要圣贤。

  但是他们又是不同的,那么请问,孟子的那个时代,就不知道用现实去对比现实么?

  答案是肯定是知道的,并且有大量的人相互对比各诸侯国的情况,所以,孟子是精明的,他巧妙的用无形去对有形,不仅把话语变成了高大全,并且回避了现实的问题。

  近现代公知去羞辱古代公知,却根本没有认真思考,为什么孟子一开腔就是那些圣贤,以为孟子的水平极低,只会用圣贤吓唬人。

  而实际上,孟子不但回避了对于现实情况的尴尬,更是让自己的话变得无懈可击。

  因为,任何一个诸侯国的兴起与衰落都与诸侯公王们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诸侯公王努力治国,那么自然是学了圣贤,实行了仁政,如果不好好治国,导致国家崩坏,自然也能说是由于不行仁政导致的。

  也就是说,现实不管怎么变,都与孟子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你做的好,那么证明孟子说的话是对的,而你做的不好,亡了国,孟子也是对的,因为你不按照仁政去做,那你自然是失道者寡助,亡国灭种,那还用说么?

  近现代公知,以有形去有形,这恰恰出了问题,因为,在网络时代,你说任何一个国家是多么的美好,黄金铺路,玉石架桥,河里都是牛奶,路上都是面包。

  可问题是在那个国家就有中国人啊,人家拿出照相机,啪啪啪几下,真实的反馈马上就回来了。

  那么到底是真是假,马上就有了分别,这就是近现代公知最大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公知不转变态度呢?

  这才是文章的核心观点。
17,什么造成了公知之死(上)

  如果说公知里没有聪明人,那是肯定不对的,但是,为什么一群聪明人,陷入了如此明显的不利情况,不能转变态度呢?

  这才是公知们的最大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说近代公知是现代公知的开创者,那么以有形对有形这条路,如果走不通,那么就往别的路上走不就行了么?

  也就是再回到以无形对有形这条路上不就行了么,创造一代新的公知与现代公知进行对比,那么很快不就能重新赢了么?

  但这显然是不行的。

  请问,为什么是不行的?

  因为,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这就要谈到近现代公知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了,近现代公知之所以出现,一个表面上是,一些公知转变了态度导致的。

  但实质上,是中国王权消亡的结果,也就是说,王权从此在中国再也无法兴起,所导致的,一些公知离开了古代公知的模式中,创造了新的公知。

  那么,请问,公知还能回到古代公知那条路上么?

  答案就是不行,因为王权本身已经消亡了,所以,不管圣贤和先人是多么的好,但那些人大都是王侯贵胄,尤其是王侯。

  而王权本身已经衰亡了,大家族也基本上瓦解了,那么又怎么可能回到那个以他们为榜样的时代呢?

  更为尴尬的是,如果想往前走,那么就要以民权为榜样,但是近现代公知所比较的标杆,并不是以无形的民权为标杆。

  而是以有形的外国民权为标杆,也就是说,无形的民权标杆,不管如何说,都已经无法脱离有形的民权标杆了,这样的结果就是,往前走的路也封死了。

  所以,实际上,公知可以转变的路消失了。

  可以转变的路没有了,那么就只能在由近代公知开端的这个模式下进行,那么自然造假,双重标准就大行其道。

  而专业性领域的公知,他们的活路还是比较宽的,因为他们只要专业性上有一定成就,那么他们还是能站住脚的。

  但是,舍弃自我型的公知就惨了,因为舍弃小我成就大我,这本身这条路的选择,而造假和双重标准的出现。

  等于是在自己杀死自己。
18,什么造成了公知之死(中)

  从一个小的环境上说,公知是锁住了自己的通路,所以只能在原地打转,而原地打转的大背景是,随着欧美可扩张的可能在消失。

  结果就是社会问题开始出现,而原本被近现代公知所说的天花烂坠,天堂一样的欧美,也出现了问题,那么往前走不了,只能开始编造和双重标准。

  这就是为什么,原来近现代公知原来是人民的良心,现在变成了贬义的关键原因,因为他们所宣传的和所梦想的美好世界,原来也并不美好。

  并且,编造和双重标准,本身都是在违反着行为论,违反了行为论,那么舍弃自我的光辉形象便自然大打折扣,这样的结果就是形象大受损失。

  又来到了一个网络时代,那么专业性上的优势在丧失,话语权的优势在丧失,自我追求上又在自己摧毁着自己,那结局自然是公知的名声越来越下降。

  这就造成了公知从古代的人民偶像,变成了今天一句羞辱人,骂人的话。

  但实际上,如果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去看这个问题,那么问题还不这么简单,那就是公知到底是什么?

  古代公知也好,近代公知也好,都是阶级社会中的中间层,介于普通人与贵胄之间的人,他们因为对于知识的垄断和话语权的垄断。

  所以创造了属于他们的道德标准,也就是文人标准,那么在一个大发展和新时代的社会,他们的衰落,不是一个偶发问题。

  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因为近代公知改变了自己的立场,所以最后他们走向了衰亡。

  而是一个必然现象。

  因为,原本在文人和公知以下的人,逐渐追赶了上来,而上面的王侯贵胄们跌了下来,所以,随着知识的破产和王权时代的终结。

  真正让公知死掉的,即是公知自己,又不是公知自己,而是一个社会达到了一个新的时代,社会资源开始不断的扩散的结果。

  旧中国文盲之多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到了新中国文盲逐渐变成了偶然现象,教育与知识的扩散导致,原来不能接触到知识的人,大量的充沛着自己。

  而公知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就逐渐显示出了他们的危机。

  也就是当人人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对话的时候,那么公知本身的话语权就自然被打破,当一个普通人,可以直接在微博上与大学教授,之间辩论,甚至质问大学教授的时候。

  公知便开始死了。

  说到底,公知这个阶级正在失去自己的价值,而一旦价值消失了,那么自然被取代。

  那么,谁将会取代公知呢?
 19,什么造成了公知之死(下)

  这是这个短篇文章的最后一节,将主要回答一个问题。

  那就是公知死了,那么中国的文化将由谁来继承呢?

  首先,从一个小的局部去看,造成公知死掉的人是公知自己,但从一个大的全面去看,造成公知死掉的根本是因为知识和话语权的扩散导致普通人知识的储备的上升和从网络平台上得到了话语权。

  也就是说,公知死掉了并不是说没有公知了。

  而是,人人都是公知。

  如果说公知是古中国的产物,那么到了现在和未来,知识的扩散和话语权的扩散,将导致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公知,正是将来的必然趋势。

  年轻时候的我对于公知原来是十分悲观,因为我非常不喜欢近代公知们,我认为我们的文化即便是落后的,也只有强国这一条路走,而不是坐在高堂庙宇上分析分析,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腐朽,是多么的完蛋。

  但是现在的我却又是非常乐观的,因为我认为,一个全新的时代就要到来了,就像现在有这么一句话,那就是是个人只要说社会的不好就能当公知。

  虽然带有贬义,但是这却有现实的意义,那就是,当公知本身还没有彻底消失前,还有大把的人,想要加入其中。

  但事实上,加入其中的门槛已经越来越低了,这一方面说明公知的衰落,但另一方面说明普通人水平开始不断的上升。

  所以,导致我们文化上不自信的其实是一个假象。

  也就是说,在近现代公知们的“作用”下,看起来我们是不行了,我们要完蛋了,但实质上我们并没有完蛋,相反我们进入了一个更加全新的时代。

  但是,我们正处于进入这个时代的过程中,所以很多人还没有看到这一点,并且因为社会问题和现实问题,造成了,我们似乎还是不行的假象。

  也就是我们明明是进步了,但是却看起来还是没变,社会问题还是那么多,但是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那就是我们现在的问题,过去有没有,如果过去没有,那么今天的问题是新问题,但是如果过去便有,那就是老问题,社会的前进也好,进步也好,就是将过去已经有的问题进行不断的处理和改变。

  并最终使得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

  所以,我对于未来并不是悲观的,相反是非常乐观的,因为当人人都可以很自然的成为公知的时候。

  中国的发展就将到达原来从来没有的高度。

  也就是说,公知之死不是我们文化上的一个终点,相反只是一个节点,我们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也就是要进入我们古代便梦想的。

  民权时代。

  全文完。
好文章,可惜没人看

现在CD宁可高呼打倒开国元勋也不会静下心来看这些,因为打倒开国元勋比看书要容易太多了
这个角度解构公知。。还真是新颖的观点


文章原作者的年龄应该不大 但是见地很深刻 逻辑也很严密
公知的最大问题 其实就是把自己看得过于高大
总爱站在道德的高度告诉所有人世界是怎样的你应该做什么
已经不是民智未开的时代了
这样做 只会让人反感
况且现在做公知的成本也低
什么文人记者唱歌的演戏的
自己的知识到不到那个层面无所谓
只要自己有一定知名度 那么自己的言论就是真理的代名词
什么隔行如隔山在公知眼里根本不存在
某大眼在这方面出的笑话还少?
也亏某ID被封了号 要不还真想看看他在这个楼里的表演


文章原作者的年龄应该不大 但是见地很深刻 逻辑也很严密
公知的最大问题 其实就是把自己看得过于高大
总爱站在道德的高度告诉所有人世界是怎样的你应该做什么
已经不是民智未开的时代了
这样做 只会让人反感
况且现在做公知的成本也低
什么文人记者唱歌的演戏的
自己的知识到不到那个层面无所谓
只要自己有一定知名度 那么自己的言论就是真理的代名词
什么隔行如隔山在公知眼里根本不存在
某大眼在这方面出的笑话还少?
也亏某ID被封了号 要不还真想看看他在这个楼里的表演
新的公知与现代公知进行对比,那么很快不就能重新赢了么?
---------------------------------------------------------------
新的公知正在逐步诞生,就是极端毛粉。
以无形对有形,以古非今,以前30年否定后30年。
毛是伟人,但不是完美无缺,不应过于神话。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公知事件是华尔街骑牛事件,那位北京电视台的女人的虚伪、傲慢,还有事件真相已经很清楚后凤凰的杨锦林还在电视上瞎扯。

年轻把缺乏人生经历当做其想当然自信的依据,此人十年后会是新的另一极端的公知。          历史,政治,社会等人文科学,真正价值只有在自己有了丰富人生历练后,其内部的东西才能领会。
qqweee 发表于 2013-5-25 02:26
文章原作者的年龄应该不大 但是见地很深刻 逻辑也很严密
公知的最大问题 其实就是把自己看得过于高大
总爱 ...
作者87年人,能有这样的见地不容易
写的挺好。感觉也差不多这回事
文章不错
另外夏令营这篇扯淡文章,内容够水了啊……而且我记得作者移民日本去了,311后不知感觉如何?
流浪的王子猫 发表于 2013-5-25 09:59
文章不错
另外夏令营这篇扯淡文章,内容够水了啊……而且我记得作者移民日本去了,311后不知感觉如何?
但愿他吃上核水鱼,用上核棉被
确实分析的不错~!作者是87年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