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国汉族和主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03:32
中国很多民族的比例分布图,国家统计局知道的更详细,但因为河蟹问题不会公开发表。这个是作冊貓考证全国了各县人口比例后绘制的,贴在自己的豆瓣里。参考一下,对我国各民族分布情况有个基本了解。
http://www.douban.com/people/2989200/

    族類”是中國固有的用來表達人群分類的詞彙,最早見於《左傳•文公四年》,云:“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又如《舊唐書•李軌傳》:“涼州僻遠,人物凋殘,勝兵雖餘十萬,開地不過千里,既無險固,又接蕃戎,戎狄豺狼,非我族類,此而可久,實用為疑。”《明史•朝鮮列傳》:“倭雖遁歸,族類尚在。”嘉靖《貴州通志》卷三:“貴州土著蠻夷,族類實繁,風俗亦異。”相對於甲午戰爭後由日本輸入的漢字詞“民族”(nation)、八十年代以來翻譯引進的“族群”(ethnic group)這兩個詞彙及相應概念、學說,“族類”一詞在討論中國古今“民族問題”時,當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1950年代開始開展大規模的“民族識別”工作,至1979年確定了第56個”民族”基諾族,其間絕大多數中國公民獲得了一個唯一的“民族成分”身份;1980年代,處理了民族識別的“遺留問題”,有大量人口修改了自身的民族成分(官方稱為“恢復”)。目前, 中國政府宣稱民族識別工作已結束,但在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統計結果中,56個民族之外仍然存在640101人的“其他未識別民族”以及1448人的“外國人加入中國籍”兩項數據。 民族識別是中國政府民族政策的基礎工作之一,目的在於確定其民族政策的落實對象,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即為民族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伴隨著1950年代和1980年代兩次民族識別工作高潮,中國境內出現了大量民族自治地方。目前,這些行政區劃約佔據64%的中國領土。絕大多數此類行政區劃名稱中含有具體的民族名稱,但相應的民族在當地人口中並沒有都超過50%。

   《中國族類分佈圖》計畫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識別出的56個民族分成若干大類。分類的依據主要是傳統意義上的語言、宗教、生計模式、聚居地等方面,但並不拆分已識別為同一民族的不同群體,也不試圖”識別““未識別民族”。限於體例及本人學識,個別民族將被忽略。



一、中國族類分佈圖之回回(回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經濟發展司《2000年人口普查中國民族人口資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9月。暫無港澳臺地區數據,圖中留白。

行政區劃底圖採用方輿論壇Richter繪製之1∶400萬版。底圖與“五普”區劃資料不同之處,儘量按照當時情況著色。甲圖反映民族成份為“回族”(9816805人)、“東鄉族”(513805人)、“撒拉族”(104503人)、“保安族”(16505人)的人口在全國各縣級政區中一共所占的比例。乙圖反映在各縣級行政區劃內該族類的全體人口佔全國該族類總人口的比例。圖中並不直接顯示具體地區的社會文化及心理認同狀況。

回族,當稱“回回族”。“回回”、“回輝”爲“回鶻”、“回紇”的音變。“回鶻”、“回紇”指現代維吾爾族的先民,後將從廣義西域來到漢地的各族統稱爲“回回”。元代開始,“回回”特指來自蔥嶺(即帕米爾高原)以西的各族,與“回紇”以及後來的“回部”分離,並進而指稱伊斯蘭教。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民族識別,“回”才固定爲今日意義上“回族”的稱呼。回族先民中使用屬於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的波斯語者較多,但內部不同團體之間、與其他族類交流時多使用漢語。今天的回族無特有日常交際用語。回族信仰伊斯蘭教,擅長經商,生活在寧夏等高度聚集區者則從事農業,主要分佈於寧夏河谷、青海省東北部、北疆南部、滇東北與黔西北交界處等地區,在東北、華北各大中城市均有聚居區。

東鄉族約25萬人使用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東鄉語,自稱“桑塔”,信仰伊斯蘭教,主要從事農業,集中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中部山麓地帶。

撒拉族約8萬人使用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撒拉語,自稱“撒拉爾”,信仰伊斯蘭教,主要從事農業,集中在青海省海東地區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保安族約1萬人使用屬於蒙古語族的保安語。“保安”的稱呼來自明萬曆(1573-1620)年間在今青海省黃南州同仁縣隆務河邊設置的保安堡,後建保安城。保安族自認是“來自保安城的回回”,信仰伊斯蘭教,主要從事農業,集中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於1952年3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承認爲單一民族。本圖根據東鄉、撒拉、保安在宗教、生計、心理認同方面與西北回族的相似性,將其歸入回回族類。


二、中國族類分佈圖之滿洲(滿族、錫伯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達斡爾族)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經濟發展司《2000年人口普查中國民族人口資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9月。暫無港澳臺地區數據,圖中留白。

行政區劃底圖採用方輿論壇renmin上傳之1∶400萬版。底圖與“五普”區劃資料不同之處,儘量按照當時情況著色。同一市內不與其他市轄區相連的市轄區單獨著色。

甲圖反映民族成份為“滿族”(10682262人)、“錫伯族”(188824人)、“鄂溫克族”(30505人)、“鄂倫春族”(8196人)、“赫哲族”(4640人)、“達斡爾族”(132394人)的人口在全國各縣級政區中一共所占的比例。乙圖反映在各縣級行政區劃內該族類的全體人口佔全國該族類總人口的比例。圖中並不直接顯示具體地區的社會文化及心理認同狀況。標題中,“滿洲”指歷史上的八旗滿洲。

滿族,當稱“滿洲族”。“滿洲”之名由清太宗定於天聰九年(1635),最初用以替代、追改原國號“金”,後演變爲族名。滿族原主要使用屬於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南語支的滿語。滿語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5)已經顯著衰落,現在幾乎無人以其作爲日常交際用語。後金汗國建立之前,滿族主要從事漁獵採集,之後全體被編入八旗組織,成爲世襲軍事集團,由國家供養,不從事生產。滿族原以薩滿溝通天地人神,清入關後主要接受漢族民間信仰。主要分佈在遼寧省東南部(即長白山脈南段)、遼西走廊(即清軍入關通道)、河北省承德市及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即熱河地區)。

錫伯族約4萬人主要使用與滿語非常接近的錫伯語,自稱“錫伯”。生計與信仰情況與滿族類似。主要分佈在遼河流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鄂溫克族約1萬人主要使用屬於通古斯語族北語支的鄂溫克語,自稱“鄂溫克”,經俄語轉譯則寫作“埃文基”。生計與信仰情況與滿族類似,但被編入八旗後未大規模脫離生產,亦未大規模接受漢族民間信仰。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溫克族自治旗。

鄂倫春族約3000人主要使用屬於與鄂溫克語相近的鄂倫春語,自稱“鄂倫春”。生計與信仰情況與鄂溫克族類似。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

赫哲族原主要使用通古斯語族南語支的赫哲語,現幾乎無人以其作爲日常交際用語。赫哲族有“那貝”、“那乃”、“奇勒恩”、“赫真”等自稱。“赫哲”之名來自于人數較少的自稱“赫真”的群體。主要從事漁業,信仰方面與鄂溫克、鄂倫春類似。主要分佈在中國最東北角的三江平原。

達斡爾族約10萬人主要使用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達斡爾語,自稱“達斡爾”,主要從事農業,信仰方面與滿族類似。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本圖依據其定居務農的生活方式,以及長期與八旗滿洲內各族類共同生活、密切交往的歷史,將其歸入滿洲族類。


三、中國族類分佈圖之蒙古(蒙古族、裕固族)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經濟發展司《2000年人口普查中國民族人口資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9月。暫無港澳臺地區數據,圖中留白。

說明:甲圖反映民族成份為“蒙古族”(5813947人)、“裕固族”(13719人)的人口在全國各縣級政區中一共所占的比例。乙圖反映在各縣級行政區劃內該族類的全體人口佔全國該族類總人口的比例。圖中並不直接顯示具體地區的社會文化及族群認同狀況。行政區劃底圖採用方輿論壇renmin上傳之1∶400萬版。底圖與“五普”區劃資料不同之處,儘量按照當時情況著色。同一市內不與其他市轄區相連的市轄區單獨著色。

蒙古族信仰藏傳佛教,約274萬人主要使用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蒙古語,自稱“蒙古”,傳統生活方式為遊牧,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大部、青海省東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東南部(即科爾沁地區)。

裕固族信仰藏傳佛教,約4700人使用屬於蒙古語族的東部裕固語,自稱“錫拉裕固”;約5000人使用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西部裕固語,自稱“薩里裕固”。兩種自稱均為“黃畏兀兒”之意。傳統生活方式為遊牧。主要分佈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位於祁連山北麓。


四、中國族類分佈圖之藏羌(藏族、門巴族、土族、羌族、普米族)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經濟發展司《2000年人口普查中國民族人口資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9月。暫無港澳臺地區數據,圖中留白。

說明:甲圖反映民族成份為“藏族”(5416021人)、“門巴族”(8923人)、“土族”(241198人)、“羌族”(306072人)、“普米族”(33600人)的人口在全國各縣級政區中一共所占的比例。乙圖反映在各縣級行政區劃內該族類的全體人口佔全國該族類總人口的比例。圖中並不直接顯示具體地區的社會文化及族群認同狀況。標題中,“藏”同時指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藏傳佛教,“羌”指藏緬語族羌語支。行政區劃底圖採用方輿論壇renmin上傳之1∶400萬版。底圖與“五普”區劃資料不同之處,儘量按照當時情況著色。同一市內不與其他市轄區相連的市轄區單獨著色。

藏族信仰藏傳佛教,主要使用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的藏語,還使用同屬藏緬語族的多種語言。【其中330萬人使用藏語,自稱“蕃巴”,主要分佈在傳統藏區劃分的衛藏全部、安多大部、康的西部,相當於西藏自治區全境、青海省及甘肅省甘南州的大部份、四川省甘孜州和阿壩州的西北部;約10萬人使用嘉戎語(具體地位有爭議),自稱“嘉戎哇”,主要分佈在四川省阿壩州馬爾康、金川、小金、汶川、黑水、理縣及甘孜州丹巴、道孚縣,不同地區的嘉戎語難以通話約4萬人使用屬於藏緬語族羌語支的羌語,自稱“爾瑪”,主要分佈在四川省阿壩州黑水縣;約3.5萬人使用爾龔語(具體地位有爭議),自稱“布巴”,主要分佈在四川省甘孜州丹巴、道孚、爐霍、新龍等縣;約2萬人使用屬於羌語支的卻域語,自稱“契确”,主要分佈在四川省甘孜州雅江、道孚、新龍、理塘等縣;約1萬4千人使用白馬語(具體地位有爭議),自稱“貝”,主要分佈在川、甘兩省交界處東端的白水江流域;約1萬人使用屬於羌語支的木雅語,自稱“木雅”,主要分佈在四川省甘孜州東南部的貢嘎山周圍。藏族尚使用其他多種語言,因其人口少於1萬,此處不再介紹。】

門巴族信仰藏傳佛教,主要使用屬於藏語支的門巴語、倉洛語(自稱“門巴”)兩種語言,主要分佈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錯那縣和林芝地區林芝、墨脫縣。

羌族主要使用羌語,自稱“爾瑪”(有多種變音),主要分佈在四川省阿壩州汶川縣、理縣、茂縣和綿陽市北川縣。不同地區的羌語通話困難。

普米族主要使用屬於羌語支的普米語,自稱“普米英”,主要分佈在雲南省怒江州蘭坪縣、麗江市寧蒗縣。普米語南北方言間通話有困難。

土族信仰藏傳佛教,主要使用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土族語,自稱“蒙古”,定居,主要從事農業。藏傳佛教中的重要活佛章嘉呼圖克圖出自土族先民。本圖根據其定居、務農的特點以及在藏傳佛教中的地位,將土族歸入藏羌族類。


五、中國族類分佈圖之汉族(补充标题)



同樣的圖有人做過,發在方與論壇(原行政區劃論壇,bbs.xzqh.info。),配色、梯度和我的這個不同,依據的主要數據倒也是五普。那位先生還做了其他幾個民族的,但不許外傳,我確實沒發現外傳的,加之整個論壇不登錄不能看帖、註冊也很不容易,看到的人就更少。

原來想用2010年六普數據的,但縣級數據僅靠網上有的各地“主要數據公報”搭配“解讀”實在太困難,正式出版的《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分縣資料》還不容易見到。偶然發現了五普《2000人口普查分縣資料》的光盤數據,就先用來做吧。

族裔的地理分佈這個問題呢,實際上是不能依靠現在的人口調查裏“民族成份”這個屬性的分佈來判斷的。具體說起來很複雜,不過只要在“少數民族”比較常見(至少十分之一吧,比如我家昆明。)的地區生活過,就很容易明白了。

這個圖只是我巨大野望的一部份。先出來的原因嘛,一方面因為從小和“民族”有關的生活經驗,特別是06年開始接觸漢服運動到今天的經歷和思考,當然還有強烈的認同感;另一方面呢,最主要在於現成的五普《分縣資料》只有籠統的”少數民族人口比重“。上面提到六普,順便吐個槽。大家去查查各地的六普公報就知道了,把每一個具體民族人口都公佈出來的地級政區不多(當然很多地方不需要這麼做。但反過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公報裏連“民族構成”這一節都沒有。原因恐怕是人口的“飛速”增長,或是比重過低還要戴著“自治州”的帽子。),連“公報”不上網的都有,更別說縣級了。為甚麼非要縣級數據呢?有現成的唄。認真說來麼,先舉個極端的例子,哪怕是縣級,全國最大的新疆東南部的巴音郭楞州東南部的若羌縣,也比河北省大,就這麼bia一塊顏色上去,仍然很模糊。只用地級,甚至省級數據,就有點把看官當傻子的味道,都叫“自治州”了,“民族”還能少啊?誰不知道五大自治區和雲南貴州“民族“多啊?你在做“某省人眼中的中國地圖”嗎?

巨大野望的其他部份,就是主要根據語言系屬,參考宗教信仰和生計模式將官方所識別出的55個“少數民族”重新組合之後,做幾個圖。這種方式乍看一眼和語言分佈圖不會有很大區別,但語言分佈圖反映的是語言使用的實際情況,族裔分佈圖反映的是人的分佈情況。舉個例子吧,還是土家族。土家語已經是瀕危狀態,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學術界都極少使用和研究,但“土家族”這個概念和心理認同是仍然存在的。當然了,既然要重新“劃分民族”,能反映的心理認同就更弱了,大概所謂的“文化”多一些吧。好像變成實體論者了哈。(這麼做多省事兒啊。按我的估計,大概分十個大類左右吧。一類一圖,也就十張。願意堅持政治正確做五十五張,說不定外加“未識別民族”一張的,還不如去考政協、民宗委公務員。)

就是自己沒事兒玩玩罷了。

圖裏左下角的說明在這兒:

數據來源:
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2000人口普查分縣資料》,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年3月。暫無港澳臺地區數據,圖中留白。

說明:此圖只反映民族成份為“漢族”的人群在全國縣級政區中的所占比例,並不直接顯示具體地區的社會文化及族裔認同狀況。底圖採用方輿論壇WOODHOME製、hunry修訂之6.90版。底圖與“五普”的區劃資料不同之處,儘量按照當時情況著色。同一市內不與其他市轄區相連的市轄區單獨著色。漢族人口不足5%的地區留白。底圖原有湖泊著淡青色。少量人口密度極低的地區雖然著色較深,但只是表明在其所屬的行政區劃中漢族人口相對比例高,而非絕對數量多;例如青海省海西州的芒崖、冷湖、大柴旦三個行政委員會(按德令哈市數據著色),格爾木市飛地等。中国很多民族的比例分布图,国家统计局知道的更详细,但因为河蟹问题不会公开发表。这个是作冊貓考证全国了各县人口比例后绘制的,贴在自己的豆瓣里。参考一下,对我国各民族分布情况有个基本了解。
http://www.douban.com/people/2989200/

    族類”是中國固有的用來表達人群分類的詞彙,最早見於《左傳•文公四年》,云:“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又如《舊唐書•李軌傳》:“涼州僻遠,人物凋殘,勝兵雖餘十萬,開地不過千里,既無險固,又接蕃戎,戎狄豺狼,非我族類,此而可久,實用為疑。”《明史•朝鮮列傳》:“倭雖遁歸,族類尚在。”嘉靖《貴州通志》卷三:“貴州土著蠻夷,族類實繁,風俗亦異。”相對於甲午戰爭後由日本輸入的漢字詞“民族”(nation)、八十年代以來翻譯引進的“族群”(ethnic group)這兩個詞彙及相應概念、學說,“族類”一詞在討論中國古今“民族問題”時,當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1950年代開始開展大規模的“民族識別”工作,至1979年確定了第56個”民族”基諾族,其間絕大多數中國公民獲得了一個唯一的“民族成分”身份;1980年代,處理了民族識別的“遺留問題”,有大量人口修改了自身的民族成分(官方稱為“恢復”)。目前, 中國政府宣稱民族識別工作已結束,但在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統計結果中,56個民族之外仍然存在640101人的“其他未識別民族”以及1448人的“外國人加入中國籍”兩項數據。 民族識別是中國政府民族政策的基礎工作之一,目的在於確定其民族政策的落實對象,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即為民族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伴隨著1950年代和1980年代兩次民族識別工作高潮,中國境內出現了大量民族自治地方。目前,這些行政區劃約佔據64%的中國領土。絕大多數此類行政區劃名稱中含有具體的民族名稱,但相應的民族在當地人口中並沒有都超過50%。

   《中國族類分佈圖》計畫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識別出的56個民族分成若干大類。分類的依據主要是傳統意義上的語言、宗教、生計模式、聚居地等方面,但並不拆分已識別為同一民族的不同群體,也不試圖”識別““未識別民族”。限於體例及本人學識,個別民族將被忽略。



一、中國族類分佈圖之回回(回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

01.jpg (105.76 KB, 下载次数: 1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5-20 08:18 上传



02.jpg (106.77 KB, 下载次数: 1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5-20 08:18 上传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經濟發展司《2000年人口普查中國民族人口資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9月。暫無港澳臺地區數據,圖中留白。

行政區劃底圖採用方輿論壇Richter繪製之1∶400萬版。底圖與“五普”區劃資料不同之處,儘量按照當時情況著色。甲圖反映民族成份為“回族”(9816805人)、“東鄉族”(513805人)、“撒拉族”(104503人)、“保安族”(16505人)的人口在全國各縣級政區中一共所占的比例。乙圖反映在各縣級行政區劃內該族類的全體人口佔全國該族類總人口的比例。圖中並不直接顯示具體地區的社會文化及心理認同狀況。

回族,當稱“回回族”。“回回”、“回輝”爲“回鶻”、“回紇”的音變。“回鶻”、“回紇”指現代維吾爾族的先民,後將從廣義西域來到漢地的各族統稱爲“回回”。元代開始,“回回”特指來自蔥嶺(即帕米爾高原)以西的各族,與“回紇”以及後來的“回部”分離,並進而指稱伊斯蘭教。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民族識別,“回”才固定爲今日意義上“回族”的稱呼。回族先民中使用屬於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的波斯語者較多,但內部不同團體之間、與其他族類交流時多使用漢語。今天的回族無特有日常交際用語。回族信仰伊斯蘭教,擅長經商,生活在寧夏等高度聚集區者則從事農業,主要分佈於寧夏河谷、青海省東北部、北疆南部、滇東北與黔西北交界處等地區,在東北、華北各大中城市均有聚居區。

東鄉族約25萬人使用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東鄉語,自稱“桑塔”,信仰伊斯蘭教,主要從事農業,集中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中部山麓地帶。

撒拉族約8萬人使用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撒拉語,自稱“撒拉爾”,信仰伊斯蘭教,主要從事農業,集中在青海省海東地區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保安族約1萬人使用屬於蒙古語族的保安語。“保安”的稱呼來自明萬曆(1573-1620)年間在今青海省黃南州同仁縣隆務河邊設置的保安堡,後建保安城。保安族自認是“來自保安城的回回”,信仰伊斯蘭教,主要從事農業,集中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於1952年3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承認爲單一民族。本圖根據東鄉、撒拉、保安在宗教、生計、心理認同方面與西北回族的相似性,將其歸入回回族類。


二、中國族類分佈圖之滿洲(滿族、錫伯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達斡爾族)

p8316567.jpg (110.29 KB, 下载次数: 1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5-20 08:21 上传



p8316568.jpg (111.39 KB, 下载次数: 1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5-20 08:22 上传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經濟發展司《2000年人口普查中國民族人口資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9月。暫無港澳臺地區數據,圖中留白。

行政區劃底圖採用方輿論壇renmin上傳之1∶400萬版。底圖與“五普”區劃資料不同之處,儘量按照當時情況著色。同一市內不與其他市轄區相連的市轄區單獨著色。

甲圖反映民族成份為“滿族”(10682262人)、“錫伯族”(188824人)、“鄂溫克族”(30505人)、“鄂倫春族”(8196人)、“赫哲族”(4640人)、“達斡爾族”(132394人)的人口在全國各縣級政區中一共所占的比例。乙圖反映在各縣級行政區劃內該族類的全體人口佔全國該族類總人口的比例。圖中並不直接顯示具體地區的社會文化及心理認同狀況。標題中,“滿洲”指歷史上的八旗滿洲。

滿族,當稱“滿洲族”。“滿洲”之名由清太宗定於天聰九年(1635),最初用以替代、追改原國號“金”,後演變爲族名。滿族原主要使用屬於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南語支的滿語。滿語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5)已經顯著衰落,現在幾乎無人以其作爲日常交際用語。後金汗國建立之前,滿族主要從事漁獵採集,之後全體被編入八旗組織,成爲世襲軍事集團,由國家供養,不從事生產。滿族原以薩滿溝通天地人神,清入關後主要接受漢族民間信仰。主要分佈在遼寧省東南部(即長白山脈南段)、遼西走廊(即清軍入關通道)、河北省承德市及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即熱河地區)。

錫伯族約4萬人主要使用與滿語非常接近的錫伯語,自稱“錫伯”。生計與信仰情況與滿族類似。主要分佈在遼河流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鄂溫克族約1萬人主要使用屬於通古斯語族北語支的鄂溫克語,自稱“鄂溫克”,經俄語轉譯則寫作“埃文基”。生計與信仰情況與滿族類似,但被編入八旗後未大規模脫離生產,亦未大規模接受漢族民間信仰。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溫克族自治旗。

鄂倫春族約3000人主要使用屬於與鄂溫克語相近的鄂倫春語,自稱“鄂倫春”。生計與信仰情況與鄂溫克族類似。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

赫哲族原主要使用通古斯語族南語支的赫哲語,現幾乎無人以其作爲日常交際用語。赫哲族有“那貝”、“那乃”、“奇勒恩”、“赫真”等自稱。“赫哲”之名來自于人數較少的自稱“赫真”的群體。主要從事漁業,信仰方面與鄂溫克、鄂倫春類似。主要分佈在中國最東北角的三江平原。

達斡爾族約10萬人主要使用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達斡爾語,自稱“達斡爾”,主要從事農業,信仰方面與滿族類似。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本圖依據其定居務農的生活方式,以及長期與八旗滿洲內各族類共同生活、密切交往的歷史,將其歸入滿洲族類。


三、中國族類分佈圖之蒙古(蒙古族、裕固族)

05.jpg (109.44 KB, 下载次数: 1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5-20 08:25 上传



06.jpg (106.39 KB, 下载次数: 1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5-20 08:25 上传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經濟發展司《2000年人口普查中國民族人口資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9月。暫無港澳臺地區數據,圖中留白。

說明:甲圖反映民族成份為“蒙古族”(5813947人)、“裕固族”(13719人)的人口在全國各縣級政區中一共所占的比例。乙圖反映在各縣級行政區劃內該族類的全體人口佔全國該族類總人口的比例。圖中並不直接顯示具體地區的社會文化及族群認同狀況。行政區劃底圖採用方輿論壇renmin上傳之1∶400萬版。底圖與“五普”區劃資料不同之處,儘量按照當時情況著色。同一市內不與其他市轄區相連的市轄區單獨著色。

蒙古族信仰藏傳佛教,約274萬人主要使用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蒙古語,自稱“蒙古”,傳統生活方式為遊牧,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大部、青海省東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東南部(即科爾沁地區)。

裕固族信仰藏傳佛教,約4700人使用屬於蒙古語族的東部裕固語,自稱“錫拉裕固”;約5000人使用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西部裕固語,自稱“薩里裕固”。兩種自稱均為“黃畏兀兒”之意。傳統生活方式為遊牧。主要分佈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位於祁連山北麓。


四、中國族類分佈圖之藏羌(藏族、門巴族、土族、羌族、普米族)

07.jpg (115.08 KB, 下载次数: 1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5-20 08:28 上传



08.jpg (112.98 KB, 下载次数: 1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5-20 08:29 上传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經濟發展司《2000年人口普查中國民族人口資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9月。暫無港澳臺地區數據,圖中留白。

說明:甲圖反映民族成份為“藏族”(5416021人)、“門巴族”(8923人)、“土族”(241198人)、“羌族”(306072人)、“普米族”(33600人)的人口在全國各縣級政區中一共所占的比例。乙圖反映在各縣級行政區劃內該族類的全體人口佔全國該族類總人口的比例。圖中並不直接顯示具體地區的社會文化及族群認同狀況。標題中,“藏”同時指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藏傳佛教,“羌”指藏緬語族羌語支。行政區劃底圖採用方輿論壇renmin上傳之1∶400萬版。底圖與“五普”區劃資料不同之處,儘量按照當時情況著色。同一市內不與其他市轄區相連的市轄區單獨著色。

藏族信仰藏傳佛教,主要使用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的藏語,還使用同屬藏緬語族的多種語言。【其中330萬人使用藏語,自稱“蕃巴”,主要分佈在傳統藏區劃分的衛藏全部、安多大部、康的西部,相當於西藏自治區全境、青海省及甘肅省甘南州的大部份、四川省甘孜州和阿壩州的西北部;約10萬人使用嘉戎語(具體地位有爭議),自稱“嘉戎哇”,主要分佈在四川省阿壩州馬爾康、金川、小金、汶川、黑水、理縣及甘孜州丹巴、道孚縣,不同地區的嘉戎語難以通話約4萬人使用屬於藏緬語族羌語支的羌語,自稱“爾瑪”,主要分佈在四川省阿壩州黑水縣;約3.5萬人使用爾龔語(具體地位有爭議),自稱“布巴”,主要分佈在四川省甘孜州丹巴、道孚、爐霍、新龍等縣;約2萬人使用屬於羌語支的卻域語,自稱“契确”,主要分佈在四川省甘孜州雅江、道孚、新龍、理塘等縣;約1萬4千人使用白馬語(具體地位有爭議),自稱“貝”,主要分佈在川、甘兩省交界處東端的白水江流域;約1萬人使用屬於羌語支的木雅語,自稱“木雅”,主要分佈在四川省甘孜州東南部的貢嘎山周圍。藏族尚使用其他多種語言,因其人口少於1萬,此處不再介紹。】

門巴族信仰藏傳佛教,主要使用屬於藏語支的門巴語、倉洛語(自稱“門巴”)兩種語言,主要分佈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錯那縣和林芝地區林芝、墨脫縣。

羌族主要使用羌語,自稱“爾瑪”(有多種變音),主要分佈在四川省阿壩州汶川縣、理縣、茂縣和綿陽市北川縣。不同地區的羌語通話困難。

普米族主要使用屬於羌語支的普米語,自稱“普米英”,主要分佈在雲南省怒江州蘭坪縣、麗江市寧蒗縣。普米語南北方言間通話有困難。

土族信仰藏傳佛教,主要使用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土族語,自稱“蒙古”,定居,主要從事農業。藏傳佛教中的重要活佛章嘉呼圖克圖出自土族先民。本圖根據其定居、務農的特點以及在藏傳佛教中的地位,將土族歸入藏羌族類。


五、中國族類分佈圖之汉族(补充标题)

09.jpg (138.62 KB, 下载次数: 3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5-20 08:33 上传



同樣的圖有人做過,發在方與論壇(原行政區劃論壇,bbs.xzqh.info。),配色、梯度和我的這個不同,依據的主要數據倒也是五普。那位先生還做了其他幾個民族的,但不許外傳,我確實沒發現外傳的,加之整個論壇不登錄不能看帖、註冊也很不容易,看到的人就更少。

原來想用2010年六普數據的,但縣級數據僅靠網上有的各地“主要數據公報”搭配“解讀”實在太困難,正式出版的《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分縣資料》還不容易見到。偶然發現了五普《2000人口普查分縣資料》的光盤數據,就先用來做吧。

族裔的地理分佈這個問題呢,實際上是不能依靠現在的人口調查裏“民族成份”這個屬性的分佈來判斷的。具體說起來很複雜,不過只要在“少數民族”比較常見(至少十分之一吧,比如我家昆明。)的地區生活過,就很容易明白了。

這個圖只是我巨大野望的一部份。先出來的原因嘛,一方面因為從小和“民族”有關的生活經驗,特別是06年開始接觸漢服運動到今天的經歷和思考,當然還有強烈的認同感;另一方面呢,最主要在於現成的五普《分縣資料》只有籠統的”少數民族人口比重“。上面提到六普,順便吐個槽。大家去查查各地的六普公報就知道了,把每一個具體民族人口都公佈出來的地級政區不多(當然很多地方不需要這麼做。但反過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公報裏連“民族構成”這一節都沒有。原因恐怕是人口的“飛速”增長,或是比重過低還要戴著“自治州”的帽子。),連“公報”不上網的都有,更別說縣級了。為甚麼非要縣級數據呢?有現成的唄。認真說來麼,先舉個極端的例子,哪怕是縣級,全國最大的新疆東南部的巴音郭楞州東南部的若羌縣,也比河北省大,就這麼bia一塊顏色上去,仍然很模糊。只用地級,甚至省級數據,就有點把看官當傻子的味道,都叫“自治州”了,“民族”還能少啊?誰不知道五大自治區和雲南貴州“民族“多啊?你在做“某省人眼中的中國地圖”嗎?

巨大野望的其他部份,就是主要根據語言系屬,參考宗教信仰和生計模式將官方所識別出的55個“少數民族”重新組合之後,做幾個圖。這種方式乍看一眼和語言分佈圖不會有很大區別,但語言分佈圖反映的是語言使用的實際情況,族裔分佈圖反映的是人的分佈情況。舉個例子吧,還是土家族。土家語已經是瀕危狀態,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學術界都極少使用和研究,但“土家族”這個概念和心理認同是仍然存在的。當然了,既然要重新“劃分民族”,能反映的心理認同就更弱了,大概所謂的“文化”多一些吧。好像變成實體論者了哈。(這麼做多省事兒啊。按我的估計,大概分十個大類左右吧。一類一圖,也就十張。願意堅持政治正確做五十五張,說不定外加“未識別民族”一張的,還不如去考政協、民宗委公務員。)

就是自己沒事兒玩玩罷了。

圖裏左下角的說明在這兒:

數據來源:
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2000人口普查分縣資料》,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年3月。暫無港澳臺地區數據,圖中留白。

說明:此圖只反映民族成份為“漢族”的人群在全國縣級政區中的所占比例,並不直接顯示具體地區的社會文化及族裔認同狀況。底圖採用方輿論壇WOODHOME製、hunry修訂之6.90版。底圖與“五普”的區劃資料不同之處,儘量按照當時情況著色。同一市內不與其他市轄區相連的市轄區單獨著色。漢族人口不足5%的地區留白。底圖原有湖泊著淡青色。少量人口密度極低的地區雖然著色較深,但只是表明在其所屬的行政區劃中漢族人口相對比例高,而非絕對數量多;例如青海省海西州的芒崖、冷湖、大柴旦三個行政委員會(按德令哈市數據著色),格爾木市飛地等。
好图,好工作
逐步淡化民族成分
大部分少数民族一测DNA,发现和汉族一个样
同意楼主的民族归类  其他民族的呢?
lz下次能不能用简体字,像我这样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看繁体字真的很难,上面有好多繁体字不认识。
不过帖子内容挺好的,学了很多知识。
我也觉得现在的民族政策有问题,给少民的优惠太多了,现在很多汉人都想去做少民,这样下去是要出事的。
大学两个三个寝室的同学两个蒙古一个满族都是为了加分后来改的。以前都汉族
飞向饭碗 发表于 2013-5-20 11:49
大学两个三个寝室的同学两个蒙古一个满族都是为了加分后来改的。以前都汉族
这叫掺沙子
汉族大杀器,DTZD恨之入骨
做好事,鼓励一下。

zhepro 发表于 2013-5-20 11:44
同意楼主的民族归类  其他民族的呢?


其他民族图原作者尚未发表。由于按县级划分民族比例,许多民族放到空白的地图上就是几个点而已。县级人口查资料很多没有公开,作者已经很吃力查找了,除非细化到了乡级别,倒是在地图上能区别出较明显的色块,但工作量可想而知不是一般的大。
。不过,作者也说要继续对其他民族进行甄别,绘制出更多的相似民族特征的地图。
zhepro 发表于 2013-5-20 11:44
同意楼主的民族归类  其他民族的呢?


其他民族图原作者尚未发表。由于按县级划分民族比例,许多民族放到空白的地图上就是几个点而已。县级人口查资料很多没有公开,作者已经很吃力查找了,除非细化到了乡级别,倒是在地图上能区别出较明显的色块,但工作量可想而知不是一般的大。
。不过,作者也说要继续对其他民族进行甄别,绘制出更多的相似民族特征的地图。
明空奴儿 发表于 2013-5-20 11:46
lz下次能不能用简体字,像我这样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看繁体字真的很难,上面有好多繁体字不认识。
不过帖子 ...
我这个是转帖,原作者他喜欢用的繁体字。
好图,支持楼主
最终目标:没有汉族,也没有少数民族,只有中华民族。
honnyboy 发表于 2013-5-20 11:32
大部分少数民族一测DNA,发现和汉族一个样
对,但是人家信了真猪,宰起异教徒来毫不手软,要想真正淡化民族隔阂,必须要让少数民族和主体民族一样,同食、同俗、同文、同律、同祀。
甲图乙图是什么意思
好图,不过还缺挺多大的族,台湾也没有
另外满族在最西边怎么还有一块很浅的地方,这地方满族是怎么过去了
心诚则灵。不信奉这一套的,没感觉。
f22 发表于 2013-5-20 11:55
这叫掺沙子
汉族大杀器,DTZD恨之入骨
别YY了。
大批保加利亚人当初被土耳其人拿屠刀强迫该宗,
今天保加利亚政府要把他们改回来,结果大批自认“土耳其人”的那些人的后代愤怒地反抗。
一旦突厥化就永久突厥化,而中国要出现“满族化”版“蒙古化”版了。
至于什么“DTZD恨之入骨”就是他们见便宜卖乖,一方面把自己的人口基数百倍扩大,他们实际欢迎这种傻帽入门。一方面又矫情地散步TG掺沙子,让TG猪八戒照镜子而已!
cruelworm 发表于 2013-5-20 17:39
甲图乙图是什么意思
甲图是所在地区的人口比例,每个色块代表一个县级行政单位
乙图是该县的本民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的比重
baiii 发表于 2013-5-20 17:53
好图,不过还缺挺多大的族,台湾也没有
另外满族在最西边怎么还有一块很浅的地方,这地方满族是怎么过去了
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nero000 发表于 2013-5-20 18:38
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 ...
受教了,原来还有这回事
为什么宝岛是空白呢  难道上面没有人吗

baiii 发表于 2013-5-20 17:53
好图,不过还缺挺多大的族,台湾也没有
另外满族在最西边怎么还有一块很浅的地方,这地方满族是怎么过去了


最西边那块代表的是锡伯人,戎边新疆过去的,相对于留守祖地的锡伯人,新疆锡伯保留了更多的传统,东北锡伯比满人汉化程度更深.
lish_tplysubmit=true
baiii 发表于 2013-5-20 17:53
好图,不过还缺挺多大的族,台湾也没有
另外满族在最西边怎么还有一块很浅的地方,这地方满族是怎么过去了


最西边那块代表的是锡伯人,戎边新疆过去的,相对于留守祖地的锡伯人,新疆锡伯保留了更多的传统,东北锡伯比满人汉化程度更深.
lish_tplysubmit=true
猎杀F22 发表于 2013-5-20 18:56
为什么宝岛是空白呢  难道上面没有人吗
因为港澳台没有人口调查数据,没有统计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