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外交太神秘了 结果不是双赢而是双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3:23:53
<P></P>
<P>吴建民,22岁起就步入外交领域,曾给毛主席、周总理、陈毅等老一辈领导人做过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他是第一批进驻联合国 的工作人员之一;他曾任驻荷兰、法国大使;如今,他是外交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40多年的外交生涯让他见证了中国外交的起伏跌宕。就是他,在离开外交工作第一线时,向外交部提出建议:“揭开外交神秘的面纱”。在北京略带寒意的早春,我们走近了这位温文尔雅的外交官。</P>
<P>  “太神秘的结果是双输”</P>
<P>    外交,在普通人看来,神圣而又神秘。有记者曾以“外交是什么”为题采访过街上行人,得到的回答大都是,外交很贵族化啊,衣着光鲜啊,出席高级宴会啊,等等。吴院长半带调侃地说:“大家不了解外交,所以外交部想涨点工资都难。”“今天,中国的开放度是史无前例的。去年,2800万人走出国门,1500万外国人来到中国。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不了解外交,就会丧失很多机会。”此外,老百姓不了解外交,就不会知道外交人员为国家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更不会明白他们付出了怎样的牺牲和代价。有人把我们的驻外使馆戏称为“和尚庙”,因为外交官家属大都因为工作和家庭等原因无法随行。有些外交官的孩子甚至因为没人照顾而误入歧途。“这可是父母终身的痛苦啊,”吴院长加重语气说,“外交太神秘了,结果不是双赢而是双输。”</P>
<P>    “外交是一种资源”</P>
<P>    外交究竟是什么?吴院长告诉我们:“外交是一种资源,可以做很多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只是可惜,现在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一点。”</P>
<P>    吴院长举了一个例子解释自己的观点。2000年,民航总局准备从法国进口3套空中管理设备,但是对方开价高达1.3亿美元,双方谈判形成僵局。民航总局找到了当时任驻法大使的吴院长,希望他能从中调节一下。“在法国,大使很受尊重。我和对方一说,我想见你,他就来了。我们谈了半个小时。我说,你要赚钱,这我很理解,但是要一下子赚太多,恐怕不行。这里有个长期和短期的问题。中国可是个很大的市场啊。”吴院长接着说:“半个小时,只用了半个小时,问题就解决了。你说,外交的作用大不大?”</P>
<P>    “嬉笑怒骂皆是外交”</P>
<P>    在人们印象中,外交官永远儒雅平和、彬彬有礼。他们似乎没有发脾气的权利。不过,在吴院长看来,“嬉笑怒骂皆是外交”。</P>
<P>    4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吴院长自然也有愤怒的时候。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日内瓦的一次会议上,某国外长点名贬斥中国的人权状况。吴院长听了很生气,于是口授答辩稿,措词非常严厉。吴院长说起这段往事时,依然抑扬顿挫、坚定有力:“第二天,他们就气势汹汹地来找我,脸都气红了,指责我说,‘你们怎么敢点我们外长的名?’我说,‘是他先攻击了我们,自卫也是人权。’他们叫嚷着要和我们进行答辩。我就回答,‘那就来吧,我会进行反答辩。’”看着陷入往事的吴院长,我们完全可以想象10年前他说这番话时的磅礴气势。</P>
<P>    当然,外交官不能乱发脾气。“成熟的外交官通常都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这种平和来自客观,而客观来自自信。”吴院长说,“大庭广众之下,我没发过脾气,因为我认为,多数人更容易接受娓娓动听地讲道理这种方式。”</P>
<P>    “做外交官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P>
<P>    22岁就进入外交领域的吴院长对外交可以说感情深厚。他曾说过:“如果我有第二次生命,我还会选择外交。”“我喜欢外交,因为每天都可以接触到新鲜的人和事。做外交官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觉得,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是种很大的奖赏,这样,就不会觉得世界太无聊。”</P>
<P>    专业为法语的吴院长一毕业就被派到了总部设在布达佩斯的世界民主青年联盟任代表翻译。“我很幸运,一毕业就到了一线,因此得到了很多锻炼机会。那时候参加会议,常常要连续翻译6个小时。”当时为了工作需要,吴院长还自学了英语和西班牙语。</P>
<P>    1965年到1971年,吴院长在外交部翻译室工作期间,曾多次给毛主席、周总理、陈毅等老一辈领导人做过翻译。“能在他们身边,学习他们的言谈举止,我真的非常幸运。他们是时代造就的,可以说是千锤百炼、大浪淘沙,这些人真的是不得了。”儒雅的吴院长说到这里时颇有几分激动:“到现在,总理的气质依然被外国人津津乐道。我在法国时,法国人对我说过,‘他的眼睛真的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P>
<P>    1971年,吴院长被派到了联合国。用他的话来讲,那里“是全世界外交官的橱窗”。除了外交官,在那里,每天都能见到几十个国家元首,可以近距离观察他们在舞台上的表现。这个“见识”的过程也让他获益匪浅。</P>
<P>    吴院长一直强调自己幸运地得到了这么多学习的机会,但他的经历正是“天助自助者”的最好诠释,因为正是他那种强烈的求知欲才使他能抓住机会不断充实自己。正如吴院长所说,这种求知欲是一个外交官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P>
<P>  外交学院院长的愿望</P>
<P>    如今,作为外交学院的院长,吴院长的最大心愿就是为祖国多培养外交人才。</P>
<P>    作为资深外交官,吴院长指出,要成为成功的外交官,首先要爱国,“爱国,才有勇气往前冲。”其次要有渊博的知识。“知识面太窄,就听不出别人话语中的奥妙,就无法抓住关键。而这就需要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不懂就得查。”再者就是外语要好,这是沟通的基础。“外交官应该能进行电视辩论。”吴院长最后强调了交流的重要性。他出席外交活动时,处于“时刻准备着”的状态。“我随时都准备讲话,还会争取每个可以讲话的机会。在那么多外交官聚集的场合,能让大家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就可以让别人对中国多一点了解。当然,这就需要给自己一些压力。”</P>
<P>    43年前,吴院长走出校门,进入外交领域;43年后,他从一线退出,回到了学校。如今,他依然忙碌。他似乎正努力为自己的外交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P>
<P>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3月21日 第二版)</P><P></P>
<P>吴建民,22岁起就步入外交领域,曾给毛主席、周总理、陈毅等老一辈领导人做过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他是第一批进驻联合国 的工作人员之一;他曾任驻荷兰、法国大使;如今,他是外交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40多年的外交生涯让他见证了中国外交的起伏跌宕。就是他,在离开外交工作第一线时,向外交部提出建议:“揭开外交神秘的面纱”。在北京略带寒意的早春,我们走近了这位温文尔雅的外交官。</P>
<P>  “太神秘的结果是双输”</P>
<P>    外交,在普通人看来,神圣而又神秘。有记者曾以“外交是什么”为题采访过街上行人,得到的回答大都是,外交很贵族化啊,衣着光鲜啊,出席高级宴会啊,等等。吴院长半带调侃地说:“大家不了解外交,所以外交部想涨点工资都难。”“今天,中国的开放度是史无前例的。去年,2800万人走出国门,1500万外国人来到中国。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不了解外交,就会丧失很多机会。”此外,老百姓不了解外交,就不会知道外交人员为国家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更不会明白他们付出了怎样的牺牲和代价。有人把我们的驻外使馆戏称为“和尚庙”,因为外交官家属大都因为工作和家庭等原因无法随行。有些外交官的孩子甚至因为没人照顾而误入歧途。“这可是父母终身的痛苦啊,”吴院长加重语气说,“外交太神秘了,结果不是双赢而是双输。”</P>
<P>    “外交是一种资源”</P>
<P>    外交究竟是什么?吴院长告诉我们:“外交是一种资源,可以做很多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只是可惜,现在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一点。”</P>
<P>    吴院长举了一个例子解释自己的观点。2000年,民航总局准备从法国进口3套空中管理设备,但是对方开价高达1.3亿美元,双方谈判形成僵局。民航总局找到了当时任驻法大使的吴院长,希望他能从中调节一下。“在法国,大使很受尊重。我和对方一说,我想见你,他就来了。我们谈了半个小时。我说,你要赚钱,这我很理解,但是要一下子赚太多,恐怕不行。这里有个长期和短期的问题。中国可是个很大的市场啊。”吴院长接着说:“半个小时,只用了半个小时,问题就解决了。你说,外交的作用大不大?”</P>
<P>    “嬉笑怒骂皆是外交”</P>
<P>    在人们印象中,外交官永远儒雅平和、彬彬有礼。他们似乎没有发脾气的权利。不过,在吴院长看来,“嬉笑怒骂皆是外交”。</P>
<P>    4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吴院长自然也有愤怒的时候。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日内瓦的一次会议上,某国外长点名贬斥中国的人权状况。吴院长听了很生气,于是口授答辩稿,措词非常严厉。吴院长说起这段往事时,依然抑扬顿挫、坚定有力:“第二天,他们就气势汹汹地来找我,脸都气红了,指责我说,‘你们怎么敢点我们外长的名?’我说,‘是他先攻击了我们,自卫也是人权。’他们叫嚷着要和我们进行答辩。我就回答,‘那就来吧,我会进行反答辩。’”看着陷入往事的吴院长,我们完全可以想象10年前他说这番话时的磅礴气势。</P>
<P>    当然,外交官不能乱发脾气。“成熟的外交官通常都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这种平和来自客观,而客观来自自信。”吴院长说,“大庭广众之下,我没发过脾气,因为我认为,多数人更容易接受娓娓动听地讲道理这种方式。”</P>
<P>    “做外交官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P>
<P>    22岁就进入外交领域的吴院长对外交可以说感情深厚。他曾说过:“如果我有第二次生命,我还会选择外交。”“我喜欢外交,因为每天都可以接触到新鲜的人和事。做外交官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觉得,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是种很大的奖赏,这样,就不会觉得世界太无聊。”</P>
<P>    专业为法语的吴院长一毕业就被派到了总部设在布达佩斯的世界民主青年联盟任代表翻译。“我很幸运,一毕业就到了一线,因此得到了很多锻炼机会。那时候参加会议,常常要连续翻译6个小时。”当时为了工作需要,吴院长还自学了英语和西班牙语。</P>
<P>    1965年到1971年,吴院长在外交部翻译室工作期间,曾多次给毛主席、周总理、陈毅等老一辈领导人做过翻译。“能在他们身边,学习他们的言谈举止,我真的非常幸运。他们是时代造就的,可以说是千锤百炼、大浪淘沙,这些人真的是不得了。”儒雅的吴院长说到这里时颇有几分激动:“到现在,总理的气质依然被外国人津津乐道。我在法国时,法国人对我说过,‘他的眼睛真的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P>
<P>    1971年,吴院长被派到了联合国。用他的话来讲,那里“是全世界外交官的橱窗”。除了外交官,在那里,每天都能见到几十个国家元首,可以近距离观察他们在舞台上的表现。这个“见识”的过程也让他获益匪浅。</P>
<P>    吴院长一直强调自己幸运地得到了这么多学习的机会,但他的经历正是“天助自助者”的最好诠释,因为正是他那种强烈的求知欲才使他能抓住机会不断充实自己。正如吴院长所说,这种求知欲是一个外交官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P>
<P>  外交学院院长的愿望</P>
<P>    如今,作为外交学院的院长,吴院长的最大心愿就是为祖国多培养外交人才。</P>
<P>    作为资深外交官,吴院长指出,要成为成功的外交官,首先要爱国,“爱国,才有勇气往前冲。”其次要有渊博的知识。“知识面太窄,就听不出别人话语中的奥妙,就无法抓住关键。而这就需要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不懂就得查。”再者就是外语要好,这是沟通的基础。“外交官应该能进行电视辩论。”吴院长最后强调了交流的重要性。他出席外交活动时,处于“时刻准备着”的状态。“我随时都准备讲话,还会争取每个可以讲话的机会。在那么多外交官聚集的场合,能让大家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就可以让别人对中国多一点了解。当然,这就需要给自己一些压力。”</P>
<P>    43年前,吴院长走出校门,进入外交领域;43年后,他从一线退出,回到了学校。如今,他依然忙碌。他似乎正努力为自己的外交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P>
<P>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3月21日 第二版)</P>
我对他印象不错.
不认识
呵呵~~~外交界非常有名的人.
<P>最近凤凰卫视的风云对话节目采访的就是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