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抓来一文~希望用参考价值~坦克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53:40
坦克设计
装甲防护力与重量限制
    对坦克的尺寸和重量的限制主要是由于坦克常常需要经铁路
和公路输送。铁路上的限制主要指桥梁和隧道的高度、平板车的
宽度以及正常的两列火车错车时的限制。例如,坦克外部尺寸必
须受到铁路轨距的限制。欧洲大陆上用于军用车辆输送的TZ轨
距规就是一例。见图1.5。
    除了铁路输送,很难想象还有任何别的办法能将大批坦克同
时运进战区。只要用铁路输送坦克,不是在正常时期装车,就是
在可能发生冲突的紧张时期装车。这就要求必须对坦克的外部尺
寸做出限制。
    公路输送时的主要限制来自坦克自身的重量。限制坦克重量
的因素是公路桥梁的负载强度。在战区内,坦克能通过的桥梁越
多,其机动力越强。如果一辆坦克可以通过限重为50吨的桥梁,
那么比起只能通过60吨桥梁的坦克,就会有更多可以使用的道路。
还应该记住,坦克越重,它需要工程保障部队提供的架桥设备就
会更强更重。如果用汽车拖车运送坦克,就更麻烦了。拖车运载
坦克的重量将增加到80吨,或更多。

高度限制
    在铁路和公路输送的尺寸限制之内,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坦克
的高度,使其侧影尽可能低,使其目标尽可能小。这一点具有重
要战术意义。此外,坦克重量也是越轻越好,这样有利于将坦克
履带承受的压力降到最低限度,对提高坦克在松软地面上的通行
能力有重要影响。
    设计人员在确定坦克高度时受到几个因素的限制:

    首先是装填手站立时,由其靴底到其工作帽顶的这一高度
(b)。在车内,他必须持站立姿式来装填炮弹。在上部,这一高
度要加上车长指挥塔的光学仪器超出炮塔的高度(a)。在下部,
要加上车底距地高(d)。这个高度由使用人员根据在松软地上
“托底”的危险性的大小来确定。俄国的坦克没有带防护甲板的炮
塔座舱。但是为了防地雷杀伤,西方国家的坦克都有防护甲板。
这就又要增加一点高度(c)。

    第二个影响总高度的因素是炮塔座圈的高度加最大俯角时炮
闩抬起高度之和的这一高度。炮塔座圈的高度决定于坦克的宽
度。坦克通过树丛和狭窄街道时的战术机动力与坦克的宽度有着
密切关系。大多数坦克的宽度约为3.7米。这么大的宽度所带来
的麻烦是使炮塔座圈的直径过大,不能置于两条履带之间,而只
能处于其上,如图所示。
    火炮是在耳轴上垂直转动。从图1.8可以看出,火炮打俯角
越大,炮尾顶部升起越高,而炮塔顶部的高度即由此决定。俄国
坦克火炮的最大俯角约为90密位(5度)。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坦
克的最大俯角为180密位(10度)。图1.9表明,坦克从半遮蔽
阵地射击目标时,火炮俯角的大小对其暴露正面的大小有很大影
响。

重量限制
    高度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战术上,它对重量和防护力也有重
要意义。坦克越小,需要装甲防护的体积就越小,坦克本身也就
越轻。一辆有炮塔的四乘员坦克的内部体积的组成大致如下:

    实际上,体积、重量和所要求的机动力共同决定着坦克的总
尺寸和总重量。带炮塔的四乘员坦克的重量概略由下列部分组
成:

    加厚的前装甲板占了总重量的23%。如果能缩小坦克的正
面轮廓,装甲的重量就能大大减轻。在这方面,已经出现了两种
值得注意的坦克设计。俄国的 T72和 T64坦克完全取消了装填
手,而代之以自动装弹机。因而,直立的装填手所要求的高度限
制也就随之取消了。这样一来,决定高度的因素就只剩下炮塔座
圈的高度和由火炮最大俯角决定的炮塔高度。结果是高度和体积
都减小了。同时还因为他们的火炮俯角只有90密位(5度),所
以这很有利于缩小坦克的外廓。使用身材较低的乘员(据说最高
的不超过5英尺4英寸),又可以进一步节省体积,使总重量降
低。重量减轻后,发动机也可以小些,而且有装甲防护的发动机
室也将缩小。除此之外,因为重量减轻了,履带板也可以小些、
轻些。最终的结果是,生产出的坦克重量仅约41吨。
    第二种既减轻了坦克重量又不牺牲装甲防护力的设计是瑞典
的 S坦克。它与上述设计完全不同:它根本没有炮塔,火炮安
装于车体的正面,用一个精密控制的悬挂系统进行火炮的高低和
方向瞄准。这种方法同样可以使火炮的俯角达到理想的180密
位(10度)。它装备有自动装弹机,乘员3人。车长负责火炮的
射击。第三名乘员只负责坦克的逆向行驶。这种坦克的逆向行驶
性能与前进时一样好。由于这种坦克的车身很低又没有炮塔,尽
管其前部装甲防护力很强,但重量却只有38吨左右。装上浮渡
设备,还可在水面行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发动机的体积至关重要,它与发动机
的功率紧密相关。事实上,设计人员都无法摆脱一种互相制约的
规律。见图1.14
    至此,我们只是一般地谈到了装甲。在实际应用中,装甲的
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受到的威胁。轧制钢均质装甲一直是
常规装甲。直到1941年俄国的T34坦克出现在战场上并证明了
它是当时最先进的坦克以前,很少有人注意到倾斜装甲。德国人
很快就仿效了俄国人的做法。从那时起,倾斜装甲就开始成为坦
克的一大特点。今天的 T72和 S坦克都充分利用了倾斜装甲。从
图1.15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倾斜装甲的优越性。

    倾斜为60度的装甲,不仅使弹丸的穿透的距离增加了一倍
(假设弹丸沿水平线击中),而且还有可能引起跳弹。设计人员的
目标是使车体装甲和炮塔装甲尽可能地倾斜。 T72和 S坦克的车
体装甲倾斜度很大,“酋长”坦克在炮塔装甲的倾斜度上达到了高
水平。尽管将来陶瓷材料有可能改善其性能,倾斜装甲现在依然
是抵抗动能打击的主要办法。
    设计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抵御穿甲力很强的破
甲弹。大多数制导式反坦克武器都采用这种弹头。近些年来,西
方国家的新坦克上,开始采用由乔巴姆英国军用车辆试验基地首
创的复合装甲。这种复合装甲可以大大减弱破甲的威力,也可以
减弱碎甲弹的威力。为什么复合装甲会有这样的效能,现在仍属
保密范围。
    其实,我们一直都可以用屏蔽装甲或夹层装甲来对付碎甲
弹。当你读了第三章后,就会了解到碎甲弹的破坏作用,对于实
心装甲来说,碎甲弹的破坏作用明显。而对于屏蔽装甲或夹层装
甲,碎甲弹只能损坏其外表层。但是,在坦克外部的爆炸对坦克
外部机件可以造成严重破坏。也可以使车内乘员遭到伤亡,从而
使坦克或乘员丧失战斗力。
    我们已经研究了减小坦克体积和重量的方法。现在让我们来
看看与发动机体积有密切关系的机动力。

机动能力
    我们已经讲过,坦克的战略机动性能,主要决定于铁路和公
路运输对坦克外部尺寸的限制。坦克的战术机动性能,主要指坦
克在战区内靠自己的动力,在一定的距离上行驶的能力,战场机
动力是很容易理解的。它包括灵活地进入和撤出发射阵地,快速
地跃进和敏捷地更换掩蔽地。很明显,坦克暴露于敌人火力之下
的时间的长短与它的战场机动力密切相关。
    决定机动性能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发动机输出功率与坦克重量
之间的关系。被称做功率重量比。其次,是悬挂系统的减震性能
和保证越野平稳,使乘员不致过于疲劳的能力。第三是履带的设
计,它决定着对地面的附着力以及通过履带对地面的压力。最
后,是坦克通过壕沟、坡道和断崖的能力。
    “酋长” V型坦克的功率重量比为16.1千瓦/千牛顿,可以
折合成15.5制动马力/吨。美国的 M60Al为 11.8千瓦/千牛
顿(21制动马力/吨)。这些功率重量比反映了美国人和英国人
更为注重的是防护力,而不是机动力。在“豹 l”坦克的设计中,
注重点与上述情况相反,它的功率重量比为15.4千瓦/千牛顿
(21制动马力/吨)。保证这种功率重量比的动力装置是最大马
力为750-850的柴油发动机。
    最近坦克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发生了量子性的跳变。英国的
“挑战者”和德国的“豹2”采用涡轮增压柴油机,马力达到1200一
1500。美国的 XMI采用燃气涡轮发动机,马力也达到同样的水
平。这使得功率重量比达到了19-22千瓦/千牛顿(25-30制
动马力/吨)。这么强大的动力,使战场机动力和战术机动性能
都大为提高。这就使暴露时间缩短,使变更部署的速度提高,使
突破后前进的步伐加快。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燃气轮机比柴油
机能输出更高的功率,但其燃料消耗也大得多,所需的油箱增大
了。不过,预计将来有可能将燃气轮机的油耗降下来。
    为获得最佳战术机动性能,设计人员要求履带能经受长距离
的道路行驶,而又不破坏路面和阻碍后续部队的行动。还要求它
不破坏传动比,以保证持久的高速度。为获得最佳战场机动力,
设计人员又要求履带具有另外一种形状,以便能抓牢地面。还要
求传动比高,以便能提供良好的加速性能和爬坡性能。这都是战
场上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坦克设计方面,有迹象表明:西方国家
注重战场性能,而俄国强调战术机动力。
    随着发动机的改善,悬挂系统也得到改进。美国的 XMI和
德国的“豹2”选用常规悬挂。这使它们能够充分利用由功率强大
的新式发动机所提供的高速度。迄今为止,现役坦克上使用的最
先进最复杂的悬挂系统,是 S坦克上的液气悬挂系统。这一系
统的高度精密的控制能力,对其火炮的瞄准是必不可少的。然
而,继续重视保证乘员能够经受高速越野行驶的性能,仍是十分
重要的。这对持久地越野行驶,仍然是个决定因素。
    履带的设计对越野行驶有重要意义。在欧洲,一般都认为履
带踏面要做成“侵进式”,以便抓牢地面。但是,这与战术机动性
能对平光的挂胶履带的要求是互相矛盾的。“豹”式坦克为满足这
一双重要求,设计出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乘员临时用钢履带齿
片,换下几块胶板,以提高附着力。
    不论使用那种履带,车辆通过履带传给地面的压力是影响越
野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坦克在松软地面上的下陷深度。下
面的数据可供参考:地面压力超过105千牛顿/平方米(15磅
/平方英寸)的车辆可以通过泥炭土地。“酋长”的地面压力为
93.2千牛顿/平方米(13.5磅/乎方英寸),因此它不能通过所
有的欧洲农田。但地面压力为76.5千牛顿/平方米(l1.1磅/
平方英寸)的 M60就能做到这一点。“豹 l”也能做到,它的地面
压力略高,为84千牛顿/平方米(12.2磅/平方英寸)。“蝎”式
履带侦察车地面压力仅为34.5千牛顿/平方米(5磅/平方英
寸),因而它的越野性能极佳。
    想通过改变地面压力的方法来大力改善越野性能是不大可能
的。不过,发动机功率和悬挂系统确已在过去20年中得到了巨
大的改进。这使开始服役的 XMI、“豹2”以及“挑战者”这类现代
坦克的战术和战场机动力都大大提高了。与此同时,在坦克的火
力方面也有了重要的发展。

火力
    本章中。我们只简单介绍坦克设计中火力方面的发展。第二
章将概要介绍火炮设计,第三章将介绍有关弹药的重要问题。
    在1939一1945年的大战中,最著名的反坦克炮大概要算德
国的88毫米炮了。而以后最成功的坦克炮要首推英国的1O5毫
米炮。现在大多数的西方国家的坦克都采用这种炮,其中包括
“百人队长”、 M60、“豹 l”和 XMl。以色列人尤其喜欢这种炮,
他们甚至把它装在缴获的 T54和 T62坦克上。这种炮可以发射
脱壳穿甲弹、榴弹、碎甲弹、烟幕弹和蜂窝式装药杀伤榴弹。在
“酋长”坦克服役之后,英国又推出一种120毫米火炮。这是一种
使用分离式炮弹的线膛炮,可以发射脱壳穿甲弹、尾翼稳定脱壳
穿甲弹、碎甲弹、空心装药破甲弹和烟幕弹。
    俄国人在 T55上安装的是100毫米线膛炮。随后,在 T62
和 T72上又开始采用115毫米和125毫米的滑膛炮。除了制造
简便这一优点之外,滑膛炮还具有重量较轻和能以很高的初速发
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优点。尾翼稳定以及滑膛炮适合于空心
装药破甲弹,而旋转会使这种炮弹的威力降低(详见第三章)。
后来西德也认识到了滑膛炮的优越性并在“豹2”坦克上采用了
120毫米滑膛炮。美国也准备在新型号的 XMI上装滑膛炮,以
取代现有的105毫米炮。然而,英国人却打算继续在“酋长”和
“挑战者”坦克上使用120毫米的线膛炮。他们认为线膛炮具有更
大的灵活性,它既可以发射旋转稳定的破甲弹,又可以发射尾翼
稳定的脱壳穿甲弹和破甲弹。这样做也有好处,这使华约国家必
须继续防范种类更多的反坦克武器。但是,这同时也使北约国家
的标准化优势化为乌有。
    对于火炮的性能来讲,改进式火控系统的发展具有与火炮设
计本身同等重要的意义。测距装置是这种火控系统所吸收的第一
个部分。尽管它对弹道平直的动能攻击并不是非常重要,但它对
初速较低而弹道较高的破甲弹,特别对碎甲弹,却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激光测距仪的采用。彻底解决了测距问题。运用电子计
算机,可以实现自动调整标尺分划,以消除诸如由火炮跳动、炮
膛磨损、弹药种类的变化、风速风向、空气及发射药的温度所引
起的误差。电子计算机甚至可以将目标移动的速度都计算在内。
这就把坦克火力的效力大大地提高了一步。大多数先进的西方坦
克都将装备具有全部或部分这类功能的改进式火控系统。坦克设计
装甲防护力与重量限制
    对坦克的尺寸和重量的限制主要是由于坦克常常需要经铁路
和公路输送。铁路上的限制主要指桥梁和隧道的高度、平板车的
宽度以及正常的两列火车错车时的限制。例如,坦克外部尺寸必
须受到铁路轨距的限制。欧洲大陆上用于军用车辆输送的TZ轨
距规就是一例。见图1.5。
    除了铁路输送,很难想象还有任何别的办法能将大批坦克同
时运进战区。只要用铁路输送坦克,不是在正常时期装车,就是
在可能发生冲突的紧张时期装车。这就要求必须对坦克的外部尺
寸做出限制。
    公路输送时的主要限制来自坦克自身的重量。限制坦克重量
的因素是公路桥梁的负载强度。在战区内,坦克能通过的桥梁越
多,其机动力越强。如果一辆坦克可以通过限重为50吨的桥梁,
那么比起只能通过60吨桥梁的坦克,就会有更多可以使用的道路。
还应该记住,坦克越重,它需要工程保障部队提供的架桥设备就
会更强更重。如果用汽车拖车运送坦克,就更麻烦了。拖车运载
坦克的重量将增加到80吨,或更多。

高度限制
    在铁路和公路输送的尺寸限制之内,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坦克
的高度,使其侧影尽可能低,使其目标尽可能小。这一点具有重
要战术意义。此外,坦克重量也是越轻越好,这样有利于将坦克
履带承受的压力降到最低限度,对提高坦克在松软地面上的通行
能力有重要影响。
    设计人员在确定坦克高度时受到几个因素的限制:

    首先是装填手站立时,由其靴底到其工作帽顶的这一高度
(b)。在车内,他必须持站立姿式来装填炮弹。在上部,这一高
度要加上车长指挥塔的光学仪器超出炮塔的高度(a)。在下部,
要加上车底距地高(d)。这个高度由使用人员根据在松软地上
“托底”的危险性的大小来确定。俄国的坦克没有带防护甲板的炮
塔座舱。但是为了防地雷杀伤,西方国家的坦克都有防护甲板。
这就又要增加一点高度(c)。

    第二个影响总高度的因素是炮塔座圈的高度加最大俯角时炮
闩抬起高度之和的这一高度。炮塔座圈的高度决定于坦克的宽
度。坦克通过树丛和狭窄街道时的战术机动力与坦克的宽度有着
密切关系。大多数坦克的宽度约为3.7米。这么大的宽度所带来
的麻烦是使炮塔座圈的直径过大,不能置于两条履带之间,而只
能处于其上,如图所示。
    火炮是在耳轴上垂直转动。从图1.8可以看出,火炮打俯角
越大,炮尾顶部升起越高,而炮塔顶部的高度即由此决定。俄国
坦克火炮的最大俯角约为90密位(5度)。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坦
克的最大俯角为180密位(10度)。图1.9表明,坦克从半遮蔽
阵地射击目标时,火炮俯角的大小对其暴露正面的大小有很大影
响。

重量限制
    高度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战术上,它对重量和防护力也有重
要意义。坦克越小,需要装甲防护的体积就越小,坦克本身也就
越轻。一辆有炮塔的四乘员坦克的内部体积的组成大致如下:

    实际上,体积、重量和所要求的机动力共同决定着坦克的总
尺寸和总重量。带炮塔的四乘员坦克的重量概略由下列部分组
成:

    加厚的前装甲板占了总重量的23%。如果能缩小坦克的正
面轮廓,装甲的重量就能大大减轻。在这方面,已经出现了两种
值得注意的坦克设计。俄国的 T72和 T64坦克完全取消了装填
手,而代之以自动装弹机。因而,直立的装填手所要求的高度限
制也就随之取消了。这样一来,决定高度的因素就只剩下炮塔座
圈的高度和由火炮最大俯角决定的炮塔高度。结果是高度和体积
都减小了。同时还因为他们的火炮俯角只有90密位(5度),所
以这很有利于缩小坦克的外廓。使用身材较低的乘员(据说最高
的不超过5英尺4英寸),又可以进一步节省体积,使总重量降
低。重量减轻后,发动机也可以小些,而且有装甲防护的发动机
室也将缩小。除此之外,因为重量减轻了,履带板也可以小些、
轻些。最终的结果是,生产出的坦克重量仅约41吨。
    第二种既减轻了坦克重量又不牺牲装甲防护力的设计是瑞典
的 S坦克。它与上述设计完全不同:它根本没有炮塔,火炮安
装于车体的正面,用一个精密控制的悬挂系统进行火炮的高低和
方向瞄准。这种方法同样可以使火炮的俯角达到理想的180密
位(10度)。它装备有自动装弹机,乘员3人。车长负责火炮的
射击。第三名乘员只负责坦克的逆向行驶。这种坦克的逆向行驶
性能与前进时一样好。由于这种坦克的车身很低又没有炮塔,尽
管其前部装甲防护力很强,但重量却只有38吨左右。装上浮渡
设备,还可在水面行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发动机的体积至关重要,它与发动机
的功率紧密相关。事实上,设计人员都无法摆脱一种互相制约的
规律。见图1.14
    至此,我们只是一般地谈到了装甲。在实际应用中,装甲的
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受到的威胁。轧制钢均质装甲一直是
常规装甲。直到1941年俄国的T34坦克出现在战场上并证明了
它是当时最先进的坦克以前,很少有人注意到倾斜装甲。德国人
很快就仿效了俄国人的做法。从那时起,倾斜装甲就开始成为坦
克的一大特点。今天的 T72和 S坦克都充分利用了倾斜装甲。从
图1.15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倾斜装甲的优越性。

    倾斜为60度的装甲,不仅使弹丸的穿透的距离增加了一倍
(假设弹丸沿水平线击中),而且还有可能引起跳弹。设计人员的
目标是使车体装甲和炮塔装甲尽可能地倾斜。 T72和 S坦克的车
体装甲倾斜度很大,“酋长”坦克在炮塔装甲的倾斜度上达到了高
水平。尽管将来陶瓷材料有可能改善其性能,倾斜装甲现在依然
是抵抗动能打击的主要办法。
    设计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抵御穿甲力很强的破
甲弹。大多数制导式反坦克武器都采用这种弹头。近些年来,西
方国家的新坦克上,开始采用由乔巴姆英国军用车辆试验基地首
创的复合装甲。这种复合装甲可以大大减弱破甲的威力,也可以
减弱碎甲弹的威力。为什么复合装甲会有这样的效能,现在仍属
保密范围。
    其实,我们一直都可以用屏蔽装甲或夹层装甲来对付碎甲
弹。当你读了第三章后,就会了解到碎甲弹的破坏作用,对于实
心装甲来说,碎甲弹的破坏作用明显。而对于屏蔽装甲或夹层装
甲,碎甲弹只能损坏其外表层。但是,在坦克外部的爆炸对坦克
外部机件可以造成严重破坏。也可以使车内乘员遭到伤亡,从而
使坦克或乘员丧失战斗力。
    我们已经研究了减小坦克体积和重量的方法。现在让我们来
看看与发动机体积有密切关系的机动力。

机动能力
    我们已经讲过,坦克的战略机动性能,主要决定于铁路和公
路运输对坦克外部尺寸的限制。坦克的战术机动性能,主要指坦
克在战区内靠自己的动力,在一定的距离上行驶的能力,战场机
动力是很容易理解的。它包括灵活地进入和撤出发射阵地,快速
地跃进和敏捷地更换掩蔽地。很明显,坦克暴露于敌人火力之下
的时间的长短与它的战场机动力密切相关。
    决定机动性能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发动机输出功率与坦克重量
之间的关系。被称做功率重量比。其次,是悬挂系统的减震性能
和保证越野平稳,使乘员不致过于疲劳的能力。第三是履带的设
计,它决定着对地面的附着力以及通过履带对地面的压力。最
后,是坦克通过壕沟、坡道和断崖的能力。
    “酋长” V型坦克的功率重量比为16.1千瓦/千牛顿,可以
折合成15.5制动马力/吨。美国的 M60Al为 11.8千瓦/千牛
顿(21制动马力/吨)。这些功率重量比反映了美国人和英国人
更为注重的是防护力,而不是机动力。在“豹 l”坦克的设计中,
注重点与上述情况相反,它的功率重量比为15.4千瓦/千牛顿
(21制动马力/吨)。保证这种功率重量比的动力装置是最大马
力为750-850的柴油发动机。
    最近坦克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发生了量子性的跳变。英国的
“挑战者”和德国的“豹2”采用涡轮增压柴油机,马力达到1200一
1500。美国的 XMI采用燃气涡轮发动机,马力也达到同样的水
平。这使得功率重量比达到了19-22千瓦/千牛顿(25-30制
动马力/吨)。这么强大的动力,使战场机动力和战术机动性能
都大为提高。这就使暴露时间缩短,使变更部署的速度提高,使
突破后前进的步伐加快。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燃气轮机比柴油
机能输出更高的功率,但其燃料消耗也大得多,所需的油箱增大
了。不过,预计将来有可能将燃气轮机的油耗降下来。
    为获得最佳战术机动性能,设计人员要求履带能经受长距离
的道路行驶,而又不破坏路面和阻碍后续部队的行动。还要求它
不破坏传动比,以保证持久的高速度。为获得最佳战场机动力,
设计人员又要求履带具有另外一种形状,以便能抓牢地面。还要
求传动比高,以便能提供良好的加速性能和爬坡性能。这都是战
场上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坦克设计方面,有迹象表明:西方国家
注重战场性能,而俄国强调战术机动力。
    随着发动机的改善,悬挂系统也得到改进。美国的 XMI和
德国的“豹2”选用常规悬挂。这使它们能够充分利用由功率强大
的新式发动机所提供的高速度。迄今为止,现役坦克上使用的最
先进最复杂的悬挂系统,是 S坦克上的液气悬挂系统。这一系
统的高度精密的控制能力,对其火炮的瞄准是必不可少的。然
而,继续重视保证乘员能够经受高速越野行驶的性能,仍是十分
重要的。这对持久地越野行驶,仍然是个决定因素。
    履带的设计对越野行驶有重要意义。在欧洲,一般都认为履
带踏面要做成“侵进式”,以便抓牢地面。但是,这与战术机动性
能对平光的挂胶履带的要求是互相矛盾的。“豹”式坦克为满足这
一双重要求,设计出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乘员临时用钢履带齿
片,换下几块胶板,以提高附着力。
    不论使用那种履带,车辆通过履带传给地面的压力是影响越
野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坦克在松软地面上的下陷深度。下
面的数据可供参考:地面压力超过105千牛顿/平方米(15磅
/平方英寸)的车辆可以通过泥炭土地。“酋长”的地面压力为
93.2千牛顿/平方米(13.5磅/乎方英寸),因此它不能通过所
有的欧洲农田。但地面压力为76.5千牛顿/平方米(l1.1磅/
平方英寸)的 M60就能做到这一点。“豹 l”也能做到,它的地面
压力略高,为84千牛顿/平方米(12.2磅/平方英寸)。“蝎”式
履带侦察车地面压力仅为34.5千牛顿/平方米(5磅/平方英
寸),因而它的越野性能极佳。
    想通过改变地面压力的方法来大力改善越野性能是不大可能
的。不过,发动机功率和悬挂系统确已在过去20年中得到了巨
大的改进。这使开始服役的 XMI、“豹2”以及“挑战者”这类现代
坦克的战术和战场机动力都大大提高了。与此同时,在坦克的火
力方面也有了重要的发展。

火力
    本章中。我们只简单介绍坦克设计中火力方面的发展。第二
章将概要介绍火炮设计,第三章将介绍有关弹药的重要问题。
    在1939一1945年的大战中,最著名的反坦克炮大概要算德
国的88毫米炮了。而以后最成功的坦克炮要首推英国的1O5毫
米炮。现在大多数的西方国家的坦克都采用这种炮,其中包括
“百人队长”、 M60、“豹 l”和 XMl。以色列人尤其喜欢这种炮,
他们甚至把它装在缴获的 T54和 T62坦克上。这种炮可以发射
脱壳穿甲弹、榴弹、碎甲弹、烟幕弹和蜂窝式装药杀伤榴弹。在
“酋长”坦克服役之后,英国又推出一种120毫米火炮。这是一种
使用分离式炮弹的线膛炮,可以发射脱壳穿甲弹、尾翼稳定脱壳
穿甲弹、碎甲弹、空心装药破甲弹和烟幕弹。
    俄国人在 T55上安装的是100毫米线膛炮。随后,在 T62
和 T72上又开始采用115毫米和125毫米的滑膛炮。除了制造
简便这一优点之外,滑膛炮还具有重量较轻和能以很高的初速发
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优点。尾翼稳定以及滑膛炮适合于空心
装药破甲弹,而旋转会使这种炮弹的威力降低(详见第三章)。
后来西德也认识到了滑膛炮的优越性并在“豹2”坦克上采用了
120毫米滑膛炮。美国也准备在新型号的 XMI上装滑膛炮,以
取代现有的105毫米炮。然而,英国人却打算继续在“酋长”和
“挑战者”坦克上使用120毫米的线膛炮。他们认为线膛炮具有更
大的灵活性,它既可以发射旋转稳定的破甲弹,又可以发射尾翼
稳定的脱壳穿甲弹和破甲弹。这样做也有好处,这使华约国家必
须继续防范种类更多的反坦克武器。但是,这同时也使北约国家
的标准化优势化为乌有。
    对于火炮的性能来讲,改进式火控系统的发展具有与火炮设
计本身同等重要的意义。测距装置是这种火控系统所吸收的第一
个部分。尽管它对弹道平直的动能攻击并不是非常重要,但它对
初速较低而弹道较高的破甲弹,特别对碎甲弹,却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激光测距仪的采用。彻底解决了测距问题。运用电子计
算机,可以实现自动调整标尺分划,以消除诸如由火炮跳动、炮
膛磨损、弹药种类的变化、风速风向、空气及发射药的温度所引
起的误差。电子计算机甚至可以将目标移动的速度都计算在内。
这就把坦克火力的效力大大地提高了一步。大多数先进的西方坦
克都将装备具有全部或部分这类功能的改进式火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