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始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48:30
<P>今天是公元2005年3月12日,是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五个年头。时至今日,还有人相信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人登月是其导演的骗局,实在惊讶! 特转此文,以正视听。
(我无意宣传美国,也请各位不要带着反美情绪观看)</P>
<P>——————————————————————————————</P>
<P>阿波罗计划始末</P>
<P>●冯 龙</P>
<P>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率先研制"V-2"型导弹,使得实用导弹 (火箭)技术首次出现在人类现代战争舞台。领导该项工作的布劳恩,他是德国太空飞行协会的主要成员之一。1933年希特勒上台,更是变本加厉地支持陆军部的这项行动计划。</P>
<P>1934年,德国人便实验了两枚液体火箭。该火箭自重150千克,推力300千克,飞行高度 2000米。1937年,德国投巨资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庇纳门德设立火箭研究中心。1942年10月,"A-4"型火箭在庇纳门德试验成功,它就是被称之为"秘密武器"的"V-2"型导弹所用的推力火箭。"V-2"型导弹长度为15米,最大直径1.7米,发射重量达 13吨,最大时速5500千米,能够将1吨炸药送到330千米以远的地方。1944年,德国人将他们不惜血本造成的"V-2"型导弹投入欧洲战场。在整个二战期间,他们总共发射了好几千枚导弹,其中大约有1200枚落在了英国的伦敦。希特勒本想凭借这种秘密武器扭转战争局面,但可惜它的作战效果却远不理想,甚至赶不上飞机大炮(平均每枚"V-2"型导弹造成的伤亡不到10个人)。它的主要问题,一是使用常规炸药作为弹头,很不经济;二是制导尚不精确,命中率太低。但是它作为一种新型武器所展不的方向,战后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德国战败以后,美苏两国将庇纳门德的所有设备人员瓜分。</P>
<P>火箭作为一种强大的运载工具,它的军事价值战后即迅速地显示出来。而它的科学价值,直到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后,才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P>
<P>1957年10月4日,这是个在历史上值得隆重纪念的日子,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人类的生存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地球人类开始进入自己的宇航时代。而前苏联更是让全世界人民看见了它在空间科学上的领先位置。</P>
<P>这种领先绝非偶然。由于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影响,早在1928年的7月,前苏联就在圣彼得堡成立了它的第一个火箭研究机构"空气动力试验室"(主研固体火箭)。到1933年,该试验室已有工作人员二百多名。1931年,前苏联又成立了"喷气推进技术研究小组",着重研究液体火箭。1933年以后,这个小组由卡拉廖夫负责,他后来成为了前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的总设计师。1933年8月,他们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试飞成功,虽然起飞重量只有19千克,火箭全长 2.4米,飞行高度仅为400米。实际上,值得指出的是,当时的这个水平既不如德国也不如美国。美国的哥达德这个时候也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试验工作,但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对这方面,前苏联远比美国重视,就在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后1个月,苏共中央政治局迅速做出决议,决定将"空气动力试验室"和"喷气推进技术研究小组"加以合并,成立国家的"喷气推进技术研究院"。卡拉廖夫出任该院副院长。</P>
<P>在这个研究院上下一致的集体努力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成功地试验了多种作为飞机助推器的液体和固体火箭发动机,还研究成功了在战场上使德军闻风丧胆的"卡秋莎"火箭炮(一种固体燃料火箭装置)。二战结束以后,他们又仿制了上千枚的"V-2"型导弹。到了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火箭技术已经令全世界刮目了。</P>
<P>德国战败后,美国政府的表现又如何呢?在前苏联人1957年一鸣惊人以前,对西方人来说,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主要是科学家们所关心的事。民间虽然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美国也曾经将液体火箭用来进行空间科学探测,取得了高空大气层探测、电离层探测、高空摄影等等重要成果,但这个时候的美国政界,还没有认识到空间技术的战略意义。苏美两国的空间竞赛也就尚未真正开始。</P>
<P>1958年是国际上的地球物理年。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由于空间探测的需要,美国民间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呼声就很高,因为1953年已有人指出,发射一颗小型卫星所需要的火箭比德国人的"V-2"型火箭实际大不了多少。1954年9月,当时在美国陆军部任职的德籍专家布劳恩,向上级提交了一份卫星发射详细计划。1957年,美国联邦政府正式宣布发射一颗用于科学探测的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1月31日,也就是在前苏联卫星发射升空后仅仅三个多月,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了。虽然是晚了一步.卫星重量也比前苏联的轻,但它带有探测太空放射性辐射的仪器,并且发现了地球外围的"范艾伦"辐射带,这被公认为1958地球物理年的最大的空间研究成果。</P>
<P>接着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法,明确宣布要争取和保持美国在空间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同年成立了国家宇航局,负责调配全国的空间科学力量。到了1964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已拥有雇员三万多人,年平均预算高达54亿美元。</P>
<P>1958年美国政府宣布要把"先驱者"号送上以太阳为中心的行星轨道。 1959年3月3日"先驱者"号按计划发射成功,但是美国仍旧没能领先于前苏联,因为在这之前的两个月,前苏联已经把它的"月球1"号送入该轨道。"月球1号是太阳系的第一颗人造行星。事情还远不仅如此,1959年9月12日,前苏联人的"月球2"号送向月球,这是人类首次将物体送上了月亮。前苏联又堂而皇之地赢得了第二个回合的胜利。同样是在1958年,美国人宣布开始执行一项全新的"水星计划",准备在1961年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然而对美国人来说不幸的是,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首先发射了载人宇宙飞船,俄罗斯人加加林乘坐"东方"号邀游太空。第三个回合中,前苏联又领先了。</P>
<P>但是,前苏联的这种领先里已经埋伏了越来越多的并且也是很严重的问题。当时,苏制运载火箭的基本型号为"RD一107",它是一种最大推力102吨的"集束"式发动机,每个发动机的实际推力只有25吨左右。这种火箭,是没有能力将载人飞船送上太空轨道的。但前苏联方面又想抢在美国人之前,怎么办呢?研制新的大推力火箭显然远水不解近渴。在这种情况下,便由卡拉廖夫领导拼凑了一种"集束的集束"式发动机,就是用四组"RD一107"再加一组"RD一108"共同构成载人飞船的第一级动力火箭。这样,这级火箭就有5组共20个发动机,总推力500吨。由于发动机太多,大部分能量要消耗在自重上,所以"东方"号火箭发射的有效负荷只有5吨左右。而在1961年5月5日,也就是加加林上天以后不到1个月,美国的载人飞船"水星"号按计划顺利升空,"水星"号的第一级火箭只装有两个主发动机。实际上,这时候美国人的火箭技术已经超过前苏联了。</P>
<P>1963年,美国联邦政府隆重宣布准备在1964年底或者1965年初,发射可以载乘2名宇航员的"双子星座"飞船。为了再次抢先,前苏联打算在1964年11月7日之前,发射能搭乘3名宇航员的飞船,这艘飞船取名为"上升"号。"上升"号和"东方"号所用的第一级推力火箭基本上类同,依然有20个发动机。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自重和体积,被迫决定宇航员不穿宇航服,把与之有关的安全性完全寄托在船体本身的密封性上,这在人类的太空探险史中,达到了绝无仅有的地步。1964年12月12日,上升号试射成功。1965年3月18日,"上升2"号载乘两名(比原计划少1名)宇航员飞人太空,比美国的"双子星座"号飞船的发射仅仅提前了5天。前苏联人在第四个回合的较量中又领先了。但这些却已经是强弩之末,其中充满了战战兢兢的危机。</P>
<P>"上升"号发射事件,是苏美两国空间竞赛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到这个时候,前苏联已被拖得精疲力尽,不久,就自行退出了载人登月的竞赛舞台。</P>
<P>        而此时美国政府的"阿波罗计划"则粉墨登场。可以说早在1960年,为了在太空较量中彻底打败前苏联,美国宇航局就精心策划了在10年内将人送上月球并能安全返回的一揽子方案。1961年5月,美国国会顺利通过了这项提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阿波罗计划"。"阿波罗计划"的核心是研制"土星5"号大型火箭发动机。在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前,研制新型火箭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于军事目的,1957年之后就开始转向空间科学探索并带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似乎是火箭能飞多高,国家的威望就有多高。"土星5"号设计为一枚三级火箭,最大直径约为10米,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控制,其中包括各级发动机的点火、熄火和过程协调等等。在当时,"土星 5"号火箭的设计水平已远远地超过了前苏联的同期产品,这也是前苏联不得不中途退出竞争的主要原因之一。</P>
<P>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腾空而起,将两名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人类第一次在地球以外的另一个星体上留下了自己坚实的脚印。他们在月球表面收集岩石标本,拍摄异乡风景,安装科学探测仪器,总共漫游了足足2小时21分钟;然后乘登陆舱回到了等候在月球上空的飞船主舱,和另一名宇航员一起安全返回。</P>
<P>        此后,美国总共发射了6次载人登月飞船,其中 5次成功,(s.w.a.t.备注:失败的那一次是13号,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同名电影有精彩描述,推荐观看)        前前后后有十多人登月,逗留时间最长的将近3天。直到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登月归来,才给此次人类远征画上了句号。"阿波罗计划"历时十多年,总共有120个大学或研究院、所参加了有关工作,涉及到两万多家公司与厂商,投人人力逾40万,直接耗资高达200亿美元以上。</P><P>今天是公元2005年3月12日,是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五个年头。时至今日,还有人相信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人登月是其导演的骗局,实在惊讶! 特转此文,以正视听。
(我无意宣传美国,也请各位不要带着反美情绪观看)</P>
<P>——————————————————————————————</P>
<P>阿波罗计划始末</P>
<P>●冯 龙</P>
<P>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率先研制"V-2"型导弹,使得实用导弹 (火箭)技术首次出现在人类现代战争舞台。领导该项工作的布劳恩,他是德国太空飞行协会的主要成员之一。1933年希特勒上台,更是变本加厉地支持陆军部的这项行动计划。</P>
<P>1934年,德国人便实验了两枚液体火箭。该火箭自重150千克,推力300千克,飞行高度 2000米。1937年,德国投巨资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庇纳门德设立火箭研究中心。1942年10月,"A-4"型火箭在庇纳门德试验成功,它就是被称之为"秘密武器"的"V-2"型导弹所用的推力火箭。"V-2"型导弹长度为15米,最大直径1.7米,发射重量达 13吨,最大时速5500千米,能够将1吨炸药送到330千米以远的地方。1944年,德国人将他们不惜血本造成的"V-2"型导弹投入欧洲战场。在整个二战期间,他们总共发射了好几千枚导弹,其中大约有1200枚落在了英国的伦敦。希特勒本想凭借这种秘密武器扭转战争局面,但可惜它的作战效果却远不理想,甚至赶不上飞机大炮(平均每枚"V-2"型导弹造成的伤亡不到10个人)。它的主要问题,一是使用常规炸药作为弹头,很不经济;二是制导尚不精确,命中率太低。但是它作为一种新型武器所展不的方向,战后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德国战败以后,美苏两国将庇纳门德的所有设备人员瓜分。</P>
<P>火箭作为一种强大的运载工具,它的军事价值战后即迅速地显示出来。而它的科学价值,直到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后,才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P>
<P>1957年10月4日,这是个在历史上值得隆重纪念的日子,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人类的生存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地球人类开始进入自己的宇航时代。而前苏联更是让全世界人民看见了它在空间科学上的领先位置。</P>
<P>这种领先绝非偶然。由于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影响,早在1928年的7月,前苏联就在圣彼得堡成立了它的第一个火箭研究机构"空气动力试验室"(主研固体火箭)。到1933年,该试验室已有工作人员二百多名。1931年,前苏联又成立了"喷气推进技术研究小组",着重研究液体火箭。1933年以后,这个小组由卡拉廖夫负责,他后来成为了前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的总设计师。1933年8月,他们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试飞成功,虽然起飞重量只有19千克,火箭全长 2.4米,飞行高度仅为400米。实际上,值得指出的是,当时的这个水平既不如德国也不如美国。美国的哥达德这个时候也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试验工作,但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对这方面,前苏联远比美国重视,就在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后1个月,苏共中央政治局迅速做出决议,决定将"空气动力试验室"和"喷气推进技术研究小组"加以合并,成立国家的"喷气推进技术研究院"。卡拉廖夫出任该院副院长。</P>
<P>在这个研究院上下一致的集体努力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成功地试验了多种作为飞机助推器的液体和固体火箭发动机,还研究成功了在战场上使德军闻风丧胆的"卡秋莎"火箭炮(一种固体燃料火箭装置)。二战结束以后,他们又仿制了上千枚的"V-2"型导弹。到了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火箭技术已经令全世界刮目了。</P>
<P>德国战败后,美国政府的表现又如何呢?在前苏联人1957年一鸣惊人以前,对西方人来说,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主要是科学家们所关心的事。民间虽然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美国也曾经将液体火箭用来进行空间科学探测,取得了高空大气层探测、电离层探测、高空摄影等等重要成果,但这个时候的美国政界,还没有认识到空间技术的战略意义。苏美两国的空间竞赛也就尚未真正开始。</P>
<P>1958年是国际上的地球物理年。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由于空间探测的需要,美国民间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呼声就很高,因为1953年已有人指出,发射一颗小型卫星所需要的火箭比德国人的"V-2"型火箭实际大不了多少。1954年9月,当时在美国陆军部任职的德籍专家布劳恩,向上级提交了一份卫星发射详细计划。1957年,美国联邦政府正式宣布发射一颗用于科学探测的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1月31日,也就是在前苏联卫星发射升空后仅仅三个多月,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了。虽然是晚了一步.卫星重量也比前苏联的轻,但它带有探测太空放射性辐射的仪器,并且发现了地球外围的"范艾伦"辐射带,这被公认为1958地球物理年的最大的空间研究成果。</P>
<P>接着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法,明确宣布要争取和保持美国在空间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同年成立了国家宇航局,负责调配全国的空间科学力量。到了1964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已拥有雇员三万多人,年平均预算高达54亿美元。</P>
<P>1958年美国政府宣布要把"先驱者"号送上以太阳为中心的行星轨道。 1959年3月3日"先驱者"号按计划发射成功,但是美国仍旧没能领先于前苏联,因为在这之前的两个月,前苏联已经把它的"月球1"号送入该轨道。"月球1号是太阳系的第一颗人造行星。事情还远不仅如此,1959年9月12日,前苏联人的"月球2"号送向月球,这是人类首次将物体送上了月亮。前苏联又堂而皇之地赢得了第二个回合的胜利。同样是在1958年,美国人宣布开始执行一项全新的"水星计划",准备在1961年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然而对美国人来说不幸的是,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首先发射了载人宇宙飞船,俄罗斯人加加林乘坐"东方"号邀游太空。第三个回合中,前苏联又领先了。</P>
<P>但是,前苏联的这种领先里已经埋伏了越来越多的并且也是很严重的问题。当时,苏制运载火箭的基本型号为"RD一107",它是一种最大推力102吨的"集束"式发动机,每个发动机的实际推力只有25吨左右。这种火箭,是没有能力将载人飞船送上太空轨道的。但前苏联方面又想抢在美国人之前,怎么办呢?研制新的大推力火箭显然远水不解近渴。在这种情况下,便由卡拉廖夫领导拼凑了一种"集束的集束"式发动机,就是用四组"RD一107"再加一组"RD一108"共同构成载人飞船的第一级动力火箭。这样,这级火箭就有5组共20个发动机,总推力500吨。由于发动机太多,大部分能量要消耗在自重上,所以"东方"号火箭发射的有效负荷只有5吨左右。而在1961年5月5日,也就是加加林上天以后不到1个月,美国的载人飞船"水星"号按计划顺利升空,"水星"号的第一级火箭只装有两个主发动机。实际上,这时候美国人的火箭技术已经超过前苏联了。</P>
<P>1963年,美国联邦政府隆重宣布准备在1964年底或者1965年初,发射可以载乘2名宇航员的"双子星座"飞船。为了再次抢先,前苏联打算在1964年11月7日之前,发射能搭乘3名宇航员的飞船,这艘飞船取名为"上升"号。"上升"号和"东方"号所用的第一级推力火箭基本上类同,依然有20个发动机。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自重和体积,被迫决定宇航员不穿宇航服,把与之有关的安全性完全寄托在船体本身的密封性上,这在人类的太空探险史中,达到了绝无仅有的地步。1964年12月12日,上升号试射成功。1965年3月18日,"上升2"号载乘两名(比原计划少1名)宇航员飞人太空,比美国的"双子星座"号飞船的发射仅仅提前了5天。前苏联人在第四个回合的较量中又领先了。但这些却已经是强弩之末,其中充满了战战兢兢的危机。</P>
<P>"上升"号发射事件,是苏美两国空间竞赛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到这个时候,前苏联已被拖得精疲力尽,不久,就自行退出了载人登月的竞赛舞台。</P>
<P>        而此时美国政府的"阿波罗计划"则粉墨登场。可以说早在1960年,为了在太空较量中彻底打败前苏联,美国宇航局就精心策划了在10年内将人送上月球并能安全返回的一揽子方案。1961年5月,美国国会顺利通过了这项提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阿波罗计划"。"阿波罗计划"的核心是研制"土星5"号大型火箭发动机。在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前,研制新型火箭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于军事目的,1957年之后就开始转向空间科学探索并带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似乎是火箭能飞多高,国家的威望就有多高。"土星5"号设计为一枚三级火箭,最大直径约为10米,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控制,其中包括各级发动机的点火、熄火和过程协调等等。在当时,"土星 5"号火箭的设计水平已远远地超过了前苏联的同期产品,这也是前苏联不得不中途退出竞争的主要原因之一。</P>
<P>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腾空而起,将两名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人类第一次在地球以外的另一个星体上留下了自己坚实的脚印。他们在月球表面收集岩石标本,拍摄异乡风景,安装科学探测仪器,总共漫游了足足2小时21分钟;然后乘登陆舱回到了等候在月球上空的飞船主舱,和另一名宇航员一起安全返回。</P>
<P>        此后,美国总共发射了6次载人登月飞船,其中 5次成功,(s.w.a.t.备注:失败的那一次是13号,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同名电影有精彩描述,推荐观看)        前前后后有十多人登月,逗留时间最长的将近3天。直到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登月归来,才给此次人类远征画上了句号。"阿波罗计划"历时十多年,总共有120个大学或研究院、所参加了有关工作,涉及到两万多家公司与厂商,投人人力逾40万,直接耗资高达200亿美元以上。</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2 2:12:24编辑过]
<P>1959年,美国提出了“奔月”的设想,即“阿波罗登月计划”。1961年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正式批准了“阿波罗”计划。</P><P>在加加林飞出了地球的43天之后,美国总统肯迪尼正式宣布:“美国要在十年内,把一个美国人送上月球,并使他重新返回地面。”这就是著名的“阿波罗计划”。</P><P>阿波罗计划主要是分三步走:</P><P>第一步,是“水星计划”,即将宇航员送上太空,以测试人在太空中的活动能力。这项计划很快就成功了,1963年5月15日“水星1号”载人发射,飞行了34小时,绕地球21圈,宣告“水星计划”结束。</P><P>第二步,是“双子星座计划”。这个计划有二个目的,一是测试人在太空中长时间停留可能引起的生理问题,一是将两个航天器在太空中对接,从而奠定登月技术的基础。该项计划实施得也比较顺利,1965年“双子星座3号”飞船做了变轨实验,同年,“双子星座7号”和“双子星座6号”做了太空会合实验,双子星座号在太空中飞行了14天,宇航员的身体安然无恙。</P><P>第三步,是“土星计划”,即制造能将载人飞船送出地球进入月球轨道的大动力火箭,最终完成登月计划。1965年4月,在冯·布朗领导下,研制出了“土星5号”火箭,它总长85米,竖起来有30层楼那么高,由三级组成,其第一级推力达3500吨。“土星5号”是“阿波罗计划”中最关键的一环,它的出现标志着在运载火箭技术方面,美国已经超过了苏联。“阿波罗计划”终于可以实施了。 </P><P>阿波罗飞船由指令舱、服务舱和登月舱三部分组成。指令舱是飞船的核心部分,而且最终由它将宇航员送回地球;服务舱主要装燃料和宇航员的生活资料,包括氧气、食物和水;登月舱在登月时与母舱分离,宇航员由此登月。 </P><P>在美国宇航局组织下,动员了2万多家厂商,120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所,400多万人参加,开发项目1300多个,共耗资250亿美元,历时9年,整个系统共使用300多万个零部件。1967年因火箭发射台起火3名宇航员死亡。</P><P>美国东部时间下午1969年7月21日4时17分40秒,“阿波罗”在月面上“静海”西南部安全降落。阿姆斯特朗率先走出登月舱,一步一步走下了阶梯,在月球上留下了我们地球人的第一个脚印,他兴奋地说:“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讲只是一小步,而对整个人类却是一次飞跃。”奥尔德林紧跟其后也踏上了月球,他们在月球上微弱的引力下一跳一跳地走动,“这是一个荒凉冷寂的世界,没有生命,没有一些绿色,故乡地球像一个明亮的圆盘悬托在月球上林立的高山丛中。”他们俩将一块特制的金属牌竖立在月球地面上,并默念:“公元1969年7月,来自行星地球上的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我们为和平而来。”金属牌下放置了5位遇难宇航员的金质像章,在月球上两个半小时,并将月球的电视照片送回地球,安放了3种科学实验仪器,采集了60磅月球上石块和土壤标本。按计划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两人驾驶“登月舱”离开了月球,与在空中等候的柯林斯驾驶的“哥伦比亚号”会合,并开始返回地球。24日,指令舱重新进入大气层,安全降落在太平洋上,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了。</P><P>自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之后,美国又相继进行了6次登月飞行(阿波罗12号、13号,14号、15号、16号和17号),除了13号外,其它都获得了成功。前后共有12名宇航员在月球上作了较久的停留(总计302小时),利用“月球车”进行较远的探索,并搜集了365.9公斤月球岩石和土壤标本。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执行了该计划中最后一次飞行。此后,人类又向着新目标迈进。</P>
<P>        <FONT color=#0000ff>阿波罗是如何登月</FONT></P><P>        阿波罗计划的登月过程由于涉及到不同星体间轨道的转移,所以它的过程比一般地球轨道的飞行都要复杂。土星5号第一级把火箭提升到62千米的高度,推进剂全部耗尽,从箭体上脱离,令火箭的重量减轻了3/4。之后二级火箭点火,升空9分钟后,二级火箭在174米的高度脱落。此时三级火箭短暂点火,将火箭送入190米的近地轨道。在检查完所有的主要系统后,航天员会再次点燃三级火箭使飞船飞向月球轨道。</P><P>
  在飞向月球轨道的过程中三级火箭燃烧了所有推进剂。在抛弃三级火箭前指令-服务舱会与火箭分离,然后尖端翻转,使其尖端对着火箭中登月舱的上部,然后指令-服务舱与登月舱顶端的对接结合器连接起来,完成对接。这时航天员在确认对接完成后,才抛弃三级火箭。</P><P>  进入月球区后,要进行减速机动,使飞船保持在月球轨道上运行,通常这个减速机动是在月球背对地球的一面发生的,航天员无法从地球上获得任何信号的帮助,所以该机动队航天员的安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减速失败,那飞船注定要飞过月球,无法返回地球。如果减速成功,飞船就进入了月球轨道。</P><P>  经过一段时间的登月准备,指令-服务舱内的三名航天员中有两名通过与登月舱的对接通道,进入登月舱,另一名仍负责驾驶指令-服务舱。登月舱与指令-服务舱分离后,登月舱下降段的发动机会打开片刻,使登月舱进入较低的轨道,这一轨道称为下降轨道。在下降轨道的低点,大约14千米的高度,登月舱再次加力,消除向前的速度,脱离下降轨道,向月球表面下落。最后航天员操纵登月舱发动机,实施减速,进行软着陆。</P><P>  寻找着陆点在登陆过程中是最困难的,因为飞行计划中虽然会预定一个大概的着陆区域,但至于这一区域的具体情况,航天员事先并不知道,而且月球表面没有明显的参照物,就给航天员寻找合适的着陆点造成困难。要想安全的降落在月球表面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P><P>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波罗11号在登月舱即将着陆之际,才发现预定的着陆点是一个里面散布着巨砾的大坑,在最后关头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冷静地操纵登月舱,用了大约19秒避开大坑,降落在离预定着陆点4英里远的地方。登陆时燃料箱中剩余的推进剂仅够再维持30秒。</P><P>  航天员在月球表面完成任务后返回登月舱,启动上升段的发动机,乘上升段返回月球轨道,而下降段则留在月球上,这样就减少了发动机所需的能量。上升段在月球轨道上与指令-服务舱会合对接,之后航天员进入指令-服务舱开始返回地球。在实施进入地球轨道的机动前,阿波罗飞船要先抛掉登月舱上升段,然后启动服务舱的发动机,开始返回地球轨道的反向加力。进入返地轨道后,飞船实质上是在经历3天太空中的下落运动,进入外围大气层前,指令舱与服务舱分离,指令舱开始返回地球。</P>
<P><FONT color=blue>编号 / 飞行日期 / 宇航员 / 飞行时间(H∶M) / 飞行距离(万公里) / 登月地点 / 备 注</FONT> </P><P>阿波罗-11号:   1969.07.16-24 阿姆斯特朗-奥尔德邻-朗科林斯 195:19 153.2 静海西南角 月面活动阿姆斯特朗2小时14分;奥尔德邻1小时33分。 </P><P>阿波罗-12号: 1969.11.14-24 康拉德-戈登-比恩 244:36 --- 风暴洋 月面活动进行两次,第一次康拉德活动4小时4分,比恩3小时30分;第二次康拉德3小时49分,比恩3小时20分。飞行期间向地球发送十次电视,共约11小时40分。

阿波罗-13号: 1970.04.11-17 洛弗尔-海斯-斯威加特 142:54 --- 登月失败 起飞后56小时,液氧箱爆炸,终止登月,绕月后返回。 </P><P>阿波罗-14号: 1971.01.31-2.09 谢泼德-罗塞-米切尔 216:42 --- 弗拉·摩洛地区 两次月面活动,谢泼德第一次4小时31分,第二次4小时23分。米切尔第一次4小时23分,第二次4小时09分。 </P><P>阿波罗-15号: 1971.7.26-08.07 斯科特-沃登-欧文 235:12 --- 亚平宁山哈德利峡谷 进行三次月面活动,第一次使用月球车,共行驶28公里,在月球轨道上发射一个重约35.6公斤的卫星。沃登在返回地球时进行宇宙步行20分钟。 </P><P>阿波罗-16号: 1972.04.16-24 约翰·杨-马丁利-杜克 265:50 222.6 笛卡儿高地 再月面地质考察三次,返回时曾发射月球卫星及进行宇宙步行1小时。 </P><P>阿波罗-17号: 1972.12.06-19 塞尔南-伊文思-斯密特(地质学家) 301:52 236.8 陶拉斯·利特罗山脉 第一次月面活动7小时18分,第二次7小时37分,第三次7小时10分,共计22小时5分。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