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量子信息处理关键器件的物理原理及技术实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42:27
http://wenku.baidu.com/view/fb0d43283169a4517723a353.html

下载此文花了我20大洋,项目申报,希望有这方面的大能给我们解解惑


项目名称:        全固态量子信息处理关键器件的物理原理及技术实现
首席科学家:        肖敏 南京大学
起止年限:        2012.1至2016.8
依托部门:        教育部



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本项目将围绕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量子调控”专项中的“全固态量子信息处理关键器件的物理原理及技术实现”的指南内容,瞄准发展全固态量子信息处理器件中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掌握核心技术,从物理原理及技术实现上探讨研制全固态量子信息处理芯片的可行性。

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
1.        受限量子体系的相干光学和单光子发射:
(1)探索单个半导体自组织量子点的单激子、双激子和带电激子的新奇相干光学特性,实现两个以上单个自组织量子点的光学耦合,研制基于自组织量子点的两个以上量子比特逻辑运算单元;(2)发展基于单个半导体胶体量子点的可见光单光子光源并评估其相干光学特性,研究单根半导体单壁碳纳米管的通讯波段单光子发射特性,探索利用多激子产生过程在单个胶体量子点与单根单壁碳纳米管中发射纠缠光子序列的可能性;(3)研究除半导体自组织量子点、胶体量子点和单壁碳纳米管外其它受限量子体系如金刚石中氮-空穴缺陷和生物有机量子点的单光子发射特性;(4)研究利用高品质光学微腔调控受限量子体系的相干光学特性与单光子发射,通过多个微腔耦合实现长距离单个受限量子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量子信息传递。
2.        光学超晶格新型纠缠光源及集成化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1)建立准相位匹配尤其是多重准相位匹配下产生纠缠光子的系统理论,包括不同畴结构对纠缠光子模式的调控研究,研究双光子的时间(频谱)关联以及空间关联的远场和近场特性,建立基于光学超晶格的量子干涉、量子成像、量子光刻、量子全息的理论;(2)研究铁电畴的多功能效应,并应用到集成化量子信息处理,例如基于光子空间模式自由度的量子计算等。研究铁电畴构型和空间分布对量子态相干特性影响,解决不同畴结构集成时的相位控制和匹配问题;(3)研制光学超晶格光波导,研究基于光学超晶格光子芯片中的关键物理问题,发展新的光学超晶格光子芯片的制备技术,解决光量子态产生效率、传输损耗和稳定性等关键问题。在单光子水平研究电光、声光等效应对相位、偏振的控制能力,实现对量子态的即时调控,解决功能集成时的关键问题,如相干性控制、集成度提高和功能兼容等;(4)探索其他适合量子集成的光学芯片如光子晶体和表面等离激元材料等,研究这些芯片上光子的分束、相位控制和量子相干特性的检测;(5)搭建探测光子时间和空间模式的设备和测试平台,搭建波导质量检测和耦合输出(入)系统,制成若干具有量子信息处理功能的原型器件。
3.        基于纳米线光波导的的新型超小型化量子信息器件研制:
(1)基于纳米线光波导的新型超小型化基本量子信息处理器件(亚波长尺度谐振腔、光栅、槽型高双折射波导等)的设计方法、制备封装工艺和模块集成,尤其是一维表面起伏微纳光栅、二维单环和三维多环谐振腔的相关理论和工艺;(2)实现超小尺寸、高效率和高亮度的纠缠光源和单光子源,尤其是通过修正普通圆对称微纳光纤得到极端色散和非线性特性,从而实现高集成度的全光纤纠缠光源和量子信息的转移、传输和调控;(3)利用液晶等材料和外部电场声场等手段实现量子信息处理器件的可调谐化,解决可调谐器件的封装集成工艺;(4)具有大消逝场、环间超强耦合效应的二维单环和三维多环谐振腔的非线性耦合以及类电磁感应透明和量子电动力学效应的机理模型和实验演示;(5)金属-介电混合纳米线光波导器件中表面等离激元与光子的转换对于光子纠缠特性的影响,以及在量子信息处理器件上的新应用。
4.        高品质因子微腔及固态类EIT系统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1)解决关键微纳加工技术,包括制备高品质因子硅基微腔和微腔阵列的光刻、刻蚀及后处理工艺,制备晶体光学微腔的切割、加工及抛光工艺,制备单模非线性光波导和变周期布拉格光栅所需的飞秒激光直写工艺等;(2)研究多微腔系统中的耦合效应,通过微腔参数设计、电光效应、光力效应等人工调控微腔谐振频率的失谐量,制备超窄线宽的类电磁感应透明光学微腔系统,实现纳秒量级以上的光存储;(3)研究微腔及其耦合系统中的非线性增强效应,研究非线性布拉格光栅光波导中的色散控制、光孤子和慢光效应,在此基础上研制应用于量子信息处理中的集成器件,如量子中继器,宽带光缓存器等;(4)研究稀土离子掺杂的晶体中的电磁感应透明,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全光控制的量子信息器件;(5)优化光学微腔设计,在芯片上实现低阈值量子纠缠态。

主要研究内容:
(1)受限量子体系的相干光学和单光子发射;(2)光学超晶格新型纠缠光源及其集成化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3)基于纳米线光波导的量子信息器件;(4)高品质因子微腔及固态类EIT系统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具体研究内容:
1.        受限量子体系的相干光学和单光子发射:
(1)研究单个半导体自组织量子点的相干光学特性和影响去相干时间的物理机制,设计新型的自组织量子点结构延长其去相干时间以实现对单个量子态的超长时间调控。采用电场、调温和应力等方法调节单个自组织量子点激子能级的精细结构劈裂和两个以上自组织量子点的激子能级共振,实现基于单个和多个自组织量子点的量子比特逻辑运算单元。探索在单个自组织量子点中高效产生多激子的机制,利用多激子复合过程得到纠缠光子序列;(2)研制基于单个半导体胶体量子点的可见光单光子光源,通过抑制或消除俄歇效应实现对其双激子的稳态光谱测量并产生纠缠光子对。研究单个胶体量子点在低温下的超窄吸收与发射谱线,探索对其基本相干光学特性如量子干涉和Rabi振荡等进行测量的可能性;(3)研究半导体单壁碳纳米管中的声子与激子耦合现象,通过比较上转换荧光、下转换荧光和激子荧光的动力学行为来分析其荧光量子产率偏低的物理机制。通过与还原剂作用等物理、化学过程探索大幅度提高单根单壁碳纳米管量子产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研制基于单根单壁碳纳米管的高效通讯波段单光子光源;(4)研究除半导体自组织量子点、胶体量子点和单壁碳纳米管外的其他受限量子体系,如金刚石中的氮-空穴缺陷和生物有机量子点等,实现对其单光子发射的测量和相干光学特性的评估;(5)探索将受限量子体系与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高效结合的方法,研究在强耦合和弱耦合作用下的微腔量子电动力学行为,提高其单光子发射和收集效率。对微腔中的量子受限体系进行共振激发,研究该临界状态下其相干光学特性并观察新奇量子光学特性。实现不同微腔中单个受限量子体系间的相互作用,完成不同量子比特之间的长距离相互作用与量子信息传递。
2.        光学超晶格新型纠缠光源及集成化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1)理论和实验研究光学超晶格中新型纠缠光子的产生及纠缠光源的制备,实现光子多个自由度的调控,实现新型高维纠缠光子态以及超纠缠态,研究它们在量子通讯中应用;(2)利用多重准相位匹配原理完成纠缠光子空间模式的集成操控,发展新型量子成像技术、量子全息技术,研究可预知的单光子源以及各种类型多光子源;(3)研究光学超晶格基片上的量子集成光路, 研究微结构波导制备技术,实现高亮度光子态的制备和高效的光子信息处理,结合铁电畴的声光、电光效应实现对光子的路径、偏振、相位等的精确调控,探索光学超晶格有源光量子器件;(4)拓展1-2种适合量子集成的材料体系,例如:硅基材料、半导体Ⅲ-Ⅴ材料、光子晶体、表面等离激元材料等,发展相关工艺,表征量子相干特性以及演示逻辑功能,在无源集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有源集成化量子器件;(5)各种类型纠缠光子的探测问题,研究不同波长、不同空间模式的单光子水平高效探测和符合测量技术。
3.        纳米线光波导新型量子信息器件的研制:
(1)制备工艺和器件设计:低损耗的纳米线光波导(平面和光纤),以及基于纳米线光波导的超小型化固态器件,包括两维单环谐振器、三维多环谐振器、结构起伏或者折射率调制的光栅、法布里-珀罗腔、高双折射槽型波导等,器件的集成化研究试验,相关器件的数值模拟技术和性能预测分析模型的建立;(2)量子信息在纳米线光波导中的产生、传播和操控:通过设计光波导的混合材料体系和几何形状优化其双折射、色散和非线性特性,通过非线性效应获得高质量高计数率的纠缠光子源。研究单光子态、光子纠缠对在纳米线光波导器件中的传输特性以及利用大消逝场的纳米线光波导对原子、离子和光子实现转移操控,实现可用于光纤通信的全光纤化量子逻辑门等功能性器件。同时讨论拉曼和布里渊等效应对于相关噪声的作用和抑制方法,并结合量子点和纳米线光波导实现单光子源及其调控;(3)量子信息处理器件的可调谐化以及封装集成工艺:利用液晶等材料和外部声光电热场等手段实现可集成化的量子信息器件的调谐;(4)高品质因子纳米线谐振腔的机理和应用:具有大消逝场、环间超强耦合效应的二维单环和三维多环谐振腔的非线性耦合的研究;高品质因子多环谐振腔的类电磁感应透明和量子电动力学效应的机理模型和应用演示;(5)金属介电混合纳米线光波导在量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平面和光纤纳米线光波导中利用表面等离激元效应实现光子调控和量子信息处理。研究金属覆层的介电纳米线光波导及其器件对于纠缠光子对传输特性的影响;研究结合金属-介电纳米线光波导和各种微纳结构,发展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量子信息处理新方法、新器件。
4. 高品质因子微腔及固态类EIT系统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1)利用光刻、电子束曝光、反应离子刻蚀、湿法腐蚀及飞秒激光直写等微纳加工技术,制备多种材料(硅、氧化硅、氮化硅、晶体、金属等)、多种结构(微环芯、微盘和双盘)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及非线性布拉格光栅;(2)研究两个或多个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的耦合系统与稀土掺杂的晶体,实现类电磁感应透明,研究基于类电磁感应透明或电磁感应的光存储及光开光等;(3)研究高品质因子微腔及微腔耦合系统与单量子点或金刚石氮缺陷耦合的腔量子电动力学现象,通过优化系统的耦合率和提高光学微腔的品质因子实现强耦合;(4)利用非线性光学效应及周期结构调控介质的色散,研究宽带慢光效应;(5)通过优化光学微腔结构并利用热光、电光效应调控光学微腔的色散关系,研制集成在芯片上的量子纠缠源。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研制基于光学超晶格与受限量子体系的高效量子光源(纠缠光,单光子),使之可集成化;发展可用于量子态传输、存储、逻辑运算及调控的高品质因子微腔、微纳光纤、纳米线光波导等微纳结构的体系,研究其物理原理及技术实现途径,验证这些体系作为量子信息处理的关键器件的可行性。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力争在量子信息领域取得若干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形成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培养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为最终实现全固态量子信息处理芯片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

五年预期目标:
1.        研究单个半导体自组织量子点的相干光学特性和影响去相干时间的物理机制,探索其与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高效结合的方法,实现基于单个和多个自组织量子点的两个量子比特以上逻辑运算单元;
2.        实现对单个半导体胶体量子点相干光学特性的测量,研制基于单根半导体单壁碳纳米管和单个生物有机量子点的新型近红外波段和紫外波段单光子光源;
3.        发展基于光学超晶格的集成光子芯片,演示两个及多个量子比特操作;
4.        探索在光子晶体、表面等离激元材料中实现高密度的量子集成光路的可行性,演示其对光子路径、相位控制功能;
5.        实现基于纳米线光波导的各种新型的超小型化固态器件,包括高品质因子多环谐振器、结构起伏光栅、FP腔、偏振相关器件等,演示集成化的量子信息处理单元;
6.        利用微加工方法加工修正微光纤等纳米线光波导的色散和非线性特性,实现超小尺寸的、高效率和高纯度的可调谐光子对产生器件;
7.        制备出多种结构(微环芯、微盘、双盘微腔)的高品质因子(品质因子分别达到108,107,5×106)光学微腔及微腔阵列;实现基于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的窄线宽类电磁诱导透明,在芯片上研制出多个基于类电磁诱导透明的经典与量子光子学器件,例如光存贮、光开关等;
8.        实现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或耦合系统与单量子点、金刚石氮缺陷或机械振子间的强耦合,演示强耦合微腔量子电动力学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
9.        发表高水平论文120篇以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个,培养博士生40名以上;
10.        综合以上的具体研究,结合各课题组的成果,建立集成的展示系统。



三、研究方案
(一)学术思路及技术途径
本项目总体研究方案是研制光学超晶格及受限量子体系中的光量子态产生及调控,并用高品质因子微腔结构、固态类EIT系统、纳米线光波导等微纳结构作为量子态的传输、存储及调控器件,研制量子信息处理的固态器件,以期最终实现全固化量子信息处理的集成化及芯片化。
1.        受限量子体系的相干光学和单光子发射
(1)单个自组织量子点的相干光学特性和腔电动力学。单个自组织量子点的超窄荧光谱线、反聚束效应、量子干涉、Rabi振荡等基本光学特性都已经得到报道,而利用其能级结构已经能够实现简单的逻辑运算门。本课题组将重复实现文献中报道的和单个自组织量子点发光有关的重要实验结果,在其单光子发射和相干光学特性测量方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侧重于利用飞秒激光脉冲在自组织量子点样品中实现新型光学微、纳腔结构来研究新奇相干光学特性和腔量子电动力学行为;
(2)单个胶体量子点的相干光学测量和共振荧光激发。虽然单个胶体量子点的量子发光体性质已经通过反聚束效应的测量得到普遍确认,可是由于俄歇效应所导致的荧光闪烁和光谱漂移现象严重地缩短了去相干时间,导致对其量子相干特性的测量多年来一直没有进展。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采用俄歇效应得到极大抑制或消除的胶体量子点体系,并结合在平面微腔结构中的共振荧光激发方法,力争首次实现对其基本相干光学特性的测量;
(3)单根单壁碳纳米管的单光子发射。由于单根单壁碳纳米管的荧光量子产率极低(室温下只有百分之几),反聚束效应只是在低温情况下被观察到,而单根单壁碳纳米管在室温下是否仍然是一个量子发光体目前还存在着广泛的争议。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揭示导致单根单壁碳纳米管荧光量子产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探索在室温条件下将其荧光量子产率大幅度提高的方法,力争首次实现室温条件下的反聚束效应测量并研制通讯波段单光子发射器件;
(4)新型单个受限量子体系的单光子发射。本课题组还将积极探索在其它受限量子体系如金刚石氮-空穴缺陷和生物有机量子点中产生单光子发射的研究工作。以生物有机量子点为例,在这种基于有机共轭体系的新型结构中,有机分子处于结晶状态,而芳香环则发生π-π堆积,使得电子的跃迁和光子的发射都受到量子限制的调控,突破了传统上对量子点认识的局限性。而有机分子的丰富种类和结构上的可控性,使得从量子的层面上调控有机纳米粒子的单光子发射与传统半导体纳米结构相比有着很多独特的优势。
2.        光学超晶格新型纠缠光源及集成化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1)光学超晶格新型纠缠光源研究。研究光学超晶格中的经典与非经典的非线性光学过程,将光学超晶格的研究从经典光学拓展至非经典光学;利用畴工程技术研制基于光量子信息处理的光学超晶格单光子源及纠缠光子源,并实现其结构设计、制备、加工和品质的评价;搭建若干实验平台,实现对光子基本量子特性,如光子产率、相干特性、空间分布、频谱特性等的探测和分析;
(2)光学超晶格中基于多重准相位匹配的功能集成研究。研究多重准相位匹配纠缠光子产生的基本理论,利用工程畴实现类似线性光学元件如光栅、透镜、棱镜以及分束镜等功能,探索其在量子光学领域的应用;实验上,首先研究单个分立元件的实现效果,再拓展至多个线性元件的集成,最终实现有源量子信息处理组件;
(3)光学超晶格基片上量子光路的集成。借助光学超晶格波导实现高亮度纠缠光子态的制备和高效光信息处理; 研究铁电畴的声光、电光效应、光克尔效应等并实现对光子的相干调控;在纠缠光子空间模式的集成操控基础之上,发展新型量子成像技术、量子全息技术; 演示两量子比特以及多量子比特的操作;解决光量子芯片功能集成中所遇到的物理和工艺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提高集成度和增加量子信息处理复杂度的可能性;
(4)其它更高密度量子集成的材料体系拓展。尝试1-2种新的光量子信息材料体系,如硅基材料、半导体Ⅲ-Ⅴ族、光子晶体、表面等离激元材料等,发展新型集成工艺,测量其中的量子相干特性以及演示逻辑功能。同样采用先经典后量子的技术路线,首先从这些材料的基本光功能,象开关、定向耦合、直角偏折以及光控光等性能研究入手,再设计特定的量子逻辑门单元器件;
(5)各种类型纠缠光子探测。实现不同频谱、不同空间模式的单光子高效探测和不同纠缠光子的符合测量;利用光学超晶格频率上转换实现低量子效率波段的单光子的有效探测;采用时间转空间技术实现高时间分辨关联测量,利用高灵敏弱光CCD实现空间分辨的测量; 解决自由光、波导、光纤之间的对接问题,实现高效耦合,提高量子探测效率。
3.        基于纳米线光波导的的量子信息器件研制
(1)新型纳米线光波导及其器件的设计和制备。利用现代微纳加工技术和微光纤拉制技术,研制基于平面光波导或者光纤纳米线(微纳光纤)的超小型量子信息处理器件,探索相关的物理机制和新应用。利用聚焦离子束等微加工技术在纳米线光波导上实现各种微结构,包括表面结构调制的光栅和单环形谐振腔等等。而多环形谐振腔可以利用高精度旋转台结合微结构介质棒绕制来实现。基于这些微纳器件,可实现在光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分束、开关、滤波、波长路由等功能;
(2)量子信息在纳米线光波导中的产生、传播和操控。优化纳米线光波导的混合材料体系和几何形状得到特殊的双折射、色散和非线性特性,利用非线性效应获得高质量的纠缠光子源。采用微加工技术修正普通圆对称微纳光纤,得到一些特殊形状的光纤,比如具有极端色散和非线性特性的高双折射纳米狭缝微纳光纤、方形微纳光纤等。利用纳米线超大消逝场实现原子、离子与光子之间的信息转移和操控。另外光纤的选择可以多样化,甚至可在空心光纤内填入各种介质,包括冷原子气体,在微纳光纤中实现一些平面波导不易实现的结构和器件;
(3)量子信息处理器件可调谐技术及封装集成工艺。利用典型的可调谐材料,比如液晶和聚合物等,结合外部的电热声光变化实现器件的可调谐。液晶等材料可以通过特定的微流体通道输入器件内部,也可以作为波导的外部覆层。
(4)高品质因子纳米线谐振腔的机理和应用。超小型化、高品质因子的纳米线光波导谐振器可以用来实现纠缠光子源。几百微米尺度的全光纤化多环谐振器的制备采用拉制环绕封装一体化的无缝操作装置来实现,内部通道可以输入液晶等材料实现调谐,甚至冷原子气体等实现光子、原子的操控。通过优化谐振器的几何形状或者级联几个谐振器实现不同的信号处理功能。此外可以用多个纳米线光栅作为反射镜来实现FP型谐振腔;
(5)金属介电混合纳米线光波导在量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纠缠光子对在金属介电混合结构中的传输特性;利用微加工手段在纳米线端面、侧面制备各类金属微结构,发展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量子信息处理新方法、新器件。

4.        高品质因子微腔及固态类EIT系统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1)高品质因子微腔的设计与制备。通过有限元分析的办法对光学微腔的模式参数(品质因子、模式体积等)进行分析,设计出满足实验需求的光学微腔。通过优化薄膜的制备工艺和光学微腔的加工工艺制备出高品质因子的回音壁模光学微腔,微腔的形式主要包括微环芯、微盘和双盘微腔。对于微环芯微腔的品质因子主要通过热回流的办法对微腔的表面进行处理,从而获得表面极其光滑的微腔。对于微盘和双盘光学微腔的品质因子的提高可以通过控制微盘腔侧壁的倾角从而控制双盘微腔中光场的模式分布来实现;
(2)高品质微腔耦合系统研究。通过电子束曝光等纳米加工的方法控制微腔间的间隔从而调控其耦合效率,并结合光学微腔的热光、电光、光力等效应精确调控光学微腔的谐振频率进而调控谐振频率间的失谐量,从而实现基于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的窄线宽类电磁感应透明;
(3)稀土掺杂晶体中的电磁感应透明研究。研究稀土离子掺杂晶体(Pr:YSO)中的电磁感应透明并通过电磁感应透明增强多波混频过程实现量子集成器件;
(4)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中光子与单量子点、金刚石氮缺陷及机械振子(声子)间相互耦合的腔量子电动力学现象。通过提高光学微腔的品质因子,优化光子与量子点、金刚石氮缺陷及声子耦合率实现强耦合。并进而研究强耦合条件下腔量子电动力学在固态量子信息处理的应用;
(5)非线性布拉格光栅光波导研究。使用具有超快、大的光学克尔非线性的铋酸盐、碲酸盐等玻璃材料,利用飞秒激光直写光波导技术,研制单模非线性光波导。在该非线性光波导内制备布拉格光栅,通过非线性光学效应产生的光孤子补偿色散效应,使得布拉格光栅型光子晶体带隙边缘有足够带宽以满足宽带慢光效应;
(6)集成的量子纠缠源的研制。利用纳米加工技术优化光学微腔的尺寸以调控光学微腔的色散,并利用热光、电光效应进一步调控光学微腔的色散以满足相位匹配关系,从而制备出集成在芯片上的量子纠缠源,本课题中我们将主要研究硅环型微腔。

(二)本项目的创新点与特色
1.        利用单个自组织量子点的多激子产生过程实现纠缠光子序列;
2.        实现单根半导体单壁碳纳米管的室温和低温单光子发射测量;
3.        将单光子发射源拓展到生物有机量子点等新型纳米材料体系;
4.        研究单个半导体胶体量子点的相干光学特性;
5.        利用飞秒激光脉冲在自组织量子点样品中实现新型光学微、纳腔结构并研究单个自组织量子点的腔量子电动力学行为;
6.        提出以光学超晶格为基质材料,进行量子信息集成处理,实现有源器件集成;
7.        探索亚波长材料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8.        利用微加工手段修正纳米线光波导的色散、非线性、偏振等特性,尤其是具有极端特性的纳米狭缝微纳光纤的实现和应用;
9.        研究环间超强耦合的光纤纳米线多环谐振器的非线性效应及其在量子信息处理上的应用;
10.        在芯片上制备基于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的耦合系统,实现窄线宽的类电磁感应透明;
11.        通过热光、电光、光力等效应对类电磁感应透明现象进行调控,并研究类电磁感应透明在光存储和传播控制中的应用。

(三)可行性分析
本项目是在认真分析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充分论证并结合指南内容提出的。近年来,量子信息处理领域的研究发展迅猛,大量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各类量子信息处理的方案,其中许多方案已在冷原子及囚禁离子系统中实现。如何实现量子信息处理器件的全固化集成是量子信息技术走向实用化的关键问题之一。过去由于固体材料的吸收大、散射损耗、加工难及受环境影响大,固态量子器件进展缓慢。近年来,纳米技术迅速发展使得微加工技术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在微腔加工、光学超晶格、微光纤、硅基芯片等微结构材料系统的制备方面,为实现全固态量子信息处理器件及集成化奠定了工艺基础。但是要实现实用化的量子信息处理器件及集成,还有许多重要的物理及技术问题亟待研究与解决,如在全固态芯片上实现光量子态的产生、有效传输、存储操作、调控、探测等。希望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探索、掌握构建固态量子信息处理关键器件的核心技术,为最终实现实用的全固态、集成化量子信息处理系统做技术准备。
本研究团队是围绕实现全固态量子信息处理关键器件的目标组建的,具有分工合作的能力与基础。项目首席科学家肖敏教授是国家第一批“千人计划”教授,是国际上光场量子压缩态最早的研究者之一,是国际上公认的量子光学方面的专家。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肖敏教授领导的团队不但在量子光学领域做出了许多创新工作,在半导体量子点及固体微纳结构的光学性质方面也做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成果,能够在整体上把握本项目的研究方向。祝世宁院士及徐平副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在光学超晶格中做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工作,近几年成功地将光学超晶格的研究拓展到量子光学领域,制备出明亮光子纠缠态,并用光学超晶格实现了多功能的集成。在本项目中将通过与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中科院半导体所的科学家合作,解决光学超晶格波导的微加工工艺问题,实现集成化。陆延青教授及徐飞副教授领导的小组在光纤波导传输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在纳米线光波导及器件方面有传统优势,与中国计量学院的谭爱红副教授联手,将实现基于纳米线的量子光路与量子处理器件。王晓勇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半导体量子点、新型纳米材料等方面有着很强的实验基础,通过紧密合作,将产生更加有效的单光子发光源及通过量子受限体系中的相互作用实现量子信息的有效传递。
研究团队立足于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在微纳加工设备与技术上有明显的优势。由于研究团队成员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合作背景,能与国内外量子光学实验室与微纳加工中心保持密切的关系。这些有利条件都为本项目的开展与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四)课题设置
各课题间相互关系:
    本项目围绕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设置了4个课题。课题1、2和3是实现基于光学超晶格材料和受限量子体系,特别是单个半导体量子点、单壁碳纳米管、有机量子点、纳米线等材料体系的纠缠光源及单光子源,并在这些材料体系中研究可集成化的量子信息处理及量子通讯功能。课题2、3和4是基于高品质因子微腔、固态类EIT系统、纳米线光波导及微纳光纤等微结构来实现量子光的传输、存储、调控等功能,以期使得各种量子信息处理元件集成化。各课题间将有充分的合作与交叉,如第1课题的单量子点和第4课题的高品质微腔结合将形成腔-电动力学系统,可以作为量子信息处理的关键器件。各课题组之间的充分合作交流将使得不同材料体系、不同微纳结构之间的功能化与集成化成为可能。

课题1: 受限量子体系的相干光学和单光子发射
研究目标:
    研究受限量子体系的相干光学特性,实现两个以上量子比特的逻辑运算单元。研制受限量子体系在低温和室温条件下的可见与通讯波段单光子光源与纠缠光子序列光源。利用高品质光学微腔调控受限量子体系的相干光学特性与单光子发射,通过多个微腔耦合实现长距离量子比特之间的相互作用与量子信息传递。
研究内容:
(1)研究单个半导体自组织量子点的相干光学特性和影响去相干时间的物理机制,设计新型的自组织量子点结构延长其去相干时间以实现对单个量子态的超长时间调控。采用电场、调温和应力等方法调节单个自组织量子点激子能级的精细结构劈裂和两个以上自组织量子点的激子能级共振,实现基于单个和多个自组织量子点的两个以上量子比特逻辑运算单元。探索在单个自组织量子点中高效产生多激子的机制,利用多激子湮灭过程得到纠缠光子序列;(2)研制基于单个半导体胶体量子点的可见光单光子光源,通过抑制或消除俄歇效应实现对其双激子的稳态光谱测量并产生纠缠光子对。研究大幅度提高单根半导体单壁碳纳米管荧光量子产率的方法,实现基于单根单壁碳纳米管的通讯波段单光子光源;(3)研究单个半导体胶体量子点的去相干机制,实现对其基本相干光学特性的测量;(4)研究除半导体自组织量子点、胶体量子点和单壁碳纳米管外的其他受限量子体系,如金刚石中的氮-空穴缺陷和生物有机量子点等,实现对其单光子发射的测量;(5)探索将单个受限量子体系与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高效结合的方法,研究在强耦合和弱耦合作用下的微腔量子电动力学行为,提高其单光子发射和收集效率。对微腔中的单个受限量子体系进行共振激发,研究该临界状态下其新奇量子光学、线形光学、非线性光学与相干光学特性。实现不同微腔中受限量子体系间的相互作用,完成两个以上量子比特之间的长距离相互作用与量子信息传递。

课题1由南京大学承担,东南大学参与
经费比例:22%
课题负责人:王晓勇
学术骨干:曹毅、张家雨、张春峰、吴雪炜

课题2: 光学超晶格新型纠缠光源及集成化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研究目标:
    以光学超晶格为基质材料,研究畴工程技术对纠缠光子的调控作用,利用准相位匹配技术实现对纠缠光子波长、波前、频率(时间)、空间(动量)、偏振、路径等多自由度的调控,制备新型纠缠光子态,在此基础上,研究光学超晶格对量子态的集成处理功能,通过微结构的集成并辅以波导技术、铁电畴的电光效应等实现对光子的相干操纵,将光学超晶格发展成为具有量子信息处理功能的小型、集成化器件。另外,课题还将探索将硅基、光子晶体、表面等离激元等不同材料应用于光的量子集成的可行性,研究其相干保持特性以及对量子态的处理能力,为发展新型全固态量子芯片奠定基础。
研究内容:
(1)光学超晶格中新型纠缠光源制备,研究频率、路径、偏振、角动量等多种自由度的高维纠缠光子态以及混杂纠缠态的产生及演化,研究基于这些特殊光子态的量子保密通讯、量子隐型传态方案,研究其安全性能以及通信容量;(2)光学超晶格中基于多重准相位匹配的集成功能,基于铁电畴的线性光学元件的集成,设计光学超晶格使得在产生纠缠光子同时实现纠缠光子空间模式的调控和等效线性光学元件的处理功能,完成对纠缠光子的多功能、多自由度的集成操控,发展新型量子成像技术、量子全息技术,研究可预知的单光子源以及各种类型多光子源,为实用化量子保密通信提供各类光子源;(3)光学超晶格基片上的量子光路集成。研究微结构波导制备技术,通过光学超晶格光波导实现高亮度光子态的制备和高效的光信息处理,并利用铁电畴的声光、电光效应,实现对光子的路径、偏振、相位等的精确调控,进行基本的单光子和双光子的干涉实验,检测干涉可见度、稳定性等。我们将探索利用光学超晶格研制小型有源光量子单元器件,希望在光学超晶格芯片上实现几种基本的逻辑单元,完成功能演示;(4)拓展其它适合量子集成的材料体系,尝试硅基材料、半导体Ⅲ-Ⅴ族材料、光子晶体、表面等离激元材料等,发展集成工艺,测量量子相干特性以及演示逻辑功能。争取在以上材料中发展出至少一种新型量子逻辑器件;(5)高灵敏单光子的探测, 特别是利用频率上转换实现特殊波段例如中远红外单光子探测技术; 研究特殊空间分布的单光子采集与符合测量技术,尤其是基于CCD的高效量子成像采集技术;研究特殊类型空间模式光子与探测系统的高效耦合等。
课题2由南京大学承担,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北京航天时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参与
经费比例:25%
课题负责人:徐平
学术骨干:祝世宁, 王学锋,夏君磊,彭红玲

课题3: 基于纳米线光波导的的量子信息器件
研究目标:
    以适用于光纤量子通信网络的全固态集成量子信息处理器件为目标,利用现代微纳加工技术和微光纤拉制技术,研制基于平面纳米线光波导或者光纤纳米线光波导(微纳光纤)的各类新型超小尺度量子信息处理器件、集成子系统,探索相关的物理机制。主要包括各种新型器件的设计和制备,实现基于纳米线光波导的纠缠光源和量子信息存储转移调控,量子器件可调谐化集成化,发展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金属-介电混合纳米线光波导量子信息处理新器件和新应用。此外重点探索环间超强耦合的多环谐振腔的非线性耦合现象,以及类电磁感应透明和量子电动力学效应,及其在量子信息处理上的应用。
研究内容:
(1)制备低损耗的纳米线光波导(平面和光纤),以及基于纳米线光波导的各类新型超小型化固态器件,包括两维单环谐振器、三维多环谐振器、结构起伏或者折射率调制的光栅、FP腔、偏振相关器件等,利用纳米线光波导器件实现在光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分束、开关、滤波、波长路由等功能,实现对器件性能模型的建立和模拟预测;(2)器件的集成封装和可调谐技术的实现,利用一些典型的可调谐材料比如液晶和聚合物等,结合外部的电热声光变化实现器件的可调谐;(3)设计光波导的混合材料体系、几何形状,优化其色散和非线性特性,通过非线性效应获得高质量的新型纠缠光子源,尤其利用微加工技术修正普通圆对称微纳光纤,以实现纳米狭缝微纳光纤等非常规光纤,获得极端的双折射、色散和非线性特性。研究单光子态、光子纠缠对在各种纳米线光波导中的传输,讨论拉曼和布里渊等效应对于相关噪声的作用和抑制方法,并结合量子点和纳米线光波导实现单光子源和调控;(4)利用大消逝场的纳米线光波导对原子、离子与光子实现操控,实现结合原子系统和固态量子器件的混合量子体系。利用大消逝场的纳米线光波导实现量子信息在单光子与冷原子之间的存储、转移和询问等,利用光子纠缠对纠缠不同原子系统,实现光子纠缠对的存储、转移和询问等,实现可用于光纤通信的全光纤化量子逻辑门;(5)研究基于纳米线光波导的高品质因子两维或者三维体系的单环、多环、Fabry-Perot谐振腔的类电磁感应透明效应,及其在量子信息存储转移处理上的应用;研究谐振腔环与环之间的超强耦合效应对于谐振腔及其阵列的非线性效应以及类电磁感应透明和量子电动力学的影响;(6)研究平面和光纤纳米线光波导中利用表面金属等离激元效应实现光子调控和量子信息处理;研究金属-介电纳米线光波导及其器件对于纠缠光子对传输特性的影响;结合各种微纳结构,发展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量子信息处理的新方法、新器件。

课题3由南京大学承担,中国计量学院参与
经费比例:25%
课题负责人:徐飞
学术骨干:陆延青、陈向飞、谭爱红、肖林

课题4: 高品质因子微腔及固态类EIT系统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研究目标:
    利用纳米加工技术,在芯片上制备出多种材料的(电介质、半导体、晶体等)的高品质因子微腔阵列(包括微环芯、微盘和双盘微腔三种形式);通过热光、电光、光力等效应精确可调地控制两个微腔谐振频率的失谐量,从而制备超窄线宽的类电磁感应透明光学微腔系统,研究基于微腔耦合系统的光存贮和传播控制(分光、全光开关、路由器等),利用类电磁感应透明系统中的非线性增强效应,开展弱光甚至单光子作用下的非线性现象在全量子网络芯片器件中的应用;将光学微腔与单量子点、金刚石氮缺陷相结合研究腔量子电动力学。
研究内容:
(1)利用纳米加工技术,在芯片上制备高品质因子回音壁模式的微环芯、微盘和双盘光学微腔;(2)制备两个及多个微腔的耦合系统,在高品质因子微腔的耦合系统中,通过精确控制每个微腔的尺寸和相互之间的耦合距离,同时利用热光、电光、光力等效应精确地调控两个及多个微腔谐振频率的失谐量,从而制备超窄线宽的类电磁感应透明光学微腔系统;(3)研究基于双腔及多腔耦合系统中的光存贮,力争实现尽可能长及可调谐的存贮时间(达到纳秒量级);(4)在稀土离子掺杂的晶体中,实现基于多波混频信号的空间位移、分裂和空间带隙、旋转效应,并研制全光控制的光开关、路由器、及缓冲器;(5)利用类电磁感应透明系统中的非线性增强效应,开展弱光甚至单光子作用下的非线性现象研究,例如增强的克尔效应、交叉相位调制、四波混频等;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应用于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固态器件,例如两比特量子逻辑门、量子中继器以及光存储、路由和波分复用全光固体集成器件等;(6)与单个半导体量子点或金刚石氮缺陷相结合研究强耦合条件下的腔量子电动力学现象;(7)优化光学微腔的尺寸和结构,并利用晶体光学微腔中的电光效应,调控光学微腔的色散以满足相位匹配关系,同时结合光学微腔的场增强效应,在芯片上实现集成的量子态的产生;(8)基于非线性周期结构对介质色散的调控,制备非线性布拉格光栅光波导,实现适于超短光脉冲的宽带慢光缓存器。

课题4由南京大学承担,西安交通大学参与
经费比例:28%
课题负责人:肖敏(首席科学家)
学术骨干:张勇、姜校顺、张彦鹏、司金海



http://wenku.baidu.com/view/fb0d43283169a4517723a353.html

下载此文花了我20大洋,项目申报,希望有这方面的大能给我们解解惑


项目名称:        全固态量子信息处理关键器件的物理原理及技术实现
首席科学家:        肖敏 南京大学
起止年限:        2012.1至2016.8
依托部门:        教育部



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本项目将围绕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量子调控”专项中的“全固态量子信息处理关键器件的物理原理及技术实现”的指南内容,瞄准发展全固态量子信息处理器件中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掌握核心技术,从物理原理及技术实现上探讨研制全固态量子信息处理芯片的可行性。

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
1.        受限量子体系的相干光学和单光子发射:
(1)探索单个半导体自组织量子点的单激子、双激子和带电激子的新奇相干光学特性,实现两个以上单个自组织量子点的光学耦合,研制基于自组织量子点的两个以上量子比特逻辑运算单元;(2)发展基于单个半导体胶体量子点的可见光单光子光源并评估其相干光学特性,研究单根半导体单壁碳纳米管的通讯波段单光子发射特性,探索利用多激子产生过程在单个胶体量子点与单根单壁碳纳米管中发射纠缠光子序列的可能性;(3)研究除半导体自组织量子点、胶体量子点和单壁碳纳米管外其它受限量子体系如金刚石中氮-空穴缺陷和生物有机量子点的单光子发射特性;(4)研究利用高品质光学微腔调控受限量子体系的相干光学特性与单光子发射,通过多个微腔耦合实现长距离单个受限量子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量子信息传递。
2.        光学超晶格新型纠缠光源及集成化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1)建立准相位匹配尤其是多重准相位匹配下产生纠缠光子的系统理论,包括不同畴结构对纠缠光子模式的调控研究,研究双光子的时间(频谱)关联以及空间关联的远场和近场特性,建立基于光学超晶格的量子干涉、量子成像、量子光刻、量子全息的理论;(2)研究铁电畴的多功能效应,并应用到集成化量子信息处理,例如基于光子空间模式自由度的量子计算等。研究铁电畴构型和空间分布对量子态相干特性影响,解决不同畴结构集成时的相位控制和匹配问题;(3)研制光学超晶格光波导,研究基于光学超晶格光子芯片中的关键物理问题,发展新的光学超晶格光子芯片的制备技术,解决光量子态产生效率、传输损耗和稳定性等关键问题。在单光子水平研究电光、声光等效应对相位、偏振的控制能力,实现对量子态的即时调控,解决功能集成时的关键问题,如相干性控制、集成度提高和功能兼容等;(4)探索其他适合量子集成的光学芯片如光子晶体和表面等离激元材料等,研究这些芯片上光子的分束、相位控制和量子相干特性的检测;(5)搭建探测光子时间和空间模式的设备和测试平台,搭建波导质量检测和耦合输出(入)系统,制成若干具有量子信息处理功能的原型器件。
3.        基于纳米线光波导的的新型超小型化量子信息器件研制:
(1)基于纳米线光波导的新型超小型化基本量子信息处理器件(亚波长尺度谐振腔、光栅、槽型高双折射波导等)的设计方法、制备封装工艺和模块集成,尤其是一维表面起伏微纳光栅、二维单环和三维多环谐振腔的相关理论和工艺;(2)实现超小尺寸、高效率和高亮度的纠缠光源和单光子源,尤其是通过修正普通圆对称微纳光纤得到极端色散和非线性特性,从而实现高集成度的全光纤纠缠光源和量子信息的转移、传输和调控;(3)利用液晶等材料和外部电场声场等手段实现量子信息处理器件的可调谐化,解决可调谐器件的封装集成工艺;(4)具有大消逝场、环间超强耦合效应的二维单环和三维多环谐振腔的非线性耦合以及类电磁感应透明和量子电动力学效应的机理模型和实验演示;(5)金属-介电混合纳米线光波导器件中表面等离激元与光子的转换对于光子纠缠特性的影响,以及在量子信息处理器件上的新应用。
4.        高品质因子微腔及固态类EIT系统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1)解决关键微纳加工技术,包括制备高品质因子硅基微腔和微腔阵列的光刻、刻蚀及后处理工艺,制备晶体光学微腔的切割、加工及抛光工艺,制备单模非线性光波导和变周期布拉格光栅所需的飞秒激光直写工艺等;(2)研究多微腔系统中的耦合效应,通过微腔参数设计、电光效应、光力效应等人工调控微腔谐振频率的失谐量,制备超窄线宽的类电磁感应透明光学微腔系统,实现纳秒量级以上的光存储;(3)研究微腔及其耦合系统中的非线性增强效应,研究非线性布拉格光栅光波导中的色散控制、光孤子和慢光效应,在此基础上研制应用于量子信息处理中的集成器件,如量子中继器,宽带光缓存器等;(4)研究稀土离子掺杂的晶体中的电磁感应透明,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全光控制的量子信息器件;(5)优化光学微腔设计,在芯片上实现低阈值量子纠缠态。

主要研究内容:
(1)受限量子体系的相干光学和单光子发射;(2)光学超晶格新型纠缠光源及其集成化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3)基于纳米线光波导的量子信息器件;(4)高品质因子微腔及固态类EIT系统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具体研究内容:
1.        受限量子体系的相干光学和单光子发射:
(1)研究单个半导体自组织量子点的相干光学特性和影响去相干时间的物理机制,设计新型的自组织量子点结构延长其去相干时间以实现对单个量子态的超长时间调控。采用电场、调温和应力等方法调节单个自组织量子点激子能级的精细结构劈裂和两个以上自组织量子点的激子能级共振,实现基于单个和多个自组织量子点的量子比特逻辑运算单元。探索在单个自组织量子点中高效产生多激子的机制,利用多激子复合过程得到纠缠光子序列;(2)研制基于单个半导体胶体量子点的可见光单光子光源,通过抑制或消除俄歇效应实现对其双激子的稳态光谱测量并产生纠缠光子对。研究单个胶体量子点在低温下的超窄吸收与发射谱线,探索对其基本相干光学特性如量子干涉和Rabi振荡等进行测量的可能性;(3)研究半导体单壁碳纳米管中的声子与激子耦合现象,通过比较上转换荧光、下转换荧光和激子荧光的动力学行为来分析其荧光量子产率偏低的物理机制。通过与还原剂作用等物理、化学过程探索大幅度提高单根单壁碳纳米管量子产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研制基于单根单壁碳纳米管的高效通讯波段单光子光源;(4)研究除半导体自组织量子点、胶体量子点和单壁碳纳米管外的其他受限量子体系,如金刚石中的氮-空穴缺陷和生物有机量子点等,实现对其单光子发射的测量和相干光学特性的评估;(5)探索将受限量子体系与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高效结合的方法,研究在强耦合和弱耦合作用下的微腔量子电动力学行为,提高其单光子发射和收集效率。对微腔中的量子受限体系进行共振激发,研究该临界状态下其相干光学特性并观察新奇量子光学特性。实现不同微腔中单个受限量子体系间的相互作用,完成不同量子比特之间的长距离相互作用与量子信息传递。
2.        光学超晶格新型纠缠光源及集成化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1)理论和实验研究光学超晶格中新型纠缠光子的产生及纠缠光源的制备,实现光子多个自由度的调控,实现新型高维纠缠光子态以及超纠缠态,研究它们在量子通讯中应用;(2)利用多重准相位匹配原理完成纠缠光子空间模式的集成操控,发展新型量子成像技术、量子全息技术,研究可预知的单光子源以及各种类型多光子源;(3)研究光学超晶格基片上的量子集成光路, 研究微结构波导制备技术,实现高亮度光子态的制备和高效的光子信息处理,结合铁电畴的声光、电光效应实现对光子的路径、偏振、相位等的精确调控,探索光学超晶格有源光量子器件;(4)拓展1-2种适合量子集成的材料体系,例如:硅基材料、半导体Ⅲ-Ⅴ材料、光子晶体、表面等离激元材料等,发展相关工艺,表征量子相干特性以及演示逻辑功能,在无源集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有源集成化量子器件;(5)各种类型纠缠光子的探测问题,研究不同波长、不同空间模式的单光子水平高效探测和符合测量技术。
3.        纳米线光波导新型量子信息器件的研制:
(1)制备工艺和器件设计:低损耗的纳米线光波导(平面和光纤),以及基于纳米线光波导的超小型化固态器件,包括两维单环谐振器、三维多环谐振器、结构起伏或者折射率调制的光栅、法布里-珀罗腔、高双折射槽型波导等,器件的集成化研究试验,相关器件的数值模拟技术和性能预测分析模型的建立;(2)量子信息在纳米线光波导中的产生、传播和操控:通过设计光波导的混合材料体系和几何形状优化其双折射、色散和非线性特性,通过非线性效应获得高质量高计数率的纠缠光子源。研究单光子态、光子纠缠对在纳米线光波导器件中的传输特性以及利用大消逝场的纳米线光波导对原子、离子和光子实现转移操控,实现可用于光纤通信的全光纤化量子逻辑门等功能性器件。同时讨论拉曼和布里渊等效应对于相关噪声的作用和抑制方法,并结合量子点和纳米线光波导实现单光子源及其调控;(3)量子信息处理器件的可调谐化以及封装集成工艺:利用液晶等材料和外部声光电热场等手段实现可集成化的量子信息器件的调谐;(4)高品质因子纳米线谐振腔的机理和应用:具有大消逝场、环间超强耦合效应的二维单环和三维多环谐振腔的非线性耦合的研究;高品质因子多环谐振腔的类电磁感应透明和量子电动力学效应的机理模型和应用演示;(5)金属介电混合纳米线光波导在量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平面和光纤纳米线光波导中利用表面等离激元效应实现光子调控和量子信息处理。研究金属覆层的介电纳米线光波导及其器件对于纠缠光子对传输特性的影响;研究结合金属-介电纳米线光波导和各种微纳结构,发展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量子信息处理新方法、新器件。
4. 高品质因子微腔及固态类EIT系统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1)利用光刻、电子束曝光、反应离子刻蚀、湿法腐蚀及飞秒激光直写等微纳加工技术,制备多种材料(硅、氧化硅、氮化硅、晶体、金属等)、多种结构(微环芯、微盘和双盘)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及非线性布拉格光栅;(2)研究两个或多个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的耦合系统与稀土掺杂的晶体,实现类电磁感应透明,研究基于类电磁感应透明或电磁感应的光存储及光开光等;(3)研究高品质因子微腔及微腔耦合系统与单量子点或金刚石氮缺陷耦合的腔量子电动力学现象,通过优化系统的耦合率和提高光学微腔的品质因子实现强耦合;(4)利用非线性光学效应及周期结构调控介质的色散,研究宽带慢光效应;(5)通过优化光学微腔结构并利用热光、电光效应调控光学微腔的色散关系,研制集成在芯片上的量子纠缠源。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研制基于光学超晶格与受限量子体系的高效量子光源(纠缠光,单光子),使之可集成化;发展可用于量子态传输、存储、逻辑运算及调控的高品质因子微腔、微纳光纤、纳米线光波导等微纳结构的体系,研究其物理原理及技术实现途径,验证这些体系作为量子信息处理的关键器件的可行性。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力争在量子信息领域取得若干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形成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培养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为最终实现全固态量子信息处理芯片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

五年预期目标:
1.        研究单个半导体自组织量子点的相干光学特性和影响去相干时间的物理机制,探索其与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高效结合的方法,实现基于单个和多个自组织量子点的两个量子比特以上逻辑运算单元;
2.        实现对单个半导体胶体量子点相干光学特性的测量,研制基于单根半导体单壁碳纳米管和单个生物有机量子点的新型近红外波段和紫外波段单光子光源;
3.        发展基于光学超晶格的集成光子芯片,演示两个及多个量子比特操作;
4.        探索在光子晶体、表面等离激元材料中实现高密度的量子集成光路的可行性,演示其对光子路径、相位控制功能;
5.        实现基于纳米线光波导的各种新型的超小型化固态器件,包括高品质因子多环谐振器、结构起伏光栅、FP腔、偏振相关器件等,演示集成化的量子信息处理单元;
6.        利用微加工方法加工修正微光纤等纳米线光波导的色散和非线性特性,实现超小尺寸的、高效率和高纯度的可调谐光子对产生器件;
7.        制备出多种结构(微环芯、微盘、双盘微腔)的高品质因子(品质因子分别达到108,107,5×106)光学微腔及微腔阵列;实现基于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的窄线宽类电磁诱导透明,在芯片上研制出多个基于类电磁诱导透明的经典与量子光子学器件,例如光存贮、光开关等;
8.        实现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或耦合系统与单量子点、金刚石氮缺陷或机械振子间的强耦合,演示强耦合微腔量子电动力学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
9.        发表高水平论文120篇以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个,培养博士生40名以上;
10.        综合以上的具体研究,结合各课题组的成果,建立集成的展示系统。



三、研究方案
(一)学术思路及技术途径
本项目总体研究方案是研制光学超晶格及受限量子体系中的光量子态产生及调控,并用高品质因子微腔结构、固态类EIT系统、纳米线光波导等微纳结构作为量子态的传输、存储及调控器件,研制量子信息处理的固态器件,以期最终实现全固化量子信息处理的集成化及芯片化。
1.        受限量子体系的相干光学和单光子发射
(1)单个自组织量子点的相干光学特性和腔电动力学。单个自组织量子点的超窄荧光谱线、反聚束效应、量子干涉、Rabi振荡等基本光学特性都已经得到报道,而利用其能级结构已经能够实现简单的逻辑运算门。本课题组将重复实现文献中报道的和单个自组织量子点发光有关的重要实验结果,在其单光子发射和相干光学特性测量方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侧重于利用飞秒激光脉冲在自组织量子点样品中实现新型光学微、纳腔结构来研究新奇相干光学特性和腔量子电动力学行为;
(2)单个胶体量子点的相干光学测量和共振荧光激发。虽然单个胶体量子点的量子发光体性质已经通过反聚束效应的测量得到普遍确认,可是由于俄歇效应所导致的荧光闪烁和光谱漂移现象严重地缩短了去相干时间,导致对其量子相干特性的测量多年来一直没有进展。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采用俄歇效应得到极大抑制或消除的胶体量子点体系,并结合在平面微腔结构中的共振荧光激发方法,力争首次实现对其基本相干光学特性的测量;
(3)单根单壁碳纳米管的单光子发射。由于单根单壁碳纳米管的荧光量子产率极低(室温下只有百分之几),反聚束效应只是在低温情况下被观察到,而单根单壁碳纳米管在室温下是否仍然是一个量子发光体目前还存在着广泛的争议。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揭示导致单根单壁碳纳米管荧光量子产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探索在室温条件下将其荧光量子产率大幅度提高的方法,力争首次实现室温条件下的反聚束效应测量并研制通讯波段单光子发射器件;
(4)新型单个受限量子体系的单光子发射。本课题组还将积极探索在其它受限量子体系如金刚石氮-空穴缺陷和生物有机量子点中产生单光子发射的研究工作。以生物有机量子点为例,在这种基于有机共轭体系的新型结构中,有机分子处于结晶状态,而芳香环则发生π-π堆积,使得电子的跃迁和光子的发射都受到量子限制的调控,突破了传统上对量子点认识的局限性。而有机分子的丰富种类和结构上的可控性,使得从量子的层面上调控有机纳米粒子的单光子发射与传统半导体纳米结构相比有着很多独特的优势。
2.        光学超晶格新型纠缠光源及集成化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1)光学超晶格新型纠缠光源研究。研究光学超晶格中的经典与非经典的非线性光学过程,将光学超晶格的研究从经典光学拓展至非经典光学;利用畴工程技术研制基于光量子信息处理的光学超晶格单光子源及纠缠光子源,并实现其结构设计、制备、加工和品质的评价;搭建若干实验平台,实现对光子基本量子特性,如光子产率、相干特性、空间分布、频谱特性等的探测和分析;
(2)光学超晶格中基于多重准相位匹配的功能集成研究。研究多重准相位匹配纠缠光子产生的基本理论,利用工程畴实现类似线性光学元件如光栅、透镜、棱镜以及分束镜等功能,探索其在量子光学领域的应用;实验上,首先研究单个分立元件的实现效果,再拓展至多个线性元件的集成,最终实现有源量子信息处理组件;
(3)光学超晶格基片上量子光路的集成。借助光学超晶格波导实现高亮度纠缠光子态的制备和高效光信息处理; 研究铁电畴的声光、电光效应、光克尔效应等并实现对光子的相干调控;在纠缠光子空间模式的集成操控基础之上,发展新型量子成像技术、量子全息技术; 演示两量子比特以及多量子比特的操作;解决光量子芯片功能集成中所遇到的物理和工艺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提高集成度和增加量子信息处理复杂度的可能性;
(4)其它更高密度量子集成的材料体系拓展。尝试1-2种新的光量子信息材料体系,如硅基材料、半导体Ⅲ-Ⅴ族、光子晶体、表面等离激元材料等,发展新型集成工艺,测量其中的量子相干特性以及演示逻辑功能。同样采用先经典后量子的技术路线,首先从这些材料的基本光功能,象开关、定向耦合、直角偏折以及光控光等性能研究入手,再设计特定的量子逻辑门单元器件;
(5)各种类型纠缠光子探测。实现不同频谱、不同空间模式的单光子高效探测和不同纠缠光子的符合测量;利用光学超晶格频率上转换实现低量子效率波段的单光子的有效探测;采用时间转空间技术实现高时间分辨关联测量,利用高灵敏弱光CCD实现空间分辨的测量; 解决自由光、波导、光纤之间的对接问题,实现高效耦合,提高量子探测效率。
3.        基于纳米线光波导的的量子信息器件研制
(1)新型纳米线光波导及其器件的设计和制备。利用现代微纳加工技术和微光纤拉制技术,研制基于平面光波导或者光纤纳米线(微纳光纤)的超小型量子信息处理器件,探索相关的物理机制和新应用。利用聚焦离子束等微加工技术在纳米线光波导上实现各种微结构,包括表面结构调制的光栅和单环形谐振腔等等。而多环形谐振腔可以利用高精度旋转台结合微结构介质棒绕制来实现。基于这些微纳器件,可实现在光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分束、开关、滤波、波长路由等功能;
(2)量子信息在纳米线光波导中的产生、传播和操控。优化纳米线光波导的混合材料体系和几何形状得到特殊的双折射、色散和非线性特性,利用非线性效应获得高质量的纠缠光子源。采用微加工技术修正普通圆对称微纳光纤,得到一些特殊形状的光纤,比如具有极端色散和非线性特性的高双折射纳米狭缝微纳光纤、方形微纳光纤等。利用纳米线超大消逝场实现原子、离子与光子之间的信息转移和操控。另外光纤的选择可以多样化,甚至可在空心光纤内填入各种介质,包括冷原子气体,在微纳光纤中实现一些平面波导不易实现的结构和器件;
(3)量子信息处理器件可调谐技术及封装集成工艺。利用典型的可调谐材料,比如液晶和聚合物等,结合外部的电热声光变化实现器件的可调谐。液晶等材料可以通过特定的微流体通道输入器件内部,也可以作为波导的外部覆层。
(4)高品质因子纳米线谐振腔的机理和应用。超小型化、高品质因子的纳米线光波导谐振器可以用来实现纠缠光子源。几百微米尺度的全光纤化多环谐振器的制备采用拉制环绕封装一体化的无缝操作装置来实现,内部通道可以输入液晶等材料实现调谐,甚至冷原子气体等实现光子、原子的操控。通过优化谐振器的几何形状或者级联几个谐振器实现不同的信号处理功能。此外可以用多个纳米线光栅作为反射镜来实现FP型谐振腔;
(5)金属介电混合纳米线光波导在量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纠缠光子对在金属介电混合结构中的传输特性;利用微加工手段在纳米线端面、侧面制备各类金属微结构,发展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量子信息处理新方法、新器件。

4.        高品质因子微腔及固态类EIT系统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1)高品质因子微腔的设计与制备。通过有限元分析的办法对光学微腔的模式参数(品质因子、模式体积等)进行分析,设计出满足实验需求的光学微腔。通过优化薄膜的制备工艺和光学微腔的加工工艺制备出高品质因子的回音壁模光学微腔,微腔的形式主要包括微环芯、微盘和双盘微腔。对于微环芯微腔的品质因子主要通过热回流的办法对微腔的表面进行处理,从而获得表面极其光滑的微腔。对于微盘和双盘光学微腔的品质因子的提高可以通过控制微盘腔侧壁的倾角从而控制双盘微腔中光场的模式分布来实现;
(2)高品质微腔耦合系统研究。通过电子束曝光等纳米加工的方法控制微腔间的间隔从而调控其耦合效率,并结合光学微腔的热光、电光、光力等效应精确调控光学微腔的谐振频率进而调控谐振频率间的失谐量,从而实现基于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的窄线宽类电磁感应透明;
(3)稀土掺杂晶体中的电磁感应透明研究。研究稀土离子掺杂晶体(Pr:YSO)中的电磁感应透明并通过电磁感应透明增强多波混频过程实现量子集成器件;
(4)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中光子与单量子点、金刚石氮缺陷及机械振子(声子)间相互耦合的腔量子电动力学现象。通过提高光学微腔的品质因子,优化光子与量子点、金刚石氮缺陷及声子耦合率实现强耦合。并进而研究强耦合条件下腔量子电动力学在固态量子信息处理的应用;
(5)非线性布拉格光栅光波导研究。使用具有超快、大的光学克尔非线性的铋酸盐、碲酸盐等玻璃材料,利用飞秒激光直写光波导技术,研制单模非线性光波导。在该非线性光波导内制备布拉格光栅,通过非线性光学效应产生的光孤子补偿色散效应,使得布拉格光栅型光子晶体带隙边缘有足够带宽以满足宽带慢光效应;
(6)集成的量子纠缠源的研制。利用纳米加工技术优化光学微腔的尺寸以调控光学微腔的色散,并利用热光、电光效应进一步调控光学微腔的色散以满足相位匹配关系,从而制备出集成在芯片上的量子纠缠源,本课题中我们将主要研究硅环型微腔。

(二)本项目的创新点与特色
1.        利用单个自组织量子点的多激子产生过程实现纠缠光子序列;
2.        实现单根半导体单壁碳纳米管的室温和低温单光子发射测量;
3.        将单光子发射源拓展到生物有机量子点等新型纳米材料体系;
4.        研究单个半导体胶体量子点的相干光学特性;
5.        利用飞秒激光脉冲在自组织量子点样品中实现新型光学微、纳腔结构并研究单个自组织量子点的腔量子电动力学行为;
6.        提出以光学超晶格为基质材料,进行量子信息集成处理,实现有源器件集成;
7.        探索亚波长材料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8.        利用微加工手段修正纳米线光波导的色散、非线性、偏振等特性,尤其是具有极端特性的纳米狭缝微纳光纤的实现和应用;
9.        研究环间超强耦合的光纤纳米线多环谐振器的非线性效应及其在量子信息处理上的应用;
10.        在芯片上制备基于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的耦合系统,实现窄线宽的类电磁感应透明;
11.        通过热光、电光、光力等效应对类电磁感应透明现象进行调控,并研究类电磁感应透明在光存储和传播控制中的应用。

(三)可行性分析
本项目是在认真分析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充分论证并结合指南内容提出的。近年来,量子信息处理领域的研究发展迅猛,大量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各类量子信息处理的方案,其中许多方案已在冷原子及囚禁离子系统中实现。如何实现量子信息处理器件的全固化集成是量子信息技术走向实用化的关键问题之一。过去由于固体材料的吸收大、散射损耗、加工难及受环境影响大,固态量子器件进展缓慢。近年来,纳米技术迅速发展使得微加工技术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在微腔加工、光学超晶格、微光纤、硅基芯片等微结构材料系统的制备方面,为实现全固态量子信息处理器件及集成化奠定了工艺基础。但是要实现实用化的量子信息处理器件及集成,还有许多重要的物理及技术问题亟待研究与解决,如在全固态芯片上实现光量子态的产生、有效传输、存储操作、调控、探测等。希望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探索、掌握构建固态量子信息处理关键器件的核心技术,为最终实现实用的全固态、集成化量子信息处理系统做技术准备。
本研究团队是围绕实现全固态量子信息处理关键器件的目标组建的,具有分工合作的能力与基础。项目首席科学家肖敏教授是国家第一批“千人计划”教授,是国际上光场量子压缩态最早的研究者之一,是国际上公认的量子光学方面的专家。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肖敏教授领导的团队不但在量子光学领域做出了许多创新工作,在半导体量子点及固体微纳结构的光学性质方面也做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成果,能够在整体上把握本项目的研究方向。祝世宁院士及徐平副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在光学超晶格中做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工作,近几年成功地将光学超晶格的研究拓展到量子光学领域,制备出明亮光子纠缠态,并用光学超晶格实现了多功能的集成。在本项目中将通过与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中科院半导体所的科学家合作,解决光学超晶格波导的微加工工艺问题,实现集成化。陆延青教授及徐飞副教授领导的小组在光纤波导传输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在纳米线光波导及器件方面有传统优势,与中国计量学院的谭爱红副教授联手,将实现基于纳米线的量子光路与量子处理器件。王晓勇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半导体量子点、新型纳米材料等方面有着很强的实验基础,通过紧密合作,将产生更加有效的单光子发光源及通过量子受限体系中的相互作用实现量子信息的有效传递。
研究团队立足于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在微纳加工设备与技术上有明显的优势。由于研究团队成员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合作背景,能与国内外量子光学实验室与微纳加工中心保持密切的关系。这些有利条件都为本项目的开展与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四)课题设置
各课题间相互关系:
    本项目围绕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设置了4个课题。课题1、2和3是实现基于光学超晶格材料和受限量子体系,特别是单个半导体量子点、单壁碳纳米管、有机量子点、纳米线等材料体系的纠缠光源及单光子源,并在这些材料体系中研究可集成化的量子信息处理及量子通讯功能。课题2、3和4是基于高品质因子微腔、固态类EIT系统、纳米线光波导及微纳光纤等微结构来实现量子光的传输、存储、调控等功能,以期使得各种量子信息处理元件集成化。各课题间将有充分的合作与交叉,如第1课题的单量子点和第4课题的高品质微腔结合将形成腔-电动力学系统,可以作为量子信息处理的关键器件。各课题组之间的充分合作交流将使得不同材料体系、不同微纳结构之间的功能化与集成化成为可能。

课题1: 受限量子体系的相干光学和单光子发射
研究目标:
    研究受限量子体系的相干光学特性,实现两个以上量子比特的逻辑运算单元。研制受限量子体系在低温和室温条件下的可见与通讯波段单光子光源与纠缠光子序列光源。利用高品质光学微腔调控受限量子体系的相干光学特性与单光子发射,通过多个微腔耦合实现长距离量子比特之间的相互作用与量子信息传递。
研究内容:
(1)研究单个半导体自组织量子点的相干光学特性和影响去相干时间的物理机制,设计新型的自组织量子点结构延长其去相干时间以实现对单个量子态的超长时间调控。采用电场、调温和应力等方法调节单个自组织量子点激子能级的精细结构劈裂和两个以上自组织量子点的激子能级共振,实现基于单个和多个自组织量子点的两个以上量子比特逻辑运算单元。探索在单个自组织量子点中高效产生多激子的机制,利用多激子湮灭过程得到纠缠光子序列;(2)研制基于单个半导体胶体量子点的可见光单光子光源,通过抑制或消除俄歇效应实现对其双激子的稳态光谱测量并产生纠缠光子对。研究大幅度提高单根半导体单壁碳纳米管荧光量子产率的方法,实现基于单根单壁碳纳米管的通讯波段单光子光源;(3)研究单个半导体胶体量子点的去相干机制,实现对其基本相干光学特性的测量;(4)研究除半导体自组织量子点、胶体量子点和单壁碳纳米管外的其他受限量子体系,如金刚石中的氮-空穴缺陷和生物有机量子点等,实现对其单光子发射的测量;(5)探索将单个受限量子体系与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高效结合的方法,研究在强耦合和弱耦合作用下的微腔量子电动力学行为,提高其单光子发射和收集效率。对微腔中的单个受限量子体系进行共振激发,研究该临界状态下其新奇量子光学、线形光学、非线性光学与相干光学特性。实现不同微腔中受限量子体系间的相互作用,完成两个以上量子比特之间的长距离相互作用与量子信息传递。

课题1由南京大学承担,东南大学参与
经费比例:22%
课题负责人:王晓勇
学术骨干:曹毅、张家雨、张春峰、吴雪炜

课题2: 光学超晶格新型纠缠光源及集成化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研究目标:
    以光学超晶格为基质材料,研究畴工程技术对纠缠光子的调控作用,利用准相位匹配技术实现对纠缠光子波长、波前、频率(时间)、空间(动量)、偏振、路径等多自由度的调控,制备新型纠缠光子态,在此基础上,研究光学超晶格对量子态的集成处理功能,通过微结构的集成并辅以波导技术、铁电畴的电光效应等实现对光子的相干操纵,将光学超晶格发展成为具有量子信息处理功能的小型、集成化器件。另外,课题还将探索将硅基、光子晶体、表面等离激元等不同材料应用于光的量子集成的可行性,研究其相干保持特性以及对量子态的处理能力,为发展新型全固态量子芯片奠定基础。
研究内容:
(1)光学超晶格中新型纠缠光源制备,研究频率、路径、偏振、角动量等多种自由度的高维纠缠光子态以及混杂纠缠态的产生及演化,研究基于这些特殊光子态的量子保密通讯、量子隐型传态方案,研究其安全性能以及通信容量;(2)光学超晶格中基于多重准相位匹配的集成功能,基于铁电畴的线性光学元件的集成,设计光学超晶格使得在产生纠缠光子同时实现纠缠光子空间模式的调控和等效线性光学元件的处理功能,完成对纠缠光子的多功能、多自由度的集成操控,发展新型量子成像技术、量子全息技术,研究可预知的单光子源以及各种类型多光子源,为实用化量子保密通信提供各类光子源;(3)光学超晶格基片上的量子光路集成。研究微结构波导制备技术,通过光学超晶格光波导实现高亮度光子态的制备和高效的光信息处理,并利用铁电畴的声光、电光效应,实现对光子的路径、偏振、相位等的精确调控,进行基本的单光子和双光子的干涉实验,检测干涉可见度、稳定性等。我们将探索利用光学超晶格研制小型有源光量子单元器件,希望在光学超晶格芯片上实现几种基本的逻辑单元,完成功能演示;(4)拓展其它适合量子集成的材料体系,尝试硅基材料、半导体Ⅲ-Ⅴ族材料、光子晶体、表面等离激元材料等,发展集成工艺,测量量子相干特性以及演示逻辑功能。争取在以上材料中发展出至少一种新型量子逻辑器件;(5)高灵敏单光子的探测, 特别是利用频率上转换实现特殊波段例如中远红外单光子探测技术; 研究特殊空间分布的单光子采集与符合测量技术,尤其是基于CCD的高效量子成像采集技术;研究特殊类型空间模式光子与探测系统的高效耦合等。
课题2由南京大学承担,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北京航天时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参与
经费比例:25%
课题负责人:徐平
学术骨干:祝世宁, 王学锋,夏君磊,彭红玲

课题3: 基于纳米线光波导的的量子信息器件
研究目标:
    以适用于光纤量子通信网络的全固态集成量子信息处理器件为目标,利用现代微纳加工技术和微光纤拉制技术,研制基于平面纳米线光波导或者光纤纳米线光波导(微纳光纤)的各类新型超小尺度量子信息处理器件、集成子系统,探索相关的物理机制。主要包括各种新型器件的设计和制备,实现基于纳米线光波导的纠缠光源和量子信息存储转移调控,量子器件可调谐化集成化,发展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金属-介电混合纳米线光波导量子信息处理新器件和新应用。此外重点探索环间超强耦合的多环谐振腔的非线性耦合现象,以及类电磁感应透明和量子电动力学效应,及其在量子信息处理上的应用。
研究内容:
(1)制备低损耗的纳米线光波导(平面和光纤),以及基于纳米线光波导的各类新型超小型化固态器件,包括两维单环谐振器、三维多环谐振器、结构起伏或者折射率调制的光栅、FP腔、偏振相关器件等,利用纳米线光波导器件实现在光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分束、开关、滤波、波长路由等功能,实现对器件性能模型的建立和模拟预测;(2)器件的集成封装和可调谐技术的实现,利用一些典型的可调谐材料比如液晶和聚合物等,结合外部的电热声光变化实现器件的可调谐;(3)设计光波导的混合材料体系、几何形状,优化其色散和非线性特性,通过非线性效应获得高质量的新型纠缠光子源,尤其利用微加工技术修正普通圆对称微纳光纤,以实现纳米狭缝微纳光纤等非常规光纤,获得极端的双折射、色散和非线性特性。研究单光子态、光子纠缠对在各种纳米线光波导中的传输,讨论拉曼和布里渊等效应对于相关噪声的作用和抑制方法,并结合量子点和纳米线光波导实现单光子源和调控;(4)利用大消逝场的纳米线光波导对原子、离子与光子实现操控,实现结合原子系统和固态量子器件的混合量子体系。利用大消逝场的纳米线光波导实现量子信息在单光子与冷原子之间的存储、转移和询问等,利用光子纠缠对纠缠不同原子系统,实现光子纠缠对的存储、转移和询问等,实现可用于光纤通信的全光纤化量子逻辑门;(5)研究基于纳米线光波导的高品质因子两维或者三维体系的单环、多环、Fabry-Perot谐振腔的类电磁感应透明效应,及其在量子信息存储转移处理上的应用;研究谐振腔环与环之间的超强耦合效应对于谐振腔及其阵列的非线性效应以及类电磁感应透明和量子电动力学的影响;(6)研究平面和光纤纳米线光波导中利用表面金属等离激元效应实现光子调控和量子信息处理;研究金属-介电纳米线光波导及其器件对于纠缠光子对传输特性的影响;结合各种微纳结构,发展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量子信息处理的新方法、新器件。

课题3由南京大学承担,中国计量学院参与
经费比例:25%
课题负责人:徐飞
学术骨干:陆延青、陈向飞、谭爱红、肖林

课题4: 高品质因子微腔及固态类EIT系统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研究目标:
    利用纳米加工技术,在芯片上制备出多种材料的(电介质、半导体、晶体等)的高品质因子微腔阵列(包括微环芯、微盘和双盘微腔三种形式);通过热光、电光、光力等效应精确可调地控制两个微腔谐振频率的失谐量,从而制备超窄线宽的类电磁感应透明光学微腔系统,研究基于微腔耦合系统的光存贮和传播控制(分光、全光开关、路由器等),利用类电磁感应透明系统中的非线性增强效应,开展弱光甚至单光子作用下的非线性现象在全量子网络芯片器件中的应用;将光学微腔与单量子点、金刚石氮缺陷相结合研究腔量子电动力学。
研究内容:
(1)利用纳米加工技术,在芯片上制备高品质因子回音壁模式的微环芯、微盘和双盘光学微腔;(2)制备两个及多个微腔的耦合系统,在高品质因子微腔的耦合系统中,通过精确控制每个微腔的尺寸和相互之间的耦合距离,同时利用热光、电光、光力等效应精确地调控两个及多个微腔谐振频率的失谐量,从而制备超窄线宽的类电磁感应透明光学微腔系统;(3)研究基于双腔及多腔耦合系统中的光存贮,力争实现尽可能长及可调谐的存贮时间(达到纳秒量级);(4)在稀土离子掺杂的晶体中,实现基于多波混频信号的空间位移、分裂和空间带隙、旋转效应,并研制全光控制的光开关、路由器、及缓冲器;(5)利用类电磁感应透明系统中的非线性增强效应,开展弱光甚至单光子作用下的非线性现象研究,例如增强的克尔效应、交叉相位调制、四波混频等;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应用于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固态器件,例如两比特量子逻辑门、量子中继器以及光存储、路由和波分复用全光固体集成器件等;(6)与单个半导体量子点或金刚石氮缺陷相结合研究强耦合条件下的腔量子电动力学现象;(7)优化光学微腔的尺寸和结构,并利用晶体光学微腔中的电光效应,调控光学微腔的色散以满足相位匹配关系,同时结合光学微腔的场增强效应,在芯片上实现集成的量子态的产生;(8)基于非线性周期结构对介质色散的调控,制备非线性布拉格光栅光波导,实现适于超短光脉冲的宽带慢光缓存器。

课题4由南京大学承担,西安交通大学参与
经费比例:28%
课题负责人:肖敏(首席科学家)
学术骨干:张勇、姜校顺、张彦鹏、司金海



四、年度计划
        研究内容        预期目标
第一年       
1、研究单个胶体量子点的荧光闪烁特性及胶体量子点镶嵌在非线性光学晶体和光学微腔中的光学特性;并研究除胶体量子点和自组织量子点以外的单光子发射源。

2、光学超晶格中新型纠缠光源制备,研究频率、路径、偏振、角动量等多种自由度的高维纠缠光子态以及混杂纠缠态的产生及演化;包括不同畴结构对纠缠光子模式的调控研究,研究双光子的时间(频谱)关联以及空间关联的远场和近场特性;研究这些特殊光子态在量子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3、发展和探索各类低损耗的纳米线光波导的制备工艺;发展和探索基于纳米线光波导的各类典型超小型化固态器件制备工艺;量子信息在各类纳米线光波导中的产生、传播和操控的理论研究;研究纳米线光波导中产生和影响纠缠的物理机制。

4、制备高品质因子光学微环芯、微盘腔;研究两个高品质因子耦合微腔系统中的类EIT现象;设计适合于产生慢光效应的一维光子晶体结构;研究固体材料中的电磁感应透明现象。       

1、通过胶体量子点的荧光闪烁特性研究明确表面结构对其单光子发射特性影响的机制;在非线性光学晶体和微腔至少两类光学结构中实现单个胶体量子点的单光子发射并提高单光子收集效率;评价生物有机量子点、金刚石氮-空穴缺陷和碳氮化合物的单光子发射特性。

2、建立准相位匹配尤其是多重准相位匹配下产生纠缠光子的系统理论;理论和实验构建具有新型空间分布的纠缠光子态、高维以及混杂纠缠态等计4-5类。

3、完善和成熟亚微米平面纳米线和光纤纳米线的制备装置和工艺技术;利用各类微加工技术制备各类超小型化固态器件包括谐振器、结构起伏或者折射率调制的光栅、FP腔、偏振相关器件等;完善和建立量子信息在亚微米纳米线光波导中产生、传播和操控的理论模型;筛选出研制基于光波导混合材料体系纠缠源主要关注的参数。

4、制备出光学品质因子达到108的微环芯和107的微盘腔;实现基于两个高品质因子微腔耦合系统的窄线宽类EIT;  针对宽带慢光光缓存器,设计适合于产生慢光效应的一维光子晶体结构;建立固体介质的量子调控实验系统,在固体材料中实现电磁感应透明过程。

第二年       
1、研究单个自组织量子点的相干光学特性及具有较高荧光量子产率的单根单壁碳纳米管的单光子发射过程。对多种单光子发射源进行比较及评价。

2、研究光学超晶格中基于多重准相位匹配的集成功能;设计光学超晶格使得在产生纠缠光子同时实现纠缠光子空间模式的调控和等效线性光学元件的处理功能,完成对纠缠光子的多功能、多自由度的集成操控;发展新型量子成像技术、量子全息技术,研究可预知的单光子源以及各种类型多光子源。

3、进一步发展和探索基于纳米线光波导的各类超小型化固态器件制备工艺;发展和研制具有奇异色散和非线性特性的新型纳米线光波导器件;研究利用纳米线光波导的混合材料体系获得纠缠光源的方法;探索和完善纳米线谐振腔中超强耦合和非线性耦合现象效应导致的各类奇异特性;制备高品质因子纳米线谐振腔,完善纳米光纤谐振腔的封装工艺解决温度稳定性。

4、制备高品质因子双盘光学微腔;研究多个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的耦合系统;探索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中的非线性过程及其产生的量子态;用飞秒激光微纳加工技术,在具有超快、大的光学非线性的铋酸盐、碲酸盐玻璃光纤内制备一维光子晶体;研究固体材料中多波混频的非线性过程。
       
1、实现对单个自组织量子点的反聚束效应、量子干涉、Rabi振荡至少三类以上相干光学特性的测量,在其单光子发射与调控方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提高单根单壁碳纳米管的荧光量子产率,通过单光子发射测量,评价其作为单光子光源的可能性。

2、发展双光子波前设计与调控技术,实现集成化空间模式调控的纠缠光子3-4类;完成基于光学超晶格的新型量子干涉、量子成像、量子测量等实验;研制出特殊用途的单光子源与多光子源。

3、完善和成熟高性能纳米线光栅谐振腔等关键器件的设计方法制备工艺;提出和设计制备具有宽带(>300nm)平坦的近零色散的新型纳米线光波导器件;演示基于普通光纤纳米线的1550波段的纠缠光子源;解释和发现亚微米纳米线谐振腔超强耦合和非线性耦合现象效应对于信息传播的奇异影响和特殊应用;成熟封装优化工艺,实现温度稳定性在10pm/℃以下。

4、制备出品质因子达到106的双盘光学微腔;实现三个高品质因子微腔间的耦合,并表征其性能;实现类EIT+微腔系统;制备出高质量的压缩态光场和纠缠态光源;在非线性玻璃光纤内制备一维光子晶体并研究光在其中的传播特性;通过量子调控手段研究其抑制与增强、非线性相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第三年       
1、研究单个胶体量子点的相干光学特性;探索自由空间或光学微腔中单个胶体量子点的共振或准共振激发。研究单个半导体自组织量子点的相干光学特性和影响去相干时间的物理机制。

2、发展质子交换波导以及钛扩散波导技术,制备各类路径纠缠以及偏振纠缠态;研究铁电畴的声光、电光效应,实现对光子的路径、偏振、相位等的精确调控,进行基本的单光子和双光子的干涉实验;研究基于光波导技术的工艺集成,完成对纠缠光子的频率、路径、偏振、相位等多个自由度的集成操控,进行基本的单光子和双光子的干涉实验,检测干涉可见度、稳定性等。

3、研制新型纳米线光波导的超小型化固态器件;优化制备工艺提高纳米线谐振腔的品质因子;量子信息处理器件可调谐技术及封装集成工艺;优化基于纳米线光波导的纠缠光源的参数,研究提高纠缠度的途径,发展新型纠缠光子源。

4、优化双盘微腔的制备工艺;制备三个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耦合系统;研究相干及量子光场在光学微腔系统中的传播特性;研究非线性一维光子晶体光纤中的光孤子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和慢光特性;研究基于共存多波混频过程的全固态器件的解决方案。
       
1、在Auger效应得到抑制的单个胶体量子点中实现量子干涉等相干光学特性测量;实现对单个胶体量子点的共振激发,探索该极限条件下其新奇单光子发射特性。设计新型的自组织量子点结构延长其去相干时间以实现对单个量子态的超长时间调控。

2、制备出光学超晶格波导中高效的路径纠缠、频率纠缠以及偏振纠缠态;演示集纠缠光源产生和光子调控为一体的各类纠缠光子源,包括有源双光子HOM干涉、有源双光子MZ干涉、有源Franson干涉;完成特定量子逻辑器件的初态制备。

3、提出和实现1-2种新型的纳米线光波导量子信息器件;提高单环多环微纳光纤谐振腔达到10万以上;基于液晶、聚合物等通过外场调控实现量子信息器件的可调谐化,以及相应的封装工艺;提高纠缠光子源的稳定性和纠缠度达到 4dB以上。

4、制备出品质因子达到5×106的双盘光学微腔;实现多个(3个以上)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间的耦合;实现光场在耦合光学微腔系统中的传播;在非线性一维光子晶体光纤中实现慢光效应和利用非线性光孤子平衡色散效应;获得多通道全光路由、存储的技术方案。

第四年       
1、研究单个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多激子产生过程;研究单个自组织量子点在高品质因子或新型光学微腔中的单光子发射和相干光学特性。

2、研究光子晶体器件如波导、定向耦合器、开关等在单光子水平对纠缠光子的路径和相位的操控能力;研究基于光子晶体的集成化量子调控。

3、研究和发展利用纳米线光波导器件实现基本量子信息处理功能;研究多环谐振腔环间类电磁感应透明和量子电动力学效应的理论体系和模型的完善建立;优化材料体系和结构,发展新型纠缠光子源,研究基于高双折射新型纳米线的纠缠光子特性;研究金属-介电混合纳米线光波导器件中表面等离激元与光子的转换对于光子纠缠特性的影响。

4、研究微腔耦合系统中的光存储;降低微腔耦合系统中传播损耗,优化量子光场在光学微腔系统中的传播;进一步研究非线性一维光子晶体光纤中的光孤子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和慢光特性,研究延迟可调、低阈值、宽带光缓存器;研究基于共存多波混频过程的关联特性。       

1、在单个胶体量子点和自组织量子点中通过多激子产生过程实现纠缠或级联光子对发射;在光学微盘腔或飞秒脉冲产生的球型腔至少一种结构中实现单个自组织量子点与腔的强、弱耦合作用。

2、演示基于光子晶体的双光子HOM干涉、MZ干涉、Franson干涉等;完成特定量子逻辑器件的初态制备。

3、实现在光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分束、开关、滤波、波长路由等功能,实现对器件性能模型的建立和模拟预测;通过多环谐振等途径实现类电磁感应透明效应,建立相关的理论模型,提出新的应用;优化提高纳米线纠缠光子源的性能,利用微加工修正纳米线光波导的色散、双折射和非线性特性实现新型纠缠光子源;建立等离激元与光子的转换对于光子纠缠特性的影响的理论模型。

4、获得高于纳秒量级的光存储;实现量子光场在耦合光学微腔系统中的低损耗可控传播;实现带宽大于10GHz的光缓存器,确保器件能够控制脉冲宽度大于100皮秒的光脉冲;获得适合长距离量子通讯的具有窄线宽的孪生光源。

第五年       
1、研究不同单个半导体纳米材料所发射单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采用生物、力学方法对单根单壁碳纳米管进行空间操纵的方法;研究不同固体单光子源与其它的材料体系的可集成性。

2、研究光学超晶格基片上的量子逻辑器件,如两比特的CNOT操作以及三量子比特操作等,完成封装测试等工艺,检测其保真度、稳定性;尝试其他适合量子集成的材料,如半导体Ⅲ-Ⅴ族材料、表面等离激元材料等,发展新型复合量子信息材料,研究小型化量子光源,发展新型量子集成工艺,测量量子相干特性以及演示逻辑功能。

3、研究和尝试纳米线光波导量子器件的集成化和模块化;实验演示多环谐振腔环间类电磁感应透明和量子电动力学效应的理论以及发展其在量子信息处理上的应用;发展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量子信息处理新方法、新器件;基于新型高双折射波导纳米线的偏振纠缠光子对产生。

4、探索集成在芯片上的量子纠缠源的制备;将制备的量子光源与基于耦合微腔类EIT系统相结合,研制全固态量子信息处理关键器件。

5、研究及优化不同材料体系之间的多功能集成。       

1、通过单个纳米材料所发射光子的干涉或级联作用,至少实现两个量子比特逻辑运算;利用AFM力学系统筛选,至少在(6,5)单壁碳纳米管中实现100%的结构纯度,并研究其新奇量子光学特性。

2、完成基于光学超晶格有源2-3量子比特的逻辑运算演示;争取实现1-2种新型微纳尺度的单光子或者纠缠光子光源,并完成基本的集成化量子调控功能,如路径以及相位等。

3、演示具有一定信息处理功能的纳米线光波导量子器件的集成子系统;演示基于多环谐振腔的类电磁感应透明和量子电动力学效应,演示其在量子信息上的新应用;提出1-2种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信息处理新方法、新器件;实现基于新型高双折射波导纳米线的偏振纠缠光子对产生。

4、在硅或晶体光学微腔中实现量子纠缠源;实现两种以上基于耦合微腔系统的固态量子信息处理器件。

5、演示多个具有功能化的量子信息处理关键器件,为最终实现大规模全固态量子信息处理系统打下坚实基础。
量子信息技术

前言
量子特性在信息领域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在提高运算速度、确保信息安全、增大信息容量和提高检测精度等方面可能突破现有经典信息系统的极限,于是便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分支——量子信息科学。它是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包括:量子密码、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测量等,近年来,在理论和实验上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引起各国政府、科技界和信息产业界的高度重视。人们越来越坚信,量子信息科学为信息科学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原理和方法,将在21世纪发挥出巨大潜力。

目    录
1.量子计算机

2.量子通信

3.量子密码



1.量子计算机
(1)什么是量子计算机?
(2)量子计算机的提出
(3)简单原理介绍
(4)历史发展
(5)现代量子计算机的发展

(1)        什么是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一类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进行高速数学和逻辑运算、存储及处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装置。当某个装置处理和计算的是量子信息,运行的是量子算法时,它就是量子计算机。

(2)        量子计算机的的提出

量子计算机的概念源于对可逆计算机的研究,研究可逆计算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计算机中的能耗问题。研究发现,能耗来源于计算过程中的不可逆操作。那么,是否计算过程必须要用不可逆操作才能完成呢?问题的答案是:所有经典计算机都可以找到一种对应的可逆计算机,而且不影响运算能力

由此,科学家想到既然计算机中的每一步操作都可以改造为可逆操作,那么在量子力学中,它就可以用一个幺正变换来表示,从而运用到量子计算机中

1981年,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提出,人们能够研制出“遵循量子力学法则的微型计算机”。他认为,这样的量子计算机可能是模拟现实世界量子系统的最好方式。自那时起,各国科学家一直在马不停蹄地研制量子计算机,但结果始终不尽如人意。
早期量子计算机,实际上是用量子力学语言描述的经典计算机,并没有用到量子力学的本质特性,如量子态的叠加性和相干性。

早期量子计算机,实际上是用量子力学语言描述的经典计算机,并没有用到量子力学的本质特性,如量子态的叠加性和相干性。

(3)量子计算机原理简单介绍

今天我们使用的计算机通过操作具有两种状态的位元(0或1)进行工作。量子计算机不只依靠两种状态。它们将信息  编码为量子比特,或称昆比特(qubit)。量子比特可以是1或0,也可以是某种叠加态:即同时是1、0或二者之间的某个值。量子比特由一组原子实现,它们协同工作起到计算机内存和处理器的作用。因为量子计算机可以同时包含这几种状态,所以它可能比当今功能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还要强大数百万倍的计算机。

量子比特

量子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是量子比特, 根据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一个量子比特可以同时有两种状态;两个量子比特则可以同时表示4种状态;三个量子比特可以同时表示8种状态等等。随着量子比特数目的增加,其运算能力也呈指数级增加。当然,这其中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测量或者观测一个量子比特的行为可能会剥夺其计算潜力。于是,研究人员使用了量子纠缠来获取信息。

量子平行

一个量子重叠态运行一个昆比特位同时储存0和1。两个昆比特位能同时储存所有的4个二进制数。三个昆比特位能储存8个二进制数000,001,010,011,100,101,110和111。300个昆比特位能同时储存2300个数字。这甚至多于我们这个可见宇宙中的原子数。

  这表明了量子计算机的威力:只用300个光子(或者300个离子等等)就能储存比这个宇宙中的原子数还多的数字,而且对这些数字的计算可以同时进行


(4)量子计算机历史发展

1920年,奥地利人‘埃尔温.薛定谔’爱因斯坦‘德国人’海森伯格‘和’狄拉克,共同创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学科‘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的诞生为人类未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在它的基础上人们发现了一个新的技术,就是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的技术概念最早由‘理乍得•费曼’提出,后经过很多年的研究这一技术已初步见成效。

在1980年代多处于理论推导等等纸上谈兵状态。一直到1994年彼得•秀尔(Peter Shor)提出量子质因子分解算法后,因其对于现在通行于银行及网络等处的RSA加密算法可以破解而构成威胁之后,量子计算机变成了热门的话题,除了理论之外,也有不少学者着力于利用各种量子系统来实现量子计算机

(5)现代量子计算机的发展
   
1994年两位物理学家尼尔和艾萨克已经研制出一台最为基本的量子计算机,能够进行简单的运算。使用丙胺酸,它可以完成1+1的运算,使用液态氯仿,还能解决其他问题。物理学家们现在正努力研究出一种比较复杂的计算机,能够将15分解成3乘5。

2000年日本日立公司开发成功一种量子元件——“单个电子晶体管”,可以控制单个电子的运动,具有体积小,功耗低的特点,比目前功耗最小的晶体管低约1000倍。日本富士通公司正在开发量子元件超高密度存储器,在1平方厘米面积的芯片上,可存储10万亿比特的信息,相当于可存储6000亿个汉字。美国物理学家的翰逊博士开发成功的电子自旋晶体管,有可能将集成电路的线宽降至0.01微米。在一个小小的芯片上可容纳数万亿个晶体管,使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大大提高。

        2000年3月,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宣布研制了一台包含7个量子比特,存在于一滴液体中的量子计算机。该量子计算机使用核磁共振操纵反式丁烯酸分子原子核中的粒子。反式丁烯酸是一种简单的液体,其分子由六个氢原子和四个碳原子组成。核磁共振可用来产生促使粒子排列起来的电磁脉冲。处于与磁场方向相同或相反的位置的粒子使得该量子计算机可以模仿数字计算机来按比特对信息进行编码。

        2000年8月,IBM-Almaden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宣布制成了一台据称是当时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这台量子计算机的5个量子比特由5个相互作用的氟原子核构成,使用无线电频率脉冲编程,并使用类似于医院中的核磁共振 (NMR) 设备(有关详细信息,请参见核磁共振成像原理)进行探测。这支由艾萨克•庄(Isaac Chuang)博士领导的IBM小组成功地仅用一步解决了一个用传统机器需要循环才能解决的数学问题。这个称为寻秩的问题涉及查找一个特定函数的周期,是密码学中经常遇到的众多数学问题之一。

我国量子计算机走在世界前沿

中国科技大学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量子计算机。 2007年初,中国科技大学微尺度国家实验室潘建伟小组在《Nature•Physical》上发表论文,成功制备了国际上纠缠光子数最多的"薛定谔猫"态和单向量子计算机,刷新了光子纠缠和量子计算领域的两项世界记录,成果被欧洲物理学会和《Nature》杂志等广泛报道。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在"中国崛起"的专栏中,把中国科大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作为中国科技崛起的重要代表性成果,进行了专门介绍。

潘建伟,男,1970年生,浙江省东阳市人。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导。在短短几年里,中国科大的一个人数不多的研究小组竟然能够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发表36篇论文,对于高水平论文非常稀缺的中国科学界来说,是极为罕见的。在当今中国,发表一两篇高质量、原创性的论文可能并不稀奇,但在竞争激烈的世界科学的前沿牢牢地占据一个立足点乃至制高点,是弥足珍贵的。而这个小组的领军人物潘建伟教授今年才36岁。

未来展望

量子计算机和量子信息技术在科技界的领先地位却是不可动摇的。未来处理能力超强的量子计算机将能够在数秒钟内完成目前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数年才能完成的计算任务。可能未来的某天,你会发现现代的数字计算机已经因为过时而被丢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量子计算虽然起源于理论物理这个高度特殊的领域,但是它的未来无疑有着深远的意义,它必将对全人类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

2.量子通信

a.什么是量子通信?
b.什么是隐形传态?
c.量子纠缠

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型的通信方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科学,它具有高效率和绝对安全等特点。

量子通信按其所传输的信息是经典还是量子而分为两类:

      A  经典主要用于量子密钥的传输;
      B   量子则可用于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纠缠的分发。

量子隐形传态

将某个粒子的未知量子态(即未知量子比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把另一个粒子制备到这个量子态上,而原来的粒子仍留在原处。其基本思想是:将原物的信息分成经典信息和量子信息两部分,它们分别经由经典通道和量子通道传送给接收者。经典信息是发送者对原物进行某种测量而获得的,量子信息是发送者在测量中未提取的其余信息。接收者在获得这两种信息之后,就可制造出原物量子态的完全复制品。
量子纠缠

    在量子力学中,有共同来源的两个微观粒子之间会存在着某种纠缠关系,不管他们相聚多远,只要一个粒子发生了变化,另一个粒子也立即受影响而相应变化,即两个处于纠缠态的粒子都能“感知”和影响对方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量子纠缠。

在量子纠缠中,粒子被连接在一起,测量其中一个粒子的属性便可以直接揭示另一个粒子的相关信息,不管这两个粒子相距多远。但是,如何进一步高效地扩展纠缠的量子比特数目并让其维持这种纠缠状态,正是量子信息研究领域遭遇的严峻挑战。
3.量子密码
   
量子密码是密码术与量子力结合的产物,是由美国科学家威斯纳在1970年首先提出的,1984年美国的贝内特和布拉萨德提出了第一个量子密码书方案。      

量子密码术基本概念:
        
量子密码术与传统的密码系统不同,它依赖于物理学作为安全模式的关键方面而不是数学。实质上,量子密码术是基于单个光子的应用和它们固有的量子属性开发的不可破解的密码系统,因为在不干扰系统的情况下无法测定该系统的量子状态。理论上其他微粒也可以用,只是光子具有所有需要的品质,它们的行为相对较好理解,同时又是最有前途的高带宽通讯介质光纤电缆的信息载体。
适用领域
1992年,贝内特又提出一种更简单,但效率减半的方案,即B92方案。量子密码术并不用于传输密文,而是用于建立、传输密码本。根据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以及量子不可克隆定理,任何窃听者的存在都会被发现,从而保证密码本的绝对安全,也就保证了加密信息的绝对安全。最初的量子密码通信利用的都是光子的偏振特性,目前主流的实验方案则用光子的相位特性进行编码。
l

量子密码术实践意义

量子密码术在IBM的实验室中得到了证明,但仅适合应用于相对较短的距离。最近,在较长的距离上,具有极纯光特性的光纤电缆成功的传输光子距离达60公里。只是与不确定性原理和光纤中的微杂质紧密相连的BERs(出错率)使系统不能稳定工作。虽然有研究已经能成功地通过空气进行传输,但在理想的天气条件下传输距离仍然很短。量子密码术的应用需要进一步开发新技术来提高传输距离。
双态体系及其性质浅谈
(实现量子计算的双态体系及其性质)

摘要:众所周知,在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中,所采用系统类型及其性质是应 当考虑的,由于不同系统具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为了提高计算精确度和实验效
果我们可以按照那些缺点和优点去有效地采用一些措施,因此,讨论量子系统的 性质和系统性质在物理实现中的作用是必要的。

本文主要注重于最近在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中所采用的主要量子方案及其性 质。

量子比特的概念

比特(bit)是经典计算和经典信息的基本概念。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建立在类似 的概念量子比特(quantum bit 或 qubit)的基础上。 那什么是量子比特呢?就像经典比特有一个状态—或 0 或 1—量子比特也有一 个状态,量子比特的两个可能状态|0>和|1>。像你会猜到的它们分别对应经典比 特的状态0或 1。记号″成为 Dirac 记号,我们会常碰到,它在量子力学中表示 状态。比特和量子比特的区别在于,来那个字比特的状态可能落在|0>和|1>之外, 量子比特可以是状态的线性组合,常称为叠加态(superposition).例

|ψ>=α|0>+β|1>

其中 α 和 β 是复数,尽管许多时候把他们当作实数也不会有太大问题,换句话说, 量子比特的状态时二位复向量空间中的向量,特殊的|0>和|1>状态的称为计算基 态(computational basic state),是构成这个向量空间的一组正交基。 量子比特处于叠加态的可能性与我们理解身边物理世界的常识相矛盾。经典比特 像一枚硬币:要么正面要么反面向上。不均匀的硬币或许靠边缘的平衡,处于某 个中间状态,但在理想情况下不被考虑。与之相反,量子比特可以处在|0>和|1> 之间的连续状态中---直到它被观测。当量子比特被观测时,只能得到非“0”即 “1”的测量结果-----每个结果有一定的概率。例如,来那个字比特可以处于状 态

1 /        2 ( 0

                                                                                                                                                           1 )

经过测量,有 50%的可能得到 0,50%的可能得到 1。我们经常会用到这个状态。 这个状态有时记作|+>。

尽管这么奇特,量子比特的存在确是是真实的,它们的存在和行为被大量实验 所证实,并且有许多不同的物理系统,可以用来实现量子比特。为具体起见,列 出某些实验的方法也许有帮助:比如光子的两种不同的极化(polarization )
:又如在均匀电磁场中核自旋的取向等等。。

那什么样的物理系统有潜力成为好的互选量子信息处理系统呢? 了解特定量子 计算机实现优点的关键是量子噪声(有时称为退相干(decoherence)).因为量
子计算可能的最大长度致由,系统维持在量子力学相干状态的时间TQ 和完成基 本酉变换(至少涉及两个量子比特)的时间Top 之比给出。在许多系统中,这两
个时间实际上是有关系的,因为它们都由系统和外界的耦合强度决定。

下面分别简单讨论目前最受欢迎的,比较理想的双态体系及其性质。

(1) 鲁棒地表示量子信息

量子计算的条件

(2) 完成酉变换的通用性族
(3) 制备基准初态
(4) 测量输出结果

双态体系实验制备简介与基本性质

目前正在实验尝试采用各种可能的途径来实现可控量子位和量子存储器。以便尽 早制造出包含 10~20 个量子位左右的量子计算机。目前文献中出现中的方案主要 归纳为以下 5 类:
1:NMR 方案
2:腔 QED
3:离子阱(ion trap)
4::量子点(quantum dot)
5:各种固体方法(比如硅基 NMR:超导 Josephson 结等)

1. NMR 方案

NMR、MRI 等核磁共振设备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早期的核磁共振设 备主要用永磁或常导磁体来制备的,随着人们对高分辨力和低能耗等提出新 的要求,原先的磁体逐渐被超导磁体所取代.超导磁体的核磁共振设备具有能耗低,成像分辨率高等特点. 核磁共振(NMR)方法是较早出现的量子计算试验方案。利用液体 NMR 技术进行来那个自己算时,量子位通常是自由自旋 1/2 原子核(如 H,13C,19 F ,15 N   )的自旋来承担。以弱静磁场来定义|0>态和|1>态。与此同时,利用自旋在外磁场 下会做进动运动的规律,以射频交变磁场作为调控自旋状态的手段。射频场的频 率,强度,持续时间,方向等均可以人为操控。由于单个分子中原子核自旋信号 十分微弱,实验上利用含有大量分子的溶液。所以液体 NMR 量子计算又称为集体 自旋共振量子计算。室温下液体 NMR 样品中分子处于热平衡状态,并且可以人为 他们彼此独立,组成近独立的平衡态量子系统综述。

优点:利用了大量分子热平衡态的统计性质,因此抗外界干扰性强,退相干时间 长,而且试验在室温下进行。

缺点:不能实现较多量子位,随着量子位的增多,合适分子选择,量子位寻址, 信号读出都将发生困难。

2.腔 QED

腔 QED(quantum electrodynamics  )主要涉及两能级原子和量子电磁场的相互作 用。原子能级的跃迁伴随着光场光量子的发射和吸收。在此电磁作用过程中,不 仅有能量守恒(在不确定关系成立的范围内),总角动量守恒,宇称守恒:而且 由于涉及的能量是非相对论性的,原子中电子数目也守恒。腔 QED 的主要理论模型是-------Jaynes-Cummings  模型。

优点:涉及单原子和少量光学模之间耦合,模有很高的电场强度,原子核该场的 偶极耦合强度很高,由于 Q 值高,共振腔中的光子有机会在逃逸之前与原子进 行多次相互作用,这项技术为控制给单量子系统提供独特的机会,为量子混态, 量子反馈控制和量子计算带来许多机会。

缺点:两个光子的耦合由一个原子调制,因此希望增加原子-场耦合。然而,进 入和离开共振腔的光子耦合就变得困难,并限制了串联。

3.离子阱(ion trap)

这是用原子作为 qubit 的实验实现方案(通过能量等各种限制办法,量子计算 过程将只涉及内态中的两个态)然后,通过原子核光场相互作用将量子态写入(存 入原子的内态)和读出(从内态取出转为光子—飞行 qubit 的极化状态)。通常利 用的是原子中外层电子自旋(也有用原子核的自旋,这时实际是在利用原子的精 细结构)在磁场中取向不同所产生的两个能级。但这两个能级间的能量差远小于 原子其他内态过热运动的能量标度,因此对他们的观察很困难,控制它的演化更是如此。但只要仔细安排环境,精巧的控制还是可能的。

优点:利用原子的超精细状态和被束缚原子的最低能级振动模(声子)

缺点:声子的寿命短,并且离子难以制备为运动基态。

4.量子点(quantum dot)

量子点是各种类型的只包含少量电子的零维封闭结构,其尺寸小于 1μm,点钟的 电子数目为100  ~ 1013 。量子点被设计安排得使这种封闭性结构能够稳定地运行。 量子点也常称为人工原子,其中的电子只能占据类似于原子中的分立能级。由于
电子在任何方向都不可以自由运动,所以态密度是一组 δ 函数。 多个量子点之
间也可以存在耦合,成为耦合量子点系统,目前正在尝试研究用作量子存储器。

优点: 量子点发射源可以稳定地发出单个光子流,  即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只包 括一个光子,  而且振子强度高,  谱线宽度窄,  不会发生光褪色的现象

5.固体方法:硅基 NMR,超导 Josephson 结

固体方法有多种,比如有硅基核自旋方法,GaAs 量子点方法,光学晶格方法, 超导 Josephson 结方法等。其中 Josephson 结方法是较好的候选者
随着低温和纳米实验技术的发展,采用低电容 Josephson 结来探索构建量子位 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Josephson 量子位分为两类:一是基于电荷的量子位,另 一是基于磁通(持续电流)的量子位。这种量子位是一种超导纳米电子器件,可 植入电路。其操控可以直接由电压或磁通进行。如探索研究成功,将便于实现大 规模集成。

优点: 可以用于把两字比特耦合起来,而其强度可以用与超导干涉回路适当耦 合的外磁场调节。超导电路体现较好的相干性,会是两字比特的较好的候选者。

缺点:超导系统受到环境噪声,正像电荷表示,寄生电荷(准粒子)的背景起 伏对量子比特的相干有很大的取消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永德。量子信息物理原理
2:Michael A. Nielsen Issac L.Chuang. 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量子计算部分)
3:J.Q.You and Franco Nori ,Superconducting Circuits and Quantum Information
4:  罗兴中 1,  曾葆青 1,  廖义勇. 量子点及其量子点器件。
虽然我是学工业自动化专业的。。。但还是不明觉厉。。。


发重了,编辑掉

发重了,编辑掉
好消息不断


好像没什么干货呀


cjzb 发表于 2013-3-27 15:29
好像没什么干货呀
了解一下,至少知道目前研究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