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FY 色色里) 攘外定先比内——最新图表统计对比剖析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9:07:47
攘外定先比内—— 最新图表统计对比剖析中国空军3大主力机型批量生产沉浮规律总结


前      言

        
根据本人之前3篇CIVILIAN  ALONE分析研究,  经公开资料独自推测统计得出中国三大战机制造商 CF、XF、SF 各自第3代战机型号的自行量生产数量,然后一切以数据排列对比结果做基础演绎, 如有不足,欢迎指正。

        
从2003年起至今的10年里, 中国共自行生产(含组装)近 600 架第3代先进歼击/攻击机, 极大填补了之前无法自行研制生产先进三代战机的空白,并依托引进的近百架俄制先进攻击机, 形成了相当可观的集群攻防战斗力,  一举扭转并赢得至少对台海方向单方面的压倒性优势, 成果异常非凡。

        
但与中国综合实力对等级别的最终对手来说, 无论从质量和数量, 还远远不够独自承受一场高强度高战损率的长期拉锯对抗。 因此,在努力获得结盟外援的同时, 如何自行逐步扩大并稳定提高国产各型主力战机的生产规模和质量, 保持整体先进性的跟进和部分超越,  已经成为赢得未来胜利可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主       题

结合最新修正数据并进行综合内部横向对比剖析,  现将其潜在规律总结如下:









一.  批量生产的 4 年稳定周期规律


首先看图1 “规律判读表”:  前两家制造商 CF 和 XF 的三代机前后批量型号的继承非常有规律, 都是以4年为一个段落。
            
如CF 2005年批产J-10到2009年批产J-10A, 再到2013年批产J-10B; XF 则是2003年批产JH-7II, 到2007年批产JH-7A, 再到2011年批产JH-7B。 尤其是在技术跨越面程度较大的A型到B型的过程中, 基本都采取先小批量生产试点后, 再逐步提高量产规模, 同时继续采购稳定技术状态A型的保守策略。
         
在前期型号获得稳定可靠的基层使用反应后, 才紧接着进一步稳定或大幅提高后续机型改进程度和产量,坚持不可靠不急于分心上新项目,  不可靠不急于迅速大批量产的科学规律, 从目前来看,这一模式获得广泛认可, 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而另一家主要制造商SF, 在其前阶段组装俄制SU-27(歼-11A)系列时, 也秉承先试点耐心观察, 后逐步批量的科学规律, 圆满的完成这一历史阶段的组装任务, 效果达成预期目标状态。
         
但遗憾的是, 后续自行备料生产新型号歼-11B 系列时, 由于种种原因扎堆, 导致至今仍不能全部按正常化高标准战训,妥善率不高, 教训值得深思。

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  我们暂且从数据上一一排查。

      
1.   过早急于大批量生产

本人原统计J-11B 系列的年产量会按照4 - 12- 16- 22- 24- 20 架 的量循序渐进的策略性逐渐增产, 让技术条件和人手能有充分的熟悉过程, 重拾当年顺利组装J-11A 系的成功经验, 按科学规律办事。
         
但显然自己当初“低估” 了TG 扩产的能力和决心! 按照最新修正的数据, SF 以超乎想象的年产数字12- 20- 22- 20- 24- 26 架的数来量产。 其实这个量也并不令人吃惊, 相反其产能极大受限不足, 甚至比不上俄罗斯阿穆尔共青城KnAAPO 一家鼎盛时期的一半!  

         
为什么如此“稳定”的年产量排列却存在问题呢? 看图, 答案很明显: 中国第一次自行仿制制造先进三代机, 竟然没有一个让人逐步适应的过程!  从上到下对自产的艰巨性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  被之前来料组装的成功胜利冲昏了头脑, 盲目自信强行上马。
         
加上对高技术整体的磨合缺乏有效的监控和检验手段, 此时又插入未定型国产发动机进而惨遭更大制约,  大批生产出来的飞机不能按时顺利原地上天飞行,  无法实机多架次检验及时反馈制造组装的不足和缺陷,  交付部队时整机处于一种“ 冷 交 付 ”状态, 各种零部件没有经过高温高工况的加热磨合后进入到活跃稳定状态, 甚至热车时间都没有, 怎能不出问题?  

           
之前的组装都没有达到过20架的产量, 自行备料生产一上来就几乎达到产能的极限!  上级如何协调安排, 基层工人如何适应?…… 等等一切都是赶鸭子上架, 没有丝毫缓冲余地。  导致这么多年的产能一直停留在这一能力极限水平压迫自己, 无法获得足够的喘息时间静下心思考如何做出成熟可靠的精品;  纠结于利益又不敢减产保质优先, 全部资源力量不是在赶进度就是在紧急大量排故,无法抽身。

      
2.   各种不同型号同时重叠分散精力
   
         
在J-11B 系痛苦的挣扎了前两年, 需要在第三、四年强力调整改进, 付诸冻结技术状态和稳定性能时, J-11BS 项目不合时宜的上马, 又加剧了这一事态的拖延恶化。 两种不同构型的飞机同时在疲惫的生产线上安排生产, 使得管理上有更加混乱和难以有效监控的倾向。
         
还好的是, 在2010年J-11BS 并没有一开始就大批量,留给了自己喘息的时间, 而J-11B 生产线也暂时得到缓解, 之前由于设计和认知上、 以及各种制造的问题得到重新反思和部分纠正,  相对错开了问题堆积的高峰汇集, 暂时避免了更大的悲剧。

         
接下来一年, 本可以充分抽身集中力量加速完善J-11B/BS 系列, 无情的现实却要求海军的J-15 也要按时间节点加速完成配套“上船”任务。
         
于是,  2011年成为J-11B 刚刚进入稳定期, J-11BS 处于调整期,  J-15居于危险观察期的3种不同型 异阶段 重叠的汇合区。  但得益于之前在J-11B 身上汲取的教训, 海军J-15 研发组借用4年间积累的成熟经验极力保持稳重优先, 整个过程相对顺利, 获得了暂时的成功, 进而在2012年圆满实现J-15顺利“调整着舰”的伟大节点。
         
4年的痛苦挣扎磨合期终于换来在J-15项目上发挥并享受到了按科学规律办事的好处。

         
遗憾的是,背负无比沉重的巨大压力竟使SF 总经理罗阳同志心力疲尽而早终。 默哀……
         
压力怎能不大呢?  J-11B 要稳定扭转形象, J-11BS需冻结技术, J-15 要调整冲刺, 此时J-16 也被赶着出来小批量进观察期。 4大台柱子只要砸断掉任何一个, 整栋大厦都有被非议和质疑吞没的危险。 部队在看、 同行在看、军迷在看、国外在看、上级更在看!  
         
深刻理解他当时的个人处境啊……

         
3.    2013年将迎来又一个更危险的重叠期。

如果说2012的重压之年是无法回避的,  那现在走到2013年将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丝毫不乐观!  至少三大项目要铁定进行:


首先J-11BS 要进行, 一边为迅速弥补老化的进口UBK 完成高教机使命,  同时继续修正过去单座B型机的结构缺陷, 二合一作为部分替代B型执行空优任务。

海军的J-15舰载机要冻结技术定型批量生产,为16辽宁舰完善战斗力做最后铺垫。
         
拖延已久的替代进口SU-30MKK的国产J-16 方案也要具体落实出实体样机出来, 并具备一定数量满足开展大量服役前的繁重试飞工作。


光这3大样,就已经让产能捉襟见肘的SF 头疼不已, 怎么排产才让效能与兼顾最大化?  24架的平均年产量光3个机型分配就只能各造8架, 而且前提是单座J-11B型机要妥协减产甚至停产!  
         
但目前消息透露 海军岸基航空兵部队仍在换装, 故J-11B型依然会小量生产,  按图示的6-6-8-6 的数量排产就最有可能各方都兼顾到。 如此一来, 4种构型同时批量生产,对生产组织管理能力有极大争议的SF而言, 又将是一个巨大挑战。

更要命的是, SF 却在异常繁重的型号重叠之年突然兵分一路又搞出一款所谓的“4代中型机”J-31出来, 实在令人惊奇诧异。
         
如果说J-15 得益于4年里J-11B型的教训总结按科学规律办事获得成功新生,  那J-16相对于双座J-11BS的4年规律, 则显得又冒进了一些;  现在居然另上新项目型号争夺资源,分散集中搞主力机型的精力。 到底是能力扩大了? 还是顺利搞定前面机型冻结技术可靠量产了?  不得而知, 但批产规律和上新型号的时间重叠确实可以预见, 是否又将重蹈不按规律办事的覆辙?
         
这个问题留给读者自己思考……


   
        
二.  批量生产时尽量做到冻结技术定型

         
再看图1规律曲线: CF 和 XF 的排产其实非常简单和线性化, 即生产后续型号一定是在完整走完4年规律期流程后才放手进行,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有充足的时间让各阶段型号 技术状态冻结稳定,  然后就按此状态标准备案, 各种后续使用改进就会非常规范和有条理,并且内因追溯可查。
        
而由此定下的各主次系统零部件也都有相对成型的供应标准体系规范流程, 哪需要改? 哪不需要改都一清二楚,  不必再耗费后期大量时间反复摸排处突。 而型号的转产也因此变得非常容易; 拿掉原来的,换上新改的,其余要么不变或要么上质量更优件, 就不会对原来性能磨合产生过多新问题,  这也是两家在转产新型号时依然维持产量不波动的潜在因素之一。

         
即使遭遇跨度较大的B型机跨越, 只要按规律走循序渐进的模式, 后期的稳定爆发力就会依然持续强悍, 质与量同优。  稳妥地按规律办事是做出精品的前提条件之一, 世界上极少会出现急忙不按客观规律赶工能赶出精品的范例出来, 尤其是海量高技术集中堆砌的航空工业更是如此。

         
现在经常有人认为型号批量出得晚, 型号出得少就是拖泥带水,实力不济的种种说辞,实在是脱离实际,不顾科学规律,盲目偏见的幼智言论。
        
型号复杂, 批产时间重叠,多个项目进度互相平行挤压, 技术状态得不到集中稳定才是 工厂批量生产之大非大忌。

         
CF 和 XF 这10年一直清醒地坚持一贯如此,  哪怕前期背负口水骂名也在所不惜, 但随后的事实却是争议极少,口碑很好。  

所以,紧接着推演2013年CF 对比SF 的图2“排班表”就可以很明显的对比看出:

即使算小批量, CF生产的技术稳定型号比SF 实在多出不少,  今后遭遇的 不可测风险机率就随之降低许多。  SF 总是同时有几种不同构型的不成熟的不同阶段的“3不产品”在流通, 厂家一边要生产, 另一边要做好准备时刻紧急排故。 而排故的一般是经验丰富的好手, 这些精锐力量不能长时间的稳定监督指导组装生产, 却经常性的出差去处突, 实在可惜浪费而无奈。
         
由此引发的问题就会不定期的暗中爆发,一旦累积处理拖延,就会整体性的拖后腿 拖进度 拖垮精力。 不想方设法回到科学规律大道上来是绝对解决不了常年积压下来的问题,  即使赌博获得一时成功, 也总有一天会在某处爆还回来。

回到图表2 两家对比: 最大的区别就是CF 量产的机型无论从单双座数量, 功能多用途化数量,  型号定型稳定程度,  排产的规律性都较SF 要优势。 出现这一问题并不是1-2年就形成了, 没有多年的累积顺延积压,型号项目平行重叠导致问题同时多路爆发。 图表对比实际表现, 非常清楚的反应科学规律的重要性。

此外,作为中国航空工业最大短板的发动机一项, 同样的消耗数量, CF 获得的战机数量比SF 多出近一倍, 而且需保障的种类又比之少, 意味着SF出故障的几率和需保障的力量将成倍增加。
         
在J-31 加入后, 更加剧了这一趋势的扩大。 真是生不逢时啊!  居然还有人妄言放大一圈版, 完全不顾自身实力底牌 和 时间极限重叠的巨大冲突, 反复违背客观规律的事又被再次高调肆意重弹!




三.   反思造成这一后果的深层原因


到底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后果?  当然不能只谈下游厂家的原因, 追根溯源还是要回到上游最终业主: PLAAF 身上。


1.  首先要明确, 提出在2007年刚开始自行批产就上大批量只能是“总装”和空军。
               
做为“下单”的核心部门单位, 批产前缺乏充足细致的全面实地调查我国工业整体能力和厂家的具体情况, 盲目相信之前组装带来的“假象”就武断拍板;  好高骛远加上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完全忽视违背客观规律的潜在杀伤力,  让SF厂被彻底压在全国基础工业短板的地基上独自背负巨大风险, 从而陷入极大被动。

           
2.  2007 -2008年 时值台海政局出现巨大变数, 军事斗争形势迫在眉睫, 为什么要等到火烧眉毛才想起狂造水桶去“打水灭火”?  为什么此时紧要关头要中断和俄罗斯原合同交易来往, 不充分利用毛子产能……?  
              
之前的情报排查分析、 局势判断预测不能不说出现了直接重大误判。

对局势估计不足已是失策,  战前应急生产救火却不顾自身底牌实力不济。 不知彼又不知己, 是为其二。

这么多年过去了, 当年失策的结果步步影响至今, PLAAF 要勇敢正视并站出来谦虚的承认犯了错误才行。

木 已成舟,问题的关键是现在怎么处理? 怎样继续才能挽回些许时间进度, 争取更多的资源来扭转局势?


东北基地做为中国工业老大哥出了差错,怎么办?

1.    请问CF 可以为老大哥的失误买单吗?

当然可以买单!  

在SF 几线量产机型处于磨合前期阶段, 唯有用自己成熟型号来弥补战斗力的空缺, 虽然并不十分合适用,但至少实用。

J-10B 负责先进尖刀空优,并部分兼具多用途;J-10S 双座机充分发挥多用途功能; J-10A型则承担一线高战损的战备值班。
      
发挥自己后发而成熟的大批量填补SF空优机型规律期失调造成的短暂空白。

        
2 .  请问XF 可以为老大哥的失误买单吗?
         
当然可以买单!
         
XF 的JH-7A/B 系列依然要量产, 甚至有必要开双线生产, 在目前局势又有恶化的危险时, 提前利用和平时期匀加速的提高储备量, 就不会再出现07-08年应急生产造成大批质量不稳定状态飞机交付的窘况。  
           
积极弥补J-16 因排产时间重叠、 各种高技术系统集成可能造成的拖延交付, 出现战斗力极端不稳的局面,  同样用可观而成熟的大批量产品填补SF对地攻击机型规律期失调造成的空白。

         
3.  还有更憋屈的一个要提及, 就是制造TAI-HANG 的黎明厂。 如果说SF 还有详细样板可抄, 结果抄不利索。 黎明厂则是连样板都没有, 所有都要第一次来一遍完整流程, 加上正好碰上SF 不科学的规律期, 所有问题矛头汇集。 只要飞机飞不起来,很大程度都指向“黎明动力”,  殊不知黎明遭遇的短板比11系更加的薄弱而徒呼无奈。
           
同为东北基地的黎明厂, 相当大程度帮SF分流抵挡了很多违背规律犯的错误所带来的非议压力。 (当然他自己也没少出错)

但从图表的排查分析, 其实黎明走的基本还算符合规律期。 从2007年开始小批量装机, 到2010年做大修改批量替换之前“问题发动机” , 同样是4年的流程。  而从2010年的大批量WS-10A开始, 又是一个4年的规律期, 到2012年要冻结技术状态,2013年稳定生产, 其后效要排到2014年才能体现出来。

由此看,只要按科学规律分析—— 亲爱的同志们, 我们不必过分过早开喷,幽怨自责甚至互相自残, 相信黎明可以坚持到底就能够克服困难走上正轨。 但话说回来, 不按规律办事,那结局任何时候就真不好说了, 到时事实就是最好的打脸方式。

所以, 中国三大战机制造商要互相掩护、 精诚合作。 而不是互相攀比项目型号多少、 比赶进度快慢多少, 不顾一切的拉关系争夺资源。 大家要想到为了一个总目标而奋斗, 在各自规律期内出现空档时互相自动补缺交叉补位, 只有这样, PLAAF 的战斗力才能相辅相成一边弥补短板,  一边做到握紧合成拳头制衡对手。

作为最终用户的PLAAF 更要深刻看到这一点, 提前布局, 提前合理规划思量应对方法, 不过分施压于自己人, 不过分好高骛远; 不无条件的乱搞平衡。   什么时候该买?什么时候该拼自产, 心里要有数; 对自己的底牌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对敌人能力的估计要略放严格一层, 才能有的放矢, 兵临城下却稳坐如山。

在信息高度发达扩散的当今世界, 妄图靠释放假象与迷雾来掩盖自身的短缺, 玩无底牌的空城计已经几乎不可能再次奏效!
   
战术上要打破常规出其不意, 生产上却要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 不搞大跃进。  只有基础马步练稳定扎实了, 上身才能左右转动自如施打开来。




结 束 语
         

当年太祖用不惜毁掉自己一世英名实现伟大理想而“大跃进改革”为了就是想能早日摆脱束缚摆脱落后, 心意是好的,却受时代所限,做法被下面歪解扭曲, 得到的教训深刻而宝贵, 作为后来人一定要清醒认识清楚这一历史。
               
一切按客观科学规律办事, 老老实实做人, 踏踏实实做事,实事求是! 主 席 为中国点了盏明灯, 我们只要坚持不懈的高举下去, 即使游不过大洋彼岸, 也能活着游回江东上岸,  独据一方自立为王。
  
END




顺带声明: 本人亲自部分推翻之前发表的“SU27/11系20周年图”, 重新做了细节修正统计, 但对之前推理得出的基本主要内容和结论影响不大,具体请详看图表对比, 不做敖述。

如有不明,online时有问再回。

感谢浏览!

原创: 色色里

2013年3月21日






攘外定先比内—— 最新图表统计对比剖析中国空军3大主力机型批量生产沉浮规律总结


前      言

        
根据本人之前3篇CIVILIAN  ALONE分析研究,  经公开资料独自推测统计得出中国三大战机制造商 CF、XF、SF 各自第3代战机型号的自行量生产数量,然后一切以数据排列对比结果做基础演绎, 如有不足,欢迎指正。

        
从2003年起至今的10年里, 中国共自行生产(含组装)近 600 架第3代先进歼击/攻击机, 极大填补了之前无法自行研制生产先进三代战机的空白,并依托引进的近百架俄制先进攻击机, 形成了相当可观的集群攻防战斗力,  一举扭转并赢得至少对台海方向单方面的压倒性优势, 成果异常非凡。

        
但与中国综合实力对等级别的最终对手来说, 无论从质量和数量, 还远远不够独自承受一场高强度高战损率的长期拉锯对抗。 因此,在努力获得结盟外援的同时, 如何自行逐步扩大并稳定提高国产各型主力战机的生产规模和质量, 保持整体先进性的跟进和部分超越,  已经成为赢得未来胜利可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主       题

结合最新修正数据并进行综合内部横向对比剖析,  现将其潜在规律总结如下:









一.  批量生产的 4 年稳定周期规律


首先看图1 “规律判读表”:  前两家制造商 CF 和 XF 的三代机前后批量型号的继承非常有规律, 都是以4年为一个段落。
            
如CF 2005年批产J-10到2009年批产J-10A, 再到2013年批产J-10B; XF 则是2003年批产JH-7II, 到2007年批产JH-7A, 再到2011年批产JH-7B。 尤其是在技术跨越面程度较大的A型到B型的过程中, 基本都采取先小批量生产试点后, 再逐步提高量产规模, 同时继续采购稳定技术状态A型的保守策略。
         
在前期型号获得稳定可靠的基层使用反应后, 才紧接着进一步稳定或大幅提高后续机型改进程度和产量,坚持不可靠不急于分心上新项目,  不可靠不急于迅速大批量产的科学规律, 从目前来看,这一模式获得广泛认可, 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而另一家主要制造商SF, 在其前阶段组装俄制SU-27(歼-11A)系列时, 也秉承先试点耐心观察, 后逐步批量的科学规律, 圆满的完成这一历史阶段的组装任务, 效果达成预期目标状态。
         
但遗憾的是, 后续自行备料生产新型号歼-11B 系列时, 由于种种原因扎堆, 导致至今仍不能全部按正常化高标准战训,妥善率不高, 教训值得深思。

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  我们暂且从数据上一一排查。

      
1.   过早急于大批量生产

本人原统计J-11B 系列的年产量会按照4 - 12- 16- 22- 24- 20 架 的量循序渐进的策略性逐渐增产, 让技术条件和人手能有充分的熟悉过程, 重拾当年顺利组装J-11A 系的成功经验, 按科学规律办事。
         
但显然自己当初“低估” 了TG 扩产的能力和决心! 按照最新修正的数据, SF 以超乎想象的年产数字12- 20- 22- 20- 24- 26 架的数来量产。 其实这个量也并不令人吃惊, 相反其产能极大受限不足, 甚至比不上俄罗斯阿穆尔共青城KnAAPO 一家鼎盛时期的一半!  

         
为什么如此“稳定”的年产量排列却存在问题呢? 看图, 答案很明显: 中国第一次自行仿制制造先进三代机, 竟然没有一个让人逐步适应的过程!  从上到下对自产的艰巨性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  被之前来料组装的成功胜利冲昏了头脑, 盲目自信强行上马。
         
加上对高技术整体的磨合缺乏有效的监控和检验手段, 此时又插入未定型国产发动机进而惨遭更大制约,  大批生产出来的飞机不能按时顺利原地上天飞行,  无法实机多架次检验及时反馈制造组装的不足和缺陷,  交付部队时整机处于一种“ 冷 交 付 ”状态, 各种零部件没有经过高温高工况的加热磨合后进入到活跃稳定状态, 甚至热车时间都没有, 怎能不出问题?  

           
之前的组装都没有达到过20架的产量, 自行备料生产一上来就几乎达到产能的极限!  上级如何协调安排, 基层工人如何适应?…… 等等一切都是赶鸭子上架, 没有丝毫缓冲余地。  导致这么多年的产能一直停留在这一能力极限水平压迫自己, 无法获得足够的喘息时间静下心思考如何做出成熟可靠的精品;  纠结于利益又不敢减产保质优先, 全部资源力量不是在赶进度就是在紧急大量排故,无法抽身。

      
2.   各种不同型号同时重叠分散精力
   
         
在J-11B 系痛苦的挣扎了前两年, 需要在第三、四年强力调整改进, 付诸冻结技术状态和稳定性能时, J-11BS 项目不合时宜的上马, 又加剧了这一事态的拖延恶化。 两种不同构型的飞机同时在疲惫的生产线上安排生产, 使得管理上有更加混乱和难以有效监控的倾向。
         
还好的是, 在2010年J-11BS 并没有一开始就大批量,留给了自己喘息的时间, 而J-11B 生产线也暂时得到缓解, 之前由于设计和认知上、 以及各种制造的问题得到重新反思和部分纠正,  相对错开了问题堆积的高峰汇集, 暂时避免了更大的悲剧。

         
接下来一年, 本可以充分抽身集中力量加速完善J-11B/BS 系列, 无情的现实却要求海军的J-15 也要按时间节点加速完成配套“上船”任务。
         
于是,  2011年成为J-11B 刚刚进入稳定期, J-11BS 处于调整期,  J-15居于危险观察期的3种不同型 异阶段 重叠的汇合区。  但得益于之前在J-11B 身上汲取的教训, 海军J-15 研发组借用4年间积累的成熟经验极力保持稳重优先, 整个过程相对顺利, 获得了暂时的成功, 进而在2012年圆满实现J-15顺利“调整着舰”的伟大节点。
         
4年的痛苦挣扎磨合期终于换来在J-15项目上发挥并享受到了按科学规律办事的好处。

         
遗憾的是,背负无比沉重的巨大压力竟使SF 总经理罗阳同志心力疲尽而早终。 默哀……
         
压力怎能不大呢?  J-11B 要稳定扭转形象, J-11BS需冻结技术, J-15 要调整冲刺, 此时J-16 也被赶着出来小批量进观察期。 4大台柱子只要砸断掉任何一个, 整栋大厦都有被非议和质疑吞没的危险。 部队在看、 同行在看、军迷在看、国外在看、上级更在看!  
         
深刻理解他当时的个人处境啊……

         
3.    2013年将迎来又一个更危险的重叠期。

如果说2012的重压之年是无法回避的,  那现在走到2013年将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丝毫不乐观!  至少三大项目要铁定进行:


首先J-11BS 要进行, 一边为迅速弥补老化的进口UBK 完成高教机使命,  同时继续修正过去单座B型机的结构缺陷, 二合一作为部分替代B型执行空优任务。

海军的J-15舰载机要冻结技术定型批量生产,为16辽宁舰完善战斗力做最后铺垫。
         
拖延已久的替代进口SU-30MKK的国产J-16 方案也要具体落实出实体样机出来, 并具备一定数量满足开展大量服役前的繁重试飞工作。


光这3大样,就已经让产能捉襟见肘的SF 头疼不已, 怎么排产才让效能与兼顾最大化?  24架的平均年产量光3个机型分配就只能各造8架, 而且前提是单座J-11B型机要妥协减产甚至停产!  
         
但目前消息透露 海军岸基航空兵部队仍在换装, 故J-11B型依然会小量生产,  按图示的6-6-8-6 的数量排产就最有可能各方都兼顾到。 如此一来, 4种构型同时批量生产,对生产组织管理能力有极大争议的SF而言, 又将是一个巨大挑战。

更要命的是, SF 却在异常繁重的型号重叠之年突然兵分一路又搞出一款所谓的“4代中型机”J-31出来, 实在令人惊奇诧异。
         
如果说J-15 得益于4年里J-11B型的教训总结按科学规律办事获得成功新生,  那J-16相对于双座J-11BS的4年规律, 则显得又冒进了一些;  现在居然另上新项目型号争夺资源,分散集中搞主力机型的精力。 到底是能力扩大了? 还是顺利搞定前面机型冻结技术可靠量产了?  不得而知, 但批产规律和上新型号的时间重叠确实可以预见, 是否又将重蹈不按规律办事的覆辙?
         
这个问题留给读者自己思考……


   
        
二.  批量生产时尽量做到冻结技术定型

         
再看图1规律曲线: CF 和 XF 的排产其实非常简单和线性化, 即生产后续型号一定是在完整走完4年规律期流程后才放手进行,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有充足的时间让各阶段型号 技术状态冻结稳定,  然后就按此状态标准备案, 各种后续使用改进就会非常规范和有条理,并且内因追溯可查。
        
而由此定下的各主次系统零部件也都有相对成型的供应标准体系规范流程, 哪需要改? 哪不需要改都一清二楚,  不必再耗费后期大量时间反复摸排处突。 而型号的转产也因此变得非常容易; 拿掉原来的,换上新改的,其余要么不变或要么上质量更优件, 就不会对原来性能磨合产生过多新问题,  这也是两家在转产新型号时依然维持产量不波动的潜在因素之一。

         
即使遭遇跨度较大的B型机跨越, 只要按规律走循序渐进的模式, 后期的稳定爆发力就会依然持续强悍, 质与量同优。  稳妥地按规律办事是做出精品的前提条件之一, 世界上极少会出现急忙不按客观规律赶工能赶出精品的范例出来, 尤其是海量高技术集中堆砌的航空工业更是如此。

         
现在经常有人认为型号批量出得晚, 型号出得少就是拖泥带水,实力不济的种种说辞,实在是脱离实际,不顾科学规律,盲目偏见的幼智言论。
        
型号复杂, 批产时间重叠,多个项目进度互相平行挤压, 技术状态得不到集中稳定才是 工厂批量生产之大非大忌。

         
CF 和 XF 这10年一直清醒地坚持一贯如此,  哪怕前期背负口水骂名也在所不惜, 但随后的事实却是争议极少,口碑很好。  

所以,紧接着推演2013年CF 对比SF 的图2“排班表”就可以很明显的对比看出:

即使算小批量, CF生产的技术稳定型号比SF 实在多出不少,  今后遭遇的 不可测风险机率就随之降低许多。  SF 总是同时有几种不同构型的不成熟的不同阶段的“3不产品”在流通, 厂家一边要生产, 另一边要做好准备时刻紧急排故。 而排故的一般是经验丰富的好手, 这些精锐力量不能长时间的稳定监督指导组装生产, 却经常性的出差去处突, 实在可惜浪费而无奈。
         
由此引发的问题就会不定期的暗中爆发,一旦累积处理拖延,就会整体性的拖后腿 拖进度 拖垮精力。 不想方设法回到科学规律大道上来是绝对解决不了常年积压下来的问题,  即使赌博获得一时成功, 也总有一天会在某处爆还回来。

回到图表2 两家对比: 最大的区别就是CF 量产的机型无论从单双座数量, 功能多用途化数量,  型号定型稳定程度,  排产的规律性都较SF 要优势。 出现这一问题并不是1-2年就形成了, 没有多年的累积顺延积压,型号项目平行重叠导致问题同时多路爆发。 图表对比实际表现, 非常清楚的反应科学规律的重要性。

此外,作为中国航空工业最大短板的发动机一项, 同样的消耗数量, CF 获得的战机数量比SF 多出近一倍, 而且需保障的种类又比之少, 意味着SF出故障的几率和需保障的力量将成倍增加。
         
在J-31 加入后, 更加剧了这一趋势的扩大。 真是生不逢时啊!  居然还有人妄言放大一圈版, 完全不顾自身实力底牌 和 时间极限重叠的巨大冲突, 反复违背客观规律的事又被再次高调肆意重弹!




三.   反思造成这一后果的深层原因


到底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后果?  当然不能只谈下游厂家的原因, 追根溯源还是要回到上游最终业主: PLAAF 身上。


1.  首先要明确, 提出在2007年刚开始自行批产就上大批量只能是“总装”和空军。
               
做为“下单”的核心部门单位, 批产前缺乏充足细致的全面实地调查我国工业整体能力和厂家的具体情况, 盲目相信之前组装带来的“假象”就武断拍板;  好高骛远加上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完全忽视违背客观规律的潜在杀伤力,  让SF厂被彻底压在全国基础工业短板的地基上独自背负巨大风险, 从而陷入极大被动。

           
2.  2007 -2008年 时值台海政局出现巨大变数, 军事斗争形势迫在眉睫, 为什么要等到火烧眉毛才想起狂造水桶去“打水灭火”?  为什么此时紧要关头要中断和俄罗斯原合同交易来往, 不充分利用毛子产能……?  
              
之前的情报排查分析、 局势判断预测不能不说出现了直接重大误判。

对局势估计不足已是失策,  战前应急生产救火却不顾自身底牌实力不济。 不知彼又不知己, 是为其二。

这么多年过去了, 当年失策的结果步步影响至今, PLAAF 要勇敢正视并站出来谦虚的承认犯了错误才行。

木 已成舟,问题的关键是现在怎么处理? 怎样继续才能挽回些许时间进度, 争取更多的资源来扭转局势?


东北基地做为中国工业老大哥出了差错,怎么办?

1.    请问CF 可以为老大哥的失误买单吗?

当然可以买单!  

在SF 几线量产机型处于磨合前期阶段, 唯有用自己成熟型号来弥补战斗力的空缺, 虽然并不十分合适用,但至少实用。

J-10B 负责先进尖刀空优,并部分兼具多用途;J-10S 双座机充分发挥多用途功能; J-10A型则承担一线高战损的战备值班。
      
发挥自己后发而成熟的大批量填补SF空优机型规律期失调造成的短暂空白。

        
2 .  请问XF 可以为老大哥的失误买单吗?
         
当然可以买单!
         
XF 的JH-7A/B 系列依然要量产, 甚至有必要开双线生产, 在目前局势又有恶化的危险时, 提前利用和平时期匀加速的提高储备量, 就不会再出现07-08年应急生产造成大批质量不稳定状态飞机交付的窘况。  
           
积极弥补J-16 因排产时间重叠、 各种高技术系统集成可能造成的拖延交付, 出现战斗力极端不稳的局面,  同样用可观而成熟的大批量产品填补SF对地攻击机型规律期失调造成的空白。

         
3.  还有更憋屈的一个要提及, 就是制造TAI-HANG 的黎明厂。 如果说SF 还有详细样板可抄, 结果抄不利索。 黎明厂则是连样板都没有, 所有都要第一次来一遍完整流程, 加上正好碰上SF 不科学的规律期, 所有问题矛头汇集。 只要飞机飞不起来,很大程度都指向“黎明动力”,  殊不知黎明遭遇的短板比11系更加的薄弱而徒呼无奈。
           
同为东北基地的黎明厂, 相当大程度帮SF分流抵挡了很多违背规律犯的错误所带来的非议压力。 (当然他自己也没少出错)

但从图表的排查分析, 其实黎明走的基本还算符合规律期。 从2007年开始小批量装机, 到2010年做大修改批量替换之前“问题发动机” , 同样是4年的流程。  而从2010年的大批量WS-10A开始, 又是一个4年的规律期, 到2012年要冻结技术状态,2013年稳定生产, 其后效要排到2014年才能体现出来。

由此看,只要按科学规律分析—— 亲爱的同志们, 我们不必过分过早开喷,幽怨自责甚至互相自残, 相信黎明可以坚持到底就能够克服困难走上正轨。 但话说回来, 不按规律办事,那结局任何时候就真不好说了, 到时事实就是最好的打脸方式。

所以, 中国三大战机制造商要互相掩护、 精诚合作。 而不是互相攀比项目型号多少、 比赶进度快慢多少, 不顾一切的拉关系争夺资源。 大家要想到为了一个总目标而奋斗, 在各自规律期内出现空档时互相自动补缺交叉补位, 只有这样, PLAAF 的战斗力才能相辅相成一边弥补短板,  一边做到握紧合成拳头制衡对手。

作为最终用户的PLAAF 更要深刻看到这一点, 提前布局, 提前合理规划思量应对方法, 不过分施压于自己人, 不过分好高骛远; 不无条件的乱搞平衡。   什么时候该买?什么时候该拼自产, 心里要有数; 对自己的底牌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对敌人能力的估计要略放严格一层, 才能有的放矢, 兵临城下却稳坐如山。

在信息高度发达扩散的当今世界, 妄图靠释放假象与迷雾来掩盖自身的短缺, 玩无底牌的空城计已经几乎不可能再次奏效!
   
战术上要打破常规出其不意, 生产上却要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 不搞大跃进。  只有基础马步练稳定扎实了, 上身才能左右转动自如施打开来。




结 束 语
         

当年太祖用不惜毁掉自己一世英名实现伟大理想而“大跃进改革”为了就是想能早日摆脱束缚摆脱落后, 心意是好的,却受时代所限,做法被下面歪解扭曲, 得到的教训深刻而宝贵, 作为后来人一定要清醒认识清楚这一历史。
               
一切按客观科学规律办事, 老老实实做人, 踏踏实实做事,实事求是! 主 席 为中国点了盏明灯, 我们只要坚持不懈的高举下去, 即使游不过大洋彼岸, 也能活着游回江东上岸,  独据一方自立为王。
  
END




顺带声明: 本人亲自部分推翻之前发表的“SU27/11系20周年图”, 重新做了细节修正统计, 但对之前推理得出的基本主要内容和结论影响不大,具体请详看图表对比, 不做敖述。

如有不明,online时有问再回。

感谢浏览!

原创: 色色里

2013年3月21日






楼主辛苦。
就问一点,JH7B哪里批量了,飞扬改版后问题不断,在CD还是请说明一下@色色里  
歼十与歼十A什么区别?歼轰七ll是什么?歼轰七B在哪里?
这贴还是应该放入空版-----
好详细,,图表分析说明问题,科学态度特别好,,
这贴还是应该放入空版-----
数据修正好的话可以放空版,很好的分析,不过错误也很多。供大家参考。
情报搜集、整理——未必都要靠间谍
高手,佩服
介个,楼主还是很细心的。沈飞斯基在10年内连续搞11A、11B、15、16,非常不容易,正所谓“需求驱动研发”,有需求,就得研发设计,没得选择。有波折在所难免,但我想最艰难阶段已经过去,希望在后面。况且,现在还打入前途无量的海军航空兵市场,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我想提醒下,CF并不只有J-10系系列、J-20,还有枭龙,且枭龙的产量不低。
31应该不会影响生产,离量产还早。
这有泄密嫌疑吧
如果真是这样,果然问题出在前三排,根子就在主席台。。。。
好辛苦。,。
angadow 发表于 2013-3-25 21:45
数据修正好的话可以放空版,很好的分析,不过错误也很多。供大家参考。
暂不考虑数据上的错误

但就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赞成的

SF目前我都觉得他们累

所有项目都再动,所有项目都在互相掣肘
人家自己说了不是业内的,数据难免有误,但这分析判断,超过许多大婶了。


……鼓掌!翻跟头,捶地板。

……鼓掌!翻跟头,捶地板。
死鱼被钓出来了
作者辛苦了

摩托耗子 发表于 2013-3-25 22:12 暂不考虑数据上的错误 但就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赞成的
数据上是有问题 但是揪出了问题所在 违背科学的事情做不得
SF命苦啊!同时7种机.....J15J15SJ16J11BJ11BS鹘鹰八爷......还有J15B和鹘鹰完善版要做,还得抢海飞丝.....真是吐血了....加上还是TH的小白鼠....


罗阳同志是被累死.压死的
摩托耗子 发表于 2013-3-25 22:12 暂不考虑数据上的错误 但就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赞成的
数据上是有问题 但是揪出了问题所在 违背科学的事情做不得
SF命苦啊!同时7种机.....J15J15SJ16J11BJ11BS鹘鹰八爷......还有J15B和鹘鹰完善版要做,还得抢海飞丝.....真是吐血了....加上还是TH的小白鼠....


罗阳同志是被累死.压死的
钦佩楼主的细密心思。是个玩战略游戏的行家。
也不怕贪多嚼不烂? 楼主很精彩的分析,能够从公开的信息得到这种推理结果,尽管不知道真实性有多少,逻辑和思路是非常清晰明确的。
作者说出了我想说而且说得不好还被扣分的话。
受教了,看楼主图表的制作水平就感觉有很深的数据分析功底,科学发展观果然还是很重要啊!
这样的细致分析,这样的批评建议,要是LZ再不给加分,就太说不过去了!

LZ的说法是一个十分新颖的观点,角度独特,但却结合事实非常有说服力,应该转给PLAAF的领导看看!
死鱼被钓出来了
强烈的同意,坐等!
怎么看都是黑sf啊~~

还有,所有论点论据都来自飞机产量数据?亲,如果我是法官,孤证无法证实楼主的观点啊~
就冲撸主的态度··比较顶···
我辈楷模
不论结果正确与否
思路确实非常精彩
呵,错误之多...
还是休闲吧
楼主态度值得称赞!有心人!
lee_manson 发表于 2013-3-26 00:05
呵,错误之多...
还是休闲吧
还修仙区一些宁静的空间吧~
说实话,作者不是系统内的人,也没有一手数据和信息,这种东西还是不要瞎写为好。
摄友约克 发表于 2013-3-25 23:28
这样的细致分析,这样的批评建议,要是LZ再不给加分,就太说不过去了!

LZ的说法是一个十分新颖的观点, ...
PLAAF的领导接触到的比这多得多,比作者懂得多,这完全是关公面前耍大刀。
我一直很迷惑
我们的飞机产量低 到底哪里有问题啊
美帝能夸口1天1架F35
看2013年成飞的预计,也只能是7天1架

如果说沈飞受制于太行,那三姨夫一次可买了400多啊
产能低,为啥不增加生产线?
钱我们不缺,人,我们更不缺
我们到底比美帝少了啥?
有理有据,楼主用心
很精彩,看完了,昨天晚上被窩裡睡著了。
楼主不论如何,这个认真分析的态度还是好的啊
碉堡了,理性kc的楷模。来自: Android客户端
angadow 发表于 2013-3-25 21:45
数据修正好的话可以放空版,很好的分析,不过错误也很多。供大家参考。
这个在空版要被打成X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