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值得回味的老照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25:17
<P align=center><b>(黑白瞬间)一组值得回味的老照片(ZT)</b> </P>
<BLOCKQUOTE>(美国)马克.吕布。1967年,越战。美国决定与南越军队联合向柬埔寨进攻。面色阴沉的总统尼克松在电视上说:“我们将不允许敌人躲在有利的庇护所里把上千个美国人杀掉。”这种战争叫嚣在美国大学校园里的反应是意料之中的,学生掀起了空前的抗议示威浪潮。四百多所大学罢课,十万多名学生直捣华盛顿,把白宫变成了一个武装兵营。
面对荷枪实弹的武装士兵,学生毫不畏惧,他们手捧鲜花,祈求和平。有的学生还采来一束束鲜花,插进士兵的枪口。图中的这个女学生死于随之而来的冲突。

<IMG>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src="http://bbs.china.com/images/2005-03-06/1110079519xin012020225170526505364.jpg" width=467>



(美国)帕特里克.德马克林 1975年
德马克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时装摄影师,而且是一位超群出众的肖像摄影大师。他拍摄的人像作品,每一张都散发着自然的魅力,传统人像中的一本正经,另类人像的不伦不类,在他的人像作中均无踪影,有的是质朴的表情、自信的眼神、坦诚的率真与你对视,与你会心,“我就是我”的自信与坦诚,令人直接感受到人物的心灵。
经典的传统首先在于精湛技艺的运用,影像的细腻、影调的丰富、构图的简洁、主体的突出,都恰到好处而无可挑剔。艺术需要创新,于是许多摄影者千方百计在画面上寻求与制造刺激点。其实这幅作品告诉我们,精美得无可挑剔就会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IMG>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src="http://bbs.china.com/images/2005-03-06/111007936100EAE4E0.JPG">



印安第斯山的孩子.库斯克(1954年摄于秘鲁)

<IMG>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src="http://bbs.china.com/images/2005-03-06/111007928100EAE4B8.JPG">



(美国)玛格丽特.怀特
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印度的局势动荡不安。印度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彼此之间的利害冲突不断。再加上殖民统治者的挑拨离间,导致血腥的厮杀此伏彼起,人民的生活贫困不堪。
怀特在长达3年的印巴采访中,记录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分裂斗争中的流血事件。拍摄了许多百姓忍饥挨饿的苦难生活。
这幅人物特写镜头,可以说是当时灾难深重的印度人民内心痛苦的缩影;苦难无边而又无可奈何。无言的紧闭的嘴唇,逼视的无望的双眼,都令人感到内心的哀怨与走出苦难的企盼。

<IMG>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src="http://bbs.china.com/images/2005-03-06/111007917500EAE47E.JPG">



爱情,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
然而爱情是什么?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有些内涵只可会意,难以言传,只有用心灵去体验,难以用形象来描绘。作为平面构图艺术的摄影,如何用画面去展现爱情,如何用形象去赞颂爱情,是一个很值得摄影家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我国摄影家李森林拍摄的《人间》,这幅作品在“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中获得了最佳形式奖,用新颖简洁的艺术构图,含蓄自然的形象语言,把人世界甜蜜的爱、男女间浓浓的情,简洁而含蓄地展现了出来。
《人间》的画面很简洁,一男一女的背影,用一黑一白的强烈对比布满了画面,一黑一白的两只胳膊,交叉在背上,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手间竖起一朵鲜红的花,映衬在白色背影上,显得十分耀眼夺目。画面上没有亲吻,但让人感到比亲吻更甜蜜;画面上不见紧紧的拥抱,但让人感到比拥抱更热烈;画面上没有温馨的抚慰,但让人感到比抚慰更柔情……摄影家用简洁去表现复杂,用对比来展示内涵,新颖的构思,平实的画面,自然的描绘,来与观赏者作心灵上的沟通,让观赏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去联想、去感受、去遐想……

<IMG>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src="http://bbs.china.com/images/2005-03-06/111007910500EAE462.JPG">



《找出一个婴儿》(美国)尤金·史密斯
1944年3月美国最有影响的《生活》画报,邀请史密斯担任随军记者,随同部队一起开赴第一线。他以高度的热情、敬业的精神拍摄了在冲绳岛、琉璜岛、塞班岛攻坚战的壮烈场面。
这是一幅既有战地气氛,又充满人道主义关爱的传世之作。经典激烈的战斗,部队在塞班岛登陆。在清理战场时,一个美国士兵发现了一个活着的婴儿。他小心翼翼地托在手上。人们不禁要问:谁家的孩子?上哪里去找他的母亲?是怎样的命运在等待着这个孩子?是谁为人间带来这生命的威胁、无边的苦难?
史密斯的摄影报道不只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更感人之处在于他对人生对命运的关注,唤起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关注。

<IMG>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src="http://bbs.china.com/images/2005-03-06/111007902100EAE44E.JPG" width=467>



美国 洛高.莫洛比托 1967年
事情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7月17日早晨,电线工人兰度.赞比安到杰克逊维尔市进行例行检查时,碰到了一根活的高压线,立刻被电击得不省人事。在附近工作的工人马上跑过来抢救。
画面上是最先跑过来爬上电线杆的工人汤普逊。他发现赞比安已经窒息,马上用口对口的方法进行人工呼吸抢救。随后的工人上来一起把赞比安救落到地面,送往医院,终于从死神手里夺回了赞比安的生命。
这是拯救生命的一吻,这是伟大的一吻。
作者洛高.莫洛比托是一名有经验的记者,当他走在路上时,听到人们惊慌的叫喊,便马上跟着跑了过去,观察事态的发展,最终拍摄到这幅感人至深的照片。
让世界充满爱,这个镜头让人们看到人间深深的爱。
第二年,这幅作品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大奖。

<IMG>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src="http://bbs.china.com/images/2005-03-06/111007872800EAE3C8.JPG">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洲少雨,连年干旱,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中、在瘟疫中备受折磨而走向死亡。许多记者在那里拍摄的镜头触目惊心,令人不寒而栗。这幅作品很有代表性。记者前去采访旱情十分严重的乌干达,深深地为那里经受的苦难而感动。他没有一般化地去拍摄面黄肌瘦的灾民,也没有去拍摄寸草不生的干裂土地,而是拍摄了一个对比强烈的镜头――丰润的大白手和枯瘦的小黑手,从而表达出自己对于干旱恶果的强烈感受和向社会呼吁的热望。作者大胆的画面剪裁,舍弃了对比以外的一切东西,而使人们的视觉感觉强烈而集中,强化了照片的视觉冲击力,使干旱带来的深重苦难在无言中得到充分展示。
新闻报道摄影以瞬间纪实为使命为优势,然而,在拍摄的一瞬间,又能以恰当的构图、生动的形象冲击人们的视觉,震撼人们的心灵,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IMG>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src="http://bbs.china.com/images/2005-03-06/111007864200EAE39F.JPG" width=467>



1972年6月8日,越南战争已接近尾声。久战不胜的美国军队已经变得歇斯底里,对着平民村庄和赤手空拳的百姓狂轰滥炸。照片拍摄的是一群孩子被从天而降的燃烧弹吓坏了而四处奔跑的情景,特别是中间那个小姑娘因为身上的衣服被烧着,不得不赤身露体地在路上奔跑。这个形象十分鲜明地展示了皮肉的痛苦与精神上的极度恐惧。这个形象撕扯着每一个富有正义感、同情心的读者的心。
这幅照片很快就被刊登在美国《纽约时报》的头版上,一下子成了轰动一时的话题。这幅照片逼真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显示了战争对人类灵与肉的深重伤害。美国人早已被这场远离美国而无休止的战争弄得漠然麻木了,但这幅照片重又唤醒了他们的良知,于是一场反战的浪潮重又兴起。不久,越战宣告结束,人们说,是这幅照片促使越战提前半年结束。1973年,这幅照片荣获美国普利策奖,同年,在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又被评为年度最佳照片。
照片中的小姑娘名叫潘金淑,当年9岁。照片成名之后,她成了新闻摄影跟踪的人物。成年后,她移居美国,被联合国任命为和平大使奔走世界各地,以自己的经历讲述和平的意义。1996年,她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但背部还留有当年烧伤的疤痕。

<IMG>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src="http://bbs.china.com/images/2005-03-06/111007856800EAE386.JPG">



(美国)帕特里克.德马克林 1976年
明亮的阳光,灿烂的阳光,是生命之源。有阳光,才有万物的生长,才有茁壮的生命。
在大山大川之间,万物之灵的人,万美之荟萃的人,耸立其间,这是多么壮美与豪迈的形象。作者正是基于这样的构思,塑造了一个现代的、浪漫的经典形象。背靠大自然,令我们想起了不朽的《蒙娜丽莎》,作为人文主义觉醒的象征,她把自信的微笑洒满全世界。而今天的新女性,却以更加理性与冷峻的目光投向远方,千年人类衣着文明随风飘洒,与浓云似的黑发形成对应,而打破传统,敞胸露怀地迎接阳光,溢发出现代人情怀的浪漫,时代前进了,我们不妨把这个形象与维纳斯――蒙娜丽莎一脉相承地贯穿起来欣赏。

<IMG>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src="http://bbs.china.com/images/2005-03-06/111007846400EAE369.JPG" width=467>



(美国)大卫.伯内特.1984年.
多灾多难的非洲.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山地、高原国家,由于众多的河流发源于此,人们又称这里是“东亚水塔”。由于殖民主义的掠夺,国内政治动乱不断,经济十分落后,连最好的水源也受到破坏,这里连年干旱、颗粒无收。
这幅作品以特写的镜头展示了人们倍受干旱折磨的生活状况:一个干咳到极点的十岁男孩,就像一棵被火太阳暴晒的禾苗,渴求着甘露的降临,但是没有。小男孩出于生命的本能,跑到曾经有过水流的自来水管下拼命吮吸.这是他的生命之源,这是他惟一的生命之路。他肌肤黝黑、双眼紧闭,尤如一尊渴望生命的雕像。然而,这里不再有水,结果会怎样,不言而喻。

<IMG>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src="http://bbs.china.com/images/2005-03-06/1110078225xin1920202251709328136385.jpg" width=467>

</BLOCKQUOTE><P align=center><b>(黑白瞬间)一组值得回味的老照片(ZT)</b> </P>
<BLOCKQUOTE>(美国)马克.吕布。1967年,越战。美国决定与南越军队联合向柬埔寨进攻。面色阴沉的总统尼克松在电视上说:“我们将不允许敌人躲在有利的庇护所里把上千个美国人杀掉。”这种战争叫嚣在美国大学校园里的反应是意料之中的,学生掀起了空前的抗议示威浪潮。四百多所大学罢课,十万多名学生直捣华盛顿,把白宫变成了一个武装兵营。
面对荷枪实弹的武装士兵,学生毫不畏惧,他们手捧鲜花,祈求和平。有的学生还采来一束束鲜花,插进士兵的枪口。图中的这个女学生死于随之而来的冲突。

<IMG>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src="http://bbs.china.com/images/2005-03-06/1110079519xin012020225170526505364.jpg" width=467>



(美国)帕特里克.德马克林 1975年
德马克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时装摄影师,而且是一位超群出众的肖像摄影大师。他拍摄的人像作品,每一张都散发着自然的魅力,传统人像中的一本正经,另类人像的不伦不类,在他的人像作中均无踪影,有的是质朴的表情、自信的眼神、坦诚的率真与你对视,与你会心,“我就是我”的自信与坦诚,令人直接感受到人物的心灵。
经典的传统首先在于精湛技艺的运用,影像的细腻、影调的丰富、构图的简洁、主体的突出,都恰到好处而无可挑剔。艺术需要创新,于是许多摄影者千方百计在画面上寻求与制造刺激点。其实这幅作品告诉我们,精美得无可挑剔就会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IMG>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src="http://bbs.china.com/images/2005-03-06/111007936100EAE4E0.JPG">



印安第斯山的孩子.库斯克(1954年摄于秘鲁)

<IMG>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src="http://bbs.china.com/images/2005-03-06/111007928100EAE4B8.JPG">



(美国)玛格丽特.怀特
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印度的局势动荡不安。印度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彼此之间的利害冲突不断。再加上殖民统治者的挑拨离间,导致血腥的厮杀此伏彼起,人民的生活贫困不堪。
怀特在长达3年的印巴采访中,记录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分裂斗争中的流血事件。拍摄了许多百姓忍饥挨饿的苦难生活。
这幅人物特写镜头,可以说是当时灾难深重的印度人民内心痛苦的缩影;苦难无边而又无可奈何。无言的紧闭的嘴唇,逼视的无望的双眼,都令人感到内心的哀怨与走出苦难的企盼。

<IMG>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src="http://bbs.china.com/images/2005-03-06/111007917500EAE47E.JPG">



爱情,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
然而爱情是什么?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有些内涵只可会意,难以言传,只有用心灵去体验,难以用形象来描绘。作为平面构图艺术的摄影,如何用画面去展现爱情,如何用形象去赞颂爱情,是一个很值得摄影家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我国摄影家李森林拍摄的《人间》,这幅作品在“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中获得了最佳形式奖,用新颖简洁的艺术构图,含蓄自然的形象语言,把人世界甜蜜的爱、男女间浓浓的情,简洁而含蓄地展现了出来。
《人间》的画面很简洁,一男一女的背影,用一黑一白的强烈对比布满了画面,一黑一白的两只胳膊,交叉在背上,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手间竖起一朵鲜红的花,映衬在白色背影上,显得十分耀眼夺目。画面上没有亲吻,但让人感到比亲吻更甜蜜;画面上不见紧紧的拥抱,但让人感到比拥抱更热烈;画面上没有温馨的抚慰,但让人感到比抚慰更柔情……摄影家用简洁去表现复杂,用对比来展示内涵,新颖的构思,平实的画面,自然的描绘,来与观赏者作心灵上的沟通,让观赏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去联想、去感受、去遐想……

<IMG>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src="http://bbs.china.com/images/2005-03-06/111007910500EAE462.JPG">



《找出一个婴儿》(美国)尤金·史密斯
1944年3月美国最有影响的《生活》画报,邀请史密斯担任随军记者,随同部队一起开赴第一线。他以高度的热情、敬业的精神拍摄了在冲绳岛、琉璜岛、塞班岛攻坚战的壮烈场面。
这是一幅既有战地气氛,又充满人道主义关爱的传世之作。经典激烈的战斗,部队在塞班岛登陆。在清理战场时,一个美国士兵发现了一个活着的婴儿。他小心翼翼地托在手上。人们不禁要问:谁家的孩子?上哪里去找他的母亲?是怎样的命运在等待着这个孩子?是谁为人间带来这生命的威胁、无边的苦难?
史密斯的摄影报道不只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更感人之处在于他对人生对命运的关注,唤起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关注。

<IMG>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src="http://bbs.china.com/images/2005-03-06/111007902100EAE44E.JPG" width=467>



美国 洛高.莫洛比托 1967年
事情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7月17日早晨,电线工人兰度.赞比安到杰克逊维尔市进行例行检查时,碰到了一根活的高压线,立刻被电击得不省人事。在附近工作的工人马上跑过来抢救。
画面上是最先跑过来爬上电线杆的工人汤普逊。他发现赞比安已经窒息,马上用口对口的方法进行人工呼吸抢救。随后的工人上来一起把赞比安救落到地面,送往医院,终于从死神手里夺回了赞比安的生命。
这是拯救生命的一吻,这是伟大的一吻。
作者洛高.莫洛比托是一名有经验的记者,当他走在路上时,听到人们惊慌的叫喊,便马上跟着跑了过去,观察事态的发展,最终拍摄到这幅感人至深的照片。
让世界充满爱,这个镜头让人们看到人间深深的爱。
第二年,这幅作品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大奖。

<IMG>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src="http://bbs.china.com/images/2005-03-06/111007872800EAE3C8.JPG">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洲少雨,连年干旱,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中、在瘟疫中备受折磨而走向死亡。许多记者在那里拍摄的镜头触目惊心,令人不寒而栗。这幅作品很有代表性。记者前去采访旱情十分严重的乌干达,深深地为那里经受的苦难而感动。他没有一般化地去拍摄面黄肌瘦的灾民,也没有去拍摄寸草不生的干裂土地,而是拍摄了一个对比强烈的镜头――丰润的大白手和枯瘦的小黑手,从而表达出自己对于干旱恶果的强烈感受和向社会呼吁的热望。作者大胆的画面剪裁,舍弃了对比以外的一切东西,而使人们的视觉感觉强烈而集中,强化了照片的视觉冲击力,使干旱带来的深重苦难在无言中得到充分展示。
新闻报道摄影以瞬间纪实为使命为优势,然而,在拍摄的一瞬间,又能以恰当的构图、生动的形象冲击人们的视觉,震撼人们的心灵,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IMG>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src="http://bbs.china.com/images/2005-03-06/111007864200EAE39F.JPG" width=467>



1972年6月8日,越南战争已接近尾声。久战不胜的美国军队已经变得歇斯底里,对着平民村庄和赤手空拳的百姓狂轰滥炸。照片拍摄的是一群孩子被从天而降的燃烧弹吓坏了而四处奔跑的情景,特别是中间那个小姑娘因为身上的衣服被烧着,不得不赤身露体地在路上奔跑。这个形象十分鲜明地展示了皮肉的痛苦与精神上的极度恐惧。这个形象撕扯着每一个富有正义感、同情心的读者的心。
这幅照片很快就被刊登在美国《纽约时报》的头版上,一下子成了轰动一时的话题。这幅照片逼真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显示了战争对人类灵与肉的深重伤害。美国人早已被这场远离美国而无休止的战争弄得漠然麻木了,但这幅照片重又唤醒了他们的良知,于是一场反战的浪潮重又兴起。不久,越战宣告结束,人们说,是这幅照片促使越战提前半年结束。1973年,这幅照片荣获美国普利策奖,同年,在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又被评为年度最佳照片。
照片中的小姑娘名叫潘金淑,当年9岁。照片成名之后,她成了新闻摄影跟踪的人物。成年后,她移居美国,被联合国任命为和平大使奔走世界各地,以自己的经历讲述和平的意义。1996年,她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但背部还留有当年烧伤的疤痕。

<IMG>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src="http://bbs.china.com/images/2005-03-06/111007856800EAE386.JPG">



(美国)帕特里克.德马克林 1976年
明亮的阳光,灿烂的阳光,是生命之源。有阳光,才有万物的生长,才有茁壮的生命。
在大山大川之间,万物之灵的人,万美之荟萃的人,耸立其间,这是多么壮美与豪迈的形象。作者正是基于这样的构思,塑造了一个现代的、浪漫的经典形象。背靠大自然,令我们想起了不朽的《蒙娜丽莎》,作为人文主义觉醒的象征,她把自信的微笑洒满全世界。而今天的新女性,却以更加理性与冷峻的目光投向远方,千年人类衣着文明随风飘洒,与浓云似的黑发形成对应,而打破传统,敞胸露怀地迎接阳光,溢发出现代人情怀的浪漫,时代前进了,我们不妨把这个形象与维纳斯――蒙娜丽莎一脉相承地贯穿起来欣赏。

<IMG>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src="http://bbs.china.com/images/2005-03-06/111007846400EAE369.JPG" width=467>



(美国)大卫.伯内特.1984年.
多灾多难的非洲.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山地、高原国家,由于众多的河流发源于此,人们又称这里是“东亚水塔”。由于殖民主义的掠夺,国内政治动乱不断,经济十分落后,连最好的水源也受到破坏,这里连年干旱、颗粒无收。
这幅作品以特写的镜头展示了人们倍受干旱折磨的生活状况:一个干咳到极点的十岁男孩,就像一棵被火太阳暴晒的禾苗,渴求着甘露的降临,但是没有。小男孩出于生命的本能,跑到曾经有过水流的自来水管下拼命吮吸.这是他的生命之源,这是他惟一的生命之路。他肌肤黝黑、双眼紧闭,尤如一尊渴望生命的雕像。然而,这里不再有水,结果会怎样,不言而喻。

<IMG>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src="http://bbs.china.com/images/2005-03-06/1110078225xin1920202251709328136385.jpg" width=467>

</BLOCKQUOTE>
意义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