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21:31

一、异姓王问题
公元前220年,汉王刘邦在垓下彻底地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帝国,在诸王侯及将相的拥戴下,汉王刘邦即位,成为新兴的汉朝第一任皇帝.
但是,刘邦却没有多少喜悦,面对秦未以来连年战乱的破坏, 面对的是一个彻底的烂摊子。经过秦末以来连连战乱,全国人口急剧减少,一些大城市人口仅及秦时的十分之二三,一个县人口能达到五千户就是能可以让皇帝都赞叹不己的人口大县。到处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物资极端缺乏,.宰相出门马车找不到四匹同色的马匹。
更为严重的是异姓诸侯王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刘邦不得不封韩信彭越等8个诸侯王。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原来春秋战国的封建分封制度被彻底废除,取代的是由君主直接统治的郡县制.但是,汉取代秦后,由于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争取同盟军,作为一种手段,不得不对手握兵权的将领进行分封,于是,汉处,在郡县制同时保留一大批如同春秋战国的封建分封制度的异姓诸侯王,异姓王拥有自己的土地军队。全国共有8个异姓王,143个诸侯。他们控制了超过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更糟糕的事情是异姓王忠心度很低,他们依然抱着春秋战国时代合纵联横的思维。忠君思想是后来的儒家兴起后才有。这些手握重兵的诸侯王对中央政权形成严重威胁。
刘邦登基不久,燕王  就起兵造反,虽然不久就平定,但从此以后刘邦对异姓王产生疑虑。
汉六年, 刘邦伪游云梦解决了楚王韩信。现在只有六个异姓王. 那么下一个该轮到谁了?
二、韩王信倒戈
韩王信是原战国时代韩襄王庶出孙子.他应该是姓韩名信,不过为了同另一个著名的淮阴侯(楚王)韩信区别,历史上他被称为韩王信。
在楚汉相争中,他站在汉王刘邦一边,在战争中立了不少功劳.为了笼络人心,在汉朝建国不得不封一些原六国贵族做为王侯, 由于韩王信是韩襄王后裔,被封为韩王,封地大致相当战国时代的韩国。
汉六年的春天(前201年), 刘邦认为韩王信封地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都是天下劲兵处,一有变故,对中央政府威胁太大,于是将韩王信封地调整到太原以北原赵国的地盘,同时也能守卫边疆,一举两得。尽管不情愿,但胳膊扭不过大腿,韩王信只能泱泱成行。
本来晋阳做为都城,但是韩王信却自告奋勇主动要求把都城前移到马邑(现山西朔州)
  这年秋天, 匈奴人来了,匈奴人领袖冒顿单于乘秋高马肥之际南下打草谷, 马邑首当其冲被匈奴大军包围。韩王信才发现打错算盘,此时匈奴已不是战国秦初那种抢一票就走人胡人小部落,现在匈奴已是一统北方大漠南北游牧帝国,城外黑压压一片骑兵大兵团,大概超过数十万人马。
 韩王信向中央发出紧急求援,同时为缓解攻势,韩王信同时派出使节到匈奴寻求和解.
皇帝立即命令发兵救援.将军周勃、樊等征集各郡国军队组织救援.但是, 韩王信派出使节到匈奴事情流传到刘邦耳中,他不能不起疑心.于是, 刘邦写了一封信给韩王信, 信中对他进行责备. 韩王信接到这封信后大为恐慌,知道皇帝已经猜疑他了, 韩王信知道刘邦对异姓诸侯王并不放心,也许另一个韩信的命运也要落到他头上,于是韩王信干脆倒戈投降匈奴,与匈奴结盟反汉,韩王信充当带路党带领匈奴人进攻太原.
   不知道刘邦得知韩王信反叛的消息是什么心情,是愤怒,还是高兴。反正迟早要解决韩王信问题,既然反叛,那正好把韩王信和匈奴人一锅端了。
不过刘邦倒没有轻敌,下令立即征集大军, 原来将军周勃的救援军变为平叛军。刚刚伪游云梦解决楚王韩信的刘邦匆忙赶到洛阳调集大军,他准备亲自出马,彻底解决韩王信问题。
匈奴围攻韩王信是在高祖六年秋天,汉军大举出动是在高祖七年冬天。看来刘邦是有意见死不救,想借刀杀人,借匈奴人的手做掉韩王信。没想到韩王信破罐破摔,索性投降匈奴,反过来咬汉朝一口,可谓偷鸡不成反赊一把米。但是,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关键是时间:与后来不同,秦始皇是把十月做为正月,汉初继承了秦代历法,这样一来,汉军出兵的七年冬天是和六年秋天是在同一年,相差只有几个月时间,这在古代可以算非常快的速度了。虽然刘邦一再处心积虑地想解决异姓王问题,但在这件事上并无搞阴谋之嫌。
   三、匈奴兴起
匈奴人从那来,最后到那去,这依然是个谜.尽管有人认为导致西周灭亡的犬戎、更早的山戎、猃允、薰粥都是匈奴的别称,但缺乏考古依据。
关于冒顿统一匈奴的经过,《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这样的一个故事:
冒顿是头曼单于太子,但是头曼单于喜欢宠爱的新阏氏(冒顿的后母)生的小儿子, 想废掉冒顿立少子, 就命令冒顿到月氏当人质。冒顿一到月氏,而头曼立即发兵攻打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偷了一匹好马连夜逃了回来。头曼欣赏冒顿的勇气,令让他统帅一万骑。冒顿发明一种称为鸣镝的响箭,用来作为信号弹,下令说:“鸣镝射向谁,所有人都要射向谁,有违反的立斩不赦。”
在平常打猎的,有不按照射鸣调度的,一律斩杀.。有一次,冒顿用鸣镝自射自己骑的好马,左右有人不敢射,冒顿立即将其斩杀。后来,冒顿用鸣镝射向自己的爱妻,左右有人惊恐,不敢射,冒顿又立即将其斩杀。  通过这样条件反射式训练,  冒顿知其左右都能令行禁止。于是,有一次, 冒顿跟从其父头曼单于打猎,冒顿突然用鸣镝射击头曼单于,冒顿的左右立即条件反射随鸣镝方向射杀头曼单..然后冒顿杀掉后母与小弟弟以及及不听话的大臣。冒顿自立为单于。这件事情发生在秦二世元年。
冒顿即位的时候,当时东胡非常强盛,听说冒顿杀父自立,派使者到冒顿讨要头曼的千里马。冒顿问手下人,手下人都说:“千里马是匈奴的宝马,不能给。”
冒顿说:“和大国邻居搞好关系怎能舍不得一匹马?”于是将千里马送交东胡。
东胡以为冒顿胆小害怕自己,有派使者到匈奴向要冒顿的宠妃。冒顿再次问左右,左右都大怒:“东胡欺人太甚, 冒顿的女人也敢要!应该向东胡宣战。”
冒顿说:“为大国邻居睦邻友好岂能在乎一个女人?”于是将宠妃送交东胡.。
东胡王愈益骄。东胡再度派使者到匈奴索要相邻的一块空闲土地。
冒顿问大臣,有的大臣说:“反正是一块无用的土地,不如给东胡做个人情。”
冒顿忽然翻脸,大怒说:“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能随便给别国!”
凡是说给土地大臣被一概斩杀。
冒顿上马,发布总动员对东胡发动突然袭击。东胡一向轻视冒顿,没有做防备。被冒顿打的措手不及,于是冒顿顺利地消灭了东胡。后来冒顿继续扩展,向西赶走了月氏,向南吞并楼烦﹑白羊河南王。以前秦朝大将蒙恬占的地盘全部落到匈奴手中。    从这个故事我们能读到什么?
一、        在冒顿之前,匈奴经常被东胡欺负,看来匈奴还是北方草原部落中不起眼的角色,起码比不上东胡、月氏,最多算个小三儿。
二、        据说秦始皇曾派蒙恬率30万大军北征匈奴,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但是,从上面2故事来看,当时的草原上的小三儿匈奴值得秦始皇给这么大的面子派30万大军讨伐吗?更强大的东胡、月氏倒是无辜的羔羊?当时河套地区在楼烦﹑白羊王手中,秦军想打匈奴也够不着啊。
透过历史的迷雾,我们试图对北方草原的兴衰历史做一个还原。
战国初年,活跃在燕、赵、秦北边草原上有很多游牧民族,他们被称为胡人,胡这个字可能是音译。其中最强盛的是三胡,即东胡、林胡、楼烦。他们经常跑到边境打家劫舍。当时中原各国军队都是步兵和车兵,机动受到限制,对这些骑着马来去无常的牧民烦不胜烦,于是修筑长城工事防范这些劫匪。后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建立自己的骑兵部队,于是赵国军队主动出击,北破林胡﹑楼烦。抢了不少地盘,设置云中﹑鴈门﹑代郡。后来燕国名将秦开大败东胡,东胡退却千余里。燕从造阳至襄平修筑长城,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防御胡人。
秦国西边是游牧民族义渠在活动,一度给秦国带来很大的麻烦。为稳定后方,秦昭王的宣太后不惜采用美人计,以身为饵,将义渠戎王骗到甘泉杀掉。秦国趁义渠群龙无首之际,大举征伐,终于攻灭义渠。义渠人一部分逃亡到茫茫草原深处,融入月氏等胡人部落。一部分被秦收编,逐步汉化。后来汉武帝时代丞相公孙贺、将军公孙敖就是义渠后人。
  昔日草原霸主有的被消灭,有的被消弱。草原上生态平衡被打破,客观上为新物种崛起扫平了道路。战国中期一个名为匈奴的部落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很快填补了空白。到了战国晚期,已经逐步做大,和燕、赵、秦三国都接壤。这个草原上的新物种同样给三国带来极大的烦恼。后来赵将李牧设伏大败匈奴,給匈奴人一个教训.匈奴很长时间不敢入赵边。
不过此时匈奴还只是北方草原各部之一,实力并不强,弱于东胡、月氏。草原上也是群雄并起。占据河套平原的是白羊以及实力大为消弱的昔日霸主楼烦。这情景大概类型铁木真统一前蒙古诸部。由于史料的缺乏,无法作出完整的描述。
秦始皇灭六国,四海归一. 秦始皇想起该关照关照边境的牧民兄弟了,于是派蒙恬率30万大军征讨这些胡人,面对秦帝国的这个庞然大物, 还处在一盘散沙状态的胡人可能也包括匈奴部落如鸟兽散纷纷向草原深处退去。秦军占据楼烦﹑白羊王盘据的河套地区(当时被称为河南地)不走了,扎下根了。实际上蒙恬30万大军主要任务倒不是打仗,而是移民河套和修筑长城的建筑工。由于秦军是步兵为主,当时河套地区还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秦军遇到的最大困难倒不是打仗,而是糟糕的后勤。大量的粮食要从后方运输,路上被运输民工消耗的粮食要占很大部分(率三十钟而致一石),这样低效的方式给百姓带来极大的负担。限于后勤和机动能力的限制,秦军也不可能深入大漠彻底追歼胡人,实际上秦军做过追击的尝试,最远追到阴山就追不动了。
胡人兄弟们打不过躲得起,蒙恬将军不用担心胡人再来骚扰,于是后面十年时间蒙恬将军主要工作是当包工头修筑长城,企图利用这一防御工事一劳永逸地将胡人阻挡在长城以外。30万劳动大军热火朝天地修筑长城,建筑材料是就地取材,当时的长城主要是用夯土堆成,现在我们印象中砖石结构八达岭为代表的长城实际是明朝修筑的边墙,蒙恬修筑的秦长城现在只残存一些土疙瘩。
但是粮食当地无法供应,就不行了,还得靠内地长途转运。这给农民兄弟造成极大的负担.,史书上说” 地固泽(咸)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踰河而北。是岂人觽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饟,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秦始皇死后二世即位杀掉蒙恬,北方防线逐渐松弛.就在这一年,匈奴部落太子冒顿弑父自立为单于。
再后来二世乱政,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六国旧贵族趁势反弹复国。原来蒙恬北方留守军队逃散,北方处于真空状态。原来被驱逐的楼烦﹑白羊王回归故土,再度占据河套草原。
就在中原鼎沸之际,草原深处冒顿单于趁这个难得的真空状态带领匈奴部落逐步做大做强,先后东灭东胡,西逐月氏,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部落,完成史诗般草原大一统工程。有史以来北方草原第一次被统一,北方原先分散互不相属的胡人部落统一了,原来的小三儿匈奴成为草原胡人各部共同的名字。
秦帝国灭亡后,楚汉相争,双方大打出手,谁也不管北方边境问题。此时,冒顿单于手伸向南边,征服了楼烦﹑白羊王,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河套地区落入冒顿手里。匈奴势力甚至伸沿到朝毶﹑肤施(延安)

四、攻击
  一接到韩王信的报警,将军周勃、樊哙、灌婴立即赶赴河北召集各郡国军队,以超常规的速度率领各郡国军队赴马邑救援,但是在中途传来韩王信投降匈奴反叛的消息,原来这支援军现在变为平叛军,汉军并没有改变作战计划,继续按原来进军路线深入代地向马邑攻击。此时,叛军已南下越过句注山向太原进攻。这样客观上形成了后来汉军南北夹击的大好形势。
 汉军由中央军和地方郡国军组成。中央军由驻扎在京城的南军和北军组成。这是汉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地方郡国军驻扎在各地,平时接受训练,维持本地治安,一有战事,由中央派人凭虎符调发,参加军事行动,汉代大规模军事行动,都少不了地方郡国军的参与。地方郡国军调发的原则是“近地调发”,使之“无远征之劳”
韩王信叛军一部匆忙向东企图堵住周勃军,但为时已晚,汉军已经从河北抄近路进入晋北代国境内向,汉军在葰人城(又作霍人,代州繁畤县界)同叛军展开激烈的战斗,经过激战,汉军收复葰人城,然后向西直捣马邑。由于叛军主力在晋阳,汉军毫不费力地收复马邑等城,然后,一部汉军继续向西追到云中,在武泉北大破与叛军联手的胡人骑兵,收复云中郡。汉军主力南下翻越句注山向晋阳城进发。与北线周勃军激战的同时,刘邦率领中央军进入山西向晋阳方向进攻. 汉军在铜鞮(现沁县境内)同韩王信主力展开会战, 韩王信大败,汉军斩杀叛军将领王喜。韩王信帅残部逃往晋阳城, 韩王信向冒顿谋求援。匈奴派左右贤王将万余骑与王黄等屯广武以南稳住阵脚韩王信. 韩王信与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立赵苗裔赵利为王,收集散兵决定坚守晋阳城
刘邦乘胜追击,兵临晋阳城下,此时, 北线周勃军已南下. 汉军形成南北夹击的大好形式.
在晋阳城下, 汉军与韩王信-匈奴联军展开大会战, 车骑将军灌婴率骑兵与战车部队出击,斩杀匈奴白题将,乘匈奴阵形混乱,汉军步兵主力出击,大败韩王信与匈奴联军,顺利收复晋阳,叛军损失惨重,由于北边已被堵住 ,东边是巍巍太行,叛军与匈奴骑兵只能向西逃窜。
  此时, 刘邦意识到匈奴人的存在,与匈奴主力发生大规模战争.但是对匈奴人的虚实是一无所知. 刘邦决定派出使者与匈奴接触,一方面施加外交上的压力,一方面了解匈奴的实际情况,探听虚实。听说冒顿在代地的上谷郡一带,于是,一批批使者从晋阳出发奔向北方.同时,汉军并没有闲着, 周勃等率汉军继续向西追击叛军残部. 汉军在离石追上叛军,再度大败叛军. 匈奴人再度出手帮助叛军败兵撤退到楼烦西北。
刘邦命令车骑将军灌婴受率领燕﹑赵﹑齐﹑梁﹑楚各郡国抽调的骑兵部队增援西线,汉军在楼烦西北的硰石再度击破匈奴人。
此时,出使匈奴的使者们也回来,汇报说冒顿那儿只有老弱和羸畜,可以出击。
刘邦大喜,立即命令大军出发进攻冒顿。但是久经沙场的刘邦的直觉感觉到有问题,于是他命足智多谋的刘敬再度出使匈奴。
此时,西线战场汉军顺利收复楼烦三城,追击败退的匈奴人达八十余里,匈奴军屡战屡败。汉军在西线战场上屡次击败匈奴的消息传了回来,刘邦最后的警惕也丧失了。既然匈奴人战斗力不过如此,也没有必要拖延时日,于是,刘邦从晋阳出发,调动大军北进。此时汉军总兵力达到32万,这是个很庞大的军队,几乎相当垓下决战时汉军的总兵力,看来刘邦还是很给匈奴人面子的。
20万汉军翻越句注山向北挺进,此时,西线的部队也已汇集,.此时,刘邦遇上了出使回来的刘敬, 刘敬说 :“两国相争,应该夸耀自己。现在我到匈奴那里只见到羸瘠老弱,这肯定是阴谋, 匈奴故意示弱,将精锐部队作为奇兵埋伏起来,。我认为不能鲁莽从事冒燃进军。”
正在兴头上的刘邦被泼一瓢凉水,不由大怒,” 你这齐国的小子以口舌得官,现在胡说八道想扰乱我的军心。”下令将刘敬关押在广武。
连连的胜利冲昏了刘邦的头脑,他变的如此鲁莽冲动。实际上这个错误和在楚汉战争中彭城之战、固陵之战中犯的错误如出一撤,看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实际上匈奴人使用的是草原游牧民族经常使用的来源于围捕猎物的诱敌深入的战术(曼古歹),从匈奴到蒙古这种战术屡式不爽。
兴高采烈的刘邦嫌步兵大部队实在太慢,于是扔下大部队,带上自己的卫队长汝阴侯夏侯婴率领灌婴部骑兵部队先行进攻,果然骑兵部队速度很快,汉军很快追击到平城(现山西大同),在平城南汉军追上匈奴,双方再度交战,象以往一样,匈奴兵一战即溃。汉军迅猛追击,越过平城向北追去。这时隐藏在某个角落里的冒顿单于笑了,猎物终于进了圈套,该收网了。
汉军刚刚越过平城到达旷野时,随着牛角号,原来羸瘠老弱一战即溃的匈奴兵不见了,起码十几倍于汉军兵力的成千上万铺天盖地的匈奴骑兵包抄过来。好在汉军都是久经征战的老兵,临危不乱,此时汉军后路已被狡猾的冒顿切断,刘邦只能向 北边的山地退去。毕竟刘邦也经历过楚汉战争的大风大浪,什么样的风险没经历过,起码刘邦跑路的工夫还是一流的。经过一番撕杀, 刘邦终于顺利转进到白登山。匈奴骑兵在山地无法展开,只能将白登山团团围住。
  
五、白登山
白登山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现在还有争议。有人认为白登山就是在大同东南的马铺山,从现在大同市区出发,不过十数分钟就可到达,山上还有一块清朝时候立的石碑。也有人认为白登山是再向东北15公里海拔2144米采凉山。
被围的汉军总兵力并不多,大约在5千到1万人。汉军由灌婴指挥的骑兵部队兵力为5千人,主要担任追击穿插任务,当年在垓下决战时,项羽乘夜暗率兵脱围,就是灌婴率领这5千骑兵部队穷追不舍,最终逼迫项羽在乌江自杀。考虑到皇帝亲征,兵力可能有所加强,就算翻一番也不过一万人。更多就不可能了,汉初经济凋零,连丞相也凑不齐拉马车四匹同色的马。经济上无法供养(当然也没有这个意识)更多的骑兵。大规模的骑兵兵团要到汉武帝时代才能出现。
此时,一路冒进的刘邦惊讶的发现如此之多的匈奴骑兵,最让汉军留下深刻印象的的匈奴人漫山遍野的马匹,西边的人都骑着白马,东边的人都骑着青马,北边的人都骑着黑马,南边的人都骑着赤马,这显然是冒顿的心理战术。据说匈奴人总兵力达40万人,这个天文数字般的兵力让刘邦近乎绝望,逃跑当然不可能了,只能乖乖地躲在山顶中。祸不单行的是气候严寒,一阵寒流袭来,气温急剧下降,大雪纷飞,汉军也没想到带充足的防寒衣物,甚至有的士兵手指冻掉了。
刘邦唯一的指望的外围的汉军来解围,但一天天过去,传说中的外围汉军毫无踪影,汉军的肚子一天天地变瘪了。粮食很快消耗完了,尽管还可以杀马填肚子,但毕竟不是办法。
不过此时山下的冒顿心情并不轻松,匈奴人总兵力当然没有40万,这个是冒顿吹牛。匈奴人总兵力只有10万左右,还要拿出一部分在外围阻援。冒顿迫切指望原来约好的代军王黄部和赵利部加入。但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叛军却了无音信。汉军后续部队周勃等部已逼近平城,,从总体态势来看,冒顿包围了刘邦的先头部队,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汉军后续部队由形成对冒顿的包围。冒顿也是忧心忡忡,他甚至想到更可怕的情形,代军王黄部和赵利是假投降,真实用意是引诱冒顿上钩。

六、四十万之谜
白登山战场冒顿总兵力究竟是多少? 《史记》中说是40万,《汉书》觉得这种说法不妥,改为三十万。其实这都是不可能的。
匈奴甚至包括蒙古的历代游牧民族都不可能这一个战场聚集40万大军。如果连成吉思汗都做不到的事情没有理由认为冒顿能做到。
 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总兵力为十来万人,这样,留下来经略中原的木华黎只有不到一万人蒙古军,只能可招降纳叛以伪军当主力经营中原。
努尔哈赤时代后金八旗军不过六万,后来加上蒙八旗,汉八旗也不超过二十万。
回过头来看匈奴,把后来汉匈战争中匈奴动用兵力列出来就知道这么回事
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十四万骑入朝毶﹑萧关…候骑至雍甘泉。
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匈奴军臣单于出动六万骑兵大举进攻上郡﹑云中…。
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汉于马邑设伏,单于贪马邑财物,以十万骑入武州塞。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单于率八万骑围汉军李陵部
汉武帝天汉四年(前97年),余吾水战役,单于以十万骑待水南,与贰师将军接战。
由上所述,后来汉匈战争匈奴最多也只能出动十来万兵力,特别是汉武帝时汉军深入大漠,匈奴面临生死存亡之际,理当集中兵力拼死一搏,但此时不要说拿出四十万大军,连半数二十万也凑不齐。我们只能得出结论,匈奴一次战役集中最大兵力也就十来万人。这和后来的蒙古等是一致的。没有理由认为冒顿为一次打草谷行动集中远远超过实力的四十万军队。
此时,匈奴人还没有彻底消灭月氏,还没有控制西域,掌握的人口还不是最盛。如果此时能出动四十万人,那么在匈奴人在控制西域达到最强盛之后,在作战中从来连四十万之半也没有出现过?
所以我推断白登山之战冒顿总兵力最多十来万人。
还有一件事作为佐证。吕太后执政时,冒顿单于写了一封污辱性书信,吕太后大怒,召集众臣商议,樊哙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后来季布反驳说:当年皇帝起兵三十万伐匈奴,结果在白登山被围,你樊哙不能解围,现在说十万众,横行匈奴,岂非胡说八道?
于是吕太后罢朝,遂不再议击匈奴事。
虽说有纵横家风范的季布驳倒了樊哙,但仔细一考察,季布从来没有和匈奴人打过交道,而樊哙多次在一线和匈奴人交手,樊哙虽说是老粗,口才不行,但他说的话应该更有价值。如当年匈奴人在白登山战场有四十万大军,樊哙断然不可能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但是,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史记》明明说四十万,为什么有这样的记载?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两军对阵,吹牛夸大己方兵力是常有的事。这样的例子历史多的是。
但是匈奴为什么会吹牛说是四十万,难道四十万这个数字有什么特殊意义?
这样追问下来,已经接近真相的。
在北方游牧民族中,四十这个数字确实有特殊意义。蒙古人就有这样的习俗,把四十做为一个极大数,说什么事物达到四十,相当说极多极多。
《元史》说“帝(成吉思汗)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这里的“灭国四十”也是虚数,形容灭国很多。
明末蒙古林丹汗派遣使臣到后金努尔哈赤自称"四十万蒙古之主",这也是林丹汗自我吹嘘之词。
匈奴人可能一样有这个习俗。这样就很好理解了,匈奴吹嘘四十万大军就相当汉人说百万大军,亿万人民之类情况。汉人不察,这也可以原谅,汉人毕竟是和匈奴初次接触,情报工作做的不到位,把匈奴吹嘘的虚数当做实数并记入史书。
原来是这么回事。

七、脱围:不解之谜
度过七天七夜的围困,护军中尉陈平想出一条奇计。于是一名使者偷偷地进入匈奴大营。
第二天一大早,果然奇计深效了,匈奴人的包围圈出现了一个缺口,刘邦过于紧张,想快速突围。夏侯婴冷静地及时制止了这种愚蠢的行为。为防范万一,所有的弩都拉满,弩上装两枝箭,箭头朝外,汉军从容不迫地从通过匈奴人包围圈缺口全身而退到平城。此时周勃、樊哙的大队人马也赶上来与刘邦会合。继续作战已毫无意义了,刘邦除留下樊哙留守代地之外,大军回师。
刘邦到了广武,想起被关押在这里的刘敬,急忙赦免了刘敬,见到刘敬,连忙想他道歉:"我不听你的忠言,以至被围困平城差点丧命。我已杀掉前面劝说我进攻的使者。"加封刘敬关内侯。
  刘邦的大度同三国时代袁绍杀田丰的故事对比一下还是很有意思的。
陈平的奇计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史记》陈平的传纪说,“其计密,世莫得闻。”
第二种,《史记.匈奴列传》说陈平派出使者拿出重金贿赂了阏氏(匈奴皇后),阏氏被糖衣炮弹击中,就对冒顿说:"两国君主不应该互相围困。今即使得到汉地,单于最终会水土不服无法久留。况且大汉的君主有神保佑,单于还是放过他吧。”英雄难过美人关,在MM的劝说下,加上叛军王黄、赵利期没有按约定与匈奴会师,怀疑他们有阴谋,冒顿下令撤围。
 第三种说法,东汉桓谭对此“秘计”进行推论认为:“陈平一定说汉朝有美女,容貌天下无双,现在已派人去取想进献给单于,单于见此美女一定宠爱,必然会疏远阏氏,不如乘美女未到,劝说单于为汉军解围,这样汉朝不会将美女送来。阏氏必然有嫉妒心,必然会采纳此说法。” 也就是说此计乃是通过挑拨单于阏氏的嫉妒之心来达到逃脱目的的离间计。在此基础上,有人更是添枝加叶地大加发挥,说陈平让画家画了一名美女,连夜派人从小道将美女图送给冒顿的阏氏,并且告诉她,汉朝皇帝被困在这里,想把汉朝的这位美女献给单于。阏氏害怕如此一来,自己便要失宠于单于,所以就劝服冒顿单于网开一面,放刘邦逃去。更有一些人说,陈平用数百个傀儡做成美女登城的样子,阏氏看见之后,怀疑是汉军献给单于的,惟恐夺了自己的宠幸,因此才为汉军解了围。
第一种说法是不可知论,暂且不提。
第二、三种说法看来是女人的枕头风起了作用。但是冒顿乃一代雄主,其人为篡位不惜杀父,为麻痹东胡不惜送爱妃,如下定决心消灭刘邦,岂能为一妇人所动?这种说法其实可信度很低。
 驱开历史的迷雾,真相究竟是什么?
 先看看战后的事情,脱险后,刘邦同刘敬有一番对话,刘邦咨询解决匈奴问题的办法,刘敬提出了和亲的解决方案,他的理由是
“陛下如果能把適长公主下嫁给单于,给予丰厚的嫁装,蛮夷必定喜欢,一定程度会把她立为阏氏,以后她生了儿子,由于匈奴人贪图汉朝的岁币,必定继位当单于。冒顿活着是汉朝的子婿。死了,外孙当了单于。岂闻外孙敢与祖父请抗衡吗?可以不通过战争使匈奴臣服”
于是刘邦欣然采纳着刘敬的策,派遣刘敬到匈奴和亲。同时以嫁妆为名给匈奴送钱送粮还有女人。
不过仔细分析刘敬和亲方案,发现理由实在是很牵强。且不说匈奴本就是蛮夷,并无孝道一说。即使是战国时代华夏各国联姻也不靠谱,如秦国历代皇后,太后很多来自楚国,如秦昭王之母宣太后就来自楚国,身为楚国外甥的秦昭王打起老楚可从没手软过。靠嫁个公主来驯服匈奴无异于痴人说梦,号称足智多谋的刘敬会这样傻吗?
唯一真实的事是汉朝每年要向匈奴送去丝绸、稻米及大量金钱等礼品。这使人想到实际上汉朝是在履行和匈奴达成的协议。
仔细一想,抛开种种荒诞的传说,所谓“陈平奇计”不就是和匈奴达成某种协议,也就是花钱买平安。可能陈平和阏氏接上头,然后牵线同冒顿谈判。这并不重要,关键是协议内容。当然这种协议能使冒顿满意但对汉朝来说是非常屈辱。
达成协议后,冒顿撤围放人是理所当然的。冒顿南下目标本来就是打一劫,绝无入主中原的打算,游牧民族对只能种庄稼不能牧马牧羊的土地是没有兴趣,后来的蒙古人也是这样的。既然刘邦已屈服提出协议,既然不打仗就能得到丰厚的经济利益,已达到目的,冒顿当然欣然撤围放人,当然冒顿没读过克劳塞维次的“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和孙子的论断,不过这道理他是懂的。要是灭了刘邦那就找不到买单的人,岂不做了亏本买卖。
所谓神秘的“陈平奇计”还有刘敬的和亲方案更象烟雾弹。毕竟贵为天子刘邦还需要一块遮羞布。
这和千年后李世民和突蕨人渭水之盟类似,史书用李世民单骑赴会的个人秀掩盖了“空府库以贿突蕨”的事实。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刘邦逃去以后完全可以不认帐,撕毁协议,当年刘邦多次对项羽这样干过。为何刘邦还要忍声吞气履行协议?
汉初凋零的经济实在无法支持下一场大规模战争。匈奴已不是战国时代的松散的部落,而是整合大漠南北资源强大的统一强权。这根本不是一两场战役就能解决。更何况同匈奴全面开战必须要组建自己的骑兵兵团,但是汉初凋零的经济无法支持这一天文数字的费用。
而且刘邦真正的对手是心怀异志的异姓王,而且刘邦后半生将在和异姓王斗争中度过。以上两点决定不可能刘邦撕毁协议。
“奇计”其实不奇,不过是块遮羞布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冒顿凭什么相信刘邦的话?难道他不怕刘邦赖帐?这样问下去很有意思
先看一下后面的事情,韩王信后来一直在匈奴避难,并在当地生子。后来代相陈豨叛乱,韩王信也起兵相应。刘邦再度亲征平叛。汉军平叛行动很顺利,汉十一年,汉军在参合围歼了韩王信,韩王信本人也被杀。在汉军平叛整个过程中,冒顿也未公开大规模干涉(私下人员、物资上支持是有的,但起码官方是没有公开支持),匈奴人对韩王信被杀连起码的外交上的表示也没有。如此顺利地平定陈豨叛乱和匈奴人不作为分不开,由此推断在白登山协议对此问题有过共识。
老奸巨滑的刘邦在纳贡的同时肯定会提出自己的要求,要求匈奴人不得入侵(这是理所当然),不得支持韩王信之类叛王,正好把韩王信问题作为筹码作为履约的保证。
从后来的史实来看,对于韩王信之类死活,冒顿并不放在心上,正好当作筹码以废物利用。后来韩王信被杀匈奴人不吭声也很好理解,

白登山协议规定的岁币或曰嫁妆是多少?史书上未记载。不过可以从汉武帝时狐鹿姑单于向汉朝写了一封信找到线索。
狐鹿姑单于信写道” 岁给遗我酒万石,稷米五千斛,杂缯万匹,它如故约,则边不相盗矣” 。尽管狐鹿姑单于此时(汉武帝时)提出这样的条件只能沦为笑柄,但是这封信透露的数字可能就是当年白登山下签定协议的内容。

八、后纪
尽管白登山之战汉军损失不大,但是最后关头失误 ,导致全盘皆输,只得签定城下之盟。更严重的是这场战役给汉军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匈奴大规模的骑兵兵团成为后来几代君主的梦魇。




一、异姓王问题
公元前220年,汉王刘邦在垓下彻底地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帝国,在诸王侯及将相的拥戴下,汉王刘邦即位,成为新兴的汉朝第一任皇帝.
但是,刘邦却没有多少喜悦,面对秦未以来连年战乱的破坏, 面对的是一个彻底的烂摊子。经过秦末以来连连战乱,全国人口急剧减少,一些大城市人口仅及秦时的十分之二三,一个县人口能达到五千户就是能可以让皇帝都赞叹不己的人口大县。到处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物资极端缺乏,.宰相出门马车找不到四匹同色的马匹。
更为严重的是异姓诸侯王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刘邦不得不封韩信彭越等8个诸侯王。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原来春秋战国的封建分封制度被彻底废除,取代的是由君主直接统治的郡县制.但是,汉取代秦后,由于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争取同盟军,作为一种手段,不得不对手握兵权的将领进行分封,于是,汉处,在郡县制同时保留一大批如同春秋战国的封建分封制度的异姓诸侯王,异姓王拥有自己的土地军队。全国共有8个异姓王,143个诸侯。他们控制了超过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更糟糕的事情是异姓王忠心度很低,他们依然抱着春秋战国时代合纵联横的思维。忠君思想是后来的儒家兴起后才有。这些手握重兵的诸侯王对中央政权形成严重威胁。
刘邦登基不久,燕王  就起兵造反,虽然不久就平定,但从此以后刘邦对异姓王产生疑虑。
汉六年, 刘邦伪游云梦解决了楚王韩信。现在只有六个异姓王. 那么下一个该轮到谁了?
二、韩王信倒戈
韩王信是原战国时代韩襄王庶出孙子.他应该是姓韩名信,不过为了同另一个著名的淮阴侯(楚王)韩信区别,历史上他被称为韩王信。
在楚汉相争中,他站在汉王刘邦一边,在战争中立了不少功劳.为了笼络人心,在汉朝建国不得不封一些原六国贵族做为王侯, 由于韩王信是韩襄王后裔,被封为韩王,封地大致相当战国时代的韩国。
汉六年的春天(前201年), 刘邦认为韩王信封地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都是天下劲兵处,一有变故,对中央政府威胁太大,于是将韩王信封地调整到太原以北原赵国的地盘,同时也能守卫边疆,一举两得。尽管不情愿,但胳膊扭不过大腿,韩王信只能泱泱成行。
本来晋阳做为都城,但是韩王信却自告奋勇主动要求把都城前移到马邑(现山西朔州)
  这年秋天, 匈奴人来了,匈奴人领袖冒顿单于乘秋高马肥之际南下打草谷, 马邑首当其冲被匈奴大军包围。韩王信才发现打错算盘,此时匈奴已不是战国秦初那种抢一票就走人胡人小部落,现在匈奴已是一统北方大漠南北游牧帝国,城外黑压压一片骑兵大兵团,大概超过数十万人马。
 韩王信向中央发出紧急求援,同时为缓解攻势,韩王信同时派出使节到匈奴寻求和解.
皇帝立即命令发兵救援.将军周勃、樊等征集各郡国军队组织救援.但是, 韩王信派出使节到匈奴事情流传到刘邦耳中,他不能不起疑心.于是, 刘邦写了一封信给韩王信, 信中对他进行责备. 韩王信接到这封信后大为恐慌,知道皇帝已经猜疑他了, 韩王信知道刘邦对异姓诸侯王并不放心,也许另一个韩信的命运也要落到他头上,于是韩王信干脆倒戈投降匈奴,与匈奴结盟反汉,韩王信充当带路党带领匈奴人进攻太原.
   不知道刘邦得知韩王信反叛的消息是什么心情,是愤怒,还是高兴。反正迟早要解决韩王信问题,既然反叛,那正好把韩王信和匈奴人一锅端了。
不过刘邦倒没有轻敌,下令立即征集大军, 原来将军周勃的救援军变为平叛军。刚刚伪游云梦解决楚王韩信的刘邦匆忙赶到洛阳调集大军,他准备亲自出马,彻底解决韩王信问题。
匈奴围攻韩王信是在高祖六年秋天,汉军大举出动是在高祖七年冬天。看来刘邦是有意见死不救,想借刀杀人,借匈奴人的手做掉韩王信。没想到韩王信破罐破摔,索性投降匈奴,反过来咬汉朝一口,可谓偷鸡不成反赊一把米。但是,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关键是时间:与后来不同,秦始皇是把十月做为正月,汉初继承了秦代历法,这样一来,汉军出兵的七年冬天是和六年秋天是在同一年,相差只有几个月时间,这在古代可以算非常快的速度了。虽然刘邦一再处心积虑地想解决异姓王问题,但在这件事上并无搞阴谋之嫌。
   三、匈奴兴起
匈奴人从那来,最后到那去,这依然是个谜.尽管有人认为导致西周灭亡的犬戎、更早的山戎、猃允、薰粥都是匈奴的别称,但缺乏考古依据。
关于冒顿统一匈奴的经过,《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这样的一个故事:
冒顿是头曼单于太子,但是头曼单于喜欢宠爱的新阏氏(冒顿的后母)生的小儿子, 想废掉冒顿立少子, 就命令冒顿到月氏当人质。冒顿一到月氏,而头曼立即发兵攻打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偷了一匹好马连夜逃了回来。头曼欣赏冒顿的勇气,令让他统帅一万骑。冒顿发明一种称为鸣镝的响箭,用来作为信号弹,下令说:“鸣镝射向谁,所有人都要射向谁,有违反的立斩不赦。”
在平常打猎的,有不按照射鸣调度的,一律斩杀.。有一次,冒顿用鸣镝自射自己骑的好马,左右有人不敢射,冒顿立即将其斩杀。后来,冒顿用鸣镝射向自己的爱妻,左右有人惊恐,不敢射,冒顿又立即将其斩杀。  通过这样条件反射式训练,  冒顿知其左右都能令行禁止。于是,有一次, 冒顿跟从其父头曼单于打猎,冒顿突然用鸣镝射击头曼单于,冒顿的左右立即条件反射随鸣镝方向射杀头曼单..然后冒顿杀掉后母与小弟弟以及及不听话的大臣。冒顿自立为单于。这件事情发生在秦二世元年。
冒顿即位的时候,当时东胡非常强盛,听说冒顿杀父自立,派使者到冒顿讨要头曼的千里马。冒顿问手下人,手下人都说:“千里马是匈奴的宝马,不能给。”
冒顿说:“和大国邻居搞好关系怎能舍不得一匹马?”于是将千里马送交东胡。
东胡以为冒顿胆小害怕自己,有派使者到匈奴向要冒顿的宠妃。冒顿再次问左右,左右都大怒:“东胡欺人太甚, 冒顿的女人也敢要!应该向东胡宣战。”
冒顿说:“为大国邻居睦邻友好岂能在乎一个女人?”于是将宠妃送交东胡.。
东胡王愈益骄。东胡再度派使者到匈奴索要相邻的一块空闲土地。
冒顿问大臣,有的大臣说:“反正是一块无用的土地,不如给东胡做个人情。”
冒顿忽然翻脸,大怒说:“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能随便给别国!”
凡是说给土地大臣被一概斩杀。
冒顿上马,发布总动员对东胡发动突然袭击。东胡一向轻视冒顿,没有做防备。被冒顿打的措手不及,于是冒顿顺利地消灭了东胡。后来冒顿继续扩展,向西赶走了月氏,向南吞并楼烦﹑白羊河南王。以前秦朝大将蒙恬占的地盘全部落到匈奴手中。    从这个故事我们能读到什么?
一、        在冒顿之前,匈奴经常被东胡欺负,看来匈奴还是北方草原部落中不起眼的角色,起码比不上东胡、月氏,最多算个小三儿。
二、        据说秦始皇曾派蒙恬率30万大军北征匈奴,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但是,从上面2故事来看,当时的草原上的小三儿匈奴值得秦始皇给这么大的面子派30万大军讨伐吗?更强大的东胡、月氏倒是无辜的羔羊?当时河套地区在楼烦﹑白羊王手中,秦军想打匈奴也够不着啊。
透过历史的迷雾,我们试图对北方草原的兴衰历史做一个还原。
战国初年,活跃在燕、赵、秦北边草原上有很多游牧民族,他们被称为胡人,胡这个字可能是音译。其中最强盛的是三胡,即东胡、林胡、楼烦。他们经常跑到边境打家劫舍。当时中原各国军队都是步兵和车兵,机动受到限制,对这些骑着马来去无常的牧民烦不胜烦,于是修筑长城工事防范这些劫匪。后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建立自己的骑兵部队,于是赵国军队主动出击,北破林胡﹑楼烦。抢了不少地盘,设置云中﹑鴈门﹑代郡。后来燕国名将秦开大败东胡,东胡退却千余里。燕从造阳至襄平修筑长城,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防御胡人。
秦国西边是游牧民族义渠在活动,一度给秦国带来很大的麻烦。为稳定后方,秦昭王的宣太后不惜采用美人计,以身为饵,将义渠戎王骗到甘泉杀掉。秦国趁义渠群龙无首之际,大举征伐,终于攻灭义渠。义渠人一部分逃亡到茫茫草原深处,融入月氏等胡人部落。一部分被秦收编,逐步汉化。后来汉武帝时代丞相公孙贺、将军公孙敖就是义渠后人。
  昔日草原霸主有的被消灭,有的被消弱。草原上生态平衡被打破,客观上为新物种崛起扫平了道路。战国中期一个名为匈奴的部落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很快填补了空白。到了战国晚期,已经逐步做大,和燕、赵、秦三国都接壤。这个草原上的新物种同样给三国带来极大的烦恼。后来赵将李牧设伏大败匈奴,給匈奴人一个教训.匈奴很长时间不敢入赵边。
不过此时匈奴还只是北方草原各部之一,实力并不强,弱于东胡、月氏。草原上也是群雄并起。占据河套平原的是白羊以及实力大为消弱的昔日霸主楼烦。这情景大概类型铁木真统一前蒙古诸部。由于史料的缺乏,无法作出完整的描述。
秦始皇灭六国,四海归一. 秦始皇想起该关照关照边境的牧民兄弟了,于是派蒙恬率30万大军征讨这些胡人,面对秦帝国的这个庞然大物, 还处在一盘散沙状态的胡人可能也包括匈奴部落如鸟兽散纷纷向草原深处退去。秦军占据楼烦﹑白羊王盘据的河套地区(当时被称为河南地)不走了,扎下根了。实际上蒙恬30万大军主要任务倒不是打仗,而是移民河套和修筑长城的建筑工。由于秦军是步兵为主,当时河套地区还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秦军遇到的最大困难倒不是打仗,而是糟糕的后勤。大量的粮食要从后方运输,路上被运输民工消耗的粮食要占很大部分(率三十钟而致一石),这样低效的方式给百姓带来极大的负担。限于后勤和机动能力的限制,秦军也不可能深入大漠彻底追歼胡人,实际上秦军做过追击的尝试,最远追到阴山就追不动了。
胡人兄弟们打不过躲得起,蒙恬将军不用担心胡人再来骚扰,于是后面十年时间蒙恬将军主要工作是当包工头修筑长城,企图利用这一防御工事一劳永逸地将胡人阻挡在长城以外。30万劳动大军热火朝天地修筑长城,建筑材料是就地取材,当时的长城主要是用夯土堆成,现在我们印象中砖石结构八达岭为代表的长城实际是明朝修筑的边墙,蒙恬修筑的秦长城现在只残存一些土疙瘩。
但是粮食当地无法供应,就不行了,还得靠内地长途转运。这给农民兄弟造成极大的负担.,史书上说” 地固泽(咸)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踰河而北。是岂人觽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饟,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秦始皇死后二世即位杀掉蒙恬,北方防线逐渐松弛.就在这一年,匈奴部落太子冒顿弑父自立为单于。
再后来二世乱政,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六国旧贵族趁势反弹复国。原来蒙恬北方留守军队逃散,北方处于真空状态。原来被驱逐的楼烦﹑白羊王回归故土,再度占据河套草原。
就在中原鼎沸之际,草原深处冒顿单于趁这个难得的真空状态带领匈奴部落逐步做大做强,先后东灭东胡,西逐月氏,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部落,完成史诗般草原大一统工程。有史以来北方草原第一次被统一,北方原先分散互不相属的胡人部落统一了,原来的小三儿匈奴成为草原胡人各部共同的名字。
秦帝国灭亡后,楚汉相争,双方大打出手,谁也不管北方边境问题。此时,冒顿单于手伸向南边,征服了楼烦﹑白羊王,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河套地区落入冒顿手里。匈奴势力甚至伸沿到朝毶﹑肤施(延安)

四、攻击
  一接到韩王信的报警,将军周勃、樊哙、灌婴立即赶赴河北召集各郡国军队,以超常规的速度率领各郡国军队赴马邑救援,但是在中途传来韩王信投降匈奴反叛的消息,原来这支援军现在变为平叛军,汉军并没有改变作战计划,继续按原来进军路线深入代地向马邑攻击。此时,叛军已南下越过句注山向太原进攻。这样客观上形成了后来汉军南北夹击的大好形势。
 汉军由中央军和地方郡国军组成。中央军由驻扎在京城的南军和北军组成。这是汉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地方郡国军驻扎在各地,平时接受训练,维持本地治安,一有战事,由中央派人凭虎符调发,参加军事行动,汉代大规模军事行动,都少不了地方郡国军的参与。地方郡国军调发的原则是“近地调发”,使之“无远征之劳”
韩王信叛军一部匆忙向东企图堵住周勃军,但为时已晚,汉军已经从河北抄近路进入晋北代国境内向,汉军在葰人城(又作霍人,代州繁畤县界)同叛军展开激烈的战斗,经过激战,汉军收复葰人城,然后向西直捣马邑。由于叛军主力在晋阳,汉军毫不费力地收复马邑等城,然后,一部汉军继续向西追到云中,在武泉北大破与叛军联手的胡人骑兵,收复云中郡。汉军主力南下翻越句注山向晋阳城进发。与北线周勃军激战的同时,刘邦率领中央军进入山西向晋阳方向进攻. 汉军在铜鞮(现沁县境内)同韩王信主力展开会战, 韩王信大败,汉军斩杀叛军将领王喜。韩王信帅残部逃往晋阳城, 韩王信向冒顿谋求援。匈奴派左右贤王将万余骑与王黄等屯广武以南稳住阵脚韩王信. 韩王信与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立赵苗裔赵利为王,收集散兵决定坚守晋阳城
刘邦乘胜追击,兵临晋阳城下,此时, 北线周勃军已南下. 汉军形成南北夹击的大好形式.
在晋阳城下, 汉军与韩王信-匈奴联军展开大会战, 车骑将军灌婴率骑兵与战车部队出击,斩杀匈奴白题将,乘匈奴阵形混乱,汉军步兵主力出击,大败韩王信与匈奴联军,顺利收复晋阳,叛军损失惨重,由于北边已被堵住 ,东边是巍巍太行,叛军与匈奴骑兵只能向西逃窜。
  此时, 刘邦意识到匈奴人的存在,与匈奴主力发生大规模战争.但是对匈奴人的虚实是一无所知. 刘邦决定派出使者与匈奴接触,一方面施加外交上的压力,一方面了解匈奴的实际情况,探听虚实。听说冒顿在代地的上谷郡一带,于是,一批批使者从晋阳出发奔向北方.同时,汉军并没有闲着, 周勃等率汉军继续向西追击叛军残部. 汉军在离石追上叛军,再度大败叛军. 匈奴人再度出手帮助叛军败兵撤退到楼烦西北。
刘邦命令车骑将军灌婴受率领燕﹑赵﹑齐﹑梁﹑楚各郡国抽调的骑兵部队增援西线,汉军在楼烦西北的硰石再度击破匈奴人。
此时,出使匈奴的使者们也回来,汇报说冒顿那儿只有老弱和羸畜,可以出击。
刘邦大喜,立即命令大军出发进攻冒顿。但是久经沙场的刘邦的直觉感觉到有问题,于是他命足智多谋的刘敬再度出使匈奴。
此时,西线战场汉军顺利收复楼烦三城,追击败退的匈奴人达八十余里,匈奴军屡战屡败。汉军在西线战场上屡次击败匈奴的消息传了回来,刘邦最后的警惕也丧失了。既然匈奴人战斗力不过如此,也没有必要拖延时日,于是,刘邦从晋阳出发,调动大军北进。此时汉军总兵力达到32万,这是个很庞大的军队,几乎相当垓下决战时汉军的总兵力,看来刘邦还是很给匈奴人面子的。
20万汉军翻越句注山向北挺进,此时,西线的部队也已汇集,.此时,刘邦遇上了出使回来的刘敬, 刘敬说 :“两国相争,应该夸耀自己。现在我到匈奴那里只见到羸瘠老弱,这肯定是阴谋, 匈奴故意示弱,将精锐部队作为奇兵埋伏起来,。我认为不能鲁莽从事冒燃进军。”
正在兴头上的刘邦被泼一瓢凉水,不由大怒,” 你这齐国的小子以口舌得官,现在胡说八道想扰乱我的军心。”下令将刘敬关押在广武。
连连的胜利冲昏了刘邦的头脑,他变的如此鲁莽冲动。实际上这个错误和在楚汉战争中彭城之战、固陵之战中犯的错误如出一撤,看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实际上匈奴人使用的是草原游牧民族经常使用的来源于围捕猎物的诱敌深入的战术(曼古歹),从匈奴到蒙古这种战术屡式不爽。
兴高采烈的刘邦嫌步兵大部队实在太慢,于是扔下大部队,带上自己的卫队长汝阴侯夏侯婴率领灌婴部骑兵部队先行进攻,果然骑兵部队速度很快,汉军很快追击到平城(现山西大同),在平城南汉军追上匈奴,双方再度交战,象以往一样,匈奴兵一战即溃。汉军迅猛追击,越过平城向北追去。这时隐藏在某个角落里的冒顿单于笑了,猎物终于进了圈套,该收网了。
汉军刚刚越过平城到达旷野时,随着牛角号,原来羸瘠老弱一战即溃的匈奴兵不见了,起码十几倍于汉军兵力的成千上万铺天盖地的匈奴骑兵包抄过来。好在汉军都是久经征战的老兵,临危不乱,此时汉军后路已被狡猾的冒顿切断,刘邦只能向 北边的山地退去。毕竟刘邦也经历过楚汉战争的大风大浪,什么样的风险没经历过,起码刘邦跑路的工夫还是一流的。经过一番撕杀, 刘邦终于顺利转进到白登山。匈奴骑兵在山地无法展开,只能将白登山团团围住。
  
五、白登山
白登山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现在还有争议。有人认为白登山就是在大同东南的马铺山,从现在大同市区出发,不过十数分钟就可到达,山上还有一块清朝时候立的石碑。也有人认为白登山是再向东北15公里海拔2144米采凉山。
被围的汉军总兵力并不多,大约在5千到1万人。汉军由灌婴指挥的骑兵部队兵力为5千人,主要担任追击穿插任务,当年在垓下决战时,项羽乘夜暗率兵脱围,就是灌婴率领这5千骑兵部队穷追不舍,最终逼迫项羽在乌江自杀。考虑到皇帝亲征,兵力可能有所加强,就算翻一番也不过一万人。更多就不可能了,汉初经济凋零,连丞相也凑不齐拉马车四匹同色的马。经济上无法供养(当然也没有这个意识)更多的骑兵。大规模的骑兵兵团要到汉武帝时代才能出现。
此时,一路冒进的刘邦惊讶的发现如此之多的匈奴骑兵,最让汉军留下深刻印象的的匈奴人漫山遍野的马匹,西边的人都骑着白马,东边的人都骑着青马,北边的人都骑着黑马,南边的人都骑着赤马,这显然是冒顿的心理战术。据说匈奴人总兵力达40万人,这个天文数字般的兵力让刘邦近乎绝望,逃跑当然不可能了,只能乖乖地躲在山顶中。祸不单行的是气候严寒,一阵寒流袭来,气温急剧下降,大雪纷飞,汉军也没想到带充足的防寒衣物,甚至有的士兵手指冻掉了。
刘邦唯一的指望的外围的汉军来解围,但一天天过去,传说中的外围汉军毫无踪影,汉军的肚子一天天地变瘪了。粮食很快消耗完了,尽管还可以杀马填肚子,但毕竟不是办法。
不过此时山下的冒顿心情并不轻松,匈奴人总兵力当然没有40万,这个是冒顿吹牛。匈奴人总兵力只有10万左右,还要拿出一部分在外围阻援。冒顿迫切指望原来约好的代军王黄部和赵利部加入。但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叛军却了无音信。汉军后续部队周勃等部已逼近平城,,从总体态势来看,冒顿包围了刘邦的先头部队,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汉军后续部队由形成对冒顿的包围。冒顿也是忧心忡忡,他甚至想到更可怕的情形,代军王黄部和赵利是假投降,真实用意是引诱冒顿上钩。

六、四十万之谜
白登山战场冒顿总兵力究竟是多少? 《史记》中说是40万,《汉书》觉得这种说法不妥,改为三十万。其实这都是不可能的。
匈奴甚至包括蒙古的历代游牧民族都不可能这一个战场聚集40万大军。如果连成吉思汗都做不到的事情没有理由认为冒顿能做到。
 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总兵力为十来万人,这样,留下来经略中原的木华黎只有不到一万人蒙古军,只能可招降纳叛以伪军当主力经营中原。
努尔哈赤时代后金八旗军不过六万,后来加上蒙八旗,汉八旗也不超过二十万。
回过头来看匈奴,把后来汉匈战争中匈奴动用兵力列出来就知道这么回事
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十四万骑入朝毶﹑萧关…候骑至雍甘泉。
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匈奴军臣单于出动六万骑兵大举进攻上郡﹑云中…。
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汉于马邑设伏,单于贪马邑财物,以十万骑入武州塞。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单于率八万骑围汉军李陵部
汉武帝天汉四年(前97年),余吾水战役,单于以十万骑待水南,与贰师将军接战。
由上所述,后来汉匈战争匈奴最多也只能出动十来万兵力,特别是汉武帝时汉军深入大漠,匈奴面临生死存亡之际,理当集中兵力拼死一搏,但此时不要说拿出四十万大军,连半数二十万也凑不齐。我们只能得出结论,匈奴一次战役集中最大兵力也就十来万人。这和后来的蒙古等是一致的。没有理由认为冒顿为一次打草谷行动集中远远超过实力的四十万军队。
此时,匈奴人还没有彻底消灭月氏,还没有控制西域,掌握的人口还不是最盛。如果此时能出动四十万人,那么在匈奴人在控制西域达到最强盛之后,在作战中从来连四十万之半也没有出现过?
所以我推断白登山之战冒顿总兵力最多十来万人。
还有一件事作为佐证。吕太后执政时,冒顿单于写了一封污辱性书信,吕太后大怒,召集众臣商议,樊哙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后来季布反驳说:当年皇帝起兵三十万伐匈奴,结果在白登山被围,你樊哙不能解围,现在说十万众,横行匈奴,岂非胡说八道?
于是吕太后罢朝,遂不再议击匈奴事。
虽说有纵横家风范的季布驳倒了樊哙,但仔细一考察,季布从来没有和匈奴人打过交道,而樊哙多次在一线和匈奴人交手,樊哙虽说是老粗,口才不行,但他说的话应该更有价值。如当年匈奴人在白登山战场有四十万大军,樊哙断然不可能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但是,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史记》明明说四十万,为什么有这样的记载?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两军对阵,吹牛夸大己方兵力是常有的事。这样的例子历史多的是。
但是匈奴为什么会吹牛说是四十万,难道四十万这个数字有什么特殊意义?
这样追问下来,已经接近真相的。
在北方游牧民族中,四十这个数字确实有特殊意义。蒙古人就有这样的习俗,把四十做为一个极大数,说什么事物达到四十,相当说极多极多。
《元史》说“帝(成吉思汗)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这里的“灭国四十”也是虚数,形容灭国很多。
明末蒙古林丹汗派遣使臣到后金努尔哈赤自称"四十万蒙古之主",这也是林丹汗自我吹嘘之词。
匈奴人可能一样有这个习俗。这样就很好理解了,匈奴吹嘘四十万大军就相当汉人说百万大军,亿万人民之类情况。汉人不察,这也可以原谅,汉人毕竟是和匈奴初次接触,情报工作做的不到位,把匈奴吹嘘的虚数当做实数并记入史书。
原来是这么回事。

七、脱围:不解之谜
度过七天七夜的围困,护军中尉陈平想出一条奇计。于是一名使者偷偷地进入匈奴大营。
第二天一大早,果然奇计深效了,匈奴人的包围圈出现了一个缺口,刘邦过于紧张,想快速突围。夏侯婴冷静地及时制止了这种愚蠢的行为。为防范万一,所有的弩都拉满,弩上装两枝箭,箭头朝外,汉军从容不迫地从通过匈奴人包围圈缺口全身而退到平城。此时周勃、樊哙的大队人马也赶上来与刘邦会合。继续作战已毫无意义了,刘邦除留下樊哙留守代地之外,大军回师。
刘邦到了广武,想起被关押在这里的刘敬,急忙赦免了刘敬,见到刘敬,连忙想他道歉:"我不听你的忠言,以至被围困平城差点丧命。我已杀掉前面劝说我进攻的使者。"加封刘敬关内侯。
  刘邦的大度同三国时代袁绍杀田丰的故事对比一下还是很有意思的。
陈平的奇计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史记》陈平的传纪说,“其计密,世莫得闻。”
第二种,《史记.匈奴列传》说陈平派出使者拿出重金贿赂了阏氏(匈奴皇后),阏氏被糖衣炮弹击中,就对冒顿说:"两国君主不应该互相围困。今即使得到汉地,单于最终会水土不服无法久留。况且大汉的君主有神保佑,单于还是放过他吧。”英雄难过美人关,在MM的劝说下,加上叛军王黄、赵利期没有按约定与匈奴会师,怀疑他们有阴谋,冒顿下令撤围。
 第三种说法,东汉桓谭对此“秘计”进行推论认为:“陈平一定说汉朝有美女,容貌天下无双,现在已派人去取想进献给单于,单于见此美女一定宠爱,必然会疏远阏氏,不如乘美女未到,劝说单于为汉军解围,这样汉朝不会将美女送来。阏氏必然有嫉妒心,必然会采纳此说法。” 也就是说此计乃是通过挑拨单于阏氏的嫉妒之心来达到逃脱目的的离间计。在此基础上,有人更是添枝加叶地大加发挥,说陈平让画家画了一名美女,连夜派人从小道将美女图送给冒顿的阏氏,并且告诉她,汉朝皇帝被困在这里,想把汉朝的这位美女献给单于。阏氏害怕如此一来,自己便要失宠于单于,所以就劝服冒顿单于网开一面,放刘邦逃去。更有一些人说,陈平用数百个傀儡做成美女登城的样子,阏氏看见之后,怀疑是汉军献给单于的,惟恐夺了自己的宠幸,因此才为汉军解了围。
第一种说法是不可知论,暂且不提。
第二、三种说法看来是女人的枕头风起了作用。但是冒顿乃一代雄主,其人为篡位不惜杀父,为麻痹东胡不惜送爱妃,如下定决心消灭刘邦,岂能为一妇人所动?这种说法其实可信度很低。
 驱开历史的迷雾,真相究竟是什么?
 先看看战后的事情,脱险后,刘邦同刘敬有一番对话,刘邦咨询解决匈奴问题的办法,刘敬提出了和亲的解决方案,他的理由是
“陛下如果能把適长公主下嫁给单于,给予丰厚的嫁装,蛮夷必定喜欢,一定程度会把她立为阏氏,以后她生了儿子,由于匈奴人贪图汉朝的岁币,必定继位当单于。冒顿活着是汉朝的子婿。死了,外孙当了单于。岂闻外孙敢与祖父请抗衡吗?可以不通过战争使匈奴臣服”
于是刘邦欣然采纳着刘敬的策,派遣刘敬到匈奴和亲。同时以嫁妆为名给匈奴送钱送粮还有女人。
不过仔细分析刘敬和亲方案,发现理由实在是很牵强。且不说匈奴本就是蛮夷,并无孝道一说。即使是战国时代华夏各国联姻也不靠谱,如秦国历代皇后,太后很多来自楚国,如秦昭王之母宣太后就来自楚国,身为楚国外甥的秦昭王打起老楚可从没手软过。靠嫁个公主来驯服匈奴无异于痴人说梦,号称足智多谋的刘敬会这样傻吗?
唯一真实的事是汉朝每年要向匈奴送去丝绸、稻米及大量金钱等礼品。这使人想到实际上汉朝是在履行和匈奴达成的协议。
仔细一想,抛开种种荒诞的传说,所谓“陈平奇计”不就是和匈奴达成某种协议,也就是花钱买平安。可能陈平和阏氏接上头,然后牵线同冒顿谈判。这并不重要,关键是协议内容。当然这种协议能使冒顿满意但对汉朝来说是非常屈辱。
达成协议后,冒顿撤围放人是理所当然的。冒顿南下目标本来就是打一劫,绝无入主中原的打算,游牧民族对只能种庄稼不能牧马牧羊的土地是没有兴趣,后来的蒙古人也是这样的。既然刘邦已屈服提出协议,既然不打仗就能得到丰厚的经济利益,已达到目的,冒顿当然欣然撤围放人,当然冒顿没读过克劳塞维次的“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和孙子的论断,不过这道理他是懂的。要是灭了刘邦那就找不到买单的人,岂不做了亏本买卖。
所谓神秘的“陈平奇计”还有刘敬的和亲方案更象烟雾弹。毕竟贵为天子刘邦还需要一块遮羞布。
这和千年后李世民和突蕨人渭水之盟类似,史书用李世民单骑赴会的个人秀掩盖了“空府库以贿突蕨”的事实。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刘邦逃去以后完全可以不认帐,撕毁协议,当年刘邦多次对项羽这样干过。为何刘邦还要忍声吞气履行协议?
汉初凋零的经济实在无法支持下一场大规模战争。匈奴已不是战国时代的松散的部落,而是整合大漠南北资源强大的统一强权。这根本不是一两场战役就能解决。更何况同匈奴全面开战必须要组建自己的骑兵兵团,但是汉初凋零的经济无法支持这一天文数字的费用。
而且刘邦真正的对手是心怀异志的异姓王,而且刘邦后半生将在和异姓王斗争中度过。以上两点决定不可能刘邦撕毁协议。
“奇计”其实不奇,不过是块遮羞布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冒顿凭什么相信刘邦的话?难道他不怕刘邦赖帐?这样问下去很有意思
先看一下后面的事情,韩王信后来一直在匈奴避难,并在当地生子。后来代相陈豨叛乱,韩王信也起兵相应。刘邦再度亲征平叛。汉军平叛行动很顺利,汉十一年,汉军在参合围歼了韩王信,韩王信本人也被杀。在汉军平叛整个过程中,冒顿也未公开大规模干涉(私下人员、物资上支持是有的,但起码官方是没有公开支持),匈奴人对韩王信被杀连起码的外交上的表示也没有。如此顺利地平定陈豨叛乱和匈奴人不作为分不开,由此推断在白登山协议对此问题有过共识。
老奸巨滑的刘邦在纳贡的同时肯定会提出自己的要求,要求匈奴人不得入侵(这是理所当然),不得支持韩王信之类叛王,正好把韩王信问题作为筹码作为履约的保证。
从后来的史实来看,对于韩王信之类死活,冒顿并不放在心上,正好当作筹码以废物利用。后来韩王信被杀匈奴人不吭声也很好理解,

白登山协议规定的岁币或曰嫁妆是多少?史书上未记载。不过可以从汉武帝时狐鹿姑单于向汉朝写了一封信找到线索。
狐鹿姑单于信写道” 岁给遗我酒万石,稷米五千斛,杂缯万匹,它如故约,则边不相盗矣” 。尽管狐鹿姑单于此时(汉武帝时)提出这样的条件只能沦为笑柄,但是这封信透露的数字可能就是当年白登山下签定协议的内容。

八、后纪
尽管白登山之战汉军损失不大,但是最后关头失误 ,导致全盘皆输,只得签定城下之盟。更严重的是这场战役给汉军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匈奴大规模的骑兵兵团成为后来几代君主的梦魇。



楼主原创?写的精彩!
匈奴一直是汉的大敌,直到五单于并立威胁才彻底解除。


岁币的解释可信度很高啊,比以往的枕头风更有说服力

比较巧的是,面对北方统一强大的草原帝国,汉、唐、宋在早期都有类似的屈辱纳贡的经历。
为嘛汉唐能知耻而后勇,韬光养晦呕心尝胆,后来一雪前耻,最终也未亡于外族;
而宋却真是应了苏洵《六国论》中“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据说宋是封建王朝最富的朝代啊,综合国力应该不弱于汉唐吧,咋雄起不了呢?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无法转化为强大的军事实力么?还是朝廷和皇帝太懦弱了?

岁币的解释可信度很高啊,比以往的枕头风更有说服力

比较巧的是,面对北方统一强大的草原帝国,汉、唐、宋在早期都有类似的屈辱纳贡的经历。
为嘛汉唐能知耻而后勇,韬光养晦呕心尝胆,后来一雪前耻,最终也未亡于外族;
而宋却真是应了苏洵《六国论》中“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据说宋是封建王朝最富的朝代啊,综合国力应该不弱于汉唐吧,咋雄起不了呢?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无法转化为强大的军事实力么?还是朝廷和皇帝太懦弱了?
遇小乔流水 发表于 2013-3-1 19:57
岁币的解释可信度很高啊,比以往的枕头风更有说服力

比较巧的是,面对北方统一强大的草原帝国,汉 ...
北宋缺将,南宋缺相。

有经济实力的时候无法转化为军事实力,有能力进行转化的时候又丧失了经济基础,悲剧啊
遇小乔流水 发表于 2013-3-1 19:57
岁币的解释可信度很高啊,比以往的枕头风更有说服力

比较巧的是,面对北方统一强大的草原帝国,汉 ...
当然主要还是石敬瑭那个龟儿子葬送了大宋的前程
古猛龙 发表于 2013-3-1 21:01
当然主要还是石敬瑭那个龟儿子葬送了大宋的前程
个人感觉大宋还是自己问题大些,外因并非不可克服,太宗太让人失望了
古猛龙 发表于 2013-3-1 21:01
当然主要还是石敬瑭那个龟儿子葬送了大宋的前程
这样说明太祖就是神了,这种说法明显的是怨天怨地怨空气 怨完苏修怨美帝
古猛龙 发表于 2013-3-1 21:01
当然主要还是石敬瑭那个龟儿子葬送了大宋的前程
个人观点:宋朝的问题,石敬瑭占2成、党争占2成、宋太宗占6成!!!!
古猛龙 发表于 2013-3-1 21:01
当然主要还是石敬瑭那个龟儿子葬送了大宋的前程
这个严格的讲要追溯到唐 河北之地自唐肃宗起就一直属于强藩 后又遇契丹崛起 宋朝能收回真定大名一线也算不错了
实际上唐军事和民族政策为后世埋下无尽的祸端
爱无限 发表于 2013-3-2 22:24
实际上唐军事和民族政策为后世埋下无尽的祸端
自己是草包就不要怪前人了


文章中关于匈奴兵力的考证是有问题的。
1、罗列汉文帝以及此后的匈奴出兵数量,只能证明汉文帝以及此后匈奴的出兵数量,并不能以此来证明冒顿时期的兵力。
2、从卫青、霍去病的交战记录来看,当时匈奴单于本身大概有兵力5万左右,其左右贤王至少也有3、4万,左右谷蠡王至少2、3万,还有其他一些小酋长,这样看来匈奴本身的兵力大概有20万,再加上其他附庸民族,40万并非不可能。
3、冒顿那次可不是一次普通的打草谷,那是故意引诱汉军主力深入后打算一举围歼的战役。

文章中关于匈奴兵力的考证是有问题的。
1、罗列汉文帝以及此后的匈奴出兵数量,只能证明汉文帝以及此后匈奴的出兵数量,并不能以此来证明冒顿时期的兵力。
2、从卫青、霍去病的交战记录来看,当时匈奴单于本身大概有兵力5万左右,其左右贤王至少也有3、4万,左右谷蠡王至少2、3万,还有其他一些小酋长,这样看来匈奴本身的兵力大概有20万,再加上其他附庸民族,40万并非不可能。
3、冒顿那次可不是一次普通的打草谷,那是故意引诱汉军主力深入后打算一举围歼的战役。
有子孙后代为自己雪耻,刘邦肯定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