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之间将很可能因为中国的反导部署而出现“胜负难分”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4:57:03
引言
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作为导弹防御系统的一部分,具有其明确的技术特点及局限性;且其部署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深远的战略影响。本文对以上特点进行了分别的论述,并以此为基础,针对该系统任务的主流认识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得出了如下结论:【1】其作战目的局限于中远程弹道导弹攻击; 【2】中印之间将很可能因为中国的反导部署而出现“胜负难分”的攻防军备竞赛 。【3】该系统对于对应其他情景几乎毫无意义。【4】若只进行研发而不部署,固然可以减少国际上的负面反应,却又可能引发一系列其它问题


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技术与任务分析
系统构成
从概念上看,陆基中段反导拦截系统是一种着眼于在来袭弹道导弹飞行中段实施拦截的陆基防御体系。根据已知的信息,本文认为中国部署的将首先是一个使用“动能杀伤”原理的系统。如果认为中美的同类系统在组成部分这个层面上相同,则可以推断出中方的系统也包含4个部分。他们分别是陆基拦截弹(GBI)、大型雷达站(X波段以及其他预警雷达)、天基监视跟踪系统(用于导弹预警与目标识别的光学卫星)、指管通情/作战管理系统(以及相应的通讯网络)。本文的基本方法是采用已知的美国资料,通过类比的方法来得出我国未来中段反导的粗略图景。一个最直接的数据就是拦截器数量问题,回答“需要多少拦截器”可以直观地划定问题的规模。根据美国在世纪之交的估算,拥有全面的传感器网络,反导拦截弹(当时在美国仍被称为NMD)的数量将是来袭真弹头数量的4—5倍,而这些真弹头将伴随着其自身数量2—3倍的高级诱饵(假弹头)。本文中的讨论将基于同样的想定,认为中国未来的反导系统将具备同样的拦截能力;本文同时认定:在敌方不装备假弹头的条件下,拦截弹至少也必须是来袭真弹头数量的2倍。
作战流程
本文根据已知的美国中段反导系统资料,对中国类似系统的作战流程估计如下:敌弹道导弹发射后,被导弹预警卫星上的传感器探测到,并在其助推段(火箭发动机仍在工作)进行跟踪,完成粗略的弹道解算以确定弹头落点与大略弹道信息。如果被判定为有威胁目标,大型远程预警雷达将接手跟踪的任务,特别是在助推段结束后,雷达跟踪将较准确地确定来袭弹弹道,此时拦截弹的发射诸元将可以开始装定,一个(初步但是已经足够的)“作战方案”已经形成——包括了拦截弹发射时间、瞄准的空间区域等信息。X波段雷达将对目标进行精细成像,区分真假弹头以及各种诱饵、突防装置。X波段雷达的成像/分辨结论将通过数据链交给拦截弹,即使此时拦截弹已经发射。如果部署了较高级的天基监视跟踪系统,来自卫星的红外信号将也可以参与来袭弹头的成像/分辨。依赖这一系列信息,拦截器被成功送入预定的作战区域后,将使用自带的传感器进一步区分真假目标,并在“寻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身的轨道,直到与目标相撞,依靠巨大的动能摧毁目标弹头。如果没有实现摧毁,后续的拦截器将会继续这个作战流程。详尽的作战时间表受多种因素制约,目前较难确定。但是可以估计:面对5000km射程的中远程导弹,中段反导的拦截窗口大约在十几分钟左右;面对上万公里的洲际导弹,拦截窗口约为20分钟左右。下面将对上述流程中涉及的4个系统组件分别展开论述。
具体分析:系统特点及局限
陆基拦截弹这个组件包括了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大气层外动能杀伤拦截器(EKV),两者都为中段反导系统设下了有限的任务范围。固体火箭助推器的性能决定了要实施助推段拦截,拦截弹必须部署到离敌发射场相当近的位置去;考虑到对方总可以不断退入纵深,强求GBI实施助推段拦截任务是不合理的。中美两国弹道导弹威胁评估中重要的差别是中国周边短中长射程范围内都有国家具备打击能力,而美国本土只在洲际射程上面对弹道导弹威胁(不考虑从海上平台发射短程弹道导弹的情况)。这个差别使得中国GBI拥有某种程度上的上升段拦截能力,但是考虑助推段结束后各种突防装置与诱饵都开始释放,除了多提供几次拦截机会外,上升段拦截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中段反导”的作战环境。EKV方面,由于采用红外引导头,故存在一个最低拦截高度的问题;根据目前“外大气层”的表述,设定EKV(即整个中段反导系统)的最低拦截高度是100千米(km)。所以,本文中的反导系统将约束于“中段”、“动能碰撞杀伤”、“ 大气层外”这几个概念之内,GBI所用的助推器在讨论中定为可以井下、公路机动两种方式部署,且性能约等于美国OBV助推器的一种高可靠性固体火箭。
显而易见,各类作战飞机、巡航导弹都不能成为陆基中段反导系统的目标。短程弹道导弹由于无法达到作战高度,也应由战术/末段拦截武器系统来处理。就核武器来说,除了上述方式(核航弹、核巡航导弹、短程核弹道导弹),还有使用“秘密引入”(或“预先放置”)的方法来投送。这种类似特战/恐怖分子的投送方式,也不是中段反导系统的任务范围。所以,从各种平台发射的中远程乃至洲际弹道导弹才是中国反导的作战目标。另一方面,美国的“常规快速全球打击”项目——使用常规载荷的远程弹道导弹——同样不能成为防御的目标。目前,美国进行中的研发项目有空军的“常规打击导弹”与陆军的“先进超高音速武器”,它们都是使用远程弹道导弹来投送具备精确打击能力的多功能常规弹头。但是,由于助推段结束后,常规弹头——例如超高音速技术验证载具HTV——将很快进入一个类似“滑翔”的飞行轨道;它们将在大气上层来回进出,而就已知数据来看,其飞行高度将无法满足大气层外动能杀伤拦截器的要求。除了“不到最低拦截高度”这个问题,HTV类型的常规快速全球打击武器具备有机动能力,很可能超越EKV自身的机动能力而使得拦截无法进行。
作为一个作战系统,反导防御中的GBI子系统还需要若干台大型雷达站。远程预警雷达负责跟踪、监视并向X波段雷达提供初始导弹来袭方位,后者则可以通过精确成像来分辨目标弹头与诱饵。X波段雷达本身位置可以在反导拦截弹的固定阵地附近,也可以分离部署。就提高拦截环境感知来说,大量机动/小功率X波段雷达,搭配若干大型固定X波段雷达(本文中设定的下限是4部可以实现全方向防御,如果针对一个单一威胁方向只需要一部),以及远程弹道导弹预警雷达(理想状态是X波段雷达能与预警雷达实现等数量搭配部署)。在最简雷达方案的情况下,面对来自一个邻国3000-5000km射程的弹道导弹威胁,只需要一部近距离部署的机动X波段雷达,一部大型固定X波段雷达,一部远程弹道导弹预警雷达(使用不超过两个阵面),就可以进行持续的跟踪监视与目标分辨,实现拦截。提高各类雷达的部署量,可以实现多角度跟踪,提高覆盖面积与跟踪时间,提高目标-诱饵分辨率,或是弥补雷达性能不足的缺陷。
天基监视跟踪系统包括用于导弹预警与目标识别的红外/可见光卫星。其中同步轨道的红外弹道导弹预警卫星向地基雷达站提供目标发射点数据,可以在来袭导弹的助推段保持跟踪并实现落点的解算;目前的同步气象卫星已经具备初步的预警能力,而面对中程导弹威胁,先进的高轨道天基预警能力并不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弹道导弹威胁属于中远程而不是洲际,完全依赖远程雷达的反导体系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考虑到我国目前缺乏远程预警雷达,发射红外预警卫星是有必要的)。当然,天基快速预警能力可以实现拦截作战的启动效率与拦截点的前推,确保多次拦截能力。类似地,使用高分辨率红外卫星跟踪监视敌方弹头可以有效地区分诱饵与目标,配合X波段雷达的工作。可见,天基红外传感器及其组成的星座对陆基中段反导拦截系统的作用是“锦上添花”式的。
相反地,一个高速畅通的指管通情/作战管理系统以及相应的通讯网络是国家反导系统的神经中枢。考虑到军用通讯网、传感器情报整合和指挥自动化一直是我国的建设投资重点,而现代战争条件下陆海空三军各种技术装备都需要一个有效的网络,完善一个能适应国家反导任务的信息架构应该是必经之路。所以本文认为要讨论中国的中段反导拦截系统,应该设定这个系统已经建成并能实现其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陆基机动)GBI以外的子系统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建设周期长且完成进度不易保密、通用适用性强、有支持拦截弹数量快速扩容的潜力。一,不管是卫星发射还是雷达站的修建,都是大型项目;不仅成本高、耗时长而且会被各国跟踪监视。也就是说,整个反导系统的“奠基”阶段将有较高的可见度,为敌方决策提供了一定的“预警时间”。二,在全军现代化的大潮下,这3个子系统是可以支持反导之外其他任务的,能实现多种功能。这点在先进的指管通情/作战管理系统上最为突出。三,一旦完工,所支持的GBI数量将有很大的灵活性;也就是说,拦截弹数量可以依照新任务需求增多。相比之下,固体助推器的生产就较易实现保密,让敌人不得不以“最坏情况”来进行规划。
http://bbs.9ifly.cn/thread-11264-1-1.html引言
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作为导弹防御系统的一部分,具有其明确的技术特点及局限性;且其部署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深远的战略影响。本文对以上特点进行了分别的论述,并以此为基础,针对该系统任务的主流认识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得出了如下结论:【1】其作战目的局限于中远程弹道导弹攻击; 【2】中印之间将很可能因为中国的反导部署而出现“胜负难分”的攻防军备竞赛 。【3】该系统对于对应其他情景几乎毫无意义。【4】若只进行研发而不部署,固然可以减少国际上的负面反应,却又可能引发一系列其它问题


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技术与任务分析
系统构成
从概念上看,陆基中段反导拦截系统是一种着眼于在来袭弹道导弹飞行中段实施拦截的陆基防御体系。根据已知的信息,本文认为中国部署的将首先是一个使用“动能杀伤”原理的系统。如果认为中美的同类系统在组成部分这个层面上相同,则可以推断出中方的系统也包含4个部分。他们分别是陆基拦截弹(GBI)、大型雷达站(X波段以及其他预警雷达)、天基监视跟踪系统(用于导弹预警与目标识别的光学卫星)、指管通情/作战管理系统(以及相应的通讯网络)。本文的基本方法是采用已知的美国资料,通过类比的方法来得出我国未来中段反导的粗略图景。一个最直接的数据就是拦截器数量问题,回答“需要多少拦截器”可以直观地划定问题的规模。根据美国在世纪之交的估算,拥有全面的传感器网络,反导拦截弹(当时在美国仍被称为NMD)的数量将是来袭真弹头数量的4—5倍,而这些真弹头将伴随着其自身数量2—3倍的高级诱饵(假弹头)。本文中的讨论将基于同样的想定,认为中国未来的反导系统将具备同样的拦截能力;本文同时认定:在敌方不装备假弹头的条件下,拦截弹至少也必须是来袭真弹头数量的2倍。
作战流程
本文根据已知的美国中段反导系统资料,对中国类似系统的作战流程估计如下:敌弹道导弹发射后,被导弹预警卫星上的传感器探测到,并在其助推段(火箭发动机仍在工作)进行跟踪,完成粗略的弹道解算以确定弹头落点与大略弹道信息。如果被判定为有威胁目标,大型远程预警雷达将接手跟踪的任务,特别是在助推段结束后,雷达跟踪将较准确地确定来袭弹弹道,此时拦截弹的发射诸元将可以开始装定,一个(初步但是已经足够的)“作战方案”已经形成——包括了拦截弹发射时间、瞄准的空间区域等信息。X波段雷达将对目标进行精细成像,区分真假弹头以及各种诱饵、突防装置。X波段雷达的成像/分辨结论将通过数据链交给拦截弹,即使此时拦截弹已经发射。如果部署了较高级的天基监视跟踪系统,来自卫星的红外信号将也可以参与来袭弹头的成像/分辨。依赖这一系列信息,拦截器被成功送入预定的作战区域后,将使用自带的传感器进一步区分真假目标,并在“寻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身的轨道,直到与目标相撞,依靠巨大的动能摧毁目标弹头。如果没有实现摧毁,后续的拦截器将会继续这个作战流程。详尽的作战时间表受多种因素制约,目前较难确定。但是可以估计:面对5000km射程的中远程导弹,中段反导的拦截窗口大约在十几分钟左右;面对上万公里的洲际导弹,拦截窗口约为20分钟左右。下面将对上述流程中涉及的4个系统组件分别展开论述。
具体分析:系统特点及局限
陆基拦截弹这个组件包括了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大气层外动能杀伤拦截器(EKV),两者都为中段反导系统设下了有限的任务范围。固体火箭助推器的性能决定了要实施助推段拦截,拦截弹必须部署到离敌发射场相当近的位置去;考虑到对方总可以不断退入纵深,强求GBI实施助推段拦截任务是不合理的。中美两国弹道导弹威胁评估中重要的差别是中国周边短中长射程范围内都有国家具备打击能力,而美国本土只在洲际射程上面对弹道导弹威胁(不考虑从海上平台发射短程弹道导弹的情况)。这个差别使得中国GBI拥有某种程度上的上升段拦截能力,但是考虑助推段结束后各种突防装置与诱饵都开始释放,除了多提供几次拦截机会外,上升段拦截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中段反导”的作战环境。EKV方面,由于采用红外引导头,故存在一个最低拦截高度的问题;根据目前“外大气层”的表述,设定EKV(即整个中段反导系统)的最低拦截高度是100千米(km)。所以,本文中的反导系统将约束于“中段”、“动能碰撞杀伤”、“ 大气层外”这几个概念之内,GBI所用的助推器在讨论中定为可以井下、公路机动两种方式部署,且性能约等于美国OBV助推器的一种高可靠性固体火箭。
显而易见,各类作战飞机、巡航导弹都不能成为陆基中段反导系统的目标。短程弹道导弹由于无法达到作战高度,也应由战术/末段拦截武器系统来处理。就核武器来说,除了上述方式(核航弹、核巡航导弹、短程核弹道导弹),还有使用“秘密引入”(或“预先放置”)的方法来投送。这种类似特战/恐怖分子的投送方式,也不是中段反导系统的任务范围。所以,从各种平台发射的中远程乃至洲际弹道导弹才是中国反导的作战目标。另一方面,美国的“常规快速全球打击”项目——使用常规载荷的远程弹道导弹——同样不能成为防御的目标。目前,美国进行中的研发项目有空军的“常规打击导弹”与陆军的“先进超高音速武器”,它们都是使用远程弹道导弹来投送具备精确打击能力的多功能常规弹头。但是,由于助推段结束后,常规弹头——例如超高音速技术验证载具HTV——将很快进入一个类似“滑翔”的飞行轨道;它们将在大气上层来回进出,而就已知数据来看,其飞行高度将无法满足大气层外动能杀伤拦截器的要求。除了“不到最低拦截高度”这个问题,HTV类型的常规快速全球打击武器具备有机动能力,很可能超越EKV自身的机动能力而使得拦截无法进行。
作为一个作战系统,反导防御中的GBI子系统还需要若干台大型雷达站。远程预警雷达负责跟踪、监视并向X波段雷达提供初始导弹来袭方位,后者则可以通过精确成像来分辨目标弹头与诱饵。X波段雷达本身位置可以在反导拦截弹的固定阵地附近,也可以分离部署。就提高拦截环境感知来说,大量机动/小功率X波段雷达,搭配若干大型固定X波段雷达(本文中设定的下限是4部可以实现全方向防御,如果针对一个单一威胁方向只需要一部),以及远程弹道导弹预警雷达(理想状态是X波段雷达能与预警雷达实现等数量搭配部署)。在最简雷达方案的情况下,面对来自一个邻国3000-5000km射程的弹道导弹威胁,只需要一部近距离部署的机动X波段雷达,一部大型固定X波段雷达,一部远程弹道导弹预警雷达(使用不超过两个阵面),就可以进行持续的跟踪监视与目标分辨,实现拦截。提高各类雷达的部署量,可以实现多角度跟踪,提高覆盖面积与跟踪时间,提高目标-诱饵分辨率,或是弥补雷达性能不足的缺陷。
天基监视跟踪系统包括用于导弹预警与目标识别的红外/可见光卫星。其中同步轨道的红外弹道导弹预警卫星向地基雷达站提供目标发射点数据,可以在来袭导弹的助推段保持跟踪并实现落点的解算;目前的同步气象卫星已经具备初步的预警能力,而面对中程导弹威胁,先进的高轨道天基预警能力并不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弹道导弹威胁属于中远程而不是洲际,完全依赖远程雷达的反导体系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考虑到我国目前缺乏远程预警雷达,发射红外预警卫星是有必要的)。当然,天基快速预警能力可以实现拦截作战的启动效率与拦截点的前推,确保多次拦截能力。类似地,使用高分辨率红外卫星跟踪监视敌方弹头可以有效地区分诱饵与目标,配合X波段雷达的工作。可见,天基红外传感器及其组成的星座对陆基中段反导拦截系统的作用是“锦上添花”式的。
相反地,一个高速畅通的指管通情/作战管理系统以及相应的通讯网络是国家反导系统的神经中枢。考虑到军用通讯网、传感器情报整合和指挥自动化一直是我国的建设投资重点,而现代战争条件下陆海空三军各种技术装备都需要一个有效的网络,完善一个能适应国家反导任务的信息架构应该是必经之路。所以本文认为要讨论中国的中段反导拦截系统,应该设定这个系统已经建成并能实现其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陆基机动)GBI以外的子系统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建设周期长且完成进度不易保密、通用适用性强、有支持拦截弹数量快速扩容的潜力。一,不管是卫星发射还是雷达站的修建,都是大型项目;不仅成本高、耗时长而且会被各国跟踪监视。也就是说,整个反导系统的“奠基”阶段将有较高的可见度,为敌方决策提供了一定的“预警时间”。二,在全军现代化的大潮下,这3个子系统是可以支持反导之外其他任务的,能实现多种功能。这点在先进的指管通情/作战管理系统上最为突出。三,一旦完工,所支持的GBI数量将有很大的灵活性;也就是说,拦截弹数量可以依照新任务需求增多。相比之下,固体助推器的生产就较易实现保密,让敌人不得不以“最坏情况”来进行规划。
http://bbs.9ifly.cn/thread-11264-1-1.html
核武器的对手是核武器,反导的对手也是反导,印度只有强奸,没有反导!


欢迎A3和兔子搞军备竞赛!
A3心比天高,好高骛远,总有一天会被拖死
兔子做的这个牌局,就怕阿三不跟啊
等cnmd预警网络部署到西藏,三哥只会发现他们的布朗运动导弹还在上升段就找不到了!
掌握一代核武器的核武原始国家天天喜欢跟白兔较劲,何必呢


中国部署了“反导系统”就“胜负难分”,难道现在中国没反导系统就必败?什么逻辑!

看来中国一直在追赶印度,上海还差好多年才能追上孟买。印度“反导系统”在火星。

中国部署了“反导系统”就“胜负难分”,难道现在中国没反导系统就必败?什么逻辑!

看来中国一直在追赶印度,上海还差好多年才能追上孟买。印度“反导系统”在火星。
那没部署反导的时候兔子就一直落后印度吧?
你这对原标题的改动是不是有点大?
原标题《浅谈中国反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