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渠门之战果然是京营出击扭转战局(证据链很完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28:48
广渠门之战中,能够为京营出击提供证据的主要有三个明方文献,分别是《崇祯长编》、《度支奏议》、《辽师入卫纪事》。

《崇祯长编》是最直接的证据:
“副总兵施弘谟、袁信报广渠门之捷”

施弘谟、袁信两位属京营,《崇祯长编》有这样的记载说明他们确实在广渠门之战中出击过,否则就连冒功也没有机会。
《度支奏议》的证据是广渠门之战后施弘谟、袁信及所率两营将士获得犒赏的记录:

“发御前银二万两,分犒两营将士,副将施洪谟、袁信各赏银五十两””

此条记录是崇祯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的,日期在广渠门战斗之后,跟京营广渠门出击获得战功完全吻合,遥相呼应。

《辽师入卫纪事》中具体记录了广渠门之战中京营如何及时出击才避免了关宁军的彻底崩盘:

“拥众直突东南角……不意承等徙阵南避,翻致奴众复回,径闯西面。一贼抡刀砍值公,适傍有材官袁升高以刀架隔,刃相对而折。公或免。时贼矢雨骤,公与余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得南面大兵复合,贼始却。”

此段史料先前的部分都是描写关宁军接敌不利,导致老袁本人都受到了攻击,而最后两句则描写了京营的出击:

“时贼矢雨骤,公与余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得南面大兵复合,贼始却。”

依据周文郁的叙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周文郁本人及袁崇焕已经被射成了刺猬,此时关宁军并没有退敌,好在“得南面大兵复合,贼始却”。

这个“南面大兵”就是京营,也就是在《度支奏议》中受到崇祯犒赏的“副将施洪谟、袁信”所率领的两营士兵。

周文郁这里虽然只有寥寥几个字,但叙述得非常准确,从地图上看非常清楚:




从字面上看,也很贴切。“得南面大兵复合,贼始却”其中的意思很明确,是获得了“南面大兵”的“复合”之后“贼”才开始退却的,“复合”在古文中是“联合”的意思,下面有例证,《战国策》中有“复合”的使用范例:

“齐、秦非复合也,必有繲重者矣。后合与繲重者,皆非赵之利也。”

所以“得南面大兵复合,贼始却”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意思是——得到南面大军的联合之后敌人才开始退却,或者——在跟南面大军联合作战之后敌人才开始退却。

既然是因为京营的出击才使得后金军退却,那京营自然在广渠门之战中获得首功,因此京营将领“副总兵施弘谟、袁信报广渠门之捷”便顺理成章,后来崇祯“发御前银二万两,分犒两营将士,副将施洪谟、袁信各赏银五十两”更是情理之中了。

在三个明方史料相互呼应、相互印证之后,当然可以确定广渠门之战中京营出击扭转战局的事实。

而在广渠门战斗结束之后,袁崇焕所率领的关宁军从广渠门退到了左安门前面,此时崇祯又要求京营再接再厉,继续为城外的关宁军作策应就更好理解了:

“随带战车出城,与督师袁崇焕据险犄角,靠城扎营,相机堵击。”

虽然崇祯还希望京营有所表现,不过可惜的是后金军并没有进攻左安门外的关宁军。

此外,关于京营广渠门之战中是从左安门出击有四点分析。

首先,左安门在南段城墙上,如果京营从这里出击,出城之后可以有很大的地方隐蔽列队,列队完毕之后再展开进攻,这样比较有胜算的把握,否则刚从城内鱼贯而出,还未列阵完毕就被冲乱,会让突袭作用大打折扣。

其次,在广渠门战斗结束之后,京营肯定要回到城中,进城就必须要开门,左安门距离广渠门战场很近,而离后金主力聚集的德胜门很远。所以,相对于广渠门及东段城墙上的其他门,左安门是既安全又便捷的地方。

第三,京营出击一旦从左安门出击切入战场,必然是从后金军的后面掩杀过来,这样对进攻非常有利,而广渠门所在的东段城墙上其他的门不具备这个条件。

第四,一般来说,京营出击之后,从哪道门出来,必然会从哪道门回去,因为出城时要开城门,此处的守城部队就必然要有准备(在瓮城上以及城门处都会有调整部署),如果回城走另外一道门,那另外一处的守城的部队又要准备,这完全没有必要。

基于以上四个分析,京营出击后应该还是走左安门回去。而在京营走左安门回去之后,袁军也想入城的话,那他们应该是跟在京营后面,等待京营入城后再申请由此门入城。

广渠门之战结束之后,袁军由广渠门转移到左安门外面,这也是从另外一个侧面印证了先前的分析,京营出击、入城应该都是走的左安门。

在整个事件完整的呈现出来之后,再谈一谈其他相关史料,就是《崇祯实录》和《李朝实录》。这两个史料上也有广渠门之战的相关记载,但是这两个史料跟先前那三个比起来,参考性弱了很多。

《崇祯实录》上的相关记载,许多细节都是抄《辽师入卫纪事》的,既然原版都有了,这个照抄的就显得没有必要了。《李朝实录》并非是明清双方的记载,其内容和明方的三个史料完全没有可比性。打个比方说,如果法庭上当事人自己提出了证言,却有人提出外国有个报道说不是这样的,所以就要推翻当事人的证言……估计整个法院的人都会石化了。广渠门之战中,能够为京营出击提供证据的主要有三个明方文献,分别是《崇祯长编》、《度支奏议》、《辽师入卫纪事》。

《崇祯长编》是最直接的证据:
“副总兵施弘谟、袁信报广渠门之捷”

施弘谟、袁信两位属京营,《崇祯长编》有这样的记载说明他们确实在广渠门之战中出击过,否则就连冒功也没有机会。
《度支奏议》的证据是广渠门之战后施弘谟、袁信及所率两营将士获得犒赏的记录:

“发御前银二万两,分犒两营将士,副将施洪谟、袁信各赏银五十两””

此条记录是崇祯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的,日期在广渠门战斗之后,跟京营广渠门出击获得战功完全吻合,遥相呼应。

《辽师入卫纪事》中具体记录了广渠门之战中京营如何及时出击才避免了关宁军的彻底崩盘:

“拥众直突东南角……不意承等徙阵南避,翻致奴众复回,径闯西面。一贼抡刀砍值公,适傍有材官袁升高以刀架隔,刃相对而折。公或免。时贼矢雨骤,公与余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得南面大兵复合,贼始却。”

此段史料先前的部分都是描写关宁军接敌不利,导致老袁本人都受到了攻击,而最后两句则描写了京营的出击:

“时贼矢雨骤,公与余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得南面大兵复合,贼始却。”

依据周文郁的叙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周文郁本人及袁崇焕已经被射成了刺猬,此时关宁军并没有退敌,好在“得南面大兵复合,贼始却”。

这个“南面大兵”就是京营,也就是在《度支奏议》中受到崇祯犒赏的“副将施洪谟、袁信”所率领的两营士兵。

周文郁这里虽然只有寥寥几个字,但叙述得非常准确,从地图上看非常清楚:




从字面上看,也很贴切。“得南面大兵复合,贼始却”其中的意思很明确,是获得了“南面大兵”的“复合”之后“贼”才开始退却的,“复合”在古文中是“联合”的意思,下面有例证,《战国策》中有“复合”的使用范例:

“齐、秦非复合也,必有繲重者矣。后合与繲重者,皆非赵之利也。”

所以“得南面大兵复合,贼始却”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意思是——得到南面大军的联合之后敌人才开始退却,或者——在跟南面大军联合作战之后敌人才开始退却。

既然是因为京营的出击才使得后金军退却,那京营自然在广渠门之战中获得首功,因此京营将领“副总兵施弘谟、袁信报广渠门之捷”便顺理成章,后来崇祯“发御前银二万两,分犒两营将士,副将施洪谟、袁信各赏银五十两”更是情理之中了。

在三个明方史料相互呼应、相互印证之后,当然可以确定广渠门之战中京营出击扭转战局的事实。

而在广渠门战斗结束之后,袁崇焕所率领的关宁军从广渠门退到了左安门前面,此时崇祯又要求京营再接再厉,继续为城外的关宁军作策应就更好理解了:

“随带战车出城,与督师袁崇焕据险犄角,靠城扎营,相机堵击。”

虽然崇祯还希望京营有所表现,不过可惜的是后金军并没有进攻左安门外的关宁军。

此外,关于京营广渠门之战中是从左安门出击有四点分析。

首先,左安门在南段城墙上,如果京营从这里出击,出城之后可以有很大的地方隐蔽列队,列队完毕之后再展开进攻,这样比较有胜算的把握,否则刚从城内鱼贯而出,还未列阵完毕就被冲乱,会让突袭作用大打折扣。

其次,在广渠门战斗结束之后,京营肯定要回到城中,进城就必须要开门,左安门距离广渠门战场很近,而离后金主力聚集的德胜门很远。所以,相对于广渠门及东段城墙上的其他门,左安门是既安全又便捷的地方。

第三,京营出击一旦从左安门出击切入战场,必然是从后金军的后面掩杀过来,这样对进攻非常有利,而广渠门所在的东段城墙上其他的门不具备这个条件。

第四,一般来说,京营出击之后,从哪道门出来,必然会从哪道门回去,因为出城时要开城门,此处的守城部队就必然要有准备(在瓮城上以及城门处都会有调整部署),如果回城走另外一道门,那另外一处的守城的部队又要准备,这完全没有必要。

基于以上四个分析,京营出击后应该还是走左安门回去。而在京营走左安门回去之后,袁军也想入城的话,那他们应该是跟在京营后面,等待京营入城后再申请由此门入城。

广渠门之战结束之后,袁军由广渠门转移到左安门外面,这也是从另外一个侧面印证了先前的分析,京营出击、入城应该都是走的左安门。

在整个事件完整的呈现出来之后,再谈一谈其他相关史料,就是《崇祯实录》和《李朝实录》。这两个史料上也有广渠门之战的相关记载,但是这两个史料跟先前那三个比起来,参考性弱了很多。

《崇祯实录》上的相关记载,许多细节都是抄《辽师入卫纪事》的,既然原版都有了,这个照抄的就显得没有必要了。《李朝实录》并非是明清双方的记载,其内容和明方的三个史料完全没有可比性。打个比方说,如果法庭上当事人自己提出了证言,却有人提出外国有个报道说不是这样的,所以就要推翻当事人的证言……估计整个法院的人都会石化了。
学习了……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