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维护空天安全,中国需要自己的反导“天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06:07

维护空天安全,中国需要自己的反导“天盾”
日期:2013-02-01 08:53:26 作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

陆基中段防御系统由拦截器、传感器和战斗管理系统组成,用来对敌方弹道导弹进行探测和跟踪,然后从地上或海上发射拦截器,在敌方系统的弹道导弹尚未到达本土之前,对其拦截并将其战斗部摧毁。CFP供图

  1月27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地基中段反导技术试验。同日,美国也试射了“地基中段防御”系统的拦截导弹。中美两国在地基中段反导试验上的意外“撞车”,引起了国际舆论的诸多遐想和猜测。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中段反导

  长期以来,地基中段反导就一直是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这与中段反导本身的特殊性有着直接关系。

  按照目前的反导作战理论,弹道导弹的飞行被划分为初始段、中段和末段三个阶段,针对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反导手段。而从反导作战的整体来看,中段反导具有较强的技、战术优势,主要体现在拦截效果和附带损伤两个方面。

  一是拦截效果方面,中段反导在拦截时间和拦截概率上都有较好的条件。由于弹道导弹的初始段时间很短,在预警时间不足和拦截范围有限的情况下,对大部分拦截手段来说,中段是当前对来袭弹道导弹的最早可拦截时段,也是实现尽早拦截的最佳时机。

  同时,弹道导弹处于中段飞行的时间要远远长于初始段和末段。如以洲际导弹为代表的远程弹道导弹,飞行时间总长为30~40分钟,中段飞行的时间就占据了20~30分钟,从而为防御方提供了足够的拦截时间。因此,在这么长的时间段内,防御方可以从容实施多次拦截,使拦截成功率大大提高。

  二是附带损伤方面,由于弹道导弹中段飞行都处于大气层外的太空中,因此拦截成功击毁目标后所产生的大量碎片要么漂浮于太空中,要么在进入大气层时被烧毁,不会坠落于防御方的领土,造成大面积的附带损伤。尤其是对生化弹头的拦截,产生的生化效应大部分都会在太空中消散殆尽。即使是拦截核弹头产生核爆炸,其效应在穿过大气层时也会被大幅度削弱,所造成的附带损伤要比在大气层内爆炸小得多。因此,中段反导对防御方来说,是一种最为干净和安全的拦截方式。

  然而,尽管中段反导优势明显,但实现的技术难度也是最大的。其中,对来袭目标的准确识别和精确撞击是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至今仍未彻底突破技术难关。

  由于大气层外极为特殊的真空环境,使用于掩护弹道导弹真弹头的诱饵弹在体积、速度等方面的模拟均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很多型号的弹道导弹都是在这一飞行阶段中释放诱饵弹头和进行变轨机动实施突防。在这种情况下,要准确区分真弹头和诱饵弹,以及捕捉到真弹头的难度都很大,这对反导系统的探测能力要求较高。

  防御方要有效实施中段反导,就需要在广阔的太空战场布设规模庞大的预警探测系统,不但在探测距离上要能覆盖拦截目标的飞行路径、在探测精度上精确跟踪目标,更要能够综合多种探测手段,准确区分、识别和捕捉目标。

  与拦截大气层内弹道导弹的末段反导采用“破片杀伤”的方式不同,拦截大气层外弹道导弹的中段反导主要采用的是“碰撞杀伤”方式,即以拦截弹头高速运动产生巨大的动能,以点对点的直接撞击摧毁目标。因此,中段反导对于撞击的准确性要求很高,要求拦截弹具备灵敏准确的快速姿态调整和目标锁定能力。有人将中段反导的拦截方式形象地比喻为“在太空中用大炮打苍蝇”。

  美国在之前进行的十几次地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中,造成失败的原因基本也多出在探测目标失误和拦截弹头不能击中靶弹两个问题上。

美俄反导世家的中段反导利器

  正是因为具有明显的优势,尽管技术实现难度很大,中段反导仍然备受重视,成为大国构建自身弹道导弹防御体系的重要一环。

  在美国构建的“多层多段”弹道导弹防御体系中,中段反导占有相当的比重。而针对不同类型的弹道导弹,美国又将中段细分为高、中、低等多个层次,并发展了多种类型的中段反导系统。

  最具代表性的是人们熟知的“地基中段防御”系统。该系统研制于1997年,2002年开始边部署边试验,主要由国防支援卫星、高轨道天基红外系统、太空跟踪与监视系统、升级后的早期预警雷达和海基X波段雷达、地基拦截导弹,以及作战管理和战斗指挥控制系统组成。其中,海基X波段雷达具备较强的大气层外真弹头识别能力;地基拦截导弹则配有专门动能拦截杀伤器,从地下井发射升空进行拦截。“地基中段防御”系统主要用于高层中段反导作战,重点任务是保护美国本土免遭来自敌国的有限战略弹道导弹袭击和反击。

  此外,美国典型的中段反导系统还包括“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即由水面舰艇发射“标准-3”导弹实施拦截。该系统主要用于中、低层中段反导作战,重点任务是保护战区内美军免遭敌军战役战术弹道导弹的打击。

  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在中段反导上则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目前,在莫斯科部署的A-135反导系统,是由1964年苏联建成的世界第一套服役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A-35反导系统发展而来的。

  该系统主要由地基拦截弹、发射装置、跟踪制导雷达、指挥控制与作战管理单元组成,包括“顿河”-2H和“多瑙河”-3Y两部相控阵雷达、四处用于拦截大气层外目标的51T6拦截弹反导阵地、五处用于拦截大气层内目标的53T6拦截弹反导阵地。

  为了弥补自身在大气层外拦截精度上的不足,其51T6拦截弹携带的是当量为1万吨的AA-84核弹头,可以近距核爆的方式摧毁来袭弹道导弹。该系统于1999年、2002年和2006年经过三次拦截试验,均获成功。但是,其独特拦截方式的适用性仍需考量,动能撞击应是地基中段反导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美俄的中段反导系统发展现状来看,地基中段反导系统承担着拦截洲际导弹的战略反导重任,是中段反导的中坚力量。而目前,世界只有美国和俄罗斯部署了实战型的地基中段反导系统。这也是中国试验地基中段反导技术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防御性威慑的中国式反导

  尽管,此次中美两国意外地在同一时间做了同样的事情,但在本质上却有着天壤之别,主要体现在发展地基中段反导技术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条件上。

  在主观动机上,中国研究和发展地基中段反导技术完全出于防御的目的和需要。

  从应对现实威胁来看,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中国需要发展地基中段反导系统。目前,中国作为世界上陆地和海洋邻国数量最多的国家,与多个国家存在着陆上边界和海洋权益纠纷。同时,周边热点地区的核问题和弹道导弹问题也层出不穷,中国当前不但面临着传统与新兴核国家的双重核威胁,还面临着弹道导弹技术扩散造成的多样化导弹威胁。而根据现在的形势发展判断,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将进一步恶化,面临的威胁和问题将会更加复杂和充满变数。因此,应对这种现实性综合威胁的紧迫性也更为明显。

  从贯彻本国军事战略来看,中国一直奉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这体现在反导体系的建设上,就是不论现在还是未来,都只将反导系统部署于国内,用于担负本土防御的任务。这与美国在全球范围部署反导系统,把反导阵地建在他国领土、别人家门口的全球霸权战略截然不同。

  特别是随着美国“重返亚太”之后,加快了围绕中国构建亚太反导同盟的步伐,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均被拉入。虽然名为应对伊朗和朝鲜的导弹威胁,却在行围堵中国之实。在这种咄咄逼人的形势下,中国在保持着最低限度核威慑的前提下,也极有必要构筑自己有效的安全之“盾”,使之成为实行防御性威慑的有效手段,以维护和保持地区战略平衡。因此,中国发展地基中段反导的防御性特点是很突出的。

  在客观条件上,中国无论是在反导总体,还是在地基中段反导方面,都不足以与美国的技术水平和发展程度相提并论。

  中国的导弹防御计划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尽管初始计划无果而终,但在当时还是取得了超高速导弹和相控阵雷达技术的突破。在之后的863计划中,又进一步在导弹预警探测、拦截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可行性探索和技术储备。这些都为2010年1月11日和今年1月27日的两次地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使得中国成为现在世界上除美国之外唯一掌握动能拦截技术的国家,值得国人骄傲。

  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与经过数十年连续发展、积累了大量技术和经验的美国相比,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研究与应用仍属起步阶段。尤其是存在着预警探测体系不完整、导弹拦截平台与手段单一、指挥控制体系不完善等诸多短板,其中大量具体问题都是无法在短期内很快解决的。因此,试验的成功还远远不能代表实战能力的形成。中国要真正构建起自己的反导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实中的反导问题已超越军事层面

  然而,即使是在技术水平仍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差距的情况下,中国研究和发展地基中段反导技术的正常之举仍屡屡遭遇外界质疑,被指发展与自身战略意图“不相符”的军事能力。

  从更深层次看,与冷战时期反导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紧紧围绕着北约与华约两大集团的军事对抗不同,今天的反导问题早已超越了军事层面,更多成为政治博弈的手段与工具。

  一方面,反导体系的构建成为大国划分同盟的标尺。虽然到现在为止,美国在全球部署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还没有得到过一次是否能够保护美国本土和盟国安全的检验机会,但美国仍然乐此不疲地到处结网。其原因何在?

  2009年美国战略导弹防御局官方网站上刊登的《美国反导系统的发展及其战略性影响》一文揭开了谜底,因为反导系统在别国的部署不仅仅是单套武器装备的问题,而是要求所在国接受美国的反导技术标准、融入美国的全球军事体系,从而使所在国与美国在政治上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为达成这一目的,美国主要与两类国家在反导问题上展开紧密合作:一类是英国、日本等长期与美国保持亲密同盟关系的重要国家,他们已经成为美国部署反导系统的核心国家;另一类则是东欧地区的一些新兴国家,如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这些国家急欲脱离俄罗斯势力,在获得美国承诺的更大安全保障同时,也成为美国用于抵消俄罗斯复兴影响的马前卒。

  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不但作为同盟体系之外的国家,很大程度上还是潜在的对手。因此,在反导领域的任何作为自然得不到认可和公平对待。

  另一方面,反导事件的发生常常与敏感的政治涵义相挂钩。2010年中国进行第一次地基中段反导试验时,就曾被外界普遍认为是对美国批准对台军售“爱国者”导弹的回应。

  而此次试验的进行,刚好正值中日钓鱼岛争端升级、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南海争端持续、朝鲜威胁再次核试验的敏感时期,从而又被认为是在向潜在对手“展示能力”。即使是中国国防部宣布“达成预期目的”的毫无指向性的官方语言,也被外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度解读。实际上,各国媒体的解读也是在表达本国对于这一事件、这一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无论外界如何解读,中国今天和未来都将继续稳步、坚定地发展和构建包括地基中段反导系统在内的弹道导弹防御体系。这个体系一旦建成,必将在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恢复已经被逐步破坏的地区战略平衡,进一步维护世界和平和保持地区稳定;二是加速构建完整的国家防空反导体系,从而有效保护国家的空天安全,创造更为有利国家安全的环境。(王鹏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

http://www.news365.com.cn/xwzx/gd/201302/t20130201_932771.html


还是比较好的,除了对A135的信息有疑问,
感觉应是53T6而非51T6

比那个口称“24颗全球定位卫星”的所谓专家要专业哦


维护空天安全,中国需要自己的反导“天盾”
日期:2013-02-01 08:53:26 作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

陆基中段防御系统由拦截器、传感器和战斗管理系统组成,用来对敌方弹道导弹进行探测和跟踪,然后从地上或海上发射拦截器,在敌方系统的弹道导弹尚未到达本土之前,对其拦截并将其战斗部摧毁。CFP供图

  1月27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地基中段反导技术试验。同日,美国也试射了“地基中段防御”系统的拦截导弹。中美两国在地基中段反导试验上的意外“撞车”,引起了国际舆论的诸多遐想和猜测。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中段反导

  长期以来,地基中段反导就一直是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这与中段反导本身的特殊性有着直接关系。

  按照目前的反导作战理论,弹道导弹的飞行被划分为初始段、中段和末段三个阶段,针对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反导手段。而从反导作战的整体来看,中段反导具有较强的技、战术优势,主要体现在拦截效果和附带损伤两个方面。

  一是拦截效果方面,中段反导在拦截时间和拦截概率上都有较好的条件。由于弹道导弹的初始段时间很短,在预警时间不足和拦截范围有限的情况下,对大部分拦截手段来说,中段是当前对来袭弹道导弹的最早可拦截时段,也是实现尽早拦截的最佳时机。

  同时,弹道导弹处于中段飞行的时间要远远长于初始段和末段。如以洲际导弹为代表的远程弹道导弹,飞行时间总长为30~40分钟,中段飞行的时间就占据了20~30分钟,从而为防御方提供了足够的拦截时间。因此,在这么长的时间段内,防御方可以从容实施多次拦截,使拦截成功率大大提高。

  二是附带损伤方面,由于弹道导弹中段飞行都处于大气层外的太空中,因此拦截成功击毁目标后所产生的大量碎片要么漂浮于太空中,要么在进入大气层时被烧毁,不会坠落于防御方的领土,造成大面积的附带损伤。尤其是对生化弹头的拦截,产生的生化效应大部分都会在太空中消散殆尽。即使是拦截核弹头产生核爆炸,其效应在穿过大气层时也会被大幅度削弱,所造成的附带损伤要比在大气层内爆炸小得多。因此,中段反导对防御方来说,是一种最为干净和安全的拦截方式。

  然而,尽管中段反导优势明显,但实现的技术难度也是最大的。其中,对来袭目标的准确识别和精确撞击是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至今仍未彻底突破技术难关。

  由于大气层外极为特殊的真空环境,使用于掩护弹道导弹真弹头的诱饵弹在体积、速度等方面的模拟均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很多型号的弹道导弹都是在这一飞行阶段中释放诱饵弹头和进行变轨机动实施突防。在这种情况下,要准确区分真弹头和诱饵弹,以及捕捉到真弹头的难度都很大,这对反导系统的探测能力要求较高。

  防御方要有效实施中段反导,就需要在广阔的太空战场布设规模庞大的预警探测系统,不但在探测距离上要能覆盖拦截目标的飞行路径、在探测精度上精确跟踪目标,更要能够综合多种探测手段,准确区分、识别和捕捉目标。

  与拦截大气层内弹道导弹的末段反导采用“破片杀伤”的方式不同,拦截大气层外弹道导弹的中段反导主要采用的是“碰撞杀伤”方式,即以拦截弹头高速运动产生巨大的动能,以点对点的直接撞击摧毁目标。因此,中段反导对于撞击的准确性要求很高,要求拦截弹具备灵敏准确的快速姿态调整和目标锁定能力。有人将中段反导的拦截方式形象地比喻为“在太空中用大炮打苍蝇”。

  美国在之前进行的十几次地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中,造成失败的原因基本也多出在探测目标失误和拦截弹头不能击中靶弹两个问题上。

美俄反导世家的中段反导利器

  正是因为具有明显的优势,尽管技术实现难度很大,中段反导仍然备受重视,成为大国构建自身弹道导弹防御体系的重要一环。

  在美国构建的“多层多段”弹道导弹防御体系中,中段反导占有相当的比重。而针对不同类型的弹道导弹,美国又将中段细分为高、中、低等多个层次,并发展了多种类型的中段反导系统。

  最具代表性的是人们熟知的“地基中段防御”系统。该系统研制于1997年,2002年开始边部署边试验,主要由国防支援卫星、高轨道天基红外系统、太空跟踪与监视系统、升级后的早期预警雷达和海基X波段雷达、地基拦截导弹,以及作战管理和战斗指挥控制系统组成。其中,海基X波段雷达具备较强的大气层外真弹头识别能力;地基拦截导弹则配有专门动能拦截杀伤器,从地下井发射升空进行拦截。“地基中段防御”系统主要用于高层中段反导作战,重点任务是保护美国本土免遭来自敌国的有限战略弹道导弹袭击和反击。

  此外,美国典型的中段反导系统还包括“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即由水面舰艇发射“标准-3”导弹实施拦截。该系统主要用于中、低层中段反导作战,重点任务是保护战区内美军免遭敌军战役战术弹道导弹的打击。

  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在中段反导上则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目前,在莫斯科部署的A-135反导系统,是由1964年苏联建成的世界第一套服役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A-35反导系统发展而来的。

  该系统主要由地基拦截弹、发射装置、跟踪制导雷达、指挥控制与作战管理单元组成,包括“顿河”-2H和“多瑙河”-3Y两部相控阵雷达、四处用于拦截大气层外目标的51T6拦截弹反导阵地、五处用于拦截大气层内目标的53T6拦截弹反导阵地。

  为了弥补自身在大气层外拦截精度上的不足,其51T6拦截弹携带的是当量为1万吨的AA-84核弹头,可以近距核爆的方式摧毁来袭弹道导弹。该系统于1999年、2002年和2006年经过三次拦截试验,均获成功。但是,其独特拦截方式的适用性仍需考量,动能撞击应是地基中段反导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美俄的中段反导系统发展现状来看,地基中段反导系统承担着拦截洲际导弹的战略反导重任,是中段反导的中坚力量。而目前,世界只有美国和俄罗斯部署了实战型的地基中段反导系统。这也是中国试验地基中段反导技术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防御性威慑的中国式反导

  尽管,此次中美两国意外地在同一时间做了同样的事情,但在本质上却有着天壤之别,主要体现在发展地基中段反导技术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条件上。

  在主观动机上,中国研究和发展地基中段反导技术完全出于防御的目的和需要。

  从应对现实威胁来看,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中国需要发展地基中段反导系统。目前,中国作为世界上陆地和海洋邻国数量最多的国家,与多个国家存在着陆上边界和海洋权益纠纷。同时,周边热点地区的核问题和弹道导弹问题也层出不穷,中国当前不但面临着传统与新兴核国家的双重核威胁,还面临着弹道导弹技术扩散造成的多样化导弹威胁。而根据现在的形势发展判断,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将进一步恶化,面临的威胁和问题将会更加复杂和充满变数。因此,应对这种现实性综合威胁的紧迫性也更为明显。

  从贯彻本国军事战略来看,中国一直奉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这体现在反导体系的建设上,就是不论现在还是未来,都只将反导系统部署于国内,用于担负本土防御的任务。这与美国在全球范围部署反导系统,把反导阵地建在他国领土、别人家门口的全球霸权战略截然不同。

  特别是随着美国“重返亚太”之后,加快了围绕中国构建亚太反导同盟的步伐,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均被拉入。虽然名为应对伊朗和朝鲜的导弹威胁,却在行围堵中国之实。在这种咄咄逼人的形势下,中国在保持着最低限度核威慑的前提下,也极有必要构筑自己有效的安全之“盾”,使之成为实行防御性威慑的有效手段,以维护和保持地区战略平衡。因此,中国发展地基中段反导的防御性特点是很突出的。

  在客观条件上,中国无论是在反导总体,还是在地基中段反导方面,都不足以与美国的技术水平和发展程度相提并论。

  中国的导弹防御计划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尽管初始计划无果而终,但在当时还是取得了超高速导弹和相控阵雷达技术的突破。在之后的863计划中,又进一步在导弹预警探测、拦截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可行性探索和技术储备。这些都为2010年1月11日和今年1月27日的两次地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使得中国成为现在世界上除美国之外唯一掌握动能拦截技术的国家,值得国人骄傲。

  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与经过数十年连续发展、积累了大量技术和经验的美国相比,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研究与应用仍属起步阶段。尤其是存在着预警探测体系不完整、导弹拦截平台与手段单一、指挥控制体系不完善等诸多短板,其中大量具体问题都是无法在短期内很快解决的。因此,试验的成功还远远不能代表实战能力的形成。中国要真正构建起自己的反导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实中的反导问题已超越军事层面

  然而,即使是在技术水平仍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差距的情况下,中国研究和发展地基中段反导技术的正常之举仍屡屡遭遇外界质疑,被指发展与自身战略意图“不相符”的军事能力。

  从更深层次看,与冷战时期反导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紧紧围绕着北约与华约两大集团的军事对抗不同,今天的反导问题早已超越了军事层面,更多成为政治博弈的手段与工具。

  一方面,反导体系的构建成为大国划分同盟的标尺。虽然到现在为止,美国在全球部署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还没有得到过一次是否能够保护美国本土和盟国安全的检验机会,但美国仍然乐此不疲地到处结网。其原因何在?

  2009年美国战略导弹防御局官方网站上刊登的《美国反导系统的发展及其战略性影响》一文揭开了谜底,因为反导系统在别国的部署不仅仅是单套武器装备的问题,而是要求所在国接受美国的反导技术标准、融入美国的全球军事体系,从而使所在国与美国在政治上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为达成这一目的,美国主要与两类国家在反导问题上展开紧密合作:一类是英国、日本等长期与美国保持亲密同盟关系的重要国家,他们已经成为美国部署反导系统的核心国家;另一类则是东欧地区的一些新兴国家,如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这些国家急欲脱离俄罗斯势力,在获得美国承诺的更大安全保障同时,也成为美国用于抵消俄罗斯复兴影响的马前卒。

  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不但作为同盟体系之外的国家,很大程度上还是潜在的对手。因此,在反导领域的任何作为自然得不到认可和公平对待。

  另一方面,反导事件的发生常常与敏感的政治涵义相挂钩。2010年中国进行第一次地基中段反导试验时,就曾被外界普遍认为是对美国批准对台军售“爱国者”导弹的回应。

  而此次试验的进行,刚好正值中日钓鱼岛争端升级、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南海争端持续、朝鲜威胁再次核试验的敏感时期,从而又被认为是在向潜在对手“展示能力”。即使是中国国防部宣布“达成预期目的”的毫无指向性的官方语言,也被外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度解读。实际上,各国媒体的解读也是在表达本国对于这一事件、这一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无论外界如何解读,中国今天和未来都将继续稳步、坚定地发展和构建包括地基中段反导系统在内的弹道导弹防御体系。这个体系一旦建成,必将在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恢复已经被逐步破坏的地区战略平衡,进一步维护世界和平和保持地区稳定;二是加速构建完整的国家防空反导体系,从而有效保护国家的空天安全,创造更为有利国家安全的环境。(王鹏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

http://www.news365.com.cn/xwzx/gd/201302/t20130201_932771.html


还是比较好的,除了对A135的信息有疑问,
感觉应是53T6而非51T6

比那个口称“24颗全球定位卫星”的所谓专家要专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