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开个旁轴和老玩意儿解惑区吧,关于镜头以及其他的事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3:08:25
虽说CD这里愤青不少,但是无论怎么样,玩好。
我的器材大概是:
LEICA M 手里还有五六个机身,镜头从八枚玉到E43这些即便没有也是玩过卖掉了,LEICA的数码不喜欢也没什么钱买个3万多的,也就没买。但用的次数也不少了,2000+吧。
禄来我最喜欢,2.8CDEF,3.5 MX E E2 F这些玩了一遍,当然我作为业余的二道贩子手上禄来还挺多的,但是流动得快。

苏联相机是收藏的,林林总总肯定200个相机/镜头不重样是肯定有,苏联LEICA L39, CONTAX RF, Nikon AI, Kiev Automat, M42, Hasselblad 1000F, P6七大系统镜头也都基本全了(当然苏联很多那种试验版的我肯定是没有),旁轴和120单反也不缺,电影摄影机从K1到Kinor, 8mm的Ekran和Neva也都过手,部分拍过。剩下都是点稀奇古怪的可能很多人也没听说过的。
东德的不少,我喜欢,尤其是早期的比如Praktina类的。

哈苏我不喜欢,F和500都没留。
大画幅方面(这个比较复杂离一般玩家太远),Linhof用的少,但是Crown Graflex 4X5我是随身的。
小旁轴方面,Retina Vitessa,还有Vito, Agfa的那些基本都拍过至少一卷。小旁轴大概不超过60台吧。

但胶卷相机基本还是空转听响。
数码我用的最多的还是佳能G7,5年6万张,因为微距拍得多很方便。
DLSR方面拍过5000张以上的 D3x D3s D300s(全是公家的)镜头大三元,但新的ASPH 2X我没用过。
2009年进单位之前之前用佳能,10D 30D 550D在2011年还用了不少。

辞职不当公务员之后,用的自己的D600 D头一个135/2 一个24-120狗(24-120 4G买了就扔出来了)
夏天有空拍飞机再去添个70-300VR。方便最重要,其实画质差异很小了。70-200/2.8G目前二手也不是很贵,1万出头,但是对于拍飞机来说还是得2X。300勉强勉强可以捕捉低空螺旋桨动作特写。

前段时间不是流行制抵日货吗,我不怕,反正我德国相机多。

苏联电影头的问题别问我,我到现在都没把苏联的电影头理清。。。。。。但其他的都可以问。

其余General的,请随意。我上小学到大学3年级都是用日本机械胶片单反,家里的EOS和理光,偶尔拿同学的ZENIT一类破M42,发烧是最近几年的事。所以如果你喜欢这些,在我这儿不用怕小白爆发。

关于器材党这事,我觉得分开看,细说其中思绪还挺复杂,不过大致说,我们这里讨论的基本是作为光学机械爱好,也就是玩具一样看待的。中国男人和小男孩,首先是男的,其次一般人也买不起飞机,玩航模费时间(我手里光没拼的就放了一柜子,初中积攒的,我初三之后好像就没再拼过新的1/72飞机),玩枪犯法,汽车一般也就一辆。
那你说男的在哪里找击发的快感和玩具世界呢?
要我说,就是相机和镜头这里吧。虽说CD这里愤青不少,但是无论怎么样,玩好。
我的器材大概是:
LEICA M 手里还有五六个机身,镜头从八枚玉到E43这些即便没有也是玩过卖掉了,LEICA的数码不喜欢也没什么钱买个3万多的,也就没买。但用的次数也不少了,2000+吧。
禄来我最喜欢,2.8CDEF,3.5 MX E E2 F这些玩了一遍,当然我作为业余的二道贩子手上禄来还挺多的,但是流动得快。

苏联相机是收藏的,林林总总肯定200个相机/镜头不重样是肯定有,苏联LEICA L39, CONTAX RF, Nikon AI, Kiev Automat, M42, Hasselblad 1000F, P6七大系统镜头也都基本全了(当然苏联很多那种试验版的我肯定是没有),旁轴和120单反也不缺,电影摄影机从K1到Kinor, 8mm的Ekran和Neva也都过手,部分拍过。剩下都是点稀奇古怪的可能很多人也没听说过的。
东德的不少,我喜欢,尤其是早期的比如Praktina类的。

哈苏我不喜欢,F和500都没留。
大画幅方面(这个比较复杂离一般玩家太远),Linhof用的少,但是Crown Graflex 4X5我是随身的。
小旁轴方面,Retina Vitessa,还有Vito, Agfa的那些基本都拍过至少一卷。小旁轴大概不超过60台吧。

但胶卷相机基本还是空转听响。
数码我用的最多的还是佳能G7,5年6万张,因为微距拍得多很方便。
DLSR方面拍过5000张以上的 D3x D3s D300s(全是公家的)镜头大三元,但新的ASPH 2X我没用过。
2009年进单位之前之前用佳能,10D 30D 550D在2011年还用了不少。

辞职不当公务员之后,用的自己的D600 D头一个135/2 一个24-120狗(24-120 4G买了就扔出来了)
夏天有空拍飞机再去添个70-300VR。方便最重要,其实画质差异很小了。70-200/2.8G目前二手也不是很贵,1万出头,但是对于拍飞机来说还是得2X。300勉强勉强可以捕捉低空螺旋桨动作特写。

前段时间不是流行制抵日货吗,我不怕,反正我德国相机多。

苏联电影头的问题别问我,我到现在都没把苏联的电影头理清。。。。。。但其他的都可以问。

其余General的,请随意。我上小学到大学3年级都是用日本机械胶片单反,家里的EOS和理光,偶尔拿同学的ZENIT一类破M42,发烧是最近几年的事。所以如果你喜欢这些,在我这儿不用怕小白爆发。

关于器材党这事,我觉得分开看,细说其中思绪还挺复杂,不过大致说,我们这里讨论的基本是作为光学机械爱好,也就是玩具一样看待的。中国男人和小男孩,首先是男的,其次一般人也买不起飞机,玩航模费时间(我手里光没拼的就放了一柜子,初中积攒的,我初三之后好像就没再拼过新的1/72飞机),玩枪犯法,汽车一般也就一辆。
那你说男的在哪里找击发的快感和玩具世界呢?
要我说,就是相机和镜头这里吧。
打倒gdh
应该赶紧选好路灯
真正用旁轴的都不大喜欢谈器材 谈器材多半没好好用
这个算亮骚贴吗
哥们有什么好货可以出给我耍耍,价格公道点
老大放点图上分享下呗
一台莱卡mp+七枚玉+一台哈苏,足矣
lightingmouse 发表于 2013-1-29 21:41
真正用旁轴的都不大喜欢谈器材 谈器材多半没好好用
负责任地说,揣个小旁轴装了胶卷去拍的基本都不是为了拍照。我不否认历史上旁轴有它的优势,当然现在我也很适应它,不过老机械相机主要一个问题就是耽误你捕捉瞬间。慢慢悠悠的拍影响不太大。所以概括一下,现在说旁轴很品很风格的基本也都是四六不着混豆瓣的,听个什么就是什么。
就比如说LEICA M快门轻,那是相对1970年代之前的单反,比如老BESSAFLEX,Retinareflex,甚至Contax D那种反光镜PIA~~~震撼一响的,以及Nikon 大F这种。

但是今天这个优势也已经不复存在了。要说低调,佳能小数码更低调,还变焦。

第二个就是胶卷的问题。这个话题扯起来太长了,135胶卷的画质问题这些不再多说,简单引用一下之前我发的一个帖子

拉倒吧去。
别忘了C-41是靠上下游一整套流程支撑的。哪天这个流程里面任意一环因为产业盈利能力消退,整个相关化工产业萎缩到没有替代补缺的时候,你想玩也玩不了,不是你说的算的。
天然银今后不可能大量应用在感光材料上。

胶卷这根线拉的太长,跟唱片什么的没可比性。
现在磁带谁还做呢?不好吗?金属带配上好机器挺好的,只不过那个好,建立在你一套系统都好的基础上,模拟没有数字采样压缩的优势才能体现出来。你要都是那200块钱的双卡收录机,还真不胜小CD机,压缩就压缩,24bit 48bit都无所谓,我ADC好最后还原出来还是比你好。你理论上保真,实际上模拟信号传输一路损失远远大于采样损失。

胶卷也这德行。你就现在中国大陆这冲印水平,还好意思说135比全幅数码好啊?扯得吧。胶卷有你的优势,你得把它发挥出来,一套流程,规规矩矩,然后认真制作印放。传统负片的完整流程可不是进扫描仪拉倒了。扫描仪色深就不行。即便行,你显示器一定行吗?

所以你发挥不出来就是白搭。尤其是技术摄影这方面,说句难听的你胶卷就没几个色温准的。过去拍电影,光滤镜补偿和灯光就基本厚教材,灯光师培训3年都不一定能胜任。你当都跟你这样拍拍玩玩,哪怕卷了卷过期的还HIGH呢,哎,咱家要的就是这味道~

这还说的是——能把胶卷这流程稳当当的维护着。
倘若有一天维护不了呢?

要我说120的生命力挺掐强的,但怕就怕135倒掉了,120干着急没办法。
难道你要我回到110年前重新自己在玻璃片上涂淀粉拍那种GRB都对不准色相的彩色Autochrome?

christancasa 发表于 2013-1-30 00:13
哥们有什么好货可以出给我耍耍,价格公道点
(我就是LZ的马甲)

这个帖子针对老相机的问题解惑的,不谈交易。
对电影摄影机有点兴趣。8mm怎么玩呢?
多多熊笨 发表于 2013-1-31 12:23
负责任地说,揣个小旁轴装了胶卷去拍的基本都不是为了拍照。我不否认历史上旁轴有它的优势,当然现在我也 ...
说了这么一大堆 我就感到一点"反正都是别人的错 老子就是牛逼"

说实话技术差不丢人 丢人的是技术差自鸣得意 洋洋自喜 可惜国内摄影环境被一群装逼党彻底搞烂了 买了红圈牛逼?买了莱卡牛逼?买了哈苏牛逼?买了ALPA牛逼?拍不出好照片还不是一坨屎
只要你真正懂摄影 就算用手机不一样是拍 看看flicker上最火的风光摄影师作品吧 人家拿IPHONE4S拍出来秒杀120一百倍 这就是实力
lightingmouse 发表于 2013-1-31 22:30
说了这么一大堆 我就感到一点"反正都是别人的错 老子就是牛逼"

说实话技术差不丢人 丢人的是技术差自 ...
我接受您的批评。
boom0039 发表于 2013-1-31 12:43
对电影摄影机有点兴趣。8mm怎么玩呢?
刚才有事回复慢了。

总的来说只能听响别拿来拍了。
首先,说8mm机器里面S8和使用16mm的双排孔机器包含在内否?这个我觉得是个大问题。
8mm目前是基本没法玩了(拍摄的话)。倘若Kodachrome还能冲,还可以玩,因为85年以后,标准的单挂8mm盘片都末路了,S8和16mm的双面片盘还是在产。这样一来,也只有Kodachrome现在用还能出来好效果,因为其它的比如Ektachrome放到今天供8mm使用的盘片都也冲不出来什么了。80年代家用VHS和Beta机以及后来Hi8出现之后,8mm作为家用机已经不太重要,淡出市场了。末代的8mm机(主要是Super 8)很多在功能上是很先进的,只是机械感太弱。代表基本是Canon的后期机型。B&H打标的也基本是日本产的。

如果真的下了血本要来拍的话,灯光是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其实胶片时代对灯光的要求是很高的,因为胶卷只有3-5种不同的色温,色补偿滤镜的应用是很麻烦的事,如果你有兴趣我回头可以借你看我的一本50年代的美国电影摄影师手册,那个还仅仅是针对“还原色彩”,上面我记得雷登滤镜的使用光图表就10多页,过去拍电影还有色度计,我还有两个,即便到2005年前后这个东西也不能缺,否则如果你只是想着“出影儿”就算成功的话相信乐趣也不会很大,搞完了会发现索然无味。

这个还没有把其他困难都包含进去,比如你拍电影是需要许可证的,另外冲片好像8mm的国内都不怎么受理,之前是有的,但是柯达把“学生计划”撤掉之后就保证不了了。那么你只能到冲16mm的地方给你冲。16mm的片子能买到(双路过片的8mm机器可以用的),短时间内也不会消失,但是剪辑是非常麻烦的事,剪辑师过去工资都不低,你还得学会物理上的剪辑,要保证接缝的过片距(这个可以买夹板,不难找到,买苏联产的就行)。
……困难我才说了一点。

但是8mm听个响也算玩的话,还是挺好的。对于后者,我的建议是买高级一点的。但8mm因为画幅的限制,太高级的产品是没有的。拿着玩玩空转的话,Bolex H8自然是首选,转塔系统的一来看着比较酷,二来当年也是高级东西,上家一般比较爱护。
苏联的Quarz是8mm的,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应该就是Quarz系列,KMZ产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拍的《影迷》里头男主人公的就是一台Quarz-2,不是转塔系统,Quarz1和2比较古典,加附加镜,Ekran是转塔的,Neva也是,后期Quarz是变焦镜头。Pentacon出过一些。 列宁格勒LOMO出的8mm系列是Sport,简易的。Bolex也有非转塔的,但是你要注意,不是所有C口的镜头都可以通用的。像面距还是有不同。

你要是早两年,8mm摄影机是白菜价,现在因为M43的关系,好像回升了点,另外为了圆梦去买摄影机的基本都入手了,现在这些人没什么意愿抛出来。

16mm的倒是可以写很多,琳琅满目,但8mm的太边缘了。
谢谢楼主科普啊,看来我太弱了,很多都看不懂,没有基础啊。我先找点基础知识看,再来找楼主进一步科普吧。有没有什么网站和书籍推荐呢?
我建议还是盲目搜索比较好。G一下几个关键词 比如 Super 8,Bolex 8mm什么的,出来的文章你看到哪点不懂,就可以去接着G。
当然如果看得起我也相信我的话,对于某些极其Ambiguous的问题,你也可以在这里留言的。我尽我所能回答。

但是我也不是摄影助理,对电影的很多事情也不太懂,器材上因为收得多见得多,简单的普及一下是我很愿意也是能做好的事情。
xucong900313 发表于 2013-1-31 09:23
一台莱卡mp+七枚玉+一台哈苏,足矣
要我说这配置不如D700+24-70+70-200。价钱还便宜。

Hasselblad 503CXi/CW和之前的500相比没太大提高,作为精密器材,数码时代这些东西因为精度和设计带来的优势已经归零了,另外120单反普遍用起来不太舒服。
德7其实是吹出来的,MP也是虚价多点,实际上M6 TTL没有任何逊于MP的地方,但是相对M3提高仍然有限。

总体上说我开这个帖子的目的是讨论玩具,给有兴趣玩老东西的人解惑的。偶尔说一些其他的话我觉得也不算太过分,卖器材吹水可以顺着豆瓣文青的意思来,但是说作为玩具的相机或者说怎么照相那是另一回事。
有顺风车啊...那就搭车问一下哈
我也就是业余爱好,用的是佳能7D,没用过广角镜头
很多时候你就是这样,有些数据你看着总觉得有意思,比如广角的焦段,但实际上并不一定会了解自己是否能用上
这里就问问使用广角镜头摄影的话题材有多少,使用率高不高...总担心自己最后买个回来就放柜子里了
多多熊笨 发表于 2013-1-31 12:23
(我就是LZ的马甲)

这个帖子针对老相机的问题解惑的,不谈交易。
另外在超大吵架很容易被扣分
真要经得住吵你分数要够
否则版主一碗水端平各给50大板的时候你发现自己只有40的命
那就惨了...
摄影区倒是可以多做些技术和技巧的讨论赚点分数垫垫底子....
要我说这配置不如D700+24-70+70-200。价钱还便宜。

Hasselblad 503CXi/CW和之前的500相比没太大提高, ...
我本人用d700也用莱卡,数码跟胶片是两条平行线,拿d700跟mp比没什么意义。同样的,m3跟m6,mp也没可比性。m3的优势是取景器放大倍率和合焦方式,但是这机器没内置侧光。现在没多少人愿意怀里揣个测光表或者套阳光16法则了吧。至于7枚,客观说是35焦段里平衡做的最好的一个了。无论体积还是锐度还是层次。
有顺风车啊...那就搭车问一下哈
我也就是业余爱好,用的是佳能7D,没用过广角镜头
很多时候你就是这样,有 ...
用广角镜要有一定美术功底的,因为第一其对透视关系控制要求比较高,第二因为视角大难免会框进很多不必要的东西,要做减法,第三大光圈放大了看不够锐,第四广角不是离越远拍越好,而要注意前后景的关系。所以广角很难用,对于半幅机来说还要考虑转换系数,要达到全幅20以下的视角才算得上广。很多人光看焦段,给自己机器配17-40,把广角当标变用,实际上效果并不好。如果半幅追求真正的广角,要买图丽116,适马8-16这样的。如果只是有时要广一点的场景,广角拍得不多,收个18-55就行了。
核辐射 发表于 2013-2-1 13:29
有顺风车啊...那就搭车问一下哈
我也就是业余爱好,用的是佳能7D,没用过广角镜头
很多时候你就是这样,有 ...
这个我觉得压根就没法说的事。比如3月份开春发春了或者6月去巴黎拍飞机了什么的,那肯定是长焦 definitely prevail啊。

但我觉得还是变焦舒服。我个人不喜欢大广角,是因为我脑子不转圈,碰上大广角脑子一片空白,但你喜欢用广角的话,也可以用的很舒服。因人而异,没有说35以上不知道有没有用所以犹豫啊纠结啊什么的,又没几个钱,尼康买个相当好的大广角,16-35什么的,现在也不太贵了。

我觉得我没资格在这种问题上做建议,因为我不是你啊。
这个帖基本是讨论玩具的入门贴。照相的事咱慢慢在其他帖聊,感谢看得起。
xucong900313 发表于 2013-2-1 13:39
我本人用d700也用莱卡,数码跟胶片是两条平行线,拿d700跟mp比没什么意义。同样的,m3跟m6,mp也没可比性 ...
Summicron 35/2 v4和随便一个美能达MD35头之间的分辨率反差那点差别什么的,备不住你两个胶卷扔到两个店去冲。

锐度层次这些,说老实话,啥是层次啊?太主观的东西也就没法当个标准。
谢谢楼上几位的意见


对于我这样有收藏欲的人来说,机器和镜头把玩起来还是很有乐趣的。说说自己的标准。
1.取景要明亮,无论裂像对焦或者自动对焦。实际中F100和F80一对比就很清楚的了解。
2.100%左右的取景,这样不会带入不合适的边缘细节
3.必须有测光,无论什么年代的机器,测光必须要稳定和准确。否则不收购。即便机器工业设计再完美,没有测光对于实际使用还是有不便的。
4.操作不能太复杂,这个在德系机器上面表现的比较突出。尤其Retina 3S要注意的操作细节太多。
5.金属原件和塑料原件的比例,纯粹心理作用。中国人消费的潜意识中把重量作为质量的一个心理上的判断依据。
6.快门干脆利落,个别实用性的机器,快门反光板柔和一点无妨,例如F80还是很舒服,但是比起F100就没有男人味了。
7.无脱膜,无划痕,无拆修是收藏镜头实用标准
8.机身的通用性,例如M42口的机身其实就可以享用很多不同镜头之间的乐趣。
9.电子机器的复杂功能要看人体工程学和界面设计合理性,首推minolta α7在准专业机器中设计最好。
http://shop64241519.taobao.com// ... price1=&price2=
这位亮骚的比较喜欢,因为口味基本一致。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32807573_0_1.html
这位大毒枭,以贩养吸啊。定力不好请勿进入。

对于我这样有收藏欲的人来说,机器和镜头把玩起来还是很有乐趣的。说说自己的标准。
1.取景要明亮,无论裂像对焦或者自动对焦。实际中F100和F80一对比就很清楚的了解。
2.100%左右的取景,这样不会带入不合适的边缘细节
3.必须有测光,无论什么年代的机器,测光必须要稳定和准确。否则不收购。即便机器工业设计再完美,没有测光对于实际使用还是有不便的。
4.操作不能太复杂,这个在德系机器上面表现的比较突出。尤其Retina 3S要注意的操作细节太多。
5.金属原件和塑料原件的比例,纯粹心理作用。中国人消费的潜意识中把重量作为质量的一个心理上的判断依据。
6.快门干脆利落,个别实用性的机器,快门反光板柔和一点无妨,例如F80还是很舒服,但是比起F100就没有男人味了。
7.无脱膜,无划痕,无拆修是收藏镜头实用标准
8.机身的通用性,例如M42口的机身其实就可以享用很多不同镜头之间的乐趣。
9.电子机器的复杂功能要看人体工程学和界面设计合理性,首推minolta α7在准专业机器中设计最好。
http://shop64241519.taobao.com// ... price1=&price2=
这位亮骚的比较喜欢,因为口味基本一致。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32807573_0_1.html
这位大毒枭,以贩养吸啊。定力不好请勿进入。


一直迷恋禄来的镜头,但是机器没有摸过,对于德系老机器的复杂操纵感一直心有余悸。哈苏其实耐操性也不好,很容易出故障。仅是推测并非实用感受。
QBM禄来一直想拥有一支,无奈Angulon 35/2.8出的人太少,品相好的也太少。50/1.4有EBC了。不想重复投资,最近纠结ROLLEI QZ35W看中镜头APOGON,但是大概等不到出镜头了
莱卡用过M6TTL,觉得还是不错的,堪比一块砖头在手上。质感很好。在逆光的时候其实对焦还是有点累。R6.2也用过,的确不错。但是就是外形太憨厚了。
山寨创新版本的konica RF也用过,说实话比M6实用性强,几个头拍黑白不错,彩色还是日系味道。最终还是取决于片子种类,反转要有感觉很多。
Nikon系列一直是主力机器,觉得F100和F80都不错,前者在准专业机中中规中矩,平衡性不错,从手感,稳定性,界面设计,操作感。
Nikon系列镜头,20/2.8 35/2,85/1.4都用过,后两者是主力搭配,焦段覆盖了人文,人像。在以上两个领域觉得是黄金搭配。
Minolta X300S老爸以前的相机,说实在话,最简洁和使用。换璞归真的选择,其实摄影不需要多复杂的器械,这个用下来真心,还原摄影本质。
120里面仅拥有Bronica sq-ai。高仿哈苏机器,用得少,不做评论。但是真心觉得达到哈苏80%的功力。
收藏相机:olympus 35sp 日系经典大众旁轴,比所谓七剑里其他相机好的不是一点半点,可惜最近坏了。伤心。以前快门线弄坏后的后遗症还有。
          fujica st801+fujinon ebc 50/1.4 M42中的大哥,pentax系列没有用过,但是从无忌相关链接了解到前者当年销售价格是后者SP的3倍。虽然市场定位不理想,但是相机中价格是质量的一个重要界别标准。
          retina 3s套机,HKD650收购。绝对经典,老先生是香港同胞,当年就买了这个机器,一直在用。到手的时候,如同新机器一般,小心翼翼的用,全机械太复杂,操作不当很容易出故障。无测光是硬伤,那个时候机器不能要求太多了,即便有也不准了。
http://forum.xitek.com/thread-943876-1-1-1.html
【细说,柯达雷汀娜 Kodak Retina 】—IIc IIIc IIIs自恋上海!
http://forum.xitek.com/forum-vie ... ghlight-fujica.html
M42 罗口单反相机演绎 – Pentax 阵营之 Fujica 福士卡篇
http://forum.xitek.com/forum-vie ... ghlight-fujica.html
细说富士 Fujica ST801 单反 – M42 系列
======================================================================================================
现在厂商都不厚道了,一直觉得24-50这样的小变焦很实用。但是没有厂商再出此类作品了,一味追求大光圈没意思,不如恒定F4把畸变和镜味搞出来。
莱卡变焦旁轴神头24-50是觉得在高档奢侈品中最有性价比了,覆盖的焦段既可以交代环境也可以聚焦于细节。筹钱中。。。。。

一直迷恋禄来的镜头,但是机器没有摸过,对于德系老机器的复杂操纵感一直心有余悸。哈苏其实耐操性也不好,很容易出故障。仅是推测并非实用感受。
QBM禄来一直想拥有一支,无奈Angulon 35/2.8出的人太少,品相好的也太少。50/1.4有EBC了。不想重复投资,最近纠结ROLLEI QZ35W看中镜头APOGON,但是大概等不到出镜头了
莱卡用过M6TTL,觉得还是不错的,堪比一块砖头在手上。质感很好。在逆光的时候其实对焦还是有点累。R6.2也用过,的确不错。但是就是外形太憨厚了。
山寨创新版本的konica RF也用过,说实话比M6实用性强,几个头拍黑白不错,彩色还是日系味道。最终还是取决于片子种类,反转要有感觉很多。
Nikon系列一直是主力机器,觉得F100和F80都不错,前者在准专业机中中规中矩,平衡性不错,从手感,稳定性,界面设计,操作感。
Nikon系列镜头,20/2.8 35/2,85/1.4都用过,后两者是主力搭配,焦段覆盖了人文,人像。在以上两个领域觉得是黄金搭配。
Minolta X300S老爸以前的相机,说实在话,最简洁和使用。换璞归真的选择,其实摄影不需要多复杂的器械,这个用下来真心,还原摄影本质。
120里面仅拥有Bronica sq-ai。高仿哈苏机器,用得少,不做评论。但是真心觉得达到哈苏80%的功力。
收藏相机:olympus 35sp 日系经典大众旁轴,比所谓七剑里其他相机好的不是一点半点,可惜最近坏了。伤心。以前快门线弄坏后的后遗症还有。
          fujica st801+fujinon ebc 50/1.4 M42中的大哥,pentax系列没有用过,但是从无忌相关链接了解到前者当年销售价格是后者SP的3倍。虽然市场定位不理想,但是相机中价格是质量的一个重要界别标准。
          retina 3s套机,HKD650收购。绝对经典,老先生是香港同胞,当年就买了这个机器,一直在用。到手的时候,如同新机器一般,小心翼翼的用,全机械太复杂,操作不当很容易出故障。无测光是硬伤,那个时候机器不能要求太多了,即便有也不准了。
http://forum.xitek.com/thread-943876-1-1-1.html
【细说,柯达雷汀娜 Kodak Retina 】—IIc IIIc IIIs自恋上海!
http://forum.xitek.com/forum-vie ... ghlight-fujica.html
M42 罗口单反相机演绎 – Pentax 阵营之 Fujica 福士卡篇
http://forum.xitek.com/forum-vie ... ghlight-fujica.html
细说富士 Fujica ST801 单反 – M42 系列
======================================================================================================
现在厂商都不厚道了,一直觉得24-50这样的小变焦很实用。但是没有厂商再出此类作品了,一味追求大光圈没意思,不如恒定F4把畸变和镜味搞出来。
莱卡变焦旁轴神头24-50是觉得在高档奢侈品中最有性价比了,覆盖的焦段既可以交代环境也可以聚焦于细节。筹钱中。。。。。


楼主有没有收藏到Fed-6啊,据说是高仿M6TTL的。另外Iskra 2怎么样?觉得这个是苏联摄影光学的巅峰之作之一。莱卡变焦旁轴神头24-50用过没有,感觉怎么样?

楼主有没有收藏到Fed-6啊,据说是高仿M6TTL的。另外Iskra 2怎么样?觉得这个是苏联摄影光学的巅峰之作之一。莱卡变焦旁轴神头24-50用过没有,感觉怎么样?
多多熊笨 发表于 2013-2-1 14:42
Summicron 35/2 v4和随便一个美能达MD35头之间的分辨率反差那点差别什么的,备不住你两个胶卷扔到两个店去 ...
潘太康有日本贴牌生产的镜头?


德国机器复杂,这个我觉得楼上可能你是对着某个东西做了个总结,未必全面,我说说我的话:

第一咱们先说说Retina S,这本来就是个邪门的,用Retina reflex和Retina旁轴那么拼起来的一个极其非主流的小玩意儿,诞生在电子闪光灯刚刚开始露头的60年代。60年代各种DKL机器开花结果,连苏联人都一口气搞了3种,加上ZENIT-7是4种。为什么呢?闪光同步速度快,而且快门轻,很多反光板归位的时候是翻斗一样的扣起来,当时焦平面实时复位的震动多大呢,就Nikon F那个水平,跟中国80年代珠江差不多。Retina-reflex是个挺边缘的东西,是Retina II/IIIc机身上弄出来的,你今天说它复杂,其实可能是不对你的路子。
那个时候流行的就是 EV机械锁定,今天你说这玩意儿有病啊, 那是因为你有了TTL测光,有了全开光圈测光,有了可控硅元件测光电路,还有了纵走焦平面帘幕快门。那个年代这些东西都没有,一个外置的测光表,一般是硒光电池的表,不准,但也没有更好的,连禄来都不免俗,D/E/早期F都是EV锁定的。别的像Vitessa,VITO什么的你看哪个不是?因为当时测光是个挺麻烦的事。记不记得Nikon老镜头(包括AI上面那兔耳朵)?为什么有那东西?还不是Nikon F的测光顶没现在的技术,靠那个东西定最大光圈传给测光电路的。
剩下比如换ASA速度盘这些都跟快门方式有关。Retina的手感其实无比舒服。

就说我个人的体验,德国相机设计水平即便今天还是比小日本的高一等,不是略高,是上一个档次。
我就说LEICA S2,迄今为止我用过的所有拍过2000张以上的相机里面最高级的,我是从Nikon D3s/x上的手,S2的3支最基本的定焦镜头组合都用过。第一个感觉是这东西拿起来恰到好处,很舒服,根本不觉得重。第二个感觉是这东西拍出来的东西就别修了——当然这个是路数不一样,Nikon这种是小规模的用法,用Leaf后背或者S2的这些,他们看中的往往是品控的一致性,色彩空间固定的时候,转CYMK期间发布的问题,配合他们的照片库管理工具或者LR,选片子时候省心。因为这些人他要求素材绝对的质量,但不是后期,接下来他分两条路子,创意摄影的,也就是不以照片为核心的利用的路子(广告),或者就是使用照片本身,周边的都围绕照片本身转(时装、建筑)。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我们搞后期这个路子。同时这个也是很多摄影师他们的传统。其实你看Nikon D3菜单里面的第三层,说白了功能就是“怎么样把这个相机调的更像我之前用过的那一个”。举个例子,那你说让你去设中央重点AE的范围什么的方便呢还是直接花两星期适应相机舒服呢?
这就扯出来第三个感觉——正儿八经的“操作舒适”。我举个例子,我觉得我都举滥了,S2两级感应快门,还有4键菜单。不复杂,实现也简单。4键菜单这个,刚开始用觉得跟玩具似的,尤其是搭配彩色的OLED肩屏,但是我后来发现4键菜单相当舒服,完胜Nikon的拨盘,(但是也得注意局限,S2自定义项目没有那么多),这个可能说了很多人也不以为意,不太好理解。另一个就是对焦点,很简单的中心十字标,但是因为不知道怎么的捣鼓出来一个两级感应快门,一下子劣势变优势,轻按是AE锁,重按AF锁,这个真是把Nikon上AF-S/C结合起来,而且小范围追角S2速度一点都不慢。它是大镜头,小马达带不动,要说哪完败于C/N,就是对焦速度,可是人家小范围追焦一点都不慢的。你说3D跟踪你怎么样,我个人的感觉是我大多数时候是单点。你去动对焦点,还不如你像过去一样对焦-移开,啪~
这个真是让我觉得太了不起了,大家都玩了这么多年了你还真的能琢磨点新东西出来而且这么简单——简单难道不好吗?我不能很全面的搞出来,首先画幅做好,镜头做好,我基础条件不差,然后针对劣势我就突破那么几个点,搞得人愿意用。一个流程下来,有点回到胶卷时代的情况了,但话说回头后期烦啊,你坐电脑跟前捯饬半天不是恰恰说明时间不金贵吗?时间金贵的人家就不玩你这一套了啊。

LEICA M我只是觉得漂亮,另外我习惯了,但平心而论,经典之作也是靠着领先时代,不是别的原因。对S2的体验,让我自己是觉得LEICA的相机部门还真不是吹的,正经还没没落。但是这东西有个挺讨厌的缺点,电池太费了。你说有钱人不差那两块电池钱,要我说真是未必——换电池挺讨厌的,可不仅仅是3秒钟开盖的事。对焦速度是个大问题,但是并非太恶心的问题,因为这相机相位测控原件用的好,吱扭~声音响过之后不拉风箱。开始用的时候真是笑出来了,觉得这怎么跟90年代初那美能达镜头什么的一样,后来觉得哦,也没那么差,再后来掌握住两级快门了才发现,这个没多大劣势。

当然,以上一家之言。因为那一套也不是我的,几个月之后我再想这个事我突然想起来这东西一小套够换一辆帕萨特,一大套能买一辆A6了,我这才反应过来这玩意儿是好东西但是也绝对不可能太受欢迎,不过跟Leaf的Sinar的背将就着挂Linhof Technika 69来说,也算真是不错了,Hasselblad H3/4D我觉得也没那么大优势。


德国机器复杂,这个我觉得楼上可能你是对着某个东西做了个总结,未必全面,我说说我的话:

第一咱们先说说Retina S,这本来就是个邪门的,用Retina reflex和Retina旁轴那么拼起来的一个极其非主流的小玩意儿,诞生在电子闪光灯刚刚开始露头的60年代。60年代各种DKL机器开花结果,连苏联人都一口气搞了3种,加上ZENIT-7是4种。为什么呢?闪光同步速度快,而且快门轻,很多反光板归位的时候是翻斗一样的扣起来,当时焦平面实时复位的震动多大呢,就Nikon F那个水平,跟中国80年代珠江差不多。Retina-reflex是个挺边缘的东西,是Retina II/IIIc机身上弄出来的,你今天说它复杂,其实可能是不对你的路子。
那个时候流行的就是 EV机械锁定,今天你说这玩意儿有病啊, 那是因为你有了TTL测光,有了全开光圈测光,有了可控硅元件测光电路,还有了纵走焦平面帘幕快门。那个年代这些东西都没有,一个外置的测光表,一般是硒光电池的表,不准,但也没有更好的,连禄来都不免俗,D/E/早期F都是EV锁定的。别的像Vitessa,VITO什么的你看哪个不是?因为当时测光是个挺麻烦的事。记不记得Nikon老镜头(包括AI上面那兔耳朵)?为什么有那东西?还不是Nikon F的测光顶没现在的技术,靠那个东西定最大光圈传给测光电路的。
剩下比如换ASA速度盘这些都跟快门方式有关。Retina的手感其实无比舒服。

就说我个人的体验,德国相机设计水平即便今天还是比小日本的高一等,不是略高,是上一个档次。
我就说LEICA S2,迄今为止我用过的所有拍过2000张以上的相机里面最高级的,我是从Nikon D3s/x上的手,S2的3支最基本的定焦镜头组合都用过。第一个感觉是这东西拿起来恰到好处,很舒服,根本不觉得重。第二个感觉是这东西拍出来的东西就别修了——当然这个是路数不一样,Nikon这种是小规模的用法,用Leaf后背或者S2的这些,他们看中的往往是品控的一致性,色彩空间固定的时候,转CYMK期间发布的问题,配合他们的照片库管理工具或者LR,选片子时候省心。因为这些人他要求素材绝对的质量,但不是后期,接下来他分两条路子,创意摄影的,也就是不以照片为核心的利用的路子(广告),或者就是使用照片本身,周边的都围绕照片本身转(时装、建筑)。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我们搞后期这个路子。同时这个也是很多摄影师他们的传统。其实你看Nikon D3菜单里面的第三层,说白了功能就是“怎么样把这个相机调的更像我之前用过的那一个”。举个例子,那你说让你去设中央重点AE的范围什么的方便呢还是直接花两星期适应相机舒服呢?
这就扯出来第三个感觉——正儿八经的“操作舒适”。我举个例子,我觉得我都举滥了,S2两级感应快门,还有4键菜单。不复杂,实现也简单。4键菜单这个,刚开始用觉得跟玩具似的,尤其是搭配彩色的OLED肩屏,但是我后来发现4键菜单相当舒服,完胜Nikon的拨盘,(但是也得注意局限,S2自定义项目没有那么多),这个可能说了很多人也不以为意,不太好理解。另一个就是对焦点,很简单的中心十字标,但是因为不知道怎么的捣鼓出来一个两级感应快门,一下子劣势变优势,轻按是AE锁,重按AF锁,这个真是把Nikon上AF-S/C结合起来,而且小范围追角S2速度一点都不慢。它是大镜头,小马达带不动,要说哪完败于C/N,就是对焦速度,可是人家小范围追焦一点都不慢的。你说3D跟踪你怎么样,我个人的感觉是我大多数时候是单点。你去动对焦点,还不如你像过去一样对焦-移开,啪~
这个真是让我觉得太了不起了,大家都玩了这么多年了你还真的能琢磨点新东西出来而且这么简单——简单难道不好吗?我不能很全面的搞出来,首先画幅做好,镜头做好,我基础条件不差,然后针对劣势我就突破那么几个点,搞得人愿意用。一个流程下来,有点回到胶卷时代的情况了,但话说回头后期烦啊,你坐电脑跟前捯饬半天不是恰恰说明时间不金贵吗?时间金贵的人家就不玩你这一套了啊。

LEICA M我只是觉得漂亮,另外我习惯了,但平心而论,经典之作也是靠着领先时代,不是别的原因。对S2的体验,让我自己是觉得LEICA的相机部门还真不是吹的,正经还没没落。但是这东西有个挺讨厌的缺点,电池太费了。你说有钱人不差那两块电池钱,要我说真是未必——换电池挺讨厌的,可不仅仅是3秒钟开盖的事。对焦速度是个大问题,但是并非太恶心的问题,因为这相机相位测控原件用的好,吱扭~声音响过之后不拉风箱。开始用的时候真是笑出来了,觉得这怎么跟90年代初那美能达镜头什么的一样,后来觉得哦,也没那么差,再后来掌握住两级快门了才发现,这个没多大劣势。

当然,以上一家之言。因为那一套也不是我的,几个月之后我再想这个事我突然想起来这东西一小套够换一辆帕萨特,一大套能买一辆A6了,我这才反应过来这玩意儿是好东西但是也绝对不可能太受欢迎,不过跟Leaf的Sinar的背将就着挂Linhof Technika 69来说,也算真是不错了,Hasselblad H3/4D我觉得也没那么大优势。
奥巴牛 发表于 2013-2-1 16:33
潘太康有日本贴牌生产的镜头?
ZCJ有,还不少,打着Praktica标的就不少。
因为VEB Pentacon后来兼并了Ihagee本厂,所以广义来讲Exakta也是的,Exakta在日本生产的那就太多了。我说的都是M42的或者别的副厂身份出现的,当然你要说早期,那个都是人家小日本自己的东西,比如Topcon,拓普康不仅仅是做医疗和测绘仪器的,早年在镜头相机市场上呼风唤雨(现在就剩大画幅了),Topcor打头的,除了一些Leica L39之外,更有名的也都是EXA,50年代EXA是世界第一大系统。

如果你只是说P6的话,打标的没有,但是P6最知名的一个F2的中画幅标头就是小日本出的,机器还跟Graflex格拉菲有点关系,就是Norita。但是那支标头,F制光圈下的2,如果正经算透光的话,可能得下来不少。

日本贴牌的很多,TOE在英国分销苏联器材(苏联器材在英国很受欢迎)很多镜头就是日本产的,打上Helios的名字。
苏联是按照结构分的:
Mir-反望远
Helios-高斯-改性高斯/双高斯类
Volna-比较复杂的,因为很多实验型号源流不一样
Tair-自己的一种结构,在过去没有ED片的时候纠正色散(不是复消色差的,后期俄国有些正经的APO)
Jupiter-蔡司的原始Sonnar
Industar-天塞和各种改型天塞
剩下什么Telemar什么的说起来太杂。但可以肯定的是日本那些Helios,就像德国那个Revue牌子一样,和苏联是没关系的。



我的那个是retina iiis旁轴+schneider 35/2.8,不过楼主也科普了原理和共性,说的很详细。
Norita也是稀罕货,中古“大型单反”66里面双反不算的话,日系就三个,kowa,Norita,bronica。日系双反olympusflex也是稀罕货。



我的那个是retina iiis旁轴+schneider 35/2.8,不过楼主也科普了原理和共性,说的很详细。
Norita也是稀罕货,中古“大型单反”66里面双反不算的话,日系就三个,kowa,Norita,bronica。日系双反olympusflex也是稀罕货。
christancasa 发表于 2013-2-1 16:29
楼主有没有收藏到Fed-6啊,据说是高仿M6TTL的。另外Iskra 2怎么样?觉得这个是苏联摄影光学的巅峰之作之一。 ...
Iskra-2的镜头确实是不错的,可惜我这里没有扫描稿,我有一个功能全好的Iskra-2(包括测光),棘轮过片十分性感,出来以后胶卷上有一道跟那个电传打字机或者中学做实验的那种火花打孔弄出来的纸带一样,在胶片的最边缘有。但这个肯定不是巅峰。啥也不为,不可能一个天塞就是巅峰了。
可以肯定是In-29是苏联最后仿制的120镜头,之后都是他们自己搞的。

苏联有很多是乱的,像In-37这种FKD座机上面用的镜头,M39口的也有。Vega-13,就是Vega-12的135版本,相当少见,前一段不知道怎么搞了一个。
苏联90年代有些镜头西方都是收藏级别的,中国人经常当俄国破烂比尼康还便宜就甩了。这点挺好的。

FED-6应该不难查到,可以Google(我没有权限发URL,凑合吧)
三w.novacon.com.br/odditycameras/fed6.htm
但这些镜头是值的收的,我也有了也就没念想了。除了那个3.5的微距我没有(这个回头可以好好讲讲,我当年花了不少钱和心思琢磨苏联的旁轴微距和偏振片的使用,不是单反怎么用呢,呵呵)
三w.dvdtechcameras.com/collect/fed/1/03.htm
FED-6不是高仿M6TTL的,这个东西就没有生产过,样机我看到的2台也有不同,哈尔科夫厂当时带着这个和一支100mm的M口镜头去Potokina 2000参展,后来没下文了。镜头名字我怎么都想不起来了,回头补上。

FED-6基本上改进就是多一个TTL,但是不是帘幕的,像LEICA CL或者M6一样,仅仅是伸出一个探头,跟M5有点像。速度盘可以确认是和卷片无关的,可以先调速度盘。但不可能达到M6TTL的水平,M6TTL是带TTL闪光的。这个没有小芯片折腾不出来。

基本上一方面总结到,苏联只出垃圾这句话的时候,还可以多一句,要是苏联没那么快完蛋,很多事就解决了,比如Kiev-90或者Kiev-18这些。关于苏联为什么吊死在机械的路子上这件事我想过,觉得还是ZENIT-16等等那一批破东西实在太不靠谱,另外就是计划经济的问题,搞了点怪胎,比如ZENIT-E生产那么长时间,实际上大部分都是材料成本,很不可思议的。

24-50我没听说过。广角的迄今为止用的最好的是21 1.4A,我用那个拍过幼儿园小盆友躲猫猫运动会什么的(打着XX工程建设宣传照片的名义的软广告,你知道的~)
christancasa 发表于 2013-2-1 17:32
我的那个是retina iiis旁轴+schneider 35/2.8,不过楼主也科普了原理和共性,说的很详细。
Norita也是稀 ...
你把销魂的P67忘了。

即便不算Mamiya和P45,这四个(M记3种)也都是独立的。
M 28-35-50/4 TRI-Elmar是这个,我搞错了。回复下,吃饭去了
楼主的名字,和我小学同学一样。。是女的吗
christancasa 发表于 2013-2-1 17:58
M 28-35-50/4 TRI-Elmar是这个,我搞错了。回复下,吃饭去了
我曾经想忽悠前单位里的DH买的(因为我自己没用过),人家没上当,但是上了器材商的当,搞了个35/1.4ASPH。

我又能说什么呢。
真心话是,ASPH用在35/1.4上,是值得的,但是,90段,我比过,Summicron 90/2第一代和最新一代没区别。
求楼主放毒片啊,有图有真相。
christancasa 发表于 2013-2-1 20:51
求楼主放毒片啊,有图有真相。
行啊,你要什么样的片子,相机照片大部分都不在我这儿不过能找到一些,看相机拍出来的照片也行,最近手头还有几卷胶卷一直也没去洗,洗出来了发出来。
楼主有机会的话,可以开个专门介绍把玩过的机器的贴,最好图文并茂。把一些操作感和使用心得还有设计上的利弊都说一下,因为觉得楼主的言语比较厚道,最不喜欢赵嘉这个吹嘘器材的家伙。